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2017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2017年度,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科技处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根据学校2017年党政工作要点和本部门年度责任目标任务,牢固树立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内部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学校确定的各项任务。现就2017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过程管理

(一)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

1.高级别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2017年度,我校共组织申报国家科学基金227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150项,社会科学基金74项、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同比增长5%。国家基金立项14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社会科学基金1项、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艺术学项目各1项)。并且我校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取得零突破。

2.省部级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2017年度,我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4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0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8项、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18项;国家语委科研项目1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4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其中教育部人文

社科立项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12项、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立项4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立项3项。

3.芜湖市等市级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2017年度,我校申请芜湖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立项2项;芜湖市软科学8项,立项5项;申请铜陵市软科学2项并立项1项。

4.校级项目的评审立项

2017年度,评审立项提升计划科学研究一般项目58项;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9项;校杰青项目2项;国家预研项目16项;大学生科研项目50项;科技成果奖培育项目3项。

(二)加强各类项目过程管理工作

1.高度重视国家基金申报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国家基金的申报工作,提前谋划,顶层设计。2016年7月7日,学校就召开2017年度国家基金申报动员会,启动2017年国家基金的申报工作;2月4日,学校再次召开2017年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推进会;每月召开科研工作例会,总结国家基金工作的开展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把国家基金的申报工作贯穿科研工作的始终。

制定了2017年国家基金申报工作规程与工作计划,并采取国家基金申报月报制,有序推进申报工作;科技处组织校内专家按学部进行国家基金申报辅导4次;校长带队到各学院开展国家基金申报工作

调研,了解困难,给予指导,稳步推进国家基金申报工作;各学院通过学科组研讨、专家论证,加大学术交流等多种措施,提高国家基金申报的数量与质量。

2.开展各类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

科技处根据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各类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工作。2017年度,开展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进展和成果交流59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部级38项);开展纵向科研项目中期进展检查158项(其中三类30项,四类11项,校级117项);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在研项目执行情况检查3项;办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结题7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结题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7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20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项目结题验收1项。

3.组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

科技处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管理,按时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并鼓励和组织相关学院申报成果奖。本年度组织申报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学校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科技成果培育暂行办法》,根据管理办法评审立项校级科技成果奖培育项目3项。

二、深化校政、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1.与重点企业共建产业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学校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与芜湖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奇瑞汽车、埃夫特智能装备(机器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通用航空产业联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2.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平台,提供科技创新有效载体

学校与芜湖市政府共建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政府每年投入资金500万,实行股份制管理。两年来,已承担完成近20个研发项目,获得2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与中电鑫龙股份公司、清华大学卢强院士工作站合作开展光伏微网、电气装备研制工作并实现并网发电;入驻于芜湖市鸠江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的安徽工程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共建校企合作经济实体,开展艺术设计、纺织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技术研究。

3.与校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

2017年度,学校本着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与鸠江区、宣城市、旌德县、繁昌县、无为县、怀宁县、石台县、东至县等政府及其科技部门合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围绕优先发展产业中的重大、关键及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全面合作;与深圳大富科技、安徽叉车集团、芜湖中燃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助企业技术资源,发挥自身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开展技术合作,定向培养一批应用型科研人才,产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4.与企业开展对接交流活动,扩大科技项目合作渠道

2017年度,学校与大富(安徽)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大富方圆成型技术有限公司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协议20余项;积极推进落实与叉车集团具体科研项目对接;加强与宣城市等地方政府及其科技部门沟通联系,积极开展联合申报项目,签订横向合同160余项、到账经费500余万。

积极组织相关学院与大型企业合作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陶玉贵教授科研团队与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时培成教授科研团队与奇瑞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王静平教授科研团队与浙江大学合作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其中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低GI杂粮主食制造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17030701014)项目获得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资助,获批经费为230.0万元;其他合作项目都进入立项答辩环节。

5.积极推进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

为拓展我校科技合作的渠道,创新合作领域,2017年度,科技处积极推进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军工保密资质所需的文件、场地、设备等方面已基本筹备结束。科技处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军工保密资质单位保密人员的培训,以期学校取得军工保密资质后能与军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联合申报军工项目。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专利、科技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2017年度,科技处举办“安徽工程大学第六届专利发明与创新大赛”,收到参赛作品299件,其中发明专利作品163件。经过初赛、

复赛,共评选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40 名,优秀奖100名;组织师生400余人参加“芜湖市第六届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协助市科技局做好第六届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各阶段赛事,我校申报参赛作品299件,获奖46件。

