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10102 )

一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

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精透的中国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中国哲学的发

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和现代学术方

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创造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先秦两汉易学哲学

2. 易学史与易学哲学

3 易学与汉唐哲学

4 先秦儒学与哲学

5. 儒道思想比较研究

6. 宋明理学

7. 中国近现代哲学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学分,由导师自行安排,学分记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

学位专业课,计3学分

第二外国语(英),计2学分。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修。

前沿讲座,计5学分

(1)前沿讲座的形式:

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

士研究生对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们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

重大课题的研究。前沿讲座主要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

观点,随之进行讨论。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

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一分,主讲一次计一分。

2、选修课

可选修1至2门,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

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3、补修课

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硕士课程2门,成绩计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六中期考核

本专业对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是对博士生入学一年

来思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准备、健康状态等的综合评估。考核采取笔试与面试

相结合的方式,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计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无硕士学位者,可视情况改写硕士论文。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学术水准和专业学科培养博士水平的重要标志。本专业的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博士生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开拓新领域,以传统与现代学术相结

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哲学诸问题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博士论文要求有创新性或

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

博士论文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统、完整的研究某一

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学术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为保证论文质量,写作时间不得少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学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墨翟为代表的墨家理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于思辨性的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道教体系逐步建立;上述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名教与自然、言意、形神等。 隋唐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以理学为特征,理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的时期。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它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中国学科分类标准

01 哲学 0101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 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030110 军事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0303 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 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有必读之书,有因研究之必要而参考之书。诸生以哲学为业,无论何种方向,课可以逃,以下诸书不可不读: 逻辑 何来《逻辑导论》(Hurle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 哲学问题和当代争论 (建议读英文原著,有些翻译错误太多) 1.罗素《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2.内格尔《无源之见》(Views from Nowhere) 3.克里切利《大陆哲学》(Simon Critchle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4.菲尔德曼《知识论》(R. Feldman, Epistemology) 5.莱恳《语言哲学》(William G. Lyc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6.泰勒《形而上学》(Metaphysics) 7.黑尔《心灵哲学》(John Heil, Philsophy of Mind) 8.布朗《现代政治哲学》( A. Brown,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9.亨普尔《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1 0."德雷《历史哲学》(William Dray, Philosophy of History) 西方哲学史 1/ 3

1.门尔切特《伟大的对话——哲学的历史性导论》(Norman Melchert, The Great Conversation,此 2.罗素《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建议读英文原著,翻译错误太多。此书实为中国哲学 1.《周易》 2.《四书》 3.《老子》 4.《庄子》 5.《墨子》 6.《荀子》 7.《坛经》 8.《近思录》 9.《象山语录》 1 0."《阳明语录》 1 1."《<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2/ 3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中国哲学如何影响中国人

In What Way Doe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fluence the Chinese People Philosophy is the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or an examination of men’s moral responsibilities. Chinese philosophy mainly contains two parts, Confucianism and Taosim. And these two thoughts influence the Chinese people a lot in all ages. Confucianism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Confucius and Menci. They are the sages recognized. They advocates ren, li, xiao, and zhong,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let themselves to abide these items. Because of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ancient time, the ruling class encouraged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 lot. If a person, especially a student wanted to be an official, he must master all the minds of the Confucianism.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supported the ruling class in some extent. Because, the officers must been loyal to their emperor, had sympathy to their friends, and loved their family. Taosim is another thoughts of the Chinese. Taoists thinks people must follow the way of nature, and if we follow the principle, we can act through non-action. Taosim also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Laozi and Zhuangzi, who had written many books. Some people, include many famous people in the ancient times, choose to live a free life that far away the officials, because they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哲学入门书:国外比较好的有《苏菲的世界》,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伯特middot;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 国内的比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团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等。 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middot;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深入:研读各位哲学家的原著, 西方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约翰bull;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中国哲学:《周易正义》、《论语集注》、《孟子正义》、《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庄子集释》、《荀子校释》、《韩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释》、《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张子正蒙注》、《二程集》、《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周山全书》等等。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问题,首先要明白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说到哲学,就必须谈到宗教,这样也就要明白什么是宗教?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解释。这里讲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宗教也和人生有关,每种宗教大多有一种哲学思想,而宗教则是以某种思想外加教条、组织等构成的。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它以反思也就是思想自己的思想作为基础从而产生了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我们自然应当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开始思想我们的思想,就有了思考宇宙的思想,得到了思想思想后的思想,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一切存在之全”,也相当于惠施所云的“大一”。只有反思自己思想后得到的思想才是知识,才是认知世界的能力。 关于中国哲学的地位问题,还要牵扯到“超道德价值”这个概念。所谓超道德价值,是高于道德价值的。比如说爱人是道德价值,而爱宇宙则是属于超道德价值范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道德价值就是对超乎现实的追求,中国人对于超乎现实的追求的欲望也是存在的。因此,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不是注重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道家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区分了为学和为道两个概念,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中国哲学是属于为道范畴的。

