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

木材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
木材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22卷 第11期2010年11月

Vol. 22, No. 11

Nov., 2010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11-1173-04

收稿日期:2010-05-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30076)*通讯作者:E-mail: feibenhua@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657247.html,

木材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

费本华1*,余 雁1,黄安民2,邢新婷2

(1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北京100102;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 要:基于细胞水平的微观力学研究是探索木材复杂力学行为本质的核心内容。该文系统介绍木材细

胞壁力学性能实验表征技术及力学模型的发展,重点说明了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细胞壁力学在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丰富和推动我国木材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促进纸浆造纸、纺织材料、复合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细胞壁;力学行为;纳米压痕;单纤维拉伸;零距拉伸;细胞壁力学模型中图分类号:Q942.4;S781.2;TS 721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in cell wall mechanics of wood

FEI Ben-hua 1*, YU Yan 1, HUANG An-min 2, XING Xin-ting 2

(1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Bamboo and Rattan, Beijing 100102,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Wood Indu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Micr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cell wall level is the key of exploring the complicate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wood. This parper introduces systematic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ment method-olog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cal model of wood cell wall, describes importantly the progress and production in this field in China, based on this, points out definitel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ell wall mechanics during the present time, and expatiates detail on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In a word, the present study will greatly enrich and promote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wood science in China, meanwhile directly benefits the research of pulping and papermaking, textile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industry.Key words: cell wall; mechanical behavior; nanoindentation; single fiber tension; zero-span tension; mechanical model of cell wall

木材是一种兼有复合材料和多孔材料特性的复杂生物质材料。在细胞水平,细胞壁可视为木素、半纤维素为基质,微纤丝为增强相的天然纳米纤维增强层板复合材料。在宏观水平上,细胞通过胞间层粘接组成了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特征的天然多孔材料。木材的多级结构特征表明,只有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力学测试和研究体系,才能够真正把握木材的力学行为机制。由于细胞壁是木材的实际承载结构,对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把木材力学研究从宏观引向微观尺度的最佳桥梁。因此,以细胞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木材细胞壁力学正成为木材科学和制浆造纸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木材细胞壁的微小尺度决定了细胞壁力学研究需要不同于常规力学测试的实验手段,目前能够直接得到木材细胞壁力学信息的测试技术主要有单根纤维拉伸技术、微薄片零距拉伸技术,以及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纳米压痕技术。

1 单根纤维拉伸技术

单根纤维拉伸技术是对化学或机械离析的单根木材纤维直接进行轴向拉伸,可以得到细胞壁的弹

1174生命科学第22卷

性模量、强度、断裂伸长率等重要指标。Jayne[1]是这项工作最早的开创人之一,但Page领导的科研团队则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Nature杂志发表的单根针叶材管胞力学特性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报道,引起了制浆造纸领域和木材科学界的极大兴趣[2]。20世纪90年代中期,Mott[3]和Groom等[4]在纤维夹具和单根木材纤维细胞壁面积测量这两个方面做了重要改进,显著提高了测量速度和准确性,使单根纤维拉伸技术在实用性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功用于研究火炬松管胞纵向力学性质在树木内的变异规律。Burgert等[5]则在纤维的制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首次提出了使用机械剥离手段制备单根木材纤维的技术,避免了化学离析造成的细胞壁化学组成的变化。2009年,Eder等[6]利用机械剥离手段研究了过渡材一个年轮内单纤维的纵向力学性质,并将其和微纤丝角及细胞形状联系起来,得到了同一年轮内单纤维细胞壁的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还表明,如果把单根木材纤维拉伸技术与X射线衍射技术[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8]等结构表征手段联用,可以在亚细胞水平揭示细胞壁的拉伸变形机制。

余雁等[9]最早在一篇评述中对单根木材纤维拉伸技术的研究进行了报道,随后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王戈和余雁研究团队及木材所费本华研究团队在“948”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外有关植物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通过和国外合作交流,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植物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专用设备[10]。该设备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植物短纤维专用夹具,以及特有的纤维取向微调装置,可以快速、方便地对长度为1.2 mm以上的各种植物短纤维的纵向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具备了研究植物短纤维力学性能水分依赖特性的功能。该设备的研制成功为科研人员开展植物短纤维性能与应用方面的高水平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2009年,黄艳辉等[11]、曹双平等[12]使用该设备对毛竹及木材纤维的纵向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

为了验证植物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王戈和余雁研究团队将植物短纤维拉伸仪的夹持、调节和录像系统与Instron微型力学试验机进行集成,组装出了一台高精度的单纤维拉伸系统。组装后的试验机,不仅具有Instron微型力学试验机测试精度高、稳定性好、软件功能强大等优点,还具有单纤维拉伸技术的优点(解决了纤维夹持和应力集中难题,使纤维在拉伸过程中自由旋转伸直)。比较使用国内植物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的测定结果[11,12]和国外其他学者如Groom等[4]和Burgert等[5]对木材的研究结果,说明测得的数据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且更为准确和精确。总之,在纤维拉伸设备上,我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的研究和成果也将不断涌现。

2 零距拉伸技术

尽管众多学者已经对单根纤维拉伸技术做出了许多改进,但测试过程还是比较繁琐,特别对操作技巧的要求较高,而木材微薄片零距拉伸技术可以弥补上述不足。零距拉伸思想最早来自于制浆造纸领域,指的是拉伸时试样(纸张)两端的夹具紧密接触,间距几乎为零,是评价纸张纤维强度的标准方法。近几年,零距拉伸技术开始在木材科学界逐步得到应用。研究表明,在对厚度为80 μm左右的木材微薄片进行零距轴向拉伸时,试样的断裂几乎完全是由纤维本身的横壁断裂造成,从而排除了正常间距拉伸时纤维拔出的影响,因此可以直接用来评价木材纤维的纵向抗拉强度[13]。Turkulin和Sell[14]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微薄片零距拉伸技术是评价环境和人工老化对木材纤维纵向抗拉强度影响的有效方法。从2004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125)的资助下,我们应用零距拉伸技术系统研究了人工林杉木、马尾松管胞纵向抗拉强度的株内变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15-18]。2008年,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购买了零距拉伸专用设备,这极大促进了相关研究的迅速发展[19]。

3 纳米压痕技术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为了得到木材细胞壁完整的力学信息,需要能够在亚微米尺度对细胞壁各层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的方法。1997年,Wimmer等[20]首次应用纳米压痕技术比较了针叶材管胞次生壁S

2

层和胞间层之间力学性能的差异,开创了亚微尺度细胞壁力学性能表征的先河。纳米压痕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把具有特定形状的金刚石微小压针(针尖曲率半径40~100 nm)压入材料表面,并连续测量加卸载过程载荷和压痕深度,最后通过一定的理论模型获得样品的硬度和模量。Gindl等[21-23]、Wu等[24]和Tze等[25]的研究小组随后也分别发表了应用纳米压痕技术对针叶材管胞和阔叶材纤维细胞壁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的系列研究报道。W u等[26]和

