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Ta danh ti?ng H?n vμ hμm y v¨n ho? trong ??

阮氏翠幸

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

提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各国民族语言中皆有自己的地名系统,而每种语言的地名都蕴含着本民族浓厚的文化特色。本文从汉语地名的语义、命名类型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关心汉语、汉文化的学者更加了解汉语地名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命名文化内涵

引言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一、地名的语义

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而且还有地名的意义(它的语义)。地名语义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系统。地名语义所提供的信息大致可作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区分,外显信息是通过地名本身影响出来这个地名所指称的地域是属于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或人工地物三类中的哪一类,并包括其相关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属辖关系的确认。前者又叫指类义,即地名所表示的类别,如山、河、城市等。后者又叫指位义,即地名所标示的方位。实际上也是地名的最基本的意义,可称其为基本义。地名的基本义与地名的本质功能紧紧相连。而内隐信息则是地名所指称的地域在历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人口、交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总和。实际上就是在历史长河和现实社会中形成并确定下来的附加义和引申义。如:“卢沟桥”,它的外显信息是其地理位置,在河北省,并且它是一座桥,这是它的基本意义;但在这地名的内部,我们还会知道“卢沟桥”因建造精美、桥栏上石狮子千姿百态而在中国国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因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而成为无人不晓的地名。这些是地名的内隐信息,是地名的附加意义。对于不同的

地方来说,附加意义的多少,其知名度的高低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茅台,绍兴因产名酒,景德镇因产名瓷而为人所熟知。附加意义的知名度有时甚至要超过了基本意义。

弄清地名的本意、来源和其他意思是一个复杂的,有时实际上是不能解决的课题。地名意义的复合性并不代表地名意义的复杂性,实际上,地名作为名词,意义是具体的,主要是用来指称地域,所以想对于一般名词来说,含义比较单纯,就象与人名一样,属于专名,是个体事物的专指,而不是某一类别事物的泛指。

1.地名的取义倾向

地名是反映地里实体的信息,也就是说,语言世界要与物理世界相一致,但是在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还有一个中介,那就是文化世界。地里实体的命名并不是随意的,反映什么信息,选择什么字眼,都要受到文化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落的国家,但毕竟同是中国人,华夏儿女,同样受到华夏文化的哺育,因此地名自然浸润着华夏文化的芳香,反映着中国人的心理世界,有着相同的语义取向。具体说来,地名的语义取向有这样几个倾向。1.1 趋吉避凶

选取吉祥美好的字眼,而摒弃凶险邪恶的字眼。“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富裕、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状态。趋吉避凶,人之常情。在中国,这种心理特别强烈。中国的人名和地名中充满了吉祥的字眼。”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渴望着能过上一种安定、祥和、富足的生活,这在地名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很多中国地名都以太平、安、宁、昌、兴等为首字。

另外,具有吉祥美好的文化意义的动物较易进入汉语地名的语义系统,而具有凶险的邪恶文化意义的动物则为地名语义系统所排斥。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高贵的动物和皇权的象征,自然带上了神秘、高贵、吉祥的文化色彩,因而以龙命名的地方特别多,如吉林的二龙、长龙;辽宁的龙王庙;江西的龙岗、龙湖;福建的龙山、龙镇;云南的龙武、龙街;四川的九龙等。凤也是中国人心目中吉祥美好的动物,地名中有凤的地名也很多,如陕西的凤州、贵州的凤岗、湖南的凤凰等。

其他如马、牛、羊、鹿在中华文化中,都具有正偏离的意义,因此在地名中出现得较多,而鼠、蛇、驴、狼,狐狸则具有负偏离意义,因此出现得较少或近乎绝迹。

1.2姓氏地名所占比重最大

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十分漫长。政治上,宗法制度发展的相当完备。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整个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家族单位。经济上一直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因而形成了聚族而居,一家一户即可构成一个村落的特色。这样,姓氏自然成为居民区命名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因而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最有广泛性和最具代表性的姓氏地名。姓氏地名的比例与行政区划的大小成比例关系。即行政区划越大,姓氏地名越少,行政区划越小,姓氏地名越多,在省级地名中,姓氏地名为零;而村级地名中,姓氏地名却占绝对优势。比如北京胡同,纵横交错,数目繁多,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除了直接以显眼的标志命名,或干脆根据地形、地貌来称呼的以外,还有不少以人名命名的胡同。既有像季阁老胡

