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形象建设研究

政府形象建设研究
政府形象建设研究

论文分类号 : D035 单位代码 :

10183

密 级 : 内 部 研究生学号 :

19927015 吉 林 大 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政府形象建设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n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论文起作者姓名: 曹 静 晖 专 业: 行政管理 导师姓名 及职称 彭 向 刚 教授 :

止年月: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

目录

内容提要 (1)

前言 (1)

一、政府形象的理论范畴 (3)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

(二)政府形象与相关范畴 (7)

二、政府形象的历史发展 (9)

(一)“守夜警察”的政府形象 (10)

(二)“社会救星”的政府形象 (11)

(三)“球场裁判”的政府形象 (12)

(四)“竞争服务”的政府形象 (12)

(五)“社会保姆”的政府形象 (13)

三、政府形象建设的基本思路 (17)

(一)政府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 (14)

(二)政府形象建设的指导原则 (17)

(三)政府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 (19)

(四)政府形象建设的工作程序 (25)

四、我国政府形象的问题和对策 (28)

(一)我国政府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29)

(二)我国政府形象建设的相应对策 (33)

结论…………………………………………………………………

39 注释…………………………………………………………………

40

参考文献 (4)

论文摘要 (1)

Abstract (1)

论文摘要

政府形象问题是当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政府形象问题研究,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加强我国政府形象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既定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干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增强我国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当代政治学、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形象建设,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应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和个案资料,考察了政府形象的理论范畴、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论述和分析了政府形象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程序等,并对政府形象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政府形象的理论范畴

一是政府形象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本文在分析理论界对“政府形象”概念的七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政府形象的概念,那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的实际行为、政府的产品与绩效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同时,又指出政府形象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政府形象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

的统一;政府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政府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政府形象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二是政府形象与相关范畴。

通过对政府形象与企业形象和个体形象的类比,指出了政府形象与相关范畴的区别。

第二部分政府形象的历史发展

政府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守夜警察”的政府形象,“社会救星”的政府形象,“球场裁判”的政府形象,“竞争服务”的政府形象,发展到“社会保姆”的政府形象。

上述发展过程表明,政府形象是一个历史的课题,是重要的公共资源,对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政府形象建设的基本思路

政府形象建设具有内在必然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政府形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直接要求,是我国加入WTO的现实要求,它可以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密切干群关系。

政府形象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整体统一原则;真实性原则;政务公开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政府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行政组织形象,要树立精干效能、完整统一、权责相称的政府行政组织形象;公务员形象,要树立仪表风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公务员形象;行政行为形象,要树立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服务行政的行政行为形象。

政府形象建设的工作程序包括:政府形象的调查与定位;政府形象的创意与实施;政府形象的检测与调整。

第四部分我国政府形象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政府形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理层面:在如何建构政府形象理论体系,如何借鉴国外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问题上,缺少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研究,使政府形象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二是实践层面:政府形象表现为“公仆”与“主人”错位、公关意识淡薄、行政行为失范、公共政策失灵、组织绩效失真、网络信息失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政府形象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优化公务员素质,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构建电子化政府,塑造网络政府形象;牢固树立形象意识,实行“全员形象战略”;完善双向沟通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健全监督控制机制,严格规范政府形象。

ABSTRCT

The issue of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At present the study on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just keeps in the use of experiences. A deep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image of governmen t is deficient.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ctual investigation, mould a good image of government, which will play a big role in reforming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realizing the fixed goals, raising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maintaining close ties between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have profound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basis of political power.

This essay makes a deep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n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upholding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as a guide, applying to the contemporary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and th 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summing up our forefathers’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whole thesis applies to a large number of concrete evidence materials and individual data, explores and analyzes wholly and systematically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categori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the guiding principl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working procedures etc of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Meanwhi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multi-points of view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paper.

Part one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categories of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First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ion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our government image. At the basis of seven typical viewpoints, the paper believes it should be viewed in a systematic sense,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s the overall impress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ocial masses towards the value idea, actual behaviors, the produc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overnment. Simultaneously, the government image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ollowing: The government image is the integrity of class characteristic with sociality, the integrity of subjectivity with objectivity, the integrity of individuality with entirety, the integrity of certainty with flexibility, the integrity of activity with passivity. Second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government image and the related categories. Compared with the enterprise image and the individual image, the government image differentiates from them.

Part two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image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market economy, it has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from “night-guarding police”, “social saver”, “the play-field referee ”, “competition and service”to “social nurse”.

The process above-mentioned indicates that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s a historical problem, an important public resource. It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bringing effectively government into play and performing the func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rt three is about the basic thought of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Firstly, the inner necessity and actual significance exist in the work of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s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develop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building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direct demand of suiting for the multi-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actual demand of joining in the WTO. It promotes all kinds of jobs of the government, enhances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 and forges stronger ties between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Secondly, th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Namely, they are

the principles of the supreme masses interests, integrity, honesty, publicity and progress step by step. Thirdly, the main contents of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following. They are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image of efficiency, integrity, and parity of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civil servants image of the appearance and demeanor, authenticity, innovation, cleanness and industriou sness, the administrative behaviors image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 administration. Finally, the working procedures of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following. They are to investigate and locate, to create and execute, and to inspect and revise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Part four is about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building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Firstl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embody i n two aspects in our country. On one hand, they embody in the use of the scientific law. The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regular study on how to build the system of theory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s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 is proficient. Therefore, many problems can’t be settled in the real op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mbody in the use of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The government image is displayed by the misplacement of “servant”and “master”, the indifference of public relations consciousness, the disorder of administrative behaviors, the malfunction of public policies, the untruth of organization achievements, the unbalance of online inform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 of countermeasures for ou r government image construction. The following tasks should be accomplished in order to build a good government image: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government image, and elaborate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y on practice. Change the function an d role of our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market economy.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civil servants, and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of our government. Construct

electronic government, and form an “internet government”image. Set up the awareness of image, and carry out the “everyone taking part in”image strategy. Improve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tighte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al masses. Amplify the supervisory and controlling system, and strictly regulate the government image.

