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温州洞头县的文化产业

一、洞头简介

洞头县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瓯江口外33海里的洋面上,由103个岛屿组成,素有“百岛县”之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渔、港、景、涂资源得天独厚,是浙江第二大渔场、温州深水港区,同时也是温州市唯一以县冠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共有半屏山、仙叠岩、大瞿岛、霓屿岛,竹屿、大门岛、海中湖、东沙八大景区40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遍布于40多个岛屿,景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楠溪江相得益彰,构成温州“山-江-海”旅游金三角。半屏山景区天然岩雕巨屏,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百岛洞头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这片广袤的蓝土地上,留下了九亩丘遗址、海上瓷器之路、烟敦烽火台、郑成功校场、擂隐书院等历史遗迹。这里不仅物质文化丰富,民间文学艺术也独具海洋特色。品种众多、蕴藏量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种民间文艺,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过去,洞头曾因电影《海霞》和“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华夏,如今,这里新建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实弹射击、战地探雷、华山险道、丛林战道、生存训练,让您亲身领略军营生活的风采。随着五岛连桥工程的竣工和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洞头将以崭新的绰约风姿,逐渐成为一座供人们观光游览、消夏度假、军旅体验、垂钓写生、探险猎趣的海上国家公园。

二、洞头县各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简摘

(一)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洞头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期在海岛流传不衰的一种民间故事。其蕴藏丰富、特点鲜明、传播地域广泛,内容包括鱼类起源、鱼类寓言、鱼类童话、历史名人与鱼之故事、鱼之礼仪与饮食故事、鱼之崇拜和祭祀故事等多达数百篇;故事之情节构思新奇,寓意深刻,主人公涉及鱼虾龟鳖螺贝,遍及东海常见之海洋动物。

洞头县从1979年开始采集海洋民间故事活动,至1987年,采集到涉及海洋动物的传说、故事200多篇,有人变鱼虾的传说、有鱼虾入药的故事、有龙宫、人、鱼类之间的故事,或通过海洋动物之间的纠葛或海洋动物与其它动物的关系,阐明某个道理,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等。纯属特定含义的海洋动物故事有100多篇,它的内容多样,或对鱼类整体习性的源头进行追溯,或对某一种海洋动物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形成原因的讲述,整理成文的80余篇,这些故事发表

后,反响极大。在2009年就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鱼为什么没有脚?为什么有的鱼产卵有的鱼产仔?全身披甲的虾蛄怎会怕软塌塌的龙头鱼?虾子为什么弓着腰?……

(二)洞头妈祖祭典(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洞头妈祖祭典则是在明末清初,由福建莆田渔民传入。洞头渔民每逢造新船,要在船中舱设龛供奉妈祖;在渔汛开始和结束时,要到妈祖庙祭拜。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与九月初九,洞头各妈祖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包括“做供”、摆宴、佛会等祭祀仪式及“迎火鼎”、社戏等文化活动,为洞头渔区信俗活动中最大的盛典。其中东沙“妈祖宫”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浙江省尚存规模最大、构建最完整的妈祖庙,有近300年历史,是浙江妈祖庙中唯一的省级文保单位,也是我县唯一的省级文保单位。

(三)洞头七夕成人节(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七夕成人节已有300多年历史,延续传承,从未间断。洞头的七夕节,与其他地方一样有乞巧、瓜棚豆架下听悄悄话等内容,但更侧重于儿童节、成人节,是洞头民间在七月七为年满16岁的丁口举行的成人节。岛上凡有孩子的家庭,都在七夕当晚以七星亭、“巧人儿”馃、红丝线挂件以及荤素菜肴祭拜七星夫人;有16虚岁孩子的家庭,还要增加熟公鸡、寿龟、红圆等供品。祭拜时口念祈福歌谣,与孩子一起祷告,焚烧七星亭;撤供后,公鸡由16岁孩子食用,寓快长快大;寿龟、红圆分送亲朋好友,告知孩子已“成丁”。整个祭拜程式固定、含义明确,家家户户进行。

(四)东岙普度节(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东岙普度节在农历七月廿三、廿四,也称“中元普度”或“中元普利”,有近200年历史,由当时几只白底船老大发起,他们认为渔民以捕鱼为生,在海上作业平

安无保障。为超度海难者及孤魂野鬼的灵魂,以求渔船、村庄平安,东岙村和东岙顶村联合在东岙海边大士爷庙做普度。据老人讲,东岙做普度自发起至今除解放初期停过几年之外,年年都有举办。主要内容有做“请水公德”、顺沿、放水灯、化火兽、放沿口、布施、送普度公等,最特别是东岙做普度还加了一项内容—牵钻,是专门为在海上遇难无名无姓人员超度亡灵的。经过百年变迁,东岙普度节这些习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过去为亡灵超度,求平安,现在是作为一项展示海岛民俗风情来开展的。其中放水灯有清晰的变革轨迹,已从原来的引送野鬼、祈祝海蜇丰收发展到当代灯会自娱自乐的性质,为海洋民俗文化的弘扬、海岛旅游事业的发展、平安渔村的创建服务。

(五)《贝壳舞》(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贝壳舞》是洞头民间舞蹈的代表作,由洞头县民间文艺爱好者于1956年至1957年间发掘整理。舞蹈以海洋贝类带情节的群舞形式,展现了渔区人民向往婚姻自由、敢于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贝壳舞最早发源于洞头县北岙镇大王殿村一带,是一个以贝壳为主要表演手段的道具舞蹈,在洞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地渔民以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拟人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贝壳独特的生命力。《贝壳舞》是洞头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海岛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保护这一民间瑰宝,对于研究洞头海洋文化、彰显洞头县传统文化魅力具有独特历史意义。

据传承人施书宝介绍,每年元宵节,举办规模较大的俗称“游火锅”(也称迎火鼎)的庆典活动,这一带的人们背起自己制作的贝壳,参与到“迎火鼎”的游行队伍里。起初为简单的民俗踩街活动项目,表现了渔民捕捞丰收的喜悦心情,后来民间艺人们在张合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变换和队形的穿插,逐步形成了舞蹈表现形式。建国后,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们相传、提炼,使之发展为具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1957年,《贝壳舞》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2008年参加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获得了表演金奖。该项目海岛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参与面广,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欣赏价值。

(六)贝雕(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头贝雕传承着洞头县的海洋文明发展历史,蕴含浓厚的海洋传统工艺文化特征。洞头贝雕已有100多年历史。过去海岛人家把贝壳收集后,小的贝壳穿成串,挂在颈部、手腕,当装饰品;大贝壳的外沿取下制成钩,悬吊蚊帐,当做日常用品;把形状特异的螺贝置于案头,作摆件。孩子生日或农历七月初七,用贝壳给孩子作佩戴悬挂饰品,更为普遍。这是洞头贝雕工艺的发端。贝壳是大海对人类的一份馈赠,贝雕则是海岛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贝串、贝堆、贝雕画到圆雕,洞头的民间艺人不断发现、创造、继承和创新,使贝雕艺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

贝雕工艺利用贝壳的天然色,色彩自然且绚丽丰富。贝雕形状多样、质地坚硬细腻,打磨后亮丽光滑,不变质易保管,可塑性强,可以灵活表现各种花鸟山水、人物博古等艺术题材,其体积大小随意,是居家和公共场所的理想装饰品,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洞头贝雕曾跨出家门,行销于上海、四川、广州、北京、哈尔滨、昆明、香港、台湾等数十座城市、地区;并跨出国门,出口到德国、美国、葡萄牙、荷兰、日本诸国;洞头贝雕远涉重洋,装饰了第24届奥运会奥运村和2000多家中餐馆、饭店等。从而使洞头贝雕名闻遐迩,大放光芒,为海岛洞头增光添彩,赢得荣誉。

(七)正月初九“拜天公”(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寿辰,一般洞头外出的人都要过了正月初九拜天公后才出门做生意和工作。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燃香12支表示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就燃13支,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天公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

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在大门口放一个大锅,金纸烧在大锅里)。天公拜好后把香烛案桌连同供品一起抬到土地神像前,祭拜土地。吃过早饭后把供品装在大蓝中用四方手巾盖好,带上香烛和金纸到各庙宇去烧金(拜神的意思)。

(八)鱼灯舞(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洞头的鱼灯舞是极具海岛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最具观赏性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从春节到元宵节期间,许多村子都会组织鱼灯舞活动。据洞头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洞头的鱼灯舞大多是各村自发组织表演的,参加表演的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墨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如果你觉得仅观赏鱼灯舞还不够尽兴,届时,还有舞龙活动,各家带着自己的一节龙身灯汇聚于村中空地之上,现场拼接,一般有上百节之长,拼接好的长龙在“龙珠”的带领下,摇头晃尾,穿街过巷,煞是神气。所过之处爆竹喧天、烟花竞放,一派喜庆的气氛。