江宁府。此外,尚有石头城、留都等别称。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后始有“南京”之称。

2.2 简称和别称

地名的简称多取单子,旧时可能是由于文言文性的需要,同时为了适用于成片地名的联称,简称的经济实用在地名运用中得到了共时,因而也就逐渐流传开来。中国的大多数省区都有简称,有的省市简称还不止一个。如上海,因在隋、唐以前松江下流近海段河道称沪渎,故简称沪。又因市境西部战国时曾为楚春申君黄歇封地,故又简称申。广州简称为穗、广。简称地名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取原地名的一个单字作简称,例如:京、津、江、浙、云、贵、川、蒙、青、藏;一是起用单音的历史地名,例如: 民、赣、豫、鄂、粤、湘、皖等。

实际上,简称也是一种别称,除此之外。不少文化悠久的城市还另有文雅的别称,又叫别名。如四川省省会成都别称“锦官城”,这个别称闻名遐迩,大诗人杜甫的“锦官城外柏森森”、“花重锦官城”等著名诗篇早已使它名扬四海。《<指南录>后序》一文所涉的吴门、三山、分别为今苏州、福州的名称。吴门,今苏州别称,语出《韩诗外传》:“颜回以孔子登日观,望吴门焉”。三山,福州别称,因城内有三座山得名。再比如广州又称花城、羊城、五羊城等。

二、地名的命名类型

为客观物理世界的事物命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成果。这种命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群体集体心智的创作。地名的命名依据和方法虽较复杂,兼以汉语言不同时期的讹传,分合和转变也比较混乱,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地名的意义类型,归纳言之,概有如下几种(当然这几种类型不能笼概地名类型的全貌,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做出如下几种典型类型的分类):

地形地貌地名

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是复杂多样的,表示地形通名的用字,如山、峰、岭、冈、岛、湾、阜、浦等大量出现在地名中。

地形地貌地名属于自然地理名称,从古到今,这类地名的名称变得最慢,山名、水名、平原的名称往往一名数千年,有时从未更易。

方位地名

方位地名得名,其因一是聚落地的延伸或扩大,原地名不适宣人际交往,故需在原地之首,冠以一定的方位名,派生出现的自然村地名;二是因聚落地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如路、河、桥等,需以方位定名,以示区别,方便群众交往。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在绍兴市自然村地名中,以方位作通名的计有361个。用方位组合成地名,在中国国内并不少见,在中外地名史上普遍应用的。以方位定名,从其语词结构来看有这样几种形式。比如:

冠以“前后”作通明的,如前礼江,后礼江;前璜、后璜;前柏舍、后柏舍等。

冠以“上中下”作通名的,如上古筑、中古筑、下古筑;上庄、中庄、下庄等。

冠以“里外”作通名的,如里色康、外色康等。

冠以“东西南北”作通名的,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东长沙;西杨江;南子口;北庄等。

冠以“横”作通名的,如横塘上、横湖沿、横漫池等。

方位地名在古代多以阴、阳居多。西汉谷梁赤最早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名命名原则。东汉服虔说:“水南曰阴”。而且在这类地名中,带“阳”字的地名数量明显超过带“阴”字的地名,根据应邵的解释,这批带“阳”字的地名全都因位于河流之阳而得名。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的先民之依赖于水甚于山,另一方面先民择地而居多选择在河流北岸阳光充足的地方。

祥瑞地名

地名用吉祥和善良的语词构成其专名部分,以表示命名者或改名者的主观希望及意旨,都可以成为示意地名或意愿地名。如长安、汉寿、安陵等。

这种地名不论在古在今,还是官方地名,或民间地名中都大量存在,官方是为了粉饰太平,而民间则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纪念地名

年号地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纪念性地名。历史上最早的年号地名出现在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三国吴、南朝齐、北魏等政权都有过这样的地名。有许多历史上的年号地名一直保留到今天。如宝应县,唐葆影元年得名,今江苏宝应县、绍兴市,宋绍兴年间的名,今浙江绍兴市、景德镇、宋景德年间得名等。

