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正福

课程体系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具有决定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特色创建进程的重要作用。未来的学校一定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未来的课程体系与当前的课程体系必然存在着联系和差异。但不管课程体系如何改变,它服务于达成教育根本目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由于未来学校的具体形象还不清楚,对课程体系的展望也只是基于当前发展态势的一种推测,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的思考,抛砖引玉,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体系

首先破一下题,什么是课程体系。在认识课程体系之前,首先知道什么是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者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说,我们认为课程有三个特征:第一,一定有要素,有组成的东西;第二,这些要素之间要有一些联系,而不是孤立的;第三,这个体系要发挥一定的功能。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张桌子,一张凳子,如果是孤立的,我们不清楚有哪些功能;但是如果桌子摆在前后凳子摆在后边,有了顺序的话,我们就可能猜出它的功能;如果调整桌椅之间的距离,它们就有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的功能,因此就成了学生的课桌椅。所以从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现,对于一个体系的研究或者了解,必须要关注要素、关系以及功能。虽然有了课桌椅的体系,但是多套课桌椅进行排列组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大的体系,出现新的功能。比如,有双人的桌子,有一对三的桌子,把不同的桌子放在教室里面,摆成不同形状,就有不同的功能。

课程体系

通过这个比喻了解了要素、联系和功能之后,我们对课程体系给出了一个抽象的说法:课程体系是指在一个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对于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理解就是课程体系是指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不同范畴上有领域、学科、模块。还有课程设置的课时,就是一周有多少节课,哪些课先开,哪些课后开。还可以从过程视角来理解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教育行政部门从管理视角来审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设置、教学、管理等。所以,对课程体系理解因立场、角度的不同存在差异也相互补充。技术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课程体系的改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推动课程体系改变的动因。那么,课程体系改变的动力源自哪里呢?应该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理念、理论的发展、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要素的质量,等等。比如教育理念,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会影响课程体系,还有生源、师资、教学技术等。

由于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与技术相关,所以主要想谈一下技术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念在教育教学中也有体现。研究发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在大尺度、长时间的进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口传时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吟诵的诗人,教育资源主要是口头教材,知识保存形式是存在人脑里,教学方法主要是口头的对话,教学组织形式面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手写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数字传播时代先后出现;在电子传播时代,教育目标是逐渐促进教育高等化,包括视频教材、教育节目等,方法是远程教育,在时间和

空间上可以分离,包括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当前,新的媒体技术进入社会,是影响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感觉到技术的影响在当前这一阶段非常明显。数字传播媒介技术的时代,教育目标是要实现终身教育,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教育资源是网上的数字资源,教育方法是突出个性化,强调因材施教,实施学习方式的混合、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学习空间的统整。

课程体系的八个子结构

在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未来的课程体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尝试着从技术通过影响要素、关系、功能的变化来探讨未来课程体系的特点。这八个子结构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时结构以及课程意识。

课程理念

课程的常见隐喻就是跑道。跑道表达了一些含义,目标单一、要求固定、规则严格、竞争激烈;而另外一种跑道,比方说有的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的人身发展奠基,给他一个初始跑道,让他能够飞翔,助飞他,成就学生;还有一种是根据学生在社会当中的发展,适当给学生一些守望,形成生成性的课程。这里要注意理念的核心问题,就是哲学,我们从事课程体系思考的时候,个人哲学观点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

课程目标

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阶段对这个问题看法各异。什么知识最有用,这是常见的提问。什么技能必须具备,什么能力最关键,什么素养最核心,这四个问题是直接作用在人的身上。还有问题是,学会什么最重要、什么学习最重要,这个问题就问得更有一些深度。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国家、很多地区、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国提出了21世纪必备的

综合能力,新加坡提出了结构化非常清晰的目标,我国研制了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个维度的学生核心素养。三个国家都在谈21世纪学生的培养目标,但是每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这就为我们学校制订自己的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有一个启发。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加德纳就提出了五种思维能力。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Daniel H. Pink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概念时代,描绘了从农业时代到概念时代的劳动力素养结构的变化。从物质财富、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他认为18世纪主要是农业时代,社会主要劳动力是农民,19世纪是工业时代,主要劳动力是工厂工人,20世纪是信息时代,主要需要的是知识工作者,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称之为概念时代,需要的是创造者和共情者。概念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或者能力呢?丹妮尔认为在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线性的思维和逻辑的能力,以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而在概念时代,除了这些能力外,经济发展的基础更依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即全新思维。全新思维包括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意义感、共情力和娱乐感。由此提出六个观点:不仅要实用,还要有设计感,突出创造性;不仅要有故事性,还要有逻辑性;不仅要专业,还要了解全局;不仅需要逻辑力,还要有共情力;不仅要严肃,还要有娱乐感;不仅要追求财富,还要有意义感。戴维·伯金斯认为,我们学校的教育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开展最有价值的学习。

