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当患者朋友们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会经常出现晚上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容易出现做梦,这是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是一种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的症状。 1.感染 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胸痛、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库鲁病或属慢病毒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能由麻疹病毒的突变株引起;寄生虫侵染,如脑型疟疾、脑型并殖吸虫病、脑型囊虫病;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亦可致脑膜脑炎。一部分癫痫的病因是脑膜或大脑皮质感染后局部瘢痕形成为病灶。

2.中毒 包括金属中毒,如铅中毒可致外周运动神经麻痹、铅中毒性脑病,汞、砷、铊中毒亦影响神经系统;有机物中毒,如酒精中毒、巴比妥类中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机磷中毒使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细菌毒素中毒,如肉毒中毒可致颅神经麻痹和四肢无力,白喉毒素可致神经麻痹,破伤风毒素可致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动物毒(腔肠动物、贝类、毒蚊、蜘蛛、河豚等所含毒素)亦可致神经症状(肌肉软弱、瘫痪、抽搐、共济失调等)。 3.遗传缺陷 许多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病(如苯丙酸尿症、糖原贮积病、粘多糖病、脂质贮积病)、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帕金森氏病、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等)和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高、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营养障碍 夸希奥科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个类型)患者可有震颤、运动缓慢、肌阵挛等神经症状。维生素A 缺乏或中毒均可致颅内高压症。维生素B族缺乏可影响神经系统,如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表现为多数周围神经损害,维生素B12缺乏可致亚急性联合性退行性变。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

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 神经系统疾病,诸如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脊髓外伤、脑瘫、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大多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细胞的变性或坏死所导致的感觉或运动功能异常,这类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因为人体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神经损伤修复: 1、移植的干细胞可以自我分辨并迁移到损伤的神经部位,通过细胞替代作用更换机体已经死亡或受损伤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神经网络;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损伤后,损伤中心周边的大量神经细胞虽然健存,但受到损伤的影响,转入休眠或功能抑制状态。移植的干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激活这些神经细胞,从而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 移植治疗疗程

患者需到医院做必要的检查,在排除了干细胞移植的禁忌症后,临床专家会制订个性化的干细胞移植治方案。然后在本中心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制备干细胞,接着按照治疗方案,医生在专门的移植治疗室选择静脉、腰穿、介入或局部种植等途径将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在移植后几个星期内,患者一般不会感受到明显的进步,但也有部分患者显现疗效会早一些,大约两个月左右或更长点的时间,患者一般都会有程度不同的缓解或改善。通常情况下,患者每周接受一次干细胞移植治疗,一个疗程四次,需要住院约一个月时间。 不良反应及风险 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可能会伴随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们无法完全排除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迄今为止,和平医院及国内外几十家协作单位还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风险与常规治疗和普通手术相似,也就是说,干细胞移植治疗不会给患者增加额外的医疗风险。