(九)“迎头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迎头鬃”大约始于清咸丰年间,名称起源于闽南语方言谐音。“迎头鬃”的活动形式其实质就是渔业生产先进的表彰仪式。“迎头鬃”活动就是每年渔汛结束时,评比出海洋捕捞作业产量最高的渔船,被评上者谓为“扛头鬃”。然后选定吉日举行“迎头鬃”仪式,届时,当地的渔行主和乡绅们率领众人给“扛头鬃”的渔船送去“头鬃旗”和“红包”,且端上用红布披盖着的大猪头一路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到“扛头鬃”的渔船老大家中。船老大领着船伙接过“鬃头旗”和猪头后,在自家中大厅神龛前祭拜,举行酒席宴请渔行主、乡绅以及渔伙等。宴会结束后,船老

大和船员又一路敲锣打鼓,把头鬃旗送上渔船。祭拜船上供奉的妈祖神位,再把旗升到桅上。年成好的时候,举到头鬃的渔船和渔行还会出资请外地戏班来渔港演出,即祭拜神祖,同祝丰收,共享欢乐。“迎头鬃”是洞头县海洋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效地助推了渔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渔民竞争意识,增强了荣誉感,通过活动,更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融洽了渔区社会关系,使渔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十)洞头道教音乐(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

洞头道教音乐,是法师班道教乐队所演奏的音乐。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叶匡等人从福建泉州迁入,开始运用布袋戏南昆调从事道教音乐演奏。到1938年前后全县有六十多人以道教音乐为业谋生。旧时,海岛渔业生产条件落后,人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盼望神佛赐福,祈求家先保佑。于是,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道班“做敬”(拜神敬佛仪式)或“做功德”(祭度鬼灵仪式)等道场。而做道场时吹打演奏的乐曲慢慢演变成民间一套较为完整的道教音乐。洞头道教音乐,具有多姿多彩多韵味的特色,是海岛居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人们听道教音乐,看法师表演,解劳作疲累,慰精神困乏,也不失为一种文化娱乐。道教音乐的盛传、表演,也带出了一批民间艺人,推动了洞头民间音乐和民俗文化的长足发展。

(十一)龙头龙尾(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龙头龙尾是流行在洞头的一首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它在地方民间风俗生活中通常是婚丧兼用,至今为洞头人民所熟悉与喜欢。早在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叶卿等人最先从福建泉州带来了民间布袋戏木偶戏在洞头演唱,演奏时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南昆调,如“海螺”、“梳妆楼”“黄花连”等奠定了洞头民间音乐基础。该乐曲最初以唢呐为主,显得单调。在四五年代,从乐器上进行了改革,逐步加入弦乐、二胡、板胡、琵琶、三弦;吹奏乐、笛子以及打击乐,包括钢钟、马锣、小云锣、鼓、大小和堂鼓,使乐曲更为动听优美。《龙头龙尾》演奏起来乐曲气势雄伟,热情豪放,表达了渔民勤劳勇敢和喜庆乐观的精神,全曲由《水波浪》《龙头》《龙尾》《状元游》联缀而成。1957年7月,该曲由我县民间艺人施书宝、洪喜等组织乐队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同年《浙南大众报》选登了荣获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一等奖的消息,70年代以来,县文化部门多次

组织参加省市音舞会演并获奖,80年代我县对该乐曲进行了初步的整理,2004年取得了省级立项,同年恢复了演出,并参加了市第十二届音舞节和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的演出获奖和好评。

(十二)陈十四信俗(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洞头全县有12座陈十四庙宇,霓屿太阴宫是洞头县历史最悠久的陈十四庙宇。数百年来,洞头海岛祭祀陈十四娘娘已经形成当地人们的信仰习俗。每年正月十四日陈十四娘娘诞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宫庙祭祀。而霓屿逢60年一届的“太阴圣母陈十四娘娘平安出巡”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出巡一般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先要在太阴宫内演七天七夜的《南游》大戏,内容即“陈十四收妖”,大门、三盘等乡镇称“唱灵经”。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坐金旦(坛)”,先将陈十四娘娘金身请出神龛,安置在大殿中央的圣位,再挑选一位本地最有福气的最年长者坐“金旦”。出巡队伍约300多人,出发时吹起号角,大锣开道,礼炮齐鸣,整个出巡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像过年过节一般,张灯挂红,燃地火相迎,并选一广场,集中接受缘金,祈求神灵保佑。据老人讲:过去出巡人员就二三十人,但路线遍及浙南地区,先经鹿城区,再沿龙湾、瓯海、平阳、苍南、文成、泰顺、青田、丽水等县(市、区)的农村乡镇前行。一届的出巡祭祀活动持续三年,方宣告结束。其出巡路线和持续时间之长,在国内甚为罕见。

(十三)妈祖信俗(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民俗)

洞头崇拜、笃信“妈祖”信俗,始于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的媚州岛传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头县东沙“妈祖宫”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300多年来,以该庙宇为核心,还有元觉乡“元觉村天后宫”,霓屿乡“顶廊村天妃宫”,大门镇“观音礁天后宫”,东屏镇中仑村“后垄妈祖宫等。据考证,凡有妈祖宫的地方,历来都为海上作业较繁荣的地区。由此可见,妈祖神的传播是与海上生涯(作业)密切相联的。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与九月初九每个庙宇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参与信众遍及全县乡镇、渔村,为海岛渔区信俗活动的最大盛典。

(十四)洞头脚擂鼓(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传统音乐)

“脚擂鼓”是洞头民间器乐演奏中特有的一种手脚并用的击鼓演奏方式。可一人独奏,亦可多人合奏,“脚擂鼓”演奏形式,洞头早在100多年前的道教乐班中已有所见,后经洞头民间艺人们不断推敲、探索、演试,逐渐形成为一种独具洞头特色的民间器乐表演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手脚并用的击鼓技法,演奏时鼓手双手挥槌击鼓,同时脚放在鼓面上擂动,鼓声不同凡响,演奏别有特色,展现出原生态的特征,是海岛一朵文化奇葩。它的创编运用,使洞头民间器乐演奏这种旧形式增添了新技法,丰富充实了海岛民间文化。

(十五)海鲜药膳(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传统医药)

洞头由103个岛屿构成,自古以来,多以打鱼为生,海岛上最不缺的就是海鲜。但如果碰上谁家无人生病了,大师就犯愁了——没药啊!因为那时出岛入岛就得依托立船,交通未便使得岛上不竭都贫乏医疗药物。夸驰点说,古时的洞头就像是一个取世隔断的世界。但那并没无难住洞头人,人们正在取病痛抗让外,正在漫长的糊口外,海岛上的渔平易近前辈逐渐试探出一些平易近间单方,而那些平易近间单方都是以海洋生物做为药材,颠末烹培育成了海鲜药膳。将海鲜作为药膳在洞头已有500余年,且都是通过口头传承,品种多达几十种。由于海鲜药膳的取材十分方便,几乎只要放一张网下海,就能捞上来,家家户户都可以配制,其烹制方法也很简单,味道又极为美妙可口。但更重要的是,海鲜药膳具有很好的食疗食养的医疗功效与保健作用。比如,陈墨鱼干炖清汤,无医乱虚火、咳嗽、口腔溃疡、牙龈痛苦悲伤、目力下降的功能;清炖安康鱼,则无医乱虚火上升、牙龈痛苦悲伤的功能;清炖鲈鱼,则无医乱虚火上升,咳嗽、口腔溃疡的功能……

(十六)鱼生腌制技艺(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传统技艺)

鱼生,俗称“白大生”,它是五味和南北货号的五味之一,是“咸”字中的“看家”传统特色商品。鱼生的原产地在洞头(旧称下山),五味和有固定的渔家,专门为其进行初制加工,按现代的说法,就是“订单渔业”。腌制鱼生用的,只有在四月上、中旬,前后的十来天时间,渔民习惯称为“中汛”,捕捞上来的“小带鱼”,条子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最适宜腌制鱼生。渔民按“五味和”的要求,定时、定质、定量、定器、定比(食盐与鱼生比例)进行初步加工腌制,初制品要在端午节前后运到温州。进库后,对半成品的鱼生进行整理,剔去初制时混入的杂鱼,拣除掉下的鱼头断尾以及食盐中的杂物,挑剔干净后,沥净卤汁,测定含盐比重,按照鱼生固定数量,倒入已经消毒过的各个小缸中备用。

(十七)洞头海岛歌谣(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民间文学)如:月份歌(一)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1003401.html

