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难点突破临界与极值问题解题思路及方法(整理全)

高中物理解题难点突破临界与极值问题解题思路及方法(整理全)
高中物理解题难点突破临界与极值问题解题思路及方法(整理全)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问题与极值问题精品讲学案

一、临界与极值概念所谓物理临界问题是指各种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条件的逐渐变化,数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某种物理现象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如全反射、光电效应、超导现象、线端小球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临界速度等),这种物理现象恰好发生(或恰好不发生)的过度转折点即是物理中的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临界状态恰好发生(或恰好不发生)的条件即是临界条件,有关此类条件与结果研究的问题称为临界问题,它是哲学中所讲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具体反映。极值问题则是指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条件数量连续渐变越过临界位置时或条件数量连续渐变取边界值(也称端点值)时,会使得某物理量达到最大(或最小)的现象,有关此类物理现象及其发生条件研究的问题称为极值问题。临界与极值问题虽是两类不同的问题,但往往互为条件,即临界状态时物理量往往取得极值,反之某物理量取极值时恰好就是物理现象发生转折的临界状态,除非该极值是单调函数的边界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类问题的界线又显得非常的模糊,并非泾渭分明。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虽然没有在教学大纲或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但近年高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从以往的试题形式来看,有些直接在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的物理规律,找出相应的临界条件。也有一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周密讨论状态的变化。可用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推向极端,从而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性化;或用假设的方法,假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与题设是否相符,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也可用数学函数极值法找出临界状态,然后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从以往试题的内容来看,对于物理临界问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力和运动的关系部分,对于极值问题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力学或电学等权重较大的部分。

二、常见临界状态及极值条件

解答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相关条件,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可以理解并记住一些常见的重要临界状态及极值条件:

1.雨水从水平长度一定的光滑斜面形屋顶流淌时间最短——屋面倾角为045

2.从长斜面上某点平抛出的物体距离斜面最远——速度与斜面平行时刻

3.物体以初速度沿固定斜面恰好能匀速下滑(物体冲上固定斜面时恰好不再滑下)μ=tg θ。

4.物体刚好滑动——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5.两个物体同向运动其间距离最大(最小)——两物体速度相等。

6.两个物体同向运动相对速度最大(最小)——两物体加速度相等。

7.位移一定的先启动后制动分段运动,在初、末速及两段加速度一定时欲使全程历时最短——中间无匀速段(位移一定的先启动后制动分段匀变速运动,在初速及两段加速度一定时欲使动力作用时间最短——到终点时末速恰好为零) 8.两车恰不相撞——后车追上前车时两车恰好等速。 9.加速运动的物体速度达到最大——恰好不再加速时的速度。 10.两接触的物体刚好分离——两物体接触但弹力恰好为零。

11.物体所能到达的最远点——直线运动的物体到达该点时速度减小为零(曲线运动的物体轨迹恰与某边界线相切)

12.在排球场地3米线上方水平击球欲成功的最低位置——既触网又压界 13.木板或传送带上物体恰不滑落——物体到达末端时二者等速。

14.线(杆)端物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恰能到圆周最高点—最高点绳拉力为零(=0v 杆端)

15.竖直面上运动的非约束物体达最高点——竖直分速度为零。 16.细线恰好拉直——细线绷直且拉力为零。

17.已知一分力方向及另一分力大小的分解问题中若第二分力恰为极小——两分力垂直。

18.动态力分析的“两变一恒”三力模型中“双变力”极小——两个变力垂直。 19.欲使物体在1F 2F 两个力的作用下,沿与1F 成锐角 的直线运动,已知1F 为定值,则2F 最小时即恰好抵消1F 在垂直速度方向的分力。

20.渡河中时间最短——船速垂直于河岸,即船速与河岸垂直(相当于静水中渡河)。

21.船速大于水速的渡河中航程最短——“斜逆航行”且船速逆向上行分速度与水速抵消。

22.船速小于水速的渡河中航程最短——“斜逆航行”且船速与合速度垂直。 23.“圆柱体”滚上台阶最省力——使动力臂达最大值2R 。 24.机车从静止匀加速启动过程持续的最长时间——t e P P =

25.损失动能最小(大)的碰撞——完全弹性(完全非弹性)碰撞。 26.简谐运动速度最大——位移(恢复力、加速度)为零。

27.受迫振动振幅恰好达最大——驱动力的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 28.两个同相相干波源连线上振幅最大的点——两边距连线中点24

x n λ

=

?;反相波

源时/4

x λ

=?(2n+1) n=0,1,2,3… 29.只有机械能与电势能相互转化时,重力势能与电势能之和最小时,动能最大。 30.粒子恰不飞出匀强磁场——圆形轨迹与磁场边界相切。 31.纯电阻负载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内外电阻阻值相等。 32.滑动变阻器对称式接法中阻值达最大——滑至中点。

33.倾斜安放的光滑导轨上的通电导体棒静止时,所加匀强磁场方向若垂直于斜面

的情况下磁感强度最小。

34.光从介质射向空气时恰不射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35.刚好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频率等于极限频率。

36.带电粒子恰好被速度选择器选中(霍尔效应、等离子发电)——电场力与洛力

平衡。

37.“地面卫星”(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势能最小、总能量最小、运动周期、角

速度均最小;速度、向心力、加速度均最大。

38.等量同性质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场强最大的位置求解。

三、临界与极值问题一般解法 ,物理解题中求极值的常用方法

临界问题通常以定理、定律等物理规律为依据,分析所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解的形式及其变化情况,然后找出临界状态,临界条件,从而通过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再根据变化情况,直接写出条件。求解极值问题的方法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即用临界条件求极值。数学方法包括