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广泛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 是一种无造血功能的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其中骨髓中的含量最多。MSCs 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等,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创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MSCs 不仅能转化成恶性肿瘤细胞,并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影响。MSCs 在肿瘤局部的作用可表现为促进肿瘤生长,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凋亡,刺激血管生成、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而MSCs 具有向肿瘤组织趋化迁移的特性,可以将MSCs 作为肿瘤治疗的载体,通过病毒载体将各种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基因转染到MSCs 来达到抑制甚至杀死肿瘤的作用,因此MSCs 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MSCs 生物学特性、肿瘤趋向性及与肿瘤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1 . MSCs 的生物学特性 人类MSCs 是基质干细胞的成纤维细胞样子集,可以从许多间充质来源的组织中分离,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间充质组织细胞。2006 年国际细胞治疗学会将MSCs 定义为: ( 1) 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且呈漩涡状贴壁生长; ( 2) 细胞表型符合CD11b-或CD14-、CD19-或CD79a-、CD3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73 +、CD90 + 和CD105 + ; ( 3) 可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三系分化。MSCs 最多见于骨髓,骨髓衍生的MSC 可以在体外分化为主要的中胚层谱系,包括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并且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够分化成神经细胞、胰腺细胞和肺泡细胞。MSCs 不表达白细胞谱系的生物学标志,却和单核/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几个成员) 拥有相似的生物学标志。MSCs 具有低免疫原性的特点,研究发现,通过静脉注射骨髓源性的MSCs,一般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即使个别发生排斥反应,其排斥程度也比较轻,MSCs 可以抑制外周血白细胞的生长且和其剂量呈正相关。MSCs 不表达或低表达MHC-Ⅱ分子和T 细胞共同刺激分子可能是导致其低免疫原性的主要原因。 2 . MSCs 的肿瘤趋向性 上皮源性实体瘤的微环境是由癌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骨髓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和不同类型的MSCs 构成,和癌症所处分期息息相关。这些组成部分对于肿瘤的生长、宿主的抗肿瘤反应、抗肿瘤治疗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均扮演重要的作用。NAKAMIZO 等研究发现,用荧光标记的MSCs 分别经两侧颈动脉注入神经胶质瘤小鼠模型,发现不论注入肿瘤同侧或者肿瘤对侧均可检测到MSCs聚集到脑肿瘤组织内,说明MSCs 可特异性地聚集于肿瘤局部,而肿瘤组织对MSCs 的招募机制可能与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细胞因子有关。有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瘤细胞可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等相关细胞因子,而这些因子可明显增强MSCs 的迁移能力,加入这些因子的抗体,则可明显减弱MSCs 在基质胶上的迁移能力,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介导MSCs 向神经胶质瘤的趋化作用。通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R阳性的骨髓细胞更换荷瘤小鼠的骨髓细胞或通过皮下移植EGFP 阳性脂肪组织至荷瘤小鼠,证实小鼠肿瘤组织中的MSCs 来源于骨髓,肿瘤附近的脂肪组织也存在MSCs,而这两个来源的MSCs 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有一些差异。MSCs 被发现存在于细胞微环境中,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可以分泌细胞因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内容参考)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D.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模拟题

[模拟]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A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维生素B6与左旋多巴合用表现为下列哪种情况: A.增强左旋多巴的中枢疗效 B.减少左旋多巴外周脱羧作用 C.增强左旋多巴外周脱羧作用 D.减少左旋多巴外周副作用 E.维生素B6拮抗左旋多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宜选用: A.溴隐亭 B.苯海索 C.金刚烷胺 D.司来吉兰 E.左旋多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 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是: A.促进中枢多巴胺释放 B.激动中枢多巴胺受体 C.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 D.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E.在中枢转变为多巴胺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4题: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M受体激动药是:

