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张颖1刘兰林2(通讯作者)

1 安徽中医学院研究生部合肥230031

2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合肥230031

摘要: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其发病急,可发生传变,具有耗气伤阴、化燥等特点,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疾病一般都可归为温病范畴。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近年来医家或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或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所发挥,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温病卫气营血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病毒性疾病种类很多,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无论是什么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都可归属为中医温病范畴,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遣方用药,疗效显著。现将近十年卫气营血辨证在病毒性疾病中得应用综述如下:

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1】是由SRA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浸润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中医把其归为温病范畴,医家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结合临床症状遣方用药,如甄穗清【2】认为SARS病情可有轻有重,全病程基本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发展,可按卫气营血辨证进行处方用药。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对本病早期干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能显著减少早期(卫分病)向中期(气分病)甚至肺热叶焦或逆传心包、邪陷于里的传变。夏洪生【3】在总结非典中医防治经验中指出非典初期邪在卫分,治宜辛凉解表,方以银翘散、桑菊饮等为主。中期邪入气分,治宜养阴清热,止咳平喘,方用人参白虎汤、清营汤等为主,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晚期邪入营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清瘟败毒饮,酌情加入凉血活血之品,并随证加减。恢复期多为气阴两伤,余邪未尽,治宜益气养阴兼清余邪,可考虑用清暑益气汤化载。钟嘉熙【4】对61例入院时以卫气分证为主的SRAS患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拟定基拙方(僵蚕10g、蝉蜕6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蒲公英20g、芦根20g、甘草6g)随证加减,配合中成药清开灵、鱼腥草注射液及小柴胡片进行治疗,按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期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医治疗的50例比较,平均住院时间、胸片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及明显吸收时间均较短,治愈率较高。

2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1】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临床上甲型H1N1流感流行和传变符合温病特点,可用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治疗用药,如曲妮妮[5]认为临床要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发展变化规律,关键是要抓住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证候特点,明确掌握其病变的部位的深浅,病机变化的出入传变,随之即可决定准确的治疗方法。周璟[6]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病在卫分以疏风清热为主;病在气分以清热解毒为主;病如气营两燔以清气凉营为主;热陷心包以清心开窍为主;恢复期以顾护正气,扶正祛邪为主。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18例。有不少医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如韩旭【7】对收治的18例重症甲型H1N1 流感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采用达菲对症治疗,中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结果18 例患者经过治疗,痊愈7例,临床治愈9例,死亡2例,总治愈率为88. 89%。

3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1】是多种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有时可累及心包和心内膜,

一般在发病前有急性病毒感染史,1~2周后出现心脏症状。不少医家以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纲领,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和发展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如粟华魁【8】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感受温病之邪后往往首先出现肺卫证候,随后循卫、气、营、血传变。但也可出现卫气同病,或一开始即出现气分证候、逆传心包等复杂情况。因此治疗时应在分期证治的基础上,坚守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大法,早期治疗,规范用药。王崇权【9】认为依据中医温病理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是由于风温之邪侵犯人体所致,正气抗邪有力时,邪可从表而解;如感邪重而邪热转内,则引起肺气大伤,日久耗伤心气营阴。治疗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出发,辨证论治。临床上不少医生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较好疗效,如周承志【10】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邪在卫分时应治以轻剂祛邪外出;发病时邪入营分,在清营育阴的同时,需佐以透热转气之品,将已入营分之热邪透转至卫、气分而解;重症者表现为阴竭气脱,治宜益气救阴、敛汗固脱;恢复期可见余邪不解,在养阴的同时应注意透解余热。向宏【11】运用温病学理论卫气营血辨证法诊治病毒性心肌炎15例,获得满意疗效,提高了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发展、转归认识。认为急性期的治疗可按卫分、逆传心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可分为气营两虚、瘀血阻脉两型。