(1)利用矢量图求极值(2)用正(余)弦函数求极值;(3)抛物线顶点法求极值;(4)用基本不等式求极值。(5)单调函数端点值法求极值(6)导数法求解。一般而言,用物理方法求极值简单、直观、形象,对构建物理模型及动态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而用数学方法求极值思路严谨,对数学建模能力要求较高,若能将二者予以融合,则将相得亦彰,对增强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五种能力之一,其中极值的计算在教学中频繁出现。因为极值问题范围广、习题多,会考、高考又经常考查,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另外很多学生数、理结合能力差,这里正是加强数理结合的“切人点”。学生求极值,方法较少,教师应该在高考专题复习中提供多种求极值的方法。求解物理极值问题可以从物理过程的分析着手,也可以从数学方法角度思考,下面重点对数学方法求解物理极值问题作些说明。

1、利用顶点坐标法求极值

对于典型的一元二次函数y=ax 2+bx+c,

若a>0,则当x=-a b 2时,y 有极小值,为y min =a b ac 442-; 若a<0,则当x=-a b 2时,y 有极大值,为y max =a

b a

c 442

-; 2、利用一元二次函数判别式求极值 对于二次函数y=ax 2+bx+c ,用判别式法 利用Δ=b 2-4ac ≥0。(式中含y) 若y ≥A ,则y min =A 。 若y ≤A ,则y max =A 。

3、利用配方法求极值

对于二次函数y=ax 2+bx+c ,函数解析式经配方可变为y=(x-A)2+常数:(1)当x =A 时,常数为极小值;或者函数解析式经配方可变为y = -( x -A )2+常数。(2)当x =A 时,常数为极大值。

4、利用均值定理法求极值 均值定理可表述为

≥+2

b

a a

b ,式中a 、b 可以是单个变量,也可以是多项式。

当a =b 时, (a+b)min =2ab 。

当a =b 时, (a+b) max =2

)(2

b a +。

5、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如果所求物理量表达式中含有三角函数,可利用三角函数的极值求解。若所求物理量表达式可化为“y=Asin ααcos ”的形式,则y=

21Asin2α,在α=45o时,y 有极值2

A 。 对于复杂的三角函数,例如y=asin θ+bcos θ,要求极值时先需要把不同名的三角函数sin θ和cos θ,变成同名的三角函数,比如sin(θ+ф) 。这个工作叫做“化一”。首先应作辅助角如所示。

考虑asin θ+bcos θ= (

θθcos sin 2

2

2

2

b

a b b

a a ++

+)

=22b a + (cos фsin θ+sin фcos θ)

=22b a +sin(θ+ф) 其最大值为22b a +。 6、用图象法求极值

通过分析物理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找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出其图象,由图象可求得极值。

7、用分析法求极值

分析物理过程,根据物理规律确定临界条件求解极值。下面针对上述7种方法做举例说明。

a

b 图1

例1: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ε=12伏,内阻r =0.5欧,外电阻R 1=2欧,R 2=3欧,滑动变阻器R 3=5欧。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 滑到什么位置,电路中的伏特计的示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分析:设aP 间电阻为x ,外电路总电阻为R. 则:

10

)8)(2(532)53)(2())((321321

X X X X R R R X R R X R R -+=

++-++=

++-++=

先求出外电阻的最大值R max 再求出伏特计示数的最大值U max 。本题的关键是求R max ,下面用四种方法求解R max 。

[方法一] 用顶点坐标法求解

抛物线方程可表示为y =ax 2+bx+c 。

考虑R =10)8)(2(x x -+=10

16

62++-x x ,

设y =-x 2

+6x+16,

当x =a b 2-= —)

1(26

-=3时,R max (3)=101636)3(2+?+- =2.5Ω。

[方法二] 用配方法求解

考虑R =10)8)(2(x x -+ =101662++-x x =10

25

)3(2+--x 。

即x =3Ω时,R max =5.210

25

=Ω。

[方法三] 用判别式法求解

考虑R =10

16

62++-x x ,则有-x 2+6x+16-10R =0,

Δ=b 2-4ac =36-4(-1)(16-10R)>0,即:100-40R ≥0, R ≤2.5Ω,即R max =2.5Ω。

[方法四] 用均值定理法求解 考虑R =

10

)

8)(2(x x -+,设a =2+x ;b =8-x 。

当a =b 时,即2+x =8-x , 即x =3Ω时,R max (3)=

10

)

38)(32(-+ =2.5Ω。

也可以用上面公式(a+b)max =2

)]8)(2[(2

x x -+=25,

R max =

10

)(max b a +=1025

=2.5Ω。 以上用四种方法求出R max =2.5Ω,下边求伏特计的最大读数。 I min =

r

R +max ε

5

.05.212

+=4(A)。U max =ε- I min r =12-4?0.5=10(V)。即变阻器的滑动

头P 滑到R 3的中点2.5Ω处,伏特计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0伏。

例2:如图3所示。光滑轨道竖直放置,半圆部分的半径为R ,在水平轨道上停着一个质量为M =0.99kg 的木块,一颗质量为m =0.01Kg 的子弹,以V 0=400m/s 的水平速度射入木块中,然后一起运动到轨道最高点水平抛出,试分析:当圆半径R 多大时,平抛的水平位移是最大?且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子弹与木块发生碰撞的过程,动量守恒,设共同速度为V 1,则:

mV 0=(m+M)V 1, 所以:V 1=

0V M m m +=s m s m /4/40099

.001.001

.0=?+

设在轨道最高点平抛时物块的速度为V 2,由于轨道光滑,故机械能守恒:

2221)(2

1

)(2)(21V M m gR M m V m M +++=+ 所以:V 2=)/(])(4)[(2

1M m gR m M V M m ++-+

=R R Rg V 40161044422

1-=?-=

-

则平抛后的位移可以表示为:

图3

s =V 2t =V 210

4)4016(4R

R g R ?

-=?