我校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十分重视专利申报、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截止到目前为止,全校共申报专利626件(其中发明申请311件,实用新型289件,外观26件);专利授权414件(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114件,实用新型专利261件,外观专利39件)。在专利成果申报的基础上,科技开发部承担建设“安徽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促进教师科研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2017年共承担各类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百余项。该中心本年度获得省级绩效考核优秀等级,芜湖市科技局组织考核优秀等级。

四、全面推进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

1.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100万,并根据管理办法和已经预算的1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拟定遴选第一批科技成果。扶持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

2.修订《专利申报管理办法》和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创新科研人员收益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制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制度》。聘请懂技术、又懂法

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纪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4.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网站。设立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对接、网上技术交易等专栏,并与芜湖市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平台对接,及时有效地畅通信息,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五、加大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根据《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学校鼓励各学院主办或承办高级别的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交流,使全校学术氛围日渐浓厚。

2017年度,各学院共邀请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100余场;校内教师学术交流13场;共有近千人次学生和近200人次的教师参加了本年度学术交流活动。

科技处通过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得全校学术氛围日渐浓厚。通过学术交流,使教师、学生更及时、更有效、更直接的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激发教师、学生的研究与学习动机,提升教学、科研、学习的质量。

六、安徽工程大学学报办刊情况

1.按照出版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学报出版印刷工作。2017年度,完成了6期学报的刊发,(其中自然版4期,社科版2期);共收稿近400篇,退稿286篇,退稿率超过70%。6期共刊出106篇文章;学报发表各类基金资助论文98篇,占发文总数的9

2.5%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级别基金资助论文约占发文总数的30%。

2.健全机制,提高稿件质量。一是采用电子采编系统,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规范了审稿流程;二是在论文编审过程中,对每篇录用稿件均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审核,确保论文学术严谨性;三是在原有三审审稿制度的基础上,增加编委审稿制度,进一步把关稿件质量;四是完善稿件修改反馈流程,运用多种手段缩短了审稿周期,及时动态调整审稿专家的数据库;五是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参加省出版业务的培训,提升编辑人员业务素养,增强审稿能力。

3.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管理。通过深化改革,编辑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人人照章办事,规范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并且细化到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中;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校对制度、编委会制度、编辑作者联系制度、分类审读制度等,增强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促进学报事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匿名审稿制度、保密制度、编辑负责制等。

4.加强交流,拓展优质稿源和提高办刊质量。加强对外的联系沟通,努力拓展优质稿源基地;加强与本校专家、教授的联系,争取本校专家、教授的支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办好学报的特色栏目;广泛开展学报调研活动,学习办刊经验和提高编辑能力。

七、建立健全我校科技创新制度

2017年度,修订《安徽工程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安徽工程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修订的管理办法体现了经费预算的更加科学和合理,提高科研经费中间接费用比例。允许科研经费中的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实行预算总额控制,三者之间可以调剂使用。科研经费中的结余资金两年内由学校自主统

筹安排,主要用于科研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也明确要求在应用类项目结题时,对其成果转化提出硬性要求。对已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可按《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进行。

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纵向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工程大学纵向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绩效支出发放细则(试行)》、《《安徽工程大学关于申请调动(辞职)人员承担科研项目的处置暂行办法》。《安徽工程大学纵向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了间接经费的提取比例和用途,成本补偿、管理费、和绩效支出占间接经费的比例。

八、校学术委员会工作

2017年度,校学术委员会依据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开展工作,重点集中在学术评议、学术审议、学术论证、学术咨询和学术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来,校学术委员会组织召开了10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引进的学术评价、科研项目的级别认定、学术道德的建设等建言献策。

九、各类专项工作

1.科研经费和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四个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教工委〔2017〕47号)工作要求,科技处牵头负责“科研经费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立由校长刘宁任组长的专项治理小组,组织协调治理各阶段工作。科技处根据上级文件时间节点的要求,撰写两个专项治理的自查自纠报告和整改落实报告并行文报送教育厅。

2.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2017年度,学校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成立了《安徽工程大学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办字〔2017〕21号),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安徽工程大学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并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工作,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整改落实。

3.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工作

根据《安徽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平台评估考核方案》,开展了校级15个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工作。

十、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工作情况

根据学校党委和机关党委的要求,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分解任务,完成四个专项治理中科研经费和师德师风自查及整改工作;落实省专项巡视和“党管治党宽松软”专项整改工作。坚持每周一次的周例会,做好每周工作周历表,提升工作计划,加强服务意识;完成科技数据、科普数据、高校实验室数据的统计、核实和上报工作;完成档案报送移交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相关材料的审核工作:配合人事处完成了2017年度高级、中级职称评审材料及各类人才工程申报相关材料的审核工作;配合研究生部完成校“三助”材料审核;配合校工会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审核和填报,配合团委完成挑战杯的评审推荐工作;配合审计处完成科研审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