奉先寺的讲解

奉先寺的讲解
奉先寺的讲解

奉先寺的讲解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如同前面的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一样。奉先寺也有它名字的来源,就其字面的意思,就是奉祀祖先的意思。也即是说,一个国家有两件大事要做,其一是奉祀祖先,其二是国防战争。就唐代而言,特别是奉先寺雕凿的那个年代,是唐代国力上升和强盛的时期,唐朝这个大帝国对周边国家,对亚洲的影响非常深远,国防战争退居其次。那么当时在贵族,士大夫的思想中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祖先,因此取名奉先寺。

奉先寺地处于龙门山的半山腰上,在整个石窟群的最高处。我们面前的这个平台,东西36米,南北40米,中央雕凿着九尊佛像。端坐在中间的这位就是释迦摩尼的报身佛卢舍那,卢舍那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旁边有两个菩萨,两端、弟子,两个天王,两个力士。奉先寺是唐高宗李治和当时的皇后武则天共同出钱为唐太宗李世明和长孙皇后积功德建的。整个工程共耗时30年左右,用了大概100万个人工,于公元675年完工。在完工的前三年,也就是公元672年的时候,唐王朝的皇后武则天曾经向这里捐了2万贯的脂粉钱,就是自己化妆品费用的一部分。由于中国古代对佛教石窟的文献记载非常少,我们仅能从龙门的碑刻题记中去寻找历史的只言片语。由于历史资料很少,就给我们立下了很多的千古之谜,至今无法解开。整个石窟雕刻的艺术价值和品位最高的就是中间的卢舍那。

她是谁?她又是谁雕刻出来的?艺术成就究竟在哪里?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雕刻出

来的?

佛教中,他是卢舍那,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光明普照的意思。她的整个身躯高17.14米,头高四米,两只耳朵个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组雕塑。这尊佛除了发型还是古印度的螺旋型发髻之外,其他的都已经是东方人的样子了。从额头往下,一直到身上的袈裟,都是东方人的装束,这是佛教中国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最传神的是那双眼睛,人的眉骨是向外突出的,而雕塑师在设计施工的时候确实把眉骨和眼球的部分向内陷,眼皮突出来。跟我们的现实刚好相反,这样,通过光线的变化,会让人感觉到她的眼睛特别的有神,很复杂,无论你站在这个平台的哪一个角度,她都在看着你。这种眼神中有女性的温柔,有母亲的慈祥,有帝王的威严,有佛祖的慈悲。所以有人说,能把这四项集于一身的唐朝女性,唯有武则天一人,况且,武则天还往这里捐过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也记载,武则天的长相方额广颐,这样看来,有些人就认为她是武则天。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跟你想象中的武则天是不是有一些相似。

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她不是武则天。奉先寺的建筑结构开始设计,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明去世以后,那时候,按照唐朝的规定,凡是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一律出家,身为太宗昭仪的武则天非常年轻,就被送到了感业寺出家。武则天没有能力影响到大佛的设计和施工,虽然武则天往这里捐过款,时间已经是公元672年了,这时候这尊大佛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再者,公元675年完工的时候,武则天在国人的心中是大唐王朝一个母仪天下,贤良淑德的皇后的形象,他的野心也只能隐藏起来,这时候也正是她竭力讨好高宗的信任的时候,以武则天的聪明才智,他不会让政治对手在这里抓住她的把柄的。那么这尊大佛到底是谁呢?我们只能这样认为,她的身份和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的主人公是一样的,他是洛阳城内一个有钱人家的贵夫人的形象,或者说,他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是整个唐朝女性的形象代言人。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艺术作品是源于模特高于模特的,如果我们非要把她等同于某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的认识也有问题呢?

第二个问题,她的作者是谁?这么精美的雕塑,一定是出自哪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的手中。提到雕塑师,我们会想到罗丹,想到米开朗琪罗,都是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师。但是没有一个是中国人的名字,到现在也是,中国有伟大的雕塑作品却没有伟大的雕塑师。我们翻遍了典籍,仅仅是在一块碑刻的最后找到了他的作者,身份非常的卑微,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实际上,从北魏到唐朝,中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石窟丞,这个机构就是专门来管理石窟的建设工作的,就像今天的航空航天局一样,专业分工非常的明确。石窟丞里所有的人员都是政府公务员,说白了就是官府的奴隶,他们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终年在石窟丞里工作,子承父业,日积月累,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一代代传了下来,让我们在雕塑艺术上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各国。但是这些人没有身份,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的唯一职称就是工匠,他们的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也被称为手艺活儿。所以,他们的名字就不配和这些伟大的作品永垂史册,只能被人们慢慢的忘记。他们把石头变得伟大,自己却成了石头。