A.石杉碱甲 B.曲美磷酯 C.他克林 D.多奈哌齐 E.占诺美林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用于治疗泌乳闭经综合征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是: A.卡比多巴 B.苯海索 C.溴隐亭 D.金刚烷胺 E.左旋多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 下列卡比多巴的错误叙述是: A.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B.较强的L-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 C.单用具有抗震颤麻痹作用 D.可减少左旋多巴的副作用 E.与左旋多巴合用可提高抗震颤麻痹疗效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抗震颤麻痹药是: A.卡比多巴 B.司来吉兰 C.金刚烷胺 D.左旋多巴 E.溴隐亭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8题: 下列苯海索的错误叙述是: A.缓解震颤效果好,对僵直效果较差 B.中枢抗胆碱作用选择性强 C.抗震颤麻痹作用较弱 D.对氯丙嗪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E.外周抗胆碱作用弱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关于左旋多巴的特点,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疗效逐渐增强 B.改善痴呆状态不明显 C.用药早期80%患者有胃肠道反应 D.用药早期80%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E.20%患者恢复正常运动状态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10题: 左旋多巴不具有的不良反应是: A.体位性低血压 B.胃肠道反应 C.精神障碍 D.锥体外系反应 E.不自主异常运动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1题: 卡比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的机理是: A.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 B.促进多巴胺释放 C.抑制外周氨基酸脱羧酶 D.抑制多巴胺再摄取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标签: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系统疾病;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为重要的多潜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器官中,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的多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在适宜条件下也可跨组织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并具有相应功能。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SCs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1 基因治疗帕金森综合征 很多体内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较易导入外源性基因并可实现体内高效长期表达,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尤为深入,特别是对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的研究。Lu等[1]将络氨酸羟化酶(T 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由腺病毒相关病毒载体介导入MSCs中,筛选TH基因阳性的克隆移植入PD模型鼠内,6周后取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染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电子化学检测法检测TH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MSCs迅速增加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TH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无MSCs移植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纹状体内多巴胺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TH_MSCs能有效转移和表达多巴胺合成中的限速酶_TH基因,从而在纹状体内产生多巴胺。这种方法可刺激PD患者脑组织局部生成多巴胺,改善神经症状,显示了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2 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 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最多的是脑梗死。脑梗死通过常规治疗仍有一半乃至一半以上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寻找能从组织结构上修复坏死神经元方法意义重大,MSCs移植治疗是前景光明的研究方法。MSCs 移植的动物实验的移植途径方法主要有[ 2]:立体定位直接注射法、经颈动脉灌注、经蛛网膜下腔注射及经外周静脉注射法等。Li等[ 3]对比研究直接注射至纹状体周围和经静脉移植的效果,发现经颈静脉移植BMSCs组的病灶区表达神经元标志的细胞是直接注射至纹状体的8倍。但是经静脉移植BMSCs可能仍存在肝脏的首过代谢,而且通过肺循环也会损失一定数量的细胞,如果增加细胞浓度又可能导致静脉血栓。Willing等[4]通过股静脉和直接注射脐血MSCs后发现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未接受移植动物组,并证明静脉注射细胞与直接将细胞移植到纹状体效果相当,且前者损伤小。 将预先标记好的BMSCs移植到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侧脑内,对移植前后分别进行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终发现植入细胞优先迁移到缺血皮质,实验组动物行为学和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来自动物实验的证据表明,MSCs移植后可在中枢神经内存活、移行、与宿主整合、分化为神经细胞并促进脑功能恢复,为临床应用MSCs治疗脑缺血提供了更可靠依据。有报道[5]将绿色荧光蛋

神经修复:神经退行性病变治疗新希望

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也是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该病的特征是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或凋亡,老龄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他还包括运动神经元病、额颞叶退行性病变等。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估计,目前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9200万,帕金森病患者约2300万,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约46万。仅在美国,就有5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0万帕金森病患者。 近年来,相关专家在应用神经修复疗法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以及神经调节治疗等。 干细胞移植: 研究最深入疗效较肯定 干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干细胞已在动物模型中用于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较多的是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这些细胞均被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等。随着对这些疾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使通过提供一个理性的神经元再生微环境治疗处于退行过程的神经元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方面。细胞替代治疗包括胚胎干细胞以及神经元前体等,近年通过基因疗法来挽救神经元也开始进入临床研究。 2009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小组报道,将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脑内,或用小分子包裹干细胞经血液注射其入体内,均产生神经细胞。如在痴呆动物模型中植入干细胞后能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这些结果提示,基于干细胞的神经修复方法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有效,但需要明确哪些是影响植入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因素。因此,我们不仅应关注干细胞自身,也应关注干细胞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潜在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对干细胞产生的影响。有学者将人类的神经干细胞或者转染了胚胎干细胞基因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老年动物模型中,发现能改善动物行为和神经再生,但是需要先考虑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对于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才能建立有效的干细胞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有人观察了人胚胎中脑组织在纹状体移植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移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纹状体的神经再生,恢复了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在某些患者还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改善。胚胎中脑组织的移植成为一种治疗方法,但是疗效不稳定及供体有限限制了其应用。干细胞能够为移植提供不受限制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源,用来替代退行性变的神经元,可能是PD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目前,干细胞移植在PD动物模型中已经显示能够改善症状并恢复受损脑功能。研究显示,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可分化出具有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细胞。但是这些细胞是否能在PD动物模型中产生足够的有功能的神经再生和症状改善尚有待研究。另外,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经过仔细筛选,并改进移植物的活性以有效修复多巴胺能系统,同时避免异动和肿瘤形成。未来的干细胞研究应集中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改善PD的症状,也应该包括神经保护或者神经修复,延缓病程或者改变自然病程等。 神经调节: 适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 目前,神经调节治疗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特别是以帕金森病为主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已经取得重要进展。DBS是神经调节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迄今全球已经有超过30000例以帕金森病为主的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术。另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从20世纪早期就已开始,最初是大范围的破坏性手术,例如切除皮层、部分基底节或基底节与其他组织的纤维,但结果不佳。随着立体定向手术的开展,破坏性手术的范

