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多糖在水产上的应用

免疫多糖在水产上的应用
免疫多糖在水产上的应用

免疫多糖在水产上的应用

一、概述

甲壳动物如虾血浆中存在免疫多糖的结合蛋白,在其血细胞膜上存在免疫多糖结合蛋白受体。进入机体的免疫多糖与血浆中的结合蛋白结合,再与血细胞的受体结合,活化血淋巴中的吞噬细胞,提高吞噬病原的能力;刺激血淋巴液中抗菌、溶菌活力的产生或升高;激活酚氧化酶原系统产生识别信号及介导吞噬等,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免疫多糖还起调理素的作用,增强血细胞对异物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了其吞噬能力。促进血细胞对真菌等较大异物的包围杀伤能力,引起血细胞凝结,有利于血细胞趋向和杀伤异物及对伤口的修复。

鱼类机体内也存在免疫多糖受体,这些受体在免疫多糖发挥免疫刺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免疫多糖正是与这些受体结合后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及质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其释放细胞因子、白三烯等物质,并通过这些物质来刺激其它的淋巴细胞产生或分泌淋巴因子,以协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刺激抗体的产生和补体的生成等,从而引起整个机体的免疫反应。

二、作用机理: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实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是一种功能很强的免疫刺激剂,其良好的免疫刺激功能主要取决于酵母多糖的初级结构、螺旋构象、分支情况、分子量大小和取代基团的性质等等(张悦等,2005)。β—葡聚糖直接激活水产动物血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噬菌活性,甘露寡糖具有吸附水产动物肠道内有害细菌的能力,保持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现有的研究已证实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能有效增强对虾、沼虾、克氏原螯虾、河蟹、鲫鱼、斑点叉尾鮰、鳗鱼、虹鳟、大西洋鲑、中华鳖、黄鳝、牙鲆、鲑鱼、大黄鱼、栉孔扇贝、鲍鱼等水产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其中对提高虾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效果尤为明显。

使用效果:

其在水产动物中的作用主要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注射或饲喂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后,水产动物血清或肝脏中的ACP、ALP、SOD、CAT、LYZ、PO酶的活性、白细胞的吞噬指数、吞噬比例均得到明显地改善;汪小峰(2006)的研究则认为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能显著提高对虾细胞中粗面内质网的数量,从而提高对虾的PO产量;②促进水产动物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提高水产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③显著提高水产动物抗病能力,降低水产动物攻毒后的感染率和成活率;④能有效降低肝脏损伤,显著降低水产动物血液中GPT、GOT的活性,⑤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对水产动物具有一定促生长的作用。

三、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

免疫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水产养殖中应用免疫多糖有明显的促进鱼类的生长和提高鱼的成活率的作用。李海燕等在丰产鲫饲料中添加

0.8%的免疫多糖,结果显示,丰产鲫体长、体重都有明显提高,并且能有效地抵抗赤皮病的发生,大大提高鱼的成活率。

另外,利用免疫多糖来提高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增加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法。在鲤鱼饲料中加入免疫多糖可促使鲤鱼血液NBT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和血清溶菌酶活力提高(P<0.05),明显改善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5]。在异育银鲫饲料中按每千克体重添加150.0mg 的免疫多糖,对受免异育银鲫的免疫应答具有较强的调节效应,能增强异育银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3]。通过注射途径使用免疫多糖能够提高大麻哈鱼和虹鳟体内溶菌酶水平以及增强虹鳟外周白细胞的吞噬能力[24-26]。在赤眼鳟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添加了0.5%和0.8%YPS的饲料组能显著提高赤眼鳟SOD活性、溶菌酶活性、补体C3水平、白细胞吞噬活性、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而添加了0.2%的免疫多糖饲料只能显著提高溶菌酶活性[27]。因而,在鱼类的生产中广泛应用免疫多糖具有很好的饲养效果。

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按每千克体重添加100mg的免疫多糖,显著提高供试南美白对虾血清和肌肉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t 测验, P<0.05),极显著地提高肝胰腺中ACP、ALP和POD的活性(t 测验, P<0.01),增强抗哈维弧菌感染的能力[28]。在水温为(20.0±3)℃,盐度为(30.0±1.5)‰的条件下,采用50mg/l质量浓度免疫多糖浸泡皱纹盘鲍,发现YPS能增强皱纹盘鲍血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强体液免疫,提高鲍血清凝集活力,可作鲍鱼的免疫增强剂[29]。于栉孔扇贝体中注射免疫多糖后,均有增强参与免疫防御的血淋巴中酚氧化酶(PO)和髓过氧物酶(MPO)活性的作用。使其产生防御反应,包括提供调理素,促进血细胞吞噬作用、包囊作用和结节形成,以及介导凝集和凝固、产生杀菌物质等作用[30]。免疫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可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有增强作用,同时能提高血清中的酶活力[31]。而SOD和CAT在贝类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SOD可清除体内的O2-·和·OH,CAT可清除H2O2[32],从而保护贝类本身免受伤害。

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与VC有明显的协调作用,如β-(1,3)葡聚糖与VC 配合,对斑节对虾生长和抗病力效果很好。可以大大的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