4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12】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属中医的黄疸、胁痛、症积、虚损等病证的范畴。李伟林【13】从中医角度发现慢性乙肝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与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结出以肝组织病理学为依据的卫气营血微观辨证是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新思路。乙型肝炎之病因为湿毒之邪,病机演变由卫气而及营血。对于肝炎,临床上一般采取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然不少医生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取得了较好疗效,如方亚祥【14】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预后转归,以卫气营血辨证精神为指导,将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综合地加以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田仓【15】临床应根据卫气营血理论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依病变部位及湿毒偏重程度之不同辫证、立法、选方。治疗以祛湿解毒为主,配合应用疏利透达、芳化醒脾、清泄肝胆、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养肝、健脾、补肾等法。陈超【16】由黄疸三征论起,阐述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毒,提出分阶段治疗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总结出湿毒遏卫、湿热(毒)伤气湿毒入营、湿毒入血四个主要证型及其治疗方药。最后得出“卫气营血辨证”用于“湿毒”发黄的辨证论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5 病毒性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12】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中医称“缠腰火丹”,俗称“蛇丹”、“蜘蛛疮”。属温毒类温病,临床一般根据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辨证分型治疗。李江山【17】将带状疱疹分为热毒型、湿毒型、气滞血瘀型,分别给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理气和血、通络止痛等治疗措施,效果良好。沈浩齐【18】以普济消毒饮加减,在门诊服中药治疗20例患者,其中16例在10天内疱疹干涸结痂,疼痛消退,疱面愈合;4例老年患者病程持续15天后痊愈。李健【19】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71例患者,痊愈68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认为普及消毒饮具有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之功,正合该病的发病机理,且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的特点。疱疹消退后仍有部分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张少波【20】认为病毒性带状疱疹多由心肝风火与热毒相搏于肌肤而发病,其后可因经络阻遏,气血凝滞,出现疼痛,其病位在“血分”,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6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12】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医称之为“痄腮”,属温毒类温病范畴,多因感受风热邪毒,热毒上攻,邪毒之气阻遏少阳,火热上攻所致。程永进【21】认为患者症状轻重与风热邪毒毒力、入侵深浅及患儿体

质强弱有关,遵循一般温病传变规律,可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施治。普永祥【22】以疏风透表,清热解毒为法,运用中医外科名方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流行性腮腺炎40例,配以西医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巩固疗效。比单纯用中药或西药可明显缩短疗程,并且治愈率达100%。张小燕【23】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内服、配合青黛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16例全部治愈。其中服1剂热退肿痛消者8例,服2剂热退肿痛消者57例,服3剂热退肿痛消者42例,服4剂热退肿痛消者9例。王合【24】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主要原则,选用自拟消炎汤(大青叶50g,板蓝根30g,黄芩、黄连各15g,陈皮、玄参、桔梗、连翘、柴胡各10g,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生甘草各5g)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0例,结果显效9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2%。

7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12】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属中医温病“暑温”范畴,不少医家根据暑温病机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拟定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如杨爽【25】将乙脑分两期,急性期(即暑热挟湿型、气营两幡型、热入营血型)以清毒凉血解毒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配合西医治疗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恢复期辨证分两型,阴虚动风型用大定风珠加减口服,痰浊闭窍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冯玉奇【26】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乙脑16例:邪在卫气,治以消热解毒,辛凉透表,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邪在气营,治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用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邪在营血,治法为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结果16例患者除2例肢体运动功能稍差外(肌力 3 级),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徐新平【27】认为暑热疫疠基本上按照卫气营血的方式传变,但临床上很少见到卫气营血的单独证候,往往是卫气、气营、营血同病为多,按中医的病情和病理变化可将乙脑分为邪在卫气、气营两燔、热入营血三型。王瑞根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应用自拟乙脑灵方(大青叶、生石膏、板蓝根、金银花各15~30g,连翘10~20g,知母、淡竹叶各5~10g,生甘草3g)随证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8 登革热

登革热【12】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季节性、突发性、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属中医温病“瘟疫”范畴。张国雄【28】采用调查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8~10月来院就诊的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结果显示登革热发病未必经过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变。大部分登革热患者发病初起即见气分症状,即使有卫分症状的时间亦十分短暂,临床上卫气营血各型症状也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俱见。邓秋迎【29】亦认为登革热在卫分时间较短,很快传入气分,故常常初起即见卫气同病,并很快波及营分。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讲,登革热以气分热盛及气营两燔的证型为多。张爱民【30】根据中医卫气营血理论,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组方,与单纯一般治疗对照,观察两组患者ALT、AST复常天数及中医症候沿卫气营血途径传变时各期持续时间。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加服中草药。初期卫气同病时服用登革热一号方,极期气血两燔时服用登革热二号方,恢复期余热未尽时服用登革热三号方,结果显示根据中医卫气营血理论辨证组方治疗能促进登革热并肝功能损害患者肝功能更快复常,缩短卫气同病期、气血两燔期、余热未清期各期持续时间,缩短病程。