纪念地名除了年号地名之外,还有纪念史实,如遵义市、八一路、八一大道等。另外纪念某一英雄、历史人物、构成了人物地名。如中山市、王陵城等。

自然资源地名

在汉语地名,用当地自然资源命名的地名,似宣独立成为一类。自然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物产地名的多样多量说明中国的自然资源自古到今都很丰富。如金乡山、火山、百雁关、铁山、桐柏山、等。

数字地名

即用数字作序首组成地名,在自然村地名中比较多见,但现时极时少应用。用数字组合成地名,简而易行,颇受群众的欢迎。如五岳、五湖、九江等。

形象颜色地名

土壤和水文的形象颜色常常是命名的依据。地名描述土壤水文特点时或从视觉上分辨其色泽,对水流还有分清浊、别深浅等角度。如白水、白沙、黑山、黄土岭、长白山、玉山、青山、青城山等。河流地名中像深湾、淡水、青水河等。自然地理事物的形象也是地名命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如马领(形拟马领)、象鼻山(形似大象的鼻子)、鸡公山(形似引颈报晓的公鸡)等等。

天文气候地名

以自然天文气候作为地名的命名法之一,是古已有之。人类最早接触的是自然客观事物,天文气候地名的蓬勃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的一个表现。

根据地名命名的方法,得出地名的类型,找出地名的得名之由,很有研究的价值。因为地名不仅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是历史的百科全书。不论采用何种命名方法命名的地名,总是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该地域的某种认识,某种感情或某种期望。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这便成了十分难得的纪录,让后人知道许多该地在命名朝代所发生的故事。因此,历来的史家对于众多的地名的“得

名之由”十分重视,做过许多记录和考证。如凉州、温泉、日南郡、雾城、冰城等。

三、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划或居民点所取得名称,它是人们在广阔的大地上拓居活动的真实见证,是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的可靠纪录,是自然环境的素描,是历史研究的窗口,是民族语言的刻痕+,是人文,民俗探讨的珍贵资料,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可以这样说,地名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这蕴集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汉语地名,既反映了中华民族思维的特点和思想观念,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沉浮,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地名是时代的标志,通过丰富多采的地名来考察,挖掘和整理地名中所表现的民族岁貌、社会风俗、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如: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有一些俄语命名的地名、吉林、辽宁地区有一些日语命名的地区,这反映了早期沙皇俄国、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十年动乱期间出现了一些新地名,如“红卫”,“向阳”等地名,也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生活特点。

地名的起源来自于图腾

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起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不落的名称,以表示该地是属于某氏族或某部落的地方。地名渊源于图腾名称,最早的地名即图腾地名,这可在许多地名中找到确凿的证据。

如荠图腾氏族的长期居留地便名“齐”,水名变为“济”;羊图腾氏族的长期定居地便名“姜”,水名“姜水”;古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故名所居之地为“狼山”,唐初突厥灭后,亦常因突厥地名,于安北部都护府,设置狼山州等。

反映原始人类思维结晶的神话传说地名

古代神话是全民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结晶。新石器时代,是神话产生发产的重要时期。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神话正是人类在这一充满新事物和新气象的历史时期里慢慢催发的原始文化的精神蓓蕾。

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在中国广为流传,在地名上也留下了印记。如现河南桐县有盘古山,山上有盘古庙,当地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

女娲也是被民间广泛信仰的一位创世大神,有关她的地名也很多,如女娲在陕西骊山被称为“骊山老母”,并有老母殿为人祭祀,河南还有女娲成,河北纱县有女娲宫等。

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如山西有夏县,传说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该县以夏命名、河南禹县,古为夏禹国而得名等。

神话传说地名描绘了中国先民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过程。

反映政治道德观念的地名。

从政治地名可以触摸到社会思想的脉动,它忠实记录了每一时代的政治思想,在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因而形成了大批以忠、孝、人、义、德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命名的地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具有新时代气息反映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地名应运而生,如苏红(安徽省泾县东南,市革命老区,在1932年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建国后为纪念这一光荣革命历史,取名苏红)。中国政府实行新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为此更改了大批地名,删除了带有民族歧视的字眼,如镇南关——睦南关——友谊关;平远——镇戎——同心(县名,宁夏中部)等。

