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 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七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

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第八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

抗菌药物,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

浓度(>MIC90)。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1?2 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滴完。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抗菌药物由科室于术前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确认过敏试验阴性后带药至手术室, 由手术室负责执行给药。

第九条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清洁手术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较短(V2小时)的,术前给药一剂即可,总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个别可延长至48 小时。清洁—污染手术的手术时预防用药亦为24 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 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第十条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 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 还是“治疗” ,不能写成“对症” 、“抗炎”等。

第十一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定期对预防用药实施专项点评。,通报至相关临床科室和当事人,由所在科室

签收,科室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书面整改并持续改进C 附表:抗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表

科别:病历号:床号:主管医师:

填写人:审核人: 填表时间:年月日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 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 防使用抗菌药物。 2.1.2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2.2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 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4.3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 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5.1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 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 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3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 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4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 用甲硝唑。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目的:探究分析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在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不采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术前及术后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其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心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医疗费用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作用;抗菌药物;应用价值 常见的颈部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乳腺疾病、胃肠疾病等都属于普外科范畴,普外科患者在治疗中主要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普外科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在术后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但是大多数普外科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在感染后轻则影响到正常生活,重则危及到生命安全[1]。所以做好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50例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采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在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5岁,平均(45.3±10.6)岁;乳腺手术15例,胃肠手术18例,腹部急诊手术8例,肛管直肠手术患者9例;手术切口分类:Ⅰ类19例,Ⅱ类3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4岁,平均(45.1±10.8)岁;乳腺手术13例,胃肠手术19例,腹部急诊手术9例,肛管直肠手术患者9例;手术切口分类:Ⅰ类21例,Ⅱ类2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不是抗菌药物过敏的体质,同时也不包括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手术切口类型的分类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完整版.docx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

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 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 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 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 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 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 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 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 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 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 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 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 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 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 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 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 手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最新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 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 手术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

(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试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小时 B、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 C、手术开始后2小时 D、术后2小时 2、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4、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 A、无适应症用药; B、剂量过大; C、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D、以上都是 5、卫生部“38号文”规定:应严格控制()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6、甲状腺手术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如需用药应选() 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 7、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正确的说法是:() A、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B、剖宫产手术术前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药。 C、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宜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D、以上都不对 8、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A、克林霉素 B、氨曲南 C、环丙沙星 D、阿奇霉素 9、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A、克林霉素 B、氨曲南 C、环丙沙星 D、阿奇霉素 10、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 A、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B、头孢唑啉或头孢硫脒 C、头孢硫脒 D、头孢呋辛 11、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正确的是:() A、头孢唑啉5g B、头孢呋辛3g C、头孢呋辛1.5g D、头孢曲松3g 12、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抗菌药物A、非限制使用级B、限制使用级C、特殊使用级D、以上都对 13、头孢哌酮舒巴坦+ 阿奇霉素注射液(芙琦星)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是() A、皮疹 B、神经毒性反应 C、戒酒硫样反应 D、肌病 14、下列药物中含有乙醇的是()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为加强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管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要求,制定本规定。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全院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二、医务人员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首选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执行(附件)。若使用其他类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理由与指征的记录。 三、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若用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则为手术前两小时。 五、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双侧关节同时手术,或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应加用抗菌药物一次,以维持血内药物浓度。 六、外科患者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未按要求停止使用、用药时间超过规定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

由。 七、处方点评和超常预警工作纳入医院质量考核目标,评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宜性,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八、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依据。对于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医师未按照规定开具处方或未按照规定使用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医院取消其处方权;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医院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附件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抗菌药物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心脏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神经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代头孢菌素 血管外科手 术 乳房手 第一代头孢菌素 术 腹外疝手 第一代头孢菌素 术

(终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及相关文件规定,结合2013年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制定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如下: 一.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一)I类切口手术 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颈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等)不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子宫,附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鞘膜积液切除术、睾丸固定术、赘生指切除手术、肌性斜颈治疗手术、淋巴管瘤切除手术等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根据本院实际,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但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按ICD-9-CM3编码对应的Ⅰ类切口手术名称见附件1,按照手术部位对应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见附件2. (二)非I类切口手术 根据我院实际,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一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二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曲松。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氨曲南但需在病程记录中做出说明。氨曲南的使用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办理。 考虑预防合并厌氧菌感染可选二、三代头孢联用甲硝唑,亦可单独应用头孢西丁。 对甲硝唑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方可选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使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阑尾手术、妇科手术、结直肠手术可选择头孢噻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择头孢哌酮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泌尿外科手术可选择环丙沙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见附件3. 二.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