第三个问题,他的几点艺术成就。和西方雕塑比起来,东方的雕塑就如同东方人一样,含蓄内敛,不怎么张扬。她静静的坐在龙门的最高处,俯瞰着天下的芸芸众生,虽然穿着一层袈裟,却可以看出来他本身的那种力量感。西方的雕塑就不一样,为了表现表现大卫科波菲尔的力量,作者特意让他裸体,还要露出肱二头肌,这种表现方式我个人认为是太直白了,没有东方的那种含蓄美的诱惑力。我们的祖先还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美,这里一共有九尊雕像,其中两尊菩萨的装饰时最华丽的,头戴金冠,身裹丝绸,彩带,浑身珠光宝气,极尽奢华,象征着大唐王朝雄厚的物质财富。同样是佛门中人,同样是女性的形象,中央的主佛却非常朴素,身上只有一件用抛物线勾勒出来的简单的袈裟,没有任何的金银首饰,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这里体现出的是唐朝人的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眼光,他们认为最美的女人,美在于自身,是不需要用金银首饰去衬托的,这就叫做天生丽质难自弃,金银在最美的女人身上就是累赘,多余的,会让人感觉到俗气,会破坏掉她的整体和谐之美。

第四个问题,时代背景。龙门的十万多尊雕像,大部分完成于北魏到唐朝的这四百年中。在这四百年里,是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候。佛教理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不断演化,不断中国化。其实,佛教一直有建造石窟的传统。公元前6世纪佛教自印度产生就开始向外传播,同时修建石窟,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在印度西南部修建了阿旎陀石窟,然后分三路向外传播,南传佛教,进入了今天的印度南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地区;一路翻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的西藏,跟当地的宗教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另外一路向西北进入阿富汗,然后由阿富汗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佛教在阿富汗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立佛,就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可惜在2000年的时候,阿富汗当时的塔利班政府为了建设一个纯洁的伊斯兰国家,把这尊佛炸掉了。然后佛教沿丝绸之路继续东进,在甘肃敦煌留下了敦煌莫高窟,在山西大同流下了云冈石窟,最后他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到了黄河岸边,华夏文明的诞生地。这样,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大文明就这样以佛教为载体在华夏文明的中心相遇了,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是不多见的。佛教也在他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的印记。80年代,西部歌王王洛宾写了一首歌叫《达坂城的姑娘》,歌词里就说“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牛羊,赶着马车来”,如果说带着牛羊,赶着马车是嫁妆的话,带着妹妹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是古印度的一种传统风俗,一家姐妹几个人同时嫁给一个男人,比如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和姨妈就同时嫁给了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这种传统随着佛教一直来到了中国,只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比较发达和成熟,这些跟中国的伦理道德不相符合的习惯就被我们剔除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今天的佛教已经是中国式的佛教了,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产物。龙

门石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雕刻出来的,所以,他的艺术成就就集合了印度和中国两个文明古国的思想精华。