1175第11期费本华,等:木材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

Xing等[27]拓宽了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将其应用到农业纤维及热力学精磨纤维的力学特性上来。但由于缺乏压痕纳米级定位方面的手段,他们的研究均没有涉及细胞壁力学性能沿壁厚方向的变异问题。

我国从2002年开始把纳米压痕技术应用于木材细胞壁力学研究,在样品的制备和测试技术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28]。随后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337)的资助下,成功利用原位成像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针叶材管胞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在壁厚方向上的变异[29,30],把纳微米尺度下的细胞壁力学性能的精细表征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纳米压痕技术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能得到材料的模量和硬度,还不能得到强度方面的信息。

4 细胞壁力学模型

在细胞壁力学性能实验表征技术发展的同时,细胞壁力学性能的数学模拟,特别是弹性模量的理论预测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Mark[31]、Cave[32]、Schniewind和Barrett[33]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从理论上证明了S

2

层微纤丝角对管胞细胞壁纵向刚性的决定性作用。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各种修正后的细胞壁力学模型,重点研究了细胞壁层构造、化学组成等其他因素对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的影响[34,35]。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现有的细胞壁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建立起细胞壁力学性能和木材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730076)的资助下,我们基于细胞壁力学模型的宏观力学指标——弹性模量的模型已经初步建立,对杉木木材进行测试精确度都较高,但该模型的应用和推广仍需要对多树种的大量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36]。5 总结与建议

细胞壁力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木材科学,以及制浆造纸、植物生物力学等其他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Page等[37,38]使用单根纤维拉伸技

术在实验上证明了S

2

层微纤丝角是决定细胞壁纵向力学性能的最重要因子,微纤丝角越小,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和强度越大。这个结论为解释速生林幼龄材与成熟材之间的力学性能差异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国外的纸浆造纸界已经广泛采用单根纤维拉伸技术来研究制浆工艺对纸浆纤维强度的影响,对于优化制浆工艺、提高纸制品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Lichtenegger等[39]根据木材细胞壁S

2层微纤丝角与其纵向力学性能成反比,但与断裂伸长率成正比的实验结果,从植物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幼龄材的微纤丝角较大,从内向外迅速降低,到成熟材区域趋于零”这个普遍存在的微纤丝角径向变异规律给出了至今最为合理的解释:树木在幼龄期由于树干直径较小,在外部环境载荷(例如风)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此时便要求细胞壁具有较好的韧性,否则便容易断裂,所以微纤丝角较大。之后随着树干增粗,弯曲变形减小,自重增大,此时木质部的微纤丝角便要相应减小,使细胞壁具有更强的刚性以支撑重量不断增大的树干。

而我国的细胞壁力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木材单根纤维拉伸测试技术方面还刚刚开始[40],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细胞壁力学测试技术体系。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木材细胞壁力学的研究体系也远未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测试技术比较单一。由于零距拉伸技术、单根纤维拉伸技术、纳米压痕技术各有优缺点,因此有必要在一个研究框架内集成使用,相互验证,这样有可能会得到更多和更明确的信息;(2)细胞壁力学与木材宏观力学特性的研究相互脱节,特别是对水分这个重要影响因子的研究极为缺乏;(3)细胞壁力学测试技术还只应用于制浆造纸和木材力学领域,其科学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认为,木材宏观力学性能的任何变化,必然在细胞壁的水平有所体现。因此该技术有望用于树木细胞发育学、木材改性等其他领域。

因此,多种测试技术的联合应用必将是构建相对完整的细胞壁力学性能表征体系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从细胞水平阐明水分对木材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把细胞壁力学的研究手段拓展到树木发育学、木材改性、木材力学性质的早期预测等其他领域将是木材细胞壁力学的发展方向。总之,木材细胞壁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可能在木材力学、木材改性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从而极大的丰富和推动我国木材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并对制浆造纸、纺织、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Jayne BA.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ood fibres in tension.

For Prod J, 1959, 10: 316-22

[2]Page DH, El-Hosseiny F, Winkler K. Behaviour of single

1176生命科学第22卷

wood fibres under axial tensile strain. Nature, 1971, 229 (5282): 252-3

[3]Mott L.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mecha-

nism of single wood pulp fibers[D]. Maine University, USA, 1995

[4]Groom LH, Mott L, Shaler SM.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southern pine fibers. Part I: Determination and variability o f stress-strain curves with respect t o tree height and juvenility. Wood Fiber Sci, 2002, 34(1): 14-27

[5]Burgert I, Keckes J, Früh mann K, et al. A comparison of two

techniques for wood fiber isolation- evaluation by tensile tests on s ingle fibers with different microfibril a ngle. Plant Biol, 2002, 4: 9-12

[6]Eder M, Jungnikl K, Burgert I. A close-up view of wood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cross a growth ring of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L] Karst.) Trees, 2009, 23: 79-84 [7]Keckes J, Burgert I, Früh mann K, et al. Cell-wall recovery

after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of wood. Nat Mater, 2003, 2: 810-4

[8]Sedighi-Gilani M, Navi P.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and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successive-damaging phenom-enon in wood cell’s tensile behavior. Wood Sci Technol, 2007, 41: 69-85

[9]余雁, 江泽慧, 任海青, 等. 管胞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评

述. 林业科学, 2003, 39(5): 133-9

[10]余雁, 王戈, 费本华, 等. 植物短纤维专用力学性能测试仪

的开发和应用[C]. 第二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研讨会, 中国呼和浩特, 2008

[11]黄艳辉, 费本华, 余雁, 等. 毛竹单根纤维力学性质. 中国

造纸, 2009, 28(8): 10-2

[12]曹双平, 王戈, 余雁, 等. 微拉伸技术测试植物单根短纤维

力学性能对水分依赖特性[C].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 中国广西南宁, 2009

[13]Soriano FP, Evans PD. A microtensile testing technique.

