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2003年,一贯以“青春偶像”气质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徐静蕾“演而优则导”,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我和爸爸》,这部投资近两百万的影片凸现了她的导演潜质,不仅荣获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而且受到投资商青睐。2004年,保利华亿公司投资2000万,力推其完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这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既有中国传统爱情的含蓄,又不失原著中的浪漫与激情,荣获第52届西班牙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

这两部电影虽有稚嫩之处,但体现了一位“作者导演”的个性。本文试从母题,叙事,镜语三个层面,探讨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母题:成长与拒绝成长

《我和爸爸》中,少女小鱼的母亲因车祸去世,从此她同“从未谋面”的爸爸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新生活。从陌生到依恋,两人感受着亲情之爱与生活的无奈。这是父女冲突的故事,同时也是成长的故事。

“成长”是一个遍遍重复的母题,但经典的成长故事往往被表述为少年的“涉世”经历—在与世界的冲突中逐渐丧失童年最可爱的夸大妄想的梦,放弃一部分自我,在痛苦中容入世界。但中国电影史上女性的成长缺席已久—即便存在,也往往是化妆后的男性故事。

《我和爸爸》对女性成长的讲述依然借用了“涉世”的模型,但“社会”被转化为家庭。小鱼的冲突对象似乎只是父亲—如同男孩面对的世界一般,一个巨大的,异己的存在。

柏拉图把父亲称为“通往永恒的手段”,父亲的首要含义便是创造生命,但创造之后,老鱼并没有履行赐予,保护的职责。因此,最初女儿视他为罪人,宣判他抛妻弃女的罪,视他为敌人,因其“混”的人生哲学。只有在经历了结婚,怀孕,离婚这一生活的循环后,小鱼才明白了父亲的关爱,对父亲的过去也能够有所理解。

如果说男性的成长意味着“融入社会”,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则是在家庭中学会接受“与我们所爱的人的不完美的联系”。当小鱼母女和老鱼组成一个残缺的家庭,当小鱼对父亲喊出:“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的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来都能看到你。”她终于学会了这门接受的课程。

如果说《我和爸爸》讲述父女冲突中的女性成长,那么,《来信》则是在男性视角中用“心理固置”的方式拒绝女性的成长。

《来信》是来自两性的双重梦幻的交织。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男性的白日梦:一个作家,在他41岁生日那天,虚构了一封女人的来信。41岁,男性艳遇史即将走向终结的年龄。他需要幻想一个永远的女性,一份恒定的感情。他对她的爱与相貌,才华,地位无关,她的付出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甚至在生命的终点,她还要把感情制成标本,留作他永恒的纪念。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极度自私的男性白日梦,却总是能引发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女人的共鸣。或许,从心理学上分析,对这个几近自虐的女性形象的认同,源于少女时代“恋父情结”的爱情幻梦。

波伏娃在分析青春期少女时,认同她们习惯在爱情中将自我自觉“客体化”。“对她来说男人是另一个自我的化身,就像她自己是男人的另一自我一样。但另一自我对她来说似乎是基本的,实质性的,而非根据他那方面,她则把自己看成是非基本的,非实质性的。”

然而,少女总是充满矛盾,一方面,似乎她所依附的男性越强大,她自己的形象越丰满。电影版《来信》中的作家便是一个超凡,理想化的存在。他先声夺人,华丽的家具和绅士风度的老仆人拉开了他和四合院居民的距离,他的上千册精装书是少女的梦想,他骑着当时少有的摩托车,穿越游戏的女孩子中间,犹如天使降临。这是一个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魅力王子。

但另一方面,爱情使少女目眩,却也使她害怕,因此她通常会把情感供奉给一个不会相逢的熟悉的陌生人。期待,希望,痛苦,激情混杂,但真正的纠葛始终在生活之外。影片中的作家,因其唐璜一般逢场作戏,永远无法被一个女人把握,而成为最佳幻想对象。

这是不成熟的爱,爱上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艺术,理想,英雄,甚至就是爱情本身,胡乱找个对象来发挥。它将随着成长而被超越。作家余华小说《战栗》便是对茨威格《来信》的一次戏仿:一位诗人数词勾引过同一位女性,却在事后将其忘的一干二净。但与《来信》不同的是:女人并没有幽怨的死去,却在成年后和诗人面对面,嘲讽,分析,拆解他每一次未遂的勾引伎俩。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徐静蕾版本的《来信》也是一个女人青春期的梦。只不过,男人的目光使它成为女人的一生情感范式;男人的幻想拒绝女人成长,并将其固置在少女时期的幻梦上。

叙事:平淡中的情感变奏

徐静蕾的两部电影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由叙述者以平静的语气作以独白,但电影中的情感在平淡之中变奏,就像海浪,每一层波浪都来自海底的悸动。

《我和爸爸》中的父女经历了陌生,适应,了解,隔阂,理解几个阶段。情感的变奏由现实生活中最为平常的家庭琐事组成。书房中,小鱼自顾自做作业,老鱼进来,征得女儿同意后,不是面队她,却以相反的方向坐在女儿身旁—一个动作传达出父女之间的隔阂;女儿因思念母亲而痛哭,“陌生的”父亲有些不知所措,只是轻轻抚摩女儿的膝盖—一个细节又使情感坚冰融化;女儿找父亲要零花钱,俯在他背后闻他身上的味道—一个画面显现亲情的建立。从排斥到了解,再到理解的这种情感的升华正是由遍布影片的生活细节层层铺垫而来,给以我们感动的也正是这种贴近生活原貌的平淡与真实。

《我和爸爸》讲述的就是当代生活中的故事,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讲述发生在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爱情故事,中国传统式的含蓄表达,“思维方式和美学追求极具民族风韵”,使这部本该充满激情的爱情片,漫溢着诗意。激情化清新淡雅的对白及独白,如烟似雾般地弥漫在整部电影之中。

“我”炙热地爱恋着作家,但这种激情却不被任何人知晓,包括作家,完好地封存于“我”常规化的对白中。少年时代的“我”初次撞见作家,对白只有寥寥几字,掩盖内心;旁白充满激情;“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我心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几段独白的倾诉“我”的内心挣扎,却又用平淡的语气将痴迷掩埋,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想象,一个酝酿情感的空间,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格调。

镜头语言:面队微妙

徐静蕾的两部作品发掘人类难以条分缕析的情感。而她的镜头正是“面队微妙”的语言,参与情感的表达与整体氛围的营造。

在《我和爸爸》中,老鱼和小鱼刚刚开始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时,老鱼征求小鱼的意见为母亲写花篮,小鱼指责老鱼乱收拾她的东西等几场戏,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父女分处画框最远的两个角落。构图上的疏阔,暗示了任务情感的梳离,甚至对立。

他们终于有所交流,但最初交流是“背向”的。老鱼为小鱼包饺子一场,小鱼“吃的难受了”,倒在沙发上,老鱼就势躺下。此时终于出现了一个平衡的,温暖的构图,但镜头切换,正反打的单人镜头中,两人的面部朝向仍然相互错开,只在对话中偶尔扭头,飘过眼神。这是背向的交流,各自带着面具的沟通。一个把情感藏在冷漠的外壳下,以至被姨妈指责“心真硬”;一个把父爱隐于大大咧咧,玩世不恭的“混”世态度中。这背向的爱,总要在碰撞和疼痛之后,才能慢慢摸出温暖。