在佛教兴盛的时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们广建佛寺,中原大地上到处梵音缭绕,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晚唐诗人杜牧就曾经写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其实在北魏的时候,洛阳城里的寺院可不是四百八十寺,确切的数字是1367所。按照这个数字推算,相当于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出家人,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被寺院占有。按照当时的政策,出家人可以不去当兵的,寺院的土地也不用交税,这对政府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这十分之一的人口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寺院的土地也都是上等的土地,北魏后期国力的衰落跟佛教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样,佛教也为自己招来了四次大劫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的灭佛运动,佛教也在这四个时期遭受了空前的大劫难。我们一路走来,可以看到龙门里的十万尊雕塑中百分之八十都是不完整的,其中的大部分就是在这四次的佛教劫难中被破坏的。唐代文坛运动领袖韩愈就曾经向皇帝上书说,对佛教应当“人其人,卢其居,焚其书”,意思是要和尚还俗,烧毁佛经,寺院充公,还说“西域胡僧乱我朝纲”,应该彻底废除。韩愈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是也部分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白居易晚年在对面的香山寺上住了18年,在他的笔记中也就只写到龙门最好的一家寺院是香山寺而不是奉先寺,就是因为奉先寺内的大佛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社会财富,白居易是反对的,但是这是皇家的意思,老白又不敢公开写文章反对,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他有前车之鉴,韩愈就因为前面的几句话得罪了皇帝,差点掉了脑袋。在中国的官方典籍之中你很难找到关于开凿石窟的记载就是因为这些儒家思想的大师们不屑于把劳民伤财的东西写到历史中去。龙门石窟今天就到此结束,十分钟的时间拍照,然后我们原路返回,到车上集合。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一.质谱 1.基本原理: 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叫分子离子。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 碎片离子。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 式中:m/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 (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 篇一:龙门石窟程翊珈 暑假中有无数件事,有辛苦的,有开心的,也有愤怒的。但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让人惊讶的龙门石窟。 七月里,我们按着早制订好的旅行计划来到河南洛阳。上午游玩过少林寺后,就匆匆赶到龙门石窟了。 说实话,我心里可不想去龙门门石窟,听了名字便知道肯定是古人在山上刻了一座又一座的佛像。我上午去少林寺已经看了不知几百座佛像了,现在还要我来看佛像,我又不是和尚! 于是,我很不情愿地来到了龙门门石窟。看着路边一个又一个洞窟里的佛像,心想,就只有这几个佛像,还和莫高窟齐名呢,真是名不副实。 随着越往里走,佛像也开始多了起来,我却依然漫不经心跟在爸妈的后面。 不一会儿,也走了不少路了,一个平台出现在了眼前,我抬起头来看了一看,随即,我惊呆了,这里的山明显地凹了进去,眼前的一个巨窟立刻映入眼帘,那尊佛像前所未有的巨大,抬头遥望,那佛像刻得惟妙惟肖,背后和身上的彩绘也依稀可见。由于这在唐代雕刻的,人物较胖,因此也更显慈祥。他站立着,两旁稍小的佛像护着他,他的眼睛看着每一个人,让人感到莫名的威严。佛像手势仍是一个指天,一个指地,退后一步看,如一顶天巨人,向前一步看,又如一天界智者。整个佛像看上去浑然天成,完全不像是人工雕琢而成。旁边的佛像则肯定是他的徒弟了,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古人用这两人的对比将中间的佛像显得更加高大。 旁边千万遵佛像重重叠叠,各不相同,让人惊叹不已。看着这么多惟妙惟肖的佛像,我的烦躁之心早已烟消云散,心想:啊!这龙门门石窟真不愧为中国的四大名窟之一。它让人家宁心静气,让人感受到唐朝曾经的辉煌。这一尊又一尊的佛像素凝聚着古人一点一滴的智慧,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这次的龙门门石窟之行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的美丽是无限的,它耐人寻味,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每一种文化都给以心灵的享受。 篇二:游龙门石窟 7月8日,我和姥爷、妈妈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去洛阳玩的主要目标。 龙门石窟的大门前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游人很多,由于刚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泥巴。走到售票处,买了票才可以进去,我不要票,姥爷半票,妈妈全票,有了票就进入了龙门景区。一进门,就见到一个小池子,池子上还有一个人造瀑布,水里还有许多鱼儿和水草,水草长得很茂盛,看起来有一米长呢!我用手摸了摸水,好凉好舒服,我把水往身上泼,更舒服了。妈妈说前面的路还长着呢,催我快走。我就小跑着追上了妈妈,蹦蹦跳跳地和妈妈一起往前走。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了一些佛像,可是佛像不完整了,甚至有一些佛像都不见了,被偷到了别的国家。我看到一个雕刻精美的菩萨的手臂不见了,旁边的小牌子上说手臂被美国一个纪念馆所收藏。继续往前走,我又看到了一个雕刻着好多好多小佛像的地方,一边的

综合谱图解析 1.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H12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并解释质谱中m/z 57和31的来源。

2?待鉴定的化合物(I )和(II )它们的分子式均为C 8H 12O 4。它们的质谱、红外 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也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I )入max 223nm , S 4100; (II )入max 219nm 2300,试确定这两个化合物。 未之物(I )的谱图 127 100-1 - 10 10 曲 凹 M 亠亲) ? 册 -J P 科 J S W

未之物(II)的谱图

3、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 9H 10O 2,紫外光谱数据表明:该物入max 在26 4、262 I? 257、252nm (&maxIOI 、158、147、194、153);红外、核磁数据如图所示,试 0 LOtMio. sopoiggg 翌g 嚴效 却31卿]卿丄电00 uyo iw mo 推断其结构,并说明理 由。 ! \ \ 「 1 CCh 1 I J —' 1 1 _■ ____ __ _ ,B . _ ,- T J.亠」亠亠」亠 | * --------------- U 5>0 4. 0 d/ppm

4.某未知物C ii H i6的UV 、IR 、中NMR 、MS 谱图及13C NMR 数据如下,推导 未知物结构。 序号 S c ( ppm ) 碳原子个数 序号 S c ( ppm ) 碳原子个数 1 143.0 1 6 32.0 1 2 128.5 2 7 31.5 1 3 128.0 2 8 22.5 1 4 125.5 1 9 10.0 1 5 36.0 1 MS(E[] 100 so 30D A/tnn 350 血 >0624*68<)2 4 內 OS n 2 2 98765^43211 0SU 'H bMRfCDCI^

