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学时机械专业《力学》教学大纲.doc

56学时机械专业《力学》教学大纲.doc
56学时机械专业《力学》教学大纲.doc

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比较系统的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学到力学础的研究方法,另外也训练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的运用到生产和实践中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使学生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理论物理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培养起一定的抽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独立钻研创造条件。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有能力居高临下,从较高水平,深入浅出和透彻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乂可初步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力学理论的学习中结合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和物理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不是教内容,而是教学习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多,知识点分散。要求学生善于分清主次,善于听课,把内分为必须掌握, 一般掌握,一般了解。

L 了解(属于较低要求):了解含义为要求学生在学习后知道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认识其主要特性,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理解(属于一般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照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计算。

3.掌握(属于较高要求):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内容,并能以这些概念和规律为中心, 熟练的分析和处理一些较复杂的物理问题。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包括期中测试)。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课程的理论体系

课程是属于经典力学,发展的历史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论理系统, 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原则,否则要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课程是实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生活中和其它物理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考虑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要密切联系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

(3)要密切联系其它物理学科内容的实际。

3.“少而精”的原则

本着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认真贯彻国家教委精神,提倡素质教育,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压缩总学时。《力学》课是普通物理课程的一部分,亦是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材料力学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考虑内容时,应该注意《普物》的衔接性和《力学》本身系统性,从系统性上是牛顿运动定律和由他派生出的三大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律,在内容上抓住以下部分内容,一是静力学;二是运动学;三是动力学;四是由牛顿运动定律和由他派生出的三大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律”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亦要考虑到为后续学科所打下的基础作用,因此注重静力学,弹性体的应力与应变等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1-学时分配

大纲中带※号的内容不是必讲的,未计入学时之内.

数学知识4学时

第一章物理学和力学1学时

第二章质点运动学7学时

第三章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8学时

第四章动能和势能6学时

第五章角动量一-关于对称性4学时

第七章刚体力学9学时

第八章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5学时

第九章振动6学时

第十章波和声6学时

说明:大纲中规定课时数分配仅供参考,内容范围及深浅也可适汽变动。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总56学时)

数学知识4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函数,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求解相应的计算,并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矢量的概念,掌握矢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掌握矢量点乘、叉乘和微商的概念及运算。

教学重点:

导数微分矢量

教学难点:

求导与积分的物理意义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导数与微分(2学时)

2.矢量(2学时)

第一章物理学和力学1学时

教学学目的:

通过讲授绪论使学生了解《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力学》的发展过程。通过讲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达到熟练地应用数学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讲授力学单位制和量纲以及参照系、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掌握其概念。

教学重点:

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时间和空间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共1学时)

1.发展着的物理学

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内容、任务以及它在物理学及整个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物理学科的特点

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学的思考方法及物理学的理论。

3.时间长度的计量

理解时间及空间的计量方法及现行的国际计量方法。

4 .单位制和量纲

掌握量纲的概念及能写出常用的物理量的量纲。掌握国际单位。

5.数量级估计

了解数量估计的方法,能进行一般的数量估计。

6.参照系,坐标系与时间坐标轴

理解参照系、坐标系、质点的概念

7.力学一-学习物理的开始

自学。

第二章质点运动学7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位置矢量、运动方程和轨道方程,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了解参照系及坐标系,时间和时刻;理解对运动, 伽利略变换,角量与线量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

参考系与坐标系;质点;矢径;运动学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

加速度;运动学的两类问题;相对运动;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角量与线量的关系。特别为质点运动规律的描述。

教学难点:

运动方程和运动量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质点的运动方程(0.5学时)

掌握质点的运动学方程、轨迹方程、位置矢量与位移的物理概念及物理意义;并能由质点的运动学方程求轨迹方程。

2.瞬时速度矢量与瞬时加速度矢量(1.5学时)

正确理解由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取极限建立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这种精确描

述运动的方法。掌握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的形式;

3.质点直线运动-一从坐标到速度和加速度(1学时)

熟练掌握由运动学方程求速度、加速度方法。

4.质点直线运动-一从加速度到速度和坐标(1学时)

熟练掌握由速度、加速度求运动学方程的方法。

5.平面直角坐标系抛体运动(0.25学时)