9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12】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属中医温病“瘟疫”范畴。杨秋兰【31】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西医治疗(抗病毒、抗感染、抗休克、纠酸、扩容、止血等);治疗组36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辫证施治,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施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及黄土汤合当归补血汤。结果2组痊愈率均为100%,2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主要体征消失、症状改善、、实验室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及痊愈时间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大出血疗效显著。郑志刚【32】认为是疫毒内侵,苦在气营,气营两燔,在治疗上前期应侧重于清热泻火、护阴养阴、活血止血为主。后期则应注重补益脾肾、滋阴养阴为主。刘洪德【3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33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0例对照观察体温复常天数、越期数、尿蛋白消失天数及血小板、肌酐、尿素氮复常天数。通过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在提高越期率和机体的整体恢复方面作用显著,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结

目前病毒性疾病主要以西药对症治疗为主,分析疾病的特点可归为温病范畴,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以推断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方向,有利于分阶段用药,提高治愈率。目前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与西医的抗病毒相结合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疾病关键不再于治,而在于防,用卫气营血理论指导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仍是我们下阶段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甄穗清,刘和强等.中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回顾分析[J].新中医,2004,36(8):

17-18.

3 夏洪生.浅谈非典的中医防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13):197-198.

4 钟嘉熙,朱敏等.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61例临床疗效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4,21(1):1-5.

5 曲妮妮.从卫气营血理论谈甲型H1N1流感的辨治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

453-454.

6 周璟,韩旭.中医介入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应用举隅[J].四川中医,2010,28(6):

86-87.

7 韩旭.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H1N1 流感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2)72-74.

8 粟华魁,周德生.从温病学探讨病毒性心肌炎辨证论治规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

(2):72-73.

9 王崇权,张明雪.从温病论治病毒性心肌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33-34.

10 周承志.病毒性心肌炎从卫气营血辨治[ J].新中医,2006,38(5):1-2.

11 向宏.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16.

12 彭文伟.传染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3 李伟林.慢性乙肝从卫气营血辨证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3-13.

14 方亚祥,龙爱华.卫气营血辨证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2003,24(11)

55-56.

15 张田仓,豆双全.从卫气营血分型诊治乙型肝炎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22(10):

1955-1956.

16 陈超.黄疸型肝炎从“湿毒”辨治述要[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9):752-753.

17 李江山.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体会[ J] .内蒙古中医药,2012,4,12-13.

18 沈浩齐.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带状疱疹20例[ J] .江西中医药,2002,33(3)28.

19 李健.普济消毒饮治疗带状疱疹71例临床观察[ J] .皮肤病与性病,2006,28(1):32-33.

20 张少坡.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

肤性病学杂志,2006,5(3):169.

21 程永进.流行性腮腺炎证治体会[ J] .陕西中医,2004,25(8),757.

22 普永祥.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流行性腮腺炎40例[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

(3):47-48.

23 张小燕.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16例[ 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2):

768.

24 王合.自拟消炎汤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4,(5):20.

25 杨爽.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炎86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2):10-11.

26 冯玉奇.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16例[J].甘肃中医,2008,21(7):28-29.

27 徐新平.王瑞根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3,21(5):4-5.

28 张国雄.登革热31例中医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943.

29 邓秋迎.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护理18例[J].中医实用护理杂志,2003,11(231):48-49.

30 张爱民.中医辨证治疗登革热并肝功能损害108例疗效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

722-723.

31 杨秋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大出血3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

(5):36-37.

32 郑志刚.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78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1):43-44

33 刘洪德.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8):

1187-1188.