2013/12/2四大图谱综合解析[解] 从分子式CH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512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H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512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稀溶液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44-1的红外光谱在3640cm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3360cm-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中存在着羟基。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CHOH)部分而形成基2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CH是3CCl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浓溶液44 CHOH C HC在3360cm-1处有1宽峰23 CH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解释。CH CH3+3.+ +C CH HCOH CHOH C HC3223 m/e31CH CH33 m/e88m/e57-2H -CH-H-CH33m/e29 CH m/e73CHC23+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44,仅足以组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CH3N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CH3在。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1cm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O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CH3N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CHCHCHOC223CH(CH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33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相连的亚甲-CH-CH,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22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相连。碎片为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CHO3NCH2CHCHCHOCCH32231 2013/12/23.某未知物CH的UV、IR、1H NMR、MS谱图及13C NMR数据如下,推[解] 1. 从分子式CH,计算不饱和度Ω=4;11161116导未知物结构。 2. 结构式推导未知物碳谱数据UV:240~275 nm 吸收带具有精细结构,表明化合物为芳烃;序号δc序号δc碳原子碳原子IR ::695、740 cm-1 表明分子中含有单取代苯环;(ppm)个数(ppm)个数MS :m/z 148为分子离子峰,其合理丢失一个碎片,得到m/z 91的苄基离子;1143.01632.01 313C NMR:在(40~10)ppm 的高场区有5个sp杂化碳原子;2128.52731.51 1H NMR:积分高度比表明分子中有1个CH和4个-CH-,其中(1.4~1.2)3128.02822.5132 ppm为2个CH的重叠峰;4125.51910.012因此,此化合物应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CH的烷基。511536.01 1H NMR 谱中各峰裂分情况分析,取代基为正戊基,即化合物的结构为:23

游龙门石窟(小学生作文1000字)

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镶嵌在古都洛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龙门原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而石窟里,刻的是佛像。因为隋、唐朝时流行佛教,人们都认为把佛像刻在石壁上,能让佛祖消除你的罪孽。于是,人们就在这里凿开了佛像。龙门石窟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 五一放假期间,我们随着如织的人流首先来到了龙门石窟的“三佛洞”。三佛洞之间的中洞是雕刻最精美的一个洞窟,洞中央的佛与两旁的菩萨雕刻的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让谁看了都交口称赞。 接着,我们来到了“万佛洞”。走近万佛洞,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阿弥陀佛和二力士,阿弥陀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面露慈祥,左右二力士护卫。洞窟的顶上有一朵精美的莲花,

在洞窟的石壁上刻着一个个密密麻麻但栩栩如生的小佛。我让妈妈打开掌上电脑,查了一下万佛洞共有小佛多少个。哇!不得了啊!万佛洞左右壁竟共有佛像15000尊!我赞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正想着,妈妈一把摇了摇我。我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我们已经到达了奉先寺。“这是什么台阶啊!”“这奉先寺怎么要走这么高的台阶!”我一边发着牢骚,一边走着。到了奉先寺前,我才知道楼梯没有白爬。看那尊卢舍那大佛像,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据说,它是女皇帝武则天用自己的私房钱投资建成的。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着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似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地异常鲜明而又圣洁。 一路前行,我们又游览了古阳洞,药方洞,莲花洞等洞窟跨过连接东西两山的石桥,来到了河对岸的观景台,此时暮色渐浓,抬眼向对岸望去那些精美的石刻逐渐在暮色中隐去,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轮廓。