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

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 李林 生物技术专业2013级创新班学号:222013********* 摘要:神经系统疾病是一项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近年随着对干细胞及其 技术研究的深入,干细胞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项十分有潜力的新方向。虽 然从实验室向临床应用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就先目前而言已经取得许 多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 干细胞(Stem cell,SC)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s)和成体干细胞(ASCs)。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中国证券网讯11月18日从科技部获悉,日前,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试点专题。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它自我更新并多向分化的潜能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被陆续应用到神经、血液、内分泌、骨骼、消化、循环、眼、呼吸、皮肤等各系统及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则对干细胞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综述。 1.干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等,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细胞之间存在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所致,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只有10%~15%的患者是遗传的,绝大多数患者是散发病例。 Wu等将rAAV-2病毒转染hNGF因子的神经干细胞注入模型鼠脑内(此模型通过注射黑软海绵素a入模型鼠的侧脑室内而获得),发现这种神经干细胞能存

不只是靠谱!干细胞为很多不可治愈的神经性疾病带来新的方法(龚老师)

不只是靠谱!干细胞为很多不可治愈的神经性疾病带来新的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卒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渐冻症)、亨廷顿病、脊髓损伤、脑肿瘤、外伤性脑损伤等。由于神经损伤后病理改变复杂,神经再生速度缓慢,再生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神经肌肉萎缩,运动终板退化变性等,多种因素制约常使治疗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然而经过各种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运用发现,神经干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分化,最终整合到神经元网络中,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神经干细胞针对具体神经系统疾病的神奇作用。 干细胞治疗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改变疾病之一,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持续的疾病过程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有效控制缺失的多巴胺神经元,增加神经细胞数量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核心。 临床治疗不能逆转或阻止疾病进展,但通过移植神经干细胞可使神经元及恢复神经支配的纹状体存活长达十年。几个开放性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其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干细胞技术有产生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潜力。一些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后可几年不接受左旋多巴的治疗而重新开始独立的生活。 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具有阻止疾病进程的作用。表达神经保护性因子的人体干细胞的植入可阻止现存神经元的死亡,如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研究表明,一些生长因子( 神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有保护作用,并在主要疾病的病灶处提供支持。 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也有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在生长因子的参与下,干细胞可增殖分化成神经细胞,如使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特异性神经元的大量丢失为主要特征,是一类进行性发展的致残,严重可致死的复杂疾病。其可分为急性神经退行性病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前者主要包括中风、脑损伤; 后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亨廷顿病( HD) 、帕金森病( PD) 、阿尔茨海默病( AD) 等。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是它们的共同点。AD及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AD及PD的发病日益增多。目前,美国就有4百万人患有AD,每年因AD死亡的人数约十万,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600亿美元。我国有关AD的流行病学研究尚不完善,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4%,年发病率为0.6~1.2%。PD的患病率仅次于AD,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2%。此外,Huntington舞蹈病,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脊髓肌萎缩症等则可发生于不同年龄。 多年来,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家,神经生物学及行为科学等各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的迅猛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些研究结果不但为该类疾病病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而且为寻找相应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作用新靶点: 目前基于对神经退行性病变机理的研究,近年有人提出神经细胞保护这个概念。人们试图通过以下3种途径来保护神经细胞,防止其退行性改变。即:(1)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如Aβ,一氧化氮,自由基,兴奋性毒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等);(2)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如细胞凋亡等)过程;(3)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如神经营养因子等)。 一、神经保护剂 1 钙离子拮抗剂: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具有将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外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AD 患者细胞膜上钙泵功能受损,细胞内Ca2+超载。钙拮抗剂通过阻断钙通道或者拮抗钙蛋白酶,减少因钙内流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改善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此外,也可以抑制Ca2+ 的超载,减轻血管张力,预防血管痉挛,保持组织活力。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有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盐酸氟桂嗦等。 2 抗氧化药物:自由基可导致神经元过氧化损伤,引起神经元退行性变,抗氧化剂通过清除或减少氧自由基、保护神经元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以延缓和阻止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研究发现,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对肿瘤有明显预防和抑制作用,且对PD 有明显预防和防治作用;银杏黄酮对心脑血管病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大豆异黄酮和尼古丁对AD 有预防作用;山楂黄酮对中风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 3 NMDA 受体拮抗剂:谷氨酸盐的过度释放使对钙离子高度通透的电压依赖型NMDA 受体过度激活,导致钙内流过多,并最终诱导神经细胞死亡及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人参皂苷Rb3能降低NMDA 引起的神经元〔Ca2+〕i 增加,可能是通过抑制NMDA 受体引起的钙内流,减轻钙超载,从而防止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石杉碱甲能抑制NMDA 所致大脑皮质、突触质膜的毒性。美金刚胺是NMDA 受体的拮抗剂,能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元的毒性。 4 抗炎药物: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入侵的T 细胞以及过度产生的炎症介质组成了神经炎症反应,可能危害神经元的存活。尽管神经炎症并不一定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发因素,但是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进行性加重,使神经炎症与神经元病变之间构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多的神经元死亡。鉴于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慢性神经变性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抗炎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类药物有吲哚美辛、布洛