课程设置

从三个层面来谈这个事情,一个是国家设置,第二个是课程建设,第三个是课程选设。学校的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学生的课程选设和个人发展情况,可以从学术取向、职业取向、生活取向来选择。课程设置,可以从要素的切入思考,

这些要素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比方说谁多谁少,谁先谁后,谁轻谁重,谁大谁小,不同要素会形成何种关系,,形成的结构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

课程内容

从学段或者阶段来看,可以分为领域、学科、模块,模块下面是单元,这是体系结构;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从主题项目任务;从设置来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目前的课程内容存在问题,一是学科之间缺少横向的关照,二是学生之间少有相互的学习,三是缺少一些与生活生产社会相关的东西。针对这些问题,另外一种设想是有背景、有关联、有要素的理解思考,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有相互的对话,学生之间也有对话,同时学生可以从多元的渠道获得很多信息;师生共同在真实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当中解决问题。

学科课程的综合可能有比较现实的三个路径。第一个是打破常规的学科界限,在教学的时候提出某一个问题,或者是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向其他学科延伸。第二种是构建交叉学科,因为我们现在学科发展非常迅速,旧的学科会更新,新的学科会进入,会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这个交叉学科并不是一定要定位于更多的知识,可能也是主题式的综合。第三个就是另起炉灶,拿出一个主题统领各个学科,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性质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非常庞大的体系,运用不同的视角可以资源金星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功能上可以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的资源,有不同载体的分类,还有空间的、形态的、来源的、存在形式的,等等。当前,课程资源的成分及其结构变化非常明显,一些要素在逐渐减少,一些要素在增加,还有一些要素新出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或者说多样性会引起什么样的重大变化呢?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阿里研究院认为,慕课希望让任何

有学习意愿的人能够利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慕课模式——内容重构。课程资源的变化,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排列组合选择各种各样不同的课程资源,由此就形成了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就搭建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有国家的课程管理,包括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有自己学校的课程,包括底色课程、本色课程和彩色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看法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国家课程要尽量少,第二句话是国家官方课程不应该是全部,第三句话国家课程确定一个核心,然后减少他的含量。这样一来就使我们有更大的课程资源建设空间。83%的专家认为应该有更多个性化的内容。

课时结构

翻转课堂实际上冲击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它可能冲击了课时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课时的问题。有的学校开展上半天集中课,然后半天自学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个人个性化的课表,包括他的学科进度,有长短先后,还有个人进度的调控,这都是需要技术的支持。课程意识

因为我们谈课程,要从课程的意识来说这个事儿,这是一个视角。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形成这种意识,就是要有价值判断、目标设定、过程开发和质量评价。当前的工作需要六个超越,就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超越基础技能,走向必备的能力和品质,第二个要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思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第三个是超越规定的内容,提供多样的选择,第四个是超越各学科的分裂,促进跨学科的主体和问题。第五个是超越传统学科,形成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第六个是超越区域的观念,要有国际的视野。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二〇一一年元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报告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2010年4月~我校承担了坊子区教育局重点工作项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一年来~在刘伟局长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支持下~在丰际萍主任和李梓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方案设计~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逐步推进。下面将我校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作一介绍。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 1.明确主旨~统一认识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为我区2010年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旨在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教师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为此~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项目精神~并在实施过程中边工作边领会~将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上来~并以此为导向~扎扎实实~展开工作。 2.校长引领~群策群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引领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9月~校长带领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形成了实验学校“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2010年4月份~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实施项目开始构建框架并逐步实施。为了改变教师观念~学校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献计献策~增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知。

3.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走出去”是学校开阔教师视野~转变观念的又一重要措施~为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肖川、陶继新、亓殿强、陈培瑞、张斌、崔秀梅、潘永庆等到我校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老师们做专题报告,还派多名教师到广州、上海、乐陵等地参观考察课程建设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教师思想~增强了教师信心~拓宽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热情。 4.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在实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实施骨干带动、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每一个版块都组建了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关注全体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研修活动~为每一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搭建平台~全校上下齐努力~共同经历探索实践的 1 过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5.定期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成为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成为一名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成长的研究者。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学校教师每周一反思。学校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将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鼓励教师进一步发展创新~激发教师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植根在教师心中~老师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种从表象逐渐升华到内涵的嬗变。 二、步步落实~扎实行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和建设思考

