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的由来和发展

农村农业的由来和发展
农村农业的由来和发展

农业

香泉镇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是粮、棉、油及其他经济作物综合发展的农业镇。建国前,香泉沿袭封建土地所有制,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只占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而占有农村人口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八十。新中国成立后,香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以极其高涨的政治热情,积极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此后的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关系几经周折,香泉人民也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沉淀。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

第一节生产关系变革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拥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八十;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只占有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五不到。

在土地占有关系中,分自耕田和租种田。租种田一般为地主的土地,其他阶层也有少量土地出租。租种田分永佃户田和活业田两种。永佃田,地主不允许随意撤佃,佃户有永久使用权;活业田,佃户只是临时使用权。

地主主要通过出租土地,向佃户收取地租进行剥削。民国时期地租有定租制、分租制、预租制三种。

定租制:又称为包租,即确定租额,不论丰歉年景,都按照固定租额

交租。

分租制:亦称为议租制,即按照当年产量,业佃双方议定分成。收获后,双方回头看租结产,也有抽行结产城下田分谷。分租的成效有对半,四(佃)六(业)、三(佃)七(业)。农民稍有不依,即强行撤佃。

预租制:亦称为押租制。佃户租种土地时,早一年缴纳租额。押金数额一般为田价的20%——30%,押金不计利息,租金到次年收获时另议,方法同分租制。佃农不再租种时,地主才返还押金。

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一)土地改革

为了从根本上摧毁村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村生产力的桎梏,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世代农民理想。从1950年至1951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香泉镇在县委支持下,有效的贯彻“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至1951年底,完成了土改结束工作。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业互助合作

农业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一些贫下中农由于家底薄,生产资料不足,资金缺乏,加上江河玗堤年久失修,

每年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生活仍很艰辛。为了维持生计,一些贫下中农只好借贷、责田,而另一些比较富裕的农民趁机放贷、雇工,买田置地,农村又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在土改后,农村依然存在私有、分散和脆弱的个体经济,商品率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猛增长的需要。此时,农民一方面有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劳动力、耕畜和农具不足的困难,也有互助合作的产生。1952年5月,香泉镇在县委带领下,按照“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组织起互助组。互助组分为临时和常年两种。临时性互助组只是在农忙季节进行互助(以工换工),常年互助组对组员进行明确分工实行记工分制度,有正副组长,记工员、评工员,并成立技术组、读报组。根据生产需要,成立临时犁田组、施肥组、摘棉组。生产上按春播、麦锄、麦收、麦种、秋收秋种、冬耕冬营等主要农活和副业生产特点,民主讨论制定生产计划。在劳动管理上,按照组员的劳动能力,评定10工分为一整工,每人根据各自完成农活的数量、质量进行评定。某些易于定量记工的农活,实行以量计工。如打秧草,每50公斤为10工分,摘棉花每60公斤记10工分,多劳可多记工分。至1952年底,全镇有30%的农户参加了常年性互助组,有28%农户参加了临时性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互助组虽然打破了个体经济的局限性,但规模较小、经营分散,很难

有效地利用土地、劳动和资金。1953年,香泉镇在县委的指导下,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耕畜、农具折价入股,折价款按土地多少分。各农户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归个人所有,生产经营权归农业社。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并按劳动和入社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土地报酬一般低于劳动报酬。这个阶段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健康、普遍增产,表现出明显的伏越性。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6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通过扩大并社,香泉极大多数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取消了土地报酬,并将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收为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按自愿互利原则折价归社,实现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社员私有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禽、小农具都不入社,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高级社在计划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组织社员集体劳动,收入由社统一分配。在缴纳农业税,完成国家税饷任务,扣除生产费用、公积金、公益金外,所余现金和实物采取劳动工分的形式实行按劳分配。由于高级社发展过快,一部分农民缺乏思想准备,平时缺乏管理知识,也出现过农业减产,农民要求退社等现象。后经过整社,着重处理了耕牛、农具折价