3.1 常量添加,成本控制

常量添加在饲料中的量通常应控制在0.3%~0.5%以内,如0.1%~0.2%的添加量即能产生显著的效果。饲喂后基本的评价指标为:增重率,饲料系数,死亡率,相关免疫指标,攻毒感染率等。例如谭北平等(2005)在基础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1%、脂肪含量7%的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和0.4%,以不添加作为对照,采用近似饱食投喂法投喂凡纳对虾60d,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葡聚糖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对虾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的。添加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组的血细胞总量、白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百分比及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采用白斑病毒攻毒7d后,各试验组对对虾的免疫保护力均在80%以上;攻毒14d 后,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仅为20%、16.6%、16.6%,显著低于对照组80%的死亡率。且在本投饲策略下,全周期(60d)养殖期间投喂β-葡聚糖并没有产生免疫疲劳或其他副作用。因此,从提高免疫力的角度,凡纳对虾饲料中β-葡聚糖制剂的推荐添加量为0.1%;若考虑促进生长,则添加量建议上升到0.2%。

3.2 预防治疗添加,效果控制

预防治疗添加的主要特点为阶段使用,但添加量较高,通常在0.5%~2%以内。使用的重点在于在发病季节前阶段性高剂量的添加,如池塘养殖草鱼疾病高发季节4月份和6~7月份前,提前3~4周使用。对于在此期间出现明显病症的鱼,可少量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药物及时进行泼洒或拌饵治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水产动物在疾病高发季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可以明显减少药物的使用,对避免进一步的药害,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极其重要。

此方法的基本评价标准仍然可以采用水产动物的死亡率、病害感染率、增重率、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相关免疫指标及肝脏受损程度,相关酶指标如GOT、GPT等也可作为研究和应用的评价指标。此外,综合养殖成本的核算也可纳入评价指标。一般添加成本应远低于平均该地区月份水产动物的死亡损失或药物治疗的添加成本。如陈昌福等(2006)在饲料中分别添加50 ~250 mg/kg 体重的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饲喂平均体重171g的鲫鱼28d,日均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左右,结果表明:鲫鱼血清的总蛋白含量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的活性、白细胞的吞嗜指数(PI)和吞嗜百分比(P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则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养殖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进行攻毒试验,试验组鲫鱼的死亡率均在20%~30%,远低于对照组的86.7%的死亡率,其中添加200 mg/kg 体重和250mg/kg体重的试验组(相当于饲料中分别添加1%和1.25%)死亡率最低,其免疫保护率分别高达76.9%和73.1%。笔者于今年8月中下旬,对武汉东西湖地区柏泉农场草鱼混养池塘进行为期1个半月的大塘试验,也获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在商品饲料中添加5g/kg 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的试验组,试验期间草鱼死亡率仅为0.12%,而对照组则高达2%~3.75%。与此同时,试验期间试验组所用的消毒、治疗药物的费用仅为16.26元/亩,而对照组消毒、治疗费用平均在27元/亩以上。因对照组鱼持续死亡,消毒、杀虫不断,根本无法实现调水,而试验组则在试验期间成功利用200亿/g 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了两次调水,试验结束时,试验组草鱼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的解剖发现试验组草鱼背部肌肉厚实,鳞片的光泽度好。

3.3 具有广谱性,水产养殖对象扩展

此使用方法的基本评价指标同前,添加量可以采用常规添加方式,也可以采用预防添加的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合理,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养殖模式、养殖成本和疾病高发季节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视当年养殖水产动物的市场价格和饲料

价格走势而定。一般而言,水产品终端价格高企,利润空间较大时,可采用预防添加的方式进行添加。如华中农业大学的陈昌福教授(2007)在商品鳗鱼饲料中添加100、300、500mg/kg体重的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以不添加组作为对照,养殖28d后,300mg/kg B.W和500mg/kg B.W组鳗鱼白细胞吞嗜指数、吞嗜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C3、C4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在鳗鱼饲料中可采用阶段预防添加的模式,添加量300~500mg/kg体重为宜。

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国内外在许多水产动物上都得到了证实,如对虾、小龙虾、罗氏沼虾、河蟹、鲫鱼、中华鳖、黄鳝、虹鳟、鳗鲡、海鲈、牙鲆、大菱鲆、叉尾鮰等。

3.4 结合饲料配方调整与优化,成本效果控制

此种使用方法需要了解当地养殖模式、基本饲料配方组成及原料成本,通过经典的养殖试验或中试,提出养殖效果相当的配方修改建议。如刘立鹤(2005)研究了不同饲料配方下β-葡聚糖和鱼粉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及成本分析,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饲料中10%鱼粉组对虾增重率显著低于20%和25%组(P<0.01),而20%和25%鱼粉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并无显著差异。在20%和25%鱼粉添加组,添加β-葡聚糖有一定促进对虾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的功效,血清、组织中非特异免疫指标的酶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养殖效果相当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鱼粉的含量(如鱼粉含量从目前配方中的25%降低至20%),添加β-葡聚糖并调整配方,即可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在广东一些饲料厂家生产的粗蛋白质为25%的草鱼配方中,通过降低豆粕的添加量,适当增加棉籽粕使用量,并常量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也在确保养殖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饲料配方成本和养殖病害的有效控制。

3.5 使用方法扩展,扩大外延,效果控制

近些年,随着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已不仅仅局限于作为饲料添加剂直接添加到饲料中,其使用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为疫苗佐剂,配合疫苗使用,采用注射或浸泡的方法可直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注射效果较稳定,但由于受到操作强度和难度的限制,类似草鱼四联注射疫苗的推广和普及率一直不高。但是针对水产动物的亲本或者比较大型的养殖动物如鲟鱼,采用注射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养殖效果。如陈昌福(2006)对克氏原螯虾体内注射免疫多糖24h、48h和72h后,测定其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的 ACP、AKP等酶活性,发现其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肝胰腺中ACP和AKP的酶活显著高于对照组;②作为免疫增强剂直接伴饵投喂,此使用主要适合一些以粉状料为主的水产动物饲料,如黄鳝饲料、鳗鱼饲料、甲鱼、河魨饲料等。近些年,开发出来的花鲢粉状饲料中直接将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拌饵投喂,也可获得很好的养殖效果;③刈草喂鱼仍然是我国草鱼养殖的一种模式,以草喂鱼虽然可以节约大量的饲料成本,但也存在着饲料系数高、水质不易控制、疾病容易暴发等缺点。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具有

