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探索

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探索
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4459507.html,

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探索

作者:杨拂晓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近些年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互助式养老模式作为新兴养老方式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大影响,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本文通过对三省市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总结该模式的特点,发现该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多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龄化;互助式养老

一、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各地区的探索及特点总结

(一)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的各地区探索

1、河北省平乡县、肥乡县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

河北省是我国率先实行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的省份之一。河北省的平乡县和肥乡县对于该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尤为突出。2008年,肥乡县前屯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互助幸福院”。互助幸福院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村级单位主办,群众参与、自助互助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第一,组织方式。河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的意见》,由政府主导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该模式。

第二,参与对象。村庄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等自愿参与的老人。这些老人申请,经村委研究后同意后即可入住。

第三,幸福院的场所选择。河北省平乡县、肥乡县的幸福院主要是利用村庄中旧的闲置的校舍、厂房、民房等资源进行改造的,合理利用了村庄资源。

第四,基本日常生活供应。水、电、气、暖等有幸福院承担,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有老人或其子女承担,老人们自己做饭,互帮互助,幸福院不设专职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忙不过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请家里人过来照料。

第五,基础设施,幸福院的基础设施有政府购买或者是社会组织的捐赠或者是村集体出资购买,包括娱乐设施和健身设施。

2、四川省崇州市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

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转] 转载: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2013-11-8 11:58阅读(4)转载自默默走下去?赞(664) ?评论 ?转载(4340) ?分享(2334) ?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已经是第一篇 | 下一篇:2013-11-2 我国正值养老地产开发热潮,各大房地产企业、保险业等纷纷试水养老地产,但具体到落实层面往往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应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开

发建设,产品类型和建筑形式应怎样选择等等。 近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尝试提出了15种适应于当前国内市场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为便于说明,我们将这15种开发模式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在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产品。例如专门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等。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

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

心得体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思考

心得体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上升,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5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9000多万,其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已近5500万人。巨大的数字压力下,是对于农村传统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的严重冲击。同时,由于乡风习俗、道德观念 的约束,在农村推行大规模社会化养老也不现实。因此,探寻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之间的“第三种农村养老模式”,承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它介于家庭养老和纯社会化养老之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它更强调普通百姓间相互帮扶与慰藉。互助养老的模式就是 “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集中居住”是指通过整合闲置资源,集中建设或改造村级互助养老院,主要接收五保户或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分户生活”是让入住的老人们单独分户居住,分灶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统一管理”是由村委会对院内的设施、住房等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老年人无偿自愿居住,子女无继承权。“互帮互助”是指互助养老院内无专职服务人员,由入住老人结对互助,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条件好的照顾身体条件差的,彼此互相帮助,共同生活。 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相比,互助养老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自愿,老人自愿选择是 否参与互助养老,参加后想退出也是完全自愿。二是无偿,入住老人只需要自带米面油, 不需缴纳任何费用,日常水电暖费用由地方政府或村委会资金支持。三是自助,日常生活 由老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需要服务人员。四是互助,入住老人互相帮助,互相关 照,既有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解除了外出打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还使老人获得了 被需要的满足感。 下面以X市X区为例,对农村互助养老进行分析研究。X市X区位于河北省东南 部,下辖7乡2镇,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总人口37.4万人,60岁以上 的老年人4.39万人,占总人口的11.7%,其中无儿无女的“五保” 老人、鳏寡独居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共计 1.3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0%。为解决这些老年人养老的问题,2008年8月,X区前屯村将闲置的小学教舍改建成免费供独居老人集中居住的第一家互助幸福院。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得到多村广泛响应和仿效,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截止到2012 年4月底,全区共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40家(包括联建25家),其中集体新建21家、集体改扩建53家、租赁及其他形式166家,覆盖全区9个乡镇265 个村,拥有床位5328张,可满足60%有入住愿望的农村独居老人居住,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区已有3879名农村独居老人搬进幸福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 为%、%、%和%。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