政治地名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差不多都会在政治地名中得到反映。如纪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天下,刻石记功的秦山、秦皇岛。记录北京开始成为一统帝国的元代大都、记录红军长征的红军渡等。

充满着硝烟气息的与军事有关的地名

在地名通称中如城、镇、关、寨、堡最初是作为军事设施出现的。另外在历史上出现与军事事件有关的地名,有一些一直保留到现在。与军事有关的地名除了这一部分军事同名外,还有大量用军事行为、军事人物、军事武装设备作为命名依据的地名。比如在唐朝天宝时代,发生了安史之乱,官军收复首都长安后,因憎恶安禄山,取出地名中的“安”字,如改安西都护府为镇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为镇南都护府等。

地名所呈现的宗教色彩

宗教地名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往往精炼的传达了该教的教义,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严格地说,中国并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儒家学说在中国影响深远,但儒家本身是一个政治思想流派,是一种处世原则,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中国人心目中的宗教一般情况是道教和佛教,与宗教有关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佛教色彩:佛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它不光有信仰对象和宗教仪式,还有一套完整的教理、教义。因此与佛教有关的地名较为常见。如普陀山、观音岗、昆明的圆通街等。

道教色彩:

道教是真正产生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宗教崇拜仙人。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地名首字为“仙”字约有60个之多。另外道教主张清静无为,修炼保真得到成仙,地名中用字多为真、玉、虚等。尤其是“玉”字因其晶莹剔透,一尘不染,被道家视为圣物,应用频率最高。如:江西三青山的玉华峰、湖北武当山的与虚宫。

结语

汉语地名是汉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又是在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汉语地名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汉文化的烙印。汉语地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整个中华文化特征是一致的,这是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之下形成的,因此,汉语地名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色彩。

地球上的地名数以万万计,它们都不是凭空偶然产生的,相反,都有一定的自然社会根据。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语汇,普通性富于特殊性之中,通过对地名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规律规则的认识,有助于把握汉语的体质特征,有助于语言学,语义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而且对于了解汉民族心理特征和汉民族文化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名的研究,能够更多更深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至意识形态等等。

浅谈汉语中的数字文化 定稿版

四川文理学院 毕业论文 学院:四川文理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姓名:张文涛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题目浅谈汉语中的数字文化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姓名:张文涛 指导教师:白晓华(中学高级教师)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I 目录.................................................................................................................................II 1. 数字文化归类.. (1) 1.1 数字文化归类--谐音 (1) 1.2 数字文化归类--双数 (2) 1.3 数字文化归类--俗语、成语中的数字 (2) 1.4 数字文化归类--虚数和概数 (2) 1.5 数字文化归类--来源于历史故事 (2) 2.汉语数字文化产生机制 (2) 2.1 汉语语音特点 (3) 2.2 汉民族的心理特点 (3) 2.2.1 汉民族的心理特点--趋吉避祸 (3) 2.2.2 汉民族的心理特点--对称的和谐之美 (4) 3.汉语数字文化的发展 (4) 3.1 原有数字,有了新的内含 (4) 3.2 数字的褒贬色彩发生了改变 (5) 4.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摘要:在汉语中,数字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汉语中的数字文化,与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有关系,同时,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因素等有关。数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数字文化归类发展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摘要: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具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功能。汉语具有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则包括高频字集中、形声字多、单音字多与构词潜力大。传播功能、确证功能与镜像功能是汉语与汉字所具备的三大文化功能。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 1汉语,中华文明传承的媒介 汉语的特点 1.1.1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汉语的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 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 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 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 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 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1.1.2词汇方面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 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 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 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汉语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 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 、“石——石头”。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 ,“彩色电视机——彩电”。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1.1.3语法方面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She loves me ”和“ I love her ”,同是一个代词“她” ( 或“我” ) ,做