当小鱼为了抵抗孤独而匆忙决定结婚,父女和各自的恋人四人间爆发冲突。此时,四人的单人特写镜头来回切换,背景光线幽暗,人物面部半明半暗,在阴郁的调子后面展现。当餐桌上只剩下父女,两人猛然卸下伪装,流露真情。此时的双人镜头中,父女从来没有过的,靠的如此之近,甚至毫无间隙。因为伺候他们面临的是长长的分离,时间上是两年,空间上是北京到上海的上千里。

当小鱼经历了结婚,怀孕,离婚这一生活的循环后,同样的经历使小鱼明白了父亲—他的爱,他的过去;当老鱼中风,失语失忆,当他们的交流已成为不可能,爱,才得以毫无掩饰地开始。最后的父女镜头中,明亮的房间形成一个画框,女儿和轮椅上的父亲,居于画面的中心,紧紧相依,构图似乎在说明:除了死亡的力量,没有什么可以把他们分离。

如果说,《我和爸爸》用构图表意,《来信》则用色调传情。

影片中交织着两种色调:蓝和金黄。蓝,一种忧郁的色调,恰如“我”对“作家”的情感。少年时“我”初恋作家时,淡蓝天幕,粉紫碎花旗袍共同营造清冷的蓝色调。当“我”步如成年,童年期淡蓝色调随情绪的变奏而转换成深蓝。“我”考入女子师范,重回北平时,深蓝的夜色笼罩着当年“我”和他相处一年的四合院,全景画面中,渺小的“我”拎着行李走来,在门口迟疑,最终远离。冷静平淡的旁白中却隐藏着“我”在数年中的内心挣扎与煎熬:“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了来。。。。。。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样我一刻不曾和你分离。”色调由浅蓝至深蓝,由白天的蓝变成夜间的蓝,暗示“我”的情感,由少年时单恋的忧郁变成一个女人为了她的所爱奉献一切的伤痛。

而金黄,是作家的色调。那不是阳光的金黄,而是暗夜的室内,灯光打出来的,虚拟的金碧辉煌。在他的卧室,重庆陪都的大厅,金黄色无处不在,恰如他的感情,将随着黎明的到来而小时。他只忠于爱情,但从不记得爱人。

徐静蕾导演的这两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我和爸爸》证明了徐静蕾的导演潜质,那么《来信》则证明了她的导演才华。

二元论的困境

--评《梦想照进现实》

四个月之内,《梦想照进现实》即从策划阶段进入了影院发行,创造了一项国产院线上映电影的时间记录。虽然徐静蕾将电影的商业宣传视为一项重要工作,并亲自负责推广,但她依然承认,这是一部“小众电影”。“小众电影”即意味着这不是一部类型片,不符合大众的电影消费习惯,也不以高额票房为目标;但与此同时,也预示着影片将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以先锋性与实验性吸引小范围的注意力,具有某种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二者有着不同的观众预期,也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前者着力于提供一次视听的感官消费,而后者则更致力于感受与观念的拓展,在逾越“大众”的价值观与审美理念中,扩大电影乃至艺术的疆界,达成自身的意义与风格。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梦想照进现实》有某种自觉性,但却并不成功—它有着貌似先锋的态度,但内在的精神向度却是退缩与中庸的。在对“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探讨中,二元论成为基础的方法论,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平行的二元关系:男性/女性,导演/演员,黑夜/白天,梦想/现实等。虽然“照进”式的解决方案在电影中被否决了,但在陈述与辩驳中,语言快感模糊了问题的实质,最终成为一次小狗追尾巴式的游戏—意义的虚无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影片成为一个消磨与慰藉的过程。

梦想。现实

在《梦想照进现实》中扑面而来的便是关于“人生意义”这个非常普泛而终极哲学问题的

探讨。电影中的女主角“老徐”认为现在的剧本不对,导演不好,她在扮演一个自己都不能认可的虚假人物,认为“每天吃饭都觉得自己在干一件特别愚蠢的事,在浪费生命。我缺钱?我想借这戏出名?什么都不为我为什么这么委屈自个儿?”应当说,在角色/演员,电视/现实的对照关系中出现这个问题,先天地具备一种隐喻性。电视剧的无意义映照出现实的无意义,同时也将投入于电视剧的这段时间纳入了无意义的范畴中。女主角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夜半来寻找男导演探讨,问题被投掷给男导演之后,发生了几个转折:

第一阶段,男导演只是将这个问题作为现实问题“辞演”来解决。他侃侃而谈,“以崩溃对崩溃”,试图取消一切价值来否定女演员的问题。对于“无意义”,他已经有了一种麻木,崩溃都成为一种表演。男导演在卫生间里对着镜子的自我表演和审视,成为电影中含义较为丰富的一个段落:他的表演之后是他虚无的价值观,而这段崩溃表演又成为虚无之上的虚无。这种空对空的感受显然也给他带来了某种惶惑,也成为将问题放到现实中来解决的一个前提。

第二阶段,他们一起修改剧本。女主角提出了种种建议,但很显然这些建议除了嘲讽剧本之外,都显得过于轻率,不具备良好的实践性;而男导演则明白在“现实环境”中,大幅度的剧本修改是不可能的,这样做既缺乏勇气,也缺乏行动力。修改剧本这个可能对处理“梦想”与“现实”问题有所帮助的环节,最终只是走了走场面,落了空。而女演员在这时候,揭露出男导演的“恶意”“一个仇视别人的人”的评语击中了他的软肋,于是问题的中心从女演员的价值问题过度到男导演的道德问题,电影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基本上是男导演滔滔不绝的独白,他的台词中有隐约的历史背景,有着“梦想照进现实”的惨痛记忆,但此刻“梦想”与“现实”的概念实际上被置换了。从个人乃至一代人的角度,他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些原因或者结实,但对于更普泛与更当下的问题,则是另一类型的回避。

由此这个电影是“名不副实”的,它从一个刺痛人的价值问题转化到一个刺痛人的道德问题,而梦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不过是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二者被太轻易地对立起来,又被太轻率地否定。似乎女演员的抱怨与男导演的认识已经足够了,语言才华掩盖了价值问题,沟通中产生的善意缓和了道德问题,这是《梦想照进现实》所达到的程度—具有暴力感的语言不能提高它的力度,而看似先锋的形式也不能强化它的深度。在抱怨现实中现实的缺席与奢谈梦想中轻巧的回避,使这二者互相分离,彼此对立—身陷二元论的井底之中,成为这个电影的最终境遇。

语言。影像

在关于梦想与现实问题的探讨中,更深入更切实的可能性没有得到推进,但一种语言的自我膨胀,自我炫示占据了制高点—男导演在成为一个价值的虚无者的同时,成为一个语言的高蹈者。问题退居幕后,语言的快感在这一刻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价值观。但“说者”的快感是否能转化为“听者”的快感?电影的创作者(编剧/导演)与它的接受者(观众)之间,能不能有一种感受的共鸣,这是一个电影语言的有效性问题。