问题,分摊股份基金,减少管理层次,推行管理委员会和生产队两级生产责任制,确定社、队干部报酬。实行包工包产制,贯彻勤俭办社,对丧失劳动力的鳏寡孤独实行”五保“等。通过整社工作,高级社得到巩固,优越性得到发挥,特别表现在集中使用、统一调配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能有效地抗拒自然灾害,以利获得丰收或减少灾害损失。

人民公社

1958年,县委根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精神,在香泉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在体制上均实现”政社合一”制度,当时被认为具有“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即管理规模大、经营范围大、公有化程度高。在“一大二公”的指导思想下,由于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挨了“穷过度”,从此“一平二调”,“共产风”就盛行起来。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队拉平,平均分配,公社以大队为核算单位,无偿调拨生产队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没收社员的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限制社员参与集市贸易。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团、营、连军事编制,在公社内部实行“吃饭不要钱”等平均主义供给制。初办公社大食堂时,正值秋收季节,各处都“吃饭不要钱”并且“敞开肚皮吃”,社员随到随吃、开流水席,浪费粮食不计其数。当年,因男女社员大炼钢铁,误了农时,粮食减产,加上各地放“卫星”,虚报粮食产量,交了“过头粮”,导致生产队的农产品很快耗尽。这年冬天,各地就发生了严重的粮荒。许多食堂只能供应粗淡的“野菜糊”。因长期营

养不良,很多社员都得了“浮肿病”。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出现农民外流,更耕地抛荒,以至于饿死人等现象。

1959年,贯彻中共中央第二次临时会议精神,纠正“共产风”的错误,进行算账、偿还工作。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关于恢复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确定了“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使生产单位同分配单位统一起来,改进劳动管理,改变干部作风,促进生产发展。

1961年3月,根据中央安徽省委部署,推行“包产到户、生产到田、责任到人”办法,简称“责任田”,其特点是把集体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结合起来,从关心产量、讲究农活质量,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可惜的是,1962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下达《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指责“责任田”是方向性错误。1963年底,实行“责任田”办法的生产队全部列席改正。

第二节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全镇所有生产队均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是将生产队的耕地、农具按质论价,由农户分期偿还后归农户所有。它是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新的经营形式,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以户为核算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户在完成上缴田宗任务和集体提余后,其余部分均为农户自己支配。从而克服

生产上的瞎指挥,干活“大囫囵”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林牧副渔业迅猛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88年农村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3倍,人均收入515元,人均生产粮食594斤。

二、二轮土地承包

1994年,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落实全镇承包面积,占耕地面积100%,并颁发了30年不变的《农村耕地承包合同》。1997年——1998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农民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二轮土地承包后,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有所富余,农民逐步改变了“故土难离”的旧观念,利用传统作坊手艺和勤劳致富的经商意识从业商务和劳务经济,人数约占农村劳动力的50%。

三、土地流转经营

1984年,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土地流转经营的政策,香泉的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全镇实行土地流转出户为户,流入户为户。流转面积为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公顷的%,水域公顷,占水域面积公顷的%;山场公顷,占山场面积公顷的%。流转形式有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通过流转,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至2014年,全镇有户承包经营地公顷,享受国家种粮大户补贴万元。

四、农业生产经营

1985年后,农产品短缺的矛盾得到解决,而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的矛盾和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又开始暴露,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1992年后,出现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带动型龙头企业,如香泉湖禽业。

第三节农业税费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税费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香泉镇于2003年3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取消现行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累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为征收和使用办法。

农业税费改革前,香泉镇全面进行农村集体资产核资;税费改革后,推及村级财务公开和村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实行“村财镇管”体制,化解村级债务。

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基本确保农村负担长期稳定不反弹,确保镇政权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预期目标。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税费制度框架和分配关系更加顺畅,镇政府职能更有效率,人民群众和干部十分满意。2006年,中央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农民上交“皇粮”的制度,大大提