理解运动的叠加原理,由特殊的抛体运动(平抛)到一般抛体运动的知识推理。

6.自然坐标、切向和法向加速度(2学时)

掌握自然坐标,及切向和法向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运算。结合圆周运动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

7.极坐标系、经向速度和横向速度(0.25学时)

了解极坐标系,了解经向速度和横向速度的物理概念及运算。

&伽利略变换(0.5学时)

掌握伽利略变换,掌握在相互平动的参照系中相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8学时

教学目的:

1.对牛顿三定律以及有关概念(惯性、力、质量等)要有正确理解。

2.能正确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力学问题,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掌握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冲量是过程量,动量是状态量。

4.正确理解质点组的动量守恒及与内力无关的条件。

5.组合质点组和动量定理引入质心、质心动量,及质心运动定理的运用,根据此教材,可安排在刚体力学中作具体讨论。

教学重点:

质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惯性参考系中的牛顿三定律,并会应用他们来解题;同时掌握:非惯性参考系中的几种惯性力,动量定理(质点系)和质心运动定理及动

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非惯性系中的力学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参考系(0.5学时)

理解惯性、力等概念,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牛顿第三定律。了解孤立质点的概念,理解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2.惯性质量,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1学时)

理解惯性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表达式,初步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

3.牛顿运动定律,伽利略相对性原理(0.5学时)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独立作用原理,掌握牛顿第二、三定律。理解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4.主动力和被动力(0.5学时)

理解主动力和被动力的概念,了解哪那些力为主动力,哪些力为被动力。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学时)

能正确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力学问题,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6.非惯性系中的力学(2学时)

理解非惯性参照系的概念,掌握直线加速运动参照系中的惯性力、匀速转动参照系中的惯性力。能够较熟练的在非惯性系中分析物体的受力。

7.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0.5学时)

理解冲量的概念的物理意义。掌握质点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

8.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1.5学时)

掌握质心运动定理、质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够熟练的求得质点系的质心,速度和加速度。

9.经典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常见形式(0.5学时)

第四章动能和势能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从功的定义计算恒力作功,用积分方法计算变力(弹性力、万有引力)作功, 作功是过程量。

2.能熟练地运用质点动能定理分析问题。

3.势能是重要概念。应对保守力、非保守力、势能的定义,势能零点选择的任意性等问题有较深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分析问题。

4.球的碰撞只分析对心碰撞情形。

教学重点:

力的功,动能,势能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和守恒。使学生解做功,动能,势能及保守力,非保守力等基本概念,并掌握做功与动能,保守力的功与势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机械能守恒定

律。同时掌握对心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用线积分表示功质点和质点组的动能定理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动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能量——另一个守恒量(0.5学时)

2.力的元功用线积分表示功(1.5学时)

理解由已知的恒力作功的知识到变力作功的推导过程。掌握变力和曲线运动中,无穷小位移近似看作恒力直线问题的方法。掌握元功公式。能够求变力作功。

3.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1学时)

掌握质点及质点系的动能定理,理解在质点系中内力作功不为零。能够熟练的应用质点系的动能定理求解问题。

4.保守力、非保守力和势能(1学时)

了解力场的概念。理解保守力和非保守力,掌握保守力在特点,掌握势能的概念理解其推导过程及势能的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1.5学时)

掌握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熟练的应用。

6.对心碰撞(0.5学时)

理解对心碰撞,理解对心碰撞的三种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第五章角动量-一关于对称性4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角动量定理的矢量特点。它的普遍形式是研究刚体定点转动的理论基础。

2.正确理解力矩和角动量的普遍定义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3.本章的难点在于矢量积和矢量微商的运算。

教学重点:

角动量的基本概念和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定律.使学生理解:力对点的矩,力对点的角动量.掌握力矩与角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即: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和质点系)教学难点:

对某参考点的力矩和对轴的力轴对某参考点的角动量和对轴的角动量

质点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质点的角动量(1学时)

掌握角动量和力矩的基本概念,理解对点和对轴的角动量和力矩。

2.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1.5学时)

掌握力矩与角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即: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和质点系)

3.质点系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1.25学时)

了解质点系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

4.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0.25学时)

第七章刚体力学9学时

教学目的:

1.本章的刚体定轴转动为重点。要求掌握定轴转动时的运动学关系、转动惯量的计算,

转动定理和功能关系,并能熟练运用。

2.刚体平面运动只分析无滑滚动情形。

3.对回转仪的运动,只要求用角动量定理加以说明,不作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

刚体的运动学及动力学.通过对刚体一特殊的质点组运动的描述,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刚体运动的描述刚体的动量和质心运动定理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转动惯量转动刚体的动能力矩的功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动力学刚体的平衡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刚体运动的描述(1.5学时)

了解刚体的概念、刚体运动的种类、作用在刚体上力的角作效果。理解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概念,掌握角速度与线速度之间的关系及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平面平行运动是平动与转动的合成,熟练掌握刚体的二维平动与圆柱体的无滑滚动及无滑滚动的条件。

2.刚体的动量和质心运动定理(1.5学时)

掌握求刚体质心的方法,要指出质心与重心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刚体的动量及质心的运动定理。

3.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转动惯量(2学时)

理解刚体对一定轴的转动惯量的概念,会用转动惯量的定义求规则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并可用平行轴和垂直轴定理求一些复杂问题的转动惯量。掌握刚体对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及转动定理。与前面所学的质点的动量定理相比较,学会类比的学习方式。

4.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2学时)

与前面所学习的无功及动能定理相比较,掌握力矩的功及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掌握刚体的能及势能的形式。

5.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1学时)

掌握平面平行运动的基本的动力学方程,理解作用在刚体上力的性质及力系的简化。

6.刚体的平衡(1学时)

了解平面力系下刚体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第八章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5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弹性体的拉伸和压缩、弹性体的剪切形变、弯曲和扭转的内容。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弹性体的拉伸和压缩本章一方面是经典力学的完整化而设置,另一方面是材料力学知识基础。概念较多,注意讲好。本章解题以“拉压”为主。

教学难点:

切变和应力。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弹性体的拉伸和压缩(2学时)

应变、应力、应力与长应变的关系;应变的弹性势能。

2.弹性体的剪切形变(1.5学时)

应变、应力、应力与切应变的关系;切变与弹性势能。

3.弯曲和扭转(1.5学时)

第九章振动6学时

教学目的:

1.要牢固掌握简谐振动的规律,深刻理解振幅、圆频率、相位和相位差等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掌握简谐振动的矢量表示法,并能应用它来研究振动的合成问题。

3.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以定性讨论为主,对共振现象应予足够重视。

教学重点: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及简谐振动的合成,了解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动微分方程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简谐振动的能量转换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1学时)

掌握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了解振动的一般概念:深入理解简谐振动的概念并可判断一个振动是否为简谐振动。

2.简谐振动的运动学(1.5学时)

掌握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运动学方程及周期、频率、圆频率、位相、初位相的概念,理解简谐振动的x-t图;理解简谐振动的矢量表示法。

3.简谐振动的能量转换(0.5学时)

掌握简谐振动能量的变化关系。

4.简谐振动的合成(2学时)

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同方向、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互相垂直简谐振动的合成。

5.阻尼振动(0.5学时)

了解阻尼振动的动力学方程及三种运动状态。

6.受迫振动(0.5学时)

了解受迫振动、共振的概念。

第十章波和声6学时

教学目的:

L简谱波是本章的重点,掌握波速与振动状态的传播,波长与空间周期性,并能较熟练地计算有关问题。

2.充分理解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

3.可通过演示讲授波的干涉与驻波的形式,明确指出驻波与行波的区别。

4.与声波有关的问题要求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波是能量和动量传递的一种方式,掌握平面简谐波方程的多种形式,波动能量及驻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平面简谐波的运动方程波的叠加、驻波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1.波的基本概念(0.5学时)

理解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平面波和球面波的概念。

2.平面简谐波方程(1学时)

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波动方程与其振动图线、波形图之间的关系;理解波长、波速的概念,掌握周期、频率、波速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3.波动方程与波速(0.25学时)

了解波动方程,了解决定波速大小的因素。

4.平均能流密度(0.25学时)

了解媒质中波的能量分布,了解平均能流密度的概念,了解声强与声强级的概念。

理解波的反射和透射,掌握半波损失。

5.波的叠加和干涉,驻波(2学时)

理解波的叠加原理;波干涉的概念,相干条件,驻波。

6.多普勒效应(2学时)