内容提要

政府形象问题是政治学、行政学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当代政治学、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和个案资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形象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对政府形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做了初步阐释,并将其与企业形象、个体形象进行类比,厘清了政府形象的具体含义。二是分析了政府形象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特征。三是提出了政府形象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政府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程序。四是通过对我国政府形象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前言

政府形象塑造是现代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朱镕基总理1998年3月在第一届政府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励精图治,建立高效廉政的新政府形象。可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中国政府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这就为我国政府形象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时代呼唤重塑政府形象,政府也需要通过塑造新形象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与支持。因此,塑造新政府形象,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的迫切愿望。当前国内许多地方开展了“政府形象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政府形象塑造对于实现政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将政府形象当作政府的代名词,而没有成为一个理论范畴。近年来,对政府形象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者研究的焦点。理论界发表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许多看法和观点有一定见地和价值。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建设政府形象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政府形象建设,还处于刚刚启动阶段,缺乏严格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在实际操作中还常常流于零碎和散乱,缺乏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首尾一贯的、普遍公认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一个合乎理性的解决问题的适当程序。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往对政府形象理论的考察,往往只在研究经济管理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形象进行探索,很少从政府形象与政治学、行政管理现代化之间的关

系入手来研究;而且以往对我国政府形象的论述,大多散见于一些著作、论文及杂谈之中,就事论事多,结合当前社会变迁背景的研究少;经验介绍多,综合研究少,且大多是匆匆几笔带过,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得到多数理论工作者认可的理论成果;对西方国家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学术界的探讨也多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相关政府形象行为模式的评介上,而对于政府形象的结构、功能、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如何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研究上,则显得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从政府形象的理论内涵和实际运作两个层面,客观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形象建设,梳理了政府形象的历史发展,阐述了政府形象的价值作用,明确建构了政府形象的内容和程序,希望有助于研究探索我国政府形象的理想定位和政府形象建设的具体工作思路。

一、政府形象的理论范畴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能和角色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政府塑造理想形象提供战略的选择。

概念的阐释是一切理论研究的起点。鉴于政府形象研究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且关于政府形象的理论研究同它的实际运作一样,仍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因此,为明确起见,我们这里试图对政府形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做一初步阐释,并将其与企业形象、个体形象进行类比,以期进一步厘清政府形象的具体含义。

1、政府形象的概念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政府形象的界定尚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形象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意指政府信仰、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等要素凝聚而成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机构的功能作用等外化出来的具体形象,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通过自己的活动与行为显现出来的外观给予人们的直觉感受,并留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直观印象。[1] (2)政府形象是由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影响和心理印象,它对社会心理、普通民众的政治文化观念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2]

(3)政府形象是政府言行及表现所形成的印象、评价和信念的总称。[3]

(4)政府形象(或政府公众形象),是指政府在推行国家公务、执行国家意志或从事专门的国内外公关活动中,其行为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4]

(5)政府形象是政府这一巨型的组织系统在运作中即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这种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所作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5]

(6)政府形象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客体的公民头脑中的有机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6]

(7)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它是通过政府的建筑物、领导人、公务人员、方针、政策、日常施政行为等具体而客观的东西作用于公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综合印象。[7]

上述观点都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形象的内涵所进行的界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作为一个概念表述仍显不足。有的观点只是内容或要求的简单罗列,有失概念的概括性和准确性;有的观点只注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有的观点只限于从某一方面进行界定而难免偏颇;有的观点只注重本质分析而流于笼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的实际行为、政府的产品与绩效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政府形象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是政府形象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它通过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表现的精神风貌来塑造自身形象。一般地,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形象。一个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就会产生良好的政府形象。反之,一个守旧、虚假、腐败、低能的政府就会产生恶劣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它通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沟通途径,使公众在了解政府的目标、结构、职能、运行和产出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府形象。

第二,政府形象的内容是公众对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的实际行为、政府的产品与绩效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也就是说,公众对政府的基本信仰、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府行动的结果,如安全、福利、正义、自由和秩序等所形成的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它淀积于公众的社会心理之中,这种社会心理实际上是政府内在素质与外在能力的一种有机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心理是对政府形象在思想感情变化上的一种互动,它往往通过印

象和评价表达出来。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形成对政府的初步印象,印象一经形成,公众便会从各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分析得失、优劣,最后总结出对政府的综合评价。

第三,政府形象的客体是政府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政府形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整体是法律的最终制定者,是产生、监督和罢免政府的权力主体,政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公众评判的依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中的个体,其法律主体地位被逐步确立,在某些法律关系中,公众不仅可以作为与政府对等,而且可以作为与政府平等的法律主体进行活动。他们在与政府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政府的感知和判断,虽然这些感知和判断是公众个体意识的产物,但正是这些个体意识的总和才构成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整体意识,并最终对政府形象产生影响。

