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米,宽米,厚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诚”。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何香凝。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原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现“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承志题写。1983年的清明节,廖承志在扫墓时,曾写下了一首五言诗:“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记心事,鲜花唁老亲。

建设背景

妻子悲惋

廖仲恺的被害,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中共中央立即致电国民党,对廖仲恺的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廖仲恺毛泽东、邓中夏合写了《呜呼,廖先生之死》一文,周恩来与何应钦合写了祭文,周恩来还单独写了《勿忘党仇》的悼念文章。同年9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出殡时,广州市有20万人前往送葬,队伍长达十余公里。何香凝怀着悲恸的心情,为丈夫撰写了一副挽联:“夫妻恩,今世未完来世在;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廖仲恺先被安葬往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的左侧。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将廖仲恺迁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借以表彰他在国民革命和辅助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1926年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廖仲恺先生葬事筹备处,会同他的女儿廖梦醒在

南京紫金山山麓选定了墓址,廖墓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然而其营建工程却因种种原因,拖延了十年之久。

1935年6月,在何香凝以及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许崇清等人的护送下,廖仲恺的灵柩由广州转道香港、上海,于6月18日下午抵达下关火车站。叶楚枪、丁惟汾、居正等国民党中央要员前往车站恭迎,并在车站举行了简短的迎灵仪式,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亲率四百余名学生担任警卫。随后,将灵柩抬上事先预备的灵车,送往中山陵园,暂厝于灵谷寺志公堂。

6月2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在志公堂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由叶楚伧主祭,参加公祭仪式的有孙科、于右任、蔡元培、陈树人、朱培德、张治中等国民党要员以及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廖仲恺之弟廖恩勋、女儿廖梦醒等亲属。廖仲恺墓的营建工程自其灵柩启运至南京后,才加快了工程进度。到了同年9月1日,按当年吕彦直设计的

何香凝爱憎分明的抗日诗

何香凝爱憎分明的抗日诗 2013-11-05 老农看天下 1935年7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宫津美治 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蒋介石收到包裹,打开一看,是条旧裙子,有些莫名其妙。但读了何香凝的诗之后,大为恼火。但由于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卓越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大名鼎鼎的廖夫人(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且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所以蒋介石遭此辱骂也不敢公然报复,只好悻悻作罢。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何香凝闻讯立即结束 旅居法国巴黎的舒适安逸生活,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写下了《感赋》一诗: 怕听吹弹破国吟,徘徊道路倍伤神。 牺牲权利何轻重,失去河山那处寻? 萧萧叶落雁南飞,万里飘零故国归。 八载中原前后事,教人回忆泪沾衣。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何香凝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和宋庆龄等一起创办了伤兵医院,并筹款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开赴东北抗日前线。但国

民党政府于1932年5月5日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新纠集63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 四次军事“围剿”。何香凝对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内战的行径“悲愤极”,在《“一·二八”后寄黄埔学生》中写道:沉沉寂寂,河山今非昔。不堪回首十三年,千点泪痕滴滴。问君入学何所求?为民族生存杀敌。数年来,辜负了你,供内战牺牲,虚伪功绩,无分友敌。回忆历史,已成陈迹。悲愤极!叹我山河日下,向何方觅?惨戚!追怀祖逖。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击! 何香凝在《赠前敌将士》中,以不拘一格,通俗流畅的语言写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大地。叹我大好河山,今非昔比,焚毁我多少城市,惨杀我多少同胞,强奸我多少妇女?耻!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在《赠敬爱的伤兵》中写道:“君流血,我流泪,锦绣江山被人取。增你勇气,快到沙场去,恢复我们土地。好男儿,救国不怕死。死!留名于万世。” 号召全体官兵浴血奋战,抵御日寇的侵略。 1933年4月10日,何香凝在《大中国周报》上她发表了一首题为《勇哉好男儿》的五言诗: 勇哉好男儿!不怕沙场死。 忍痛与吞声,为图雪国耻。 民族不独立,流血不休止。 眼看国将亡,抚创痛洒泪。 伤好去冲锋,夺回我失地。 与其忍辱生,母宁报国死! 何香凝先生常作画为抗战筹款,或赠画题诗,激励抗日将士。1935年10月, 她作了一幅梅花国画,并题诗抒怀曰: 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 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何香凝在亲自动员组织上海各界妇女给抗日官兵赶制寒衣时写道:“妇女手中线,征人身上衣。针针含敌忾,勉子杀敌夷”(《勖励将士》);“家家儿女做征衣,收复河山定有期。众志成城何畏敌,同心同德励戎衣”。(《慰劳奋勇杀敌之健