理解多普勒效应。

六主要参考书:

1.漆安慎《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凯华、罗尉茵《新概念物理教程一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梁昆淼《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 学分:2 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 预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在接触和了解工程技术实际(如工程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资料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训练,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完成必要的计算机三维绘图或编程、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主要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以下项目中选定: (1)运动方案设计 (a)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b)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c)机械执行机构的选择和评定(连杆机构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或轮系设计、其它基本机构设计); (d)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e)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选择和评定; (2)执行机构尺寸设计

(a)执行机构各部分尺寸设计; (b)机构运动简图; (c)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d)机械动力性能的分析计算。 (3)编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2.时间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完成后,安排2周时间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三、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根据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进行成绩评定,不再考试。 2.成绩评定:由1~2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设计内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分。 五、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牛鸣岐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朱理主编.《机械原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大纲撰写人签字:学院章 学院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 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主编:栾学刚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维修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了解机器的组成; 熟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的能力; 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1.绪论 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掌握机器的组成。 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 了解零件的强度。 了解摩擦和磨损。 2.机械零件的精度 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术语、定义和相互关系; 掌握孔和轴的概念;尺寸的分类定义; 了解形状公差项目和基准的选用: 3.杆件的静力分析 掌握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掌握平面受力时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平面受力的特殊情形。 4.直杆的基本变形 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了解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了解扭转的概念。 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扭转的计算。 熟悉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切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了解抗扭截面系数的计算。 了解直梁弯曲的概念。 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掌握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熟悉梁的强度计算。 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 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5.工程材料 掌握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掌握钢的热处理及其目的。 了解常用有色金属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和用途。 6.连接 了解键联接的功用和分类。 熟悉平键联接的结构和标准,掌握普通平键联接的选用。 了解花键联接的特点和类型。 掌握常用螺纹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熟悉螺纹联接的基本型式、结构尺寸及螺纹联接件。 了解螺纹联接的防松装置。 了解联轴器的功能、熟悉联轴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了解离合器的功用、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 7.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分类。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特点和应用。 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角和死点。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及应用。 掌握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了解对心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的绘制。 8.机械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 了解V带的结构和标准;了解V带轮的材料和结构。 了解V带传动的安装、紧张和维护。 了解链传动。

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2017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The mechanical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of A2) 课程编码: 010151011 周/学分: 3周/6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工程制图、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热加工工艺概论、机械设计A2等 2、后续课程 各专业课、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A2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论述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研究机械设计基本方法,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工程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设计在把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基础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2)培养为实现具体要求的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3)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5)初步培养革新和创新的能力; (6)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为: (1)具有机构方案设计的能力; (2)熟练掌握各种通用零件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应用范围等基本知识的能力,各种零件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的能力,减速器方案设计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的能力; (5)能正确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为: 1、设计题目类型:设计题目一般为通用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具体题目类型和数据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也可以为机械创新设计题目或学生自选题,具体情况由指导教师确定,其工作量相当于二级齿轮减速器设计或单级蜗杆减速器设计。 2、设计图纸:以减速器题目为例,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为减速器装配图一张(A0或A1图幅),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服务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1) 通过课程设计大跨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完整的概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2) 通过对某些机构的发明构思,锻炼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资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4) 通过对课程设计中某些计算内容编程上机运算,使学生更清楚认识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 陆凤仪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 3. 师忠秀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六、课程设计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解和设计过程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使学生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本课程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要多练多想,运用一般的机械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机构和机器的具体设计与分析问题。 2.学生完成本课程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到为期1周的课程设计中,达到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的目标。 3.学生的上课、讨论、计算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听好设计指导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在设计过程中,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针对课程设计题,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设计完成后,提交合格的设计图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作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B11040077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3.5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英文名称:Machinery Innovation Design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4 ) 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机械创新设计》,高志刘莹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二、课程介绍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理论出发, 重点掌握机械创新设计中有效的创新方法,通过对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以及创新设计的实例的引入, 使学生对创新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获得掌握机械创新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 此外通过创新失误的原因了解, 提高从事创新设计的实践成功率.在教学中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实物教学等教学手段。本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国力,所以在大学中必须开设创新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单元)绪论(共2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新的含义 知识要点:,创新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第二节创新的意义 知识要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创新与设计 知识要点: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创新学与创新教育 知识要点: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实践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 第五节设计理论与教育 知识要点: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更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的标志,于是,人们发现了多种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各类学科体系。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理解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主要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括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了解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和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了解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和齿廓工作段。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和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主要特点。 了解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主要参数和特点。 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科基础课 (1)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 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 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 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 二、专业主干课 (82) 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 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 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 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 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8)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 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5) 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3)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4) 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4) 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4) 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0) 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 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0)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6) 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3) 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0) 模块1 (230)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0) 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6) 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7) 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7) 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3) 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2) 模块2 (280) 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0) 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6) 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3) 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5) 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2) 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制Z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环节类别:课程设计学分:1 周数:1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代码: F10004 先开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 课程性质:必修课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机械产品种类日益增多,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者除综合应用各类典型机构的作用外,还要根据使用要求和功能分析,设计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性能优良、工作可靠、适用性强的机械系统。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进行机构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针对某种简单机器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器功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通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所学机械原理的知识和理论,培养开发创新机械的能力,实现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分析计算的基本要求,完成机械运动方案和机构设计。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的理论和机构结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的方法;熟悉各类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及设计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提高运算、绘图及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具备工程的观点,养成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和科学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的第一次比较全面、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机械原理知识和技能,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