 2、政府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府形象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一方面,政府是阶级统治的机关,不同的阶级对政府形象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而政府形象必然会反映并服务于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一般说来,一个政府要树立何种形象,是受统治阶级的利益支配并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的。另一方面,政府在客观上承担着整个社会的管理责任。一个政府只有对全社会的利益和秩序管理得井井有条时,它的国家政治统治地位才能得到巩固。甚至,如卢梭说的那样: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8]这样,政府就必须面向全社会公众,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树立良好形象。政府的某些公益性活动,如修建福利性公共工程,进行抢险救灾等,会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普遍认同和肯定。

第二,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政府形象是政府机构、设施、建筑物和政府活动与绩效等这类客观的东西在公众头脑中的主观印象和主观评价。政府及其公务员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政府形象。政府的形象塑造和公众的形象感受都是主观行为。因而,政府形象具有主观性。同时,政府形象具有客观性。一方面,政府形象的产生是以政府的客观行为、

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政府形象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必须将其置于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中,从其是否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上予以检验。因此,政府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第三,政府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对于个体公众来说,他对政府的印象是在与政府大量的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产生出来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政府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公众个体的印象、公众群体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的结果则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公众的关于政府的集体印象。因此,只有代表人民普遍意志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公众个体意识的总和才能构成公众的整体意识,也才能形成政府形象。

第四,政府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公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一旦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某种印象,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公众行为和认知,这种认知并不会因时空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政府与公众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政府形象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是绝对的。政府的结构、功能、效率、政策和权力的运用是不断变化的,而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愿望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众对政府的印象,除了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

第五,政府形象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形象不是随意流露或无意显露的,而是通过形象主体刻意塑造和精心策划的。历史发展和组织分化过程表明,商品经济或文化越发展,政府就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关系行为,从而就越是将自身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去加以控制。但是,政府形象的最终判断和评价,要通过自我形象转化为社会形象才能完成,政府形象塑造过程往往要根据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来调整。没有这个反馈过程,政府难以判断其自我认知形象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同时,政府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够对可能出

现的问题都有肯定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因此,政府形象应该处在可监可控的反馈调整系统中。

(二)政府形象与相关范畴

1、政府形象与企业形象 

在我国,企业形象的研究比政府形象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开始对企业形象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所谓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内在精神等的外部表现。具体包括:企业的物质形象(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生产设备、建筑物式样、装饰涂色等),厂名、店名、品牌、商标、广告形象,经营人员形象和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形象。[9] 一般而言,组织身份是组织独特的存在,“由组织的历史、信仰和哲学、技术性质、所有权、人员、领导者的人格、伦理和组织的战略组成,”“是组织生存的核心”。[10]政府与企业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组织形象的某些共性,但由于各自身份、性质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组织形象也有所区别。

第一,形象追求不同。企业形象的赢利性特点突出。企业是一种赢利性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主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是企业形象永恒的动力源。而政府不同,它是一种非赢利性组织,以提高社会效益、增进国家利益为目标,利益追求表现为公共取向,政府对公益的不懈追求是政府形象永不衰竭的动力源。因此,赢利与非赢利性是企业形象与政府形象在价值取向上的显著区别。

第二,形象主体不同。企业形象的主体不具有唯一性,它只是同行业多家企业中的一家企业,面对着同行的竞争和市场的压力主动与公众沟通,塑造自身形象。同时,企业形象的主体也不具有权威性,它不拥有公共权力,不可能强制公众去执行它的决定。因而,企业形象的塑造不具有严肃性。而政府形象的主体往往处在独一无二的位置上。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不可能有几个政府同时并存,因而具有唯一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形象的塑造必须有更多的自觉性。同时,政府拥有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它可以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并强制它所管辖范围内的公众去执行它的决定。“它拥有对其它

一切人、一切组织或权利要求者的权威,不会遇到来自于一个与之平起平坐的权利要求者的挑战。” [11]政府的这种权威性使得它在塑造自身形象的活动中带有“官方行为”的色彩。此外,政府巨大的规模、复杂的结构决定了政府形象较企业形象的建设范围更广,难度更大。

第三,形象客体不同。企业形象面对的公众大多是与企业利益有某种相关性的特定群体,企业每一次进行广告宣传、产品推销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特殊指定的消费群。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竞争能力,向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塑造一个质量上乘、包装精美、品牌优良、服务周到的企业形象。而政府形象面对的公众是比较复杂的,既有不同的党派、社团,又有特殊公众如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妇幼病残、灾民遗孤等。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向社会提供符合不同需求的政府产品,它包括内涵于政府规章、制度和决策中的“福利、安全、自由”等,[12]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第四,形象传播不同。从内容上看,企业形象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企业的产品销售,使用广告、推销等手段,它的影响是在组织传播的有效范围内。而政府形象传播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又有文化、社教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政府形象传播的内容从根本上体现的是政府的行政意愿,反映执政党的利益和要求,受法律保护。因此,就社会而言,政府形象传播的内容是联系政府政治性的,其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形式上看,如果说广告是企业形象传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用艺术的方法进行夸张,对某一产品介绍进行“狂轰乱炸”的话,那么,政府形象传播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大众传媒、内部文件,传递政府的信息。它使用正规、标准的写作形式,采用翔实、客观的制作方法,发布真实、可靠的政府信息,形成有利于组织环境的公众舆论。这些使得政府形象传播要比企业形象传播正式、严肃、信誉度高。