正月嬉,肉杂鸡,二月忙,蒸个麦饼唔没糖,

三月吃个清明饼,四月花麦头上青,

五月吃个长脚粽,六月蚊虫叮着痛,

七月巧人吃成双,八月月光照秋凉,

九月女每儿捡稻穗,十月大人忙种麦,

十一月雪花落瓦背,十二月捣年糕买零碎。

(十八)洞头海岛谚语(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民间文学)如:生产类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hy/msyy/158.html

三月清明断鱼卖,二月清明鱼叠街。

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

正月十四亮,乌贼在外洋;

正月十四暗,乌贼爬上砧。

小麦瘟,乌贼畚。立夏东南风,乌贼匆匆入山中。

日捕大揖,夜捕白节。

捉跳蚤勿离钮攀,捕带鱼勿离甩山。

浪岗西嘴头,一网两船头。

带鱼两头尖,黑夜捕勿起。月光白茫茫,带鱼会上网。

(十九)冬至节做鸡母狗馃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洞头居民过冬节除了有与其他地方相同包汤圆、吃汤圆外,还有制作鸡母狗馃祭祖祭神习俗。洞头县操闽南语居民的先人从闽南入迁,由此带来了这种习俗,到现在已有200年了。冬至节前一天,各家各户的主妇开始准备材料制作鸡母狗馃。它是一种用米粉等材料捏成小动物形状的甜食,以家畜为主。冬至日早晨主妇将鸡母狗馃连同煮熟的第一碗汤圆先祭祀土地公和灶神菩萨,然后带上鸡母狗馃、线面、水果和香烛,到附近庙宇去点香敬神,中午在自家厅堂祭拜祖宗。做鸡母狗馃,有寓来年家中牲畜好养、兴旺之意;鸡母狗馃拜祭祖先,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做鸡母狗馃既是民间米塑工艺的展示,又是妇女们比巧的一种方式。

(二十)做敬(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信仰)

洞头中仑村真武殿,尊佛真武大帝,本地称玄天上帝,是道教的北方大神,由“玄武”演化而来。该殿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属县文保单位。每年三月初三为纪念真武大帝诞辰,中仑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烧菜备酒敬请亲友,并邀请戏班连演五昼以上的戏,因此三月初三也被称为三月节。在三月节来临之前,真武殿就在二月二十七到二月二十九进行“做敬”,供桌上各路香客前来献物,以食品和水果居多,并请了当地有名道士(师公)三人、吹打班子数人前来“做敬”,此间,佛殿灯烛通明、香烟缭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客络绎不绝,看社戏逛庙会成了中仑村民一大习俗和文化。

(二十一)上梁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费习俗)过去的房子大都是木结构的,后来发展为木石结构,外壳用石头砌成,房子中间用杉木做成的栋,洞头人叫“大栋”,呈阶梯状,主要是为了支撑横梁,最顶端的横梁叫“中脊梁”,可以说是屋子的主心骨。木工师傅在取材切料的时候,先把最好的材料取来,用于中脊梁,精细计算长度以后,刨光,接着用红布、金花、银花、八卦图等包扎在梁的中部,而后妥善小心放好,等待良辰吉日再把横梁挂上去,叫“上梁”。

上梁的场面很神圣,也很热闹。木工师傅爬到立栋顶端,“师傅头”坐一边,大徒弟坐一边,下面的人用箩筐把工具和“红圆”(红圆,是洞头极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小吃)吊上去,再把横梁也吊上去。横梁放在立栋上的时候,还不能马上安放,要用一小块木楔子搁着,等到时辰差不多了(一般是潮水涨到八九分的时候),师傅头大喊一声:“上大梁,放大炮,财也到,喜也到!”下面的人点燃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与此同时,坐在立栋上面的木工师傅把楔子取出,用鲁班斧用力敲打三下,横梁便牢牢地嵌入立栋的榫头中。注意,必须是三下,不能多不能少,这是行业规矩,至于里头到底有多少讲究,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二十二)渔民穿笼裤(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费习俗)“笼裤”,是一种用粗布做的直筒大脚单裤,裤腰宽大,左右开衩分前后两片,开衩处每片两边缝有布带子,分前后系在腰间;紧贴前后身两面,有一块方形、用线缝成斜角的布裥,形状像鱼鳞。杨志林所著的《洞头海岛民俗》一书中云:“洞头渔民因大多时间在海上生活,衣着易被海水打湿而腐蚀,穿着寿命短;因

此,为了耐穿,所穿的外衣都用栲胶染过,染成棕红色,俗称“栲衣”。昔日渔民所穿裤子也用栲胶或栲皮染过,染成酱色。裤子一般较短,但裤脚特肥大,穿起来好像提着两盏大灯笼。俗称“笼裤”。据说,最早的时候,“笼裤”前后绣的是两条龙,因此最早叫“龙裤”。“笼裤”上的褶纹图案,就是由原来的“龙”图案演变过来的,所以还保留着“龙鳞”形状。“笼裤”厚实、舒适、保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洞头随处可见穿着“笼裤”的渔民。但随着现代渔业的迅猛发展,现在渔民下海操作,穿的都是防水橡胶衣服和高筒雨鞋了,“笼裤”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笼裤张网打桩

(二十三)张网打桩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产贸易习俗)在海上选好鱼虾密集式回游的水域,把毛竹桩打入海底,以竹桩固定作架,挂上方锥形网具,借潮力使鱼虾入网。张网作业大多在近海渔场生产,主捕毛虾、小白虾、水潺、虾蛄、海蜇及小型杂鱼。由毛虾加工成的虾皮,含钙量高,有“钙库”之称。洞头的三盘等岛盛产虾皮。过去民间俗语有“女儿没人娶,三盘换虾皮”之说。鱼类旺发时期称为渔汛,张网打桩的海域,称为“桁基”(一航次为港口和海岛附近,水深40米以内)

(二十四)杨府爷的信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信仰)农历十月十五相传是杨府爷修行坐化登仙之日,后人举行庙会予以纪念。十月十四日,杨府殿的首事们,还派大班人抬着贡品牲礼,到邻舍的“杜三侯王”迎“圣驾”前来杨府殿看戏。“杜三侯王”被请到大殿上,与“杨府爷”边看戏,边享受着前面摆上的“山珍海味”。农历五月十八相传是纪念杨府爷诞辰的庙会活动,规模很大,演戏的时间最长,庙市上的货物更多,有农具、家具、日用品、衣服等应有尽有。除了民间认为杨府爷“有求必应”外,最大可能就是“海洋文化”的影响。

杨府爷的信俗船眼睛(二十五)船眼睛的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产贸易习俗)

渔民尊“龙”为神灵,把自己的鱼船业看作是一条木龙。既然是龙,就要有眼睛,才能观渔路,绕暗礁,识方向,所以便有了“龙目”。建造新船时,要用上等樟木精制一对船眼,呈扁平半球形,比例要严格,船眼睛的大小即直径与船体“龙骨”的长度成特定比例。而船眼睛的眼珠与眼白又有适当的比例,后者约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再次是眼珠和眼白的位置。不同的船也有区别。打鱼的渔船,鱼眼睛的眼百在上,眼珠朝下,这样便能直观海底,观察到鱼虾的位置;运货、收购鱼虾的船,船眼睛的眼珠朝前,眼白在后,便于船只定住进港目标,不致迷失方向。新船下水前或首航前,要祭海神,由船主在鞭炮声中揭去红布,叫做“开眼”、初出海时,要在船上烧锅热水,锅里放银元,俗称“烧银汤”,用以洗船眼,使之“明亮”,帮助船主找到鱼群。

(二十六)红圆和红龟(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费习俗)红圆和红龟,是洞头极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小吃(红圆:糯米、花生、芝麻、砂糖等煮熟为馅,外以糯米、粳米按比例磨粉和水揉匀,以手工包裹,呈圆形,为玫瑰红色。多用在结婚庆典、建房上梁、孩子周岁等喜庆仪式上,寓红红火火圆圆满满之意;红龟:以糯米加工印制成龟形的甜吃食,属米粿类。一般用在祝寿上,也有红白喜事兼用的,象征长寿、如意)。

在《洞头纪事》之《红圆与龟》中,咱曾经列举了过去老百姓盖房子“上梁”的时候,有“抛红圆”的习俗,现在,“抛红圆”的场景已经不见了,但上梁必须有红圆的规矩还是一直延传着,以表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大吉大利的意义。抛红圆的师傅从箩筐中拿出红圆,一边抛红圆,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多不外乎安泰、安康、升官、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下面的人早已做好了接红圆的准备,叫“拾红圆”,拾到的红圆归拾到者所有。