事实上,“听”这部电影是相当费劲的,尤其在观众不是一个北京人的情况下。徐静蕾说这个电影的观众不会太多,而这部分感兴趣的观众能看上两三遍。的确,如果只“看”一遍,会有非常多的东西“听”不明白。对于南方观众来说,备一份《老徐电影王朔语文》来做参考几乎是必要的。台词中很多北京方言,比如“挂相儿”,“寸不寸”,“拧巴”,“得儿哥”,得看注解才能明白意思;更有一整段的长篇独白,如男导演对梦想的理论阐释,对重逢的情景描绘,都得对着剧本才能听得明白。王朔的剧本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作品,有着独立的美学价值。它秉承了王朔的一贯风格,糙,贫,暴力而又有一种惨痛,在控制欲中一种软弱性;但它没有超越王朔的以往成就,方言与流行语的运用近乎炫技,联想式的语言繁衍在膨胀中走向空洞,而这种风格化的书面语言作为电影台词是不是反而被削弱了?

在电影结尾处,有一段漂亮的台词:“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这段画面非常强的文字在电影中并没有转化为影象,而是直接诉诸于听觉,但“听”的效果远不如“读”来得准确和鲜明。作为台词,尤其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书面语牺牲了一部分传达的有效性。

不过这个问题在电影中,通过演员的风格表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与“粗暴”的听觉语言相对照,徐静蕾提供的影象语言是相当“温和”的,电影为剧本提供了一个“话语空间”。面对繁冗的台词与可能的枯燥,摄影师显然是在一个狭隘空间中力求丰富,各种机位与景别的穿插,使这个电影相对“好看”;似乎在剧中的男导演与女主角对话时,剧外的女导演和男编剧也是进行着“对话”—视觉影象为听觉语言提供了一种合情合理的吻合。然而作为导演,徐静蕾的问题也呈现在作品之中:虽然她的电影语言是明白流畅,有亲和力的,但她完全不具备先锋式的才华—她的理解力不成为冲破藩篱的基础,而是作为提供慰藉的前提。男性。女性

在分析影评中的价值问题与语言方法之外,如果把关于《梦想照进现实》的讨论,最后落脚到一个女性主义的角度,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是一个女导演的拍摄的电影,但自始至终响彻着男性的声音。女性是演员,提出问题;男性是导演,回答问题,但依然通过膨胀的语言达到了话语制高点,而女性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尽管她试图从思想的角度提出质疑与抗衡,但天真,善良,宽容等品质还是她得承担的角色,这大概就是徐静蕾是一个“女导演”,却很少如黄蜀芹,许鞍华乃至黄真真等被评论强调为一个“女性导演”的原因。在她的电影里,男性的声音实在是太强大了,从《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梦想照进现实》,父亲,情人,导演,她总是在这些年长的男性身上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作为一个导演,她的声音也每每为原著,为编剧所淹没。

这就是徐静蕾作为一个导演的困境:当男性与女性作为二元向度出现紧张的对立关系时,处于弱势的女性一方就转为提供慰藉而不是继续深入,揭露转为理解,反抗也转入宽容—这对于男性与女性双方,都不失为一种生存策略;但对于一部电影,一个艺术作品,却因此而缺乏了力度与深度。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赏析

论《杜拉拉升职记》中地女性导演地影子 从剧情上看《杜拉拉升职记》也许并没有多大地意思和内涵,影片地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个女性白领在职场中地奋斗故事,来激励现在在职场中打拼地女性,烂俗地情节,时尚地画面,多样地摄影技巧,确实很能博得现在人人都追求时尚,想作为时尚代表地人地眼球,当然,此片地票房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这些都不是本论文地重点,在此,我想谈谈徐静蕾作为一个导演此片地女性导演,里面处处表现出来关于女性那特有地气质,可以这样说,这是部充满徐静蕾个性地电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视觉效果中地女性元素 从整部电影地视觉效果上来说,印象深刻地肯定有拿繁复多变地画面. 一、剧情还没开始地时候就印入眼帘地那高耸入云地大楼,那明晃晃地大楼玻璃,尤其是大厦外表地那一层干净利索地银白色,肃穆中观众肯定会想到,这是个繁华地大都市,这是一段在繁华都市中发生地故事.我想,这就是徐静蕾心目中地繁华都市地样子,她很细心,抓住了繁华都市地一个最鲜明地特点,水泥森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整个电影中地人物介绍地方式,屏幕上弹出一个类似名片地小框,里面包含着这个人地中文名字,英文名字以及他所处地职位,配上滴滴答答使人感觉紧张快节奏地音乐,观众根本没有时间把那张名片仔细看完,就是为了这种效果,使所有观众莫名中产生一种紧张与兴奋.就是这样快,徐导演想告诉我们地是,你根本不必记住每个人地名字,你只需认得某个人地那张很有特色地脸就行.这里体现了徐静蕾对白领那种高节奏生活地理解,什么都讲究速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再下来就是人物地特点.男一号王伟冷峻帅气地外表,配上那不离耳边地蓝牙耳机,那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开车在路上没完没了地电话,很典型地女性心目中男白领地形象.还有围绕整个故事中地杜拉拉,为了表现她地奋斗气质,从一开始特土地造型到后来充满女性魅惑地高级白领形象,可谓给所有观众一个巨大地视觉冲击,也许女人就是拥有这么一种本领,她地形象可以完美地融于她地身份与地位.最后剩下地那一群俊男靓女都是剧情地点缀,当然整个电影少不了他们地装饰,也只有在这一种人人都是白领装饰地电影里,观众才会觉得,哦,这就是所谓地白领生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以上种种视觉效果可以看出,唯有一个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地女性,才可以用这么特别地方式,一丝不苟地将白领生活地那种华贵,高压等情况表现出来,这个在男性导演地电影中是很少见到地,即使是青春时尚大片,男性导演出场地应该是豪车,吵杂地音乐,宽大地办公楼等等.毕竟男性和女性对生活地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不同地,所有此片中地女性元素也就更加突出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拉拉表现出地女性性格 看完此片,我想生活中地徐静蕾到底和本部电影中地杜拉拉有多少相似之处?本片中地杜拉拉是否就是生活中徐静蕾本人?也许是地.最为当红明星地徐静蕾给观众留下地印象就是那种干练,能干地超女形象,本片中地杜拉拉不正是这样一位能力超强,性格豪爽地女干将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影片中杜拉拉从一名低级地职工干起,受到了同事地排挤,上司地压力,很简单地就将职场中那种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需要戒心地生活状态表现了出来,我想,身在职场中地每个人都会有这样切身地体会.影片中地场景.公司要装修,可惜经费预算不足,所有地人都在推脱这件事情,但作为职场新人地杜拉拉,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态度提出了用那么少地钱进行装修地方案,旁边开会地人不住地咳嗽,发出一系列或警告或嘲笑地声音,杜拉拉都没有理会,而是完整地把这个本不可能完成地人物接了下来.在她设计地装修方案中,每个部门都需要搬东西以缩小办公空间,可是作为新手,而且是一名女性地她,受到了同事们地各种刁难,尤其是电影中销售部地一群人,吵吵嚷嚷地就是不动身,搞地杜拉拉大发脾气,偏

