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

第五-六章高考真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全国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

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 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3.(2016·江苏)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

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解析该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中的微生物分解残留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可避免农田动物受毒害,能有效地增加其种类,同时也增大了害虫的环境压力,降低了其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存在相应的基因,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4.(2016·北京)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 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A

解析“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所以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在环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豹后代的性别比例应基本不变,B项错误;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目中未

涉及其他物种,无法判断丰富度的变化,C项错误;根据题中信息F 区豹种群数目由25只增至百余只可知,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项错误。

5.(2015·课标全国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6.(2015·福建)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其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1 920 J·m-2·a-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 780+4 200)=7 980J·m-2·a-1,则第一到笫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7 980/3 1 920×100%=25%;图中没有标出太阳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太阳鱼未被利用的能量,则不能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7.(2015·海南)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解析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自养型的生产者,即泥巴中的藻类。

8.(2015·海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储存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残骸、遗体等形式流向分解者;由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会逐渐减少,因此,要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不断地给生态系统输入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而这些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还有一部分随着枯枝落叶等流向分解者。

9.(2015·江苏)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 A

解析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环境条件长期选择的结果,故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由于缺乏其天敌而造成

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比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更易发生病虫害。

10.(2014·天津)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项正确;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若干种,这些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B项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故C项错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所需能量均来自本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他生态系统,故D项错误。

11.(2014·江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D

解析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项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项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项正确。

12.(2014·海南)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 C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鱼生存所必需的,A项正

确;鱼呼吸产生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项错误;长期黑暗条件下,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鱼会因供氧不足而死亡,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四川)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

定的依据:________。

答案(1)样方S

(2)二、三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

(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蝉大眼蝽的密度减少

解析(1)豌豆蚜属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增长,但因资源有限,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14.(2016·江苏)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2)N、P

(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1)饲料中的某些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2)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过多,故鱼塘富营养化可为水稻生长提供一定的N、P元素营养。

(3)稻田中害虫体型较小、活动范围较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分别统计稻田中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以了解虫害的发生状况。

(4)稻田中的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会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而其他类别的异养微生物均可分解大量有机物。

(5)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水华中的藻类之间竞争光照和无机营养,同时浮游动物等的摄食,以及某些微生物产生杀藻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均可使水体中的藻类数量明显减少。

15.(2015·重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 a=________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24λa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 t =N0λa。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 a=24λa。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生态系统高考题

生态系统16-18高考题分类 1(2018海南卷. 19题,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2(2018海南卷. 20题,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3(2018海南卷. 21题,2分)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4(浙江2018年11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 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浙江2018年11月选考27,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擞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 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D. 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6(2018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7(2017年海南卷,18题,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高一数学归纳法分析及解题步骤

高一数学归纳法分析及解题步骤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一起学习吧! 高一数学归纳法 《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青海湟川中学刘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A 版)》第二章第三节《2.3数学归纳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了许多结论,例如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它们的正确性还有待证明。因此,数学归纳法的学习是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对归纳出来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进行科学的证明,它将一个无穷的归纳过程转化为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通过把猜想和证明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的思维。本节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够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从骨牌游戏原理启发得到数学方法的

过程有困难;二是解题中如何正确使用数学归纳法,尤其是第二步中如何使用递推关系,可能出现问题。 三、【策略分析】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验从实际生活理论实际应用的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的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合理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②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归纳递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由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历年高考数学试卷真题附标准答案解析

历年高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5分)(2015?原题)设i是虚数单位,则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x ﹣﹣y2=1 ﹣x2=1 =1 5.(5分)(2015?原题)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命题正 6.(5分)(2015?原题)若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2x1﹣1,2x2﹣1,…, 7.(5分)(2015?原题)一个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面体的表面积是()

++ 8.(5分)(2015?原题)△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已知向量,满足=2,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1 ⊥?=1 +)⊥9.(5分)(2015?原题)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10.(5分)(2015?原题)已知函数f(x)=Asin(ωx+φ)(A,ω,φ均为正的常数)的最小正周期为π,当x=时,函数f(x)取得最小值,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5分)(2015?原题)(x3+)7的展开式中的x5的系数是(用数字填写答案) 12.(5分)(2015?原题)在极坐标系中,圆ρ=8sinθ上的点到直线θ=(ρ∈R)距离的最大值是. 13.(5分)(2015?原题)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输出的n为 14.(5分)(2015?原题)已知数列{a n}是递增的等比数列,a1+a4=9,a2a3=8,则数列{a n} 的前n项和等于. 15.(5分)(2015?原题)设x3+ax+b=0,其中a,b均为实数,下列条件中,使得该三次方程仅有一个实根的是(写出所有正确条件的编号) ①a=﹣3,b=﹣3.②a=﹣3,b=2.③a=﹣3,b>2.④a=0,b=2.⑤a=1,b=2. 三.解答题(共6小题,75分) 16.(12分)(2015?原题)在△ABC中,∠A=,AB=6,AC=3,点D在BC边上,AD=BD,求AD的长. 17.(12分)(2015?原题)已知2件次品和3件正品混放在一起,现需要通过检测将其区分,每次随机一件产品,检测后不放回,直到检测出2件次品或者检测出3件正品时检测结束.(Ⅰ)求第一次检测出的是次品且第二次检测出的是正品的概率; (Ⅱ)已知每检测一件产品需要费用100元,设X表示直到检测出2件次品或者检测出3件正品时所需要的检测费用(单位:元),求X的分布列和均值(数学期望)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教学提纲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 统部分