仲恺精神

弘扬仲恺精神 内容提要:“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本文试图通过归纳概括仲恺精神,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以此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应该如何把仲恺精神体现在生活中。 关键词:廖仲恺;精神;大学生 作者简介:陈雄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建学院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坚实支持者,《廖仲恺何香凝略传》学习者 廖仲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廖仲恺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挚友。廖仲恺先生多年来追随着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立下了丰功伟绩,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那种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勇往直前、大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奉公廉洁的高尚品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一、什么是仲恺精神? “人生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廖仲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后人留下一种高尚而伟大的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宝贵精神。那么,什么是仲恺精神呢?由于学者们立足的角度不同,故对仲恺精神的表述也不同,但仔细比较后,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仲恺精神的研究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有些学者认为仲恺精神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是:第一,忠于党国事业,努力工作的精神;第二,全心全意为民众谋利益的精神;第三,爱憎分明,秉公办事的

精神;第四,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的学者则把仲恺精神浓缩提炼,认为仲恺精神最闪光的亮点就是赤诚爱国,坚持革命,不怕牺牲。蒙光励在《略论仲恺精神》一文中,将仲恺精神概括为:第一,具有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第二,具有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第三,具有鞠躬尽瘁、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邓颖超曾讲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话语:“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以上这段话既是对廖仲恺先生夫妇一生光辉的革命事业的准确评价,也是对仲恺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述。 这么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仲恺精神进行了阐述,可见,仲恺精神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做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识、思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对仲恺精神的理解也是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新的时期,仲恺精神的内涵也应赋予新的内容,对什么是仲恺精神?通过分析学者们对仲恺精神的阐述,笔者觉得仲恺精神是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精神是爱国精神的体现,爱国精神的本质是奉献精神。可以说,廖仲恺先生其他优秀的品德精神都是在爱国精神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一)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所在,仲恺精神就是爱国精神 廖仲恺先生虽出生美国,但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自幼就学习祖国文字,喜读唐诗宋词,很早就受到家庭的爱国爱乡教育,爱国思想逐渐萌发。特别是19 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的排华风潮,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观念,使他对祖国积弱、必须奋发图强有所认识。目睹列强入侵、国家面临亡国危机的现状,年青的廖仲恺忧心忡忡,他说:“国家危险至此,我们岂能坐视,日本留学而朝气蓬勃,志士云集,我也想东渡求学,结交革命贤豪,共图大业。”由此可见,爱国精神是廖仲恺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的动力所在。廖仲恺先生其他优秀的精神

廖仲恺精神

论廖仲恺精神的内涵与启示 李蝉聪 化工学院高分子111班 摘要廖仲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的了毕生精力,他的丰功伟绩,永垂千史。廖仲恺先生以其毕生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及高尚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关键词廖仲恺精神启示大学生爱国主义 一廖仲恺的生平 1877年4月23日(清光绪三年三月初十)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1893年十六岁时,父亲病故,陪同母亲回到祖国。1897年10月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秋赴日留学,结识了孙中山,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905年廖仲恺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法斗争,致力于筹措革命经费和组织革命力量的活动,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决地肩负起孙中山未竟事业的责任,忠实执行其遗言,更加积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中央党部大门前,遭到国民党右派势力指使的暴徒暗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仲恺先生伴侣)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仲恺农工学校(即为如今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长15年。 二廖仲恺精神 廖仲恺在为人处事方面堪称典范及道德楷模,在其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他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忠诚、果敢等道德情操,获得了世人的认同与广泛称赞,同时也是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家庭教育是廖仲恺爱国情怀萌生的土壤,他的父亲廖竹宾曾经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廖竹宾一向热爱祖国,并在教育子女上主张以国学为先。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爱国