医养结合重视不足,%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2005-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走势 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时间银行推出的养老互助模式是人们只要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看护时长可以存入“银行”,等到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再“取出”,享受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这种既不依赖子女又减轻国家负担的方式颇受追捧。“时间银行”就是在互助养老方面的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相较于普通养老模式来说成本更低,服务方式更灵活,且覆盖面更广,可以有效地将养老问题进一步社会化,在社区层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而芳邻时间银行有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更是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时间银行系统,这样会使数据更加的安全。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与分析调研报告》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与分析调研报告》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与分析 (以木瓜镇农村幸福院模式为例) 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推动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问题,其中,“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而根据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6.15%,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8.47%,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4.34%,农村比城镇高4.14个百分点,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更加严重。在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老有所有、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幸福院”应用而生。 农村幸福院是由村民委员会主办和管理,立足于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也能同时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农村幸福院按照就近设置、方便老人、功能实用、自愿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农家书屋或者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资源进行建设。幸福院尽量靠近村卫生室,向本村留守、独居、高龄、特困老年人提供日托、助餐、娱乐、康复等服务。休息室设立床位或折叠躺椅,配备被褥、枕头、床单、衣柜等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入院老人临时休息需要。提供图书、报刊,配备电视机、棋牌及桌椅等设施,方便入院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当前养老服务工作短板,解决农村独居、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的

养老难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提高广大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木瓜镇农村幸福院建设和发展现状 目前,木瓜镇已建成农村幸福院两个,分别是王家峁村幸福院和东梁村幸福院。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王家峁幸福院建成于xx年,共投资40余万元,通过以村集体经济投入、上级部门投入的资金、动员村里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回报社会,参与建设,发动村民自愿捐助以及利用县乡财政预算筹集而成,日常运行维护主要通过民政部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及社会捐助等形式资助。王家峁幸福院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15个房间设有20个床位,现入住老年人7人,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炊事员、清洁工及医疗保健人员。同时配有电视机、棋牌室、阅览室等娱乐活动场所。东梁村幸福院建成于xx年9月,共投资40余万元,幸福院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居住房间9间,床位18张,现入住65周岁以上老年人16人。有管理员、厨师、会计、清洁工等7名工作人员。也配有电视机、棋牌室、阅览室等,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基本齐备。 通过调查,目前木瓜镇还有台问沟村、常塔村、阳坬村、柳沟村四个村计划建设农村幸福院。 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建设和维持难度大,覆盖率低。目前,农村幸福院建设资金筹措采取“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给与扶持,筹资

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机制实现方式探究

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机制实现方式探究 作者:陈骁骁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6期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机制的构建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机制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农村实际,主要发挥政府引导、村委会服务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物质和精神需要。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实现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新型农村的养老方式无疑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应对之策之一。本文将基于社会现实条件,探讨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机制的实现方式,以增强社会保障功能,满足农民物质和精神需求。 一、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机制的概念 农村社会互助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居住,“以村庄或村落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同时充分发挥老人所长,互帮互助,相互照顾。 二、构建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机制的原因 (一)传统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1.传统养老观念面临冲击 虽然尊老爱幼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农村虽然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其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开始有所变化,“老年人的地位开始逐步下滑,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步淡化,农村和城市一样,家庭养老的社会约束力开始下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2.传统养老方式保障能力下降 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8-4-2-1”家庭和纯老年户不断增加,子女负担较重。据我们在江苏21个行政村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人单纯依靠自身劳动无法满足生活需要,仍有9.4%的资金需要子女供给。而一对夫妻往往要承担夫妻双方、四个老人、一个孩子的生活费用,由于竞争压力的加大,老人的子女很难有足够的钱赡养老人。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因各种原因而推进缓慢,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土地收益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市场化大潮,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渐趋弱化。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大量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前瞻“四维”新型养老 一、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国家,自建国以来,二元经济制度的确立把城镇和农村严格的区分开来。目前,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人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很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在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初级的制度安排)。农村是养老保险最薄弱的地方,其养老方式依然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家庭养老为主。 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1)家庭养老 即指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 0% ,县(农村地区)占38. 1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另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农村97. 6%的老人仍然为家庭所供养。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2. 4%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体养老。 (2)土地养老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一个重要保障。土地分配

