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变革

新公共管理变革
新公共管理变革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什么是新公共管理[1]

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影响很大。

新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管理相继出现严重危机,传统科层体制的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的发展,无法解决政府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效率,强调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民需求方面增强有效性和回应力,强调自上而下的统治性权力与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权力交互,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强调政府低成本运作,强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最终结果,强调引进企业管理的若干机制和方法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第一和消费者主权,强调政府职能简化、组织结构“解科层化”、作业流程电子化。

[编辑]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2]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是公共行政学理论界与实践界围绕如何复活旧的官僚体制进行旷日持久争论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新公共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化的理论体系。

一、胡德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克里斯托夫·胡德(Christopher Hood),英国著名的行政学者。1968年,胡德毕业予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获得社会科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1年,又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格拉斯克大学政治学系担任讲师。1977一1979年,胡德担任约克大学政府项目的研究员。1984--1985年,他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的高级特任讲师。1986--1989年,胡德被聘为悉尼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系教授。1987年,胡德于约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1989--2000年,胡德担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系教授。自2001年开始,胡德还担任着牛津大学万灵学院(AllSouls College)的教授。从2004年至今,胡德担任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公共服务:质量、绩效与供给”研究项目的主任。

1996年,胡德人选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1995—2000年,他被授予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名誉教授。2001年,他入选极为尊荣的“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

胡德的学术旨趣主要是政府行政、规制和公共部门改革研究。他的著作主要有:《行政的限度》(The Limits of Administration)(1976)、《政府的工具》(The Tools of Government)(1983)和《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The Art of the State:Culture,Rhetoricand Public Management)(1998)。《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使他获得了2000年英国政治研究学会的“麦肯齐图书奖” (W.J.M.MackenzieBookPrize)。

2007年,由于其对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持续贡献,胡德被美国公共管理研究协会(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授予著名的“乔治·弗雷德里克森

奖”(H.George Frederickson Award)。

二、奥斯本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美国积极的政府改革家。作为“进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曾经写过著名的《民主实验室》(Laboratories of Democracy)(1988),始终致力于鼓吹有效率的政府,曾任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的高级顾问,为“国家绩效委员

会”(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提供智力支持,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经常为《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和《治理》(Governance)杂志撰稿。其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the Entrepreneural SpiritIsTransfor—ming£kPublicSector)(与特德·盖布勒合著,1992)、《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Banishing Bureaucracy:TheFive Strategies ForReinventing Govern·merit)(与彼德·普拉斯特里克合著,1997)、《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TheReinventor’SFieldbook:Tools for Transforming Your Government)(与彼德·普拉斯特里克合著,2000)、《政府的代价》(The Price of Government)(2004)等。

奥斯本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担任过耶鲁大学的客座讲师。

三、巴泽雷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麦克尔-巴泽雷(Michael Barzelay,1958一),美国行政学者。1980年,巴泽雷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他获得耶鲁大学组织与管理学院公共与私人管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1995年,作为跨学科管理研究院(IIM)和政府学系联合聘任的人选,巴泽雷进入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LSE),现任公共管理学教授。此前,巴泽雷曾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政策学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改革、战略开发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创新等方面。2004年,巴泽雷出版了《为未来作准备:美国空军战略规划》(Preparing for the Future:Strategic Planning in the U.S.Air Force),并因此获得了美国公共行政研究院的“刘易斯·布朗洛图书奖”(Louis Brownlow Book Award)。

巴泽雷著述十分丰富,他最著名的著作有:《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Breaking Through Bureaucracy:A New Vision for Managingin Government)(1992)和《新公共管理:改进研究和政策对话》(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Im.proving Research and Policy Dialogue)(2001)。此外,他还著有:《政治化的市场经济》(The Politicized Market Economy)(1980)、《更新公共管理:综合比较研究》(Revamping Public Management:Integrating Comparative Research)(1994)等。

[编辑]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3]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组织理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

论与方法。与传统行政模式将公共行政的管理方法局限于政治规则不同,新公共管理模式着力于经济规则。根据中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如下概括。

(一)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二)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于是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回归。“企业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有其特殊的含义,作为“企业家”的政府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因此,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

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人,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决策的压力猛烈地冲击着政府的决策系统,政府组织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做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办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家庭和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奥斯本和盖布勒说:“当家庭、居民点、学校、志愿组织和企业公司健全时,整个社区也会健康发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这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健康发展……那些集中精力积极“掌舵”的政府决定其社区、州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它们进行更多的决策。它们使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构行动起来。”这是因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基本单元构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如: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等等。