中共建立并掌握的第一支武装

中共建立并掌握的第一支武装 一 1924年,广州爆发了商团叛乱,中国共产党积极协助孙中山镇压叛乱。在平叛过程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广东区委发现“真正革命非要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同年秋,周恩来到大元帅府面见孙中山,提出建立一支革命武装。孙中山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并答应给一个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番号。 周恩来派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曹汝谦及廖乾五5人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铁甲车队的成员,一部分为原大元帅府卫士,其余多由中共广东区委从进步青年中选出来的。 1924年11月底,铁甲车队正式成立,队部设在大沙头。全队采用“三三制”,即全队有3个排,每排有3个班,总共有150人左右。徐成章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徐成章调任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后由周士第继任队长),廖乾五任党代表,赵自选任军事教官,曹汝谦任政治教官。铁甲车队的军官皆为中共党员,士兵中党员的比例也比较高。队内所有人员的调配、干部任免及重大行动,都由中共广东区委同大元帅府协商决定的。铁甲车队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均直

接请示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周恩来、陈延年。 因此,铁甲车队虽名义上属大元帅府,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支直接领导的正规部队。组建铁甲车队,既是孙中山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共广东区委急需掌握武装,顺应革命形势的结果。 铁甲车队自成立之后就非常重视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 工作。政治训练主要由政治教官曹汝谦负责,每天上两小时政治课,晚上组织小组讨论。政治课的内容是讲授三民主义、社会发展史、工农运动情况、目前国内外形势等。廖乾五、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四人也担任部分讲课任务。 铁甲车队还经常请外面的人来作报告,例如彭湃就曾到铁甲车队作过关于农民运动问题的报告。铁甲车队的军训内容与黄埔军校步兵科的内容大基本一样,每天“三操两讲”,即早上出早操,上下午各进行一次训练;每天上午或下午安排两个小时政治教育,晚上点一次名。军事训练与教学方面的工作除徐成章外,部分亦由周士第和赵自选担任。 铁甲车队的装备如铁甲列车等,在当时是很先进的。铁甲列车就是外加铁甲的火车头,后拖五辆铁甲车,各节车厢都为铁甲包裹。车厢的两侧有不同高度的扁形射击孔,可用多种姿势向外观察、射击。 周士第后来回忆到,铁甲车队的班长、队员配备长枪,