较好的粘性,采用和水、和面等方式直接将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喷涂或涂布于草上饲喂草鱼,可有效降低养殖期间草鱼发病率和死亡率;④将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可与基础配方按比例)制成小颗粒药剂,在鱼病发生前期或初期,按照添加量折算后,按一定比例直接加入饲料中投喂。此法适合以颗粒料饲养的网箱养殖,也适合普通池塘养殖;⑤可在水产动物育苗阶段使用,如王新霞(2004)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对虾育苗中使用0.3~0.5mg/ml的β-葡聚糖浸浴,可显著提高蚤状幼体的变态率和生长,可显著提高副溶血弧菌攻毒后的成活率。

3.6 扩展应用范围,充实和认识饲料功效

随着水产养殖和饲料配方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饲料的功效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升。针对不同阶段饲料的功效,酵母壁细胞免疫多糖在鱼类的越冬、抗冻、耐运输和抗辐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2008)在国产鱼粉3%、豆粕13%、菜籽粕28%、棉籽粕10%、DDGS 4%、油糠10%、玉米蛋白粉5%、次粉20.70%、磷脂粉1%、沸石粉1%、膨润土1%、磷酸二氢钙、食盐0.3%,外加1%预混料的基础饲料配方中分别添加0.1%、0.2%、0.4%的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以基础配方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300L的玻璃缸中放置均重55g 健康的草鱼15尾,喂养56d,全程控温22℃。试验期间除每7d消毒一次水体外,对部分发病的草鱼也不使用任何其他药物。试验结束后对照组草鱼成活率仅为26.7%,而添加0.1%、0.2%、0.4%的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试验组草鱼的成活率分别为46.7%、55.6%和53.3%。56d后逐渐降低水温直到室温,并停止投喂,经过40d越冬后,对照组和0.1%组草鱼全部死亡,而添加0.2%、0.4%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组成活率尚有20%~30%。这说明,采用高剂量添加对提高草鱼越冬及越冬后的死亡率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这尚需要进一步收集相关的大量试验数据。

3.7 多种措施配合,提高饲料报酬

现有的很多研究都证实在使用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时,采用多种措施配合可显著提升饲料报酬。如:①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与维生素C有明显的协调作用;刘栋辉(2002)研究了β-1,3-葡聚糖和维生素C对斑节对虾生长和抗病力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饲料中添加1%的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β-葡聚糖含量18%)、1%的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和0.1%的维生素C(有效含量10%)组合均能促进斑节对虾的生长,显著提高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且后者能大大提高注射白斑病毒虾的存活率;②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与酵母水解物结合使用具有较好的训食、抗病、抗应激的功效;③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与多种国家允许的药物配合使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显著降低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量;④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的添加与水质调控配合使用,加快池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能显著提高池塘的生长潜能。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能很好地促进水产动物的抗病、抗应激能力,而利用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水则可有效地控制养殖中可能对水产动物生长和生理造成危害的潜在因子,如养殖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偏高。水环境的改

善和动物抗病能力的提高可显著降低养殖过程中水产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有效降低药物的使用。因此,“饲料+免疫增强剂(如酵母细胞壁免疫多糖)+微生态制剂调水(如芽孢杆菌)+少量消毒和治疗药物”是目前一个比较理想的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水产养殖模式之一。

应用试验证明(主要功能):

1.增强水产动物免疫机能,提高对细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2.对水产动物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增进肝脏的解毒及营养转化能力。3.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机体杭病、抗应激功能和耐高温、抗低温能力。4.刺激水产动物的化学感受哭,引诱摄食,提高饵料利用率,从而促进生长,提高增重。