(四)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一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政府可以把压人的官僚组织分解为许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特别是把商业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决策与执行分开;移植私营部门的某些管理办法,如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张全面的货币化激励,不过分主张传统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货币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单一的固定工资制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主张对高级雇员的雇用实施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障制。

(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参与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竞争,是因为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做出反应;竞争奖励革新;竞争提高公营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六)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效果越差,投入反而越多。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

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该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联系起来。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按任务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预算、按产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和按顾客需求作预算。

(七)放松严格管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他们认为,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的士气更高,也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率。

(八)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理论则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回避,倒不如正视这种关系的存在。基于这种看法,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来,政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治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协调。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理性人”的假设,即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有自身的需求,不可能以为处于政治市场就会变为“大公无私”的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只要财政补贴这部分公共资金的支出能够有利于地区社会利益的增进,能够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福利,配置财政补贴就认为是有效率的,就是理性的。本文从该假设中能够得到绩效评价的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以市场和居民为导向的,形成一种“企业式的政府”模式,为社会公共的“顾客”提供较高的政府服务,政府的成本不再是依据各项规章制度,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以及绩效,从成本-效益分析中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企业管理方法中消化吸收新的内容,引入了市场机制的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具有可行性,政府也可以拿来借用。例如,企业科学的组织管理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来说,产出就意味着利润,而要想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为企业的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不是只关心企业的投入、不重视企业的产出等等。新的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所成功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制度、组织发展方法等政府机构也可以进行借鉴,这些并非是企业所独有的,这些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公共管理中,以促进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财政补贴的的有效率使用是将其合理用于公共产品,为本地居民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例如改善地区生产或生活环境,用于医疗、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改善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使本地的居民能够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政策获得实惠以提高地区的福利水平。但是,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配置给企业,企业对这部分公共资金的使用就应该产生一种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表现为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建和促进研发经费的支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提高本地区的形象,并提高长期的财政收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文章对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后新公共管理的演变理路进行述评,分析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脉络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的启发。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在70年代以前,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一直是政府研究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范式。它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原则、假定和方法以及范式特征。按照休斯的说法,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如下四个永久性的原则:第一,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原则建立,即政府管理体制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模式为基础,严格坚持这一原则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运作的最佳方式。第二,一旦涉及政策领域,那么,它将通过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换言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第三,主张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行政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则是政治家们的事,据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可以保证责任制的落实。第四,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此需要职业化的官僚,他们终身受雇,并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政治领导人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不稳定直接导致政府收入的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开支大幅上升,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之中。同时,由于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失控、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伴随着财政危机政府陷入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改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西方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深入展开,“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领域(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的新范式以及政府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改革。这场改革后来也波及英联邦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绪言 在这一部分中,着重介绍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发生的历史背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原有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并预测其走向和趋势,最后给出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部分历史发展 在我国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过去课程普遍反映为繁,难,偏,旧,很不适宜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的特点,所以课程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自2003年起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思路,2007年开始加大了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着重分析几个重点问题,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希望管窥蠡测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明白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当今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新现象中,我有一些明显的感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过程重合作探究,轻独立思考。从而在一些课程上造成了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三新课改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构建和谐校园,追求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终极追求。所以,它的基本观点有: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验的基本途径有: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殿堂;优化家校合作。对于现行体制,有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范式。 四对于教师对于新课改的冷漠态度的审视 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教师个体被动,专业自主权欠缺;竞争专制的学校文化氛围;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如下建议仅供参考:倡导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合作民主的学校氛围;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创立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 五新课改推行过程中的欠缺 难以拿捏指导的力度,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担心失去尊严;难以整合过去的经验,教师对知道缺乏信心;难以通晓评估的理念,教师指导压力重重;难以整合多元化学习经历,教师的理解更添困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教师的专业需要为起点;关注教师是环境互动的产物,伙伴协作致力于改变情景脉络。 第四部分未来趋向及建议