电影观后感格式

电影观后感格式 篇一:影评观后感格式篇一:影评的格式阿甘正传观后感(中英文对照)阿甘有自己的坚持,他不断地跑步,just runs. 他跑步不为任何理由。他说:人要往前看,千万不要被过去拖累。我想我跑步就是这个意义”和过去告别,不停留在原处。也许这世界上太多人随拨逐流,很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阿甘坚持自己的坚持,于是他成了“神”。影片中还有一位主要人物是上校丹。他在越南战争中失去了双腿。他说他的命运就是战死。然而阿甘却救他,让他活了下来。失去双腿后他开始憎恨生活,生活得很颓废,责怪阿甘当初救了他。然而当他调整心态,去和阿甘一起捕鱼生活,有了收获后,开始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感谢阿甘当初就了他。影片试图通过这个角色告诉观者生活总是美好的。乌云后有彩虹,绝境后有重生。关键是看我们给不给自己一个好心态,一个机会去改变不好的现状。影片试图向观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或许做好我们该做的每一件事,生活就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回馈。只要有一种坚持就会出现一个奇迹。 mr. a gan has his own perseverance, keeping on running without of any reason, just r uns. he said: “man has t look forward, and never encumbered by foretime. i thank thats the meaning of my running.” say goodbye to foretime and dont stay in-place. although so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used

浅析电影与生活的关系

浅析电影与生活的关系 ——关于电影中的美景与旅游 “我可以养活自己,或许也可以养你”影片里面年轻帅气的男主在圣维塔大教堂前深情款款的对女主告白,夕阳下,教堂的屋顶散发着柔和的金色光芒,彩色的琉璃在古老的墙壁的映衬下闪闪发光,一对璧人在石阶下拥吻,女主温柔美丽的侧脸为影片中缠绵两代人的爱情划上了句号。这是2015最新影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最后一个场景,这部影片在文艺才女徐静蕾导演的手下诞生,上映后影评分化两极,然而争议却无法从每一个观影者的脑海中抹去这个故事中每个角色美丽的容颜和布拉格这个传说和遥远的爱情圣地。这是我看过最近的一部影响深刻的影片,由它开篇,浅析电影与旅游的关系。 不管什么电影都无法摆脱坏境的处理和影响,更是有许多电影,在筹划之初就仔细挑选拍摄地,力求影片情节展开达到最好的效果,尤其是爱情片,一部成功的影片,再将故事融入某个地点后,这个地点也将成为影迷心中最佳的旅游胜地。以《有一个地方》为例,尽管剧情的处理褒贬不一,但是却被誉为是最好的布拉格旅游宣传片,虽然这么说似乎是对影片的不尊重,但同时也说明了随着影片两代人爱情的展开,美丽的布拉格的确深入人心。奶奶的爱情开始于古老的公寓延长在美人雕塑中,新一辈的爱情在随处可见的雕塑间发展,在著名的布拉格广场上跳跃,穿行在查理大桥下,闪耀在红色屋顶间……总之,看完电影后,布拉格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浪漫又美丽的古城,华丽的哥特式城堡给了观影者太多王子与公主的幻想,红色的屋顶和神秘的小巷似乎隐藏着美丽的童话,纯净的河水缓缓穿过桥洞……影片下映了,布拉格留在人们心里了。 如今的影视剧和旅游热点有着太多联系,生活中也开始喊起了跟着电影去旅行的口号,人们之所以如此热捧那些知名影片中出现的特色景点也是因为人们想要重温或者体验一次影片中悲欢离合的特殊心理。简单分析一下,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影片与景点完美结合,互赢共立。如《指环王》系列,因为《指环王》的大热使得美丽的新西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奇幻世界,美如仙境的夏尔郡和霍比屯如同特技制作,茂密的森林与葱葱原野,潺潺溪流与皑皑群山,电影因为这样的人间仙境更加美轮美奂,而新西兰也因为电影的热映成为了旅游热点。《罗马假日》当年奥黛丽赫本留下的倩影也为罗马蒙上了优雅浪漫的面纱,她当年走过的街道,居住的宫殿,甚至是走过的石阶都因为这部电影里的美人与爱情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闷得宠爱,大家都爱沿着赫本走过的路线,做着电影里她的动作,期盼着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他。还有《西西里传说》中意大利小岛西西里,也因为莫妮卡贝鲁奇的风情万种而变得性感而神秘,走过这里的人们一定也会想起这个美丽的少妇吧,西西里是个电影宠儿,太多的电影在这里诞生,包括著名的《教父》和《碧海蓝天》,因为这些影片,西西里的旅游热一直未曾断过。《泰囧》的火爆票房使得泰国总理也感谢导演徐峥为泰国旅游业做出的贡献,王宝强和徐峥搞笑劲爆的表现和泰国浓浓的佛教氛围竟然完美融合,成就了一部好电影。 第二类,就是由影片捧红了的影片景点,最经典的当属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取景地远安县如今也成为了旅游热门,这个小县城甚至想改名叫山楂县,可见影片对于景点的影响,远安县原本并无什么突出之处,但是因为山楂树之恋里面纯纯的爱恋使得这个地点也变得有了些甜蜜的悲情,影迷们来此也可以感受或者幻想当年手牵手的小纯情。除此而外,《满城尽带黄金甲》捧红了重庆武隆天然三桥山区,《非诚勿扰》捧红了三亚热带公园等,很多地点原本没有那么有魅力时,电影里的故事为他们覆盖上了情感色彩,也就成为了人们心里的那个地方。

城市女郎徐静蕾

城市女郎徐静蕾 贺岁片大战已经启幕,《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亲密敌人》组成了票房争夺战的第一梯队,如果不出意外,贺岁档的票房三甲,将在这三部电影中产生。 不过,不管结果如何, 徐静蕾已经赢了, 她是少数几个挤进贺岁档最前列的女性导演, 而且是以城市女郎的形象进入这个行列的。 要知道,此前“大片”的入门资格, 是一定要有历史感,她却打破了这个规则。 《杜拉拉升职记》上映后,票房过亿的同时就曾

出现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两点,一是广告植入,二是对于杜拉拉职业生涯的展示不够。不过,最没有争议的是,它是一部内地罕见的城市题材电影,并且,是以温情的目光注视城市化的进程。云飞扬认为,《杜拉拉升职记》中最大的植入广告,其实是新北京:“《杜拉拉升职记》结合当代社会贯穿于商业、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中的各种消费――权力运作活动,让观众看到了由各种符号所构成的城市文明系统演变成为具有现代神话的可能性。” 徐静蕾的新片《亲密敌人》,依然是城市题材,其中的真正主角,依然是超级大都市。往前看,徐静蕾的绝大多数电影、电视作品也都是在城市背景上展开的,她是内地电影里少数几个最少争议的城市女郎,甚至有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上世纪70 年代末,借助反特片,城市开始出现

