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实施方案

2018年广东省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实施方案

编制单位:罗定市榃滨镇人民政府

编制时间:2019年3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云浮市委六届以及罗定市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的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乡土经济、乡村产业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为载体,以资金资源统筹、投融资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全面振兴,带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布局。在农业产业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力度,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符合经济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与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生态状况和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优化发展方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加强设计。

(二)坚持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等条件,支持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打造农产品品牌,突出特色产业,主攻融合环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产业立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规划引领和政策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集聚技术、人才等要素,提高多元化主体协同推动产业兴村强县的积极性。

(四)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坚持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遵循发展客观规律,不套模式、不定方式,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依据发展阶段与条件逐步在面上推开,有序建设。

三、建设条件

(一)基本情况

榃滨镇位于罗定市西北部,东经111°23′,北纬22°49′。东、北与附城街道相连,南邻黎少镇、泗纶镇,西与广西岑溪接壤,云岑高速公路及国道324线、罗岑铁路自东向西横贯镇区全境,是沟通两广的交通要塞。全镇总面积154.1平

方公里,其中山地18.1万亩,耕地1.9万亩,辖14个村(居)委,共13552户,总人口5.3万人。全年气候温和宜人,平均气温21.4oC,全年无霜期345天,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土壤以红壤和赤红壤为主,PH值在4.5~5.5之间,非常适合喜爱温暖潮湿的肉桂树生长。榃滨镇特产资源丰富,有“名将”牌自喷矿泉,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农林副产品有肉桂14.1万亩,混交松杉7万亩,八角近万亩,木薯、箩竹等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种植规模。2017年,全镇工业实现产值4.55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4.0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0553万元,同比增长3.9%;林业产值21000万元,同比增长6.6%;牧业产值5916万元,同比增长1%;渔业产值1786万元,同比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97万元,同比增长5%。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由于四时适宜、环境优良,早在秦汉时期,罗定人民就已种植肉桂;清朝早年,据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编纂的《罗定州志》记载,当时罗定山区种植肉桂已有相当数量;到了民国时期,罗定肉桂已成为当时广东有名的三大山林特产;据旧《西宁县志》记载,在约公元1850年左右(清 .道光年间),榃滨河岔就有张氏开山种肉桂的历史。因其“肉厚、味纯、质高、甘甜、清香、色泽光润、含油量高、药用和调味食用兼优”之特性,被称肉桂之上品,誉满南粤。罗

定桂皮品质在全国排行第一,世界排行第三。榃滨镇作为罗定市肉桂主产区,肉桂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商家欢迎,素有“桂乡”之美誉。

罗定市2002年获“中国肉桂之乡”称号,2014年定为国家级肉桂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化示范区;罗定肉桂2008年获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被评定为“广东十件宝(旅游土特产类)”;榃滨镇2006年被省科技厅定为“肉桂生产专业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示范镇;榃滨镇肉桂生产基地2000年被省政府列入“一乡一品”扶持项目,2004年定为云浮市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2016年被评为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罗定市肉桂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被认定为地方及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罗定肉桂》被省质监局认定为地方标准,“罗桂”牌肉桂皮荣获省牌产品称号。肉桂产品已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3个,发明专利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

目前,榃滨镇有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桂皮加工厂4家,肉

桂油加工厂2家,肉桂综合利用加工厂1家,主导产品以桂皮、肉桂油、肉桂菇系列产品为主。从事肉桂主导产业的农户达10842户共4万多人,占全镇总农户数的80%,加工人员500多人。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个,专业协会1个,入社农户数达3000多户,占全镇从事主导产业农户数的27.67%。基本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连锁生产架构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促进了我镇肉桂产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全镇输出桂皮12000多吨,桂油400多吨,肉桂菇等系列产品、肉桂产业产值达6.31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73.63%。从事肉桂产业人均纯收入5500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0%,肉桂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成为农民的致富树。肉桂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榃滨镇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

近年来,榃滨镇围绕云浮市加快培育“四新一特”产业发展规划和南药发展“一园一带八基地”的总体规划以及罗定市“一带六基地十龙头”的南药试验区发展定位,不断加大对肉桂产业的支持力度,肉桂产业发展取得有效突破。罗