=4R R 4.02+-。

因为a=-1<0,所以水平位移S 应该存在最大值。当R=)

1(24

.02-?-

=-

a b =0.2m 时, S max =0.8m

例3:在一平直较窄的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2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汽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6m /s 2,试分析两车不相撞的条件。

[解析]要使二者不相撞,则二者在任一时间内的位移关系应满足 V 0t-

S Vt at +<2

2

1 (式中S 为汽车刹车时与自行车间距) 代入数据整理得:3t 2-18t+S>0, 显然,当满足?=b 2-4ac ≥0,

即?=182-4?3S ≥0得:S ≤27m ,S min =27m 。当汽车刹车时与自行车间距为27米时是汽车不与自行车相撞的条件。

例4:如图4所示。一辆四分之一圆弧小车停在不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小球从静止开始由车顶无摩擦滑下,且小车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当小球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地面对小车的摩擦力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解析]:设圆弧半径为R ,当小球运动到重力mg 与半径夹角为θ时,速度为V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R

V m

m g N m gR m V 2

2cos cos 2

1

=-=θθ 解得小球对小车的压力为:N=3mgcos θ,其水平分量为:N x =3mgsin θcos θ=

θ2sin 2

3

mg 根据平衡条件,地面对小车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大小为:f= N x =

θ2sin 2

3

mg 可以看出:当sin2θ=1,即θ=45o时,地面对小车的静摩擦力最大,其值为:f max =mg 2

3

图4

例5:如图5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由力F 牵引而在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求力F 最小时的牵引角θ。(F 的方向是随θ变化的。)

[解析]:因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有: Fcos θ-f =0 ①

f =μN =μ(mg-Fsin θ) ② ②代人①得:Fcos θ-μmg+μFsin θ=0

即:F =θ

μθμsin cos +mg

。分母为两项不同名的三角函数,需要转

化成同名的三角函数,也就是需要“化一”。由前面的“化一”结论得:a sin θ+b cos θ=

22b a +sin(θ+ф)

考虑本题分母:μs in θ+cos θ与a sin θ+b cos θ用比较法,得:a =μ;b =1。 于是tg ф=

μ1=a b ,则ф=arc tg μ1。所以,μsin θ+cos θ=12+μsin(θ+arc tg μ

1)。 要使F 最小,则分母μs in θ+cos θ需最大,因此,θ+arc tg

μ

1

2

π

。 所以有:θ=

2π-arc tg μ1=2

π

-arc ctg μ=arc tg μ。 即:θ=arc tg μ时,F 最小。

作为教师,运用“求导数”对本题验算非常简便。F =

θ

μθμsin cos +mg

。考虑0=θd dF ,则有μcos θ-sin θ=0则θ=arc tg μ,即当F 最小时,牵引角θ=arc tg μ。

例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向由静止出发,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4米/秒2,4秒后改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米/秒2

,10秒后改为匀速直线运动,求乙追上甲之前它们之间的最大距离。

分析:运用物理规律和图形相结合求极值.是常用的一种

比较直观的方法。由题意可知,4秒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V 甲=a 甲t 甲=4?4=16(m /s)。

乙10秒后做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乙=a 乙t 乙=2?10=20(m /s)。

可画出v —t 如上图6所示。图线在A(8,16)点相交,这表明在t =8

相等,因此.在t =8大距离。

即S max

=21?4?16 + 4?16 —

2

1

?8?16=32(m)。

用分析法求极值在物理计算中较常见。经过对物理状态或过程分析后求极值,不一定要用繁难的数学,关键是确定临界状态和过程的最值。

例7:如图7所示。AB 、CD 是两条足够长的固定平行金属导轨,两条导轨间的距离为L ,导轨平面与平面的夹角是θ,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部有垂直于导轨平面斜向上方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在导轨的AC 端连接一个阻值为R 的电阻,一根垂直于导轨放置的金属棒ab ,质量为m ,从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已知ab 与导轨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导轨和金属棒的电阻不计。求ab 棒的最大速度。

[解析]:采用分析法要注意抓三个环节,即分析物理过程;确定极值状态;运用物理规律求解。金属棒ab 横截面受力如上图7所示。

在下滑过程中,ab 受重力mg ,支持力N =mgcos θ,摩擦力f =μmgcos θ,安培力F =

R

V

L B 22。沿导轨平面有: mgsin θ-μmgcos θ-R

V

L B 22=ma ① ab 由静止加速下滑会导致:

a

图7

B

当a =0时,ab 速度到达最大,即:V =V max 所以①式变为

mgsin θ—μmgcos θ—R

V L B max

22=0 ②

②解式得:V max =

2

2)

cos (sin L B mg θμθ- 。

综上所述,求解极值习题常用的方法列举了七种、即均值定理法、顶点坐标法、配方法、判别式法、三角函数中“化一”法、图解法、分析法。针对有些习题所给的条件的“有界性”,运用求极值的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求出的极值不能“出界”,要注意定义域和值域的对应关系。

例8:如图8所示。已知电流表内阻忽略不计。ε=10V ,r =1Ω,Ro =R =4Ω,其中R 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当滑动片P 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值是多少?电流表的示数将怎样变化?

解:设滑动变阻器滑片P 左端的电阻为R 左,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I A ,

通过R o 的电流为I o ,由并联电路可知

A I I 0=0

R R 左 ① 由欧姆定律得:I =r R +总ε

即:I=

1

44410

+-++=

+-+左左

左并)(R R R r

R R R ε

I=I 0+I A = I A )

10

+R R ③ 把③代入②式整理得I A =20

540

2

++-左左R R ④ 用配方法对④式求极值。

I A =

20

540

2

++-左左R R =25

.262540

2

+--)(左R

当R =2.5Ω时,I A 有极小值I Amin =

=5

.2640

1.52(A)。 当求电流表的最大值时,就需考虑R 的取值范围是“有界”的。这时的极值要与“界”的

图8

定义域对应,不能“出界”。当R 左=0时,即由④式得I A p 在a =

20

40

=2(A)。 当R 左=R =4Ω时,由④式得I A P 在b =

67.120

45440

2

=+?+-(A)。 由此可得,电流表先从2A 减小到1.52A ,然后再增加到1.67A 。所以电流表的最大值是2A ,其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综上所述,求极值的七种方法是解高中物理题的常用方法。在使用中,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及“界”的范围。

四、典型问题剖析

例题1.某屋顶横断面是一等腰三角形ABC ,横梁AC=2L (定值),欲使雨水从屋顶面上流下来时间最短,求屋面的倾斜角(摩擦忽略不计,雨水初速为0) 解析:设倾斜角α,AB=s ∵F=mgsinα=ma ,∴a=gsinα ∵s=

=

当α=45°时,等号成立

所以α=45°,雨水从屋顶(光滑)上流下所用的时间最短解法2.