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0966104 岳致言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于桂梅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反映文化、新词集中反映文化的历史特征、文化因素与语言现象互相诠释等语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否定文化与语言间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关键词:汉语词汇;文化;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103-03 收稿日期:2010-05-12 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1] 语言一方面是文 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文化本身,是人类其他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固定认知成果,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向、愿望的功能。历史的连续性是文化的发展特点,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语言的决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会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的学说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都是受第三种因素诸如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特征等决定的;实证主义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只有“伙伴关系”、相关关系,而无因果关系。此外还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等。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不应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 [2] 可以说语言和 文化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很难抛开其中一者来谈另一者的存在与发展,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语言与文化一经产生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的关系。下面,笔者将以汉语词汇为切入点分析说明文化与语言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会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总是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由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汉语词语的文化沉淀尤为浓厚。大量词语本身就直接反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许多词语意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词语的形式结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词语的产生,形成和消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词语融入汉语词汇时,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与效果也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例如,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留给我们极强的等级观念,因此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复杂精确,折射出中国封建文化的特点。从己身向上论到第五辈,向下也推及第五代,加上平辈,形成所谓九族,而且男性亲戚和女性亲戚不同,父系亲戚和母系亲戚有别,又有直系和旁系、近亲和远亲之分。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多的是平等的观念,西方语言的亲属称谓一般只表示生育、婚配、同一这三种关系,不表示长幼关系,如法语soeur ,汉语要分别为“姐姐”或“妹妹”。西方语言对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也没有汉语这样严格的区分,如英语aunt 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甚 2010年7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uly ,2010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T 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30No.4 103

长沙地名的文化内涵学习资料

长沙地名的文化内涵

长沙地名的文化内涵 作者:周洪学 地名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文化是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囊括人类群体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在历史的发展中会形成各自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它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长沙同样也不例外。纵观今天长沙的许多地名,它们几乎都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长沙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长沙市城区、乡村的名称包罗万象,名目繁多。这些地名反映了长沙昔日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的战乱、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很多的侵害,民众不堪其苦,普遍产生求天下太平、安定的心态。人们希望过上和和顺顺、安居乐业的日子,期望社会安定和平,期望本地百业兴隆、生活富裕,没有兵战、械斗,没有饥荒、瘟疫,于是将这些美好愿望的词语命为地名,以表达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例如“吉祥巷、如意街、长寿里、和平巷、丰盈里、兴隆巷、太平街、幸福里”等名称,不仅有祈求和平、安定的愿望,也有祈求福寿、吉利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追求。 二、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吉祥物的崇拜 在古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等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类的命运,因此人们对它们顶礼膜拜。例如:“龙”,本是无确定概念的动物,据说是我们远祖在原始部落时的图腾,因而我们素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深蕴着古老悠久的人文积淀,在漫长的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其象征性的传统形象逐渐形成并被老百姓所认同,于是出现了许多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柏路”“龙王阁”“龙王港路”等。除此之外,“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历来是祥瑞的象征。带“凤”的地名也不少,如有“凤凰台”“凤栖园”等。 三、反映了人们的宗教生活 在长沙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地名,有的以寺庙名称命名,如“开福寺”“多佛寺”。有的与佛教相关,如“阿弥岭”“百善台”“观音井”“千佛林”“铁佛东街”。还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确立,然后系统地总结各家之说,附以笔者个人的观点和总结。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存在着是否需要体系、有无体系和是否形成了体系之争。争论也促进了研究的深入。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这一体系的建立进行回顾。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产生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编写教材、进行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和等级大纲的重要依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随着1958年《汉语教科书》的出版而定型,它奠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基本模式,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之作。 此书完成于结构主义语法风靡中国之时,它吸收了结构主义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同步进行,创造了“理论——实践”双向研究的成功范例,所确立的语法系统和对语法项目的选择、切分、解释、编排等注意到了外国人学习语言的特点和学习汉语的难点。基本上体现了合理性和实用性,然而这一新的体系也必然存在弊端。 随着新的语言理论和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出,特别是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套语法体系的局限性也不断暴露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这一语法体系提出质疑,并提出要研究和修改现有的语法体系。 二、主要研究概况 对外汉语语法体系需要修改,相关学者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修改,是修改还是重建,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以下是近20年来不同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修改意见。 (一)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崔永华(1990)认为,《汉语教科书》中的语法体系理论基础太陈旧,体系