5.增殖水体中厌氧性有益菌,改善水质,稳定PH值

综述: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和应用展望

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及应用展望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研1001班 2010001295:王朝绚 摘要:本文综述了从中药黄芪中提取多糖的不同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以及黄芪多糖在抗病毒,免疫调节及血糖调节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对黄芪多糖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芪,多糖,提取分离,生物活性 1 黄芪 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达12800多种,其中又以植物类的占大多数。中草药黄芪(membranaceus),属于豆科(Leguminosae),又名黄耆,是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脱毒排脓、生肌等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明列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医学发现黄芪的药理作用很广,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强细胞代谢,调节DNA复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固肾、降压、保肝、抗炎的功能[1]。 2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APS)是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的多聚糖,是黄芪中含量最多、免疫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是黄芪中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具有促进免疫提高巨噬细胞活性,抑制EAS、双向调节血糖作用[2,3]。其分子量小于8万级的多糖可制成静脉注射液,适用于化疗后的滋补,提高人体免疫力[4]。也可以在化学上对其进行改性使其活性增强,因而具有很好的抗艾滋病和抗凝血的应用前景[5,6]。目前黄芪多糖主要用于出口国外,国内需求量也很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8]。 但是目前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不成熟,效率较差,而且提取的成本较高。因此严重阻碍了黄芪多糖的研究与开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3 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 判断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的优良,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黄芪多糖的得率;所提粗黄芪多糖的含糖量;整个工艺流程是否经济;不破坏所提取的黄芪多糖的活性。近年来有以下几种提取方法: 3.1 水提醇沉法 水提醇沉法的基本工艺为:黄芪根粉—以不同的次数不同量的水煮沸回流不同的时间—合并滤液—调节PH为中性—浓缩—加入一定浓度的乙醇—离心分离—加水溶解—过滤—滤液浓缩至小体积—加乙醇至浓度的80%—乙醇或丙酮洗涤—干燥—粗多糖。 水提醇沉法是应用最多的提取黄芪多糖的传统方法,按这种方法得到的黄芪多糖的的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理论免疫学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免疫学问题,以及对免疫学相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一门科学。随着高通量方法和基因组数据的出现,理论免疫学从受体交联和免疫原理、jerne的相互作用网络和自我选择等经典建模方法开始向信息学、空间扩展模型、免疫遗传学和免疫信息学、进化免疫学、分子生物信息学和表遗传学、高通量研究方法和免疫组学等方面转变。 【关键词】免疫学, 理论;数学模型;生物数学 advances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jin yan (basic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abstracts】theoretical immunology i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methods that help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study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n immunology. with the advent of high-throughput methods and genomic data, immunological modeling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shifted from receptor cross linking, jerne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self-non self selection, toward the informatics, spatially extended models, immunogenet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evolutionary immunology, innate immunity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唾液腺、泪腺、乳腺)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该系统在体内覆盖范围很广.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黏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1]。本文简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就黏膜免疫的体液、细胞调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调节体液调节细胞调节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黏膜免疫概念产生以来,黏膜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相对独立的免疫系统,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动物机体黏膜组织是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场所。肠黏膜与肠腔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广泛接触,是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也是机体受威胁最大的部位,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生于黏膜或从黏膜入侵。为了预防局部黏膜疾病的发生,黏膜组织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黏膜免疫系统,构成动物有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通过黏膜免疫后,黏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的时间长。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黏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形成生物体防御外界病原物入侵的首道屏障。 1.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黏膜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表面。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彼此之间紧密排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与皮肤一起将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使机体免受外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例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GALT)。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将GALT分类为两大部分.即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和广泛地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的弥漫淋巴组织。黏膜滤泡是免疫应答的传人淋巴区.又称诱导区,抗原由此进入GALT,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处理和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免疫应答;而弥漫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传出淋巴区,又称效应区。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漫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共9页文档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过去的 40 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每年的死亡病例仍不在少数,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恶性肿瘤,开展免疫治疗不失为一挽救性策略。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使之成为颇具前景的治疗儿童肿瘤的选择。 近期徐晓军等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文章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治疗 ?单克隆抗体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肿瘤抗原,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针对 CD20 的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 CD20 单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儿童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3 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可达到 95%,显示出此类药物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针对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正在研发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克隆抗体包括抗 CD19、抗 CD22、抗 CD25、抗 CD30、抗 CD33、抗 CD45、抗 CD52 单抗以及抗 CD3/CD19 双抗等。 CD19 是治疗 B 系肿瘤的重要靶点。ALL 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输注

CD19 单抗可明显降低肿瘤负荷,反应率在 50% 以上,且患儿耐受性良好。抗 CD3/CD19 双抗 blinatumomab 是将抗 CD3 和抗 CD19 的单链抗体偶联,从而使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TL) 和 CD19+ 的靶细胞通过该介质迅速连接到一起,让 CTL 发挥杀伤作用。 成人 NHL 和 ALL 患者对 blinatumomab 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达到75% 以上的疾病缓解率。儿童方面,有病例报道 blinatumomab 的治疗可以使 ALL 移植后的复发病例获得完全缓解。而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骨髓复发的 ALL 患儿通过 1-5 个疗程 blinatumomab 的治疗,47% 的骨髓复发病例可以达到骨髓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 抗 CD22 单抗有望成为靶向治疗 B 系肿瘤的另一新药,第一代抗 CD22 免疫毒素 BL22(CD22 单抗与假单胞菌外毒素 A 偶联)在治疗儿童 ALL 和 NHL 方面耐受性良好,但患儿仅有短期的治疗反应,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第 2 代高亲和力 CD22 单抗免疫毒素治疗难治复发性的 CD22+ALL 和 NHL 的 I 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期结果表明其反应率达到 61%,其中 17% 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D30 单抗药物偶联体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难治复发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可以达到 75% - 85% 的反应率和 34% 的完全缓解率,但存在外周神经病变等副作用,因此,2019 年,美国、德国等 6 个国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利用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该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免疫系统与营养代谢的研究进展