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1.2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2.2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 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4.3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 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5.1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 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 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3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 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临床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临床 发表时间:2017-08-07T13:46:40.8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作者:马朝英 [导读] 该院普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中还存在使用率较高、药物选择不恰当、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情况。 河北省晋州市人民医院石家庄晋州市 052260 【摘要】探讨普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生素用药管理提供依据。回顾性分析该院普外科收治的182例患者,将患者按治疗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情况使用,研究组在干预措施的指导下应用抗生素,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研究组预防用药合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普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中还存在使用率较高、药物选择不恰当、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情况,在今后中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提高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引言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产生的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是临床常见抗感染药物,在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和控制术后切口感染中广泛应用。近年来,抗生素不合理甚至滥用现象普遍,药源性疾病、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尤其是耐药菌、超级细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普外科手术患者共182例进行调查,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性51例,女性40例,年龄9个月~80岁,平均(44.5±3.2)岁,清洁术34例,清洁污染手术29例,污染手术28例;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43例,年龄11个月~82岁,平均(42.5±4.0)岁,清洁术31例,清洁污染手术26例,污染手术34例。 1.2方法 1.2.1药物使用合理性调查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两组患者的归档病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该院抗生素临床应用规范,参考相关书籍、药品说明书,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抗生素的临床预防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反馈到科室,制定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 1.2.2药物合理使用干预措施 ①建立干预小组,医院药事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科室专家成立干预小组讨论干预措施,提出建议并协助调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及时解决已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②制定干预措施相关管理文件,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相关文件,以院文的形式发放并督促严格执行。③定期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做到相关责任人详细了解并熟记抗生素合理应用规范,在工作中严格执行。④其他:定期监测手术前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及时反馈;抗生素使用情况纳入科室综合绩效中;对多次违规科室进行诫勉,必要时给予警告、经济处罚及暂停抗生素处方权等。 1.3判定标准 参照卫计委颁布的抗生素合理使用标准,内容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方式、剂量、适应证、禁忌证等。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这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预防用抗生素比例为百分率为81.32%(74/91),预防用药合理率为71.42%(65/91); 对照组:预防用抗生素比例为百分率为95.60%(87/91),预防用药合理率为50.55%(46/91)。 研究组预防用药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29,P<0.05),防用药合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70,P<0.05),见表1。 3结论 抗生素是是我国目前临床预防、治疗感染作用的常用药物,是我国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中。我国目前已成为抗生素应用的大国,随着而来的不恰当甚至滥用抗生素现象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不仅给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甚至掩盖病情延误治疗时机;各种药源性疾病;耐药菌、超级细菌;患者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都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研究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如下:①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例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抗生素一般不应用于Ⅰ类切口,主要针对Ⅱ、Ⅲ类手术切口。I类切口感染率低,行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为95.60%,研究组为81.32%,虽有明显下降,但仍偏高,无指征预防用药问题仍较为普遍。②用药时机错误,用药疗程过长。该研究中时机错误主要体现在术中、术后分别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围手术期抗生素最佳使用时间为术前0.5~2.0h以使切口充分暴露时药物浓度最大杀菌效果最佳,用药时间不宜超过24h;短的清洁术术前用药1次即可;对于有污且需要清洁的手术,可根据患者需要适当延长用药时间。③抗菌药物选择不当要根据目的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的抗生素,术后感染主要选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术中感染依据手术类型、范围、污染情况选择。术后感染以一、二代头孢菌素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医学院附属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h,肌注在术前0.5~2h),一般在手术室完成。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 、 术中追加:手术时间≥3h即追加手术时间>3h未追加 或失血>1500ml即追加或失血>1500ml未追加预防用药总时间(疗程) Ⅰ类切口:用药24h内停药用药时间>24h

Ⅱ类切口:用药48h内停药用药时间>48h Ⅲ类切口:用药3~7天内停药用药时间>7天 联合用药有指征、有协同作用无指征、品种多、有拮抗、增加毒性、 理论上无协同作用、重复用药等 药物选择正确不正确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

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注意事项 1.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2.单次剂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如药品说明书没有说明具体剂量均按照一般感染的治疗量给药,例如头孢呋辛说明书:1)一般用法,一次0.75—1.5g,q8h;2)严重感染或罕见敏感菌引起的感染,3)1.5g,q6h;4)脑膜炎,每8小时不超过3g,。当我们选择作为预防感染时按照1)一般用法,一次0.75—1.5g。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的情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7-03-31T16:20:50.8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作者:祝世军 [导读] 围手术期为预防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常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内江市资中县归德中心卫生院四川内江 641203)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分季度统计普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合理率。以此来推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结果:我院第1季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00.00%,第二季度为物100.00%,第三季度为82.22%,第四季度为65.69%。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61.93%,第二季度为62.50%,第三季度为80.82%,第四季度为83.58%。结论:随着不断总结归纳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适当减少了不合理预防用药,促进抗菌药物合法合规使用,完善了医疗服务。 【关键词】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149-02 围手术期为预防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常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极大的浪费医疗资源,也是超级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推动因素的幕后推手。[1]。本文通过对7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我院2015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现详细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季度进行统计。四季度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患者分布均匀,基本资料具可对比性(P>0.05)。 1.2 调查方法 本次实,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分季度统计普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合理率。以此来推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7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合理率情况,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x-±s),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第1季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00.00%,第二季度为物100.00%,第三季度为82.22%,第四季度为65.69%。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61.93%,第二季度为62.50%,第三季度为80.82%,第四季度为83.58%。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抗菌药物指征不明显即用药,药物使用率较高。一般的清洁手术仅涉及人体无菌部位,在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2]。其次是,抗菌药物的用药起点过高,应从较低级别使用。最后应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使用时机,手术前过早使用,不仅不能杀死体内细菌,还很可能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3]。本次实验,我院第1季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00.00%,第二季度为物100.00%,第三季度为82.22%,第四季度为65.69%。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61.93%,第二季度为62.50%,第三季度为80.82%,第四季度为83.58%。下半年,通过分析总结不合理之处,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显著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综上所述,随着不断总结归纳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适当减少了不合理预防用药,促进抗菌药物合法合规使用,完善了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克强,王建玲.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0):565-565. [2]樊晖晖,张静.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5):44-45. [3]侯花屏,车向明.1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11(4):32-34.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一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