高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第四节种植业

香泉镇属和县西北丘岗性,交城在30米以上,土壤主要是营养肝土和淹育型肝血泥,育型马肝泥,耕作表层呈弱酸性,底土偏碱性,主要种植粮食、油料、麻类和其他经济作物。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首推水稻,小麦次之,豆类、玉米、薯类也有零星种植。1990年,水稻播种面积1340公顷。豆类、玉米、及薯类等旱杂谷物多分布在丘陵山丘。

二、经济作物

香泉镇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籽,其次是花生芝麻。1990年,全镇种植经济作物2147公顷,其中油菜2019公顷,占面积的94%左右。油料作物总产量2781吨,其中油菜籽2513吨,单产(亩)87千克。此后数十年,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没有大幅度增减。1992年后,随着杂交油菜油二号、皖油九号、华杂三号、华杂四号、天禾油一号等新品种的逐步推广,加之实施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幼苗移栽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遍运用,油菜籽产量逐步上升,2005年亩场量150千克2.棉花

香泉镇的土壤与气候均适宜种植棉花。自明代以来,种植棉花已有500多年历史。明国时期,引进新品种,棉花质地柔软、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生产效益较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3.芝麻及其它

香泉镇、七联山、自古有种植芝麻的习俗。后因麻产品滞销,麻绳、麻线又被尼龙取代。近年来芝麻种植已基本绝迹。

西瓜种植历来有零星分布。1980年后,西瓜种植面积逐步增加。1990后,随着甜瓜拱棚早熟栽培的成功,甜瓜经济效益日渐显现。此后近十年,甜瓜种植都成上升趋势,并形成一定规模。2008后,由于病害损失越来越严重,西瓜、甜瓜种植面积都逐渐减少。

三、耕作制度

明国时期,香泉镇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棉花、油料为辅,沿袭传统的、粗放的耕作制度,旱田一年两熟,玗田一年一熟。1949年至1953年,农民仍旧沿袭过去的耕作制度,无单季晚收和双季晚收,复种面积少,土地利用率低,潜力没有发挥。

为加快农业生产发展,逐步改学耕作制度。1954年,贯彻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扩大求秋收面积,改变午、秋收成比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种、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作物和耐旱、耐涝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三改”措施。当年午季粮食作物面积就得到扩大,比1953年增长40%。并进行双季试种。1955年,全镇双季进一步扩大,改种马铃薯,胜利为主山芋等作物。1963年后,扩大棉花播种面积,实行一油一棉、一麦一棉或麦棉套种。1970年到1979缩小中秋种植面积扩大绿肥、旱稻、晚稻。油菜籽播种面积,实行“一肥两稻”为主的一年两熟制。

197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成包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

应地制宜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和茬口,绿肥、旱稻、晚稻、棉花种植面积相对减少,油菜籽、杂交稻、蔬菜瓜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实行一油一稻、一油两稻、一油一棉、一麦一稻、一菜一稻和麦、瓜、稻等、一年两熟,两年五熟的耕作制度。1985年后,在粮、油、棉基础上,西瓜重视面积迅猛增长。麦—西瓜—晚稻(或大豆)一年三熟交替种植模式普片推广。

四.良种推广

上世纪50年代,贯彻“自选、自繁、自学、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的方针。主要引进能提高复种指数,一年两熟、三熟的品种。

1.水稻

早稻:20世纪50年代,农民为早接口,种植早稻,其品种有五十早、六十早、江南早。1960年后,逐步引进推广的良种有莲塘早,陆才号、矮脚南特号、朝阳一号、二九、6044、徐半早、先锋一号、广陆四号、浙幅802。2005年后,早稻种植逐渐减少,主要品种为湘早籼七号。