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与建设思考 近年,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在创建与深化“亮丽教育”特色的过程中,着重建设“亮丽人生”特色课程。笔者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亮丽教育”文化内涵,对“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做出定位与路径思考。 一、特色课程定位:鲜明个性、综合价值、普及实施 1. 特色?n程的选定体现鲜明个性 特色课程首要特征是“特”,相对于地方课程和本校其他课程而言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体现了本校鲜明的个性,在教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品质。学校可以开设的课程众多,选择什么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课程体系而定。 “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是在西丽小学“亮丽教育”特色的“亮丽人生从这起步”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亮丽人生”为课程主线,以校本课程和亮丽教育活动为载体,提炼、整合、优化原有的几种校本课程和系列教育活动,建设体系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性课程,实现“培养健康、多彩、创新的亮丽人”的育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

的主角,努力实现最亮丽的自己,为少年儿童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这是学校在探索“亮丽教育”的过程中,因本校特定需要和特有条件而提出的课程建设思考。与本校其他课程相比,“亮丽人生”课程的建设是直接对应实现“培养健康、多彩、创新的亮丽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彰显“亮丽教育”思想的,它的实施将是(也必须要)代表着西丽小学课程开发的最高水平。 2. 特色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综合性 特色课程既然是学校的主导性课程,其核心价值取向十分重要,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一是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二是要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是充分体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以国家层面的“办出各自的特色”“教育人如何做人,帮助人健康成长,培养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帮助社会走向完善”等教育方针为最高指导思想,植根于“亮丽教育”文化,以“亮丽人生从这起步”办学理念为课程内核,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系列校本课程的优化组合为载体,以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为基础,更突显课程的结构化、内容的个性化和核心价值的综合性,直接支撑着西丽小学“亮丽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3. 特色课程的实施必须全校普及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

最新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的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全乡各校师生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走出一条切合各校实际的特色创建新路子!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中小学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依据《禹城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十里望教育办领导精心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要求各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等基础上,深入拓宽领域,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十里望回族乡教办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禹城市市教育局“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想,尊重教育规律,依托各校自身的教育优势,培育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努力把十里望各校办成有一定影响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 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传承性原则。 三.实施的基本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特色学校建设应该坚持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之路。各校要应首先从学校多个项目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并着力打造,形成特色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最终成为品牌学校。 因校制宜策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特色项目,合理整合、支配相关资源,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效。 科研孵化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用课题研究孵化特色学校。可以同一所学校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由多所学校加盟形成研究团体,孵化一批同中有异的特色学校。

品牌学校创建之课程体系构建

品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 湖南省第二批培训师班第四组杨国军 一、构建案例 2018年10月,品牌创建团队在开福区实验小学开始课程体系构建,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首先,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学校,区位优势明显,开福区教育局重视,学校校长张娟英又是开福区名校长工作室首席校长,学校还有3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初步构建了学校的文化体系与课程体系,只是课堂文化还没有构建;其次,课程体系构建对于品牌创建团队与学校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项目,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需要智慧与前瞻的挑战课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而驻点这实践的时间短,留给团队翻转腾挪的空间又不大。所以,在石少腾首席导师、杨国军组长的精心组织下,驻点实践团队苦心研磨,团队突破了这个瓶颈,建构了实验小学“树长花开”课程体系。 品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素有哪些?如何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

二、新旧课程体系对比 (一)旧课程体系 构建“基础性课程、主题项目式课程、校本课程”三大模块课程体系。 1.基础性课程 学校对国家课程校本开发,构建“树长花开”课堂模式,形成带有学科特色的“目标导学、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巩固拓展”课堂特色模式。 2.1+X主题式项目课程 在主题式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四步三环”模式,四步指:提出项目主题、确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过程、实施发展性评价。三环指课内组织教学、课外拓展实践、形成主题成果。 3.树长花开成长营校本课程 设置丰富多彩的“树长花开”成长营,注重校本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以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详细

小学课程建设案 口东街道东庄中心小学 2017.10

小学课程建设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容的主要载体。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此课程建设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课程建设与天津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3、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应适合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东庄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

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快乐走班,享受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东庄中心小学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地、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定稿版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 学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2015.11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