定市中树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桂苗育苗种植生产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我镇;位于梅竹村的省级现代农业(罗定肉桂)产业园子项目榃滨肉桂深加工产业园区,成功招引罗定市粤桂实业有限公司和罗定市兴泰肉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桂油、桂皮深加工项目;云浮市越府桂香科技有限公司和罗定市众润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金滩村投资建设肉桂健康养生产业融合项目;罗定市盛世康和健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打造南药养生休闲综合体建设项目;肉桂主题公园一期项目建设,公园初步成形;中国工程院、省中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有关专家多次到我镇调研肉桂产业发展情况,澳大利亚印度洋集团、深圳市德业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康美(云浮)南药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到我镇考察肉桂产业投资环境; 被市选为2018中国(罗定)乡村振兴研讨会和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培训班的实地调研点; 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单位; 全镇肉桂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13.8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4.1万亩,肉桂皮价格由500元/百斤缓步上升到670元/百斤。

(三)地方政策支持情况

罗定市在农业用地保障方面,参照工业用地每亩按13.6万元的基准起拍价出让给农业企业。财政扶持上,制定了南药产业“一带六基地十龙头”的发展规划,并计划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为南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对南药种植种子、种苗进行补助。在人才支撑方面,出台了《培养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引进优秀外出人才回任职的工作方案》,对引进外出人才回乡任职人员,工作补贴参照聘用大学生村官的标准执行。

(四)乡镇规划布局情况

《罗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将榃滨镇纳入罗定市外部森林生态保护片,根据规划,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立足绿色转型跨越式发展,围绕本地资源优势,结合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现代特色的生态宜居宜旅小镇。

村镇体系规划

构建中心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体系。

1、中心镇区。包括现镇区、榃滨村及车田村部分用地,总面积约为1.55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

2、中心村4个:山河村、金滩村、思理村和梅竹村。

各村人口约0.4-0.7万人。

3、基层村7个:高竹村、永坑村、夜护村、六云村、潮岭村、湴田村、思甲村等,各村人口约0.1-0.6万人。

人口与城镇化预测

近期至2020年,全镇户籍人口约5.5万人,镇区人口0.95万人,城镇化水平17.28%。2030年,全镇户籍人口约5.72万人,镇区人口1.34万人,城镇化水平23.6%。

建设用地规划

规划镇区总用地155.9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05.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67.81%。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46.5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4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8.6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8.21%,主要位于镇区西部。

综合交通规划

依托罗岑高速公路和怀罗高速公路以及国道324线加强与广西省、信宜市和郁南县等地的对接交流,强化区域优势。在市的统筹下,规划建设一条连接榃滨镇与泗纶镇的二级公路,全长16.5km,路宽12m,双向两车道,设计时速为60km/h,加强与周边乡镇的联系。在镇区南部规划建设一条环镇路连接国道,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能力,加快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目前镇区公服设施主要沿044乡道分布,有一所初中及两所小学。规划在044乡道与829乡道两旁加强镇区原有的商业基础,建设配套商业中心。规划建设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

发展功能定位

1、发展目标: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南药肉桂产业,延伸肉桂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创新融合,打造集种植加工、采摘体验、科普研究、文化体验、中药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南药肉桂产业小镇,实现三大发展目标:(1)南北联动,优化老城,塑造特色;(2)绿色引领,三产融合,增加效益;(3)模式转换,交通带动,提升服务。因此,镇域划分成“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一带指通过G324国道串联镇域各个产业片区形成产业空间发展带;多节点指综合服务核心、肉桂深加工园区(含科研中心)、肉桂养生体验中心、南药石斛与辣木产业扶贫基地、肉桂展示区。

2、功能定位:

(1)金滩村、山河村、思理村:镇区东边为肉桂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肉桂主题公园、肉桂景观林带等设施,以产业带动肉桂旅游产业的发展。梅竹村:位于镇区往广西方向沿线上,建设以肉桂产品研发,肉桂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带动肉桂产业做大做强。