第五,形象建设的侧重点不同。企业形象兼顾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反映组织形象状况的两个基本要素。知名度指公众对组织的知晓程度,即一个组织在多大范围内得到多少公众的认识和

了解。美誉度指公众对组织的好感和满意程度,即一个组织在公众中受到信任和赞许的程度。一般地,企业形象的塑造从形成和扩大知名度开始,让内外公众尤其是外部公众—消费者了解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维护和提高美誉度。而政府形象则不然,它侧重于美誉度。因为知名度是政府本身的伴生物,不能作为政府形象建设的目标,而美誉度则反映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也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支持与褒贬程度。所以,美誉度是政府形象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政府形象就是要维护和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塑造“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2、政府形象与个体形象 

政府形象不同于个体形象。个体形象是交往个体在人们心目中所形成的关于他(她)个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的目标不同。个体形象以个人为出发点,广交朋友,泛结良缘,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建立个体与个体之间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个体形象中,认识的主客体都是个体,实现的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目的,体现的是个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政府形象以社会政治组织—政府为出发点,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的双向沟通,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协调环境,最终赢得公众的信赖与忠诚,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政府形象中,认识的主客体都是集合体,尽管政府形象建设的具体执行者和工作对象都是人,但因为其形象主体是政府,沟通对象是社会公众,所以在政府形象建设中的个人代表的是政府,其行为是政府行为。在政府形象中,不但要注重个体形象,而且要通过个体形象将政府与公众联系起来,以实现政府的宗旨,体现政府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第二,传播的方法不同。个体形象传播在单个的个体之间进行活动,主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媒介,或借助于书信、电话等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传播手段单一,沟通范围窄,信息量小。而政府形象传播则不同,它不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通过

这种个人之间的联系,把政府与公众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段,沟通范围广,信息量大。

第三,建设的内容不同。个体形象不仅指个人的衣着、仪表、举止、谈吐等外在的表现特征,而更注重人的才识、品质、能力等深层内涵。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和独特的内在气质,不仅符合个人普遍追求自我价值的要求,也是对个人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开发。而政府形象是指政府能引起人们思想与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与姿态,它包括政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公务员行为等有形形象,也包括在此基础上,人们能切实感受到的政府信誉、权威和精神风貌等无形形象。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符合政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对政府执政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公务员形象与一般个体形象是有区别的。公务员形象不仅包含一般个体形象的内容,而更应体现国家公务人员的特殊形象,即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人格形象等;公务员形象服务于政府,最后得益或受损的是政府。而个体形象服务于个人,最后得益或受损的也是个人。

此外,个体形象一旦遭到破坏,个人可以去投诉,控告,而政府形象则不能,它一旦遭到破坏,除非它与具体人物联系在一起,否则是没有人追究,也难以补偿的。因为它是公共的,其所有权是泛化的。

二、政府形象的历史发展

政府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地,人们通过政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识别政府形象。政府从它的产生、发展直到现在,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政府形象也随之不断改变。本文以市场经济作为分析政府形象建设的逻辑起点,试图探索在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形象发生的显著变化。

(一)“守夜警察”的政府形象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根本性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资源配

置方式,是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开始的。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13]因而要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去增进社会利益。这样,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完全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作用与活动范围应体现在:一是“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力和侵略。而此种义务的完成,又只有借助于兵力”。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三是“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14]由此可见,政府的作用被限制在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内,政府的作用形象和行为方式就像一个“守夜警察”。“守夜警察”的政府形象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两极分化、失业和公共设施落后等等,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这些问题日益加剧。于是,社会的价值观念日益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就政府是否应承担起解决日趋严重社会问题的任务进行了长期争论,“守夜警察”的政府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开始发生动摇,最终导致了福利政府的出现。

(二)“社会救星”的政府形象

从福利国家的因素开始萌芽,发达国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即使是奉行典型自由主义政策的英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使它开始改变其不干预政策。其它工业革命较晚的欧洲政府,已经“看得见的手”就伸得更长。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的竞争,又导致了政府对于地区垄断的参与。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曾经指出的:“作为第二次经济革命的结果,所有西方世界的经济部门都经历了深刻的结构变迁。尽管最初的政治—经济结构各不相同,但接踵而来的变化却提高了政府的作用”。[15]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抛弃了传统的放任主义政府治理方式,接受了以政府干预为标志的凯恩斯主义,实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即通常所说的“新政”。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 1 引言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 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社 会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

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 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 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理论,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

牢记为民服务,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毕业论文 —牢记为民服务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学生:李肖峰

目录 提纲 (3) 内容摘要、关键字 (4) 正文 (6) 参考文献 (14)

提纲 一、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途径 1、培养和强化政府形象意识 2、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政府公务员形象 3、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为人民服务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根基 1、为人民服务的实现途径 1.1 完善对人民负责制度,落实为民服务理念 1.2 建立政府的诚信制度,落实信民理念 1.3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落实富民理念 2、打造服务型政府 2.1 转变思想理念,转变工作作风 2.2 推行行政创新,提升服务效果 2.3 自觉接受监督,依法依规行政 2.4 抓好政策落实,真正为民办实事 三、结论

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摘要:政府形象是一个自有政府就始终存在的、客观的、与人民关系极其密切的特殊形象。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个政府所拥有的重要资源和无形财产,也是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鉴于政府形象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为民服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关键词:政府形象,为民服务,树立