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全课程”的理念,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上延伸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德育课程中我校强调了德育思想由管理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注重心灵的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使一般的德育行为升华为高水平的道德享受,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质量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此,我校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学校对备课管理的过程实行“对话”+“现场”的模式。首先“对话”备课,一是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对话研讨交流。实施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按照先由市中心教研组形成导学案;然后由个人下载修改,形成个性预案进行课堂展示;再进行议课反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为指导,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出发,继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起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为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作准备。 ——拓展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提高点,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各类学生的特殊才能.使学生天赋得以允分发挥。 ——研究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点,着重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学力以及提高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门走出校门,走近自然,走进社会。 二、工作目标 把“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和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开发和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知识结构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统一,适合学生个性和潜能不断发展的高中课程体系,形成与之适应的教学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三、阶段性操作方案 第一阶段 基本形成以“人文见长”为特色的学校课程结构。 1.“抓基础、促提高、求发展”。由学校领导决策层、课程理论专家、学科教学理论专家和资深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和开发小组进行重点研究。结合办学实践不断完善系统的学校课程。探索构建学科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结构合理、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文理综合课程。抓住基础课程,提高扬展课程.发展研究课程。基础型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拓展课程要通过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研究型课程要为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初步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一种铺垫。 (1)构建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 人文学科: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外美术名作、影视评论、文学作品赏析、中美关系展望等。 自然学科:环境保护、食品与营养、数学建模、趣味化学、物理思维方法等‘ 地质天文:旅游地理、地质与古生物、气象观测、酸雨测定、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等。 科技艺术:电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机器人制作、车、船、航模、陶器制作艺术等。 工具科学:多媒体制作、演讲与口才、牛津英语教学、写作技巧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就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就是,一直以来,课程都就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与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与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 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就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就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就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就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就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就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门类较少.灶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您淮.巾非最高标准.地入课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随着中小学课程自主权的扩大,学校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但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如校本课程虚假繁荣,重开发、轻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学校课程分块割裂,缺乏核心理念和系统设计;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两张皮”;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校缺乏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就是要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内容、作为学习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多维视角有机搭建,通过以育人目标为统领的整体规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统整、以多元选择为方式的实施等,形成基于学校教育哲学、符合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科认知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一以贯之的顶层设计让目标落地 科学一体化的全方位顶层设计是学校课程构建的指南针与路线图,即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绘制清晰的育人目标,并构建兼顾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科体系特点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 1.明确课程构建的方向 在变化迅速的现代多元社会,统一的课程目标模式已经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学校必须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建立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育人目标等内容组成。[2]一所好的学校通常有自身对教育独特的理解与追求,对学校发展的愿景定位,对培养人的目标与方式的理解把握,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的顶层设计,也成为学校的教育哲学。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应以校情分析为基,以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为魂,以课程体系架构为骨,以课程实施与制度保障为血肉。[3]因此,对学校教育哲学的梳理和廓清是学校课程构建的关键和灵魂,也是课程构建的第一步。 2.厘清顶层设计的系统逻辑 在廓清学校教育哲学、明确课程构建方向的过程中,学校往往会出现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育人目标等众多概念的交叉混乱,以及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的相互脱节问题,因此,厘清学校顶层设计系统的内部逻辑关系尤为必要。如图1所示,学校顶层设计系统的

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建设路小学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一、愿景与使命 1、基本情况 中牟建设路小学位于中牟县荟萃路中段,占地47亩。前身为中石油管道三公司子弟学校,期间经历两年和郑州市郑开学校联合办学,2015年8月正式归属中牟县教育体育局。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职教师91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年轻教师居多,充满朝气和活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办学愿景 学校已初步确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逐渐明晰“健康明礼乐学笃行”的育人目标:健康是指学生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明礼指是明辨是非,知书达理;乐学是指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笃行是指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厚德博学扎实灵动”的教师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师生们共同的“生活花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最终实现“办规范学校创特色名校”的建设梦。 3、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深挖学校课程资源,构建多彩的课程体系;发挥个性特长,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动的教学艺术,深入的科研能力,自觉的成长意识的教师团队。学校一方

面“强素质,重提升”,致力打造善教、乐教的智慧团队;另一方面“抓习惯,促养成”,着力培养好学、乐学的德行少年,努力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 二、目标与结构 根据国家对小学阶段培养目标,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的课程总目标,如下图:

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应当聚焦于“以人为本”。中牟县建设路小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宗旨,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围绕“健康、明礼、乐学、笃行”的育人目标,树立“乐实”课程观,“乐实”就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去追求,以一种快乐的心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把上课当作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学生在学校是快乐开心的,在学校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真实地参与到学习中。 因此,学校以“构建多彩课堂,发展个性特长”为课程发展目标。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发展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国家课程适度拓展地方课程适实融合校本课程适性开发”等多元并存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如下图:

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详细

小学课程建设方案 口东街道东庄中心小学 2017.10

小学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容的主要载体。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此课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课程建设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3、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应适合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东庄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