免疫系统与营养代谢的研究进展 冯焱,佟建明,贺永明,郝生宏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要:免疫系统在营养代谢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人的临床治疗,而对饲养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结合免疫系统对动物营养代谢的变化及其调控作一综述。 关键词:免疫系统;调控;营养代谢 中图分类号:Q49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4)1020010203 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体系,负责对异体、异种和自我物质的反应,包括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等生理功能。免疫系统作为一种感受器可检测体内的抗原(如细菌、病毒、外源蛋白)的存在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身体其它部分而带来的一系列行为的、细胞的及代谢上的变化,关于免疫系统介导与代谢相关的生长或营养的机制包括(K lasing,1987,1988):①免疫组织(胸腺、脾及淋巴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的直接联系。外周免疫反应可触发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行为上的适应或下丘脑与垂体释放激素;②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间的调控联系,如免疫系统可通过垂体释放的激素引起代谢上的变化;③白细胞中细胞因子的释放(单细胞因子与淋巴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是由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释放的激素样肽,可因免疫反应而产生并对代谢变化产生影响。免疫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多种自我调节的体系。在不同的体外和体内环境下,免疫系统所处的状态不一样。免疫系统这种功能状态的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又能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它们之间的传递介质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了细胞免疫(巨噬细胞)与体液免疫(抗体),可降低自由采食量,增加体温及产热量。同时对营养代谢也兼顾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 免疫机能抑制及种类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体系,其机能状况决定了其防御病原微生物等外来非物质的侵染能力和反应速度。现代化集约化养殖为病原体的生长和存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同时,高密度养殖也减弱动物福 收稿日期:2003212218 作者简介:冯焱(1974-),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生,研究方向: 营养与免疫。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2BA514A212)。 通讯作者:佟建明(1960-),男,研究员。利。这不仅增加动物被感染的机率,同时也恶化动物生长环境。人们认为饲料供给方式则建立在快速生长的基础之上,并没顾及机体的健康状况。这些都可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甚至损伤。相应地免疫机能状态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时,机体会动用一切力量同病原微生物作斗争,保证机体自身健康。这种由病原微生物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称之为免疫应答,它是针对特定的抗原而产生的反应,包括对抗原物质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淋巴细胞的识别、活化和增殖分化。免疫应答时大多数是特异性,目的较明确。但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一般伴随体温升高、采食量和能量和氮沉积负平衡。这是机体自身能量物质同病原微生物作斗争的表现。 由于免疫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调节网络,因而该系统的总体机能状态是不稳定的,受到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除了上述的免疫应答外,免疫系统还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亢进两种状态。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生物性免疫抑制 当免疫系统受到一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如果不能有效地清除微生物,就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H udson(1975)、Inoue(1994)、Sharm a(2000)、R agland(2002)等报道,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 BDV)后,其免疫系统反应性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也减少,这是病毒性的免疫抑制,存在广泛,但不同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也不相同。B ech t(1991)和H saif(1991)报道,法氏囊为I BDV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I BDV的靶细胞为带有Ig M膜蛋白的B 细胞,未成熟的B细胞或其前体细胞(更具有侵嗜性)被感染后,鸡体液免疫抗体反应受到抑制,导致其它致病性或条件性因子的易感性增高,增加发病率。马立克氏病毒(M DV)则以淋巴细胞为靶细胞, ? 1 ?营养与饲养中国畜牧兽医 2004年第31卷第10期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在很多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 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高中生物疑问,关注101答疑网…) 保护 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清除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修补 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 免疫系统的功能为您介绍这些,人体免疫系统是人的一道自然屏障,可以与疾病斗争。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贝类免疫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阐述了贝类血细胞中与免疫有关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培养和凋亡。贝类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完成。溶酶体酶、凝集素、抗茼肽等体波免疫因子以杀茵、促进吞噬等方式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阿片样活性肽、细胞因子、细胞激酶等是贝类免疫通信中的化学递质。化学递质通过介导免疫信号传导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也是近年贝类的免疫研究的新热点。贝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能显著改变贝类的免疫机能,贝类对生态因子的敏感性使贝类的生态学研究成为人类等高等动物的生态免疫学研究模式。 关键字: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化学递质;分子生物学 全面阐释贝类的免疫机制和免疫生态学机制,对于贝类自身抗病能力的提高和高等动物的免疫生态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贝类的免疫学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贝类免疫学研究已经从贝类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体液免疫因子的发现和分离,进入到探索化学递质介导的免疫信号传导和各种免疫因子相互作用的阶段。本文就多年以来国内外对贝类血细胞的分类,血细胞中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结构,血细胞的培养和凋亡,免疫因子及其在抵御病原生物入侵时所起的作用,与贝类免疫相关的基因研究,贝类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免疫调节机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l.贝类的细胞免疫 1.1血细胞的分类 对于贝类血细胞的分类,多数学者根据大小和胞内颗粒,将贝类血细胞分为有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而许多贝类还存在其他的一些亚型。分类方法多采用电镜观察结合一些细胞染色技术以及借助流式细胞仪将大小和粒度存在差异的贝类血细胞区分[1],张朝霞[2],提出细胞核质比和免疫功能特点是贝类血细胞分类的重要依据,结合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可以将杂色鲍血细胞分成两大类(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而无颗粒细胞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两者在核质比和细胞免疫功能上明显不同。 1.2血细胞的功能 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张朝霞[2]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2体液免疫 在贝类的免疫系统中,除了细胞免疫方式外,血淋巴中的溶酶体酶、凝集素、非特异性抗菌肽等体液因子也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协同作用,共同抵抗外来物质的入侵。 2.1溶酶体酶 溶酶体酶主要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p葡萄糖甘酸酶、脂肪酶、氨肽酶、溶菌酶等,

CAR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工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英文题目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 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专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院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 姓名龙益如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龙益如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CAR-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也初见成效。但在获得显着疗效的同时, CAR-T也存在持久性、归巢、脱靶效应、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插入突变、对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等问题。现就CAR-T技术的最新进展及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初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Abstract:A lot of remarkabl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cells with CARs could be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safe and eff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s .A novel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CAR-T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tumor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linical studies of solid tumors has been achieved ,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for CAR-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off-target effect, cytokine storm ,insertion mutagenesis, limited effects for solid tumors. Here,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AR-T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flied. Keywor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 Tumor ;Immunotheraphy

黄芪多糖提取实用工艺研究(改)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学生姓名:赵晓玲 指导教师:李峰 专业名称:食品检验 研究方向: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所在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零一一年七月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3) 1.1黄芪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境 (3) 1.1.1膜荚黄芪 (4) 1.1.2蒙古黄芪 (4) 2.1黄芪多糖功效 (5) 2.1.1 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5) 2.1.2 抗肿瘤作用 (5) 2.1.3 对创伤感染的影响 (5) 2.1.4 保护作用 (5) 2.1.5 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6) 2.1.6 黄芪多糖抗病毒作用 (6) 2.1.7 黄芪多糖抗细菌作用 (6) 1.3黄芪的成分及药用价值 (6) 1.4研究的意义 (7) 2.材料与试剂 (7) 2.1材料 (7) 2.2仪器 (8) 2.3方法 (8) 3.热水提取草本刺嫩芽根多糖的正交试验结果 (8) 致谢 (11)