21

sin cos 2

L g t αα=?

∴解得当0=45α时 t 有最小值。

例题2.从倾角为θ的固定长斜面顶点以初速度0v 水平抛出一小球, 不计空气阻力求自抛出经多长时间小球离斜面最远?

解法一:设经t 秒小球距离斜面最远,此时速度必与斜面平行,则

y x

v gt

tg v v θ=

=

所以 0v t tg g θ=时小球距离斜面最远。

解法二:小球远离斜面方向的初速度0=sin v v θ0离 远离斜面方向的加速度

=-gcos a θ离 所以远离斜面的速度减小至零时相距最远。令+0v a t =0离离

000

sin =cos v v v t tg a g g

θθθ=

=离离 时相距最远。

解法三:球与斜面距离22

001cos +sin 022

g S v t a t t v t θθ==-

?+?+离离 显然当002()2

v sin v

t tg g

θθθ=-=-时 距离最大

解法四:解析法。选初速度方向为x 轴正向,重力方向为y 轴正向,则代表该斜面的直线方程为y tg x θ=? 平抛物体轨迹方程为2

2

2g y x v =

,设抛物线上任意一点000(,)P x y

到该直线距离S =

=

注意到00tg x y θ?≥ 故S 2

002

cos sin 02g x x v θθ=-

?+?+ 显然二次函数有极大致的条件为20020sin cos 2()2v x tg g g v θθθ=-=- 即000x v

t tg v g θ==

例题3.一个质量为3kg 的物体放在长木板上,当木板一端抬起使它与水平方向成30°的固定斜面时,物体正好可以沿斜面匀速下滑。当木板水平固定时,用多大的水平拉力能将该物体拉动?

解析:在斜面上物体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 即F=mgsin30° 而滑动摩擦力f=μmgcos30°所以μ=tan30°在水平面上拉的时候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则水平面上的摩擦力f=μmg=mgtan30°所以拉力至少要达到这个值才能拉动物体, 例题4-1.某物体所受重力为200 N ,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38,它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80 N ,至少要用_________N 的水平推力,才能将此物体推动,若推动之后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推力应为_________N ;物体在地面上滑动过程中,若将水平推力减小为50 N ,直到物体再次静止前,它所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物体静止后,此50 N 的水平推力并未撤去,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N.

解析:从静止推物体时推力至少达到最大静摩擦力80N 才可以推动物体;推动后当

推力大小与滑动摩擦力等值(200×0.38=76N )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物体滑动过程中水平推力若减小至50N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仍跟原来一样为76N ;物体静止后此50N 的水平推力并未撤去时物体受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此时的水平推力大小50N 。

例题4-2. 如图所示,U 形导线框固定在水平面上,右端放有质量为m 的金属棒ab ,ab 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它们围成的矩形边长分别为1L 、2L ,回路的总电阻为R 。从t=0时刻起,

在竖直向上方向加一个随时间均匀变化的匀强磁场B=kt ,(k>0)那么在t 为多大时,金属棒开始移动。

解析:当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有感应电动势产生,在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ab 棒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则ab 有向左运动的趋势,则ab 就会受到向右的静摩擦

力的作用。当ab 棒受到安培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平衡时,由

12E kL L t ?Φ

=

=?可知,

回路中感应电动势是恒定的,电流大小也是恒定的,但由于安培力F=BIL ∝B=kt ∝t ,所以安培力将随时间而增大,所以ab 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增大,二者始终是等值反向的,只要安培力的大小没有超过最大静摩擦力,ab 就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安培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之后,ab 就会运动起来。在静止到运动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从静止到运动的临界状态,此状态的临界条件就是安培力增大到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此时

有:

1212212,kL L mgR

kt L mg t R k L L μμ?

?==所以

例题4-3.如图3

所示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应强度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导轨电阻不计,导轨间距

;两根质

量均为

电阻均为

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垂直于导轨滑动,与

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

的水平恒力作

用于甲杆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已知2

10m

g s = 求(1)

分析甲、乙二杆的运动的情况?(2)杆运动很长时间后开始,则再经过5秒钟二杆间的距离变化了多少?

解析:(1)金属杆甲在水平恒力

(这里0.5f mg μ==甲牛为甲杆所受的最大

静摩擦力)作用下将向右加速运动并切割磁感线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因而使甲杆同时受到水平向左的安培阻力;乙杆中也因为有了电流而受到水平向右的

安培动力,两个安培力等值反向;开始时甲杆的切割速度

较小故安培力

=均较小,随

的增大则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增大,所以两杆所受的安培力

=均

增大,故甲杆将向右作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时乙杆也将开始

向右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直到甲、乙二杆的加速度相等时(此时甲乙两杆速度差v ?最大,回路中动生电流最大即0.50.2=0.44

m BL v v v

I R ??????==

总, 每杆受安培力最大即0.50.2440

Bm m v v

F BI L ??==?

?= 乙杆的加速度最大即max 54Bm

F mg v

a m μ-?==-乙 甲杆的加速度最小即min 154Bm F F mg v

a m μ--?==-甲

且两杆的加速度相等,即15544

v v ??-

=- 所以 40m v s ?= 2max min ==5m a a s 乙甲) 甲乙两杆以共同的加速度52

m

s

,恒定的速度差40m s 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即甲相对乙将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远离。

(2)依据上述分析知运动很长时间后甲乙两杆将以共同的加速度52

m

s 及恒定的

速度差40m s

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亦即甲乙二杆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

=40m v s

相,因而此后经过5秒两杆间的距离将增加=405=200L v t m =?? 相

例题4-4.如图5所示,质量为kg M 2=的木块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4.0=μ,木块用轻绳绕过光滑的定滑轮,轻绳另一端施一大小为20N 的恒力F ,使木块沿地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定滑轮离地面的高度cm h 10=,木块M 可视为质点,问木块从较远处向右运动到离定滑轮多远时加速度最大?最大加速度为多少? 解析: 设当轻绳与水平方向成角θ时,对M 有