红外光谱 原理:用一定频率的红外光聚焦照射被分析的样品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与照射红外线频率相同便会产生共振,从而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把分子吸收红外线的这种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便能得到全面反映样品成分特征的光谱,进而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应用:1高分子材料的分析与鉴别2高分子材料反应研究3高分子材料共混相容性研究 紫外光谱 原理:用一定频率的红外光聚焦照射被分析的样品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与照射红外线频率相同便会产生共振,从而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把分子吸收红外线的这种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便能得到全面反映样品成分特征的光谱,进而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应用:1高分子定性分析2高分子定量分析3聚合物组成分析 质谱 原理:使待测样品分子汽化,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气态分子,使失去一个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分子离子,分子离子还可能断裂成各种碎片离子,所有的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质荷比依次排列而得到质谱图。 应用:1高分子材料中间体和添加剂的分析2聚合物结构表征3热解机理的研究 核磁共振 原理: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应用:1分子量测定2端基分析3支华度分析4聚合物构象分析 DSC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1熔点、沸点测定2物质鉴定(借助标准物的预先测定或标准数据);3各种热效应(蒸发、升华、熔融、结晶、相变、生成等)焓变值测定和物质鉴定;4 比热的DSC测定;5玻璃化转变、热容转变; DMA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1研究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 2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表征 3表征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性能 4研究热固性材料的固化过程 扫描电镜 观察 制样 影响DSC测试的因素 1,样品量,样品量少分辨率就高,但是灵敏度下降,一般根据热效应大小调节样品量。最好3~5mg 2,升温速率,升温速率越快,灵敏度提高,分辨率下降。一般5~20度每分钟 3,气体,一般使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氨气,氩气等等,这样不会产生氧化反应峰 应用: 1测定玻璃化转变 2测定结晶温度与结晶焓变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5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一:游龙门石窟(507字)星期天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爸爸说要带我去洛阳的龙门石窟游玩,我高兴极了,一下子就从床上蹦下来。天气格外清朗,爸爸驾着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我们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达了洛阳的著名景点龙门石窟。一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群结队的游客,随后我们找了一名导游,我们一边观赏,一边听导游解说龙门石窟的来历: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伊河两岸,从北魏至北宋400余年开凿有2100多个窟龛,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更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书法碑刻艺术。一路上几乎所有的石壁上都凿有大大小

小的佛像,有的躺着、有的立着、有的在微笑、有的在发怒……样子千姿百态。跟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最大的卢舍那佛像跟前,在卢舍那佛像面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很渺小,导游讲这尊佛像有17米多高,仅其头部高度就达4米多高,他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慈善安详,好像在为我们的祖国祈福。随后我们又观赏了潜溪寺、宾阳中洞、万佛洞、莲花洞等著名景点。其中莲花洞中有一个最小的佛像,它仅有两厘米大小,被称为“微雕”。不知不觉观赏完整个景区已是下午4点多了,但我一点也没有感到累,我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壮丽的瑰宝而骄傲!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二:龙门石窟(790字)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导游小邓,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我们要去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另两个石窟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了,现在我们处于河南洛阳南边约十三公里处。大家看,龙门石窟就在

13C-NMR谱图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流程 1.分于式的确定 2.由宽带去偶语的谱线数L与分子式中破原子数m比较,判断分子的对称性. 若L=m,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都不相同,表示分子没有对称性;若L

基团类型Qc/ppm 烷0-60 炔60-90 烯,芳香环90-160 羰基160 4.组合可能的结构式 在谱线归属明确的基础上,列出所有的结构单元,并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或几个可能的工作结构。 5.确定结构式 用全部光谱材料和化学位移经验计算公式验证并确定惟一的或

可能性最大的结构式,或与标准谱图和数据表进行核对。经常使用的标准谱图和数据表有: 经验计算参数 1.烷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位移 一般烷烃灸值可用Lindeman-Adams经验公式近似地计算: ∑ Qc5.2 =nA - + 式中:一2.5为甲烷碳的化学位移九值;A为附加位移参数,列于下表,为具有某同一附加参数的碳原子数。 表2 注:1(3).1(4)为分别与三级碳、四级碳相连的一级碳;2(3)为与三级碳相连的二级碳,依此类推。 取代烷烃的Qc为烷烃的取代基效应位移参数的加和。表4一6给出各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

2013/12/2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 H12 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
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CCl4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4浓溶液 在3360cm-1处有1宽峰
[解] 从分子式C5H12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 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4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4稀溶液 的红外光谱在3640cm-1处有 1尖峰,这是游离 O H基的特征吸收 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 3360cm-1处有 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 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 中存在着羟基。 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 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 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 丁基和羟基之间。 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 CH2 OH)部分而形成基 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 CH3 是
H3C
C
CH3
CH2OH
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 解释。
CH 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 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
CH2
+ OH m/e31 -2H
+ . CH2OH
H3C
CH3
H3C
C
CH 3
C+
CH3
m/e88 -CH3 m/e29 m/e73
m/e57 -CH3 -H CH 3 C + CH 2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 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 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 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 在。 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 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cm-1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 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 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 (CH3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 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 相连的亚甲-CH2-CH2,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 相连。 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
O CH 2 CH 2 O C CH 3
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 44,仅足以组 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
CH 3 CH3 N
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
CH3 CH3 O N CH2 CH2 O C CH3
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 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 碎片为
CH3 CH3 N CH 2
1

1、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H12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1 : 2 : 9 [解] 从分子式C5H12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4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4稀溶液的红外光谱在3640cm-1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