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美国行政改革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里根政府的小政府、分权和私营化的改革,还是克林顿政府的重塑政府改革,都对压缩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产生了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美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主要理论、主要内容及原则等方面,对我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政府行政改革新公共管理 在建国以来的两百多年间,美国的行政改革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大都在推动美国的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把美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划分为:建国时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博弈(1775-1783年)、人事改革使美国从腐败中重生(1883-1911年)、科学管理改革(1911-1933年)、“罗斯福新政”改革(1933-1950年)、伟大社会运动(20世纪60-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的改革(20世纪80-90年代)、小布什改革(2000-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西方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在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过程中,美国政府同样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职能改革。这场改革在美国的现代政府改革中,浓重地写下了自己的篇章。 美国行政改革的背景 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的作用。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导致美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社会福利不堪重负,并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是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政府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必须具有跟踪、理解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经济资源的稀缺和为避免不稳定而保持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现有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因素。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美国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要求政府对迅速变化着的经济作出反应;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新通讯技术以及接触政府信息的便利使公民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这要求对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做出变革与调整。因此,改革政府、压缩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体系成为公众的普遍要求和呼声。 美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小政府理论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的消极影响导致了政府管理方面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机构臃肿、效益低下、

新公共管理变革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什么是新公共管理[1] 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影响很大。 新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管理相继出现严重危机,传统科层体制的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的发展,无法解决政府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效率,强调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民需求方面增强有效性和回应力,强调自上而下的统治性权力与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权力交互,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强调政府低成本运作,强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最终结果,强调引进企业管理的若干机制和方法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第一和消费者主权,强调政府职能简化、组织结构“解科层化”、作业流程电子化。 [编辑]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2]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是公共行政学理论界与实践界围绕如何复活旧的官僚体制进行旷日持久争论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新公共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化的理论体系。 一、胡德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克里斯托夫·胡德(Christopher Hood),英国著名的行政学者。1968年,胡德毕业予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获得社会科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1年,又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格拉斯克大学政治学系担任讲师。1977一1979年,胡德担任约克大学政府项目的研究员。1984--1985年,他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的高级特任讲师。1986--1989年,胡德被聘为悉尼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系教授。1987年,胡德于约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1989--2000年,胡德担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系教授。自2001年开始,胡德还担任着牛津大学万灵学院(AllSouls College)的教授。从2004年至今,胡德担任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公共服务:质量、绩效与供给”研究项目的主任。 1996年,胡德人选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1995—2000年,他被授予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名誉教授。2001年,他入选极为尊荣的“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撒切尔和梅杰的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讲课稿

撒切尔和梅杰的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 一、撒切尔改革 (一)思想基础: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新保守主义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 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成为一种经济 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 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 —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 (二)改革措施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效率 提高 2、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1)住房私有化。减轻政府的住宅支出,增加财政 收入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①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补贴标准,减 少政府社会保障支出 (4)②改革英国社会保障中的一些惯例。例如:1980 年,政府宜布津贴只能和物价挂钩而不能和工 资挂钩。 (5)③对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实行私有化。私有化改 革主要体现在国民医疗保健的改革上。 3、教育改革 第一,实行代全国统一课程,和“全国统一测试”; 第二,扩大家长择校权;第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让私人企业参与教育。 撒切尔夫人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了新自由主义和和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撒切尔政府的这种带有明显 的意识形态特征的教育改革遭到工党的激烈反对,但 是改革使英国的公共教育变得更具自主性、竞争性, 提高的政府教育服务的质量。

4、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一、地方政府管理引入市场机制;二、雷纳评审与下 一步行动计划 雷纳评审的一系列政策建议被采纳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首先,减少了政府工作人员数量,其次,降低 了行政成本,最后,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 (三)评价 1、积极方面: (1)有效遇制了英国通货膨胀率的继续恶化,井使之 有所好转 (2)引领了当代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革的浪潮 (3)减少预算赤字,提高政府效率 (4)改善公共服务 2、消极方面 (1)公共开支井没有得到有效削减 消减公共开支是撒切尔政府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 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明显。由于社会福利支出具有“刚 性”,真正受到削减的只有“住房”而其他项目只是 遏制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2)失业率居离不下 受撒切尔财政政策的影响,大量的劳动力被精简。 (3)贫富差距拉大 撒切尔夫人在税制上减少直接税,增加间接税。高收 入者的税率在下降,而低收入者的税率却一直在上 升。 (4)机构庞大导致协调控制困难 “下节计划”的核心观点是机构代理化,即创造“半 自治的代理机构”来负责政府运行的管理职能。到 1995年12月,已经有109个代理机构成立,并雇佣 着67%的政府公务人员。执法局的建立,使得政府管 理太多,机构庞大,监督力度不够