二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家们力图要解决一些问题。其一:如果一个人要获得个人与宇宙的统一,那么是否要远离社会或是要否定“生”?这个问题,道家和佛家的观念是差不多的。佛家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所以必须要脱离尘网,脱离人生这个痛苦的根源。道家认为“以生为附赘悬疣”,也就是说,要成为圣人,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必要时可以放弃生。显然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有消极意义的。如果人人都想成为圣人,即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统一,那么他们都会远离社会,这样和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他们的思想显得过于片面。还有一种哲学与这种所谓的“出世思想”相悖,即普通的入世哲学。这种哲学,不是超道德价值论,而是普通的道德价值。然而,孔子无疑是持这种入世思想的,这也成为出世哲学者的批评理由,即太过于现实主义,太过于肤浅。其实,无论哪一派,中国的中哲学都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体,他们都会提到政治、道德。当然,中国哲学的关注点在于人伦日用,注重实际社会,而不是空泛的指天、宇宙。即使是宋代新儒学和明清之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也都是关注人的,如格物致知等,他都是为人服务的。总的说,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如此的,实际上,中国哲学很实用,但又并不肤浅。 说到入世与出世,就可以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联系。这两者是对立的,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二者有机统一。要完成这两个对立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中国哲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武汉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 先秦哲学02 秦汉哲学03 宋代哲学04 明清哲学05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06 儒家哲学07 道家哲学08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现代化09 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具有中国哲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和辨析中、西哲学史料、并能通过中西对比分析,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专业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哲学基础 ④中国哲学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西方哲学史②中国古代哲学 (注:以武汉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中国哲学专业主要必修课程有: (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计算机应用 (2)学位基础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哲学专题研究、中国思维形态、儒学发展史、中国宗教史、中国美学史、专业外语、专题讲座 6、同属一级学科下的相近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二、推荐院校 中国哲学硕士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目前就整个哲学就业来看,就业不是很理想,该专业毕业一般方向是做老师和专门研究,局限性很大,因为其涉及的内容思辨性较强,欠缺实用的理论知识。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doc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C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B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范》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C 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 B、齐物论 C、逍遥游 D、“合同异” 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A A、“虚壹而静” B、“静观玄览” C、“静因之道” D、格物致知 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D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子 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A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D、“明于天人之分” 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C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D A、物不迁论 B、不真空论 C、般若无知论 D、明报应论 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A A、慧远 B、僧肇 C、道生 D、慧能 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C A、唯识宗 B、华严宗 C、天台宗 D、禅宗 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C A、形亡神灭 B、形神相即 C、形亡神不灭 D、形质神用 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C A、公孙龙 B、惠施 C、墨子 D、后期墨家 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D A、本无宗 B、即色宗 C、幻化宗 D、菏泽宗 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B A、《管子》 B、王充 C、桓谭 D、范缜 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B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16、“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是---------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A A、《管子》 B、荀子 C、王充 D、范缜 17、“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B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18、“参验”的认识方法是---------提出的。C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19、------------在人性问题上坚持了人性的同一性。D A、性善论 B、性恶论 C、自然人性论 D、性三品说 20、下列著作中对于“三纲五常”给予详细而明确论述的是------------。C