3360cm -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中存在着羟基。 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 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CH 2OH )部分而形成基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是 C CH 3 H 3C CH 3 CH 2OH 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解释。 C CH 3 H 3C CH 3 CH 2OH +. C + CH 3 CH 3 H 3C CH 2 OH + m/e31m/e88 m/e57 -2H -CH 3 -CH 3-H CH 3 C CH 2 + m/e29 m/e73 m/e41 2、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 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

226 3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亚无伯或仲胺、腈、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在。 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cm-1处的吸

一、有机波谱分析简介
1.常见有机波谱 2.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3.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
二、红外吸收光谱
2.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 3.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光谱 4.红外谱图解析
三、核谱共振谱
1.核磁共振产生的基本原理 3.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5.13C 谱简介 2.化学位移 4.谱图解析

1.常见有机波谱 常 见 有 机 波 谱

2、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有机四大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 、 核磁共振谱、质谱 ? UV 0.01-5mg(与天平精度有关) ? IR 0.1-1mg ? ?样品用量少 ? 优点? ? NMR 1-5mg ? 准确快速 ? MS 0.001-0.1mg ?
? UV ? IR ? ? ? NMR ? MS ?
? 仪器昂贵 ? 缺点? ?仪器操作复杂、维护费用高 ?
2-10万 5-50万 100-1000万 50-500万

3.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
λ/nm λ/cm-1

二、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
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成键原子振动 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只有引起分 子偶极距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红外吸收。

2.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振动方程式:
1 v振 = 2π
m1 + m2 k m1m2
k:力常数,与化学键的强度有关(键长越短,键能 越小,k越大) m1和m2分别为化学键所连的两个原子的质量,单 位为克
即: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红外吸收峰的频 率)与键强度成正比,与成键原子质量成 反比。

四大光谱介绍 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E=hν=hc/λ,λ=c/ν,V=1/ λ。熟悉波长λ、频率ν、波数、能量E的概念、单位及相互关系。 ⑵熟悉电磁波谱图,包括紫外光区、红外光区的划分。 ⑶了解分子总的能量E的组成,它包括E平动能,电子运动能E电、分子振动能量E振与分子转动能量E转。电磁波(光波)照射物质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辐射,但就是,吸收就是量子化的,即只吸收某些特定频率的辐射,吸收的能量可以激发电子到较高的能级或增加分子振动能级与转动 能级,从而产生特征的分子吸收光谱。其中电子能级差最大、振动能级差次之,转动能级差最小。只有恰好等于某个能级差时,分子才能吸收。 ⑷了解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分子中不同的基团表现出不同的吸收特征,因此,确定分子的吸收光谱可以推测分子可能存在的官能团。 ⑸了解分子能级裂化与光谱的关系。读者要了解吸收光谱的分类,以及电磁波谱区域与相应波谱方法的对应关系。 ①紫外光谱法:波长在200—400nm的近紫外光,激发n及π电子跃迁 ②红外光谱法:波长在2、5—15μm激发振动与转动 ③核磁共振波谱法:波长在无线电波1—1000m激发原子核自旋能级。 质谱不同于以上三谱,不属于吸收光谱。它不就是描述一个分子吸收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而就是记录化合物蒸汽在高真空系统中,受到能量很小的电子束轰击后生成碎片正离子的情况。 ⑹光吸收定律 透射率T=透射光/入射光=I/I0,吸光度A=-logT=εbc(L-B定律) ⑺物质吸收谱带的特征 主要特征:位置(波长)及强度(几率) 1、分子轨道形成与σ,π及n轨道。 读者应习惯于用分子轨道表示分子结构。处在分子轨道中的价电子主要涉及σ,π,n,价电子的跃迁产生uv:σ→σ* π→π* n→n* 其能量次序大致为σ<π<n<π*<σ*据此,可以比较不同类型能级跃迁所需能量的大小,以及与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2、电子能级与跃迁类型 σ→δ* 200nm以下,远红外区,饱与碳氢化合物,例如,CH4λmax=125nm。 n→π* 200-400nm,近红外区,适用于含杂原子的双键或杂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碳上π电子形成p-π共轭,R带λmax=310nm。

