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教育思潮

课程论文

题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教育思潮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2(4)班

姓名金晓东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完成时间:2015 年 1 月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金晓东

摘要:

人本主义思潮在欧洲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它是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思想特别是人文精神教育在教育思想中的历史呈现。古希腊的民主与理性观念就是古典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大约在14世纪末,人本主义的缕缕春风开始吹向万物复苏的欧洲大地,肇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迅速使人本主义主义思想传统在欧洲大陆生根开花,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欧美传播。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对我国的影响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无论有多少理论形态或派别,但都呈现出共同的理论特征。

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都主张把人作为教育的始点,中点和终点,教育的目的和过程都应以人性的彰显,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应受到充分尊重。

都将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和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将学生的主义地位凸显出来,都注重人性的完满和人格的整全,反对把学生当作任意模塑的工具。

都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强调以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为基础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与精神发展,主张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目标应从知识的授受转到人性的优化,人生的设计上来,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宗教信仰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课程观体现出重人生的意义,轻职业或实利教育的内容,知识的选择倾向与人文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崇古色彩,课程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都反对强制性的方法,注重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将自我选择,自我判断作为学生自由发展的基石,侧重学生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主张采用价值澄清法,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活动教育法,对话法,讨论法等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师生关系上,都倡导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人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能体现人性色彩,真诚对话,心灵沟通,思想共鸣的“我——你关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自己,使其自己决定自我发展的道路。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令人激动的道路。它紧紧围绕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科技理性独步青云的时代境遇下人的存在,价值及其实现这一主题,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为教育做出了特色鲜明的筹划;他诸多观点成为人们反思,批判传统教育只忽视人的自由本性与生命活力以及同质化,知识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教育观念的依据;它对积极人生的认肯以及对人的生存意识,自我意识,创造意识,自由选择,个性发展,生命体验等的揭示,无疑对提高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自我生成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对于克服因科技的发展而导致的人的失落,人的危机及其教育的非人化,非人道化等时弊也具有理论警示作用;他对教育过程中的我——你关系及对话式的教育方式的阐释,为开发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启示;它对教育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挖掘,成为扭转教育理论发展方向的源泉;它对学生经验,情感,意志,直观等的重视,真正将学生推向了教育的本体和核心;它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对人的关切的“人学”精神,也成为人们赋予教育的永恒的追求;它以健康人为观战对象,着眼于人性光明的一面,将人推向教育舞台的中心,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动机理论,为揭示教育过程本本质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图示,而其自我现实理论更是为教育预设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终极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消极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存在着一些理论限度。它所标榜的绝对自由观又是抽象的,思辨的,不现实的。它撇开了人的现实生活条件,把个人选择等同于某种超越时代,历史和社会的个体行为,等同于摆脱一切客观价值标准和文化条件的纯粹主体自我的行为,不能不陷入一种选择的无限可能性与具体的实际选择之无可能性的困惑之中。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学校和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可能有的是存在主义派的教师或学生个人,这种强烈的反对那种否认他个人自由的势力。这必然妨碍存在主义哲学教育思潮对具体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活动的动作。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对我国的影响启示

我们要重塑我们的教育理念,改革我国的教育体质改革,教育方法等,需要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满足国家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该以此理念主导教育改革,开展教育活动,编写教材,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唐爱民

杨武能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余谋昌. 生态哲学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256.

[3] 曹南燕,刘兵.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 [J]. 哲学研究,1996,(5):21-25.

[4] 杨通进. 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向度和社会向度 [J]. 广东社会科学,2003,(4):36-40.

[5] Karen J. Warren.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 [J].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 袁国忠. 企业数据仓库规划、建立与实现 [M]. 第二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0-25.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1]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 [J]. 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1]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

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e98602774.html,/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一。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再到现代教育家杜威,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在中国,也产生了如道家老子和庄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 2013年,学术311统考,针对“自然主义教育”考了一道超级大的论述题——“试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一下子就定位到了“整个近代西方”。今天,心意跳出“近代”,带大家捋捋从古代至今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历史上首次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外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将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力吸引出来的过程。“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 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自然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