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三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左旋多巴的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2)熟悉卡比多巴、司来吉兰、溴隐停、金刚烷胺的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3)了解抗胆碱酯酶药治疗AD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能力目标 (1)能说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各病症名称; (2)能为患者选用安全有效的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3)使用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过程中,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防治措施和健康宣教。 案例引导 患者,男,60岁,患帕金森病5年,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控制。而真正让患者对生活逐渐丧失信心的是,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虽然能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5年后,患者出现“剂末现象”、“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如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摆、点头等,并且药物疗效逐渐减退。如何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打基础? 案例分析:当前治疗帕金森病的策略是给刚发病的相对年轻患者尽可能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既能有效控制震颤,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又能同时缓解患者抑郁、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药物。国内外《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已收录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并推荐此类药作为治疗的首选,以提高疗效,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康复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指一组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总称。其主要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及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等。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本组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第三位因素。该类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除震颤麻痹外)还难以令人满意,但近些年来在药物的研发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任务重点介绍抗帕金森病药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一、抗帕金森病药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1. 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2. 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3. 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过程 4. 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的合适气体环境 5. 细胞培养板的选择 6. 如何选用细胞培养基 7. 如何维持培养液 p H 8. 血清与干细胞的培养 9. 胎牛血清(F B S )是否需要灭活 10. 细胞的细菌、真菌污染及排除 11. 细胞培养污染的预防 12. 使用胰蛋白酶时加入 E DTA的目的是什么 13. 胶原酶的种类和选型 14. 胶原酶 V S胰酶 15. 干细胞的种类和表面标记 16. 间质干细胞培养原理概述 17. 间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 18. 干细胞老化的表现和处理 19. 细胞传代消化过程指导 20. 冷冻保护剂作用和选择 21. 细胞冻存指导 22. 干细胞冷冻和复苏