第五-六章高考真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全国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

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 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3.(2016·江苏)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

归纳法基本步骤

归纳法基本步骤 (一)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也有特殊情况; (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 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 (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n0≤n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P(n),Q(n)都成立。 应用 (1)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是成立的。 (2)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广义的形式的观点指出能被求出值的表达式是等价表达式。 (3)证明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公式的成立。 (4)证明和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 数学归纳法的变体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常常需要采取一些变化来适应实际的需求。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归纳法变体。

全国卷历年高考函数与导数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函数与导数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2015年-2018年共11套) 函数与导数小题(共23小题) 一、函数奇偶性与周期性 1.(2015年1卷13)若函数f (x ) =ln(x x +为偶函数,则a= 【解析】由题知ln(y x = 是奇函数,所以ln(ln(x x ++- =22ln()ln 0a x x a +-==,解得a =1.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2.(2018年2卷11)已知是定义域为的奇函数,满足 .若 , 则 A. B. 0 C. 2 D. 50 解:因为是定义域为 的奇函数,且 , 所以, 因此, 因为 ,所以, ,从而 ,选C. 3.(2016年2卷12)已知函数()()R f x x ∈满足()()2f x f x -=-,若函数1 x y x += 与()y f x =图像的交点为()11x y ,,()22x y ,,?,()m m x y ,,则()1 m i i i x y =+=∑( ) (A )0 (B )m (C )2m (D )4m 【解析】由()()2f x f x =-得()f x 关于()01, 对称,而11 1x y x x +==+也关于()01,对称, ∴对于每一组对称点'0i i x x += '=2i i y y +,∴()1 1 1 022 m m m i i i i i i i m x y x y m ===+=+=+? =∑∑∑,故选B . 二、函数、方程与不等式 4.(2015年2卷5)设函数211log (2),1, ()2,1,x x x f x x -+-

高考真题生物试题汇编——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真题生物试题汇编——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A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2.(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A 【解析】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3.(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D 【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4.(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高中数学归纳法大全数列不等式精华版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 (1)验证:n=n0 时,命题成立; (2)在假设当n=k(k≥n0)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1)(2)可以断定命题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2.归纳推理与数学归纳法的关系 数学上,在归纳出结论后,还需给出严格证明.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 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第一步时,是验证使命题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注意n不一定是1. 2.当证明从k到k+1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其次,在证明命题对n=k+1成立时,必须运用命题对n=k成立的归纳假设.步骤二中,在 由k到k+1的递推过程中,突出两个“凑”: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n=k+1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n=k到n=k+1时命题 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若实在凑不出结论,特别是不等式的证明,还可以应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也是证题的常用方法. 3.用数学归纳法证命题的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部分与正整数 有关的命题用其他方法也可以解决,但题目若要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则必须 依题目的要求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进行,否则不正确. 4.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加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数学应用能力.

5.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推理不同.(1)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都有这种属性.结果不一定正确,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结果一定正确. 6.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要求这个命题对所有的正整数n 都成立;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奠基步骤,是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递推步骤,是命题具有后继传递的保证,即只要命题对某个正整数成立,就能保证该命题对后继正整数都成立,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证明:12+122+123+…+12 n -1+12n =1-1 2n (其中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右边=1-12=1 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时,等式成立,即 12+122+123+…+12k -1+12k =1-12k ,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12+122+123+…+12k -1+12k +1 2k +1 =1-12k +12k +1=1-2-12k +1=1-1 2k +1=右边.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2n -1- 1 2n

历年高中历史高考论证题分析(大题)