Part 1: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thin King William pine (Athrotaxis selaginoides D. Don) wood strips. FPRDI J, 1996, 22(2): 55-70

[14]Turkulin H, Sell J.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hoto degradation

of wood using microtensile testing. Holz als Roh-und Werkstoff, 2002, 60: 96-105

[15]余雁, 费本华, 张波, 等. 零距拉伸技术评价木材管胞纵向

抗拉强度. 林业科学, 2006, 42(7): 83-6

[16]费本华, 张波, 余雁, 等. 马尾松纤维的力学性能研究. 中

国造纸学报, 2006, 21(4): 1-5

[17]Huang YH, Fei BH, Zhao RJ, et al. The best width of wood

specimen for zero-span tension test. Chn For Sci Technol, 2008, 7(2): 29-32

[18]孙娟, 费本华, 王喜明, 等. 针叶材管胞纵向零距抗拉强度

的研究. 木材加工机械, 2009, 3: 9-12

[19]孙娟. 杉木、马尾松细观力学性能及热处理材性能研究

[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20]Wimmer R, Lucas BN, Tsui TY, et al. Longitudinal hardness

and Young’s modulus of spruce tracheid secondary walls using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 Wood Sci Technol, 1997, 31(2): 131-41[21]Gindl W, Gupta AHS. Lignification of spruce tracheids sec-

ondary cell wall related to longitudinal hardness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using nano-indentation. Can J Botany, 2002, 80: 1029-33

[22]Gindl W, Sch?b erl 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lastic modulus

of wood cell walls obtained from nanoindentation measurements. Composites: Part A, 2004, 35: 1345-9 [23]Gindl W, Gupta HS, Sch?b erl T,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pruce wood cell walls by nanoindentation. Appl Phys A, 2004, 79: 2069-73

[24]Wu Y, Wang SQ, Zhou DG, et al. Use of nanoindentation

and silviscan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10 hardwood species. Wood Fiber Sci, 2009, 41(1): 64-73 [25]Tze WT, Wang SQ, Rial TG, et al. Nanoindentation of wood

cell wall: continuous stiffness and hardness measurement.

Comp A: Appl Sci Manufact, 2007, 38: 945-53

[26]Wu Y, Wang SQ, Zhou DG, et al. Evaluation of elastic modu-

lus and hardness of crop stalks cell walls by nano-indentation. Bioresour Technol, 2010, 101(8): 2867-71 [27]Xing C, Wang S, George MP, et al. Effect of thermo-me-

chanical refining pressure on the properties of wood fibers.

Holzforschung, 2008, 62: 230-6

[28]江泽慧, 余雁, 费本华, 等. 纳米压痕技术测量管胞细胞

壁S

2

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 林业科学, 2004, 40(2): 113-8

[29]余雁, 费本华, 张波, 等. 针叶材管胞细胞壁不同壁层的

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5):

114-8

[30]Yu Y, Fei BH, Zhang B, et al.Cell-wal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mboo investigated by in-situ maging nanoindentation.

Wood Fiber Sci, 2007, 39(4): 527-35

[31]Mark RE. Cell wall mechanics of trachieds[M]. Yale: Yale

Univ Press, 1967

[32]Cave ID. The anisotropic elasticity of the plant cell wall.

Wood Sci Technol, 1968, 2(4): 268-78

[33]Schniewind AP, Barrett JD. Cell wall model with complete

shear restraint. Wood Fiber, 1969, 1(3): 205-14

[34]Salmen L, Alf de Ruvo. A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fiber

elasticity. Wood Fiber Sci, 1985, 17(3): 336-50

[35]Yamamoto H, Kojima Y. Properties of cell wall constituents

in relation to longitudinal elasticity of wood. Part 1: Formu-lation o f t he longitudinal e lasticity o f a n isolated wood f iber.

Wood Sci Technol, 2002, 36(1): 55-74

[36]张淑琴. 基于细胞壁力学模型的活立木快速无损检测技

术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37]Page DH, EI-Hosseiny F, Winkler K, et al. Elastic modulus

of single wood pulp fibers. Tappi, 1977, 60(4): 114-7 [38]Page DH, El-Hosseiny 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

wood pulp fibers: Part VI. Fibril angle and the shape of the stress–s train curve. J Pulp Paper Sci, 1983, 9: 99-100 [39]Lichtenegger H, Reiterer A, Stanzl-Tschegg SE, et al. Varia-

tion of cellulose microfibril angles in softwoods and hard-woods-A possible strategy of mechanical optimization. J Struct Biol, 1999, 128(3): 257-69

[40]黄艳辉, 费本华, 赵荣军, 等. 木材单根纤维力学性质研究

进展. 林业科学, 2009, 28(8): 10-2

植物细胞产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的研究进展 王鑫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平136000) 指导教师: 杨丽萍 摘要: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天然产物的 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酶是植物细胞培养产生次生代谢产物中的主要产物 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的方法和提高酶产量的有效措施,包括植 物培养细胞的技术方法、生产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提高酶产量的措施、产生酶的种 类、以及该技术未来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植物;细胞培养;酶 Research progress of enzyme production obtained by plant cell culture Wang X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 iping 136000, China) Instructor: Y ang Liping Abstract:The natural production obtained by using of plant cell culture is progressing steadily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lant cell culture technology. We can get many secondary metabolites by plant cell culture,including enzymes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lant cell culture methods to get enzyme production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nzyme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plant cultured cells technology and methods, the conditions of control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enzyme production,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Keywords:plant; cell culture; Enzyme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起源于本世纪初,从80年代起就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目前,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两种类型,包括单倍体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1]。植物细胞培养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受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限制,节约了生产空间,增值速度也要比整体植株栽培快很多[2]。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应用在三个领域,其中就包括有用物质的生产,因为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代

造船工艺的主要流程介绍

造船工艺的主要流程介绍 本讲座从管理者的角度,按照“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船厂的探索实践,介绍船舶建造在各工艺阶段的组织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供对施工状态的评价标准。 一、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由焊接代替铆接建造钢质船,造船生产经历了从传统造船向现代造船的演变,主要推动力是造船技术的发展。传统造船分两个阶段:1、常规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在固定的造船设施按照先安装龙骨系统、再安装肋骨框、最后装配外板系统等。 2.由于焊接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段建造;舾装分为两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予舾装。 现代造船又历经以下阶段:3、由于成组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三个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区域舾装。 4、由于船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相互结合组织,实现“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

5、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将成为船厂的努力方向。 目前国内主要船厂一般处于三级向四级过渡阶段;国内先进船厂已达到四级水平;外高桥船厂、建设中的江南长兴岛造船基地明确提出将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发展目标。 二、现代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 1、船体分道建造法。根据成组技术“族制造”的原理制造船体零件、部件和分段,按工艺流程组建生产线。 2、抛弃了舾装是船体建造后续作业这一旧概念,以精确划分的区域和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控制舾装。 3、实行“管件族制造”,以有效手段制造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获得生产线生产效益。 4、采用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把船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中