中稻:20世纪50年代,中稻品种有三粒寸、靠山黄、湖南籼。20世纪60年代推广胜利籼、中农四号。

2、麦类

小麦:建国初期,小麦品种有三月黄、大黄皮、和尚头、吉利、矮杆早等。1960年后,引进品种有华东6号、金大2905、南大2419、宁麦3号、碧码1号、宁麦6号、万年2号等。1983年后,引进扬麦3号、扬麦5号。2005年后,小麦当家品种为扬麦12、扬麦13等。扬辐麦2号、扬麦87——158作为搭配品种。

大麦:大麦品种较少,只能零星分布。建国初期,品种有三月黄、四月黄等,此后改良品种有尺八大麦、早熟3号。1983年,从江苏省盐城地区引进盐幅矮早3号。

3、油类

油菜:建国初期,品种有的菜型小、玉黄子。1953年推广甘兰型胜利油菜籽。1980年后,引进中层甘兰型品种,有麦油早1号、滁油3号、中油821,均有早熟、抗病、耐寒、高产等特性。1987年,引进杂交油菜秦油2号。1995年,引种皖油9号。2000年后,响应国家提出的种植“双低”高油优质菜油的号召,又有油升7号、华杂4号、中油杂2号、秦油7号、华安油2号、皖油14、皖油18、皖油19等新品种引进。

花生:上世纪50年代,主要品种有大麻壳。1960年,引进山东伏。1970年,引进白沙1016.该品种果实以二粒型为主,荚型中等,果实坚韧、含油量适中。适口性较好,炒食香味纯正,深受农民喜爱。1995年,引进鲁花、中花系列品种,种植效果不佳,自行消失。此后花生

品种仍以白沙为主。

4、棉花

上世纪50年代,引进岱字15。1960年后,推广皖棉701、沪棉204、洞庭1号、鄂光棉、泗棉1号、鲁棉1号等。1989年后,引进新品种553作为搭配品种,用时引进杂交棉028和徐棉18—4.1993年引进泗棉3号。1993年,引进皖杂40、惠杂1号。2003年,引进南抗3号、新抗3号、中棉29号等品种。由于棉铃大、产量高、抗性强、纤维质量好,基本成为当家品种。

5、豆类

大豆:主要品种为六月爆、八月白、大黄豆。1990年,引进豆荚头,新品种耐肥、丰产性好。2000年后,引进沈鲜、辽鲜、抚鲜等系列品种。还有台湾75、日本黄、大粒五2号、95—1等。

蚕豆:由于种植面积较小,品种尚无更新,至今仍保持以往品种。

五、土壤肥料

1、土壤养分

香泉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总体来说,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普遍缺钾,约八成种地缺锌,一半耕地缺铁硼。

土壤有机质含量23.2g/kg,氮含量1.49g/kg。有效磷含量15.5mg/kg,有效钾含量92mg/kg。交换性钙含量2320.8mg/kg,交换性镁含量525.2mg/kg,有效硫含量54.70mg/kg,有效铜含量2.49mg/kg,有效锌含量1.37mg/kg,有效铁含量109mg/kg,有效锰含量38.6mg/kg,有效硼含量0.55mg/kg。

土壤PH为5.9,酸碱度较为适宜,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肥料应用

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的肥料应用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如塘泥、土杂肥、饼灌肥,顾肥、绿肥等,化肥仅限于试用阶段。土地承包后,传统集肥方式基本消失。农民不再捞塘泥,堆制土杂肥,种植红花草,顾肥仅限于“小菜园”施田,菜籽饼肥也价格偏高,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化肥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料。化肥主要品种有尿素、碳铵、硫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锌、硼砂以及由氮、磷、钾三元素按照不同比例配制的复合肥料。

六、农作物保护

1、农作物保护

水稻病虫:水稻病害主要有绵腐病、立枯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1982、1989年,水稻白叶枯病大发生,造成大面积水稻减产。1991年水灾后,白叶枯病再次爆发流行,使粮食减产过半。