Keep in mind for the people service aim Set up good government image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mage is a own government that is always there, objective, the extremely close relation with people's special image. The good government imag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and intangible property, the government have is government function effectively for playing to the important premise.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government image, setting up good government image appears very necessary. This article is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t is discussed how to set up good government image. Key words: the government image, for the people service, set up

2013春季 北京大学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作业答案

1. 政府(广义)(第一章)(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 政府是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2. 政府形象(操作角度的定义)(第二章) 政府形象就是作为行为主体和政治传播者的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通过政策、行为和言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其所有活动而在相关社会行为者和受众心目中所形成的整体印象、认知和评价。 3. 晕轮效应(第四章)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认识主体把对认识客体的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扩大成为该客体的整体印象的认识现象。 政府形象传播(第五章) 政府形象传播是指各级政府机关,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沟通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和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美好形象,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的传播行为。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第六章)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好地体现国家管理职能,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支持、监督,以协调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 专家评估法(第七章) 所谓专家评估,是指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而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专家评估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依靠专家对政府形象管理中相关问题做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7.政府形象识别系统GIS(第三章) 政府形象识别系统是指把政府的理念、行为与视觉统一起来,用识别导入的方式进行建设,建立政府形象的识别系统,市政府形象定性化、系统化。 8. 政府形象管理(第八章) 所谓政府形象管理,是指在政府总体形象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工作质量、政府政策形象、公务员形象、环境形象等实施全面管理,以提高政府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从而提高政府美誉度的现代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9.新闻发言人制度(第八章)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按照一定程序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制度。 10.政府形象危机(第八章) 政府形象危机就是指由于政府自身或公众的某种行为而导致政府生存环境恶化的突发性事件。 11.简述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第一章) 人民主权原则;法治主义原则;有限政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学生:刘梦雅 指导老师:李春燕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技术师范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之前改革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制度法律建设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引起了较多的群众性事件,政府形象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大部分群众性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公务员执行任务时中语言或行为失当造成的。公务员的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公务员形象是政府形象最生动的载体,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必然要求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存在行为失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近一段时间我国出现的一些群众性事件中总结出我国公务员队伍形象方面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形象建设策略。 关键词:政府形象;公关意识;行政职能;和谐社会;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政府形象塑造的背景 在行政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谈起公务员的形象,正面形象相对模糊,而一些无为、低效、腐败的负面形象却广泛为老百所流传,如:“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茶水看看报,十一点钟回家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公务员的正面形象,提高政府公务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公务员的形象是政府工作形象的代表,也是公务员自身素质及政府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政府工作人员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处理日常的行政活动,塑造好哪些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政府形象塑造的意义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

公务员形象气质概述

公务员形象气质概述 面试事业部马春霞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准公务员的广大考生,在面试准备中必须充分了解公务员的定位,掌握公务礼仪,按公务员的形象气质要求全面包装自己,在面试考场中向考官成功展示首张名片。 公务员是代表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是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政令的执行者。公务员作为政府与群众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政府的形象大使,是人民的公仆和代言人。公务员形象气质是公务员个性特点、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外在表现,但是,公务形象并非仅指公务员的个人形象,更是公职人员责任的外化,是政府工作形象的窗口,是政府管理水平以及权威性与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公务员个人形象气质是其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和政府形象的标杆。因此,公务员个人形象要服从政府的整体形象,从发型、穿着、妆容、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政府整体形象的要求。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公务员要履行好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培养强烈的形象意识,掌握公务礼仪的基本规范,塑造良好的公务形象。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求,公务礼仪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在行政工作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准则。具体而言,公务礼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活动中,为塑造个人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而遵循的尊重他人、讲求礼节、注重仪表、规范仪式等一系列规范和程序,具体包括公务员的衣着装饰、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公务礼仪既是推进政府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也是公职队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公务礼仪与一般礼仪相比,具有“三性”——规范性、系统性和严肃性。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倡公务礼仪,可以塑造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改善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 一、名词解释 1.政府(广义)(第一章) 广义地讲,政府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构,它泛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2.政府形象(操作角度的定义)(第二章) 政府形象就是作为行为主体和政治传播者的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通过政策、行为和言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其所有活动而在相关社会行为者和受众心目中所形成的整体印象、认知和评价。 3.晕轮效应(第四章)P71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认识主体把对认识客体的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扩大成为该客体的整体印象的认识现象。 4. 政府形象传播(第五章)P80 政府形象传播是指各级政府机关,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沟通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和介绍自己,展示自身美好形象,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的传播行为。 5.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第六章)P101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好地体现国家管理职能,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支持、监督,以协调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 6. 专家评估法(第七章)P126 所谓专家评估,是指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而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专家评估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依靠专家对政府形象管理中相关问题作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7.政府形象识别系统GIS(第三章)P51 政府形象识别系统是指把政府的理念、行为与视觉统一起来,用识别导入的方式进行建设,建立政府形象的识别系统,使政府形象定性化、系统化。 8. 政府形象管理(第八章) 所谓政府形象管理,是指在政府总体形象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工作质量、政府政策形象、公务员形象、环境形象等实施全面管理,以提高政府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从而提高政府美誉度的现代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9.新闻发言人制度(第八章)P135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按照一定程序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制度。 10.政府形象危机(第八章)P140 政府形象危机就是指由于政府自身或公众的某种行为而导致政府生存环境恶化的突发性事件。 二、简答题 11.简述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第一章)P24-26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被认为是宪政体制下现代政府的第一原则。 (2).法治主义原则 法治是现代各国民众的普遍要求,也被认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准则。现代政府的法治主义原则指的就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和权威机关必须服从法律及法律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行使权力。 (3).有限政府原则 有限政府原则指的是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范围有所限制的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互动沟通机制研究