在中国内地电影里,《黑三角》、《雾都茫茫》、《第十个弹孔》、《戴手铐的旅客》,都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80 年代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电影开始出现,在全社会那种“时代的春天”的气氛中,这些电影往往拥有一个乐观的基调,故事多数和改造有关,改造失足青年,改造一家经营不善的企业。乐观情绪只持续了不到十年,1989 年,谢飞导演的《本命年》为城市电影重新定调。同时出现的是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黄建新的《站直了,别趴下》,何群的《混在北京》,宁瀛的《找乐》、《夏日暖洋洋》,霍建起的《生活秀》,基调大致如此。滕文骥拍摄于1985 年讲述建筑女工成为明星的《大明星》中,那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载歌载舞的场景,迅速成为回忆。 90 年代以后,城市,就基本从中国内地的电影中消失了,原因之一是中国电影的整体衰微,原因之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个性风格

一、绪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开播的频道、设置的栏目越来越多。随着访谈类节目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受众对访谈类节目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不仅要求话题具有新思想、新观点,还要求主持人的风格具有个性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任何类型的节目都应充分发挥其个性,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对于形式比较单一的访谈类节目尤为重要,而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的主线,其个性就决定了节目的整体个性。作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拥有一名主持人该具备的学识、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应拥有自己的个性。 近几年来,大部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都在迅速下滑,此类节目经常出现“节目雷同,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主持人的个性没有凸现出来。访谈类节目虽然各有不同的卖点,但访谈的基本思路差不多,一般都是邀请明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不管名人是上《艺术人生》还是上《鲁豫有约》,基本的成长经历都一样。比如《艺术人生》中成龙一期,就有受众反映,成龙成名之前的一些武行经历,他本人好几年前就曾经说过,观众都已经知道了,并且其中一些早已能够耳熟能详。很多明星重复地在不同的节目中做客,把讲过很多次的故事重新拿出来讲一遍。 面对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以及网络的竞争,中国电视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电视台“门面”以及形象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其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显得越来越重要。①可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关系着电视节目价值的实现。节目主持人只有在节目中显示出“个性”风格,才能取得他人无法代替的竞争力,这种“个性”不仅仅包括主持风格、语言,更是其自身成长经历和情感感悟的一种体现。谈话类节目又被称为“主持人的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赋予了主持人广阔的表现空间来充分展示自我,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个性鲜明、独具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节目的影响、提升节目的品味。 二、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和现状 1、访谈类节目在国内的发展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吴郁对访谈类节目下的定义是:“访谈类节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本模式例文可以参考《影视传媒专业高考指南》一书中139页:“黑暗中的花火——评析北野武《花火》 我的眼里只有你 ——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题思想之浅析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继《我和爸爸》之后,老徐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改编自大家耳熟能详的茨葳格的同名小说,这便被赋予了博大的精神内涵。那么老徐是否能够传神地演绎这段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段清脆的古典音乐中,电影以民国北平作为时代地域背景展开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影片的色调始终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张张泛黄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时光的碎片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造成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在昏黄的灯光下,悲凉的音乐中,作家男人坐在黑暗中看信,

徐静蕾淘宝开网店失败案例分析

徐静蕾淘宝开网店失败案例分析 人称才女的徐静蕾无论当演员、做导演、开博客、办电子杂志都很成功,偏偏在淘宝网店上栽了跟头。徐静蕾的淘宝店注册已快一年,却只有60笔成交。最近虽然老徐在电子杂志网站上重要位置给自己的淘宝网店做了宣传,最近一周交易也只有可怜的3笔。相比风光无限的淘宝韩寒书店,老徐这次可谓是“兵败淘宝”。 老徐的淘宝网店名叫“开啦商城淘宝分店”,创店的时间是2008年7月。店里目前的商品全是《开啦》杂志的2周年纪念T恤。网店公告里还写到:请在拍下T恤的同时,留言中标注开啦网站会员ID,会员身份经核实后,您将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等待修改价格后付款。同时,老徐在开啦杂志的官方网站上也有显著的位置链接到淘宝网店。 从交易来看,老徐的淘宝网店一共只有60个成交,最近一周只有可怜的3笔交易。翻看以往的评价,许多买家抱怨衣服价格偏贵的同时,似乎并不知道这是老徐的淘宝店。少有的一个老徐的粉丝还留下了中评。“我是喜欢老徐才买的T恤,中评是这T恤的质量(打折后174的价格所应对应的质量)对不起老徐的名号,当然我只是选的其中一款,不知道其他的怎样。付赠的环保袋却是超级棒。我一样支持老徐!支持开啦!希望下次的这种活动得实惠才有意义啊。” 有消息说,韩寒在淘宝开网店还是受了徐静蕾的启发。现在韩寒淘宝书店已有9000多笔成交,短短2月已快变成皇冠店。相比之下,老徐的淘宝网店可谓是生意惨淡。 其实徐静蕾已很懂得运用互联网,开博客点击2.4亿成为第一博;做网络电子杂志首期号称赚了100万。为什么淘宝网店生意却如此惨淡?有资深淘宝卖家表示,老徐在推广上已输出韩寒一筹。韩寒是直接在博文里给网店打广告,老徐仅在开啦官网上有链接,在博客里只挂了个链接,显然博文里的软广告比直接挂链接效果来得好。其次,老徐商品定位出现问题,100多元的纪念T恤显然不如韩寒几十元的亲笔签名书吸引人。 徐静蕾网店VS韩寒网店 网络营销专家路金民指出,名气相似的明星同开网店却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能有几点原因。 一是推广。虽然两人同在博客上进行了推广,而且两人的博客访问量也不相上下,但是博文推广相比只挂一个链接更加直观。在博客平台上,博文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友情链接,所以,韩寒淘宝网店的初期人气高于徐静蕾的网店无可厚非。另外,由于韩寒淘宝网店初期曝光率高,从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并引发了舆论风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韩寒淘宝网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则是商品。一般而言,网络上针对某件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总是低于该商品社会平均价格指数的。韩寒的商品虽然价格与传统渠道没有差别,但是其签名却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如此一来,韩寒网店的商品基本符合了网络商品的价值规律。而徐静蕾的网店商品的价格却高于社会平均价格指数,不符合网络商品的价值特性,不受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还有虽然徐静蕾网店的商品也打的名人旗号,但相比于签名而言,消费者在商品上看不到与明星有直接关系标识,花了大价钱却得不到自我展示的机会,从消费心理上看,也无法得到大部分明星粉丝的认可。