23. 移植细胞的基因修饰 1.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体外培养细胞根据它们在培养器皿是否能贴附于支持物上生长特征,可分为贴附型生长细胞,常表现为成纤维型细胞和上皮细胞。悬浮型细胞在培养中悬浮生长。 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类似,细胞在支持物表面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 厘米个长短不同的突起。可看到细胞成螺旋状生长。 2.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干细胞的调控是指给出适当的因子条件,对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行调控,使之向指定的方向发展。 内源性调控 干细胞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和分化,包括调节细胞不对称分裂的蛋白,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因子等。另外,干细胞在终末分化之前所进行的分裂次数也受到细胞内调控因子的制约。 (1)胞内蛋白对干细胞分裂的调控 干细胞分裂可能产生新的干细胞或分化的功能细胞。这种分化的不对称是由于细胞本身成分的不均等分配和周围环境的作用造成的。细胞的结构蛋白,特别是细胞骨架成分对细胞的发育非常重要。如在果蝇卵巢中,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是一种称为收缩体的细胞器,包含有许多调节蛋白,如膜收缩蛋白和细胞周期素A。收缩体与纺锤体的结合决定了干细胞分裂的部位,从而把维持干细胞性状所必需的成分保留在子代干细胞中。 (2)转录因子的调控 在脊椎动物中,转录因子对干细胞分化的调节非常重要。比如在胚胎干细胞的发生中,转录因子Oct4 是必需的。Oct4 是一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细胞表达的转录因子,它诱导表达的靶基因产物是FGF-4 等生长因子,能够通过生长因子的旁分泌作用调节干细胞以及周围滋养层的进一步分化。Oct4 缺失突变的胚胎只能发育到囊胚期,其内部细胞不能发育成内层细胞团。另外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培养的小鼠ES 细胞的自我更新有促进作用,而对人的成体干细胞无作用,说明不同种属间的转录调控是不完全一致的。又如 Tcf/Lef 转录因子家族对上皮干细胞的分化非常重要。Tcf/Lef 是Wnt 信号通路的中间介质,当与β-Catenin 形成转录复合物后,促使角质细胞转化为多能状态并分化为毛囊。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遗传病,累及的部位为小脑、脑干及脊髓,表现行走站立不稳,上肢精细动作差,构音障碍,意向震颤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 变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遗传病,累及的部位为小脑、脑干及脊髓,表现行走站立不稳,上肢精细动作差,构音障碍,意向震颤等。 学术术语来源---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文章亮点: 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入选病例数较多,且多人接受多疗程治疗,以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 综合评定,随访时间较长。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863项目 主题词: 脐带;间质干细胞移植;注射,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摘要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 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 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 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与干细胞

神经系统疾病与干细胞 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神经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得到了巨大飞跃,但其仍是危害较大的疾病种类之一。这是因为目前临床上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上没有特效手段,大多处于对症处理、尽量维持的状态,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神经遗传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创伤性神经病变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身体、精神、经济等多方面的折磨。 为什么上述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困难?这是因为神经细胞一旦损伤坏死、退行性变,就无法自行修复,使得治疗长期处于被动地步。目前的对症支持、神经保护等治疗手段无法取代丧失了功能的神经,去改善症状、恢复功能。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医疗技术在可有效修复受损神经系统和其功能的同时又能保证安全无副作用。干细胞技术的巨大功效受到医学家们的关注。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分化为一种以上高度分化子细胞的能力。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胚胎发育到成人生长发育过程 中的各种未分化成熟的细胞。在这个意义上,干细胞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起源细胞、组织器官发育的原始细胞和成体组织细胞更新换代、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 下面以帕金森为例,简述干细胞对其治疗现状。

邱云等对 8 例 PD 患者经颈动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 C-M SCs),1 个月后 8 例患者 U PD R S 评分显著降低,运动症状明显改善。季兴等对 38 例 PD 患者进行鞘内注射 hU C-M SCs,1 个月后所有患者运动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随访期间未出现过敏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W ang 等通过包含 12 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 hU C-M SCs经静脉移植、BM SC 经蛛网膜下腔移植对改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运动症状均有效,在认知、情绪症状方面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可见虽然各位学者采用的移植途径、移植剂量、评价标准等不同,但是 hU C-M SCs临床移植研究均取得有效结果。 综上所述,干细胞移植疗法给患者带来了逆转疾病,彻底治愈的希望。 ●帕金森病传统疗法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的现状,世界新医学 信息文摘 2018 年第 18 卷第 43 期 ●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现状的思考:是希望还是炒作?国组织 工程研究第 17 卷第 23 期 2013–06–04 出版