水稻虫害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卷虫、稻虱子等。1955年后,水稻螟虫危害严重。1995、1997、2005三年稻虱子大发生,损失较重。2003年稻纵卷叶螟爆发。1995、1996、2002年三年水稻螟虫发生以及2005年稻纵卷叶螟的危害,都造成严重损失。

小麦病虫:对小麦危害严重的有赤要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腥黑穗病等。虫害主要有小麦蚜虫、粘虫、叶残虫等。

油菜病虫:油菜主要病害是菌核病、白锈病。虫害主要有荣虫、蚜虫、

潜叶虫、荣粉蝶等。

棉花病害:棉花病害主要有炭龋病,立枯病、角癍病、枯萎病和生理性茎枯病。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叶跳虫、卷叶虫、金刚钻、斜纹夜纹、棉铃虫、红铃虫等。

2、病虫害防治

采用引进抗病虫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加强水肥管理的农业防治方法及黄板诱虫、性诱剂诱虫、防虫网等多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辅之以化学防治的策略。

加强测报: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法,加强测报,对全镇农民发布病虫害警报和防治方法。

合理用药:禁止使用5大类58种高毒、剧毒、高残为农药。农村使用的杂虫剂、杂菌剂、杂残虫剂、除草剂、杂鼠剂、枯物生长调节剂和激素等品种,基本都是高效、低毒为农药。为确保防治效果,政府有关部门还给予具体技术指导。

七、蔬菜

香泉农村素有种菜传统,种菜除自食外,也有少量出售,尤其是灾荒之年,农民种菜也是为了度荒。1979年,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蔬菜瓜果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1990年后,受到和县城南“大棚蔬菜”的影响。香泉地区也发展了大棚蔬菜。为了给安徽绿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加工原料,还开辟了刀豆、等种植业。加工产品主销韩国、日本。

1、蔬菜品种主要有13类,60多种

白菜类:白菜、青菜、菜苔、黄芽菜

芥菜类:大叶芥、雪里蕻、花叶芥

甘蓝类:球菜(包心菜)、花椰菜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

绿叶蔬菜类:菠菜、芹菜、苋菜、莴苣、空心菜、茼蒿、生菜

葱蒜类:洋葱、大蒜、小葱、大葱、韭菜

茄类:番茄、茄子、辣椒

瓜类:黄瓜、南瓜、冬瓜、夸瓜子,菜瓜、笋瓜

豆类:四季豆、豇豆、毛豆、扁豆、豌豆、刀豆、蚕豆、豆芽菜

薯芋类:山芋、马铃薯、姜、山菜

水生蔬菜类:茭白、藕、荸荠、菱、水芹菜

食用菌类:蘑菇、平菇、银耳

多年生菜类:竹笋、黄花菜、甜菜头、香椿头

2、蔬菜企业

安徽绿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企业资产总额2210万元。前身为和县张集加工厂,1988年改建更名。拥有一道速动生产线,1座容量1000吨冷冻库和一个标准化污水处理站,是安徽省一流出口食品加工企业。主要从事蔬菜加工销售,产品有刀豆、蚕豆、竹笋、藕、油菜花、西兰花、花椰菜、油炸山芋等。取得自营出口资格证、海关注册证和出口食品企业卫生注册证,产品主销韩国、日本。年产能力5000吨、产值2500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3、病虫害防治

香泉蔬菜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黑斑病、叶霉病、立枯病、根腐病、角癍病、蔓枯病、豆类疫病、煤污病、根结残虫病。

香泉蔬菜主要虫害有:蚜虫、荣黄螨、红蜘蛛、斜纹夜蛾、菜螟、瓜娟螟等。

对应推广的植保技术有:嫁接育苗技术、杂虫灯诱虫、色斑诱虫、性诱剂诱虫以及粉光法、烟雾法、新式灭草除草法等。

第五节养殖业

养殖业是香泉镇农业的传统产业,在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20世纪90年代,和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三棚加一塘”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棚养鸭、大棚养鸡迅速发展,家禽家畜开始走向规模养殖。香泉镇成为全省最大的肉鸭养殖生产基地。进入2000年后,水产养殖由于采取招商引资和推广优质品种,渔业生产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家禽养殖