木材的力学性能参数分析整理

木材的力学性能参数

目录 木材的力学性质………………………………………………P3 木材力学基础理论……………………………………………P3~ P8 弹性和塑性 柔量和模量 极限荷载和破坏荷载 木材力学性质的特点…………………………………………P8~ P20 木材的各向异性 木材的正交对称性与正交异向弹性 木材的粘弹性 木材塑性 木材的强度、韧性和破坏 木材的各种力学强度及其试验方法………………………P20~ P28 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P28~ P31 木材的允许应力…………………………………………P31~ P33 木材容许应力应考虑的因素 常用木材物理力学性能……………………………………P34~ P36 木材的力学性质 主要介绍:木材力学性质的基本概念、木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木材的正交异向弹性、木材的黏弹性、木材的塑性; 木材的强度与破坏、单轴应力下木材的变形与破坏特点; 基本的木材力学性能指标; 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等。 木材的力学性质:木材在外力作用下,在变形和破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木材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弹性、塑性、蠕变、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碗强度、抗减强度、冲击韧性、抗劈力、抗扭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 木材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与一般钢材、混凝土及石材等材料不同,木材属

生物材料,其构造的各向异性导致其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因此,木材力学性质指标有顺纹、横纹、径向、弦向之分。 了解木材力学性质的意义:掌握木材的特性,合理选才、用材。 木材力学基础理论 (stress and strain) 定义: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内 力,包括压应力、拉应力、剪应力、弯应力等。 单位:N/mm2(=MPa) 压缩应力:短柱材受压或受拉状态下产生的正应 力称为压缩应力; 压应力:σ=-P/A 拉伸应:短柱材受压或受拉状态下产生的正应力称为拉伸应力; 拉应力:σ=P/A 剪应力:当作用于物体的一对力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在同一条作用线上,而使物体产生平行于应力作用面方向被剪切的应力;τ=P/A Q 定义: 外力 作用 下, 物体单位长度上的尺寸或形状的变化; 应变:ε=±⊿L / L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知识学习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 一、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层次上的划分为: 1、生产大节点:开工——上船台(铺底)——下水(出坞)——航海试验——完工交船生产大节点在工艺流程中是某工艺阶段的开工期(或上一个节点的完工期),工艺阶段一般说是两个节点间的施工期。生产大节点的期限是编制和执行生产计划的基点,框定了船舶建造各工艺阶段的节拍和生产周期;节点的完成日也是船东向船厂分期付款的交割日。 2、工艺阶段:钢材予处理——号料加工——零、部件装配——分段装焊——船台装焊(合拢)——拉线镗孔——船舶下水——发电机动车——主机动车——系泊试验——航海试验——完工交船 3、以上工艺阶段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解。 4、是以上工艺阶段是按船舶建造形象进度划分的,造船工艺流程是并行工程,即船体建造与舾装作业是并行分道组织,涂装作业安排在分道生产线的两个小阶段之间,船体与舾装分道生产线在各阶段接续地汇入壳舾涂一体化生产流程。 二、船舶建造的前期策划 船舶设计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工前船厂必须组织前期策划,一是要扫清技术障碍;二是要解决施工难点。 1、必须吃透“技术说明书”(设计规格书)。 技术说明书是船东提出并经双方技术谈判,以相应国际规范及公约为约束的船舶设计建造的技术要求。船厂在新船型特别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接中必须慎重对待:必须搞清重要设备运行的采用标准情况、关键技术的工艺条件要求,特别是要排查出技术说明书中暗藏的技术障碍(不排除某些船东存有恶意意图), 2、对设计工作的组织。 船舶设计工作分三阶段组织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初步设计:是从收到船东技术任务书或询价开始,进行船舶总体方案的设计。提供出设计规格说明书、总布置图、舯剖面图、机舱布置图、主要设备厂商表等。详细设计:在初步设计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具体技术专业项目,进行系统原理设计计算,绘制关键图纸,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_尹恒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5): 521–529,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657247.html,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1 —————————————————— 收稿日期: 2010-01-18; 接受日期: 2010-03-23 基金项目: 863计划(No.2006AA10A213, No.2007AA0916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 KSCX2-YW-G-041) * 通讯作者。E-mail: zxm@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657247.html,; dy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657247.html,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省碳水化合物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 摘要 自1988年糖生物学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外科学家在动物、微生物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植物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慢, 目前少见系统的专著或综述。该文围绕植物正常生长时糖信号、逆境时糖信号、糖蛋白及其糖链、重要糖基转移酶及植物凝集素等植物糖生物学的主要问题, 全面阐述植物糖生物学的各个研究分支, 并介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植物糖生物学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植物与糖类互作机制及植物体内糖(糖链与糖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科学。 关键词 糖蛋白, 糖基转移酶, 凝集素, 植物糖生物学, 糖信号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2010).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45, 521–529. 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含量丰富。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 糖类仍被视为是缺乏生物特异性的一类惰性化合物, 只是作为代谢能量来源或充当结构保护材料(如植物细胞壁和昆虫的外壳), 在生物体内功能较少。由于糖类物质结构复杂、糖链分析技术缺乏, 科学家们对其研究关注不多, 使得糖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另2种生物大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糖链解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尤其是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围绕糖类物质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 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最初, 这些围绕糖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糖化学的一个分支, 但很快其中大量的生物学工作远远超出了糖化学的范畴,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糖生物化学的概念, 而随着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糖生物化学也不能完全涵盖糖在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1988年, 生化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化学年评》发表了英国牛津大学Rademacher 等人题为“糖生物学(Glycobiology)”的一篇综述文章(Rademacher et al., 1988), 标志着糖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此后, 围绕着糖链结构及糖的生物学功能, 科学家们在糖链与疾病的关系、天然产物中糖的分离提纯以及功能糖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进展。2001年, Science 杂志汇编了Hurtley 等人的7篇综述和6篇简介, 以《灰姑娘的马车来了》为题编辑了一期“糖和糖生物学”专辑, 对糖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从而将糖生物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urtley et al., 2001)。2006年, Nature 杂志也推出了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专辑, 全面介绍了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糖生物学的开展与国际接轨较快, 1995年金城等人将糖生物学概念引入中国(金城和张树政, 1995), 此后, 我国科学家在糖生物合成和糖链功能解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广义糖生物学的含义是: 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糖链或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意义。但有关糖类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也是已有学科糖化学和糖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所以糖生物学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更多地聚焦在一些重要的功能糖、生物体内糖缀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上。实际上, 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是糖类和其它分子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 蛋白质和糖类的相互作用是糖生物学的基础(王克夷, 2009)。目前糖生物学的工作多围绕动物、 ·特邀综述·