(二十七)海岛过年习俗(洞头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洞头人过年是从国历的十二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送神:国历的十二月二十四这天要在天未亮的时候起床送神,洞头有句俗语:送神早,接神晚;过年饭:在除夕这天中午要煮米饭,把饭乘在碗里,要装的满满的,然后在米饭上点缀上红枣和红花,装点好后在神龛的土地公公,灶君和其他神明前面个放一碗,等到初四接神后再取下来;拜祖:除夕这天开始准备拜祖,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菜肴、糕点、果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尺长红烛,全家人一起祭拜祖先,拜祖后一家人围坐着圆桌吃饭,年饭的头个菜一定是红色的汤圆,寓意的一家人团团圆圆;开正:旧时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

枣茶",取其吉利之意;做人客(访亲探友):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还要接神、拜天公等,正月十五傍晚要拜祖形式与除夕晚上、正月初一相同。晚上的时候有放海灯,放天灯,舞龙,走灯等各种活动,舞龙的会举着龙到每家每户,还有扮成各种人物的跟在龙的后面,龙到快到哪家的时候都要在神龛点燃蜡烛烧香,龙头对着神龛三拜,一般都是从大面的门进后面的门出去。如果给一些钱,舞龙的队伍就会在家门口进行舞龙表演。

(二十八)鱼骨工艺(洞头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技艺)在过去,洞头人多以捕鱼为生,每次出海总要“逗留”两三个月,食物大多只有鱼。除了捕鱼外,其他时间就闲得慌,这时,大人就会摆弄那些吃剩的鱼骨头,一会儿工夫,就“变出”了一只飞鸟;又一会儿工夫,又“变出”了一只螳螂……出海回来后,大人便会把这些鱼骨头做成的飞鸟等,送给小孩们当礼物,小孩们都很喜爱。时光流逝,如今的小孩玩具很多,这样的鱼骨“飞鸟”、“螳螂”,渐渐被人遗忘,制作技艺几近失传。

宋其云是洞头霓屿乡桐岙村的老村民,更是如今村里还记得这“手艺”的几位老者中的一员,今年已82岁高龄。首先,取一条鲜鸡工鱼,晾干后将鱼尾用刀切下一段,然后切下鱼胸骨,鱼胸骨部分要连着一对鱼胸鳍。然后将切下来的鱼胸骨及鱼胸鳍、鱼胸须部分整个翻过来,把对称两块胸骨捏在一起,做出“飞鸟”的头和嘴的形状。再把鸡工鱼尾巴的部分与“飞鸟”的身子拼插在一起,用细绳捆牢,“飞鸟”的头、嘴、翅、脚、爪就都出来了。最后将“飞鸟”两翅伸展开,用细线固定,在“飞鸟”背上找准平衡点用细线系上,这样“飞鸟”便制作完毕。这样做出来的“飞鸟”,果真栩栩如生。

三、生活民俗篇

(一)迎火鼎

迎火鼎是洞头县民间一项传统民俗民间活动,由一个四脚铁架子和一口大铁锅组成。迎火鼎也叫迎火锅,自清晚期由福建传入洞头。据传说,迎火鼎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单独活动逐步演变成与妈祖诞辰和升天祭日相结合的过程,以后又进

一步发展成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八晚上的固定时间。火鼎队由两名抬鼎脚夫、一名添柴夫、火鼎公、火鼎婆、锣鼓队、火球童、火斗童及西游记等戏曲人物、等组成,临时还会有马灯、渔灯、龙灯队参与一起,在相关的村里挨家挨户游走,流动的队伍如游走的灯龙,为乡村节日增添了热闹气氛。火鼎队每到一户人家门口,主人便会在家门口摆上香案祭拜,并从火鼎中取回碳火,又从家中拿出柴爿向鼎中添柴,将糕果供品分发给孩子们吃。这种仪式表示妈祖给渔家主人送福送子,因为火是红的、旺的,预祝新一年里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

(二)洞头民俗八大巧

洞头有民俗八大巧,指的是:“木船用火烤,驾舟靠双脚,纸灯水上飘,动物满船跑”;“生米锅中炒,熟饭用粉包,猫耳朵下水煮,美人儿任你咬”。前四巧是渔业生产习俗,后四巧是渔乡吃食习俗。具体如下:

1、【木船用火烤】:游客们到岙口滩头,常会看到渔民把木船斜倾后,在船的底部燃起熊熊大火。这时你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喊救火,渔民们是在给木船“美容”哩!木质船在海上航行一段时间后,船底会附生一些海贝如牡蛎、藤壶什么的,如果不及时清除,不但影响航速,还会腐蚀船板,后患无穷。所以每隔一定时间,渔民们会把船搁上滩头,先清掉贝类,再用火烤过,等于给船底表面涂上保护层,使海贝不易附生。

2、【驾舟靠双脚】:洞头县有10万亩的海涂。每当潮水退后,大片大片的海涂像黑色绸缎坦露出来。这时人们纷纷下涂,有的抓蛤蜊、捡蛏子,有的捕捉扦网拦住的鱼虾。海涂广阔,涂泥深陷,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于是下海人便发明了“泥涂船”。这种小舟一米多长,80cm左右宽,既不用桨也不挂帆,只要双手紧握小舟中部的横档,一脚半蹲船内,一脚在涂泥上蹬,那小舟便快速地前进,比在泥涂上行走,不但快得多,而且省力气。所以便有“驾舟靠双脚”的说法。

3、【纸灯水上飘】:过去每逢农历的七月二十九,洞头各地有放流纸水灯的习俗。水灯用彩色油光纸裁成7cm×10cm大小,折糊成小碗形状,用菜油浸透的毛边纸搓成上尖下大如锥状的灯芯,粘贴在小碗当中;然后把小碗依次排列在一块块薄木板上。入夜退潮时点燃灯芯,放木板下水,纸灯便趁着潮流飘出海口,渐渐远去。这种水灯虽是纸做的,却因是油光纸,不轻易透水,所以可以在海上飘很长时间。放这种纸灯,最早是为了送走“孤魂野鬼”,

后来改称“海蜇灯”,祈愿海蜇生产丰收。现在已改成民俗灯会活动娱乐项目了。放流水灯时,灯多,人更多,场面十分壮观。

4、【动物满船跑】:渔民一年到头在海上奔波,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渔船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生活场所。可是过去的渔船上,既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报刊书籍,除了同船的伙伴,找不到别的生物,生活极为枯燥。聪明的渔民便在渔船上动起脑筋,用十二生肖和其它动物来称呼船的部位和渔具。如把船底脊最粗长的木料叫“龙骨”,船尾部和龙骨的交接处叫“虎尾”,船桅系风向标的绳索叫“牛鬃”,升降篷帆用的滑轮叫“猴头”,还有鼠桥、蛇索、狗腿、鸡旗、鹿角、龟壳等等。这么一来,拿用具也好,干活也好,叫出口的都是动物,犹如动物满船跑,不但显得亲切温馨,又便于记忆,新下船的年轻人能尽快熟悉掌握。真是凝聚了打鱼人的聪明才智啊!

5、【生米锅中炒】:生的米放入锅中炒,就成“炒米”了,这种最简单方便的吃食,我们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仗的文章中读到过,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吃的是“一把炒米一把雪”。不过,在我们海岛,这种加工炒米的做法早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就有了。那时渔村穷,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没什么补品可滋养身子,有点大米算是很不错了。可熬米饭时间长,吃了又怕虚寒,于是就先把大米炒熟装罐备用,需要时倒出一些下锅熬粥,速度快,味道也好。炒熟后的大米气味挺香的,大家就把这种米叫“米香”,是产妇的专用品。现在时尚的称谓,应该归入方便食品类,叫“方便饭”了。它出现的时间可比“方便面”早多了。

6、【熟饭用粉包】:与生米锅中炒相反,洞头有一种特色小吃,是以煮熟的饭作馅,外面再用生粉包起来,你觉得这种制作方法巧吧?它叫“红圆”,做法是:先把糯米煮熟成饭,加进花生、芝麻、糖等佐料;另把糯米与梗米成一定比例磨成粉,掺入红的色粉加水调和揉匀,以生粉为皮熟饭为馅,包搓成半椭圆形,蒸熟备用。“红圆”的块头一般都比较大,底部直径大多在20cm左右;它主要用在喜事上,女儿出嫁头次回娘家、孩子周岁、老人祝寿、重大的佛事活动等,分送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象征圆圆满满,红红火火。这种粉包饭的吃食,比一般饭食保存的时间长,食用时可再次蒸热,也可切片油煎,甜糯可口,不粘不腻。

7、【猫耳朵下水煮】:这可不是真猫的耳朵噢!它是用番薯淀粉为皮,芝麻、花生、糖拌和后为馅做成的甜食,形状如猫的耳朵,故而称之。“猫耳朵”宜煮汤,烧熟后入口,外皮微韧,内馅香脆,清汤滋甜。三者相得益彰,回味悠长。一般的汤圆,远不及它。