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互动沟通机制研究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优质的政治资源,对于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公共事务管理、外交合作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意义。在互联网语境下,各级政府在应对热点舆情事件当中的反应,成为考验执政能力水平和权威公信力的新“试金石”。纵观近年来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应对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基于一套行之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是政府与媒体、公众建立信任、增进共识、化解危机的科学路径。本研究从互联网时代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出发,以政府、媒体、公众三个责任主体范畴研究热点舆情中互动与沟通机制的科学构建。 标签:政府形象;热点舆情;互动沟通机制 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实际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优质的政治资源,在对内行使国家权力,对外进行合作交流中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形象的塑造来源于日常政务工作的积累和单个事件的应对。自十六大以来,“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关键环节。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为热点事件舆情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力量积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偶发的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都有可能迅速聚拢舆情,引发极大地社会关注。而每一次舆情应对都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智慧和水平的考验,也是政府形象积累或消耗的挑战。在此过程政府、媒体和公众身处一种 “非零和”博弈的场域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互动沟通,实现多方满意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政府形象的正面塑造,是当下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热点舆情事件对政府形象构建的挑战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代表着一定时期之内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态度、观点、看法的总和。舆情特指互联网语境下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形成的突发、迅速、广泛、集中的网络意见表达。与网络舆情力量崛起相伴随的是新时期政府形象建构的新挑战和新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执政理念的挑战 近些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种转变背后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标准是“民本”和“责任”。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强化了“自媒体”的传播形态,塑造了自下而上、交互渗透的传播格局,政府形象的传播策略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舆论反应”环节应该逐渐抛弃传统“中心性”应对思维,用对等沟通的理念回应民众的呼声和诉求。比如在一些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传统思维是“报喜不报忧”、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

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及其对策 【摘要】形象工程是一些领导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形象工程和一些政府领导自身素质和制度不完善有关。防治和解决形象工程重点是健全有关制度,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是关键【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防治对策 一、形象工程的含义 中国文化史表明,“形象”概念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出现,并且具有独立的﹑丰富的内涵。“形象”一词,源远流长,用多面广;其内涵和外延,虽不断丰富和发展,但至今人们尚未对它作全面、历史、系统的考察。形象可以解释为:人之相貌,物之形状。这个含义上的“形象”概念,出现得最早,我国古籍中多有所见。在古籍《尚书·说命》篇的正文及其疏注中,就讲了一个“殷王武丁寻找并任命傅说为相”的故事:武丁梦见天帝送给他一个名字叫“说”的助手,可以代替他治理政务,武丁仔细回忆梦中之所见,寻找于群臣百官之中,在寻求无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命令百工“刻其形象”,“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到民间去寻找;这样“按图索骥”,终于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正在筑路的奴隶傅说,并把他召到都城任命为大臣,主持政务。○1另一本古籍《周礼·天官·司会》,在解释地契版图时明确写道:“图,土地形象,田地广狭。”“土地之图,有其形象,即是民之田地广狭多少,皆在于图也。”○2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形象”的一般意义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因此,形象是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征。 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形象”常常被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予以注重。近年来,“形象”又常常被缀以“工程”二字,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等意味,对形象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二、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产生的原因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首先阐述了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说明要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尽快适应政府职能和政府观念的转变最后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前言在行政改革和行政化的过程中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随着主义市场的和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政府机构调整、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搞活国有、整治腐败现象、打击法人走私、实施科教兴国、安置下岗职工、组建创新体系、抗御特大洪水等社会时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对形象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及行政人员形象意识的增强。1997年成立了政府形象战略项目将政府形象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了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一般而言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 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政府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政府的目标、意图、倾向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价值标准、战略目标、是否廉洁、政策是否民主、高效与否、领导者素质、公务员行为规范程度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因素印象的总和。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主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它是政府的理念、行为及效果的集中综合表现。 政府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政府为了发挥其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进行各种其他政府活动这些政府政策和政府活动必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环境中留下痕迹给公众留下某种印象公众会产生一定看法并做出相应评价。政府形象是发展变化的因为政府行为在不断变化公众的评判标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府形象随着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府面对的公众对象有国内国际的社会各阶层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各地区的对于广泛而复杂的公众对象而言政府形象也是有差异的。为政者在于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各届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任何政府都希望得到民众充分的信任和忠心的爱戴。因为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提高政府统治的合法性。良好的政府形象要求政府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声誉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正如企业非常重视商业信誉因为良好的商业信誉会给它带来宝贵的商机和滚滚的财源一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行为有效性的增强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同时不良的政府形象对政府造成的损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这不仅会败坏政府的声誉威胁到行政人员的前途而且会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损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危及到政府的生存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无法挽回、难以估量的。所以任何一届政府都努力树立并维护其良好的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形象。当前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行为与政府理念的普遍严重背离这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政府形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真实而大量的资料表明政府理念所描述的许多文明的行政行为正在被政府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所践踏。例如政府大力宣扬提高