1、品种

水牛:多为本地土种,胸围大、腿短而粗,毛为黑色灰褐色,性情温和、体壮力大,适宜水田耕作,耐热不耐寒。

生猪:属于华北类型,趋于定远猪种,个体中等,额头皱纹较浅,嘴筒壮而长,耳向下垂,四肢适中,背腰微凹,毛黑色、鬓毛发达。该猪7-9月龄开始配种,产仔率强,每窝产仔8--14头。1955年后,引进“约克夏”、“巴克夏”、“新金猪”、“长白猪”、“枫泾猪”等与本地

猪杂交,繁殖瘦肉型杂交品种。

羊:有山羊、绵羊两种。山羊个体中等,公羊体重约30公斤,母羊约25公斤,6个月后配种,年产两窝,双羔居多。绵羊有粗毛羊,均为本地土种。

2、饲养

牛:农村养牛,主要作役用,以水牛为主。一般农户耕作15亩田地,饲养1头牛,耕田少的农户则几户合养1头牛,轮流喂养。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耕牛饲养量增加。直至1957年,耕牛饲养量急骤减少。1962年后又逐年回升。1979年后,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牛饲养量迅速增长。1988年,达到最高峰。此后,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人民膳食结构改变,在市场经济拉动下,耕牛饲养逐年下降,役用也过渡为肉用。2010年为160头,2013年为200头。

猪:香泉农户素有养猪的习惯。建国前,农民生活贫困,专门养猪户不多。一般农户每家养1头,以饲草、米糠、麦麸、剩饭作为饲料,喂养6个月至一年后可出检,大多数农户都作为“年猪”食用,少数穷困人家只能卖猪还债。建国后,生猪存栏逐年增加。1961年,由于粮食减产,存栏量大为减少。1963年开始回升。1989年后生猪饲养发展稳定,也出现了不少养殖专业户。2010年,生猪出栏量12405头,2011年,生猪出栏量12403头,2013年,生猪出栏量12690头。羊:羊分布在丘陵山庄。传统品种有山羊、绵羊,多供食用。多年来,

都以放牧饲养为主。1998年后,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羊的饲养量也随之增长。2010年出栏量为1030头,2013年出栏量为1500头。

3、饲料

饲草:有稻草、青草、山芋藤、花生秸、菜籽秸、水草、蔬菜、红萍、绿萍。上世纪50年代,引进紫花茼莤、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饲料:有稻谷、小麦、山芋、蚕豆、棉料饼及糠麸、胡萝卜等。上世纪60年代,推广使用饲料粉碎机、打浆机、塘水专贮糖化饲料等技术。上世纪80年代出现饲料加工厂,运用科学方法加工饲料,部分农户开始使用饲料添加剂等。

二、家禽养殖

1、品种

鸡:多为本地肉、蛋兼用型土种鸡,体型不大、行动敏捷、柔嫩味美。母鸡重1—2公斤,年产蛋120个左右,公鸡2—3公斤。上世纪60年代,先后引进苏杭鸡、罗斯鸡、白洛克鸡、澳洲黑鸡等。1994年后,又引进了皖南矮脚鸡和固始鸡,不仅适合规模养殖,也提高了效益。鸭:多为麻鸭,大部分为巢湖和上海昆山麻鸭后代。生长快、体型较大。60天后的仔鸭重1公斤以上,成鸭2--3公斤,肉肥嫩、味鲜。上世纪60年代后,引进三道白鸭、北京鸭。1993年后,樱桃谷SM3代种鸭,该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体格大、适合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鹅:农村养殖的白鹅,多为本地土种。成年公鹅体重2.5—4公斤,母

鹅2.5—3公斤。后引进雁鹅,体型较大。1995年后,引进四川白鸭与扬州三染花品种。这些品种生长快、体格大、饲料报酬率高,适合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2、饲养