新公共管理含义

新公共管理含义: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一、弗里德曼和的“小政府理论”。二、和钱皮则发展出“”理论。三霍哲把作为切入点,提出把绩效评估作为改进绩效的一种。四、霍哲还研究了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于回应性的政府。五、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理论。因此,应用企业家精神去改造政府,并且能够把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能像私人企业一样,提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即强调服务提供者应对他们的顾客负责,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断进行革新,寻求减少和增进质量的方法,聆听,授权顾客作出选择,把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 基本内容 1、以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 2、,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 3、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4、重视效率追求。 5、改造公务员制度。 6、创建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 “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构成了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的严峻挑战,它改变了传统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题、方法、学科结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日益成为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主流。“新公共管理”有其新颖、合理之处,它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管理研究的新成就。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

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摘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网络结构;协调;整合 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寻找“公共部门协调与整合机制”的改革运动。这一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它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也日益显现。 一、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 从理论渊源来看,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又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折射还是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要更加复杂。 首先,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适合于大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规模人口所必需的。 其次,整体性治理风行于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在美国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评并对其大有取代之势的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登哈特。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发展起来的是整体性治理范式,其代表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邓利维。英国新工党政府实行的“协同政府”即是作为一种象征,它与之前连续执政18年之久的保守党政府的碎片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回应了对英国中央政府“空心化”导致的责任问题和能力问题的担忧。此外,新工党对“第三条道路”理论情有独钟,整体性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第三条道路”这一政治思潮在行政改革层面的折射。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传统左与右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在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工党政府所推行的整体性治理,既主张继续借鉴企业竞争文化与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高效性,也提倡通过协商、协调、整合与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等民主价值。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推行整体性治理时也有同样的政治考虑和意识形态色彩。 最后,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是传统的合作理论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复兴。当前,面对复杂化、动态化、多样性世界的挑战,整体主义思维再度风靡学术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和合作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行之有效并有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和论域。但是,深受经济学帝国主义对公共管理研究的入侵和影响,整体主义思维一度被轻视。以社会资本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组织网络理论等为主要流派的各种协作理论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要素,使得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摒弃新公共管理时期盛行的个体主义思维的同时,复兴了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二、整体性治理的治理机制 随着公共问题复杂化,跨部门的公共议题不断增多,协调与整合问题再次受到重视,并赋予时代的内涵。因此,与遵循经济学逻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体性治理追求的是更注重全局、“通盘考虑”的战略,它借鉴的是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理论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毕竟,在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只是作为行动者之一,公共管理发生在由不同行动者组成的网路结构当中,没有一个行动者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来支配其他行动者的行动,各组织是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1.协调机制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数学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它的改革背景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关注,逐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还包含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的生存生活到国家政治制度,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 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需要重视科

学对人的影响今天所谓知识信息“爆炸”,主要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知识信息快速膨胀。这就产生了另一问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体现“人”本身的价值?体现人性、人格等等反映“人”本身的内涵品质的价值?不能因为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强调科学素养的重要而忽视人性和人格发展的重要,不能重“物”轻“人”。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世界各国的应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初中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改革讲解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改革 08级政本一班傅冰清 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合力,作为公共行政和事务广大领域一部分,并且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政府对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政府发展历程中,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中政府常常扮演全能的角色,但这一做法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西方掀起了以新公共管理为取向的政府改革运动,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当然它对中国产生浑厚的影响,也对中国的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产生拉一定启示、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 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质量的公共生活是高质量的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而高质量的公共管理是高质量的公共生活的重要保障。而古代中国思想家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荀子的意思是,我们只要有了“本” ,有了“备” ,并循道行事,那么什么天灾鬼怪都奈何不了我们。我们认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问题,是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的基础,而高质量的公共管理,显然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本” 、“备” 。我们不但要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国情同时也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事实求是,把新公共管理大的理念融入中国,改革中国公共管理体制。 一、公共管理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 管理的主体是居于社会权力中心的政府; 管理的客体是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的各种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运用公共权力,采取各种手段, 对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生活质量等一系列活动, 今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1 作为一种行为过程公共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公共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项目的选择、公共