8、【美人儿任你咬】:“美人儿”又叫“巧人儿”,是一种特色小吃,你可千万不要想偏了。洞头岛上讲闽南语的居民,每逢农历七月七,都要制作甜食“巧人儿”,用米粉揉合在木刻模板上印制出人和动物的形状,蒸熟后在“七夕”夜祭拜七仙女,然后再分食。这习俗源于一个传说。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间查看善恶,看到财主家用糯米饭捣灰浆来砌坟墓,便上前讨吃,被财主管家一顿斥骂。王母娘娘回天庭禀告,玉皇大帝大怒,凡人如此糟蹋五谷,该严惩!下令降灾人间,寸草不长,让他们“人吃人”去!七仙女得知后也扮成乞丐下到凡间,向一打鱼老汉讨吃的,老汉把仅有的两个糠饼让给了她。七仙女咽不下这种粗食,便问:“你

们用糯米饭砌坟墓,怎么反倒吃这种东西?”老汉告诉她,用糯米饭砌坟墓的是黑心的财主,天下穷人多,过的是苦日子。王母娘娘听七仙女把实情一说,知道自己偏听偏信了,可玉皇大帝的旨令又不能更改,怎么办呢?聪明的七仙女想出个好办法,和众姐妹下到凡间,教大家用米粉制作人形饼充饥。这样一来,饥荒度过了,“人吃人”的旨令也照办了。这方法多巧呀,就把这种人形饼取名“巧人儿”了。百姓感念七仙女的恩德,每年七月七,都要做“巧人儿”,还用竹篾扎成凉亭形的“七星亭”,一并祭拜七仙女,让她再次下凡间时可以遮风挡雨。“巧人儿”印制的饼有动物也有美女,你就尽管咬吧。

(三)洞头百岛水灯习俗

我国一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即传统的“中元节”有放流水灯祭亲人的习俗。而在百岛洞头,过去放流水灯的时间却是在农历的七月二十九,其用意也与祭亲大相胫庭。农历七月二十九,是传说中地藏王(鬼王)的诞辰日,也是所谓的“鬼门关”即将关闭,所有外出的“鬼魂”都必须返回阴曹的最后时限。为保村岙四境平安,渔民们便在当夜将供品摆在村口滩头进行“布施”,焚烧印有衣裤图案的冥纸,放流点亮的水灯,让那些“孤魂野鬼”与水灯一起,顺着潮流漂到远洋外海。当今活动时间改在每年的元宵节,当晚举办的海岛民俗灯会表演中,龙灯、鱼灯、马灯、空明灯、水灯、贝灯、鸟灯各显神通。在码头海滩,岸上龙灯鱼灯马灯穿梭腾跃;天上空明灯乘风冉冉升起;海上水灯成片成簇漂浮。红的、黄的、白的……各色水灯在亮光下熠熠生辉,汇成彩色的灯之海洋。锣鼓声鞭炮声伴和着男女老少的欢笑声,沸腾了整个渔村。

(四)海岛六月六习俗

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海岛居民都会把家里的被褥和棉衣裤等拿出来晒太阳,有的人家还把备吃的干品也拿出来晒,说是经这一天太阳晒过,物什就不会发霉。说也奇怪,六月六这一天大多艳阳高照,极少下雨或阴天,就像老天特意安排好,

要让大家称心如意似的。这一天除了晒被褥,海岛操闽南语的居民还有一个习俗,“六月六,煎麦”。闽南语读音如普通话的“德”,是一种用麦粉调和后经油摊煎的吃食,比薄饼稍厚,分甜、咸两式。海岛多山坡地,麦子是主要农作物,冬播种,春收成。到了六月六,男人上山下海干活,小孩在屋外看管翻晒衣物,主妇便忙着煎麦。其实这活挺简单,麦粉和水揉匀,要吃甜的加点糖,要尝咸的加点虾皮蔬菜,然后在放了油的锅里摊平,双面翻煎。不一会儿,一股麦饼的香味便弥漫开来。全家人围桌一坐,细细品尝,这对于过去打鱼人家一天三餐番薯丝汤的日子,也算是一次改善了。六月六,单是听听有关它的民间谚语和传说,就会觉出它同一般的日子不一样。

(五)其他:每年举办“渔家乐”民俗踩街活动和广场民俗展演活动等。

四、其他相关文化的知名景点

(一)海霞军事主题公园

海霞军事主题公园于2000年10月建成,目前占地面积0.18平方公里,建有“海霞影棚”、“射击演练”、“华山险道”、“战地探雷”、“丛林战道”、“森林攀爬”、“国防知识画廊”、“军事器材展览室”和等七大项目组成,解放时这里曾发生过温州地区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棺材岙战役。1952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惨烈激战最终攻克此岛,将胜利的红旗插在了观潮山顶,从而彻底解放洞头全境。因地处东海前哨,驻岛海防部队和[海霞]女民兵曾长年在此巡逻守卫。解放不久,受到毛泽东主席亲自关心过问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就在该地训练并名扬华夏,“海霞”胜地已成为水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区。

(二)鹿西烽火台

位于洞头县鹿西乡烟墩岗村山头。分东、西两座,相距22米。东座形略偏,通高2米,底径6.4米。台口东西外径2.5米,内径1.5米,南北外径2.05米,东北留有风口。西座呈园锥形,口外径2米,内径1米,通高1.2、底径6.4米,未留进风口。基本保持完整,但四周石块间有塌落,在烽火台所地在附近的鹿西港南北两岸,同时发现古遗址各一处,其堆积物都是宋代青瓷碗、瓶;北岸掘到古墓一座(无遗物),南岸则有古井一口。表明南宋初年以来,鹿西、大门驻有

军队,且从鹿西向瓯江沿岸设营,其方向与龟岩、小荆山头,观音礁烽火台传递线相同。因此,洞头烽火台是研究古代温州海防通讯的重要文物。1983年列为洞头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白鹭门炮台遗址

白鹭门古称白脑门,位于洞头县半屏乡(半屏岛)南向岙口,地处古航道要冲。炮台建在距岙口约200米山坡上,墙壁是一字形,通长30、高3米,墙基宽2米,中通小溪。墙上方开设炮眼,高50、宽27厘米。鸦片战争后,海盗蜂起,洞头人民时遭杀害,白骨遍地,故有“白脑门”之称。清同治年间由温镇左营游击水师巡防。岛上群众曾自动组织自卫,建炮台,购火炮,一有情况,奋起抵抗。1991年列为洞头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网址】:

1、浙江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p-2514920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f?kz=269116596

2、温州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p-1388624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fybh/bhcs/200712/t20071212_47733.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05culture/system/2007/06/08/008511692.shtml

3、洞头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zwgk/fgwj/xfwj/20080927/39994_1.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5415.html,/xxgk/zcwj/zcwj/20090508/69633_1.htm

温州文化习俗

温州文化习俗 永嘉四灵:代表人物(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 《登江中孤屿》 东晋谢灵运 乱流趋正绝,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炊松糕、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长寿面”;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 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 (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 答: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2分) 答: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为了更好地塑造温州城市形象,推动“文化大市”的建设,提高温州的知名度,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拟以以下四个历史文化名人为塑像候选人物。你认为这四个候选人物中哪个最恰当?请从中选择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 候选人物:(按历史年代先后排列)谢灵运、叶适、刘基、孙诒让 你的选择是:谢灵运 你的理由是:因为他在永嘉任职期间所进行的文学创作,对我们瓯越文学产生 了无人可比的影响。他的诗篇使永嘉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让温州名扬天下。 4、温州乃人文荟萃之地,人物俊雅,文章风流,素为海内瞩目。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温州人民正致力于将温州打造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 拦街福 汉族祭祀旧俗。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 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废。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 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 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 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由古至今,百家宴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但该终没有脱离举办活动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举行盛大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温州历史悠久,是一座有1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因此也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游玩。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欢迎参考!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篇一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总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万人。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全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同时挂温州市文物局牌子)。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监察室、计财产业处、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处、文物管理处、文化艺术处、市场管理处、广播电视管理处、

新闻出版管理处和机关党委等12个处室。局属单位分别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市博物馆、市艺术研究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温州书画院、市越剧团、市瓯剧团、温州大剧院、温州大戏院、市电影公司、东南剧院、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新中国影都等21个。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46人,其中高级职称88人,中级职称297人,初级职称661人。 近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系列工程,紧扣重点,突出特色,全面抓好建设、繁荣、发展、管理、保护、改革等各项工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各项事业得到平稳和较快发展。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全市达标文化馆、图书馆达12个,达标综合文化馆达223个,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2000年以来,投入近12多亿元,新建在建文化设施面积13万多平方米,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的温州大剧院已经投入使用。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市级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6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79个,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全市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九个,剧种包括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九个国办剧团年演出超1000场,观众近200万人次,戏剧事业呈现出创作、演出两旺的局面。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文艺作品,特别是1998年以来,充分挖掘、继承、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启动了南戏新编