弘扬廖仲恺精神

弘扬廖仲恺精神,振兴中华大业 今年已经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也是我校建校85周年。作为一个强国爱民的爱国主义革命者,廖仲恺先生一直为我们作典范,指引我们为祖国的未来而拼搏奋进。 每当校园里播放廖仲恺纪录片时,总是有众多学子为此感动;每当进入廖仲恺和何香凝纪念馆参观时大家总会特别精神抖擞;每当年长的老师在赞颂廖仲恺先生的丰功伟绩时,下面的学生都是聚精会神,兴趣盎然。伟大的廖仲恺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廖仲恺精神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扎大地,厚重难缺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廖仲恺身上充分体现,他把振国的重担扛在肩头,越是苦难重重,越是不言弃。正值中华民族遭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剥削的苦难年代,当时的爱国人士都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救国救亡的正确道路。少年立志图报国,不畏强权,先是与有志青年结为团体,并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和得力助手,即使二次革命失败后仍一直追随孙中山,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并同朱执信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并一直支持策划北伐运动,惨遭陈炯明囚禁仍忠实执行和捍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仅如此,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他功不可没,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杀害,但他那句“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由始至终表现出一种“男孩到死心如铁”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 在世界竞争日益锋芒尽露,各国较量更是一波又一波。我们要用振国强业,励精图强的精神来维护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设立陆军军官学校,即众所周知的黄埔军校。进而东征、北伐,统一全国,以及使中国获得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黄埔军校的建立,堪称中国国民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黄埔军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而正确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都效果,积累了丰富都经验,也对新形势下我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有益启迪。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开学演讲训词 1924年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仪式,孙中山致演讲词。演说总结近40年的经验,阐明国民党以俄为师建军救国的理想,指出党与军结合奋斗的革命路线,肯定政治认识与精神教育为未来军队成败利钝的关键。演说基本思想是鼓励学生践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为救国救民而当兵,为救国救民而打仗。演讲结束后,全体集合操场,先后向党旗、校旗、总理行三鞠躬礼。行礼表达了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师生对党、校、领袖的崇敬之意。行礼还是严肃的身份确认,使学生明了自己革命党员的身份,约束学生接受党、校和总理的领导,实践三民主义。 行礼结束,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训词按照严格的古文四字体模式,单从文字的表象来看,即给视听者以隆重的心理感受。训词规定了国民党建军宗旨,体现了军校灵魂,是对后来形成的黄埔精神的高度概括。训词随后被编成校歌在黄埔传唱,随后扩大至军营,类同军歌,名曰三民主义歌。 演讲、训词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师生必修必备的读物。演讲和训词是军校师生投身国民革命最初的思想基石,学员最为重要的政治学习任务,就是反复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演讲稿和训词。演讲稿、训词是军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军校领导讲话 开学初期,政治工作没有成规可以依循。军校短时间无法排定政治课程。校长蒋介石决定因势利导,用讲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灌输基本政治观念。 自1924年5月11日到1925年1月3日止,学校校长前后对学生及教导团官兵共作49次讲话。讲题包括军人的义务和责任,对三民主

何香凝美术馆分析调研资料

.- 小组成员: 丘柏青201241410213 郑宜武201251208113 钟喜201251208106

一、简介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4月18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力求在现代建筑中隐含中国传统,点明它展出国画家作品的主题。 何香凝(1878.6.27 -1972.9.1)女,原名瑞 谏,又名谏,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芳村区)人。 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廖仲 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不仅是位社会活动家、 爱国者,还是我国知名 的女国画家。

二、总平面分析 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在现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 路的状况。建筑正对着的是城市 的干道(深南大道),车流比较 密集快速。同时美术馆的周边建 筑比较稀疏,没有一种很强烈的 都市感,反而略带郊区的悠闲。 美术馆建筑周边以树木环绕,而 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石林从其西 侧向后延伸。 建筑是对此基地所作出的处理是将 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 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 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人行道相接。这种 处理方法使美术馆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安 静的空间,一个更加休闲和生态的空间。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 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东西向带状水池、 水池上东西向的入口弧墙,两者隐约地 强化的入口广场与道路平行的轴向关 系。事实上,建筑的功能是在东西与南 北两个轴线的相互转换中展开的,例如 从入口到常年展区的路线是沿南北向纵 深展开的,而常年展区与临时展区之间 是通过延东西向的走廊转换的。 总平面图

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国画作品

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国画作品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911296.html,/DownloadImg/2010/05/01 08/3059954_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border=0>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

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 ”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 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设立。 1982年8月30日式开馆。 叶剑英元帅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中文名,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王震。 批准,中共中央书记处。 馆址,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 开馆时间,1982年8月30日。 廖仲恺历史沿革。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设立。 1982年8月30日式开馆。 叶剑英元帅为本馆题写馆名。 1984年5月。 本馆聘请廖仲恺。 何香凝之女廖梦醒担任名誉馆长。 现馆址为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