互助养老模式很受欢迎

互助养老模式很受欢迎 一边是年纪大了生活有诸多不便的老人,子女又不在身边,另一边是刚退休在家突然赋闲下来的老人,需要时间慢慢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成了很多人头痛的问题。最近,杭州闸弄口街道天仙社区刚退休的陈大伯加入了社区的居家养老志愿队,定期组织社区里的老人进行唱歌、书画等娱乐文化活动,在该社区,老人帮助老人是一种互助型居家养老方式。 互助型居家养老方式,就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互助式社会养老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来解决社区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形。 76岁的董经兰是天仙社区一位互助志愿者,董大妈平时最大的乐趣是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去年,董大妈发现社区里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特别早上出去买菜是这些老年人最头痛的问题。于是董大妈和附近菜场的一位摊主商量,让摊主在上午固定的时间,把菜运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干休所楼下,方便他们买菜。董大妈还经常在社区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社区里的老年生活。 74岁的陈晋斋退休后在社区里办了书画培训班,免费教社区里的老人画画,写书法,目前,书画班的规模已经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位老人。虽然是免费的,陈晋斋还通过自己的关系,邀请自己当年的老师给学员们定期讲课。 事实上,在天仙社区,还有很多和董大妈、陈大伯一样的志愿者,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天仙社区居委会的联系负责人黄德群说,天仙社区共有500多 名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数是独居,也包括了一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目前,社区里有专业的老年人服务站,“不过工作人员不多,靠社区的服务没办法满足整个社区的养老服务。”黄德群说。 黄德群说,目前社区内常规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有100多人,大多数是社区里的退休老人,有医生、教师、律师等。“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比如社区里有退休的医生,定期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老师可以为老人提供各种免费的兴趣班,提供一些娱乐文化活动。” 黄德群发现,这种互助式的养老方式,对于刚退休的老年人来说,还有助于他们度过特殊的心理期。 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杭州不少社区养老的主要方式。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说,目前杭州居家养老的主要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社区内的4050人员为自己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一方面可以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另外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一种方式是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目前,杭州比较成熟的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在水一方互助会、夕阳红居家养老中心等。“互助型的养老方式也可以成为解决目前居养老问题的方式之一。” 来源:杭州网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目录 (一)

摘要: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实行社区居家养老与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国力比较符合,社区居家养老正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已经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设施、运行机制、资金、人员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国己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口总数的%,[1]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面临一定困境,而我国机构养老设施又严重不足,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所以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当务之急。我国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即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因此,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看,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与中国传统国情国力比较符合,是符合我国城市老龄群体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托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不再依靠家人和子女,而是政府发给退休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部分也来自于社会和社区所提供的种种服务,这种模式既减轻儿女负担,又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新型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传统的“四世同堂”的观念,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过去的家庭养老。但是,依据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越来越多的子女对于过去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负担不起,特别是家中老人患有重病的。所以我们急需要探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是2001年6月我国民政部在全国广泛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服 [1]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通知.全国老龄委发【2006】7号。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4459507.html,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作者:徐玲玲徐婷婷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从小农社会开始,中国的互助养老就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现在,子女养老的有心无力、老龄人数量的急剧增长及其对精神生活的渴求都促使互助养老开发出更多的模式来缓解老龄化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互助养老模式,我国在互助养老方面有了相应的启发。 关键词:发达国家;互助养老;经验借鉴 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仍然把养老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会议指出,要去 探索新型的养老模式,满足老龄人对多样化的、优质的养老服务的需求。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契合时代的养老方式,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低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拓展互助养老新模式的原因 (一)中国民间养老互助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的乡土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有限的经济资源与较弱的风险抵抗能力使小农家庭之间存在着互帮互助的联系。同时,古代的乡土社会也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社会,村民与村民习惯性的互助,就像存在着一种隐形的责任与义务。 (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数量正在以不断上升的比例增加,家庭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上出生率的下降和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种种老龄化问题都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符合时代潮流的养老模式应抓紧开发并实施。 (三)互助养老不断得到支持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展迫使子女离乡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获得更好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再完全依赖儿女。互助养老,不仅可以解决儿女不在身边的生活难题,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二、发达国家互助养老的主要模式 (一)时间银行模式 时间银行源于美国,指的是各个年龄阶段参加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通过服务积累时数,使自己以后也能享受相同时数的志愿养老服务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以英美两国的时间银行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东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方案