气溶胶力学

课程名称:气溶胶力学

一、绪论 研究气溶胶粒子的形成、运动、沉降和凝并的科学成为气溶胶力学。其研究内容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自然界中云的形成对气候的影响;水蒸发凝结而降雨;风所造成的固体颗粒的迁移与沉积;风对植物花粉的传播以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散布等都是气溶胶力学的研究内容。气溶胶的形成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有害和有利的双面,如一些尘粒会造成呼吸性疾病,生产过程中尘粒的发散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但是,液体燃料在燃烧前喷成雾状以及固体燃料在燃烧前磨成粉末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目前,研究气溶胶粒子的沉降过程比研究粒子的形成更有意义。控制粉尘污染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一般有重力式、惯性式、离心式、纤维过滤式、织物过滤式、静电式以及各种湿式除尘设备。而气溶胶力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他们手机气溶胶粒子的机理以及在收集过程中气流的流场和能量损失。气溶胶力学的研究内容是气象、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科学的理论基础。为除尘净化的目的,从气溶胶粒子的物理性质及其运动;气溶胶粒子的空气动力捕获、扩散运动与沉降;气溶胶粒子的凝并、经典沉降以及气溶胶粒子的其他沉降机理讲解。 二、当前气溶胶科学发展动向 在应用方面,气溶胶工程技术发展很快。首先,微电子这一尖端高技术的发展,要求超纯净的工作环境,例如,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纯净工作室,要求空气中所含气溶胶粒子浓度低于每立方英尺个粒子。因此,气溶胶粒子的过滤与分离的间题,以及超微量粒子浓度的测量问题,就成为当代气溶胶研究 中的重大课题。另外一个气溶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是利用气溶胶技术制备新材料。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气溶胶科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的新发展。按照人们预先规定好的力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来制备新材料,本来是材料科学的一个中心课题现在气溶胶科学深入到这一领域,与材料科学相互交叉、相互合作,就出现了一些技术上最激动人心、科学上最富挑战性的新的人工合成物。例如氧化物与非氧化物,以及金属粉末等,被烧结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新的固休材料。这之中有低温超导体材料,人造金刚石薄膜、碳黑、二氧化硅、二氧化铁、硅、碳化硅、光导纤维、汽车钢材、磁带与录相带上的薄膜、感光片薄膜等。这些新材料正以其高纯度、低成本而令人瞩目。

不同树种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能

不同树种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能 不同树种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包括:弹性、塑性、蠕变、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冲击韧性、抗劈力、抗扭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 树木是木材的原体,是由它本身生命生存与繁衍的整个生长过程,积累了成为不同木材的物质,直到生命自然终结,或被认为终结生命,而成为被利用的材料。树木是木质多年生植物,通常把它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种。乔木是l.3米以上,只有一个直立主干的树木;灌木是直立的、具有丛生茎的树木。我国现有木本植物约7000多种,属乔木者约占1/3以上,但是作为工业用材而供应市场的只不过1000种,常见的约300种。 树木是人类繁衍延续到今天的必要条件。它靠空气、水和阳光存活,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树木肢体的物理变化,为人类营造出了天然的乐园。 “碳”是形成木材物理力基础。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营养体。水分及营养液等流体的输运现象始终伴随着树木营养生长的生理过程。树木由树梢沿主轴向上生长(高生长),也在土壤深处向下生长(根生长),中间的树干部分沿着径向生长。前一年形成的树干部分到了次年不会再进行高生长。

树木从天上接受阳光的沐浴,到地下去寻觅水分,把原料从树根输送到叶片。由叶子制造养分,将养分向下输送,供给树木生长需要。这样,树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协调完备的水分及养分的输送系统。 一株红杉(美)树高达112米,一株杏仁桉(奥)树竟高达156米,一株银杏(中)树龄达3000年,一株世界爷(美)树龄竟达7800年。那么对于如此高大、如此年久的树木,体内各种物质(水、矿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激素等等)是它的最外层是树皮(外皮),树皮里边一层是韧皮部(也叫内皮),经它将营养液由叶部输送到树木的其他部分(包括根在内)。再向内一层是形成层,它的细胞不断分裂,使树木沿径向生长而不断加粗。再往里是边材和心材,即木质部,木质部中被叫做导管的细胞组织,它将树液输送到茎和叶部。这个过程,就是水分将土壤中的碳分子和空气中的碳分子,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积累。 压力流动模型实验证明,树木营养液的流动动力是流体静压力。即净生产细胞(如一片成熟叶)由于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糖而保持较高的溶质浓度,水便通过渗透作用不断进入净生产细胞,使胞内的流体静压力增加,迫使营养液经过胞间连丝进入韧皮部。而净消费细胞(可以是一个根细胞、一个有代谢作用的细胞,或一个果实细胞)由于呼吸、生长和储藏保持着较低的溶质浓度,胞内流体静压力较低。这样,

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doi: 10.13592/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657247.html,ki.ppj.2015.0568 2016, 52 (1): 8–188收稿 2015-10-22 修定 2015-12-15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3001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2012CB114502)。 * 通讯作者( E -mail: lgli@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657247.html,)。 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研究进展 黄成, 李来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32 摘要: 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特征性结构。植物体中, 所有细胞都会形成初生壁的结构, 而一些特定组织的细胞会在初生细胞壁内侧进一步加厚形成次生壁, 为这些细胞实现正常生理功能和高等植物发育提供必需的结构。本文分别从转录水平调控、激素调控、加厚模式调控及人工调控等方面介绍目前对于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次生细胞壁; 转录调控; 木质素; 纤维素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一种重要细胞结构。植物细胞完成分裂后, 由中间的细胞板区域开始形成初生细胞壁。一些特殊组织的细胞停止扩展后, 在质膜和初生细胞壁之间形成次生细胞壁。次生细胞壁从结构上可分为S1、S2、S3三层, 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次生细胞壁大量存在于维管组织管状细胞和纤维细胞, 提供植物直立生长所需要的机械支撑力, 疏水性木质素的存在加固管状分子以抵抗负压, 使得植物体能够连续高效的运输水分。同时,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植物积累的大部分光合作用产物储存在次生细胞壁, 构成植物体结构, 是纤维材料和生物质能源原料的重要来源。次生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异分化后产生的细胞结构, 其加厚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目前的研究发现植物体中存在复杂的多级转录网络作用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合成基因, 从而调控次生细胞壁加厚过程, 多种激素等信号因子也可能参与其中, 木质部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次生壁加厚模式与皮层微管密切相关。同时, 由于木质纤维生物质是地球上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控次生壁加厚以获得可高效利用的木质纤维原料。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的转录水平调控 近十几年来关于次生壁转录调控有大量研究, 目前认为次生壁形成主要由一系列NAC 转录因子和MYB 转录因子形成分层次的网络逐级调控下游次生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 同时也有很多其他调控因子参与其中。最近一些文章对次生壁加厚转录调控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Wang 和Dixon 2012; Zhong 和Ye 2015a; Nakano 等2015)。 1.1 转录开关因子 拟南芥中有两类NAC (NAM 、ATAF1/2、CUC2)结构域转录因子被发现作为转录开关因子分别调控维管组织导管细胞和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第一类VND (vascular-related NAC domain)基因家族VND1-7被认为参与导管细胞发育。在百日草悬浮细胞系中过表达VDN6和VND7能诱导各种薄壁细胞转分化为具有环纹和螺纹加厚的原生导管细胞以及具有网纹和孔纹加厚的后生导管细胞, 显性抑制这2个基因能抑制拟南芥根中原生导管和后生导管的形成(Kubo 等2005)。随后的研究发现单独抑制VND7的正常功能就能抑制拟南芥根和茎中所有类型导管的形成, 并且可能形成同源或与其他VND 基因形成异源二聚体行使功能(Ya-maguchi 等2008)。VND1-5在拟南芥花序茎中特异表达在木质部, 过表达能激活次生壁合成途径转录因子和酶基因表达, 引起薄壁细胞异常加厚, 显性抑制VND3使花序茎导管次生壁变薄而塌陷, 这些结果表明VND1-5同VND6、VND7一起特异性调控导管细胞次生壁加厚(Zhou 等2014)。第二类包括NST3/SND1 (NAC secondary wall thickening pro-moting factor 3/secondary wall-associated NAC do-main protein 1)、NST1和NST2, 参与开启维管束间纤维细胞和木质部纤维细胞次生壁加厚(Zhong 和Ye 2015a)。拟南芥NST3/SND1特异性表达在维管束间纤维及木质部纤维细胞, 异位过表达SND1能激活非厚壁细胞中的次生壁合成, 显性抑制SND1