在的普遍顺序。教育的秩序应以自然为鉴,模仿自然,适应自然应从儿童时期开始。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他看来,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被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奇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他认为,教育一方面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的作用,把人性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身上的能力发掘出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进一步将自然教育思想深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使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有了新的内涵,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考试复习题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复习题 1.阐述精神三变(尼采)理论的哲理。 答:尼采“精神三变”讲了三个关于骆驼、狮子、婴儿的故事。 (1)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他认为,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具有忍辱负重、意志强健有力、忍耐考验的特点;狮子,具有反抗的特征,是权力、威严、刚毅的象征;婴儿,有着超越,无欲望,无忧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的特点。 (2)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在起步的人生过渡阶段,一定要有坚韧、朴实,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的精神;当人生步入到具有一定权力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辨证的运动,就应该转向婴儿的精神,创造一个完美的境界。 (3)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怎么对待毕业后的就业?要点:不易跳槽;把握“精神三变”的精神特点。(卢梭: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2.为什么说痛苦是人的一种财富? 答:(1)尼采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对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渡,像钟摆来回摆动;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整条毯子、整个生命。因此人的一生中,苦难、痛苦是必然的。 (2)以为痛苦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解放人的心灵,迫使生命的抗争。 (3)痛苦可以导致深刻的灵魂,它有助于人们的冷静的反思中去发现和揭示生命自身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生命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转换过程。 3.何为“酒神精神”,请叙述“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异同。 答:(1)“酒神精神”出自古希腊神话。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狄奥尼索斯出生后人们无节制地狂欢乱饮的描写,通过融化个体生命,使生命的“小我”陶醉于宇宙的“大我”的境界之中。

当代艺术思潮论文

淮海工学院 当代艺术思潮 课程论文 题目: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商业设计的影响班级:工设092 姓名:蒋惠娟 学号:180914 淮海工学院 年月日

评分标准: 内容原创性规范性论述水平语言 优秀独立思考成文,观点较 新,有较好原创性(约 40分)符合论文 规范(约 10分) 逻辑严谨,内 容充实(约40 分) 文笔流畅,措 辞准确(约10 分) 良好能独立完成论文(约 30分)比较合规 范(约8 分) 逻辑顺畅,内 容较丰富(约 30分) 语言流畅,无 病句(约8分) 一般无抄袭现象(约25分)有不合规 范处,但 较少(约 6分)论述具体,论 点论据分明 (约25分) 语言易懂(约 6分) 不及格出现全文或者整段完 全抄袭现象不符合论 文格式规 范 论点不明,论 据空洞,论证 混乱 语言表达混乱 得分: 表格 1 请保留此页,并另起一页开始论文。 封面格式不得改动,请统一在左侧使用订书机装订。 论文字号为小四号、行距设1.5倍。

摘要: 后现代主义在在我们设计领域已经不是个陌生的词语了,在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工业设计,本文就是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们工业设计生产的影响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工业设计;思潮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持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整齐清晰的模式和思想体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汇集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全面反叛性的思潮,它有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标举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构理性、消解中小躲避崇高、零度叙事、表象拼贴、与大众文化和流的鲜明特点。 2.什么是商业设计: 商业设计为商品终端消费者服务,在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又规定并改变人的消费行为和商品的销售模式,并以此为企业、品牌创造商业价值的都可以称为商业设计。 3.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派的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它们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4.商业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风格后,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流向。商业设计也不例外,微建筑风格就是一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在室内设计和家具用品的设计上出现的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格雷夫斯,泰格曼,詹克斯等人设计的茶具,咖啡具等,其他还有很多的产品如:椅子,钟,小壶等,这些都是这一时代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家们在商业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增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典型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精神”,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历史课程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美国注重加强社会政治环境建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塔、罗斯福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独立纪念碑、航天航空博物观等全部免费开放,全国各地博物馆星罗棋布。建筑物的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各种建筑物处处都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到处都渗透着美国“意识”。(2)实践性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政府和社会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性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能力。 (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国会、政党、教会、学校、企业、社区等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重视个性的发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传统和底蕴。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德国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管理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始终与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和外交政策等重大问题保持一致,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其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的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国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德国是多教派并存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以宗教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学校中。宗教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上有重要作用,通过宗教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3)利用大众传媒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德国高校特别重视网络建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改造主义教育 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要素主义教育 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永恒主义教育 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5.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尼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 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1]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2]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美德一词,希腊文为 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3] 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 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4]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大家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多方面替他想办法。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为他支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行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愿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而他要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美德即使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 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役和一次远征。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两次救战友脱离险境。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6] 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任何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 [7]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有哪些。 答: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便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终身教育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结构将朝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变化,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总之,按照“终身教育”的没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作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终身教育将有助于社会为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尽管对于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为宗旨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2.分析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并述评它所引起的国际行动和教育改革。 答:环境教育思潮兴起有着思想基础和实践准备两方面的原因。 (1)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思想基础 ①环境教育的产生与演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早在1767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提出了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的主张,此后,“乡村学习”得到不断的发展。 ②环境教育也深受进步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儿