x204063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x204063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编号:x2040631 学时数:72 其中实践学时数: 8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4.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方向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研究内容是有关机械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方法,主要包括: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的分析与设计;机械传动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等。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能够使用上述方法分析现有实际机械产品的结构合理性,分析其运动和动力性能;掌握机械设计时,机构的选型、组合、变异及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系统方案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1. 了解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掌握机器、机构、机械的概念。 2. 了解学习机械原理的目的及方法,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 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2. 掌握运动副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重点),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重点)。 3.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掌握基本杆组的概念及平面机构的结构分类方法。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 掌握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2. 掌握同一构件上两点之间的运动关系以及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运动关系,熟练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重点、难点)。 3. 了解用矢量方程解析法进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四)平面机构力分析 了解平面机构力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一般力学方法)及构件组的静定条件,掌握用图解法进行平面Ⅱ级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重点)。 (五)机械效率、摩擦与自锁 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理想机械的意义,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总反力、摩擦角、摩擦圆的概念;掌握平面机构运动副中摩擦的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考虑摩擦时的受力分析(重点)。 3. 掌握自锁的概念和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 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掌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七)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 了解机械运转的三个阶段,了解机械产生速度波动的原因。 2. 掌握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等效力矩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3. 掌握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飞轮设计)。 (八)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学时:128(讲课114:,实验:14)学分:7 执笔者:曾德江编写日期:2004年4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做准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择,初步掌握机械零件毛坯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对杆件进行强度个刚度计算的方法,并具有一定似的实验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模块一机械工程材料(17学时) 第一单元绪论(1学时) 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新技术的应用。 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单元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10学时) 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应用,掌握金属材料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和适用范围。 第三单元钢铁材料(4学时) 介绍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分类、特点及牌号表示。 了解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分类、特点,掌握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牌号表示。 第四单元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2学时) 介绍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牌号表示。 了解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模块二静力学(16学时) 第五单元静力学基础(5学时) 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 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及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的绘制。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英文名称:Control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51510502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可选)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电子工程及相近专业方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力学、电学等相关知识,介绍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论和方法论,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际,基本要求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建立和变换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讨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分析和校正、系统辨识等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辩证方法冲破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学科向前发展。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当从先修课程中获得动力学分析、电路分析的能力,了解微分方程求解知识和复变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积分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课程之后,学生还应当注意结合其它机械工程学的知识,将控制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首先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和系统、模型等知识,深刻理解反馈和反馈控制,接下来对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教案资料

S2-2 平罗职业教育中心《机电》专业优质核心课《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参考课时:80课时 三.课程学分:4学分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设备和暖通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金属的性能、晶体结构以及铁碳合金,从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特性、用途以及牌号;掌握手工电弧焊焊接工艺原理、焊接设备以及常见金属材料的焊接特性;掌握常用机构的分类、组成、特性以及用途,掌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等。, (2),具体能力目标 1.了解工程材料、焊接工艺以及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熟悉它们的特性、用途以及原理等; 2.熟悉金属的特性、晶体结构以及热处理方式、从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用途、分类以及牌号,初步学会选择常见零件的材料; 3.熟悉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方法、初步具备简单构件的焊接能力; 4.初步具备常用机械传动的安装、维护、调试能力。 (3),知识目标 1.掌握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特性、用途以及牌号 2.掌握金属的特性、晶体结构类型、常见的热处理方式 3.掌握手工电弧焊焊接工艺原理、焊接设备以及常见金属材料的焊接特性 4.掌握常用机构的分类、组成、特性以及用途