船舶建造流程

船舶建造流程 一、船体放样 1.线形放样:分手工放样和机器(计算机)放样,手工放样一般为1:1比例,样台需占用极大面积,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目前较少采用;机器放样又称数学放样,依靠先进技术软件对船体进行放 样,数学放样精确性较高,且不占用场地和人力,目前较为广泛的采用机器放样。 2.结构放样、展开:对各结构进行放样、展开,绘制相应的加工样板、样棒。 3.下料草图:绘制相应的下料草图。 二、船体钢材预处理:对钢材表面进行预处理,消除应力。 1.钢材矫正:一般为机械方法,即采用多辊矫夹机、液压机、型钢矫直机等。 2.表面清理:a.机械除锈法,如抛丸除锈法喷丸除锈法等,目前较为广泛采用;b.酸洗除锈法,也叫化学除锈,利用化学反应;c.手工除锈法,用鎯头等工具敲击除锈 三、构件加工 1.边缘加工:剪切、切割等; 2.冷热加工:消除应力、变形等; 3.成型加工:油压床、肋骨冷弯机等。 四、船体装配:船体(部件)装配,把各种构件组合拼接成为各种我们所需的空间形状。 五、船体焊接:把装配后的空间形状通过焊接使之成为永久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六、密性试验:各类密性试验,如着色试验、超声波、X光等。 七、船舶下水:基本成形后下水,设计流水线以下的所有体积均为浸水体积。

1.重力下水:一般方式为船台下水,靠船舶自重及滑动速度下水; 2.浮力下水:一般形式为船坞; 3.机器下水:适用于中小型船舶,通过机器设备拖拉或吊下水。 八、船舶舾装:全面开展舾装系统、系泊系统、机装、电装、管装等方面的工作。 九、船舶试验:系泊试验、倾斜试验,试航(全面测试船舶各项性能)。 十、交船验收。 ~~~~~~~~~~~~~~~~~~~~~~~~~~~~~~~~~~~~~~~~~~~~~~~~~~~~~~~~~~~~~~~~~~~~~~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 本讲座从管理者的角度,按照“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船厂的探索实践,介绍船舶建造在各工艺阶段的组织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供 对施工状态的评价标准。 一、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由焊接代替铆接建造钢质船,造船生产经历了从传统造船向现代造船的演变,主要推动力是造船技术的发展。传统造船分两个阶段: 1、常规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在固定的造船设施按照先安装龙骨系统、再安装肋骨框、最后装配外板系统等。 2.由于焊接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段建造;舾装分为两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予舾装。 现代造船又历经以下阶段: 3、由于成组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三个阶段: 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区域舾装。 4、由于船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相互结合组织,实现“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 5、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将成为船厂的努力方向。目前国内主要船厂一般处于三级向四级过渡阶段;国内先进船厂已达到四级水平;外高桥船厂、建设中的江南长兴岛造船基地明确提出将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发展目标。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_综述_郭学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 Jo ur nal o f Hebei N or mal U niver sity of Science&T echnolog y Co llege V o l.19 No1.1M arch2005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 郭学民1,2,徐兴友1,2,王同坤1,王华芳2,尹伟伦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秦皇岛,066600;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概述了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及杂种细胞、筛选和鉴定的动态。 关键词:细胞融合;原生质体;筛选与鉴定 中图分类号:Q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83(2005)01-0065-05 细胞融合(cy to mixis),亦称细胞杂交(cell fusio n),是指亲本的两个细胞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处理下合并为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1]。植物细胞融合可分为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 n)和配子-体细胞杂交(gameto-somatic hy br idizatio n),前者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由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2],后者是指性细胞(如小孢子四分体、精子、精细胞、幼嫩花粉、成熟花粉、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等)原生质体和二倍体原生质体融合产生三倍体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3]。植物细胞融合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突破物种生殖隔离、创造远缘杂种的新途径,原生质体技术还可用于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器移植和外源DNA的导入。 自1960年Cocking[4]用酶法分离出番茄根原生质体后,Natag a和T akebe[5]1970年首次利用烟草叶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1975年以色列的Vardi等[6]首次从木本植物Sham onti甜橙珠心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从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通过胚状体再生出植株;在禾本科植物中,除在珍珠谷、紫狼尾草用悬浮细胞为材料,较早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直到1985年Fujim ur a[7]等率先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获得了再生植株,才出现了重大突破。现已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成功培养和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植物细胞融合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胞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生和鉴定等环节。 1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1.1 起始材料 起始材料及其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活力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往的双子叶植物培养中,大多以叶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近年来,起始材料的适用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目前,以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和体细胞胚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是最主要的方式;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获得成功的试验,几乎都是用从幼胚或成熟胚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或胚性细胞系来游离原生质体。采用这些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方法简便、产量高、不污染、不易破碎。 1.2 基因型 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脱分化与再分化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不同。王光远和夏镇澳[8]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曾用26个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其中仅有3个品种(粳稻农虎6号、国香1号和上农香糯)能成功地用于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据统计,小麦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基因型只有大约10个[9]。基因型的选择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而且还影响植株的再生。Cheng和Veillenux证明芙薯(Solanum phureja)从原生质体培养到愈伤组织形成受2个独立位点的显性基因的调控[10]。因此,现有 收稿日期:2004-03-09;修改稿收到日期:2004-12-12