罗森布鲁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价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罗森布鲁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价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而使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将企业管理的讲究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增强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4.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 1、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政府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在新公共管理看来,政府是负责任的“企业家”,而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复归。作为“企业家”的政府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由顾客驱动的政府是能够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2、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用《改革政府》的作者戴维·奥斯本等人的话说,就是政府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他们认为传统政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做了许多做不了、做不好、舍本求末的事情。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不连续的时代》中所写道的:“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去亲自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至于掌舵的主要途径,新公共管理认为要通过重新塑造市场,不停地向私人部门施加各种可行和有利的影响让其“划桨”的方式来进行。 3、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公共行政力图建立等级森严的强势政府,强调扩张政府的行政干预。新公共管理则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测试,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竞争性环境能够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相对于动用政府本身的公务员来说,合同外包是允许政府实验各项政策的全新供给体系,通过市场测验可以判断出新政策的合意性。“风险规避,尤其是政治风险的回避,是公共行政人员推行民营化的主要动机”。 4、重视效率追求。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方面主要采取三种方法:(1)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与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既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2)重视结果。传统的官僚主义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他们往往只会花掉预算分解的每个项目的资金,对结果和收益毫不关心。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3)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改造公务员制度。新公共管理主张对公务员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核心特征进行瓦解:(1) 通过推行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新制度,打破传统的文官法“常任文官无大错不得辞退免职”的规定。(2)废弃公务员价值中立原则。新公共管理“主张放弃政府的与逻辑实证论相联系的表面上的…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它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认为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强调公务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新公共管理认为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摘要 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涵义行政管理理论 在近代经过了传统的威尔逊、古德诺的政台与行政的二分法、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在现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即新公共管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改革必然引发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已融人了经济全球化之中,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新公共管理思想是80年代以来欧美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传统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的某些主题基础上,在研究领域及主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涉及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多元组织等大量新主题。新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从经济学的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问题,它被人们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新政策管理理论”或“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其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内容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主导发达国家政治与行政改革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潮随后传播到发展中国家。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越是迅速、普及,我们越是需要从最基本方面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政策和对政策效果的负责。既要把握每一个要素的特定内涵,又要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既要明晰其优势之处,又要厘清其问题所在。这是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内容这一基本问题上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 关键词: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分权政策负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针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的管理方法在全球席卷开来。这场运动通常冠之以多种称谓:“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不管这些称谓怎么花样翻新,他们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是不变的。尽管这些特质在不同学者的论述中各有不同,然而,其基本的思想和关键词还是可以大体达成一致,诸如管理而非行政、市场化而非官僚制、竞争而非垄断、服务而非执行、分权而非集权、过程而非结果、负责而非逃避等。为了表述的一致性与清晰性,本文一律采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说法。 donald f.kettl教授在《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关于治理转型的报告》中提出了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即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政策和对政策效果的负责。[ 1]由于是以“报告”的形式给出的,因此donald教授没有充分展开。这是由于“报告”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我们无可苛求。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就此作进一步的阐释与分析。诸如这些核心内容的真正内涵何在?将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这些核心内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角度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阐述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新公共管理的本质的系统把握与整体认知。这是我们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至为基础、也是至为关键的基础性内容。易言之,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率(productivity)。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才能以更少的税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人们对税收的要求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期待总是逆向运动。对前者期待的降低与对后者期待的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对立。形成这样一个尖锐的对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不满意,或者说公共服务的拙劣和日益恶化是直接原因,二是税收的普遍上扬,传统上的高税收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使得人们从反思这一税制本身到反思整个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普遍发现,自己向政府所上缴的税收总是在不断增加,可是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却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糟糕。如此情形,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是一件极为苦恼和伤害官民感情的事;对于政府来说,这却是向其提出了一大挑战,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特别是少花纳税人的钱,同时又有效供给更多的公共服务。 据此,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监管这些纳税人的钱,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如何评估政府的公共服务?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机构来进行公正、透明、负责的评判?在此过程之中,纳税人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公民出钱,政府花钱,谁来监督政府花钱,这一整套机制如何理顺?问题的另一面恐怕也值得惊醒:不花钱的政府是不是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诚然,这一点完全不可能。任何政府都需要花钱。只是说这些钱来源于何处?如何花销?如何合理的分配?在政府财力达到一定的时候,政府是否还是需要从纳税人手中汲取大量资财?税收机制如何适时调整?这一点对于那些税收日益攀升的国家、地区和社会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百科名片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高税收将资源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转移到“消费财富”的公共部门,妨碍经济增长和削减社会福利。只有让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