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落成于1928年。 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 纪念馆被列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11月。 又被列为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 本馆最初主要展览廖仲恺。 何香凝的革命事迹。 他们的儿子。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逝世后。 经中央同意。 本馆增加了廖承志事迹陈列。 于1984年6月10日纪念廖承志逝世一周年之际重新开放。本馆开馆以来。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东省。 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王震。 杨尚昆。 康克清。 廖承志。

谷牧。 刘田夫。 任仲夷。 杨康华。 梁灵光。 杨应彬等中央和省市领导都先后来馆参观并指导工作。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行政级别现为处级。 出版专著《廖家两代人》一部。 廖仲恺。 何香凝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 国民党左派领袖。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在20世纪初叶。 他们追随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 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他们鼎力协助孙中山。 为推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暗杀后。 何香凝继续维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廖仲恺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米,宽米,厚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诚”。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何香凝。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原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现“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承志题写。1983年的清明节,廖承志在扫墓时,曾写下了一首五言诗:“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记心事,鲜花唁老亲。

建设背景 妻子悲惋 廖仲恺的被害,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中共中央立即致电国民党,对廖仲恺的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廖仲恺毛泽东、邓中夏合写了《呜呼,廖先生之死》一文,周恩来与何应钦合写了祭文,周恩来还单独写了《勿忘党仇》的悼念文章。同年9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出殡时,广州市有20万人前往送葬,队伍长达十余公里。何香凝怀着悲恸的心情,为丈夫撰写了一副挽联:“夫妻恩,今世未完来世在;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廖仲恺先被安葬往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的左侧。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将廖仲恺迁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借以表彰他在国民革命和辅助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1926年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廖仲恺先生葬事筹备处,会同他的女儿廖梦醒在

南京紫金山山麓选定了墓址,廖墓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然而其营建工程却因种种原因,拖延了十年之久。 1935年6月,在何香凝以及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许崇清等人的护送下,廖仲恺的灵柩由广州转道香港、上海,于6月18日下午抵达下关火车站。叶楚枪、丁惟汾、居正等国民党中央要员前往车站恭迎,并在车站举行了简短的迎灵仪式,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亲率四百余名学生担任警卫。随后,将灵柩抬上事先预备的灵车,送往中山陵园,暂厝于灵谷寺志公堂。 6月2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在志公堂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由叶楚伧主祭,参加公祭仪式的有孙科、于右任、蔡元培、陈树人、朱培德、张治中等国民党要员以及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廖仲恺之弟廖恩勋、女儿廖梦醒等亲属。廖仲恺墓的营建工程自其灵柩启运至南京后,才加快了工程进度。到了同年9月1日,按当年吕彦直设计的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和答案及评分参考

绝密★启用前 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 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的是 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 2.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3.在近代中国,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启迪民智,除旧布新” 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5.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B.《仁学》C.《人类公理》D.《变法通义》 6.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 A.李鸿章B.左宗棠C.刘坤一D.张之洞 7.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陈独秀B.陈望道C.毛泽东D.李大钊 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廖仲恺廖仲恺,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

廖仲恺-廖仲恺,男,,汉族,原名恩 煦,又名夷白 廖仲恺。廖仲恺。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 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祖居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中文名,廖仲恺。别名,又名夷白。字仲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

美国加州旧金山。出生日期,1877年4月23日。逝世日期,1925年8月20日。职业,民主革命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信仰,中国国民党。代表作品,《廖仲恺集》。《双清文集》。原名,廖恩煦。性别,男。籍贯,广东省归善县。夫人,何香凝。墓葬,廖仲恺何香凝墓。 人物生平。1877年4月23日。廖仲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 1893年。父亲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同为国民党左派的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在广州市同福西路龙溪新街。坐落着一栋坐北朝南的青砖石脚二层小楼。它就是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曾经的居所。 “双清楼”所在地。1897年。由于经济上尚未独立。廖仲恺与何香凝新婚后。便与他的哥哥廖恩焘一家合住在广州市