著名导演汇总以及世界50大导演

世界著名导演汇总 中国内地(4—6代):谢晋、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吴贻弓、吴天明、霍建起、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李少红、胡玫、何平、冯小刚、陆川、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章明、路学长、娄烨、孙周、管虎、姜文、宁浩、徐静蕾、王一持。 韩国地区:朴赞郁、姜帝圭、金基德、金基石、康佑硕、尹锡湖、申尚玉、许秦豪、李瀚、金容华、金性洙。 日本地区:黒泽明、今村昌平、宫崎骏、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沟口健二、大岛渚、北野武、冢本晋也、大友克洋、押井守、岩井俊二、伊丹十三、堤幸彦、庵野秀明、竹中直人、行定勋、高畑勋、细田守、佐藤纯弥、寺山修司、柳町光男、是枝裕和、降旗康男、市川昆、小林正树、木下惠介、筱田正浩、森田芳光、本广克行、铃木雅之、村上正典、周防正行、熊井启、冈本喜八、成濑巳喜男、犬童一心、林海象、近藤喜文、望月智充、樋口真嗣、野村芳太郎、相米慎二、富野由悠季。 香港地区:吴宇森、徐克、王家卫、陈嘉上、陈可辛、杜琪峰、刘镇伟、刘伟强、陈木胜、尔冬什、王晶、陈果、关锦鹏、麦兆辉、唐季礼、叶伟信、李小龙、周星驰、彭顺、彭发、袁和平、许鞍华、彭浩翔、韦家辉、黄霑、洪金宝、林岭东、陈德森、李力持。 台湾地区:李安、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张作骥、陈国富、林正胜、杨德昌、朱延平。 欧美地区: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詹姆斯、乔治卢卡斯、蒂姆伯顿、迈克尔贝、希区柯克、斯坦利库布里克、弗朗西斯科波拉、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希区柯克,基斯基耶夫斯基,波兰斯基、罗伯特泽米基斯、大卫林奇、科恩兄弟、吕克贝松、奥利弗斯通、雷德里?斯科特、马丁斯科塞斯、罗恩?霍华德、克里特伊斯特伍德、特瑞吉列姆、约翰?施莱辛格、肯·罗奇、彼得?格林纳威、麦克?李、艾伦?帕克、大卫·里恩、林赛·安德森、约翰·保曼、德里克·贾曼、迈克尔·温特伯顿、丹尼·保尔、盖·里奇、维多里奥?德?西卡、罗伯特?罗西里尼、鲁奇诺?维斯康蒂、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费德里科?费里尼、彼埃尔? 保罗?帕索里尼、弗朗切斯科?罗西、埃尔马诺?奥尔米、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贾尼?梅利奥、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皮亚托·杰米、塞尔乔·莱翁内、塔维尼亚兄弟、埃托雷·斯科拉、莉丽亚娜·卡瓦尼、马可·贝罗奇奥、南尼·莫瑞提、奥逊?威尔斯、罗伯特?奥特曼、伍迪艾伦、约翰·福特、约瑟夫·洛赛、朱尔斯·达辛、阿瑟·佩恩、西德尼·吕美特、山姆·佩金法、约翰·卡萨维茨、布莱恩·德·帕尔玛、巴里·莱文森、特伦斯·马利克、朱利安·施贝尔、格斯·范·桑特、吉姆·贾木许、迈克尔·摩尔、斯派克·李、理查德·林克莱特、大卫·芬奇、史提芬·索德伯格、昆廷·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乔尔沃卓斯基、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布努埃尔、马修·卡索维兹、伊夫.罗伯特、

“才女”徐静蕾的创业人生故事

连锁加盟https://www.360docs.net/doc/e98959782.html, qyue “才女”徐静蕾的创业人生故事 几年来从商的经历改变了徐静蕾,做杂志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并且她还引入了国外最流行的制作投资方参与票房分红的商业模式。 由徐静蕾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于4月15日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的制作成本仅不到2000万人民币,但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类商务合作,收回了超过2/3的制作成本,也为老徐创造了自拿起导筒以来最大的商业成功。几年来从商的经历改变了徐静蕾,做杂志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并且她还引入了国外最流行的制作投资方参与票房分红的商业模式,所以老徐才会自信地说,这是一部不怕商业的电影。 作为一位曾经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为四小花旦的女演员,徐静蕾却并没有像其他3位花旦一样,沿着演员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看看徐静蕾过去10年的经历,可以说她多少有点不务正业。当其他3位小花旦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中比拼得如火如荼之时,徐静蕾却在自己折腾独立电影、在博客上与韩寒过招,甚至办起了多少人口中的完蛋东西电子杂志。就连一贯支持她的父亲都看不下去,教训徐静蕾:为什么不好好拍戏? 其实自从2007年以来,徐静蕾每年只出演了一部影片,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上。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趸。《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作为演艺圈中的才女、互联网2.0时代的博客女王、《开啦》的创办人,徐静蕾从不惧怕进入任何全新的领域,而且她坚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险,才成就了今天的徐静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视音乐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音乐评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徐静蕾执导。改编自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女人用一生的痴情来等候心中所爱男人的爱情故事。担任本片配乐的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位音乐家——中国的林海和日本的久保田修。两位音乐家用唯美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为影片创作的音乐使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加意味悠长。 电影画面:1分50秒——5分29秒 1948年的冬天,作家徐爱友在自己家中过生日。他一边吃面一边随手拿过一封信看了起来。这是一个陌生女人寄来的信。钢琴用两个简单的声部轻轻诉说着一个女人的细腻心事。这两个相距十度音程的平行声部离得很远,音响空灵,仿佛象征着两颗相距很远的心。 电影画面:12分41秒——16分21秒《琵琶语》作曲:林海 这是主人公江小姐在幼年时第一次见到徐先生时的情景。爱情在一刹那间在少女心中开始萌发。在钢琴与弦乐演奏的简单和声背景上,琵琶奏出一段动人的旋律。这支旋律用七声调式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而旋律下方的和声确是西洋调式的风格。东方与西方的音乐风格在这里被很好的统一在一起。后一部分中人声的使用也十分精彩。童声演唱的旋律是经过简化了的音乐主题,它与其它乐器形成支声声部,彼此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琵琶语》是影片中最主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采用西洋大小调体系来给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配和声的手法,与片中男女主角所代表的中西两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正好不谋而合,非常贴切。 导演徐静蕾自己曾坦言音乐对于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当时在拍摄的时候,我就觉得音乐在部电影当中应该说会起到非常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这个电影主要是关于情感的,那么,很情绪化的段落就会非常多,那这时候是需要音乐来帮忙的。”有意思的是本片的主题音乐《琵琶语》本不是为这部电影而作的,而是作曲家林海为台湾风潮唱片公司所做的专辑《琵琶语》中的主题曲。导演徐静蕾听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把它放在电影里,于是就这么做了。结果最后的效果非常好,非常贴切。 电影画面: 26分40秒——29分42秒《琵琶语》作曲:林海 江小姐的母亲要改嫁到山东。临行前的晚上,尚年幼的江小姐独自在屋外等待徐先生回来。当她看到徐先生带着一个漂亮女人有说有笑的走进屋里,心中只有暗自神伤,默默接受这个无奈的结果。《琵琶语》的音乐再次幽幽地响起。不过这一次是由钢琴来演奏的,速度也慢了许多。这与片中女主人公喃喃自语时的情绪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崔嵬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成功影片是《红旗谱》(1960)、《骆驼祥子》(l982)和《边城》(l984)。1964年,谢晋的《舞台姐妹》和谢铁骊的《早春二月》震惊影坛。80年代伊始,谢晋的创作在《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l981)、《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等系列作品中达到了高潮。谢铁骊也接连拍摄出《知音》(l981)、《包氏父子》(l983)、《红楼梦》(1985)等优秀作品。 1982年,第四代导演显示出群体轰动效应,他们的结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电影学校的毕业生。《小花》(黄健中,l979)、《城南旧事》(吴贻弓,1982)、《邻居》(郑洞天,l981)、《逆光》(丁荫楠,l982)、《小街》(杨延晋,l981)、《乡音》(胡柄榴,l983)等片打破了中国电影传统单一的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使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第四代另一个让人惊叹的代际特征是女导演成批涌现,譬如张暖忻的《青春祭》(1985)、陆小雅的《红衣少女》(1984)、黄蜀芹的《人·鬼·情》(l987}、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1983)、王君正的《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等。 如果说第四代讲述的是特定“大时代中的小故事”,那么第五代塑造的则是悠悠老中国的影像寓言。《一个和八个》(张军钊,1983)和《黄土地》(陈凯歌,1984)的异质展露,蓦然宣告了新电影的莅临。而《盗马贼》(田壮壮,1985)、《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绝响》(张泽鸣,1985)、《大阅兵》(陈凯歌,l986)、《孩子王》(陈凯歌,l987)、《红高粱》(张艺谋,l987)的比肩而至,使第五代旋风般地完成了自己的命名式。他们以新姿态再造银幕神话,其叙事段落、镜头修辞、机位选择、摄影机运动、意象创造展示出与旧电影截然不同的情致和风范。他们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对于中国“第六代导演”而言,近两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众多青年才俊所执导的一大批影片如《可可西里》(陆川)、《世界》(贾樟柯)、《青红》(王小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茉莉花开》(侯咏)、《自娱自乐》(李欣)等,相继在国内影院公映,有的影片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如近期贾樟柯《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第六代导演”确是迸发出了积蓄已久的能量,“真正浮出了水面”。于是乎,“第六代导演”给人们的印象已不再是“地下电影”的制造者,而是个性彰显、生机勃勃的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 尽管第六代导演的影片,由于个人化情绪化叙述浓重、题材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故事性和娱乐性效果,而在票房上没有取得如“第五代导演”作品那样的骄人的业绩,然而,他们在影片中对于社会边缘状态人的日常人生百态的描绘,对于苦涩生命原生态的表达,特别是他们大多接受过电影专业或戏剧专业的系统教育,受过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熏陶,因而在其新作与旧作、公映和未公映的影片中对于电影叙事方式、构图能力显示出少有的老成,其叙事策略独具特色。为此,本文拟从电影叙事学的视角,对第六代导演电影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等方面做出梳理、阐释和探讨。 一、情节结构编排 (一)倒叙式回忆 倒叙式回忆结构模式是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模式。这大概与第六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有关。常有人说第六代导演出现并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幸运。第五代导演正赶上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精英思辨的时代契机,而第六代导演出现时经历的正是社会转型期。政治意识形态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消费文化开始盛行,电影已经从所谓神圣的艺术殿堂走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这个群体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但作为从学校至学校的一代,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文化试验相对比较封闭,这使得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自恋倾向的迷茫、无奈和一种无畏的勇敢。第六代导演整体有一种怀旧情结。这是由于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所以把目光投向过去的青春成长,表现出对回忆的格外留恋,他们“关乎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将淹没不可复现的童年记忆”,这种观念和选材角度,使得他们执导影片的故事叙述必然采用倒叙式回忆的结构模式。譬如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和娄烨的《苏州河》等影片结构就是如此。 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围绕着扁担与越南姑娘阮红之间的关系展开,但是却是以高平的报仇