童为中心,将教育看作是帮助儿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主张用积极的方式去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角色,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③1976年美国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对“环境教育”的起源进行考察后认为,自然研究、户外教育和保护教育都是环境教育的前身与基础。 ④到了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保护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保护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醒民众环境问题的存在,告诫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是必要和重要的。 (2)环境教育思潮引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并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会议和贝尔格莱德会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兴起。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标志着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两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现代环境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并形成了被国际组织、各国(地区)政府、团体和公众广泛接受的发展轨迹,在世界范嗣内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作为一种教育思潮,环境科学、教育科学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教育进行了研究,如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目标、性质、内容、方法、评价等,从而使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3.阐述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 (1)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提出的教育改革设想和方案也是颇为“激进”的。一般来说,激进主义教育思潮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改革选择:“开放课堂”、“自由学校”和“废除学校。 (2)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倡导者都对旧的学校教育模式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并不同程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教学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2014年2月26月 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课号课序号:080321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 18 周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课程教师:华翔 4.适用对象:大三本科 5、预修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应奇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书目: [美]乔治·萨拜因(George Holland Sabine)著,[美]托马斯·索尔森(Thomas Landon Thorson)修订:《政治学说史》(上&下),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加]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Frederich Watkins):《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教育的个性化思潮及思考

教育的个性化思潮及思考 姓名:王鹏学号:201227130017 摘要:教育个性化思潮是现代西方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潮。论文分析了教育个性化思潮兴起的背景,论述了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实际,对个性化的教育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做出了反思。 关键词:教育个性化;教育思潮;思考 教育个性化思潮是在当代冲击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潮中,最强劲的一种教育思潮。在个性化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小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其中有许多的措施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是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一、教育的个性化思潮产生背景 随着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民对受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制约的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所产生的诸多负面后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和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开创性、创造性的科技人才。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让受教育者掌握已有的知识。处于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个人(学生)和集体(学校),即面临有利于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不利于发展的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教育的个性化思潮。 二、教育的个性化思潮的基本理论与来源 教育的“个性化”,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也叫做个别化,包括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

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三是指学校的个性特点,包括有个性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 教育个性化思潮出于当代的两个源头:一是人本主义学者们的著作及其主张,其核心思想就是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教育必须彻底改革,使之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于此相适应,必须使教育个人化、个别化、区别化、多样化,打破统一化、划一化模式,以使个性获得解放,得以自由发展。另一个源头,就是各国教改舆论及其咨询报告。前苏联在80年代末,日本在1984—1987年,美国等国家都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尝试。概况起来,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基本观点如下: 1、肯定人的自觉能动作用,强调“自我的存在”。以罗杰斯、科尔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创立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化观点,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是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无指导”的教育假说,更是把教育个性化的程度推到了至高点。英国的科尔所倡导的设在传统学校之内或之外的“开发课堂”,同样致力于个人自由、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 2、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的终身教育思潮,以及在其基础上,伴随着学习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终身学习思潮,也都围绕教育个性化问题表达了它们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点总结 Ⅰ.历年真题 1.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 2.简答题: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3.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4.简答题:存在主义教育。 5.辨析题:现代教育学思潮中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认为“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6.论述题:论述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 Ⅱ.考点详解 20世纪下半叶,教育思潮呈现多样化趋势。 反对进步运动的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从进步教育运动分化发展而来的) 1.代表人物:康次、拉格、布拉梅尔德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 (3)行为科学是教育工作的指导。 (4)教学中心:社会问题。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要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3.影响和评价 (1)具有折中主义性质的思想:既批判继承实用主义教育,又吸收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2)理论空泛,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 新传统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二、要素主义教育 1.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2.主要观念 (1)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 (2)教育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5)强调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3.影响和评价 (1)要素主义教育针对美国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弊病的出路,影响着国家教育政策。(2)但忽视学生的兴趣、个别差异,片面强调系统性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