龙门石窟导游词 龙门石窟导游词 感谢大家来到我们洛阳,我希望大家会记住我,记住龙门石窟,记住洛阳,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后在亲朋好友中多多夸夸我们洛阳,赞美我们的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欢迎阅读。 龙门石窟导游词一 尊敬的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陪同大家游览龙门石窟。 为使各位游客能对洛阳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初步的了解,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途中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龙门石窟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龙门石窟脚下,我们下车,首先沿着伊水西岸游览西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间屋大小,高三四米,两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像,说他是千佛库真是名副其实。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却只有两厘米,可别看它们的个头儿像个小不点儿,但都雕刻的很精细,虽然数目众多,但是排列的却非常整齐。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这里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间的佛像最大。这尊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它的'雕工极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就连衣服的褶皱,皮肤的纹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态各异。总体看来,奉先寺洞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再加上周围淡淡的薄雾,更是显得神秘莫测,真不愧是神来之笔呀! 由于时间的关系,龙门石窟西山的讲解到处结束,给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时间,龙门石窟还有更多的美景:东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园大家可以再去细细游赏!希望大家玩得开心、不虚此行。 龙门石窟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们:

3 待鉴定的化合物(I)和(II)它们的分子式均为C8H12O4。它们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也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I)λmax223nm,δ4100;(II)λmax219nm,δ2300,试确定这两个化合物。 未之物(I)的质谱 未之物(II)质谱

化合物(I)的红外光谱 化合物(II)的红外光谱 化合物(I)的核磁共振谱

化合物(II)的核磁共振谱 [解] 由于未知物(I)和(II)的分子式均为C8H12O4,所以它们的不饱和度也都是3,因此它们均不含有苯环。(I)和(II)的红外光谱呈现烯烃特征吸收,未知物(I):3080cm-1,(υ=C-H),1650cm-1(υ=C-C) 未知物(II)::3060cm-1 (υ=C-H),1645cm-1(υ=C-C) 与此同时两者的红外光谱在1730cm-1以及1150~1300 cm-1之间均具有很强的吸收带,说明(I)和(II)的分子中均具有酯基; (I)的核磁共振谱在δ6.8处有1单峰,(II)在δ6.2处也有1单峰,它们的积分值均相当2个质子。显然,它们都是受到去屏蔽作用影响的等同的烯烃质子。另外,(I)和(II )在δ4. 2处的四重峰以及在δ1.25处的三重峰,此两峰的总积分值均相当10个质子,可解释为是2个连到酯基上的乙基。因此(I)和(II)分子中均存在2个酯基。这一点,与它们分子式中都含有4个氧原子的事实一致。 几何异构体顺丁烯二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乙酯)和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富马酸二乙酯)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现在需要确定化合物([)和(II)分别相当于其中的哪一个。 COOEt COOEt COOEt EtOOC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所提供的信息,上述问题可以得到完满解决。由于富马酸二乙酯分子的共平面性很好,在立体化学上它属于反式结构。而在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中,由于2个乙酯基在空间的相互作用,因而降低了分子的共平面性,使共轭作用受到影响,从而使紫外吸收波长变短。

出游计划 一、出游目的地:洛阳龙门石窟一日游 二、出游时间:2019年10月3日 三、出游方式:自驾游(往返160公里) 四、出游人员:一家四口 五、出游费用估计: 交通费:100元(国庆节高速免费) 景区门票:90*2+45元(学生半价,妹妹免票) 其他费用:200元(餐费、停车费、小交通费等) 合计约:600元(实际消费500元) 六、出游安排 9点出发,10点半到景区,游玩4个小时,下午根据情况安排其他景点或活动,预计晚上7点或8点到巩义。(实际上因为出发晚、堵车,没有安排其他景点) 七、游览过程 进入景区,我们先看到的是大石门,然后有龙门,再往前走,就看到摩崖三佛,真是壮观,我们又看了万佛洞,有行多洞里都有小佛像。下来呢,是最壮观的卢舍那大佛像。我们又到了东山石窟上去看,显然比西石窟少许多石窟。因为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我们就没有上香山和白园。我们就走出了景区,这一些的浏览就结束了。 游玩了一天的龙门石窟,我看到了许多的石窟,许许多多的佛像,像回到了唐朝,看到了那时的富饶,了解了历史,知道了他们当时如此的信佛。