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方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有效解决我村“养老难”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加快推进我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根据《榆林市老年人优待规定》(榆政发[2007]101号)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榆政办发[2009]88号文件转发)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农村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为重点,以建立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小组为抓手,逐步改善服务条件、拓展服务网络、强化服务队伍、培育服务组织和规范服务管理,扎实有序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营造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部门指导、村级老年协会组织实施的原则; 2、坚持先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3、坚持邻里互助以志愿者服务为主,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为原则; 4、实行定期评比,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5、实行统筹规划与分类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做到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通畅、工作有序,使居家老人在农村就能获得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安全保障、文体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做到户户有人关心,人人有人照应,事事有人帮忙。 1、组织机构建设目标。要依托村老年协会建立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小组。村老年协会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村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活动室、老年体育活动场所等为老服务设施要健全完善;村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农民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增设为老服务的内容,为老人活动提供方便。 2、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目标。按照有关程序招募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并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要确保有一支稳定的邻里互助志愿者服务队伍。 四、服务对象 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本村60周岁

社区养老的的优越性分析

社区养老的的优越性分析 社工1081 姜恒 摘要随着我国的进一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与老年人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凭借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给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关键词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优越性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analysis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s further aging, more and more with the old related problem has become the social issues of concern, but the old endowment problem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ty endowment as a new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give family endowment, institution endowment of traditional endowment way has brought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 community endowment,family endowment,institution endowment,advantage 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及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要,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一)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古到今,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年人都是由自己的儿女采用家庭这种方式进行养老的,

_互助_与_自助_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_互助养老_模式探析_陈静

老龄化问题 “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 “互助养老”模式探析 陈静江海霞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互助养老”是社会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模式,它内含了由老年人亲友熟人支持网络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延伸的层级性互助理念。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角色转换,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者应重视老年人群体构成和老年个体需求的异质性,关注老年人同期群的身心特征,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互助养老;互助;自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3)04-0036-08 “Mutual Aid” or “Self Aid”: the Study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with the Elderly CHEN Jin JIANG Hai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Mutual aid pen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lds in organism comb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 pension systems. It contains the concepts of hierarchical mutual aid which the aged could extend to stranger from relatives acquaintances support networks. Elderly people should transform from "dependents" to "self-aid" elderly to some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love and mutual help. Social wor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dem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coh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help the mutual assistant group to develop the regulations of mutual assistant behavior,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establish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Key words: social work with the elderly; mutual aid pension; mutual aid; self-aid 我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中西养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养老体系正处在择旧创新的时期,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正规与非正规、制度与习俗等多层面因素。现阶段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构成是复杂的,不同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的老年人并存于老龄社会,决定了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应是多样化的。近年来,“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型 收稿日期:2013-05-02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广东中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江海霞(1980-),女,湖南桂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障。 基金项目: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12MS129);2012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与支撑”(SZ126013);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102097)。

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技术方案

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方案 一、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建设背景和意义 当前,老年人口迅速增多,高龄比例加大,已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世界性问题。具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亿,占总人口的12%。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今年是我国进入老龄化10周年,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我国将出现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根据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十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建设为依托,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要求有条件城市和地区建立社区“一键通”呼叫系统,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JUST《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是我公司在深刻理解国家政策和社区服务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民政部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而开发的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的主要意义为以下几点: 1、这是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 2、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 3、是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二、需求分析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居家养老的人员和需要照顾的儿童以及一些特殊的人群,提供紧急的救助、健康管理、生活帮助、日常家庭服务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工程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紧密结合,将各种力量组织起来,形成网络化、日常化、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创造全新的居家养老、家庭服务新模式。 1、居家养老服务其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的时间和地点不确定性; ●二是突发事件服务的紧急性;? ●三是生活服务的全面性。? ●?四是健康服务管理的先进性 2、工程特点 ●为政府主管部门或运营单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 ●?为辖区内的老龄人群及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养老服务电子化档案; ●?以社区为依托,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义工为支撑构建起强大的养老服务供应体系; ●?以老人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服务、主动关怀、健康管理,四大服务方式,丰富为老服务信息化手段。 ●?构建“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