(2)基层村:高竹村、永坑村、夜护村、六云村、潮岭村、湴田村、思甲村共7个村,以肉桂种植产业为主,向休闲娱乐业延伸。

(3)旅游路线设置:(1)经典一日游:游览镇区周边的肉桂展示区(肉桂展示馆、肉桂主题公园)——肉桂种植展示区——入住镇区特色民宿。(2)深度两日游:完成第一天游览后,第二天参观肉桂深加工园区——南药石斛、辣木产业扶贫基地——游览肉桂养生产业园区(十里肉桂景观林带),体验肉桂养生项目。

(五)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情况

近年来,榃滨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农业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带动农户提高经济收效。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合作社,盘活农村资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拓展农民“双创”空间,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为融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股份

合作制”、“合同制(长期订单)”等经营主体与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完善“三资入股”、“飞地扶贫”等创新模式,各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整合的各类扶持资金、村集体经济等折股量化到户,让农户分享更多的二三产业增值实惠。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民风险。开展“公司+理事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户”等经营模式,农民按生产标准种植,合作社(或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做好社会化生产服务,农业龙头企业负责加工、销售,实现从肉桂的种植、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对桂农通过定单式生产,按价格高出10%以上收购农产品,桂农种桂收入增加近两成。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二次分配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一部分给当地农村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环境改善。至2017年12月30日,全镇累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户数9249,面积1649453亩,完成面积占全镇的99.50%,确权颁证户数97.75%。林权完成17.74万亩,处于发证阶段,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农用地

0.71万亩,农用地完成10.80万平方米,物业资产20.82万平方米。

建设肉桂科研创新中心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加快与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省中医药局、省中药研究所等相关科研机构对接,在云浮市南药(罗定肉桂)产业园区建设肉桂研究院和肉桂产品深加工研发实验站,加快肉桂产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结合,开发肉桂日常保健、药用和健康养生的功能,使肉桂从原产品粗加工向高附加值转化,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建立肉桂质量可追溯体系

大力扶持镇内肉桂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20个工艺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将现代技术应用于肉桂的种植、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建立肉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把肉桂列入申报第二批岭南中药材保护名录。坚持走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肉桂种植路线,突出强调原产地

保护、种源保护和种植规范化,推进优质药材基地认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增产与提质结合,促进肉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业态

采取“政府+运营商+平台”模式,依托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推进罗定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馆建设,并促进电子商务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进一步完善设在各乡镇的物流服务站建设水平,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农资下乡等电子商务工作。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农校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罗定市特色农产品直销网点,建立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相匹配、业态多元的特色农产品交易网络。

四、建设任务

支持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树立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围绕肉桂“五品”(食品、药品、保健品、

日常用品、化妆品)发展方向,将肉桂初加工推向深加工发展,不断增加肉桂产品附加值,彻底转变“农副产品搬运工”的现状,提升肉桂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擦亮肉桂品牌,让我镇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区、经济的增长极、城乡融合的连接器、宜业宜居的幸福地、乡村振兴的样板田。

五、建设内容

肉桂产业项目

1、在榃滨梅竹村建设肉桂深加工项目,用肉桂油提取天然苯甲醛、天然桂醛、天然苯甲醇、天然苯甲酸、天然乙酸甲酯、天然桂酸乙酯深加工项目。计划新建加工厂房、办公室、仓储库房3000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2套,预计年产苯甲醛270吨,其他天然桂醛、天然苯甲醇、天然苯甲酸、天然乙酸甲酯、天然桂酸乙酯等产品85吨。

2、在永坑、梅竹、金滩、榃滨等村建设桂皮、桂枝、桂叶、桂木产品深初加工项目建设,购置肉桂产品深初加工设备,提高肉桂产品附加值。

肉桂精品旅游项目。

1、肉桂产业带项目建设。一是肉桂景观林带建设,开展原河岔收费站跨公路肉桂文化牌坊、国道324沿线两旁“肉桂”标识宣传牌建设,完善国道324线和高速沿线两旁肉桂

断层带的补种工作。二是肉桂主题公园建设,在山河村原观桂台基础上,通过开展道路渠道、凉亭卫生间、景墙标识系统建设,完成肉桂主题公园一期项目工程建设,肉桂主题公园初步成形。三是建设“养生谷”、“生态药谷”、南药种质资源圃和肉桂系列产品展览馆等设施,进一步丰富“肉桂产业带”内涵,打造集种植生产、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体验、科普、中医药研究、养生为一体的实践基地。