作业:游龙门石窟 10月2日,经过一天的努力,终于把大部分的作业完成了。爸爸说,假期的后几天要下雨,我们趁明天去龙门石窟玩一天吧。我和妈妈都说好。爸爸还让我做了简单的出游计划。 10月3日早上,我们驾车上高速时已是9点30分,虽然高速上的车比平时要多些,但洛阳离我们并不远,我们不到一个小时就下了高速。爸爸开车跟着导航向景区走,导航上那红得发黑的堵车提示硬是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景区停车场。 停车场很大,但车位还是不好找。爸爸开玩笑说,景区是“人从众”,停车场是“轟轟轟”。爸爸用微信买了门票,我们就向景区走去。 游客服务中心往景区去大约不到3公里,沿河的景致还不错。我们还在路边的饭店吃了午饭。来到景区大门时,已是中午1点半了。 伊河水面很宽阔,河边杨柳伊伊,河上游艇来回穿梭。一路上,爸爸、妈妈和我轮流抱着妹妹,妈妈主要负责后勤,爸爸和我是抱妹妹的主力,爸爸称我是“抱娃神器”。我们随着人群沿着河向前走,走过大石门,穿过龙门桥,桥上桥下都是人。我想起了学过的那个词“接踵磨肩”。 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第一个重要景点“潜溪寺”。“潜溪寺”是伊河西岸龙门山北端第一个大窟,窟顶为一朵浅刻大莲花,窟内供奉主佛为阿弥陀佛,大佛神情睿智,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但周围小型石窟里好多是空空如也,那此搞破坏的人真可恨! 再往前走是第二个重要景点--奉先寺,这里有一尊极为有名的佛像“卢舍那大佛”。爸爸用手机百度了一下告诉我,“卢舍那大佛”唐高宗为武则天建造

游龙门石窟作文400字5篇 游龙门石窟作文400字一:游龙门石窟(478字)清晨,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我们和姑姑全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龙门石窟旅游。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许多石洞,我惊奇的发现石洞里有许多佛像,我听说这些佛像都是过去的人们一点一点的凿出来的,其中有的佛像只有手掌那样大,最大的佛像大约有五、六层楼高,是用了25年才刻成的。来到西山石窟,看到龙门石窟最高的佛像,它叫奉先寺大佛。是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饱满,修眉长目。静静的坐在那里耳朵垂下来,眼睛平视前方,站在石像脚下,望着石像,感觉石像真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龙门石窟共有2100多个石窟,雕有10万余尊佛像,令我眼花缭乱,我不禁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来到东山石窟,站在桥的对面,真是两山对崎,伊水中流,风光秀丽。东山石窟里的大佛,大部分都被偷走了,真是太遗憾了! 我又来到白园,白园里有白居易的坟墓,所以这里就叫“白园”,白居易的坟墓旁有德国、日本等各国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给他立的一块墓碑,上面写着对白居易纪念的话语。 我们走出龙门石窟,回头观望,更显得雄伟壮观。龙门石窟的建成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游龙门石窟作文400字二:游龙门石窟(491字)我的家乡在洛阳,洛阳是九朝古都,它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龙门石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洛阳八大景之首的“龙门石窟”游览。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南十公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它全长大约有一公里。 走进龙门石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龙门”二字。前方不远处有一眼清澈的泉水从山上淙淙地流下来。 我们边走边看,最小的石佛只有两厘米大小,雕刻得非常精致,叫人惊叹。随后,我们来到了龙门最大的石窟——奉先寺。我们先看到的是卢舍那大佛,她大约有十七米高,头有四米高,耳朵有两米长。从正面看卢舍那大佛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地俯视着我们,从下面仰望,她威严地盘坐在莲花座台上,她的手一只在上,手心朝下,另一只手在下,手心朝上,据说:因为它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她的这个动作表示“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导游说:奉先寺完工于武则天统治的唐朝鼎盛唐时期,所以她的面容与武则天有些相似。在她的身旁还雕刻有七尊佛像,两尊是她的弟子,五尊是天王,这七尊佛像神形兼备,巧夺天工。 游览了龙门石窟,我心中不由得赞叹:龙门石窟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库啊!我是个洛阳人,我为洛阳而骄傲! 游龙门石窟作文400字三:游龙门石窟(421字)天,我和我爸爸,妈妈,我大姨,

龙门石窟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

1、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H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125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1 : 2 : 9 [解] 从分子式CH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饱和脂肪族化合物。125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稀溶液的红外光谱44-1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峰。样品的在3640cmCCl浓溶液在4word

编辑版. -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13360cm处有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4. 1物核磁共振谱中δ子中存在着羟基。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3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个亚甲基,12个质子,对应个甲基。一碳原子上的3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的事OHCH)部分而形成基峰m/e57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2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是CH3OHCHC CH23CH3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解释。CHCH3+3.++CCHOH CH OHCHC CH m/e31CHCH33m/e88m/e57-2H-CH-H-CH33m/e29CHCCHm/e7323+m/e41 3232 2、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 word 编辑 版.

3622 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为分子离处有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1] [解。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知物分子含奇数个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氮 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亚无伯或仲胺、腈、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在。-1-1典型的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处的吸--宽强COC1040 cm伸缩振动 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word 编辑版. 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看, 11.95处的单峰(3H),相当核磁共振谱中δ提供了C=O)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CH3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的三重峰,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有力的证据。,其中去-2个相连的亚甲-CHCH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2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相连。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OCHCHCHOC322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