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温州洞头县的文化产业 一、洞头简介 洞头县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瓯江口外33海里的洋面上,由103个岛屿组成,素有“百岛县”之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渔、港、景、涂资源得天独厚,是浙江第二大渔场、温州深水港区,同时也是温州市唯一以县冠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共有半屏山、仙叠岩、大瞿岛、霓屿岛,竹屿、大门岛、海中湖、东沙八大景区40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遍布于40多个岛屿,景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楠溪江相得益彰,构成温州“山-江-海”旅游金三角。半屏山景区天然岩雕巨屏,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百岛洞头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这片广袤的蓝土地上,留下了九亩丘遗址、海上瓷器之路、烟敦烽火台、郑成功校场、擂隐书院等历史遗迹。这里不仅物质文化丰富,民间文学艺术也独具海洋特色。品种众多、蕴藏量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种民间文艺,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过去,洞头曾因电影《海霞》和“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华夏,如今,这里新建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实弹射击、战地探雷、华山险道、丛林战道、生存训练,让您亲身领略军营生活的风采。随着五岛连桥工程的竣工和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洞头将以崭新的绰约风姿,逐渐成为一座供人们观光游览、消夏度假、军旅体验、垂钓写生、探险猎趣的海上国家公园。 二、洞头县各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简摘 (一)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洞头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期在海岛流传不衰的一种民间故事。其蕴藏丰富、特点鲜明、传播地域广泛,内容包括鱼类起源、鱼类寓言、鱼类童话、历史名人与鱼之故事、鱼之礼仪与饮食故事、鱼之崇拜和祭祀故事等多达数百篇;故事之情节构思新奇,寓意深刻,主人公涉及鱼虾龟鳖螺贝,遍及东海常见之海洋动物。 洞头县从1979年开始采集海洋民间故事活动,至1987年,采集到涉及海洋动物的传说、故事200多篇,有人变鱼虾的传说、有鱼虾入药的故事、有龙宫、人、鱼类之间的故事,或通过海洋动物之间的纠葛或海洋动物与其它动物的关系,阐明某个道理,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等。纯属特定含义的海洋动物故事有100多篇,它的内容多样,或对鱼类整体习性的源头进行追溯,或对某一种海洋动物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形成原因的讲述,整理成文的80余篇,这些故事发表

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 温州洞头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以 下是关于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详细介绍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概述 温州洞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在古代,洞头 是温州地区的重要港口,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宋代,洞头成为温州的县治所在,历史地位显赫。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洞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文化遗产 1. 洞头石雕:洞头以其独特的石雕艺术而闻名,石雕作品精美绝伦。其中最著 名的是洞头石雕公园内的“洞头石雕群”,包括佛像、神兽、人物等各种造型,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2. 温州戏剧:温州洞头是温州地区著名的戏曲发源地之一,尤以温州戏最为有名。温州戏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歌剧”。 3. 古建筑:洞头地区还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如古庙、古宅、古桥等。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是洞头古城,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三、传统艺术 1. 民间舞蹈:洞头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如龙舞、蛇舞、鼓舞等。这些 舞蹈形式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洞头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艺术形式。

2. 手工艺品:洞头地区还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品而闻名,如剪纸、木雕、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精美细致,体现了洞头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文化节庆 1. 洞头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洞头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届时,成 百上千艘龙舟在洞头港口竞渡,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 2. 温州戏曲节:每年举办的温州戏曲节是洞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来 自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员将齐聚洞头,为观众奉献精彩的演出。 3. 洞头民俗节:洞头每年还举办民俗节,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届时,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品等。 五、文化教育 洞头地区注重文化教育,设有多所学校和文化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这些学校和机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洞头文化事业的发展。 六、文化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洞头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修缮 古建筑、组织文化活动、设立文化保护区等。同时,还加强了对传统艺术的培训和传承工作,确保洞头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总结: 温州洞头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洞头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希望通过这份文化资料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温州洞头的文化魅力。

温州海洋文化

温州处于东海之滨的西岸中段,是一个海洋大市。温州市陆地面积为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陆地内河交错,形成了一个渔业生产的良好环境。温州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达6.5万公顷,养殖虾、蟹、蛤等。南麂列岛有贝、藻类490余种,为国家级海洋型自然保护区。沿海主要渔场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等,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 数千年前,温州先民就开始了他们的原始渔猎活动,形成了渔业生产习俗。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当地已经可以建造扁舟、轻舟、双身独木舟等船舶;宋代以后,设官营造船场。在1953年浙江省水产调查时,当时温州海域渔船有61种,其中有24种船型是温州独有的。温州除有在远海捕捞习俗外,还有在近海养殖和内河捕捞等渔业生产习俗。 附一: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由103个岛屿组成,故有“百岛县”之美称。洞头港是国家一级渔港,东沙港是国务院批准的活海鲜锚地,鹿西港是东南海上最大的水产品市场。全县建有五个海洋捕捞基地,六个海水养殖基地,拥有机动捕捞渔船1200多艘,其中渔轮170多对,海水养殖面积3.02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养殖基地。 附二:苍南渔港位于苍南县东北部,鳌江口外南岸的舥艚镇,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海洋渔业捕捞历史,于1990年12月被列为国家二级群众渔港。 附三:龙湾区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约60公里,滩涂可开发面积20多万亩,海水养殖是龙湾区的优势产业。目前,龙湾区有海水养殖面积3.5万亩。主要养殖品种有蝤蠓、对虾等。海水围塘养殖总产值占全区渔业总产值比例的80%,是温州市最大的海水围塘养殖县(市、区)。龙湾区的海水围塘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已全面推行以贝、蟹类产品为主的贝蟹虾鱼同塘开发的池塘综合利用技术。 附四:乐清,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东临乐清湾,与东海相接,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跨桥相连,乐清素有“鱼米之乡”誉称。乐清湾渔场包括港渔业区和滩涂渔业区。 温州沿海渔民多由闽南迁入,他们将闽南的渔业信仰和当地的民间信仰相结合,既保留了闽南的妈祖、陈十四等海洋女神信仰,又有温州的杨府爷等神灵信仰。妈祖信仰,是闽台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把她视为航海保护神,作为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陈十四又叫陈靖姑,也是一位海洋女神,有说她是其母梦吞红云怀孕而产,也有说她原是观音手指上的三滴血,后化为红雨降世为民女。她是温州人普遍信奉的。神祗杨府爷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温州有很多杨府爷庙和他的传说故事。当今的温州市区,有“杨府山”,“杨府路”,温州下属各县还有多条“杨府路”,如乐清市乐成镇“杨府路”等。杨府爷的神庙,在当今的温州市区就有好几座,而且遍布温州市所辖的每一个乡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苍南鲸头杨府殿、瑞安白岩庙与碧山寺等。

温州雁荡山景点介绍

温州雁荡山景点介绍 温州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是一座以山峰、峡谷、水系、岩洞、森林、草甸为主要景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峡谷群之一,也是浙江省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之一。 雁荡山北起温州湾,南至温州市区,东至东海,西至苍南县,总面积达1455.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318.2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大大小小的山峰、峡谷、瀑布、湖泊、溪流、岩洞等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文化遗产。 雁荡山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雁荡山温泉度假区、雁荡山佛教胜境、雁荡山道教胜境、雁荡山古村落、雁荡山古战场等。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些景点。 一、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 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雁荡山景区内最大的景点,也是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公园内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山峰之间有茂密的森林、幽深的峡谷、清澈的溪流和瀑布,景色迷人。公园内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龙潭瀑布、芙蓉峡、三潭飞瀑、白云岩、飞来石等,以及人文景观,如崇圣寺、圆明禅院、雁荡山古道等。 二、雁荡山温泉度假区 雁荡山温泉度假区位于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是一个集温泉、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这里有多种类型的温泉,

如硫磺温泉、矿泉、碳酸氢钠泉等,水质优良,对皮肤、关节等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度假区内还有各种餐饮、住宿、娱乐设施,让游客可以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三、雁荡山佛教胜境 雁荡山佛教胜境是雁荡山景区内的一大亮点,这里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南天宝殿、大雄宝殿、万佛洞、普陀寺等。这些佛教建筑和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雁荡山道教胜境 雁荡山道教胜境是雁荡山景区内的另一个亮点,这里有许多道教文化遗产,如紫霄宫、三清殿、天尊殿、五老洞等。这些道教建筑和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雁荡山古村落 雁荡山古村落是雁荡山景区内的一个特色景点,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如百丈村、杨家岭、石匣村等。这些古村落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六、雁荡山古战场 雁荡山古战场是雁荡山景区内的一个历史景点,这里曾经是战争的重要战场。这里保存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古战争遗址、古战争建筑、古战争器具等。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拦街福