关于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颜色文化特征对比交际 一、颜色词语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色彩词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带有颜色的词汇时,要充分理解该颜色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和具体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不一,分类各异。但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 red(~),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不同之处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下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主要颜色词进行一下对比研究。 二、颜色词语的翻译 1.红色 (red) 在任何一种语言内,词语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有褒义,或有贬义,或者不褒不贬。这种褒贬之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使用语言的人对于客观对象往往有一定的情感或伦理评价.有不同的好恶与爱憎。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红色的词组,有些含义可以完全对应,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 (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采用直译。例如:红旗一red flag,红十字会--Red Cross.红葡萄酒一red wine等等。除此之外,无论是在英美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所以在中国.很多日历都使用红色字体来表示节假 13。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13”或“喜庆的 13子”。此外,鲜艳的红色能给人以一种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但同时也能给人以危险的心理反应.所以英语里的red light就指危险信号或十字路口的交通红灯,也因此使得我们在处理一些激情高扬的新闻信息时。可以佐以红色来配合传播。但在西方,红色往往还与恐惧、流血和淫荡相连.如:red—light district就是红灯区,暗指城镇中的妓院区:而 catch sbred—handed 则表示当场发现某人做坏事;还有 see red 和 likea red rag to a bull都可表示生气,大怒的意思。除此之外,红色还可指“负债”或“亏损”,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经常用红笔来登记负数的原因。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含红色的词组:red figure/red ink 赤字;in the red 亏损;red—ink entry赤字分录;redbalance赤字差额等。但需注意的是,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同一个所指都可能有几个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同样,不同的语言在指称同样的对象时,也可能因对该对象的注意重点或感知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所以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 brown sugar;红茶 black tea;红榜 honour board;红运 good luck;红利 dividend/bonus;红尘 human society;红事 wedding;红脸 get angry or beshy等等。 2.白色 (white) 白色 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的含义,可以说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摘要】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许多词汇蕴涵了不同的民族感情色彩,在翻译和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偏差和误解。本文以颜色词汇为例分析解读了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以此达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的目的。 【关键词】颜色;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内涵 Abstract: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re embedded with different national feeling, which would result in misunderstanding even wrong translation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some colors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idden national feelings of vocabula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o a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 colour vocabulary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虽然各种语言表达颜色的词汇数量差别较大,但是基本词汇,如黑、白、红、黄、绿、蓝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通的。不过,由于各民族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等方面差异,颜色词语有时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比如巴西人忌讳绿色,日本人忌讳黄色,泰国人忌讳红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土耳其人忌讳花色,欧美国家大多忌讳黑色。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承载了不同的内涵。某些词汇包含多项文化内涵,其中某一个文化内涵可能与译入语完全契合,某一个可能部分对应,而另一个可能相互冲突。比如中文中,说一个人妒忌的“眼红”,英语却说“眼绿”-green-eyed。我们以颜色词为例,看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转换的多样性。 RED(红色) 1.red 英汉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因为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 英: 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