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可以有力地反应政府为民办事的能力,一个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服务型、诚信、阳光透明、高效能的亲民政府形象是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极大肯定,而政府领导者的形象是政府形象的一个直接反映。领导者形象关乎自己, 关乎事业。因此, 正确认识领导者形象及其时代特征, 研究当前群众关注的领导者形象内容, 遵循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原则和要求,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关键词:政府形象;阻碍因素;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地方政府的内涵 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在地方的延伸。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有着许多一致的目标和行为,有着共同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它们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国家行政系统中的地位、职责、权限的不同而管辖范围不同。不同的管辖范围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形成了各自的利益——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中央利益是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最直接集中的体现。地方利益以整个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是中央政府的具体执行组织;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具有地方性政策制定的决策权,具有地方性事务的负责权及管理权。这双重身份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实现地方利益。现实情况是,自中央政府从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中表现出的向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分权以来,地方政府完成了从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向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转换,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社会事务发展的同时,也为非正当利益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适宜的机会。 2、政府形象的界定 政府形象是指对政府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约束力的社会公众(包括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政府客观实在的主观认识,是对政府各方面要素

品牌形象文献综述

1前言 生存在于生命的延续,更在于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的激发和升华,企业的生命也是如此。面对当前残酷、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更需要企业在生存中不断开拓和创造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市场竞争、品牌竞争等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在信息日益共享的“信息时代”产生了众多趋同现象,即同类商品之间的技术、服务、价格等的水平越来越难分上下。为此,作为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手段——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已成为制胜的法宝。 品牌形象是品牌构成要素在人们心目中的综合反应,也是消费者记忆中关于品牌的所有联想的综合感知。品牌形象由品牌的内在形象和品牌的外在形象构成,其中品牌内在形象主要包括品牌产品形象和品牌文化形象,品牌外在形象主要包括品牌标识形象和品牌信誉形象。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指成功地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构筑、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国内外关于品牌形象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将国内外关于品牌形象相关理论、品牌形象测评、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塑造四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归纳,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品牌形象相关理论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理论依据。在品牌形象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USP理论、多重属性模型、BI理论、比尔品牌形象理论以及我国学者罗子明的品牌形象的特性及构成理论。 (1)USP理论又称独特销售说辞理论[1],是罗瑟·里夫斯提出来的,主要应用于广告策划中。该理论在消费者是理性思维者的前提假设下认为:消费者倾向于只记住品牌的一个东西即强有力的主张或概念,并进一步认为在消费者心目中,一旦将这种强有力的主张、说辞或许诺同某一特定的品牌联系起来,就会给该产品以持久受益的地位。 (2)多重属性模型多重属性模型是消费者行为学中最常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消费者品牌偏好的理论之一。多重属性模型有许多变式,如“信念-评价模型”、“信念-权重模型”、“决定-属性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来源于费什1996年提出的“期望-价值”模型。 (3)BI理论又称品牌意象说[2],是著名广告人大卫·奥格威在1948年提出和倡导的。品牌意象说中的“意象”与“品牌形象”中的“形象”所对应的英文都是“image”,但所指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指象征性的、表现价值观念的联想。奥格威认为:同类产品的许多品牌,就其物理属性的差别而言,消费者是很难区别的;营销者主要通过广告等手段赋予品牌不同的联想来达到这一目的。只要这些联想符合目标市场的要求,它们就会赋予品

政府形象传播的舆情分析

政府形象传播的舆情分析 曹劲松 内容提要在复杂的社会舆论场中,树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良好认知,是各种政府传播活动的内在诉求。引导舆论的前提是掌握舆情,建立科学的舆情分析机制,形成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的制度化安排。因此,应在梳理政府形象舆情监测关键点的基础上,对涉及政府形象传播的舆情特征加以分析和归纳,并通过舆情机理的构建,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而提出对政府形象的舆情预警。 关键词政府传播形象认知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预警 社会舆论包含了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知与评价,政府形象在公众认知中的好与坏可以直接通过舆论呈现出来,因而,公众对政府舆论评价的集聚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的公众形象。政府形象传播必须依靠正面的、积极的舆论支撑,或是在负面的舆论压力下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化舆论被动为主动。引导舆论的前提是掌握舆情,因而建立科学的舆情分析机制,形成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的制度化安排,能够为政府形象的管理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舆情实时监测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所构建的传播环境中,政府形象的舆情监测应当是实时进行的。因为从信息源头到达广大受众那里的传播时间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相比,已经大大缩短,并且传播路径也日趋复杂,很难通过传播路径干预的方法去控制舆情。只有建立全媒体的舆情实时监测系统,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与政府形象有关的舆情信息,为及时分析和有效应对创造条件。形象维护的舆情监测与突发事件处置、民意沟通及舆论引导有着共通之处,就是积极主动地根据涉及政府主体的社会舆情态势,进行甄别、梳理和归类,特别是要重视与形象认知直接关联的舆情热点、舆论燃点、形象“坏点”和认知“死点”,做到及时发现、及早甄别、及速处置。 1.舆情热点 舆情热点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症候的反映,表现为民众在某一阶段较为关注的舆论话题,既具有全局性、共同性的社会认知特点,也具有地域性、复杂性的社会心理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社会焦虑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出现多元化、功利化、感性化的色彩,与政府主体相关的舆情热点频发。从一般性政府形象舆情热点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政府履责、政务公开、政情评价以及官员守法立德、廉洁自律等方面。从地方政府形象舆情热点来看,比较多的是结合地域性特点的一些事项,如地方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加剧或缓解、政府承诺事项的完成或拖延、政府决策与民意沟通的契合程度、地方官员行为处事与民众期待的一致程度等。从政府形象时效性的舆情热点来看,主要聚焦在与已经陷入舆论热点的政府负面形象个案是否具有共同点,如政府机构的失职、塞责、诿过以及官员中的“雷人、雷语、雷事”。这些形象舆情热点应当成为舆情监测的重点,一旦发现,必须高度重视,及早澄清事实、明晰责任,以免舆情蔓延,热点升温。 2.舆论燃点 在媒介融合、媒体发达的现代传播环境中,见诸各类媒体的信息和意见总量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哪些事件信息或意见表达能够引起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进而扩大为普遍的社会舆论,往往取决于舆论燃点的作用。舆 331