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1· 实质是揭示外邪入里传变的过程,此过程可出现在中风、伤寒传变入里的进程中,也可出现在“温邪”传变入里的进程中。因此,叶天士对温病总结的传变规律,同样适用于燥邪的传变。 寻常型银屑病又称为“干癣”,是一种燥证。《医宗金鉴?白疕》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指出本病由血燥、肌肤失养所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血燥,《外科证治全书?白疕》曰:“皮肤燥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指出本病的病因为燥邪入侵所致。现代医家也常从“燥”论治[7-9]。近年有医家提出,燥证均由燥邪所致[10]。燥邪本为秋之主气,侵犯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燥的表现,也存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渐重的变化过程[11]。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燥证贯穿于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样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不同阶段,且其发展进程,与温病卫气营血的发展过程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热”贯穿于始终,这是“温邪”的性质决定的。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皮肤“干劲皴揭”始终为主要症状,这恰是燥邪性质决定的。温邪与燥邪侵犯人体的部位相似,“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与之相应的是“燥易犯肺”。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发病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卫气营血传变入里的规律,因此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进程恰是“燥邪”入里传变的过程,可适用于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揭示了外邪入里传变的一般规律,后人在学习过程上,应师古而不泥古,找寻到其一般规律性,使之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郭海,杨进. 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J]. 中医药信息, 2007,24(1):3-5. [2]瞿幸.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炎症性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64-65. [3]宋乃光. 温病学说在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2):88-90. [4]李相玉,宋乃光,赵岩松,等.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医研究,2009,22(7):5-7. [5]李相玉,赵岩松,宋乃光,等.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J]. 吉林中医药,2009,29(6):463-464. [6]谷守星,魏勇军. 卫气营血理论探究[J]. 河北中医,2013, 35(7):1068-1069. [7]秦万章. 血燥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1-6. [8]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等. 养血消银解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52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0-1431. [9]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2-153. [10]柯岗,周铭心.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J]. 新疆中医药,2018, 28(6):1-4. [11]王玉喜,姜宜惠,贾维刚,等. 辨燥邪[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40(6):8-9. (收稿日期:2014-12-01) (本文编辑:高荣慧) 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李冬梅 王文丽 施雷 薛己(1487-1559年)明代著名医家,其父薛铠,字良武。薛氏父子熟读医书,熟谙医理,以儿科、外科见长,为后世所重,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所著《保婴撮要》[1]20卷,共记载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均首先列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5.07.019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李冬梅、王文丽);110032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医院(施雷)通信作者:王文丽,Email: wenzi46421@https://www.360docs.net/doc/e97655805.html, 出病因病机、治则,次载验案及各种治法、方药。书中记述小儿咳嗽医案85则,薛氏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精专,擅用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法。读来获益匪浅,浅述以飨同道。 1病例举隅 1.1 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案:“一小儿咳嗽发热,右脸赤色,作渴烦闷,倦怠少食,肚腹作胀,脉纹如针,此风邪伤肺而饮食伤脾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苦杏仁、柴胡一剂,

卫气营血辩证

一、填空题 1、卫分证主表,病在。 2、营分证的舌象是,脉象是。 3、血分证除具有营分证外,更以,,,等为特点。 二、单选题 1、卫气营血辨证出自() A、《内经》 B、《外感温热篇》 C、《温病条辨》 D、《伤寒杂病论》 E、《温热经纬》 2、除哪一项外,均属血分虚热证的表现() A、身热夜甚 B、持续低热 C、暮热早凉 D、五心烦热 E、舌红少苔 3、除哪一项外,均是营分证候的临床表现() A、身热夜甚 B、口渴不甚 C、斑疹透露 D、心烦不寐 E、五心烦热 三、多选题 1、卫分证候可见() A、咽喉肿痛 B、发热不恶寒 C、微恶风寒 D、脉浮数 E、舌边尖红 2、血分实热证的表现() A、口干咽燥 B、斑疹透露 C、牙关紧闭 D、脉细数 E、脉弦数 四、名词术语解释 营分证 五、问答题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其适用范围是什么?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气分证候见于温热病的哪一阶段?有何特征? 卫气营血辩证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肺与皮毛 2.舌质红绛,脉细数 3.耗血,动血,阴伤,动风 二、单选题 1、B 2、A 3、C 三、多选题 1、ACDE 2、BCDE 四、名词术语解释 是温热病邪内陷的第三个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五、问答题 1、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而创立的一种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适用于外感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临床上,它揭示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与当今临床所见十分吻合,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气分证候见于温热病极期分阶段,常由卫分证候发展而来,故初期可见卫分证候,病体不虚,病热较急剧,有阳热亢盛的里热见症,特征是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心烦、口渴、尿赤等证。

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热敏电阻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器件,根据其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NTC (负温度系数)型热敏电阻;(2)PTC (正温度系数)型热敏电阻;(3)CTC (临界温度系数)型热敏电阻。其中PTC 型和CTC 型热敏电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阻值随温度剧烈变化,因此可用做开关元件。热敏电阻器在温度测控、现代电子仪器及家用电器(如电视机消磁电路、电子驱蚊器)等中有广泛用途。在温度测量中使用较多的是NTC 型热敏电阻,本实验将测量其电阻温度特性。 1.实验目的 (1)测量NTC 型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2)学习用作图法处理非线性数据。 2.实验原理 NTC 型热敏电阻特性 NTC 型热敏电阻是具有负的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即随着温度升高其阻值下降,在不太宽的温度范围内(小于450℃),其电阻-温度特性符合负指数规律。 NTC 热敏电阻值R 随温度T 变化的规律由式(1-1)表示 T B T Ae R = (1-1) 其中A 、B 为与材料有关的特性常数,T 为绝对温度,单位K 。对于一定的热敏电阻, A 、 B 为常数。对式(1-1)两边取自然对数有 T B A R T + =ln ln (1-2) 从T R T 1ln -的线性拟合中,可得到A 、B 的值,写出热敏电阻温度特性 的经验公式。 3.实验内容 (1)连接电路。 (2)观察NTC 型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3)测量NTC 型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4)数据处理 R 特性曲线; a. 画出热敏电阻的t

b. 画出T R T 1ln 曲线,求出其直线的截距、斜率,即可求得A 、B ,写 出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的经验公式。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卫气营血辩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 总论 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简称“温病”。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 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以热盛阳明多见。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 (一)、气分大热 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白虎汤 (二)、热结肠道 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燥 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 代表方:大承气汤 3、营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内陷心营,以实质性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是以营热伤阴,心神被扰的病变为主,其病位在心和心包。 主要证候特点: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不寐,或神昏。