摘要 鉴于多糖的生物活性的多样化,并且对于人体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型的保健物质,所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多糖成为当今保健品研发的热点。基于多糖的药用保健功能,本文从黄芪中提取多糖,对其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目前黄芪多糖的提取主要采用水提取和CaO提取两种工艺,水提取分离工艺不成熟,效率较差,提取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黄芪多糖的研究开发利用。用pH9~10的CaO水溶液提取黄芪多糖,其得率显著提高,成本下降。 关键词:黄芪多糖水提取CaO 1 前言 1.1黄芪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境 黄芪(Milkvetch Root),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CAR_T细胞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 究进展 浙江理工大学 任嘉锋自动化(2)班 学号:2013330301070 指导老师:解纯刚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任嘉锋2013330301070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自动化2班,杭州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过继性免疫治疗技术。这里的CAR指的就是嵌合抗原受体,由胞外抗原结合域scFv、跨膜结构域和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组成。其通过基因修改技术,将能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融合表达于自体T细胞的表面,被修改过的T细胞因此具有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力。从该技术被发明以来,CAR的设计已从仅包含单一CD3ζ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一代CAR 发展为加入了CD28 和CD137(4-1BB)等共刺激分子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二和第三代CAR。其中,针对CD19 的CAR-T 细胞在治疗血液肿瘤中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瞩目,同时CAR-T 细胞在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技术同时也存在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临床应用风险。这里就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原理和在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性的阐述. 关键词:CAR-T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技术;肿瘤治疗 1.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 采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s)修饰的T细胞CAR-T 细胞治疗肿瘤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肿瘤免疫新疗法。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但是肿瘤细胞表面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免疫编辑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下降的情况,这样长期形成的免疫逃逸机制, 能使肿瘤细胞成功躲避T细胞攻击, 肿瘤快速增殖。此外, 人体内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较少, 并且由于大多数肿瘤细胞不断表达自体抗原, 使得靶向这些抗原的T细胞通过免疫耐受机制被中和或移除, 数量进一步减少。 而CAR的修饰可使T细胞在获得靶向杀伤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强的增殖及抗凋亡的能力,其肿瘤杀伤作用的发挥也不会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

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研究(改)

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研究(改)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学生姓名:赵晓玲 指导教师:李峰 专业名称:食品检验 研究方向: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所在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零一一年七月

目录 摘要 (4) 1 前言 (4) 1.1黄芪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境 (4) 1.1.1膜荚黄芪 (5) 1.1.2蒙古黄芪 (5) 2.1黄芪多糖功效 (6) 2.1.1 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6) 2.1.2 抗肿瘤作用 (6) 2.1.3 对创伤感染的影响 (6) 2.1.4 保护作用 (6) 2.1.5 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7) 2.1.6 黄芪多糖抗病毒作用 (7) 2.1.7 黄芪多糖抗细菌作用 (7) 1.3黄芪的成分及药用价值 (7) 1.4研究的意义 (8) 2.材料与试剂 (8) 2.1材料 (8) 2.2仪器 (9) 2.3方法 (9) 3.热水提取草本刺嫩芽根多糖的正交试验结果 (10) 致谢 (12)

摘要 鉴于多糖的生物活性的多样化,并且对于人体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型的保健物质,所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多糖成为当今保健品研发的热点。基于多糖的药用保健功能,本文从黄芪中提取多糖,对其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目前黄芪多糖的提取主要采用水提取和CaO提取两种工艺,水提取分离工艺不成熟,效率较差,提取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黄芪多糖的研究开发利用。用pH9~10的CaO水溶液提取黄芪多糖,其得率显著提高,成本下降。 关键词:黄芪多糖水提取CaO 1 前言 1.1黄芪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境 黄芪(Milkvetch Root),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