温州拦街福 拦街福,顾名思义,就是拦街祈福,含“春意渥,天降福,福在街头暗摸索,谁家拦去春常足”之意。拦街福,从清初开始,到清中后期盛行于温州,代代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上世纪中叶,由于战乱,拦街福活动停办,直到新世纪初,中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新拦街福活动重新与温州百姓见面。 温州拦街福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地方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温州拦街福对人们生活和发展的作用日益消退,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历史舞台。因此,我们必须为即将逝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使得他们得以继续发扬 和传承下去。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动态的方式进行传承,静态作为辅助配合。这样一来,温拦街福的生命力才会逐渐旺盛。 【活动背景】:温州古为瓯地,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瓯绣、瓯塑、彩石镶嵌、瓯窑、石雕、黄杨木雕、砖雕、彩塑、等都是最具瓯越地域特色的艺种。温州地方性节日有“拦街福”、蒲歧正月抬阁、平阳庙会、瞿溪二月二、苍南畲族三月三、三月初十白石会市、洞头妈祖节等等。 千百年来,温州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同的艺术领域用不同的方式将其充分表现出来,江海吐纳,有容乃大,方有今日之蔚为大观。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传承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最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是传统文化中激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因素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麦杆作吹箫。 四月四,做做戏。 五月五,过重午。 六月六,晒霉臭。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糕送娘舅。 十月末,水冰骨。 十一月,吃汤圆。 十二月,塘糕印壮元。 拦街福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

温州洞头研学方案

温州洞头研学方案 1. 简介 温州洞头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 自然资源而闻名。作为一个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温州洞头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和探索的场所。本文将介绍温州洞头研学方案,帮助教育机构和学生了解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地区的资源进行研学活动。 2. 研学活动 2.1 自然探索 温州洞头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丰富,学生们可以利用研学活动来深入了解动植物、地理地貌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活动: •生态考察:学生们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到当地的海岛、湖泊和山区进行生态考察。他们可以观察各种动植物,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 •地质探索:温州洞头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地质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溶洞等。学生们可以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学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地质考察和采样。 2.2 人文历史 温州洞头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研学活动,学生们可以 深入了解这些历史和文化。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活动: •古镇游览:学生们可以参观当地的古镇,如乌石、霓屿等。他们可以了解镇上的历史沿革,参观古建筑,体验传统手工艺等。 •民俗体验:学生们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体验民俗活动,如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3. 实施计划 为了使研学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计划: 3.1 行程安排 •第一天:抵达温州洞头,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背景。 •第二天:进行自然探索活动,如生态考察、地质探索等。

•第三天:进行人文历史活动,如古镇游览、民俗体验等。 •第四天:总结和回顾,参观当地的教育机构或公司,并进行学习交流。 3.2 安全措施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派遣有经验的导游和教师陪同学生们进行活动,并负责学生们的安全。 •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如登山工具、雨具等,以应对不同的天气条件。 •进行活动前向学生们提供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案。 4. 结语 温州洞头是一个非常适合研学活动的地区,通过自然探索和人文历史活动,学 生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本文介绍了温州洞头研学方案的一些内容和实施计划,希望对教育机构和学生们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兴趣了解更多细节,可以随时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发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政发〔2012〕55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报送的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项),现予公布。请抓紧制订各项目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1 海瑞传说淳安县2 皋亭山传说杭州市江干区3 梅城传说建德市4 孙权传说富阳市5 玲珑山传说临安市6 上林湖传说慈溪市7 王十朋传说乐清市8 卖技(瑞安卖技)瑞安市9 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洞头县10 平阳童谣平阳县11 熊知县的故事长兴县12 陈霸先传说长兴县13 海盐钱氏传说海盐县14 绍兴古桥名传说绍兴市15 勾践传说绍兴市16 傅大士传说义乌市17 琼奴与苕郎常山县18 临海民间谜语临海市19 高机与吴三春传说平阳县20 刘阮传说新昌县 传统音乐(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21 十番锣鼓(余姚十番、新桥十番)余姚市、常山县22 绍兴派古琴艺术绍兴市23 渔工号子舟山市普陀区24 畲族民歌平阳县25 山歌(乐清撞歌)乐清市26 吹打(丽水吹打)丽水市莲都区27 道教音乐(太极祭炼音乐、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上虞市、天台县 传统舞蹈(1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28 龙舞(梓树布龙、滚花龙、鄣吴金龙、横街草龙)富阳市、龙游县、安吉县、临安市29 红毛狮子临安市30 五凤朝阳临安市31 大陆花灯杭州市余杭区3 2 狮象舞(沃家狮象窜、狮象灯舞)宁波市北仑区、开化县33 大头和尚宁波市鄞州区34 车子灯余姚市35 鱼灯舞(洞头鱼灯、九龙鱼灯)洞头县、景宁县36 长兴旱船长兴县37 蔡宅高跷东阳市38 调花钹永康市39 乌龟端茶磐安县40 小蜜蜂三门县41 青田百鸟灯舞青田县42 马灯舞(跳马灯、洗马舞)开化县、常山县43 跳蚤会舟山市普陀区44 畲族貔貅安吉县传统戏剧(8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45 滑稽戏杭州市46 花鼓戏桐乡市47 西吴高腔金华市48 徽戏金华市、龙游县49 缙云杂剧缙云县50 平调三门县51 姚剧(姚北滩簧)慈溪市52 提线木偶戏丽水市、苍南县、衢州市衢江区曲艺(6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5 3 嘉善宣卷嘉善县54 浦江什锦浦江县55 鼓词(丽水鼓词、温州鼓词)丽水市莲都区、温州市鹿城区、乐清市56 绍兴莲花落杭州市萧山区、上虞市57 金华道情东阳市58 唱新闻宁波市鄞州区、慈溪市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59 天罡拳建德市60 鹰爪功杭州市下城区61 十八般武艺临安市6 2 船拳(西溪船拳、南湖船拳)杭州市西湖区、嘉兴市南湖区63 龙舟竞渡宁波市鄞州区、温州市64 精武拳(械)技余姚市65 舞方天戟桐乡市66 赵家拳棒诸暨市67 大成拳金华市金东区68 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常山县69 灵溪奚家拳天台县70 打油奏天台县71 小坑七心拳三门县72 菇民防身术龙泉市、庆元县、景宁县73 翻九楼泰顺县74 南拳(温州南拳)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75 线狮(草塔抖狮子)诸暨市 传统美术(12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76 失蜡浇铸技艺宁波市鄞州区77 “老虎鞋”制作技艺慈溪市78鄞州竹编宁波市鄞州区79 温州发绣温州市鹿城区80 瓯海百鸟灯工艺温州市瓯海区81 民间绘画(秀洲农民画、普陀渔民画)嘉兴市秀洲区、舟山市普陀区82 草编工艺(余姚草编、温岭草编、岭根草编、桐屿草席编织技艺)余姚市、温岭市、临海市、台州市黄岩区83 米塑(苍南米塑)苍南县84 根雕(永康根雕)永康市85 剪纸(杭州剪纸、象山剪纸、温岭剪

温州最受欢迎十大景点

温州最受欢迎十大景点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的城市。以下是温 州最受欢迎的十大景点。 1. 瑶溪古镇 瑶溪古镇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是温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 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尤以水街和巷子为特色。 2. 筠连山森林公园 位于乐清市的筠连山森林公园是温州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公园内有大片的森林、溪 水和峡谷,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3. 楠溪江风景区 楠溪江风景区是温州市瓯海区的一个著名景区。这里溪水清澈,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很多人来温州旅游必去的地方之一。 4. 洞头海岛 洞头海岛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是一个著名的海岛景区。这里有美丽的海滩和海水浴场,还有各种水上活动和特色美食。 5. 巨屿漂流 巨屿漂流位于江心岛南侧,是温州地区最受欢迎的漂流景点之一。这里的溪水湍急, 漂流体验刺激有趣。 6. 丽岙古村 丽岙古村位于温州市洞头区,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聚落。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7. 南麂列岛 南麂列岛位于温州市东海县,在东海县菜园镇东南面,由东北岛、东南岛、南岛、北岛、七星岛等五大岛屿和中心岛、东兰岛等12个小岛屿组成,是中国的最南端岛屿。 8. 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是温州市龙湾区一座历史文化古建筑,建于宋咸淳年间,是当时浙江地区最 大的书院之一。这里保存了许多文物和书籍,深受历史爱好者的青睐。

9. 岩坦古石窟 岩坦古石窟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遗迹之一。这里保存了浙江地区最早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0. 永嘉大峡谷 永嘉大峡谷位于永嘉县西南部,是一个集峡谷、溶洞、瀑布、湖泊、草甸为一体的自然景区。这里奇峰秀石、水秀山清,景色十分壮观,是旅游者不容错过的景点。