谐音文化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与“水流东坡尸”。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到了现代,尤其是新世纪,谐音也充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广告方面。很多广告之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都是因为采用了谐音的方式,容易记住和传诵。比如下面的这些广告: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大石化小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这些广告语简单明了,读来又朗朗上口,看来广告设计者花了不少的心思,他们对中国的谐音文化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这谐音文化,让我们的汉语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它确实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朵奇葩!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试卷和答案(DOC)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下列词语是区别词的是()。 [A] 平常[B] 日常[C] 丰富[D] 富有 2、下列各组动词中都是不及物动词的是()。 [A] “出发”和“进行”[B] “咳嗽”和“毕业” [C] “成功”和“觉得”[D] “学习”和“休息” 3、成语“赏心悦目”的结构类型是()。 [A] 主谓并列[B] 述宾并列[C] 定中并列[D] 状中并列 4、下列各词中,不是集体量词的是()。 [A] 对[B] 群[C] 件[D] 打 5、“他连一口饭都没吃。”这一句式是()。 [A] 比较句[B] “把”字句[C] “连”字句[D] 被动句 6、教学语法又叫(),是根据教学需求而制定的语法体系, [A] 教材语法[B] 专家语法[C] 课堂语法[D] 学校语法 7、下列属于介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的句子是()。 [A] 进来参观的客人[B] 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C] 让他过去的时候[D] 不好的征兆 8、在受事主语句中,当主语是无生命体或者虽然是有生命体但不至于被误认为是后面动作的施事的时候,就可使用()。 [A] 意念被动句[B] “把”字句[C] “由”字句[D] “被”字句 9、“绝”和“绝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上。 [A] 句类[B] 肯定和否定[C] 音节[D] 位置 10、下列各组词中,不属于非持续性动词的是()。 [A] 死[B] 听[C] 看见[D] 倒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填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研究汉语语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现有语法体系下来分析汉语语法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一个是完全从汉语语法本身出发,完全摆脱西方语法理论的束缚。第一个方向的缺陷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法体系,把从英语中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套用在到汉语中,必定会产生很多冲突。而第二个方向过分关注汉语的文化内涵,忽视对于语法本身的分析,似乎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找到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特点,摆脱英语语法的影响,当然也要吸收其他语言系统中语法分析的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杨启光认为:“摄人治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汉语观。它是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语言文化通观与汉语人文性论指导下,对汉语进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准确而深刻地概括并表述了汉语的文化性征。由于语法是语言的坚硬内核和文化的重要代码,语法的民族性决定民族语言的基本样态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神摄人治说到底是在中华文化观照下的一种汉语本体论的语法观,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独立的非模仿的对汉语语法客观样态与汉民族把握这一客观样态的文化概括与科学表述。它拨开了近百年来一直笼罩在汉语之上的西方形式语法的迷雾,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真谛。”这是比较激进一些的观点,倾向于第一个方向。他认为,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句生乎义。这是汉语句子在中华文化熏陶下固有的不可变更的文化精神。我们同意汉语语法研究离不开语义,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造成的。但是,关于“汉语句子深层语义往往要大于其表层结构。我们从中不难窥探到,汉民族对于汉语句子的把握不能不在编码与解码时要融进更多的主体意识,即:从说话人的角度察看,组织句子时不是单纯地在那儿编排语符序列,而是要充分考虑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诸因素,凡可由这些因素负载的语义,在表层结构上就可以不用、尽量不用或根本就不能用语符示之;从听话人角度审视,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在那儿对语符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注进自己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民族对汉语句法组织策略的以人治言的把握。”每个语言都是由人创造的,经过人的加工,融入了人的主观意志,这不是汉语的个性,而是所有语言的共性。拿英语“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这个谚语为例,它也想汉语的一些熟语一样来自一些众所周知的典故,也有很多的文化内涵。杨启光先生还认为汉语的“人治”使得汉语经常省略主语,这样说来,英语也有“人治”。英语的…可见,对于语法的文化分析,各个语言都能做出一些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看来,似乎英语的形式分析是多此一举,因为文化分析也能说明一些语法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语法形式分析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汉语语法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不可否认的。根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也是情理之中。对语法做文化上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它是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汉语语法,有时很有解释力,是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方向。但这个经历几千年发展的语言,必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形式语法,是我们可以用一些数字化的、严密的理论去概括汉语语法的特点。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向。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

谐音与中国民俗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4, 2, 37-4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460038.html,/journal/cnc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460038.html,/10.12677/cnc.2014.23007 Harmonics and Chinese Folk Junwei Wang Faculty of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Email: 1520014257@https://www.360docs.net/doc/ea2460038.html, Received: Jul. 21st, 2014; revised: Jul. 29th, 2014; accepted: Aug.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46003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armonics is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homophones or approximant consonant condi-tions, with homophones or approximant consonant words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words. Harmon-ic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exists in all languages, but more prominent in Chinese. It exists in every aspec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lives. It is intimately combined with han nationalit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deeply branded with the long history and colorful cultural imprint. In this paper, harmonic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homonym, homophone and heterograph.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harmonics exists in the daily life of folk customs and festivals, etiquette and wedding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nd it embodies a reflection of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ursuing fortune and avoiding taboo”. Keywords Chinese Harmonics, Folk-Custom, Pursuing Fortune and Avoiding Taboo 谐音与中国民俗 王俊卫 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Email: 1520014257@https://www.360docs.net/doc/ea246003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7月21日;2014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14年8月8日 摘要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谐音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共同现