现代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壳舾涂一体化造船模式

现代船舶建造工艺流程 根据现代造船“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模式,船舶生产经历了传统造船到现代造船的过渡,因为技术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创造力与技术革新突破,才达到了目前的造船情况。 传统造船分为两个阶段:1是常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先装龙骨系统,再装肋骨系统,最后装外板系统;2是分段建造,舾装分为2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 现代造船则由于成组技术的引入,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3个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船上舾装。由船体建造、舾装、涂装结合工作组成了所谓的“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当前造船行业正向着数字造船和绿色造船的方向努力。 一、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层次上的划分为: 1、生产大节点:开工——入坞(上船台搭载)——下水(出坞)——试航——交船 生产大节点在工艺流程中是某工艺阶段的开工期(或上一个节点的完工期),工艺阶段一般说是两个节点间的施工期。生产大节点的期限是编制和执行生产计划的基点,框定了船舶建造各工艺阶段的节拍和生产周期;节点的完成日也是船东向船厂分期付款的交割日。 2、工艺阶段:钢材预处理——号料加工——零、部件装配——分段装焊——坞内装焊(合拢)——拉线镗孔——船舶下水——发电机动车——主机动车——系泊试验——试航试验——交船 3、以上工艺阶段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解。 4、是以上工艺阶段是按船舶建造形象进度划分的,造船工艺流程是并行工程,即船体建造与舾装作业是并行分道组织,涂装作业安排在分道生产线的两个小阶段之间,船体与舾装分道生产线在各阶段接续地汇入壳舾涂一体化生产流程。 二、船舶建造的前期策划 船舶设计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工前船厂必须组织前期策划,一是要扫清技术障碍;二是要解决施工难点。 1、参透“技术说明书”(设计规格书)。 技术说明书是船东提出并经双方技术谈判,以相应国际规范及公约为约束的船舶设计建造的技术要求。船厂在新船型特别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接中必须慎重对待:必须搞清重要设备运行的采用标准情况、关键技术的工艺条件要求,特别是要排查出技术说明书中暗藏的技术障碍(不排除某些船东存有恶意意图); 2、对设计工作的组织。 船舶设计工作分三阶段组织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初步设计:是从收到船东技术任务书或询价开始,进行船舶总体方案的设计。提供出设计规格说明书、总布置图、舯剖面图、机舱布置图、主要设备厂商表等。详细设计:在初步设计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具体技术专业项目,进行系统原理设计计算,绘制关键图纸,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最终确定船舶全部技术性能、船体结构、重要材料设备选型和订货要求等。 生产设计:是在详细设计送审图完成基础上,按工艺阶段、施工区域和组装单元,绘制记入各种工艺技术指示和各种管理数据的工作图、管理表以及提供生产信息文件的设计。

气溶胶测量笔记

1.4.5 总悬浮颗粒物(TSP) 能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 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m3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用标准大容量 颗粒采样器在采样效率接近100%滤膜上采集已知体积的颗粒物,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采样膜质量来确定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再除以采样体积,得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在一般大气压条件下,热迁移力或热迁移速度取决于粒度,即意味着较小的粒子会先沉降下来。所以当粒度超过2微米时,热沉降器的收集效率受到影响。 过滤采样: 使气体通过一种介质使其中的粉尘与气溶胶分开。 方法:Soxhlet过滤器可溶性采样滤膜糖滤膜萘滤膜(采样后加热时萘挥发)四氯酚酞结晶可溶性滤膜 1.4.6 样品分离 淘析器和气溶胶离心机 前者:利用重力,根据粒子沉降速度与气流速度的差异,依据粒度将其分离。 后者利用离心力 1.4.7 CNC 凝结核子计数器:即膨胀技术器的前身,后来人们开始使用光电膨胀型仪器。以至于后来在综合电学实验室内研发自动光电凝结核子技术器。 1.4.8 超显微镜光学粒子计数器 由丁达尔现象受到启发,即在可见先以下的粒子是可以被观察、计数和测量的。除了超倍显微镜以外,浊度计、丁达尔仪和光学粒子计数器的发明也基于此。利用粒子散射出的光进行观察。 1.4.9 矿物和化学气溶胶的分析 矿物粉尘:成分是石英和其它硅酸盐类以及重金属。 方法:比重计、滴定法、色度计、光度计、极谱记录仪和X射线衍射。X成为国际标准方法。 1.5 纤维气溶胶的测定 石棉,是第一个纤维气溶胶的来源,它可以扩散进入工作场所空气和大气环境中。20世纪60年代确定了它与肺癌之间的效应关系,吸入到人体的石棉粉尘可以致癌。 最早的测量方法:样品停留在滤膜上,在真空条件下镀金使其具有导电性,在扫描电镜(SEM)下可以测量直径大于等于0.1微米的纤维。后来的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是唯

玻璃钢船工艺流程样本

玻璃钢船工艺流程 一. 前言 1. 概念: 玻璃钢的学名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英文缩写GRP, 既Glass Reinforced Plastic。 2. 优点 2.1 质轻高强, 对减轻结构重量有较大潜力, 特别适用于限制重量的高性能船舶和赛艇。 2.2 耐腐蚀、抗海生物附着, 比传统的造船材料更适合在海洋环境中使用。 2.3 介电性和微波穿透性好, 适用于军用舰艇。 2.4 能吸收高能量, 冲击韧性好, 船舶不易因一般的碰撞、挤压而损坏。 2.5 导热系数低, 隔热性好。 2.6 船体表面能达到镜面光滑, 色彩多样, 特别是建造结构复杂、款式多样、外形美观的游艇。 2.7 可设计性好, 能按船舶结构各部位的不同要求, 经过选材、铺层研究和结构选型实现优化设计。 2.8 整体性好, 能够做到整个船体无接缝和缝隙。 2.9 船体成型简便, 比钢质、木质船省工, 且批量生产性特别好, 降低造价的潜力很大。 2.10 维修保养方便, 维修费比钢质、铝质和木质船少的多, 全寿命期的经济性能好。

3. 缺点 受刚性模量低和受成型技术等的限制, 尚不能建造太大的舰船, 加之原料价格较贵, 在整个造船材料中的用量仍较少。 4. 特性 玻璃钢固化后具有收缩的特性。 5. 要求 温度15至30℃; 湿度40%至60%, 不超过65%; 考虑通风、集尘、避光直射等。 二. 工艺流程 1. 总纲 制作木型→木型处理→模具制造→模具处理→脱模剂→胶衣→树脂( 腻子) →毡/布/复合毡( 多层板/轻木) →固化→装骨架( 筋) →脱模→修整组装 2. 工序 2.1 制作木型 2.1.1 上体 2.1.1.1 建造船台 根据船型及主要参数( Loa、B、D) 采用槽钢建造船台, 其两端各延伸两条竖直槽钢, 槽钢均统一向外, 船台中间视船体大小( 重量) 增加横梁或纵桁。将木方固定在船台上, 利用水平仪用电刨( 手刨) ,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摘要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细胞壁执行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本文对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并对纤维素合成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合成纤维素合酶蔗糖合酶微纤丝