Ma F Mg F =--)sin (cos θμθ

整理得Ma Mg F =-+μθμθ)sin (cos

令A =+θμθsin cos ,可知,当A 取最大值时a 最大。 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有:

)sin(12?θμ++=A ,其中2

11arcsin

μ?+=,而2max 1μ+=A ,与此相对应的角为

8.2111arcsin

902

≈+-=μθ

所以加速度的最大值为:22

max /8.61s m g M

F a ≈-+=

μμ

此时木块离定滑轮的水平距离为:cm h S 25cot ≈=θ

说明:此题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达到上述最大加速度,当木块达到一定值时,有可能使物体脱离地面,此后物体将不在沿着水平面运动。因此,F 、M 、μ必须满足

θsin F ≤Mg 。此题所给数据满足上述条件,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

例题4-5.如图3所示,质量为m=1kg 的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体上,斜

面质量为

,斜面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地面光滑,现对斜面体

施一水平推力F ,要使物体m 相对斜面静止,试确定推力F 的取值范围。

()

图3

解析:此题有两个临界条件,当推力F 较小时,物块有相对斜面向下运动的可能性,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当推力F 较大时,物块有相对斜面向上运动的可能性,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找准临界状态,是求解此题的关键。

(1)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下滑动的临界状态时的推力为F

,此时物块受力如图4

1

所示,取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

图4

对物块分析,在水平方向有

竖直方向有

对整体有

代入数值得

(2)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上滑动的临界状态时的推力为F

2

对物块分析,在水平方向有

竖直方向有,

对整体有

代入数值得。

综上所述可知推力F的取值范围为:

例题4-6.如图4-6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B,物体A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B

和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μ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可能恰好不上滑,也可能恰好不下滑,所以摩擦力可能有两个方向。

以B 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B T m g =

再以A 为研究对象,它受重力、斜面对A 的支持力、绳的拉力和斜面对A 的摩擦作用.假设A 处于临界状态,即A 受最大静摩擦作用,方向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cos N mg θ=

0,m m T f mg f N μ--==或:0,m m T f mg f N μ+-==

综上所得,B 的质量取值范围是:(sin cos )(sin cos )B m m m θμθθμθ-≤≤+ 例题5-1.甲物体以=4m v s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在其后面5m 处沿同一直线

同一方向做初速为零加速度2

2m

a s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问乙物体是否可以追上

甲物体?并求出其间距离的最大值。

解法一:(1)乙物体一定可以追上甲物体。(2)用临界法分析求极值:乙物体加速至=4m v s 甲前,速度小于其前方的甲物体运动速度,此阶段其间距离不断增

大,当乙物体加速至=4m v s 甲后,速度大于其前方的甲物体运动速度,所以在尚

未追上甲物体前,其间距离不断减小,故等速时其间距离最大。令a t v ?=甲 解得

4

==22

v t s a =

甲 此时相距最远 22max 011

54222922

s s v t at m =+?-=+?-??=甲

解法二:(2)用抛物线顶点坐标法求极值:依据甲乙两物体各自运动规律可得出

其间的距离函数222

011+5424522

S S v t at t t t t =?-=+-?=-+

+甲 显然当

4

22(1)

t =-

=-s 时 2max

4(1)5-4=9m 4(1)

S ?-?=?-

例题5-2.如图所示,质量为6kg 的小球A 与质量为3kg 的小球B ,用轻弹簧相连后在光滑水平面上共同以速度0v 向左匀

速运动,在A 球与左侧竖直墙壁碰后两球继续运动的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4J ,若A 球与左侧墙壁碰撞前后无机械能损失,试求0v 的大小。

解析:这里弹性势能最大时即簧压缩量最大,亦即A 与左侧墙壁碰后以0v 为初速(碰墙壁无机械能损失)向右减速运动,B 仍以0v 为初速向左减速,但B 球质量小先减至零又反向向右加速运动,二者均向右运动等速时其间距离最小,此时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因为碰墙壁后向右运动过程A+B 系统总动量守恒,如果选向右为正方向则

00()()A B A B AB m v m v m m v +-=+

又因为碰墙壁后向右运动过程A+B (含簧)系统总机械能守恒则

22200111

()()4222

A B A B AB m v m v m m v +-=++ 联立求解并代入数值得01m v s = (1

3

AB m v s =)

例题5-3.(90年全国卷)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 的小球A 和B ,质量分别为m 和2m ,当两球心间距离大于L (L 比2r 大得多)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距离等于或小于L 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 。设A 球从远离B 球处以速度0v 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 球运动,如图12-2所示,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0v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 : 据题意,当A 、B 两球球心间距离小于L 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 。故A 减速而B 加速。当B A v v >时,A 、B 间距离减小;当B A v v <时,A 、B 间距离增

大。可见,当B A v v =时,A 、B 相距最近。若此时A 、B 间距离r x 2>,则A 、B 不发生接触(图12-3)。上述状态即为所寻找的临界状态,B A v v =时r x 2>则为临界条件。

两球不接触的条件是:B A v v = (1)

2B A L S S r +- (2)

其中A v 、B v 为两球间距离最小时,A 、B 球的速度;A S 、

B S

为两球间距离从L 变至最小的过程中,A 、B 球通过的路程。

设0v 为A 球的初速度,

对于A+B 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B A mv mv mv 20+= (3)

对于A 球由动能定律得022

011cos18022A A

F S mv mv ?=- (4) 对于B 球由动能定律得 02

1cos0(2)2

B B F S m v ?= (5)

联立解得:

m r L F v )

2(30-<

评析 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两球“不接触”的临界状态,为B A v v =且此时r x 2> 例题6.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 、B 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 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弹簧开始时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 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 、B 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 .当A 、B 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