《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从原始社会人类只有15岁,延长到如今的69.73岁;“高质量寿命”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养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养生”这个词汇我们一般会联想到中老年人,但如今社会,亚健康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年轻人生存压力空前巨大,以至于年轻人也开始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脾虚体寒、肠胃炎等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疾病折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的“养生”了。 论述主体: 说到养生这个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养生有着深刻的研究。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 在世界文化当中, 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1、养生先养心 养生当中, 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 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 这是人的七种情志, 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 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 量之宽宏者寿, 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 仁之端也, 故曰仁者寿”。拿《黄帝内经》来讲,即使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其观念依

然适合我们当今时代,古人讲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如今我们提倡心平气和,少生气,情绪稳定就是对其最好的印证。 2、养生重养德 古代的养生哲学观还提出“养生重养德, 德高寿自长”,这种理念已经被医学实践所证明,养生的关键就是调整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卫生”,养生不仅要注重生理上的“养护”,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就像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意识对人的生理状态具有调节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德高者”呢?第一,人际关系要好,与人为善,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第二,具有个性的人格,胸怀宽广、情绪乐观、感情丰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第三、有着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到形势,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 “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然后医其身。”这符合我们国家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3、尊重规律,追求平衡 早在千年前,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比如, 春天的时候, 要有一种生发之气, 被发缓形, 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 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在千年后的19世纪,马克思才提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才能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跟古代养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了传统养生哲学具有一定的价值。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复试笔 试科目 备注 0101J1-国学00-中 国哲学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1-古 代汉语 基础 847- 国学专 题 国学综 合,外 语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 文学史、中国哲学 史。统考生学制为3 年 0501J1-国学00-中 国古代 文学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1-古 代汉语 基础 847- 国学专 题 国学综 合,外 语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 文学史、中国哲学 史。统考生学制为3 年 0602J1-国学01-专 门史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2-中 国历史 综合 -- 国学综 合,外 语 统考生学制为3年 0602J1-国学02-中 国古代 史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2-中 国历史 综合 -- 国学综 合,外 语 统考生学制为3年 考研复习方案 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建议从5月前后就要进行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指定教材和参考书大致复习一遍,对专业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全年的复习规划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哲学终极书单:从入门到高阶学习哲学的书籍推荐t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周国平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对于个问题,大哲学家康德的评价可谓是所有评价中最经典、最准确的:“哲学是哲学知识或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体系。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 ”。用后人所总结的一句更具概括性,和更为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哲学乃万学之学”。所有知识都发源于哲学,所有知识都发展于哲学,所有发展出来的知识也都反向统一于哲学。这就是哲学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爱君特意从网上搜寻了一份高质量的哲学推荐书单。这份书单涵盖了从入门到高阶各个阶段学习哲学的书籍,专业性很强,作者同时也给出了学习哲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算得上是一份哲学终极书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中找到哲学学习的方向。 这个书单的适用对象不区分文理科,原因是只求入门的读者大都可以看懂其所列出的初级书目,而想要看懂本书单内高阶书目的读者必须同时具备相当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 下面为你奉上这份哲学终极书单 【入门级/初级哲学书单】(至少完成80%) 1.《西方哲学史》,希尔贝克或《西方哲学史》,梯利或《西方 哲学简史》,赵敦华。不推荐罗素,主要因为偏见太多而且信息失真严重,最好买前两者,便于理解,主干明晰。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看了上述任何一本就必要 把它从头看到尾,当参考书。 3.《理想国》《斐多篇》,柏拉图 4.《形而上学》《范畴篇》,亚里士多德 5.《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

6.《人类理解论》,洛克 7.《伦理学》,斯宾诺莎 8.《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耐心通读,可以参考注解版。 9.《小逻辑》,黑格尔。耐心通读。 1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1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12.《上帝新脑》,彭罗斯。作为现代物理、数学、信息论和心灵哲 学的启蒙。本书号称“科普”,但难度非科普著作所比。耐心通读。 13.《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余碧平 14.《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15.《老子》《庄子》 16.《中庸》《大学》 17.《华严金狮子章校释》,法藏,中华书局版。所有注文都要看, 理清佛教和中土佛教基本思路;否则无意义。 18.《宋明理学教程》,陈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