三官庙的廖公馆。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夫妻二人在二楼屋顶的晒台上搭了一间小屋作为自己的居所。在简陋的新居里。这对不曾相识的夫妻逐渐相知。相爱。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青年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国后。改变中国危亡局势。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廖仲恺结束了香港皇仁书院中学生活后。也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 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遭到娘家人和廖仲恺嫂嫂的坚决反对。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廖仲恺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何香凝。先行赴日。之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在同年4月抵达东京。开始了夫妇二人的旅日留学生活。1904年3月。廖仲恺考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学习。既而入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进校》观后感 说到黄埔军校,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那些人物随时会在书本、电影里跃然眼前,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陈赓等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足迹。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黄埔军校恰恰是那些时代精英们走向历史舞台的前站。而我,向往黄埔,是因为它的名气;向往黄埔,更因为它的精神!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培养出了一批如周恩来、蒋介石、廖仲恺、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邓演达、张治中等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挽回民族损失,救亡图存的大事件。 观看《黄埔军校》时,心情甚是激动,仿佛是身临其境,江面上凉风习习,波浪层层叠叠,壮观豪迈,正如我们此刻的心情,是激动是亢奋?是感时伤怀?是深深的怀念?还是感激盈胸喷发?无以言表,只能像水波一样此起彼伏,时而平静,

傲骨寒梅何香凝

傲骨寒梅何香凝 谈及何香凝,我想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联想到“民主革命活动家”,“坚强的民主战士”等称谓,然而还有一个雅致的别号却历来鲜有人知,那就是“双清楼主”——这是她自诩的艺名,也是后人对其在绘画领域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 何香凝,1878年生于香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动荡的旧中国,她每时每刻都在为民主革命奔波,因此她的美术作品通常都是应时局变动而生的。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傲梅”“孤松”还是“狮虎”“河山”,都具有特别的深意暗含其中。 “革命”是理解何香凝最激烈的角度。正如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言,那个时代,所有中国的知识青年都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而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认识到,中国需要彻底的革命才能改变,于是她成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的第一个女会员,并追随孙中山进行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在丈夫廖仲恺牺牲后,她仍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被毛泽东称为“为中华民族树立典范”。 “艺术”则是理解何香凝最为感性的角度。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何香凝的画作却总能让后来者用自己最为敏感的神经末稍来触摸她孕育在画中的气质。当年为了配合孙中山起义和宣传的需要而改学美术的何香凝,用她独特的才华和品格实践了一位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为唤醒国人而画“狮”、“虎”,为救济伤兵和难民而举办“义卖画展”。何香凝诗画双绝,建国后与当年“寒之友社”成员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隔着台湾海峡的诗文唱和,感人至深,可称为20世纪中国极为动人的一次唱和。 何香凝美术馆里现藏有何香凝先生(中国人把女性称为“先生”,本身含有极高的敬意)各个时代的作品108幅,在此,我仅结合何香凝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狮》、《虎》、《寿梅图》与《山水》为例,对其人,作品以及其中深意一一进行赏析。 《狮》 此画作于一九一四年。 画面上一头雄狮伏地而卧,一双带勾厚硕的巨爪紧抓地面,头部高昂雄视前方。雄狮目光炯炯,嘴边的触须直如钢针,浓密的毛发顺颈部披落,散发出炫目的光芒。整幅画面用笔刚健虬劲,给人以凛然的力的震慑。图中,这只雄狮正半卧着休息。虽在休息,但从眼神中不难看出它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狮占画面右下方,其余部份留空,不着笔墨,给人以开阔的境界。这幅画正是比喻当时的中国(确切的说,我认为应该是何先生当时所期望的中国),虽未行动,但已觉醒,倘若不得已,必会对来犯予以猛喝重击。此幅所画的雄狮栩栩如生,造型准确,具有很强的写实功夫,实为岭南画派不可多得的佳作。“国魂招得睡狮醒,