电阻温度特性

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和测量热敏电阻阻值与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YJ-RZ-4A 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仪、NTC 热敏电阻传感器、Pt100传感器、 数字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 热敏电阻是其电阻值随温度显著变化的一种热敏元件。热敏电阻按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典型特性可分为三类,即负温度系数(NTC )热敏电阻,正温度系数(PTC )热敏电阻和临界温度电阻器(CTR )。PTC 和CTR 型热敏电阻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其电阻值会产生急剧变化。适用于某些狭窄温度范围内的一些特殊应用,而NTC 热敏电阻可用于较宽温度范围的测量。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NTC 半导体热敏电阻是由一些金属氧化物,如钴、锰、镍、铜等过渡金属的氧化物,采用不同比例的配方,经高温烧结而成,然后采用不同的封装形式制成珠状、片状、杠状、垫圈状等各种形状。与金属导热电阻比较,NTC 半导体热敏电阻具有以下特点: 1.有很大的负电阻温度系数,因此其温度测量的灵敏度也比较高; 2.体积小,目前最小的珠状热敏电阻的尺寸可达mm 2.0φ,故热容量很小可作为点温 或表面温度以及快速变化温度的测量; 3.具有很大的电阻值(Ω-5 2 1010),因此可以忽略线路导线电阻和接触电阻等的影响,特别适用于远距离的温度测量和控制; 4.制造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便宜。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缺点是温度测量范围较窄。 NTC 半导体热敏电阻具有负温度系数,其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表示

)/exp(T B A R T = (1) 式中,T R 为在温度为T 时的电阻值,T 为绝对温度(以K 为单位),A 和B 分别为具有电阻量纲和温度量纲,并且与热敏电阻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的常数。由式(1)可得到当温度为0T 时的电阻值0R ,即 )/exp(00T B A R = (2) 比较式(1)和式(2),可得 )]1 1(exp[0 0T T B A R R T -= (3) 由式(3)可以看出,只要知道常数B 和在温度为0T 时的电阻值0R ,就可以利用式(3)计算在任意温度T 时的T R 值。常数B 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将式(3)两边取对数,则有: )1 1(ln ln 0 0T T B R R T -+= (4) 由式(4)可以看出,T R ln 与 T 1 成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就是常数B ,热敏电阻的材料常数B 一般在2000—6000K 范围内。 热敏电阻的温度系数T α定义如下 21T B dT dR R T T T -=?= α (5) 由式(5)可以看出,T α是随温度降低而迅速增大。T α决定热敏电阻在全部工作范围内的温度灵敏度。热敏电阻的测温灵敏度比金属热电阻的高很多。例如,B 值为4000K ,当 )20(15.293C K T ?=时,热敏电阻的%7.4=T α 1)(-?C ,约为铂电阻的12倍。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连接好实验仪器,如图 2、图3所示: 图2 内有加热引线和温度传感器引线 隔热板 恒温腔

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班级:电子12 学号:2110501038 姓名:张婷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及测温原理; 2.学习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3.学习坐标变换、曲线改直的技巧。 二.实验原理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 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为: A,B是与半导体材料有关的常数,T为绝对温度,根据定义,电阻温度系数为: Rt是在温度为t时的电阻值。 惠斯通电桥的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

四个电阻R 0,R 1,R 2,R x 组成一个四边形,即电桥的四个臂,其中R x 就是待测电阻。在四边形的一对对角A 和C 之间连接电源,而在另一对对角B 和D 之间接入检流计G 。当B 和D 两点电位相等时,G 中无电流通过,电桥便达到了平衡。平衡时必有R x = (R 1/R 2)·R 0,(R 1/R 2)和R 0都已知,R x 即可求出。 电桥灵敏度的定义为: 式中ΔR x 指的是在电桥平衡后R x 的微小改变量,Δn 越大,说明电桥灵敏度越高。