哮喘的新概念和免疫学研究进展

?专家讲座? 哮喘的新概念和免疫学研究进展 李明华 山东省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青岛266000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在哮喘病的病因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诊断方法、预防、抗哮喘药物的药理学、新型抗哮喘药物的开发、吸入方法、物理治疗、心理学治疗、生活质量、哮喘病教育、哮喘病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特殊性哮喘、计算机对哮喘病的管理和哮喘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现将有关哮喘的一些新概念及免疫研究进展加以论述。1 哮喘病的新概念 近年来哮喘病学的重大进展是认识到无论任何严重程度、任何类型的哮喘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均是一种气道变应性炎症,这种气道炎症是引起哮喘病人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临床症状和疾病慢性化的关键。气道炎症机制的提出使哮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临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并由此提出了以下新的概念。 1.1 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 无论任何严重程度、任何类型哮喘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均是一种气道炎症性改变。这种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是引起哮喘病人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慢性化的关键因素,在哮喘病的发病机制中,比气道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研究证实,所有哮喘病患者的大、中、小气道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炎症,属变应性炎症(A llergric inflamm ati on),认为所有类型的哮喘病均与IgE有关,推测所有哮喘病患者的气道炎症均可能是变应性的。 长期的气道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A irw ayrc2 m odelin s),包括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气道平滑肌表现型的转变、气道基底膜增厚、腺体增生、炎症对气道粘膜的破坏和上皮脱落导致的上皮下纤维化增殖、胶原沉积等均可以引起气道管壁的增厚,使管腔直径变小,从而导致气道的重塑和重建。许多细胞因子(特别是生长因子)和基因表达参与了气道重塑的调节,气道的重塑和重建是导致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1.2 细胞因子已成为哮喘病治疗的重要免疫靶 随着对哮喘病免疫药理学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已经推出了许多新的用于抗变应性炎症的免疫调节药物。如1999年问世的抗IgE单抗、2000年问世的抗R an tes单抗等,抗Eo tax in单抗也将于2003年在英国上市。这些细胞因子调节均在防治变态反应和哮喘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发现许多重要的哮喘病免疫治疗靶目标。①细胞因子(Cy2 tok ines):主要参与哮喘病发病机制早期阶段的调节,最为重要的是I L23、I L24、I L25、I L26、I L213、I L2 8、I L21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 L24、I L2 13参与IgE合成调节;I L23是一种强力的肥大细胞增殖因子;I L25是一种重要的嗜酸性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生长因子;I L26是一种强力的B细胞分化和刺激因子;I L28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趋化因子;I L216是一种重要的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其他细胞因子包括炎症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2Α、I L21Β、I L26和I L218等。它们作用于炎症发生的较早阶段,因而可能有更广泛的生物学活性。阻断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将是哮喘病治疗的重要靶目标。②粘附分子(A dhesi on m o lecu lcs):细胞间粘附分子(I CAM)21、2、3,血管2细胞间粘附分子(V CAM)21等10余种粘附分子,参与炎性细胞的粘附和跨内皮运动。③趋化因子(Chem ok ines):包括Α2趋化因子家族、Β2趋化因子家族和Χ2趋化因子家族的数十种趋化因子参与哮喘病的炎性细胞在气道内的趋化和聚集。④生长因子(Grow th facto r):包括T细胞生长因子21、2,内皮素等,参与气道的重塑。⑤细胞表面分子:多数细胞表面分子属于具有高度发展潜力的一类免疫治疗靶目标,包括CD4、复合刺激分子T1、CD28和CHLA24。T h2特异性趋化因子受体——CCR8和CCR4属于高度或中度发展潜力,假设这些T h2特异性整合素可能被阻断,则可以预防T h2细胞趋化至肺和气道。阻断I L24RΧ也是具有中度发展潜力的治疗哮喘病的方法,但可能诱发免疫抑制。几种细胞传递信号包括N F2?B、JA K3和JA K1等,虽然是哮喘病发病机制必需环节,但也能广泛作用于与哮喘病治疗并不相关的信息通道。然而酪氨酸激酶IT K和转录因子STA T6、BCL6和GA TA3对T h2细胞更具有特异性,是更重要的免疫治疗靶目标,见表1。

十五种可以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十五种可以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发表时间:2010-10-31 发表者:张春来(访问人次:2517) 1.接骨木 用接骨木浆果提取物抗感冒一项古老的民间偏方,最近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点(接骨木可以抗感冒)。小规模人类研究结果表明接骨木有助于促进感冒的康复。但是科学家们警告说(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接骨木浆果含有丰富抗氧化剂,也具有抗感染的作用。 2.白蘑菇 不要看蘑菇长不高就认为没有营养。蘑菇中含有矿物质硒和抗氧化剂。体内硒水平过低常常 使重感冒的加重风险增加。在蘑菇中还含有B族维生素核黄素和烟酸,这些维生素在维持 免疫系统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动物实验也表明白蘑菇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的作用。 3.巴西紫莓 虽然种植上和蓝莓没什么两样,但是销售上却是超级食品,巴西紫莓其暗淡的颜色表明其抗 氧化物花青素含量很高。虽然巴西莓并与一些特殊疾病并没有关联或者具有抗病能力,其内的抗氧化物有助于抗衰老和抗病。巴西紫莓可以榨汁,和牛奶混合或者晾干加到燕麦卷里。 4.牡蛎 ***还是提高免疫的食物?也许都是。由于牡蛎中含有矿物质锌。男性不育与体内锌含量偏 低有关。而锌还可以抗病毒,然而学者们却不能解释原因。但是目前已发现锌与免疫系统的 若干功能有关,其中包括伤口愈合。 5.西瓜 熟西瓜同样含有大量功能强大的抗氧化物谷胱甘肽,具有保湿和提神的作用。由于其有助于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可以抗感染。谷胱甘肽位于靠近瓜皮的红壤处。 6.卷心菜 卷心菜是富含谷胱甘肽(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另一植物。在当令时,卷心菜在冬季也很容 易获得,而且不贵。把各种各样的卷心菜(白的,紫的,中国的)加到汤里,慢慢炖,可以 让抗氧化物释放入汤中,从而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 7.杏仁 一把杏仁可以增进你的免疫系统的抗压能力。推荐1/4杯份量的杏仁含有的维他命E几乎占日需要量的一半,维生素E可以增加免疫力。杏仁含有的核黄素和烟酸,B族维生素同样有

免疫与营养的关系

免疫与营养的关系 所谓免疫,就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与排斥清除的一种生理学功能。而营养,从字义上讲“营”的含义就是“谋求”,“养”的含义就是“养生”,“营养”就就是“谋求养生”。养生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使用的术语,即保养、调养、颐养生命。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营养”可以说:营养就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与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与其她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与防病保健的过程。根据黎黍匀专家的定义认为,营养就是指机体利用食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分解、转运、吸收、代谢等环节摄取的过程描述。曾有学者提出“营养-免疫-感染”的三角关系,即如果机体营养不良将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又会使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下降,有利于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营养不良可加重免疫功能的损害。 目前营养学界研究比较多且大多数学者报道较一致的就是关于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铁、锌等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本世纪以来,大多数的工业国家都靠化学药物来治疗疾病与疾病的症兆--疼痛。虽然这些特效药很快地就被大众认为就是解决复杂病痛最神奇快速的办法,可就是很不幸地,这种解决方式导致的只就是治疗症兆,而不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纵然,抗生素与其她药品就是很有效的方法,我们渐渐认识到这些防卫性的治疗并不如广告词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医生保健房里最有效的武器仍然就是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统莫属。