Recent progress on ellulose synthesis in cell wall of plants Abstract cellulose is a major component in cell wall and carries out many import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material for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The rcwnt progress in cellulose synthesis,the function of relative enzymes and microfibril in proess of cellulose synthesis were reviewed. The studies in cellulose synthesis were propected 【Key words】:cellulose synthesis cellulose synthase sucrose synthase microfibril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质交结形成的多糖和蛋白质及其它成分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也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去,细胞壁被认为是一惰性结构,只具有机械支持和防御功能。但随着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壁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还与植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生理功能有关[1]。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等,其中纤维素和木质素是森林木材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非粮食类生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细胞壁被认为是地球上可再生的重要植物生物质资源。近年来,有关植物细胞壁各组分的生物合成、细胞壁的构建模式、细胞壁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等问题,特别是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本文对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纤维素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细胞壁的组成及其功能 植物细胞壁一般分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胶层( 胞间层) 三层结构。初生壁位于中胶层和次生壁之间,主要由多糖、蛋白质、一些酶类以及钙离子和凝集素等组成。其多糖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由β-1,4 葡萄糖残基组成的不分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初生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沿着生长轴方向有序地排列,这种排列模式是决定细胞伸展方向的关键因子[3]。半纤维素中以木-葡萄糖苷含量最高,主要功能是交连纤维素微纤丝。果胶质在细胞壁水合、粘连以及细胞生长过程中,以及在细胞壁的延展性和弹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次生壁是当细胞的伸长生长停止后,细胞初生壁继续生长加厚形成的,它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特化,与初生壁有很大的不同。次生壁有多层沉积,具有比初生壁厚的纤维素,而且微纤丝的排列也比较有规律。在次生壁中除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还含有木质素,这是一类不溶性的芳香类聚合物。它在细胞壁中与纤维素紧密交联形成一个疏水的网状结构,阻止细胞进一步伸长,且增加了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以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因此木质素在维持植物正常结构、运输水分和养料以及抵抗不良外界环境的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胶层在初生壁之外,其组成和细胞壁的其余部分很不相同,富含果胶质,蛋白质的成分也与初生壁和次生壁大不相同[5]。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壁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富羟脯氨酸糖蛋白( HGPRs) "富含甘氨酸的蛋白( GPRs)富含脯氨酸的糖蛋白( PRPs) 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Os) ,它们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壁组分中除纤维素和胼胝质在质膜上合成以外[1],果胶质、木质素以及细胞壁蛋白质均在细胞质中合成。

船舶建造工艺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 (非原创,如转载请注意版权问题,谢谢!也谢谢原作者) 本讲座从管理者的角度,按照“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船厂的探索实践,介绍船舶建造在各工艺阶段的组织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供对施工状态的评价标准。 一、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由焊接代替铆接建造钢质船,造船生产经历了从传统造船向现代造船的演变,主要推动力是造船技术的发展。传统造船分两个阶段: 1、常规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在固定的造船设施按照先安装龙骨系统、再安装肋骨框、最后装配外板系统等。 2.由于焊接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段建造;舾装分为两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予舾装。 现代造船又历经以下阶段: 3、由于成组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三个阶段: 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区域舾装。 4、由于船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相互结合组织,实现“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 5、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将成为船厂的努力方向。 目前国内主要船厂一般处于三级向四级过渡阶段;国内先进船厂已达到四级水平;外高桥船厂、建设中的江南长兴岛造船基地明确提出将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发展目标。 二、现代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 1、船体分道建造法。根据成组技术“族制造”的原理制造船体零件、部件和分段,按工艺流程组建生产线。 2、抛弃了舾装是船体建造后续作业这一旧概念,以精确划分的区域和阶段(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控制舾装。 3、实行“管件族制造”,以有效手段制造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获得生产线生产效益。 4、采用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把船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中间产品,并协调的组织分道生产和集成。 三、船舶建造工艺流程 现代造船工艺流程如下简图: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层次上的划分依据为: 1、生产大节点production nodes:开工——上船台(铺底keel laying)——下水(出坞un docking)——航海试验sea trial——完工交船delivery 生产大节点在工艺流程中是某工艺阶段的开工期(或上一个节点的完工期),工艺阶段一般说是两个节点间的施工期。生产大节点的期限是编制和执行生产计划的基点,框定了船舶建造各工艺阶段的节拍和生产周期;从经营工作看,节点的完成日也是船东向船厂分期付款的交割日。

试谈造船的主要工艺流程

? ? 钢材预处理在号料前对钢材进行的矫正,除锈和涂底漆工作.船用钢材常因轧制时压延不均,轧制后冷却收缩不匀或运输,储存过程中其 钢材预处理 在号料前对钢材进行的矫正,除锈和涂底漆工作.船用钢材常因轧制时压延不均,轧制后冷

却收缩不匀或运输,储存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各种变形.为此,板材和型材从钢料 堆场取出后,先分别用多辊钢板矫平机和型钢矫直机矫正,以保证号料,边缘和成型加工的 正常进行.矫正后的钢材一般先经抛光除锈,最后喷涂底漆和烘干.这样处理完毕后的钢材 即可送去号料.这些工序常组成预处理自动流水线,利用传送滚道与钢料堆场的钢料吊运, 号料,边缘加工等后续工序的运输线相衔接,以实现船体零件备料和加工的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 放样和号料 船体外形通常是光顺的空间曲面.由设计部门提供的用三向投影线表示的船体外形图,称为型线图,一般按1:50或1:100的比例绘制.由于缩尺比大,型线的三向光顺性存在一定的误差,故不能按型线图直接进行船体施工,而需要在造船厂的放样台进行1:1的实尺放样或者是1:5,1:10的比例放样,以光顺型线,取得正确的型值和施工中所需的每个零件的实际形状尺寸与位置,为后续工序提供必要的施工信息.船体放样是船体建造的基础性工序. 号料是将放样后所得的船体零件的实际形状和尺寸,利用样板,样料或草图划在板材或型材上,并注以加工和装配用标记.最早的放样和号料方法是实尺放样,手工号料.20世纪40年代初出现比例放样和投影号料,即按1:5或1:10的比例进行放样制成投影底图,用相应的低倍投影装置放大至实际尺寸;或将投影底图缩小到1/5~1/10摄制成投影底片,再用高倍投影装置放大50~100倍成零件实形,然后在钢材上划线.比例放样还可提供仿形图,供光电跟踪切割机直接切割钢板用,从而省略号料工序.投影号料虽在手工号料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未能摆脱手工操作. 60年代初开始应用电印号料,即利用静电照相原理,先在钢板表面喷涂光敏导电粉末,进行 正片投影曝光,经显影和定影后在钢板上显出零件图形.适用于大尺寸钢板的大型电印号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