关于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国外研究:从行为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形象设计到市场营销学的形象营销战略 在西方,地区形象的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城市的形象》与《地方性和非地方性》两本著作被认为是与地区形象研究相关的早期文献。在《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林奇提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的概念,建立了独特的城市形象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将城市形象的概念应用于城市设计与规划。因此,关于地区形象问题的研究,在国外首先是从行为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研究开始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亨特撰写了一篇题为《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的博士论文,主要探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形象因素的意义,开创了旅游形象研究的先河。80年代,范登伯格在《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系统》一文中,从城市动力学和区域竞争的角度分析了地区营销的起因及其公共规划功能;阿什沃斯与伍德合作发表了《城市营销》一文,将城市营销视为市场导向的城市规划工具和技术来进行研究,提出可基于结构规划的过程操作来实施城市营销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1993年出版了《地区营销》一书,初步建构了地区营销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地区形象的营销战略;1997年出版了《国家营销》一书,在立足于全球竞争的基础上,将地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营销理论;2002年出版了《亚洲地区营销》一书,通过相关案例集中论述了地区形象营销,提出可

通过分析地区形象的可营销性来开展战略形象管理,充分赋予了地区形象在地区营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瑞尼斯特2003年撰写了一篇题为《地区营销的成功要素》的博士论文,通过对北欧和美国地区营销实践的深刻分析,创造性地总结和提炼出地区营销的九大成功要素,并将地区形象列为地区营销的战略要素之一。…2003年韩国首尔国际大学的李武容撰写了一篇题为僦区营销战略与文化方略的地位的博士论文,将地区营销战略置于地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从文化视角进行探讨,提出地区营销可区分为地区战略和营销战略两个层次,显然更符合其作为地区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品格。 由此可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上研究地区形象营销的文献源源不断。地区形象营销的理论贡献也由以往的大多出自于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学者的研究逐步转向市场营销权威学者的有力推动,从而大大丰富了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的跨学科交融与发展。 二、国内研究:从企业形象和地区形象设计到地区形象营销战略构建在我国,地区形象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企业形象理论的启发。从90年代开始,随着企业、政府等管理决策者对企业形象战略的逐步重视和实施,国内学者开始在城市规划中借鉴企业形象传播的经验探讨地区形象的塑造、宣传和推广问题。如罗治英1994年率先以城市规划为视角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形象的概念与体系,并对广东省花都市的形象建设开展了实践性研究:赵定涛对区域形象管理和形象评价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地区形象管理已成为当代区域宏

基层政府形象的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基层政府形象的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政府形象已经成为体现国家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获得公众和社会组织支持与理解的主要依据。在民主政治氛围影响下,社会公众要求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开始运用自身的独立与民主意识对政府管理活动进行理性审视,公众评议政府、政府形象设计与传播、政府绩效管理、危机管理等形式的政府形象评价在各地蓬勃开展起来。因此,如何在社会转型加快、利益冲突加剧的行政环境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对政府形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省级以上层次,主要集中于政府形象理论范畴探讨,形象影响因素与塑造途径定性研究,以及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形成的GIS形象模型分析,但对具有强大事权并最贴近农村生活的一级政府组织的基层政府的形象评价重视不够,且缺少定量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 因此,本文尝试开展了对基层政府形象评价的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国内外有关政府形象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从政府实在与公众认知的角度对基层政府形象评价的概念进行阐释,表明基层政府形象评价实际上是对政府行为的过程与本质的评价,也是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相互博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基层政府形象评价的主体与内容、影响因素以及形象评价的意义,这些为构建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打下基础;再以服务型政府形象为切入点,参照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了政府理念与职能、政府行为与绩效、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与样本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浏北新区基层政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和基层实际情况,从形象定位、政府公关、队伍建设、绩效管理四个方面来提升基层政府形象,并总结全文展望今后政府形象评价方向。

【文献综述】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目前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西方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重视,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都会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促使危机管理理论不断完善。 近几十年来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国际关系研究、决策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个人与集团的心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全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目前西方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阶段划分理论有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986),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米特洛夫的五阶段划分理论(1994),即信号侦测阶段、探测和预防阶段、控制损害阶段、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奥古斯丁的六阶段划分理论(1995),即危机管理的避免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阶段、危机管理的确认阶段、危机管理的控制阶段、危机管理的解决阶段和从危急中获利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1998),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一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理论体系有下面几个:1、危机管理的系统论。系统论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此系统的倡导者建议组织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危机管理系统论的研究者还未提出具有实证性研究的一系列问题。2、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由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危机管理的结构论。主要的贡献在于从总体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详细剖析了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组织可以从战略管理层面来实施应对环境威胁的管理策略。3、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由西蒙A布斯首先提出。他根据组织危机的成长特性,将组织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者对违纪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4: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

城市形象战略完整版

城市形象战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