参观大元帅府-思修实践报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 学生实践调研报 告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调研报告题目:走近孙中山——参观大元帅府调研报告负责人:王同学 所在院系:计算机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李老师 日期:2013年5年12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简况表 题目《走近孙中山——参观大元帅府》 调查时间2013年5月12日地点广州市海珠区大元帅府调查方法实地参观,游览考察,查阅资料 内容摘要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917年至1925年间,为了维护共和体制,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南北统一,孙中山曾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1917年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21年被选为非常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1923年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这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的顶峰。 2013年5月12日,本着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之情,我们小组各成员到达大元帅府。在一进入大元帅府前的的广场就开始记录和拍照,我们进入后,从头到尾到每个展厅去参观,拍照,记录,了解了大元帅府的前身与由来及如今的格局与分布。更有意思的是我们通过参观及讲解员的讲解,知道了孙中山身边发生的趣闻逸事,更走近名人孙中山。 关键词大元帅府,孙中山,三次建权 调查体会经过这次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一,了解与尝试了开展调研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第二,学会了分工合作并发挥各成员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三,增强了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与查阅资料的能力。 第四,充分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和探索历史人物的积极性。 第五,增强了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与安危感。 第六,我们从这次活动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孙中山的伟大,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在日常的点滴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 调查小组全体成员情况 姓名院系班级学号分工情况 王同学计科院12商本20xxxx643xxx 活动组织,整理填写报告李同学计科院12商本20xxxx643xxx 拍照,查阅资料 许同学计科院12商本20xxxx643xxx 查阅资料,汇总资料 林同学计科院12商本20xxxx643xxx 调研记录,检验报告

读《何香凝传》有感

读《何香凝传》有感 巾帼须眉须平等女性解放花香凝 何香凝,一个多么有意境的名字。从前知道何香凝,仅仅是高中历史课本里面的三言两语,知道她是廖仲恺先生的夫人,而这次通过偶然的机会阅读到了《何香凝传》这本书,使我对何香凝女士的事迹有了更加全面地了解。 何香凝1878年生于一个香港的茶商家庭,她的一生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阶段,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何香凝在政治、社会运动、艺术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她的倡导下,举行了中国第一个“三八”妇女节。 一百年前的中国,女性并不能像现在一样自由学习、自由择业、自由恋爱,除了社会权利的丧失,女性还要承受着几千年来封建礼法对于女性身体的摧残——缠足,这种摧残女性肢体的行为正体现出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卑贱以及整个社会的病态审美观。何香凝,从小母亲给她缠足,到了晚上她又会将裹脚布用剪刀剪开,长此以往,母亲也对这个倔强的女儿无可奈何。在何香凝嫁给廖仲恺之后,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思想,这也使她更加透彻地认识到了中国妇女在社会中的不平等。“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一个属于所有女性的节日。随着国际女权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在当时动乱的中国社会,也萌发出了女性解放的思想,而这个带头人,便是何香凝。 1924年2月,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部会议上,何香凝提议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获得一致赞同,决定由妇女部出面发起集会和示威游行活动,何香凝负责组织。3月5日,广州各界妇女代表数百人在执信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筹备大会,代表们推先何香凝女士为会议主席,她在讲话中说明了为什么要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讲了提倡女权的意义,赢得了阵阵掌声。各界妇女代表也纷纷发言,献计献策。就这样,当年3月8日上午,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在广州举行。她号召“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争取妇女解放”第一次将中国妇女的要求全面提出来了。何香凝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当之无愧的先驱,在她的影响下,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百余年来,中国女性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渐走向“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不仅代表着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胜利,也更说明女性在社会中赢得了更多的认可与尊重。中国女性从封建压迫中得到身体解放,到后来的生存解放、教育解放,再到深层次的政治解放和伦理解放,使我们不能忘记何香凝女士对于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不朽功绩。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许多何香凝女士的革命事迹,各种事迹印证出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在20世纪初叶,她与丈夫廖仲恺追随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鼎力协助孙中山,为推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我也向大家推荐这本《何香凝传》,希望大家在阅读何香凝女士的革命事迹后,能够知道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时间: 2012-07-27 | 文章来源:民革中央宣传部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发表了许多论文,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廖仲恺、何香凝两位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这对革命伴侣─—尤其是廖仲恺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洪流。组织革命政党,宣传革命思想,策划武装起义……充当了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忠实地贯彻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大业。为创建民国和捍卫共和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无愧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而在廖仲恺被反动势力杀害后,何香凝先生继承烈士的遗志,高举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旗帜,奋力前行。她在漫长的征途─—特别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美蒋反动统治,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何香凝先生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她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卓越的、他人难以替代的重大贡献。(1)与此同时,何香凝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诗人和画师。她是近代中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1960年,她被推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生 写诗几百首、作画不下千幅,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92岁高龄坚持画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本文拟以阅读何香凝先生创造的画作和诗歌,尝试从另一角度,分析她革命一生的心路历程。 一 一九七九年,廖承志先生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讲到: 我母亲的画风,大约有过如下几回变更:第一期,是她的初学期,由于她在 日本学画的缘故,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曾师从日明治期的著 名画家田中赖章,其教我母亲作画,除人物不顺手外,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 这一画风,一直连贯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即1920年前后。 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反映她虽然经