三.实验内容 求电桥灵敏度 从室温开始,每隔5°C测量一次R t,直到85°C。撤去电炉,使水慢慢冷却,测量降温过程中,各对应温度点的R t。 求升温和降温时的各R t的平均值,然后绘制出热敏电阻的R t-t特性曲线。求出t =50°C点的电阻温度系数。 作ln R t~ (R1/ T)曲线,确定式(R1)中常数A和B,再由(2)式求α (50°C时)。 四.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1.直流单臂电桥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电池按钮和接通检流计按钮的使用,检流计按钮先使用粗,然后再使用细,不要两个按钮同时使用。实验完成后,一定要将电池按钮松开。 2.检流计 当电桥达到平衡时,检流中电流为零。在使用检流计时,要注意保护检流计,不要让大 电流通过检流计,实验中间要用"跃接"。 3.待测热敏电阻和温度计 4.调压器 控制加热电炉电压。实验开始时,加热电压不宜太高。因为实验过程中,既要观察温度的变化,又要调节电桥平衡,操作有一定难度。待操作熟练后,可适当加大电压,让温度升高的 快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是分析温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邪侵袭人体后,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从而产生复杂的临床表现。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证候类型,明辨病变部位,分析病机变化,掌握传遍规律,判断病势轻重,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温病治则除一般治疗原则,还有针对温病特异的病机变化而确立的治疗原则,既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侧重于生理方面,认为“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运行脉中,营气与津液相合化以为血。卫气营血的功能:卫具有捍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腠理开阖,调节体温等作用;气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体抗御病邪机能的体现;营与血的作用相似,起着营养和滋润全身及脏腑的作用。 叶天上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我认为"汗之"并非汗法。伤寒乃外感寒邪为患,温病系感受温邪而作。温病初起,病位在肺。由于"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肺、卫气、皮毛三者之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在生理情况下,肺主宣发,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发挥温分肉,肥增理、充皮肤、司开阔、卫体表、御外邪的功能。“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言外之义,不到气分,邪在肺卫,或刚有入里之兆,不可早投寒凉。因温病气分证范围广泛,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的证候,都可列入气分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多少年来,对其中“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句的理解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透热转气”为温病热入营分的主要治法,有的认为“透热转气”即“清营泄热”之意。我认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省略句,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一词。揣其原意,应为“入营清营泄热,犹可透热转气”,其理由为“还热转气”不是熟人营分的主基浩浩“透热转气”既非气营两清,也非清营泄热,而是将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之意.邪热人营,单用“透热转气”之法是不足以清解营分邪热的,而应以“清营泄热”之法为主,但恐余邪不净,辅以“透热转气”之法,使营分余邪透出气分而解,所以说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之词。“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三焦辨证理论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其理论也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于脏腑三焦、部位三焦、气化三焦等论述。温病学的三焦辨证源于《黄帝内经》对三焦部位的划分,既奖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当在膈上胸中,为心肺两脏所居,宗气所聚之域。中焦为脾胃所居,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三焦治疗原则。在运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温病学题库(考试学习)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摘要】近年来,有关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溶血性综合征的发病有逐渐增多之势,该病多见于儿童,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常见原因,且部分可有后遗症。目前西医尚无针对病因的特异疗法。该文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疗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卫气营血;三焦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arrhea-associatedhemolyticuremicsyndrome,D+HUS),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一组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为特定的综合征。本病好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婴幼儿多见,有一定的地区性,可引起流行。从中医温病学角度考虑,本病属于湿热毒邪所致的温病范畴,并可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指导研究。 1简述 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细菌以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HIV 等感染均可诱发HUS。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与HUS的发生直接相关。Banatvala等〔1〕最新研究表明产生志贺氏毒素(Stx)的埃希氏大肠杆菌(ShigatoxinproducingEscherichiaColi,STEC)是所有D+HUS患者的病因。由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瀑布式激活,前列环素(PGI2)产生减少,从而造成体内器官尤其是靶器官肾的微血管血栓性病变(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此外,毒素还能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从而出现HUS 的临床症状。从温病学角度分析,本病的发病主要由于湿、热、疫毒3邪杂合侵袭机体而致病。湿、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直走中焦,或发而出上,或伏,或顺传于下,由于湿邪浊滞难解,湿热交蒸,如油入面,湿热疫毒交结,势广力强,常上中同病,中下并见或三焦弥漫以及卫气营血四分证并见,并引起三焦功能异常及其所属脏腑的损害。 2分型论治 2.1直走中焦,中上并见,三分同病湿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酝酿郁蒸于中焦,外滞肌表,内阻气机,影响三焦功能,引起水液代谢障碍;秽浊毒气浸淫于内,气血相搏,损伤肠络,气血同病。 此期的证候特点为:①以腹痛、腹泻或便血、呕吐等中焦证候为主要表现;②同时兼有胸痞身重等上焦证候;既有恶寒、身热不扬、脘胀腹满,大便不爽或偏溏气分证候,又有斑疹隐隐、便血等营血分证。 此阶段相当于D+HUS的前驱期,当大肠杆菌感染人体后,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及增殖,引起细胞脱落、坏死,这些作用只能引起一般的腹泻;而在STEC(如0157-H7)感染后,其产生的Stx毒素可破坏肠黏膜血管,导致出血性腹泻。多数患者还伴有内毒素血症。因此本病起病多以胃肠炎为前驱症状,可同时伴有低热,呕吐,乏力,食欲不振,嗜睡,易激惹等表现。此期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邪伏于中焦,临床表现为中焦证候为主,则应以治中焦为主。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此期用药应准确适度,从而使邪止于中焦而出,勿使其传入下焦而变生它证,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攻下逐邪为大法。现代研究〔2〕证明清热解毒方药中的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既能直接拮抗内毒素,防止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又能防止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攻击,同时,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维护血管的完整性,防止出血,促进脏腑组织的修复。辨治要点:①治疗应及时。吴塘言:客邪贵乎早逐,应在毒邪尚未深入下焦,迫血动血,变生它证之前将其逐出体外。②通因通用,大胆合理使用下法。因攻下之法旨在攻逐湿热毒邪,故切不可“因下而止痢”,以免闭门留寇。有回顾性研究证实,腹泻早期应用抗动力药,可使0157-H7感染者进展为HUS。③此期病变重点在中焦,因此治疗上应以清中湿热火毒之邪为主,并治三分,因此应选用既善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气分热结肠道证。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A.热灼营阴证 B.热陷心包证 C.邪热壅肺证 D.热扰胸膈证 E.热结肠道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气分热扰胸膈