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快乐走班,享受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东庄中心小学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展示自我,追求至善”校本课程 体系构建方案 一、课程改革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第一句话,它既指出了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纲要》里还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努力结合学校特点,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即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要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质量观,即不能唯分数论,把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出名师,育人才是教育质量在各层面的表现;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业负担是作为考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就应重视课程改革的推进。鉴于此,我们就应不断优化国家课程,提高教学适应性,提高课堂效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开发拓展性、探究性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核心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 为此,我校结合自身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发展方向及办学目标,设计构建了我校的课程改革方案。

二、学校现实情况 (一)学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致人至善,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即尊重学生的生命及个性,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发挥及展示的平台,提升他们的素质及能力,展现出一个最好的自己。 (二)发展方向 我校把“展示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是基于我校作为农村学校的具体实际。我们希望借助展示教育这个大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三)办学目标 希望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并在成都市有一定影响的农村初级中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我校把确定把“展示自我,追求至善”作为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并以此设计构建了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使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三、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基本内容 针对我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校校本课程构建主要分为三大领域: (一)学习课程 这方面的课程主要注重学生成长所需的基本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完整版)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每一名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

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王俊 副组长:胡春武霍宝国蒙占杰 组员:班主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王俊 副组长:胡春武霍宝国蒙占杰 组员:班主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中,成为了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把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奠基。本文拟就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整合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建设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的“三化一体”课程体系做了探索与思考,以便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与借鉴。 一、整合三级课程,构建“三化一体”课程体系 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课程标准校本化。即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逐步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校本化。首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学生至少要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达到学校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较高标准。其次,各学科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校本化。每个学科配齐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课程内容校本化。如,为实现“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识谱,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出一件得意的艺术作品”等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的音乐、美术教材。美术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湘版教材和山教版教材调整了每一级部的教学内容。初一的课程内容以民间艺术欣赏和设计为主,民间艺术主要选择学生喜爱的剪纸艺术。在初一阶段,每一个学生不仅在美术课上学习相关的理论,而且都要走进学校的剪纸教室动手制作,人人懂剪纸、会剪纸。 地方课程特色化。开设了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究和社会探究四个领域的六门地方课程,初一至初三年级的《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信息技术》、《安全教育》,初四年级的《人生规划》。为使这些课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我们采用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将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学校课程进行整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采取组织活动的方式,例如《安全教育》与主题班会整合;将《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诵读结合等等,既避免了无效重复式教学,又能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学校课程生本化 所谓“学校课程”,特指学校基于特色培养目标而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统一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建立《××商学院培训课程体系》的方案说明

建立 《××商学院培训课程体系》 方案 商学院培训管理部 2016年2月

《××商学院培训课程体系》方案 目录 一、背景…………………………………………………………2-4 二、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理论依据………………………………5-6 三、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思路…………………………………7-8 四、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步骤及方法…………………………9-12 五、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的其他问题 (13)

一、背景 公司培训职责从人资系列单列部门已有10个年头,几经风雨,如今茁壮成长起来,公司商学院的建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企业大学的雏形,看到了公司对人才培养战略的宏伟目标。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成长中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培训工作也是如此。通过近段时间对公司培训工作的了解与实践,部培训管理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有较多频繁出现但未能解决的核心问题,一直困扰着培训管理人员,影响培训工作的快速提升,如果不找到突破口,对培训管理始终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问题急需要通过部培训管理的变革和提升,通过建立整体、系统解决的方案,才能最终解决。 这些阻碍发展和急需提升的问题,经过自我的调研、分析,借鉴国外目前企业大学的经验,对比、整理、归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训师方面 1、训师开发的课程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深度 训师或许还沉浸在“我还不了解他们(学员)吗?”、“就那么点事,闭着眼睛想也能知道,不用调研”的思维中。 已有的课程中充斥着大量的低端、无序和重叠的容;课程“开发切入点”和需求的方向也相去甚远;凭一些积攒的零散经验和自己的偏好开发,而不是在公司统一需求下,有目的、规的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训师开发课程的方向不明确,开发计划性还需加强,容上不够完善,PPT制作方面需要规。在课程组建方面,急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架构。 2、训师的权威性吸引力弱 目前公司的训师多数都是跨部门的中层以上管理者或具备一定技能的职能部门员工、专员,高层的课程就相对少的多。 3、训师水平还无法与“外来和尚”形成辩证的对等关系 对业务类深入性的课题研究严重匮乏,也缺乏开发精深课程的激烈措施和环境,导致此类课题完全依赖于外部合作机构。外聘老师的理论和实战能力对学员的指导确实在一定时间影响较大,也刺激着各级管理者改善,但往往无法解决“根”上的问题,原来困扰很久的问题仍然存在,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