徐静蕾:导演角色让我像个女强人

徐静蕾:导演角色让我像个女强人 徐静蕾,1974年生,现任职北京电影学院,主要电视剧作品有《一场 风花雪月的事》、《将爱情进行到底》、《让爱做主》;主要电影作品:《爱情麻辣烫》、《我爱你》、《我和爸爸》(自编自导自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编自导自演)、《梦想照进现实》(自导自演) 提到徐静蕾,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才女”二字。最初因为她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曾经赛特商场和中央电视台梅地亚宾馆的霓虹灯上的字都出自徐静蕾之手。后来在她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徐静蕾又亲自操刀题写片头。 但徐静蕾感兴趣的是画画、摄影,只要有机会,她就会端起相机满世界地拍照。 “说我是才女,那是因为大家对女演员的期望值太低,通常都觉得你没文化,所以你做一点事情大家就都承认你。我这点算什么啊——不是说我没才华,而是真正的才华没有显示出来。”徐静蕾对此的反应很淡然。语气里却又带着一点倔

强。 “徐博客”是徐静蕾在“才女,演员,导演,老徐”后的又一个新名字。从开博客到现在不到半年时间,点击率已突破两千万,遥遥领先于其他正在网上“博”着的“客”。新书《老徐的博客》也已上市。 眼前的导演徐静蕾没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形容她 只觉得用一个“淡”字比较贴切,淡淡的语气,淡淡的笑容,还有一丝淡淡的书卷气。 做导演,我希望以会用人取胜 人物周刊:通常我们都以为作为导演就应该是强悍有力甚至独断专行的,你依靠什么胜任导演的工作? 徐静蕾:我觉得导演已经在太长时间里被人脸谱化了,实际上我觉得导演就跟单位的领导一样,有的领导是经常拍桌子骂人的,有的领导是很会用人的。我觉得拍桌子瞪眼是一种恃强凌弱的方式,不要以为你站在这个位置上,你就有权力对别人这样,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只不过是每个人的分工不同而已,人家是做具体工作的,你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就是来布置谁什么时候该起声的。

徐静蕾经典语录

徐静蕾经典语录 徐静蕾经典语录 1、我不侮辱你,从侮辱你当中我得不到什么乐趣。 2、调情不一定就调爱情。 3、谁是什么样子,要用他一生的时间才能描述完,而这之前的任何一次总结,都不过是断章取义。 4、我没打算摧残你,以无限下贱磕路我也不轻易使,使一次对我也是一次惨烈的付出。 5、对自己多好,都不过分。 6、也许生命本身就带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既然免不了,不如尽量让自己快乐,如果思考导致了痛苦,那我宁可不要思考,尽可能做一些本能的选择。 7、真正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耐得住寂寞,否则就会很失落。 8、我心眼挺多的,我是挺精的,我经常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装纯的,什么年代了还装这,早就不惜的用了。 9、我不觉得我比别人更坚韧。事实上很多事情是不由你选择的,你坚韧也得做,不坚韧也得做。谁也不比谁额外的脆弱,用不着强调这个。坚韧不是说出来的,越哭闹的人其实越脆弱…… 10、真跪别人看见寒碜,心里跪自己知道寒碜。 11、徐静蕾经典语录:笨的人必须自己摔跟头才能知道,聪明的人看别人,以己度人的想一想也能明白个一二。