神经系统疾病ICD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 G00.801 变形杆菌性脑膜炎G00.901 化脓性脑膜炎 G00.902 细菌性脑膜炎G00.90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G03.001 无菌性脑膜炎G03.101 慢性脑膜炎 G03.801 癌性脑膜炎G03.901 耳源性脑膜炎 G03.902 脊髓蛛网膜炎G03.903 局限性脑膜炎 G03.904 颅底蛛网膜炎G03.905 脑膜炎 G03.906 蛛网膜炎G04.00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G04.002 急性播散性脑炎G04.003 疫苗接种后脑炎 G04.201 化脓性脑膜脑炎G04.801 变态反应性脑炎 G04.802 反应性脑膜炎G04.803 感染后脑炎 G04.804 化脓性脊髓炎G04.805 化学性脑膜炎 G04.901 非特异性脑炎G04.902 化脓性脑室炎 G04.903 急性脊髓炎G04.904 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G04.905 脊髓神经根病G04.906 脊髓神经根炎 G04.907 脊髓炎G04.908 局限性脑炎 G04.909 局灶性脑炎G04.910 脑干脑炎 G04.911 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G04.912 脑脊髓炎 G04.913 脑膜脑炎G04.914 脑室炎 G04.915 脑性发热G04.916 脑炎 G04.917 脑炎性假瘤G04.918 脑炎性肿块 G04.919 散发性脑炎G04.920 上行性脊髓炎 G04.921 神经根脊髓病G04.922 神经根脊髓炎 G04.923 室管膜炎G04.924 小脑炎 G04.92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G06.001 侧窦周围脓肿 G06.002 耳源性脑脓肿G06.003 颅内感染 G06.004 颅内脓肿G06.005 颅内炎性肉芽肿 G06.006 脑脓肿G06.007 脑肉芽肿 G06.008 小脑脓肿G06.101 硬脊膜外脓肿 G06.102 椎管内脓肿G06.201 硬膜外脓肿 G06.202 硬膜下脓肿G06.203 硬膜下炎性肉芽肿 G08 01 侧窦栓塞G08 02 海绵窦血栓形成 G08 03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G08 04 海绵窦炎 G08 05 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血栓形成综合征) G08 06 硬脑膜横窦血栓形成 G08 07 颅内静脉窦非化脓性血栓形成G08 08 颅内静脉窦静脉炎 G08 0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G08 10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G08 11 乙状窦栓塞G08 12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G09 01 脊髓炎后遗症G09 02 脑炎后遗症 G09 03 未特指的非创伤性脑损伤后遗症G10 01 杭廷顿氏舞蹈病(大舞蹈病) G11.101 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G11.301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 G11.401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G11.901 共济失调综合征 G11.902 马里氏共济失调(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G11.903 小脑共济失调 G11.904 遗传性共济失调G11.905 原发性小脑变性 G12.001 松软婴儿综合征G12.002 婴儿性脊髓性肌萎缩 G12.201 肌萎缩侧索硬化G12.202 继发性侧索硬化 G12.203 假性球麻痹G12.204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G12.205 进行性肌萎缩G12.206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G12.207 延髓麻痹G12.208 原发性侧索硬化 G12.209 运动神经元变性病G12.210 运动神经元病 G12.901 脊髓性肌萎缩G20 01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G20 02 帕金森氏病G20 03 原发性帕金森氏综合征 G20 04 震颤性麻庳G21.901 继发性帕金森氏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现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7-05-18T16:31:10.4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作者:王百欣 [导读] 本次研究对肝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综述。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北海 563000) 【摘要】肝细胞的出现使得以往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并且受到世界各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次研究对肝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综述。 【关键词】肝细胞;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87-02 干细胞属于一类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与功能细胞,临床上将其称之为万能细胞,依据个体发育情况可将干细胞进行分类,共分为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等,其中成体干细胞又包含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1]。干细胞可用于细胞、组织、器官等的再造,并且用于各种顽症的临床治疗中,干细胞的出现使得人们改变了对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不能再生的认识,并获得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将相关资料综述如下。 1.