人类身体的免疫系统有二项重要的功能:保护与修补。通常这二项功能就是同时作用的。免疫系统使我们免于毒素、污染物质、肿瘤与疾病的频频攻击。而在同时,身体其它的系统也需要免疫系统来发挥治疗的功用。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强而有力的免疫系统主要得自于健康的饮食方法。科学研究同时证实,营养不良不但增加感染传染病与疾病的机率,更增加了得病的次数,严重程度以及生病期。唯有强化免疫系统才能预防疾病与加速身体的疗病过程。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就是维持身心健康的根基。 20世纪初,对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工作大都将重心摆在发明对抗传染性疾病,比如天花、小儿麻痹症等的药物上。一直到20世纪后半期,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曾几何时从传染性疾病变成慢性疾病,如心脏性疾病、癌症与艾滋病,这时研究工作的注意力才转移到慢性疾病上。因为绝大多数的慢性疾病都与免疫系统有关,所以研究营养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营养与20世纪末出现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大众被太多有关于本草植物与与饮食与慢性疾病的广告所包围,却丝毫没有分辨真假的知识与常识。更有甚者,误认为化学药品为唯一能有效预防疾病者的观念普遍存在着。不过还好的就是,有愈来愈多的科学与研究团体承认了本草植物与饮食在预防疾病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确,传染病学、临床学与实验室的研究都指出饮食影响了某些疾病,同时也将这些疾病的病理加以定义。证实本草植物与免疫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维护健康的关键。

真皮免疫系统研究进展(一)

真皮免疫系统研究进展(一) 摘要:皮肤是一个具有免疫功能并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外周淋巴器官。皮肤内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真皮。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并通过其衍生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以发挥免疫功能。本文仅就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各细胞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1990年,bos等1]提出皮肤免疫系统(sIS)的概念,1993年,nickoloff等2]进一步提出真皮免疫系统(dIS),对sIS作了重要的补充。近年对真皮免疫细胞功能和特点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 真皮内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集中于真皮浅层微血管丛周围,有树突状细胞(包括郎格罕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近年研究发现,参与真皮免疫反应的成分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成纤维细胞,多种结缔组织成分及细胞因子,它们对于免疫细胞的活化、游走、增殖分化、免疫应答的诱导及炎症损伤和创伤修复均具有重要作用。 (一)树突状细胞:真皮树突状细胞为组织树突状细胞。目前关于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尚未统一,因真皮树突状细胞既表达凝血因子ⅩⅢa,也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cD)34,故有人提出它可能来源于真皮cD34+间叶干细胞2]。但目前大部分证据支持树突状细胞起源于骨髓,经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器官。如巨噬细胞前体为血液中的幼单核细胞;人类外周血中cD34+CLA+树突状细胞CD71(low)/CD11a+/CD11b+/CD49d+/CD45RA+]体外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可分化为郎格罕细胞,cD34+CLA-树突状细胞CD71+/CD11a(low)/CD11b(low)/CD49d+/CD45RA(low)]则仅分化成树突状细胞3]。树突状细胞的游走及吞噬功能可能与其表面cD44分子有关。接触抗原后,郎格罕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调cD44的表达,抗cD44表位的抗体抑制郎格罕细胞的迁移,阻止活化的郎格罕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t淋巴细胞区结合,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4]。树突状细胞受刺激后除分泌tNF-α、白介素1(iL-1)、干扰素(iFN)等多种细胞因子外,最近研究发现,其经脂多糖处理后,细胞内编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α、c10、iL-1β的mRNA 增多5],这些因子为免疫应答的诱导及调节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 (二)内皮细胞:虽然内皮细胞不直接参与免疫反应,但内皮细胞的活化是免疫反应答起动的重要前提。内皮细胞在iL-1、tNF-α等作用下活化,引起形态和功能的改变;①由上皮型转变为纺缍型并伴有波形蛋白丝(vimentinfilaments)的重组;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逐渐减少直至消失;③被覆胶原后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增加6];④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及e-选择蛋白,增加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粘附白细胞能力增加,这是炎症细胞在皮肤中聚集的关键。内皮细胞经iL-1β、tNF-α、iFN-γ等刺激,可合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8、一种“调控正常t细胞活性、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iL-10等多种白细胞趋化因子7]。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亦会给机体带来危害。皮肤淋巴瘤晚期,内皮细胞通过细胞因子介导机制表达iCAM-3,该分子可能与淋巴瘤的全身性播散有关8]。 (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只有t淋巴细胞能进入皮肤器官,目前已发现多种分子与t淋巴细胞归巢至皮肤有关。正常皮肤中40%T淋巴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而机体其它部位只有极少数t淋巴细胞表达该分子9],cLA与e-选择蛋白结合对t淋巴细胞外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多数学者认为cLA可能为皮肤特定的归巢受体9-12]。最近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结合及其在皮肤炎症区聚集与cD73分子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73+者占13%,cLA+者占9%,同时表达cD73和cLA者仅占1%,而浸润皮肤的淋巴细胞大部分同时表达这两种分子。若用cD73单克隆抗体4G4处理外周血淋巴细胞,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