网络词汇的文化内涵

网络词汇的文化内涵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日常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学习,工作,娱乐都已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拥有多的空间和自由,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表达自己的思想,挥洒自己的才能。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工具,是表达我们生活状态的依托。随着网络的应用,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日益翻新,许多人都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甚至会应用到高考,面试等正式严肃的场景中。这种现象的利弊在许多学者的讨论中已经被频频提出。一些人认为时代在进步,词语也需要创新,时代变了,不能总抱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墨守陈规,只要能被大众接受的东西,就应该被承认。现在我们所用的词语,也不是人类存在的时候慢慢提炼成的吗?要对网络语言宽容接受。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如今的网络语言缺乏规范,不符合中国人遣词造句的逻辑,有些中央主持人在一些高端访问或者晚会上也常常应用,这种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情景中出现一些搞怪低俗的词语是不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庸俗化,所以在正规场合网络语言应当被禁止使用。那么我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怎样体现的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当今网络语言是指那些话语,网络语言从何而来。因为打上了“非正式”的烙印,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略词、方言、俚语等非正式词汇,还会根据一些流行事物即时创造新词汇,甚至用符号、汉字、字母等组合成象形文字。其词汇除规范词汇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缩略词,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也有不少字母的缩略如cu(see you),BTW(by the way),H&G(hello and good bye) 。谐音词,数字在网络语言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520(我爱你),88(拜拜),而且数字和符号的组合也有同样的谐音效果,比如4ever(forever),+U(加油)。用汉字的谐音来表达某一种意思也是网络语言中常见的情况比如说,果酱(过奖)、童鞋(同学)、油菜花(有才华)、肥猪流(非主流)、楼猪(楼主)木有(没有)。借词,网络是一个无国界的媒介,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各种语言相互碰撞结合,丰富了我们的网络语言这些借词有些来源于日文汉字,有的则来自日本动漫、电影及其港台翻译版。例如:御姐(日语词汇,指年龄25岁以上,身高1.65米以上,身材丰满、性格强硬的女性)。颜文字,颜文字这个概念听起来比较新,其实它是指用电脑符号组合用来表示人面部表情的网络语言,最早在美国出现,如:∶-)笑容、∶-p吐舌头等。真正将颜文字发扬光大的是日本网民,依托网络,这些颜文字逐步影响到中国网络词汇,如:o(∩_∩)o(开心)、T.T(哭)等,还有orz,颜文字中少见的纯单词组合,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拟声词,因为在网络上有许多口语化的交流,所以许多拟声词就应用而生,给网络交流带来很多方便和生动如:哇啦哇啦(唠叨个没完)、mua(亲吻)等。生造词,当今中国网民主体多为80后,追求标新立异的他们针对当今热点创造了许多新词。这些生造词、有一些生造词,因其所指事物生命力强大,而融入到了规范语言词汇当中。如:博客、闪人等。换喻词,就是我们给传统名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如粉丝,沙发、潜水等。 网络词汇的生命力是比较短暂的,很多网络语言可以迅速风靡全球,比如“给力”,“给力”是中国北方方言,有“很好”“牛”“有意思”等的意思,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 (不给力)。“给力”一词在先登《人民日报》之后,再上《纽约时报》迅速变成一个高频词汇,然而随着另外一些词语比如“伤不起”,“hold柱”等的流行,“给力”一词的使用率似乎变小了。为什么网络词语的热度只有短短一时呢?这应该与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词汇只是浮光掠影的一刹那,就像我们熟悉的一些流行歌曲那样,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很受歌迷的欢迎。网络词汇也是那样,在一个时间内很受各位观众朋友的欢迎,慢慢的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界中。 现在由我们先看看文化内涵是什么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所给出的解释,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总说周知,语言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是一个多年沉淀积累的产物,由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总结而延续下来。所以说语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众人的精神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