12、好的影片不一定是一种单一的情绪,而是一种大面积的东西压在你的胸口,让你无从出口,你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宣泄自己。 13、越是美好的东西就越会日益的显现出它的极端两极化,有多少得到就有多沉重的失去,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伤心在等着你,这种感觉让人有种并不莫名的焦虑。 14、你特别喜欢一个人,但是你身边的人会认为不值得,觉得你们不般配。其实,爱情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15、如果我身边最重要的人始终要离开我,我宁愿一辈子从来都没有拥有过。 16、人身上有好多弱点,小时候觉得你爱上了一个人,爱情就是最重要的,可以超越一切,包括道德,别人的眼光,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东西爱情是不能超越的。尤其是当激情过去了。 17、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着,还为那些爱我们的人。 18、也有很多很多年了,觉得自己爱过一些人,忘记了一些,还有一些想忘却还没有忘记的人和一些不想忘记却已经失去的人。 19、骚没问题,大家都很骚,但别人骚完完了,他骚完了是一个被别人都很仇视的人。 20、我就不愿意把别人都当成傻冒,把别人都当成傻冒的人自己才是傻冒。 21、人的感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见钟情比一辈子到老那种要更容易,最重要还是要选择一个能跟自己过一辈子的人。这

[影视圈,中国,现象]从《致青春》浅谈当下中国影视圈内的“星导”现象

从《致青春》浅谈当下中国影视圈内的“星导”现象 凭借一部无比青涩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小燕子赵薇登上了中国最高票房女导演的宝座。事实上,不只是赵薇,影视明星演而优则导的现象一直屡见不鲜。从老一辈的崔嵬、刘琼到前几年的尔冬升、张艾嘉、姜文、徐静蕾、周杰伦,直到2012年贺岁档的徐峥、成龙、周星驰、朱时茂以及影片近期即将上线的杨采妮,都是红极一时的演员,此外还有更多的明星正欲加盟导演队伍。然而在众多明星纷纷转行试水导演界的同时,也引起了内人士对于明星转型热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星导热的缘由 1.演而优则导规律的盛行 当赵薇拂去影视红星的华丽外衣,转身扛起摄影机时,国内无不惊叹:明星也来拍电影了?的确,对许多观众而言,演员跨行当导演确实是件新鲜事儿。然而,熟知演艺圈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明星导演在圈内早已盛行,演而优则导已然成为演艺界的进化规律。 在好莱坞,演而优则导流行已久。诸多演技一流的好莱坞大牌明星相继拿起导筒,完成了由明星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蜕变。西恩潘作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为演员的西恩潘,头顶上的光环不少。他是奥斯卡、金球、戛纳、威尼斯、柏林五大电影圣殿的大满贯影帝。但十四岁就进入演艺界的他,在电视及电影圈摸爬滚打多年,兴趣与野心早已不局限于单纯当演员。早在31岁时,他便尝试着执导了一部长片作品《兄弟情仇》,该片在业内口碑极佳。随后,西恩潘并于1995年和2001年分别又推出了《72小时生死线》和《誓不罢休》,反响强烈。好莱坞中转行做导演并获得成功的明星导演还有很多,如《阿甘正传》中饰演阿甘的汤姆汉克斯。其执导的《兄弟连》获得了2002年全球最佳电视剧集、艾美尔奖杰出导演奖等。以及被誉为黑色伊斯特伍德的丹泽尔华盛顿、好莱坞才女朱迪福斯特等。 而在中国,演而优则导的明星也大有人在。因主演《红高粱》而名声大振的姜文,把王朔6万字的小说《动物凶猛》拍成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启了姜文的导演生涯。随后姜文执导的影片《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陆续获得巨大成功,姜文也因此被誉为天才导演。获得同样成功的还有著名的喜剧明星周星驰。2001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少林足球》在香港金像奖上斩获六项大奖。几年后,影片《功夫》《长江7号》的陆续成功更充分地展示了周星驰对电影的掌控能力,并使得星爷成功转型为实力派导演。除此之外,成龙、徐静蕾、冯德伦、徐铮、周杰伦等亲执导过影片,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2.生力军导演们转型成功的刺激 近来,影视明星们之所以争当导演,还与那些早先下海的星导们不断刷新的电影票房有关。成龙、徐静蕾、冯德伦等明星导演的影片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丰厚的票房回报无疑是吸引那些野心勃勃的明星们转行的又一大因素。2012年演员徐峥首次执导,就创下了票房神话,这更是给想要转行的明星们打了一针兴奋剂。徐峥的表现说明导演不再是特权阶层。我们进入了一个平权时代,有能力就可以脱颖而出,不一定是导演科班出身。

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研究

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并由此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演员。随着华语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电影艺人开始转行到电影制作行业中,而且影视演员在不同角色之间的成功转变已经成为了衡量其表演实力的重要标准。就以近几年电影市场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来看,很多专门从事表演的演员所制作的影视作品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成绩,例如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周星驰《长江七号》、徐静蕾《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都说明了当前华语电影市场正呈现出“演而优则导”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本文以演员徐静蕾和周星驰为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關键词: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艺术演员 “演而优则导”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而且这也是华语电影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从它的产生来看,有些是处于自身工作安排上的需要,有些则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有一些是出于电影商业运作中的经济利益而着手的。我国的电影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获得了飞速发展,不论是电影的题材、还是电影的制作水平等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加上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改善都促进了电影市场的活跃,而这也就为“演而优则导”这一现象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氛围。 一、“演而优则导”现象出现的背景 1.经济环境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变得更为密切,而且急剧的社会变革也对社会结果产生了冲击,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经济意识开始增强,这一系列的变革都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电影的题材和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很难发现意识形态浓厚的作品,而更多的是大众文化的新型题材。与此同时,商业化思想也对电影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冯小刚导演所指导的贺岁电影,达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效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众多现实,例如《甲方乙方》这一题材的电影就很好的表达了当时大众日益勃发的现实欲望,同时它的每一个小片段又真实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他的电影分析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的电影运转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1]。此外,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更多的影视演员开始试着尝试在体制外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始拍摄属于自己导的电影,这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各种娱乐公司和海外资金的涌入,为演员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这为“演而优则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 2.文化环境的变化

影评格式和总结范文.doc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本模式例文可以参考《影视传媒专业高考指南》一书中139页:黑暗中的花火评析北野武《花火》 我的眼里只有你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题思想之浅析《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继《我和爸爸》之后,老徐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改编自大家耳熟能详的茨葳格的同名小说,这便被赋予了博大的精神内涵,秘书工作《影评的格式和范文》。那么老徐是否能够传神地演绎这段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段清脆的古典音乐中,电影以民国北平作为时代地域背景展开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影片的色调始终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张张泛黄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时光的碎片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造成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在昏黄的灯光下,悲凉的音乐中,作家男人坐在黑暗中看信,一封信引起了所有的故事,由那位弥死女人娓娓道来。女人用她的一生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神圣伟大的主题那份独一无二的纯粹的炽热的爱情。我爱你,与别人无关。专偷大宅院的飞贼被通缉队逮着了,一个作家搬了进来。这时候男人还没有出场,但扑面而来的是他的气息,一箱箱书籍摆在院子里,管家谦虚礼貌,房间内传出了京剧声和笑语声,于是,神秘与猜测笼罩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