温州古桥的介绍

温州古桥的介绍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其中,古桥是温州的一大特色。这些古桥不仅具有美丽的造型和精湛 的工艺,更是温州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珍爱之物。下面,我们将 按照桥梁的类型来介绍温州的古桥。 拱桥类 温州的拱桥是最为典型的古桥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拱桥是一 种以拱形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桥梁,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 价值。温州的拱桥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如秀水桥、乐清桥、东门桥等,这些桥梁都保存得十分完好,非常值得一看。 梁桥类 梁桥是一种以梁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桥梁,其建筑风格简洁明了,具有 很高的实用价值。温州的梁桥主要建于唐宋时期,如仙居桥、永嘉桥等,这些桥梁的梁身粗壮,桥面平坦,非常适合行人和车辆通行。 索桥类 索桥是一种以索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桥梁,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温州的索桥主要建于明清时期,如乐清索桥、瑞安索桥等,这些桥梁的索绳粗大,桥面平坦,非常适合行人和车辆通行。

石桥类 石桥是一种以石为主要材料的桥梁,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很高 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温州的石桥主要建于唐宋时期,如苍南石桥、洞头石桥等,这些桥梁的石雕精美,桥面平坦,非常适合游人观赏和 拍照留念。 木桥类 木桥是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桥梁,其建筑风格朴素自然,具有很 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温州的木桥主要建于明清时期,如苍南木桥、平阳木桥等,这些桥梁的木材质地坚实,桥面平坦,非常适合游 人散步和拍照留念。 总结 温州的古桥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是温州城市的一大特色。这些桥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更是温州人民对历史文 化的传承和珍爱之物。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桥,让它们成为我们美丽 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洞头春节的风俗

洞头春节的风俗 洞头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每年的春节,洞头都会展现出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洞头春节的风俗,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 一、年画 年画是洞头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洞头,年画是用手工制作的,每幅年画都是一件艺术品。年画的图案通常是一些吉祥图案,如鱼、鸟、花、狮子等。这些图案都有着吉祥的寓意,代表着好运和幸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年画在自己家的门口或者墙上,以求得祥瑞和平安。 二、舞狮 舞狮是洞头春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通常由两个人扮演狮子,一个人扮演狮头,另一个人扮演狮尾。舞狮表演的音乐通常是由鼓和锣组成的,狮子会跳跃、翻滚、踢腿等,非常精彩。舞狮表演的目的是为了驱邪祈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家庭和事业都能够顺利。 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洞头春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在中国,放鞭炮是一种表达喜庆和祝福的方式。在洞头,每个家庭都会在春节期间放鞭炮,以祈求好运和平安。放鞭炮的声音非常响亮,人们相信,它可以把邪恶的东西赶走,让新的一年里家庭和事业都能够顺利。

四、吃年夜饭 在中国,年夜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在洞头,年夜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年夜饭上,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和亲情。年夜饭的菜肴通常是一些吉祥的食物,如鱼、虾、鸡、猪肉等。这些食物都有着吉祥的寓意,代表着好运和幸福。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家人们会互相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家庭和事业都能够顺利。 五、红包 红包是洞头春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小孩子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红包里通常会装有一些钱,这些钱都是给小孩子的。小孩子收到红包后,会非常开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代表着长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总之,洞头春节的风俗和习俗非常丰富多彩。这些风俗和习俗代表着洞头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美好愿望,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洞头春节的风俗和习俗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这个美丽地方的独特魅力。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一〕民间文学〔项〕 -张阁老传说龙湾区 -卖技平阳县 -高机及吴三春传说苍南县 -刘伯温传说文成县 〔二〕民间音乐〔项〕 Ⅱ-温州民歌·叮叮口当鹿城区 Ⅱ-乐清民歌·对鸟乐清市 Ⅱ-龙头龙尾洞头县 Ⅱ-集锦头通平阳县、苍南县 〔三〕民间舞蹈〔项〕 Ⅲ-拼字龙灯舞龙湾区 Ⅲ-藤牌舞瑞安市 Ⅲ-定位舞永嘉县 Ⅲ-贝壳舞洞头县 〔四〕传统戏剧〔项〕 Ⅳ-温州南戏温州市艺术研究所 Ⅳ-瓯剧温州市瓯剧团 Ⅳ-永嘉昆曲永嘉县 Ⅳ-木偶戏平阳县、泰顺县Ⅳ-单档布袋戏苍南县、平阳县 Ⅳ-泰顺药发木偶戏泰顺县〔五〕曲艺〔项〕 Ⅴ-温州鼓词瑞安市 Ⅴ-莲花〔道情〕永嘉县、鹿城区、乐清市 Ⅴ-渔鼓平阳县、苍南县〔六〕民间美术〔项〕 Ⅵ-米塑鹿城区 Ⅵ-瓯塑鹿城区 Ⅵ-瓯绣鹿城区 Ⅵ-十字花边绣鹿城区 Ⅵ-发绣鹿城区 Ⅵ-石雕鹿城区 Ⅵ-彩石镶嵌鹿城区、瓯海区Ⅵ-竹丝镶嵌鹿城区 Ⅵ-绸塑鹿城区 Ⅵ-玻璃银光刻龙湾区 Ⅵ-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 Ⅵ-乐清黄杨木雕乐清市 Ⅵ-龙档乐清市 Ⅵ-竹壳雕乐清市 Ⅵ-贝雕洞头县 Ⅵ-太平钿剪纸平阳县 Ⅵ-矾塑苍南县 Ⅵ-木偶头雕刻泰顺县 Ⅵ-车木玩具泰顺县 〔七〕传统手工技艺〔项〕 Ⅶ-小摆设制作鹿城区 Ⅶ-泽雅屏纸制作技艺瓯海区Ⅶ-首饰龙制作技艺乐清市Ⅶ-木活字印刷技艺瑞安市Ⅶ-头发吊灯制作技艺平阳县Ⅶ-牛筋琴制作技艺平阳县Ⅶ-夹缬苍南县 Ⅶ-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县 〔八〕民俗〔项〕 Ⅷ-拦街福鹿城区 Ⅷ-东瓯王汤和节龙湾区 Ⅷ-瞿溪二月初一会市瓯海区

Ⅷ-周岙挑灯瓯海区 Ⅷ-曹村元霄灯会瑞安市 Ⅷ-蒲岐抬阁乐清市 Ⅷ-蒲城拔五更苍南县 温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工程名单 〔一〕民间文学〔项〕 -卖技瑞安市 〔二〕传统音乐〔项〕 Ⅱ-温州吹打〔龙湾吹打、永兴鼓板亭,永嘉唢呐艺术、楠溪锣鼓〕龙湾区永嘉县 (四)传统戏剧〔项〕 Ⅳ单档布袋戏〔文成平和布袋戏〕文成县 (五)曲艺〔项〕 Ⅴ温州鼓词龙湾区平阳县(七)传统美术〔项〕 Ⅶ米塑〔文成米塑〕文成县Ⅶ十字绣龙湾区 Ⅶ温州石雕〔乐清石雕〕乐清市 (八)传统技艺〔项〕 Ⅷ木活字印刷技术〔平阳木活字印刷技术〕平阳县 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项〕 -雁荡山传说〔北雁荡山传说、南雁荡山传说〕乐清市、平阳县-王十朋传说乐清市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洞头县 -洞头海岛歌谣洞头县 -温州童谣鹿城区 -洞头海岛谚语洞头县 -温州谜语〔温州灯谜、龙湾摆古典〕鹿城区、龙湾区 〔二〕传统音乐〔项〕 Ⅱ-畲族民歌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 Ⅱ-温州撞歌〔龙湾撞歌、瓯海撞歌、乐清芙蓉抛歌〕龙湾区、瓯海区、乐清市 Ⅱ-温州江河号子〔乐清清江号子、慎江号子〕乐清市 Ⅱ-洞头脚擂鼓洞头县 Ⅱ-温州道教音乐〔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苍南正一派道教科仪音乐、洞头海岛道教音乐〕平阳县、苍南县、洞头县 〔三〕传统舞蹈〔项〕 Ⅲ-浮缸舞温州市瓯剧团 Ⅲ-象阳龙缠柱乐清市 Ⅲ-枫林布袋龙舞永嘉县 Ⅲ-马灯舞苍南县、泰顺县 Ⅲ-龙凤狮子灯泰顺县 Ⅲ-泰顺碇步龙泰顺县 Ⅲ-鱼灯舞洞头县 Ⅲ-畲族钉鞋舞泰顺县 Ⅲ-畲族“打王〞舞文成县Ⅲ-泰顺八宝灯泰顺县 Ⅲ-永嘉八卦舞永嘉县(四)传统戏剧〔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