502F NTC热敏电阻温度-阻值特性表

Sinloon Approval Customer: Approval No. : Product : NTC THERMISTOR SENSORS Mayloon Part No. : MLHT 502F- 3970 Customer’s Part No. : Specifications : R 25 5,000 ? ± 1 % B 25-85 3970 °K ± 1 % Date : 2007/05/10 Approved By: Checked By: Prepared By : Approved By: Examined By: Tested By : Company’s Stamp Company’s Stamp

1) SCOPE This specifications define ratings, dimension, insulation, climatic sequence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Lead-free) MLHT type thermistor. 2) PART NO. : MLHT502F-3970 3) RATING 3-1) Rated zero-power resistance R 25 : 5 k ? ±1 % (at 25)℃ 3-2) B value. B 25/85 : 3,970K ±1 % *The B value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zero-power resistance values measured at 25 and 85.℃℃ 3-3) Dissipation factor. :Approx. 2 mW/(in air)℃ 3-4) Thermal time constant. :Approx. ≦12 Sec (in air) 3-5) Maximum power rating. : 10 mW (at 25)℃ 3-6) Category temperature range : -30 ~ 125 ℃ 3-7) Lead content : RoHs Compliant. 3-8) Cadmium : RoHs Compliant. 4) DIMENSIONS UNIT: mm Spec.No.: STANDARD REVISION Date: Note A B Approved Checked Drawn C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的辨证理论一直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广大临床医家以口耳相传的经验施治于外科疾病,经验性较强,认识疾病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温病学中使用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疾病的层次浅深认识有很强的争对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分为五个部分: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人体内的卫气营血均有脏腑所属,如:卫、气之所属在肺、在脾;营、血之所属在心、在肝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认为,人体感受温热之邪,首先伤及卫气营血,进而影响脏腑,使脏腑生理功能失常而呈现病理现象。后期则伤阴耗血,衰减脏腑机能,而出现脏腑衰竭危证。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外科疾病初期,一般病情较轻,病位较浅,属表证,在卫分;疾病发展到中期或因于内伤所致,病多稽留于气分,呈现正邪相争之势;后期邪毒深入,陷于营血,出现正气虚弱之征,此时病位最深。卫、气、营、血是反映病邪在表在里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多从肺卫开始发病,依次传入气分,再逆传营分和深入血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也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传变。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入血,反映了邪毒的发展由表入里,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病邪入侵,由卫传气,入营入血,顺序传变,虽为病情逐步发展的象征,但只要认识了这个规律,治疗得法,就能制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反之,病邪不经气分而直入营血,内陷心包,即使救治得法,其预后也多为不良。外科疾病也是如此,按卫、气、营、血的顺序规律传变,易治,转归也好,称为"善"。反之,不按其规律传变,就难以治疗,转归多为不良,称为"恶"。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理论将卫、气、营、血分作认识疾病的四个浅深层次,温热之邪在卫分的治疗原则是辛凉泄卫透汗,在气分的治疗原则是清理气分邪热,邪毒陷入血分的治疗原则是凉血兼散血热。外科内治法就其治疗大法来讲,有消法、托法和补法三大治疗原则,但具体运用又确立了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湿、行气、和营、内托、补虚、养胃等十一个治疗法则。这十一个治疗法则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