2、肉桂业品村建设。在榃滨镇金滩村建设南药养生休闲综合体项目,购置肉桂精华液加工、肉桂米粉加工生产设备、肉桂加工设备,开展肉桂米粉、肉桂精华液泡脚、温泉、桑拿等养生体验,推广罗定肉桂的养生功效。养生体验年接待旅客5万人次。

肉桂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榃滨镇山河村、思理村建设1000亩标准化种植肉桂示范基地,引进肉桂种苗,补植抚育疏残林,成为带动肉桂农户对原有种植肉桂林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的样板,带动农户种植肉桂增收致富。

品牌营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榃滨镇肉桂品牌建设力度,实现品牌促进流通、流通引导市场的新局面,鼓励经营主体开展产品商标、区域公用品牌注册申报,“三品认证”、产品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参展参评产品宣传活动,提高农业产业强镇品牌市场口碑和

地位。至建设期末,创建省内知名品牌、公用品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3个以上。

六、建设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

1、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前期工作、成立组织机构、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等。

2、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开展肉桂项目厂房建设、仓储库房建设;构建品牌营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肉桂基地建设、做好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购置肉桂深(初)及休闲加工设备采购、安装,调式及试产工作。

3、项目验收竣工:2019年10月。

七、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计划

(一)肉桂加工产业融合项目

扶持资金550万元。其中:扶持肉桂油深加工项目企业2个,扶持资金总额300万元;扶持桂皮桂枝桂叶桂木加工企业或合作社5个,扶持资金总额2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置肉桂油深加工和肉桂加工生产设备。

(二)肉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项目

扶持企业或合作社3个,扶持资金3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设备、肉桂米粉加工生产线、肉桂精华液及肉桂主题公园建设。

(三)肉桂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扶持企业或合作社,扶持资金1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置肉桂种苗、化肥、生产管理农机具。

(四)品牌营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扶持企业或合作社,扶持资金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产品商标、区域公用品牌注册,“三品认证”、产品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参展参评产品宣传活动。

(五)项目企业配套资金

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的企业,自筹资金配套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1。

(六)资金管理措施

为保障项目顺利建设实施,按资金来源性质,分为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管理。对于财政资金,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建立项目资金转账管理制度,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管好钱、用好钱”。

八、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与示范项目建设,初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辐射带动全市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化、高效化和集约化特征

明显提升,肉桂亩产值提高1000元以上;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由提升2.3:1,全产业链的经济价值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成效明显,肉桂主导产业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有力带动罗定市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二)社会效益

1、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示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生态休闲农业为主,产业密切关联,业态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种植、加工、贮藏、流通和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提高了产品的商品价值,同时大大满足了市场对生态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休闲的需求,对将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达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构建“产业联盟+专业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和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收购、劳务用工、土地流转、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方式,辐射带动榃滨镇5000多户农民以及10个以上农民合作社参与和分享全产业链的收益,带动农民显著增收致富。通过本项目实施,实现新增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0个以

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重点强调在示范项目区肉桂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示范项目区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00多个,农业增产增效与农民增收,社会效益显著。

3、加速乡村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示范项目区建设,在乡村之间形成资金、人才、信息、产品的合理流通,有利于提高全市农村生态、文化、经济、科技水平,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落到实处。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示范带动在全市形成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村建设的新高潮。统筹各方面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改革和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同时,通过在先导区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和富裕乡村,增加乡村的吸引力,为罗定市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平衡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生态效益

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无害化栽培技术,杜绝了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降低了农产品残留危害,通过配方施肥减少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防止了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和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使有益生物得到保护,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注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