B .当A 、B 加速度相等时,A 、B 的速度差最大

C .当A 、B 的速度相等时,A 的速度达到最大

D .当A 、B 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使用图象处理则

可以使问题更加简单。A 、B 物块在水平方向受力如右图上下,

高中物理必修一常考题型+例题及答案讲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一常考题型 一、直线运动 1、xt图像与vt图像 2、纸带问题 3、追及与相遇问题 4、水滴下落问题(自由落体) 二、力 1、滑动摩擦力的判断 2、利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3、动态和极值问题 三、牛顿定律 1、力、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2、整体法与隔离法 3、瞬时加速度问题 4、绳活结问题 5、超重失重 6、临界、极值问题 7、与牛顿定律结合的追及问题 8、传送带问题 9、牛二的推广 10、板块问题 11、竖直弹簧模型

一、直线运动 1、xt图像与vt图像 2014生全国(2) 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像如图所示。 在这段时间内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22 1v v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2016全国(1)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 A.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 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 D.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 为40m 2、纸带问题 【2012年广州调研】34.(18分)(1) 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①下列物理量需要测量的是__________、通过计算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代号)A.重锤质量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②设重锤质量为m、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力加速度为g.图b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为相邻的连续点.根据测得的s1、s2、s3、s4写出重物由B点到D点势能减少量的表达式__________,动能增量的表达式__________.由于重锤下落时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该实验的动能增量总是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高中物理常见临界问题

高中物理常见临界问题(极值问题)分析处理训练 一问题概述: 当物体由一种运动形式(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即分界限的现象。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这是量变质变规律在物理中的生动表现。如:力学中的刚好滑动;正常行驶;宇宙速度,共振;电学中电源最大输出功率;光学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等 解决临界问题,通常以定理、定律为依据,分析所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解的形式及其变化情况,然后找出临界状态,临界条件,从而通过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再根据变化情况,直接写出条件。 所谓极值问题,一般而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求最值结果。求解极值问题的方法从大的角度可分为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即用临界条件求极值。数学方法包括(1)利用矢量图求极值(2)用三角函数关系求极值;(3)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求极值;(4)用不等式的性质求极值。(5)导数法求解。一般而言,用物理方法求极值直观、形象,对构建模型及动态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而用数学方法求极值思路严谨,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若将二者予以融合,则将相得亦彰,对增强解题能力大有裨益。极值问题与临界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有区别的,但高考中极值问题通常都可用物理临界法求解。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许多临界问题,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有时,有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耐心讨论状态的变化,可用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露出来)假设法(即假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与题设是否相符,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数学函数极值法等方法找出临界状态。然后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 ※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可以理解记住一些重要的临界条件及状态: 物体自由地沿斜面刚好匀速下滑则μ=tgα。 物体刚好滑动静摩擦力达到最大。 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在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或最小。 两物体刚好相对静止必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 两个物体距离最近(远),相对速度相等。 速度达到最值——沿速度方向的合外力为零(曲线运动时则切向合外力为零) 两个一同运动的物体刚好(不)脱离时,两物体间的弹力刚好为零,速度、加速度相等。 刚好到达某点——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物体刚好(不)滑出——物体到达末端时二者等速。 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绳端物体刚好到达最高点——绳拉力为零,重力是向心力, 杆端物体刚好到达最高点——物体速度等于零。 两个物体刚好(不)分离——两物接触且弹力为零,速度加速度(垂直接触面方向)相等。绳刚好拉直——绳直且拉力为零,绳刚好拉断——张力等于绳所能承受最大拉力。 刚好不相撞——两物体间距为零时等速。 碰撞过程碰后相对速度为零时,损失的动能最大 粒子刚好(不)飞出两极板间匀强电场或匀强磁场——轨迹与板边缘相切,粒子刚好(不)飞出磁场区——轨迹与磁场边界相切。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一,考场中心态的保持 心态“安静”:心静自然“凉”,脑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情绪稳定,效率提高。心不静,则心乱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针毡,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实则骗人。 二,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 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 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 A O B P Q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宝鸡文理学院附中何治博 一、临界与极值概念所谓物理临界问题是指各种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条件的逐渐变化,数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某种物理现象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如全反射、光电效应、超导现象、线端小球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临界速度等),这种物理现象恰好发生(或恰好不发生)的过度转折点即是物理中的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临界状态恰好发生(或恰好不发生)的条件即是临界条件,有关此类条件与结果研究的问题称为临界问题,它是哲学中所讲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具体反映。极值问题则是指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条件数量连续渐变越过临界位置时或条件数量连续渐变取边界值(也称端点值)时,会使得某物理量达到最大(或最小)的现象,有关此类物理现象及其发生条件研究的问题称为极值问题。临界与极值问题虽是两类不同的问题,但往往互为条件,即临界状态时物理量往往取得极值,反之某物理量取极值时恰好就是物理现象发生转折的临界状态,除非该极值是单调函数的边界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类问题的界线又显得非常的模糊,并非泾渭分明。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虽然没有在教学大纲或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但近年高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从以往的试题形式来看,有些直接在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

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的物理规律,找出相应的临界条件。也有一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周密讨论状态的变化。可用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推向极端,从而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性化;或用假设的方法,假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与题设是否相符,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也可用数学函数极值法找出临界状态,然后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从以往试题的内容来看,对于物理临界问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力和运动的关系部分,对于极值问题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力学或电学等权重较大的部分。 二、常见临界状态及极值条件解答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相关条件,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可以理解并记住一些常见的重要临界状态及极值条件: 1.雨水从水平长度一定的光滑斜面形屋顶流淌时间最短——屋面倾角 为0 45 2.从长斜面上某点平抛出的物体距离斜面最远——速度与斜面平行时 刻 3.物体以初速度沿固定斜面恰好能匀速下滑(物体冲上固定斜面时恰 好不再滑下)—μ=tgθ。 4.物体刚好滑动——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图解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图解法 2012-8-17 图解法,也叫图形法,是一种利用几何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解答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动态平衡问题,常用图解法。基本法则有平行四边形法则,矢量三角形法则等,图解法的优点是简捷,方便,直观。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解题的效率。 【例题1】 (2012全国新课标).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B 与N2的合力为定值,与重力反向等大。作图。由图形可 知,当板缓慢转动中,N1与N2的方向便发生如图示变 化,但合力不变,可得答案B 。 【点评】:该题为动态平衡问题,在挡板夹角连续变化中,重力始终保持不变,根据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做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直观看出合力不变,但水平方向的支持力N1连续减小,挡板的支持力也N2始终减小。 【例题2】如图2所示,用一根长为l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 的小球A ,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30°角且绷紧,小球A 处于静止,对小球施加的最小的力是 ( C ) A.mg 3 B.mg 23 C.mg 2 1- D.mg 33 【解析】:将mg 在沿绳方向与垂直于绳方向分解,如图所示. 所以施加的力与F1等大反向即可使小球静止,故 mg mg F 2 130sin 0min = =,故选C. 答案:C