廖仲恺精神品质述略

廖仲恺精神品质述略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蔡瑞燕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是指个人所具有的道德风尚、革命情怀和精神风貌,是个人在人格、品性、学识和道德等方面发展的总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廖仲恺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真挚朋友。从20世纪初就追随孙中山先生共同战斗,在协助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与建设黄埔军校、巩固广东政权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仅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而且也留下了爱国、奉献、勤奋、实干、廉洁奉公、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爱国精神是廖仲恺精神品质的核心和主线。他在美国旧金山出生长大,侨居美国时,父亲就经常教育他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并接受了中国文字和文化的教育,他牢记父亲的教导并且一生都坚信:“祖国是每个人的灵魂和生命所寄托的地方,灵魂没有寄托的人,生命没有寄托的人,就像树叶离开树枝一样,失去了营养的供给,就会焦枯而死的。所以,爱自己的祖国,就像爱护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一样。”步入青年,他回到祖国,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产生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他与志趣相投的何香凝结为伉俪后,为了学习外国的长处以图救国,

先后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直至1925年8月20日被国民党右派、帝国主义收买的凶手杀害。虽然二十多年经历坎坷,但他的爱国精神始终没有变,他为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至宝贵的生命。热爱祖国是他终生矢志不移的精神品质。 第二、乐于奉献、不怕牺牲、廉洁奉公是廖仲恺的高尚道德品质。他一生以公事为主、以事业的要求为依归,献身革命事业,绝不掺杂私心杂念,廉洁自律、公而忘私,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民国元年以后,他屡掌财政,二十几年如一日,每次卸任移交时,没有一条帐目不清;牺牲时,家无余财,两袖清风。这种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也表现在他对于个人的进退任用上,国民党改组后(1924年初),他因为担任党务方面的职务较多,政务方面的事情无暇顾及,就把广东省长职务辞掉;民国十四年国民政府改组,很多同志都要求他出来掌管财政,他又毫不推诿,担负起来。即使在他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仍然坚持:“余无负于国,无负于党,个人更不营私,不牟利,要暗杀便暗杀,余复何恤!”正是由于他这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廉洁自律的操守,使他成为革命者学习的楷模。 第三、勤奋、实干是廖仲恺的优秀个性品质。青年时代,他勤奋好学,平时经常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他学识渊博,除了政治经济学科外,文学、历史的涵养也很深,外语也很好。在工作上,他也以勤政著称,特别是民国十三年后,他每天办公少则十三小时,多则十六、七小时。他是一个行更胜于言的革命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埋头于革命实际的工作中。他对孙中山先生的决策,往往在决定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形成决策后,绝不会因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就在心理上有丝毫的隔阂、在行动上有丝毫的犹豫,他总是努力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