历年高考论证题分析 2017年全国卷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信息:自14世纪以来,中西方联系日益加强。 阐述:自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西方殖民国家进行殖民掠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亦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往来。 自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中国航海界的创举,加强了中国和国外世界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西方传教士来华,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来华,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加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推动明清时期总结性著作的出现,如《泰西水法》、《天工开物》;同时西方殖民者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带来中国,促进了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同时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等产品也大量输往欧洲;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信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联系日益紧密 阐述: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各国进行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分散的局面;西方各国的扩张,极大程度密切了中西方联系; 西班牙和葡萄牙势力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美洲的经济作物也传播到中国,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扩大;中国茶叶、丝绸等输送到欧洲;同时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学东渐”的现象开始在中国出现,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推动了一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的出现,如《天工开物》和《泰西水法》等著作。东西方之间的往来对于双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中西方依旧由较为密切的往来。 2017年全国卷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近代以来科技进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阐述:在近代以前,生产力水平低,处于封建制度及传统教会控制下,科技发明比缺乏,人们的计时工具比较简单,日常生活较单调; 至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事件,极大推动人类近代化历程,于18世纪至20世纪,先后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众多科技发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电影、电报、电话、汽车、轮船等发明的出现。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使得日常生活趋向于多元化。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

第五-六章高考真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全国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向 答案 C 解析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向,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 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3.(201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解析该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中的微生物分解残留

2016-2019高考全国卷生物真题专题03 生态系统(答案版)

2016-2019年生态系统真题 (2016新课标3)31.(8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2017新课标2)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2018新课标1)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018新课标2)31. (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附详细解析

2015年高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5分)(2015?原题)复数i(2﹣i)=() A.1+2i B.1﹣2i C.﹣1+2i D.﹣1﹣2i 2.(5分)(2015?原题)若x,y满足,则z=x+2y的最大值为() A.0 B.1 C.D.2 3.(5分)(2015?原题)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结果为() A.(﹣2,2)B.(﹣4,0)C.(﹣4,﹣4)D.(0,﹣8) 4.(5分)(2015?原题)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是直线且m?α,“m∥β“是“α∥β”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5分)(2015?原题)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表面积是()

A.2+B.4+C.2+2D.5 6.(5分)(2015?原题)设{a n}是等差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a1+a2>0,则a2+a3>0 B.若a1+a3<0,则a1+a2<0 C.若0<a 1<a2,则a2D.若a1<0,则(a2﹣a1)(a2﹣a3)>0 7.(5分)(2015?原题)如图,函数f(x)的图象为折线ACB,则不等式f(x)≥log2(x+1)的解集是() A.{x|﹣1<x≤0} B.{x|﹣1≤x≤1} C.{x|﹣1<x≤1} D.{x|﹣1<x≤2} 8.(5分)(2015?原题)汽车的“燃油效率”是指汽车每消耗1升汽油行驶的里程,如图描述了甲、乙、丙三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燃油效率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消耗1升汽油,乙车最多可行驶5千米 B.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三辆车中,甲车消耗汽油最多 C.甲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小时,消耗10升汽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18年知识点16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含解析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8·全国卷Ⅲ·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等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调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项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 2.(2018·全国卷Ⅰ·T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2018·全国卷Ⅱ·T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解答过程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 解答过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七节数学归纳法 知识点数学归纳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易误提醒运用数学归纳法应注意: (1)第一步验证n=n0时,n0不一定为1,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值. (2)由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成立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自测练习] 1.已知f(n)=1 n + 1 n+1 + 1 n+2 +…+ 1 n2 ,则( ) 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1 2 + 1 3 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1 2 + 1 3 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解析:从n到n2共有n2-n+1个数,所以f(n)中共有n2-n+1项,且f(2)=1 2 + 1 3 + 1 4 ,故选D. 答案:D

2.(2016·黄山质检)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 n +1 = 2? ???? 1n +2+1n +4 +…+12n 时,若已假设n =k (k ≥2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n =( )时等式成立( ) A .k +1 B .k +2 C .2k +2 D .2(k +2) 解析: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可知,则n =k (k ≥2为偶数)下一个偶数为k +2,故选B. 答案:B 考点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求证:(n +1)(n +2)·…·(n +n )=2n ·1·3·5·…·(2n -1)(n ∈N *). [证明] (1)当n =1时,等式左边=2,右边=21·1=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k +1)(k +2)·…·(k +k )=2k ·1·3·5·…·(2k -1). 当n =k +1时,左边=(k +2)(k +3)·…·2k ·(2k +1)(2k +2) =2·(k +1)(k +2)(k +3)·…·(k +k )·(2k +1) =2·2k ·1·3·5·…·(2k -1)·(2k +1) =2k +1·1·3·5·…·(2k -1)(2k +1).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成立. 根据(1),(2)知,对n ∈N *,原等式成立.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面的等式: 12-22+32-42+…+(-1)n -1·n 2=(-1)n -1n ?n +1? 2 . 证明:(1)当n =1时,左边=12=1, 右边=(-1)0 ·1×?1+1? 2 =1, ∴原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全国卷历年高考立体几何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立体几何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类型一:直建系——条件中已经有线面垂直条件,该直线可以作为z轴或与z轴平行,底面垂直关系直接给出或容易得出(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类题入手比较容易,第(Ⅰ)小问的证明就可以用向量法,第(Ⅱ)小问往往有未知量,如平行坐标轴的某边长未知,或线上动点等问题,以增加难度。该类问题的突破点是通过条件建立方程求解,对于向上动点问题这主意共线向量的应用。 1.(2014年全国Ⅱ卷)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E为PD 的中点. (Ⅰ)证明:PB∥平面AEC; (Ⅱ)设二面角D-AE-C为60°,AP=1,AD=3,求三棱锥E-ACD的体积. 2.(2015年全国Ⅰ卷)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120°,E,F是平面ABCD同一侧的两点,BE⊥平面ABCD,DF⊥平面ABCD,BE=2DF,AE⊥EC. (Ⅰ)证明:平面AEC⊥平面AFC;(Ⅱ)求直线AE与直线CF所成角的余弦值. 3.(2015年全国Ⅱ卷)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过点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Ⅰ)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出画法和理由);(Ⅱ)求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