8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耗伤之证。根据临床病证或病因的挟湿与否,可把温病分成两类:温热病和湿热病。温热病乃温热类病邪引起,因温热类病邪纯为阳邪,热变最速,极易消灼津液,故以起病急骤、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等为特征,而对于湿热病,即使初起伤津不明显,后期也易化燥伤阴。正如叶天士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吴鞠通亦有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阴津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互为滋生,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关系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即吴鞠通说“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所以,祛除温邪,保津养阴在温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古人所言“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阴伤的诊断依据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分析疾病发展变化的浅深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阶段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临床判断阴伤与否及其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特殊症状和体征加以辨别,例如:口渴与否及口渴程度变化、舌苔、脉象等。卫分温邪侵及肺卫,易伤及肺阴,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卫分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传入气分,临床多见热势壮盛、汗多、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此时病邪进入气分,邪正交争更加剧烈,津液耗伤进一步加剧,若不及时正确治疗,温邪可进一步由气分深入营血分,病情加重,形成正虚邪少的局面。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可出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躁扰甚则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此时阴伤不仅是津液大伤,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营血耗伤。当营分热邪进一步发展,深入血分,则出现身灼热、躁扰不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斑疹密布,有不同部位出血表现,舌深绛等。若有干燥厚裂之苔则多属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2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具体运用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化燥伤阴的病理倾向,阴精的盛衰关系着疾病的转归。祛除温邪,保津养阴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汗论》提出“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证侯特点有异,治疗方法有别,其具体的养阴法也不同。且滋阴也并非单用滋腻、甘润之品,而是结合病变部位及依据脏腑之异,随证选方用药。 2.1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温病初起,邪在气分,卫气郁阻,肺卫失宣。其“口微渴”,是因温邪伤及肺中津液,不能上布于口而成,已初显伤津之兆。治宜辛凉透泄为主,祛邪外出,又需防止病邪入里残害津液。叶天士云:“温邪在肺,其合皮毛,用辛凉轻剂。”吴鞠通言: “温病忌汗”。故治疗以辛凉透邪,佐以甘润之法,即寓邪退而不伤阴液,保护津液之意,如银翅散中竹叶、芦根甘寒之品,甘可补胃气、和胃气;寒可清热降火。二药合用,辛散而不过汗,凉解而不寒滞,既可补热邪已伤之津液,又能防温邪伤津之患,祛邪护津二者兼得。即吴氏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功。”又如秋燥初袭于肺,取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之桑杏汤,方中沙参、梨皮养阴润燥,以使邪去而津不伤。由此可见,温邪在卫表,治以辛凉透表,药取轻清上行达肺,使腠理通达,气机宣展,营卫调和,津液自能内守。但值得注意的是,卫分证不得使用寒凉重剂,邪气在表,病位尚轻浅,大剂寒凉之品,必致寒凝郁遏,气机凝滞反使表邪不得宣泄。 2.2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病情进一步入里,热炽阳明气分,正胜邪实,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热炽津伤。病变复杂,可涉及肺、脾、胸膈、肝胆、肠腑等多个病变部位,故其具体养阴方法也因部位而不同。 2.2.1气分热盛,清热保阴气分热盛,更伤津液,最易形成邪盛正衰之候。症见“汗多”乃因里热逼津外泄,里热津伤则“口大渴”,可见其津伤之势更甚,此时用辛凉重剂之白虎汤。吴鞠通说: “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即明确阐明了清热祛邪能护阴生津的道理。白虎之功主在清邪治本,且清热而不伤津,如 !!!!!!!!!" !" ! ! ! ! ! ! ! ! ! " ! " ·研究生论坛· 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张敏,周语平,韩维斌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关键词温病;养阴法;卫气营血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2-0026-03 26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伤寒概念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力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一、辨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上述临床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的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根据感受邪气之后的不同反应,太阳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若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可循经人腑,还可导致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一)辨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证。 1、辨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或见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机制分析] 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此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辨太阳伤寒证 是指以寒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骨节疼痛,脉浮紧。 [机制分析]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凝束,正气抗邪,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