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的读书笔记

皮亚杰理论的读书笔记
皮亚杰理论的读书笔记

皮亚杰理论的读书笔记

一、皮亚杰学派的建立

皮亚杰一生兴趣广泛,涉猎过很多学科,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皮亚杰就着手研究认知的发生及其发展的问题,直到50年代“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的建立,皮亚杰和他的同事组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或称“皮亚杰学派”。他们提出了儿童智慧形成和认知机制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知发展的科学体系,从而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

二、皮亚杰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基本假设

1、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儿童自身中,他不同意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这里用的是“过于”,说明皮亚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赞同环境的作用,所以后来他又提出“儿童在动作图式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经过不断内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

2、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

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图式”给我的印象最深,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得最多。那么,图式的定义即“人脑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3、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存在纯粹的客观事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看的出这个观点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还是要依据客观现实的发展。(二)认知发展的机能

1、组织与适应

皮亚杰发现,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自己与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并把生物体集体层次上的组织机能和适应延伸至心理的层次,故他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这个观点带有明显的生物学话倾向,忽略了作为社会人的根本特性,这就有可能导致将高级心理活动还原为低级心理活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或一切思想的目的是使有机体以更令人满意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毕竟我们也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的行为并不与环境相适应。

2、同化与顺应

学习这两个概念时比较容易把他们混淆。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顺应就是对认知结构给以增补、提炼并使之复杂的创立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可以发现,我们的教育和学

习就是同化的体现。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要数他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了。皮亚杰认为,人们从出生到成年期,其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个理论在教育上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但也发现存在着很多局限:(1)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完全如皮亚杰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存在,皮亚杰只是关心质变的过程,而不关心量变的过程;

(2)形式运算并非是思维的最高阶段,有人就提出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成年人思维的特点;

(3)认知发展阶段的描述过于抽象,应该构建一个更为具体的模式,从而使之更为准确;

(4)我们也可以发现,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注重儿童自身的作用,在社会环境因素上的解释就很单薄,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三、皮亚杰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也力求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于学校教育。许多人已经将皮亚杰的思想应用于儿童抚养

和学校教育,包括课程顺序的安排、学习目标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评定等。主要的实践观点有以下两个:

1、教育要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纠正传统的学校课程里儿童发展与学校学习活动之间的不协调。课程的制订者们从皮亚杰关于学习课题的最佳年级安置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并制订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学习。皮亚杰学派通过不断研究,认可训可以改变儿童的心理结构。我认为在现代就盲目地运用了这个观点,对儿童的训练要区别开来,特别是对于一般的儿童和特殊儿童。

2、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

皮亚杰认为:不成熟的教学不能带来智慧的成熟。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我们当代的素质教育是秉承着这种思想,但是实际上的素质教育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有关教学的读书笔记(共6篇)

篇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书名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 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 。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 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 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 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 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 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 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 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 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 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 。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 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 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 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 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 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 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 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 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 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 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 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 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 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 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

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 1 / 5 精品文档 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

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 2 / 5 精品文档 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教学论读书笔记3篇

教学论读书笔记3篇 本文是关于教学论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最新《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

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

(完整版)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王连功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著作《文学理论》,作为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代表作品,在国内的传播却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曾经在国内流传甚广,但是随后却难觅踪影,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再版,终于让这本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国内重新被众多学者认识。我也是经过多年期盼才一睹为快。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初读这本书的一点感受。 在这本书的第一版序中作者称“我们力图把‘诗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的评价)和‘研究’(“探索”)、‘文学史’(文学的“动态”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静态”相对照)这四个范围统一成一体。”1 而他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区别文学和文学研究:“我们必须首先区别文学和文学研究。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情: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2由此发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并且指出传统的文学研究“都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重申一些古老的美学术语……其中每一术语都只能描述文学作品的一个方面,或表示它在语义上的一个特征;没有单独一个术语本身就能令人满意。由此至少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3 韦勒克由此在对传统文学研究的各种观点的批评中提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模式:将文学区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他们把外部研究分为四种:第一,文学与作者。韦勒克认为“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4“(虽然如此),作家的传记和作品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平行的、隐约相似的、曲折的反映的关系。……从这些界说的意义来说,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是有用的。”但是韦勒克同时指出“不论传记在这些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但如果认为它具有特殊的文学批评价值,则似乎是危险的观点。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 第二,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literature)的含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以下同 2同上书,第3页。 3同上书,第18页。 4同上书,第75页。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读《爱的教育》有感 申艳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2.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一个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暑假来临了。在暑假里,我读了老师给我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一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让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世界上应该存在着理想的教育,这理想的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相信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主要分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等十余章内容。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

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首先,做一名理想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理想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文学和其他艺术)【圣才出品】

第11章文学和其他艺术 一、简答题 1.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富于潜台词。 (1)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动作性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与人物的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既推动剧情的进展,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激情。 戏剧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在戏剧情节中矛盾无处不在,冲突的形式和表现是依靠人物的行动进行。台词是人物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冲突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能够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是否赋予语言丰富的色彩和内涵,与是能否塑造好人物角色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戏剧中语言的艺术处理必须做到台词的表达准确,理解深刻,使人物的台词真正被观众喜欢。 (2)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人物的对话、独白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又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表现什么人的性格。 如何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台词的处理非常重要。塑造人物的年龄职业、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语言处理,是直接关系到角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剧

本中的人物语言,不是客观抽象或是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富有多色彩个性化的。所以,在处理台词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语言的动作性之外,人物语言还要注意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化的语言。在舞台上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人物性格化的角色台词,满足观众对戏剧的审美需求。 (3)戏剧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潜台词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领神会的间接语言。 潜台词包含着橘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这些线索是由有魔力的和别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情感一旦贯穿到潜台词的整条线索中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有形体动作,而且也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潜台词存在于台词内部,存在于台词字里行间,作者没有写出来,但又最能表达人物语言的真实含义,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正含义。 2.结合新媒介给人带来的冲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1)媒介及新媒介的概念 媒介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文学媒介是文学语言与意义得以传播的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类型。文学的常见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都是需要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去传达的。而文学的一些交叉形态,如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电视文学、音乐文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