高中物理中的极值问题

物理中的极值问题 武穴育才高中 刘敬 随着高考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物理极值问题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对理解、推理及运算能力都有很高要求的物理学科,如何提高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本文筛选出典型范例剖析,从中进行归纳总结。 极值问题常出现如至少、最大、最短、最长等关键词,通常涉及到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配方法,判别式法,不等式法,三角函数法,求导法,几何作图法如点到直线的垂线距离最短,圆的知识等等。 1.配方法:a b ac a b x a c bx ax 44)2(2 22 -++=++ 当a >0时,当2b x a =-时,y min =a b a c 442- 当a <0时当2b x a =-时,y max =a b a c 442- 2.判别式法:二次函数令0≥?,方程有解求极值. 3.利用均值不等式法:ab 2b a ≥+ a=b 时, y min =2ab 4.三角函数法:θθcos sin b a y +==)sin(22θ?++b a 当090=+θ?,22max b a y += 此时,b a arctan =θ 也可用求导法:b a b a y arctan 0sin cos ==-='θθθ,得令 5.求导法:对于数学中的连续函数,我们可以通过求导数的方式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由二阶导数判断极值的方法.某点一阶导数为0,二阶导数大于0,说明一阶导数为增函数,判断为最小值;反之,某点一阶导数为0,二阶导数小于0,说明一阶导数为单调减函数,判断此点为最大值. 6.用图象法求极值 通过分析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找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出其图象,由图象求极值。 7.几何作图法 研究复合场中的运动,可将重力和电场力合成后,建立直角坐标系,按等效重力场处理问题。 研究力和运动合成和分解中,可选择合适参考系,将速度及加速度合成,结合矢量三角形处理问题。 例1.木块以速度v 0=12m /s 沿光滑曲面滑行,上升到顶部水平的跳板后飞出,求跳板高度h 多大时, 木块飞行的水平距离s 最大?最大水平距离s 是多少?(g=10 m /s 2)。 解:2202121mv mgh mv =+, vt s =得:22022020)4()4(22)2(g v h g v g h gh v s --=-=

高三物理复习中的极值与临界问题专题

极值与临界问题专题 常州二中徐展 临界现象是量变质变规律在物理学上的生动体现。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物质的运动从一种形式或性质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性质时,往往存在着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常称为临界点,这种现象也就称为临界现象.如:静力学中的临界平衡;机车运动中的临界速度;碰撞中的能量临界、速度临界及位移临界;电磁感应中动态问题的临界速度或加速度;光学中的临界角;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边界临界;电路中电学量的临界转折等. 解决临界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以定理、定律为依据,首先求出所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解的形式,然后再分析、讨论临界特殊规律和特殊解;第二是直接分析、讨论临界状态,找出临界条件,从而通过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所谓极值问题,一般而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求最佳结果所需满足的极值条件.求解极值问题的方法从大的角度可分为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1)利用临界条件求极值;(2)利用问题的边界条件求极值;(3)利用矢量图求极值。数学方法包括(1)用三角函数关系求极值;(2)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求极值;(3)用不等式的性质求极值。一般而言,用物理方法求极值直观、形象,对构建模型及动态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而用数学方法求极值思路严谨,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若将二者予以融合,则将相得亦彰,对增强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在中学物理问题中,有一类问题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从题中给出的条件出发,需经过较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结果的一般形式,并且条件似乎不足,使得结果难以确定,但若我们采用极限思维的方法,将其变化过程引向极端的情况,就能把比较隐蔽的条件或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结论的迅速取得。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中,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句时,往往会有临界现象。此时要用极限分析法,看物体不同加速度时,会有哪些现象发生,找出临界点,求出临界条件。 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在解决临办极值问题注意以下几点: 1.许多临界问题常在题目的叙述中出现“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句对临界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是只要抓住这些特定词语其内含规律就能找到临界条件。 2.临界点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要发生改变,能否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临界点的确定是基础。 3.临界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 4.确定临界点一般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 【典型例题与练习】 运动学中的极值与临界问题: 1.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相距s0=25m处有一个人,当车开始起动以1m/s2的加速度前进的同时,人以6m/s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若追不上,人车间的最小距离为多少?人不可能追上车 18 m。A、B 两车停在同一点,某时刻A车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开出,2s后B车同向以3m/s2的加速度开出。问:B车追上A车之前,在启动后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距离是多少?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 环再次 A O B P Q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方法专题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 r=_______ 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 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的处理讲课教案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的处理

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的处理及分析 物理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牵涉到一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结果或讨论其物理过程范围的问题,此类问题通常难度较大技巧性强,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与动力学、力学密切相关,综合性强。在高考命题中经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临界和极值问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一.解决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的基本思路 所谓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是物理中的常见题型,同学们在刚刚学过的必修1中匀变速运动规律、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中都涉及到临界和极值问题。在解决临办极值问题 注意以下几点:○1临界点是一个特殊的转换状态,是物理过程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系统的一些物理量达到极值。○2临界点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要发生改变,能否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临界点的确定是基础。○3许多临界问题 常在题目的叙述中出现“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句对临界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是只要抓住这些特定词语 其内含规律就能找到临界条件。○4有时,某些临界问题中并不包含常见的临界 术语,但审题时发现某个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如运动中汽车做匀 减速运动类问题,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5临界问 题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 景,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6确定临界点一般用极端分 析法,即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解题常用的思路用矢量法、三角函数法、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法或根据物理过程的特点求极值法等。 二.匀变速运动规律中与临界极值相关问题的解读 在质点做匀变速运动中涉及到临界与极值的问题主要有“相遇”、“追及”、“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最大速度”、“最小速度”等。 【例1】速度大小是5m/s的甲、乙两列火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而行。当它们相隔2000m时,一只鸟以10m/s的速度离开甲车头向乙车头飞去,当到达乙车车头时立即返回,并这样连续在两车间来回飞着。问: (1)当两车头相遇时,这鸟共飞行多少时间?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的处理