干细胞分类 依据人体发育情况进行排序,共分为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其中成体干细胞又可分为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通常情况认为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全能性较为显著,但是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阻碍;而成体干细胞仅仅具有分化多能性特征。行组织修复时可发挥较为显著的效果,分析该类细胞相比其他胚胎干细胞的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取材简单;可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防出现免疫排斥现象;解决了胚胎细胞与伦理方面的来源不足情况等。所以说,现今临床上十分关注成体干细胞对难治性疾病的研究。 1.1 神经干细胞 该类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的能力,可进行自我更新并组合成新型的一类脑组织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与多种分化潜能较为显著。对于哺乳动物的胚胎时间来说,神经干细胞的分布普遍性较为显著,可从胚胎干细胞中进行诱导分化或者从胎脑中进行分离[2]。Ercan,E等[3]以哺乳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并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后显示大多数的波形蛋白与表达巢蛋白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可进行持续增殖并增殖为神经球,当生长因子被撤除时,可分化为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该类细胞的发育、分化与特定基因的特定部位与所处时间均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另外,还可在内环境与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下实现共同调控。 1.2 间质干细胞 间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其中骨髓间质干细胞是骨髓细胞中将造血干细胞去除后的细胞部分,进行体外培养时黏附于培养器皿的表面,并具有克隆样增殖特征。目前临床上已经得知可以从多种动物体内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包括人、大鼠、小鼠、猴、狒狒、狗、山羊、绵羊、鸡、兔、马、猫等。 另外,间质干细胞还可从肌肉组织中获取,可进行成人骨骼肌实验研究显示其存在早期生肌祖细胞特性,其中对于脐带血来源存在一定的异议。Paik等[4]对脐带血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显示间充质样细胞的功能特点、免疫表型、骨髓来源等方面相比间质干细胞十分相似;但是Song,K.,Wang等[5]将足月产脐血标本纳入实验研究,显示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的形态特点与造血细胞相符。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显示脐血可对间质干细胞进行分离,Zhang,Yesen,Guo等[6]研究显示间质干细胞可从胎盘中获取,脂肪组织与外周血中还可以对间质干细胞进行分离与培养;另外,许多研究显示胎儿肺脏、肝脏、胰脏、肾脏等部位来源的贴壁细胞、新生大鼠真皮中均可对间质干细胞进行分离。 2.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干细胞应用现状 2.1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临床中一类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系统性特殊神经细胞亚群发生变性后导致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帕金森病、遗传性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其共同的特征为神经细胞功能缺失或者功能不良,目前临床上对该类疾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且属于临床上的一类难题与研究重点,Yang,H.,Gao等[7]将间质干细胞注射入新生的小鼠侧脑室后显示该类细胞可发生迁移现象。 临床上许多学者对于神经干细胞在功能修复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8-9]。有些实验显示发生神经干细胞移植现象后将使得帕金森疾病的动物行为学障碍得到改善,且许多学者存在不同的意见;进行大鼠细胞移植后显示多巴胺与中脑细胞悬液进行诱导分化后可使得动物临床症状获得明显的缓解,但是对神经干细胞进行实验研究后显示无上述作用价值。 运动神经元疾病指的是一类CNS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脊髓与脑的运动神经元变性,主要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现象,田有勇等[10]对伴有上述情况的小鼠进行间质干细胞移植后显示小鼠的前角出现新的神经元,并使得多种运动缺失症状的出现延缓;徐志强等[11]对伴有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大鼠静脉注入适量的人脐血干细胞后显示其具有迁移、分化、治疗等效果。 2.2 脑缺血性疾病 目前临床上对于细胞移植在脑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较为活跃,分析对缺血性脑损害疾病进行干细胞治疗的方法包括激活位于海马DG 或者尾状核SVZ区域的内源性干细胞。王裕等[12]进行临床研究后形式,将EGF用于成年小鼠的临床治疗中可使得室管膜下的细胞从侧脑室壁转移至附近的脑实质当中;杨华强等[13]显示神经结构再生部位位于嗅球部位,并且乔立艳等[14]认为属于发生缺血损伤后干细胞被激活的现象;另外,对干细胞进行移植实验。秦勇等[15]给予适量的间质干细胞注入MCAO大鼠体内后显示该类细胞可存活在大鼠脑内,并且可发生迁移现象,迁移至缺血部位,某些细胞对神经缺损现象进行改善,并使得疾病逐渐恢复。杜小宇等[16]将间质干细胞给予大鼠脑内的皮层缺血部位,进行移植后使得其感觉运动功能获得明显的恢复。 2.3 神经遗传性疾病 干细胞为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间质干细胞在体内的转化率如何提高,神经细胞定向转化能力如何提高;间质细胞基因治疗面临转入基因产物持续表达、靶向性、可控性等一系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