4.(2016年全国Ⅲ卷)如图,四棱锥P ABC -中,PA ⊥底面面ABCD ,AD ∥BC , 3AB AD AC ===,4PA BC ==,M 为线段AD 上一点,2AM MD =,N 为PC 的中点. (I )证明MN 平面PAB ;(II )求直线AN 与平面PMN 所成角的正弦值. 5.(2017全国Ⅱ卷)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 ABCD ,1 2 AB BC AD == ,o 90BAD ABC ∠=∠=, E 是PD 的中点. (1)求证:直线//CE 平面PAB ; (2)点M 在棱PC 上,且直线BM 与底面ABCD 所成的锐角为45,求二面角M AB D --的余弦值. E M D C B A P 类型二:证建系(1)——条件中已经有线面垂直条件,该直线可以作为z 轴或与z 轴平行,但底面垂直关系需要证明才可以建系(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等证明平面线线垂直定理)。这类题,第(Ⅰ)小问的证明用几何法证明,其证明过程中的结论通常是第(Ⅱ)问证明的条件。第(Ⅱ)小问开始需要证明底面上两条直线垂直,然后才能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6.(2011年全国卷)如图,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 ,PD ⊥底面ABCD . (Ⅰ)证明:P A ⊥BD ; (Ⅱ)若PD =AD ,求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

历年高考真题之 南亚 高清

测试题3 (2015 江苏卷)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15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图16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1)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2分) (2)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4分) (3)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白然原因是、、。(3分) (4)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2分) (5)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 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3分) (2012年高考四川卷)(36分)图10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11为东海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0 图11 (1)据图11等深线判断,甲地海底地形类型是,其成因是。据图10、图11,比较E、F两钢铁企业不同的最优区位条件,E是,F是。(8分) (2)当图10中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时,请画出此季节图示半岛的主导风向(用带箭头线划,画在答题卡的方框内)。(2分)

(3)图12是图10所示半岛中部东西向地形剖面图示意图。读图10、图12,简述该半岛的地形特征。(6分) (4)图10中M 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6分) (5)图13是东海沿31°N 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据图11、图13,填表比较该海域东、西部盐度的差异、季节变化和成因。(表见答题卡)(8分) (6)指出图11中乙岛3月平均气温与9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并说明理由。(6分) 0 5 1.0 2.0 3.0 4.0 122 ° 124° 126° 128° 130° 经度 盐度(%) 冬季 夏季 图13 海拔(m) 15001000 500 东西图 12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内容解析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数学归纳法是人教B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由于正整数具有无穷无尽的特点,有些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难以对n进行一一的验证,从而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推理方法,以便能通过有限的推理来证明无限的结论,这是数学归纳法产生的根源。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命题的重要方法。它的独到之处便是运用有限个步骤就能证明无限多个对象,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就是递推思想。 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中,第一步是证明的奠基,第二步是递推。递推是实现从有限到无限飞跃的关键,没有它我们就只能停留在对有限情况的把握上。 数学归纳法是以归纳为基础、以演绎为手段证明结论的一种方法,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完善结合.这也许是数学归纳法不是归纳法但又叫“数学归纳法”的原因. (二)地位与作用解析 从应用上看,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它将无限多个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是证明与正整数有关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归纳法本质是归纳递推,但它与归纳法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在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中,不完全归纳法发现结论,最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决问题。 从思想方法上看,数学归纳法蕴含了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思想,体现了奠基、递推、总结一体的整体思想。 从美学上看,数学归纳法展现了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美;揭示了有限推证无限,把无限“沦为”有限的思维美;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数学文化美。 二、教学问题诊断 1.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1)学生已有数学归纳法的萌芽和相关经验.虽然学生没有正式学过数学归纳法,但小学的数数、找一列数的规律、高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都蕴含着数学归纳法的萌芽和基础.(2)学生已经有用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来代替任意的、无穷多的元素的经验.如在线面垂直的定义和证明中,用“平面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