010131029-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131029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2017年武汉工程大学 《机械原理》考研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根据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原理》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同时重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的题目一般不超过20%。考生自备必要的计算和做图工具,如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 二、试题类型及百分比 试题的类型为:(1)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2)分析说明图解题;(3)设计计算题;其中第(1)类题目的份量约占30%,(2)类题占20%~40%,其余为设计计算题。 三、参考教材 郑文纬等主编(东南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孙桓等主编(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四、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1.绪论 (1)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基本概念。 2.机构的结构分析 (1)了解机构的组成,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3)掌握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掌握用解析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2)掌握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能用瞬心法对简单的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 (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 (3)掌握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概念;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陈建毅编撰日期:2009年8月30日 一、课程概述 《机械结构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属于B类),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部分内容。计划时数为68学时,本课程4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会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会分析计算一些简单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机械工程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常用零部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在本课程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对象:工业设计专业大二上学期的高职学生。 二、教学内容描述 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工程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主要内容分为静力分析和强度分析;机械设计基础分为机械零件基础、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基础。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三节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静力学公理 第五节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六节分离体与受力图 教学要求:了解力与力系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画受力图。 第二章构件与产品的静力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 第二节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节空间力系简介超静定的概念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2018.1版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课程编号:B02020010 总学时:72(实验12学时)学分:4.5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武器发射工程、装甲车辆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主干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各种机械中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一般共性问题,在机械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培养现代设计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2.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作业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理解平面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对机器或机构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和解释。(课程教学目标1) 2.能够根据典型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常用的间歇机构的结构特性、运动特性和工作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以获得有效的结论。(课程教学目标2) 3.能够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前提下,运用机械原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工程常识、各种技术、方法、和现代化工具初步拟定机械运动方案,进行机构综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课程教学目标3) 4.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方面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并具有制图、计算、测试和使用技术资料等基本技能。(课程教学目标4) 2.2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机械类各科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3、了解机器的组成。 4、熟悉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 5、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6、初步能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 7、初步能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8、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物体的平衡 1、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某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3、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4、熟悉平面受力时平衡方程及应用。 5、熟悉平面2力的特殊形式。 第二章、杆件的基本变形 1、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应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3、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4、了解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 5、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6、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7、了解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8、了解纽转的概念。 9、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纽矩的计算。 10、熟悉圆轴纽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1、了解抗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12、了解圆扭转强度的计算。 13、了解梁弯曲的计算。

14、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5、了解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16、了解梁的强度计算。 17、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3、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4、了解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5、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6、理解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7、了解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8、理解合金的概念。 9、了解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及组织。 10、掌握铁碳合金状态图及在各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铁金属材料 1、了解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了解钢的热处理及其目的。 第五章、非铁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1、了解常用有金属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用途。 第六章、常用机构 1、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分类。 2、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特点和应用。 3、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4、了解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和死点。 5、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及应用。 6、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7、了解间歇运动机构。 第七章、机械零件 1、了解轴的功用,分类和常用材料。 2、熟悉轴的结构。 3、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特点和应用。 4、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熟悉滚动轴承主要类型的代号和应用。 5、熟悉滚动轴承的安装、拆卸和固定方法。 6、了解键联结的功用和分类。 7、熟悉平键联结的结构和标准。 8、掌握普通平键联结的选用。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601101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学分: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机构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机构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的设计构思(创新构思)和设计技能(实践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2.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关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掌握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本专业学生后续学习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建议开设48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孙桓,陈作模. 机械原理(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 1.郑文炜,吴克坚.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知行,邓宗行. 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 于靖军. 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 4. 张策.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从《机械原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在新课引入、教学方法、课后思考题设计等方面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建立感性认识,面授课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演示各类典型机构及其运动情况。 2.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