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的处理及分析 物理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牵涉到一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结果或讨论其物理过程范围的问题,此类问题通常难度较大技巧性强,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与动力学、力学密切相关,综合性强。在高考命题中经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临界和极值问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一.解决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的基本思路 所谓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是物理中的常见题型,同学们在刚刚学过的必修1中匀变速运动规律、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中都涉及到临界和极值问题。在解决临办极值问题注意以下几点:○1临界点是一个特殊的转换状态,是物理过程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系统的一些物理量达到极值。○2临界点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要发生改变,能否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临界点的确定是基础。○3许多临界问题常在题目的叙述中出现“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句对临界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是只要抓住这些特定词语其内含规律就能找到临界条件。○4有时,某些临界问题中并不包含常见的临界术语,但审题时发现某个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如运动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类问题,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5临界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6确定临界点一般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解题常用的思路用矢量法、三角函数法、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法或根据物理过程的特点求极值法等。 二.匀变速运动规律中与临界极值相关问题的解读 在质点做匀变速运动中涉及到临界与极值的问题主要有“相遇”、“追及”、“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最大速度”、“最小速度”等。 【例1】速度大小是5m/s的甲、乙两列火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而行。当它们相隔2000m 时,一只鸟以10m/s的速度离开甲车头向乙车头飞去,当到达乙车车头时立即返回,并这样连续在两车间来回飞着。问: (1)当两车头相遇时,这鸟共飞行多少时间? (2)相遇前这鸟飞行了多少路程? 【致远提示】甲、乙火车和小鸟运动具有等时性,要分析相遇的临界条件。 【思维总结】本题难度不大,建立物理情景,分清运动过程,找到相遇的临界条件、三个运动物体运动具有等时性和小鸟速率不变是解题的切入点。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高中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学好高中物理实验的复就至关重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1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控制变量法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实验问题和物理实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累积法

爱高中物理实验中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放大法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2 解题技巧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解题技巧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汇总,(附详细例题,与完整参考答案)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汇总(附详细例题与完整想看答案) 一、比较排除法 二、特殊值代入法 三、极限思维法 四、逆向思维法 五、对称思维法 六、等效转换法 七、图象分析法 八、类比分析法

选择题在高考中属于保分题目,只有“选择题多拿分,高考才能得高分”,在平时的训练中,针对选择题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练准度:高考中遗憾的不是难题做不出来,而是简单题和中档题做错;平时会做的题目没做对,平时训练一定要重视选择题的正答率. 二是练速度:提高选择题的答题速度,能为攻克后面的解答题赢得充足时间. 解答选择题时除了掌握直接判断和定量计算等常规方法外,还要学会一些非常规巧解妙招,针对题目特性“不择手段”,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一、比较排除法 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一一排除,最终留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相互矛盾或者是相互排斥的选项,则两个选项中只可能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然,也可能两者都错. [例1] 如图1所示,宽度均为d 且足够长的两相邻条形区域内,分别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总电阻为R ,边长为433 d 的等边三角形金属框的AB 边与磁场边界平行,金属框从图示位置沿垂直于AB 边向右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取逆时

针方向电流为正,从金属框C 端刚进入磁场开始计时,下列关于框中产生的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图1 【解析】 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电荷量,其中第一象限面积取正,第四象限面积取负.金属框 从进入到穿出磁场,通过金属框的电荷量q =It =E R t =Φt -Φ0R =0,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也应该为零,B 、C 选项显然不符合.金属框在最后离开磁场过程中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越来越大,故产生的感应电流也越来越大,排除D. 【答案】 A 【点评】 运用排除法解题时,对于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判断,可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对于相互矛盾或者相互排斥的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七:逆向思维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 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 图1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 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

高中物理中的极值专题

物理中的极值问题 1.物理中的极值问题: 物理试题常出现如:至少、最大、最短、最长等物理量的计算,这类问题就属于极值问题。其处理是高考试题中是常见的,本专题以此作为重点,试图找出处理该问题的一般方法。 2.物理中极值的数学工具: (1)y=ax 2 +bx+c 当a >0时,函数有极小值 y m in =a b a c 442 - 当a <0时,函数有极大值 y m ax =a b a c 442 - (2)y= x a +b x 当ab =x 2 时,有最小值 y m in =2ab (3)y=a sin θ+b cos θ=22b a + sin ()θ?+ 当θ?+=90°时,函数有最大值。 y m ax =22b a + 此时,θ=90°-arctan a b (4)y =a sin θcon θ= 21a sin2θ 当θ=45°时,有最大值:y m ax =2 1a 3.处理方法: (1)物理型方法: 就是根据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判断,找出物理过程中出现极值的条件,这个分析过程,既可以用物理规律的动态分析方法,也何以用物理图像发热方法(s-t 图或v-t 图)进而求出极值的大小。该方法过程简单,思路清晰,分析物理过程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2)数学型方法: 就是根据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物理公式,写出需求量与自变量间的数学函数关系,再利用函数式讨论出现极值的条件和极值的大小。 4.自主练习 1.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 的作用。力F 可按图(a )、(b )(c )、(d )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 与mg 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已知此物体在t =0时速度为零,若用v 1、v 2 、v 3 、v 4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体在3秒末的速率,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 A 、v 1 B 、v 2 C 、v 3 D 、v 4 2.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则 A .火箭在t 2—t 3时间内向下运动 B .火箭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4v 1t 1 v v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