香泉农村素有饲养家禽的习惯,多为家庭散养为主。建国后,家禽饲养不断发展。1959年—1961年,粮食减产,饲养量不断下降。1963年开始回升。在文革时期,饲养家禽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对农户饲养加以限制,家禽饲养量又再一次跌入低谷。1978年后,农村实行富民政策,鼓励农户开展家庭副业,饲养量迅速上升。10世纪90年代,浙江人在香泉进行大棚肉鸭养殖,镇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投资兴办大棚肉鸭养殖场。在镇政府肉鸭场及浙江人的带动下,1994年香泉掀起大棚肉鸭养殖高潮。当年,肉鸭养殖户发展到200多户,年出栏肉鸭180万只。经过近20年的发展,香泉镇大棚肉鸭养殖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了产业化。镇内有6个大棚肉鸭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户有850户,年出栏量1200万只,肉鸭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肉鸭能力达1000万只。安徽香泉湖农业集团已经成为省级龙头产业胡企业。香泉镇大棚肉鸭养殖年产值3亿,肉业纯收入36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50元。随着大棚肉鸭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零售业、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棚肉鸭养殖已经发展为香泉农业产业化中的一个主导产业,香泉镇也成为了全省最大的肉鸭生产基地。

3、饲料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乡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展望 *** 摘要: 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农业经济无论从政府层面、村级层面还是农民本身都已发生根本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我乡农村改革还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组织性不强,标准化不高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行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兴农等战略,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科技兴农产业融合可持续 农业进过3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取得一定成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农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一、农村改革 30 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门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按每亩 109.5 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到位率达100%。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我村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

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是改革涉农服务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县直涉农部门及各基层农技站所及其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等形式,调动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变农技人员的“被动应付式服务”为“主动热情服务”。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们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 2003 年开始启动,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强化了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三是对乡镇实行“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管理制度。四是逐步对从事经营性的基层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使其按市场经济规则独立运行。 2、农村工作“村为主”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将农村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强化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我门工作改革的一项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改革总的原则是对村级工作实行“县指导、乡领导、村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实施“村为主”进一步加强农业,稳定农村,推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部关系。 二、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门在农村改革上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化农村改革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智力因素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据调查,我乡的农村劳动力总数有 8000 多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6.5%,低于全国 9.1%的平均水平。在 2007 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8.3%,低于全国 18.6%的平均水平。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先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略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刘蕊蕊 摘要:农业,伴随着人类起源而生产。农业,与人类共存。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已种植在世人心中。中国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颗明星也将永不陨落,愈闪愈烁。中国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农民都变成专业农民,中国的全体农户都变成专业的现代化的专业大户。 关键词:意义;作用;举措 自原始社会时期,栗、稻等农作物首先诞生于我国,它孕育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农业也一直前进。当今,科技竞争发展,我国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但在这期间,农业依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本源。 一、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农民生活稳定了也将使各行各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和谐持久地飞速向前发展。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了,党和国家的收入才会更多,这样祖国的各项公共开支才会更加有保证,各项制度才会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体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和越过越幸福。 就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例谈谈发展农业的的具体重要意义: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类型,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大豆所代替并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开垦了数百万公顷的耕地,成立了全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东北地区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黑土地开发、湿地保护等,东北地区还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走向网络时代,以当地特、优、名农产品为主,用现代化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形成了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可见,农业发展有着可观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由于农业的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东北地区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接轨。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部分经济飞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秋播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更是奠定来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的重要环节,为做好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现就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住国家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用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农业,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农业,用外向化的要求带动农业,用科技化的手段支撑农业,创新组织形式,加大农业投入,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全面提升我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2014年全镇力争实现农业

总产值6.5亿元,农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0%和1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同比增长10%,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同比增长13%。三、工作思路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是: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万、千、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坚持“少种麦多种菜,少纯作多套种,少露地多设施”,突出效益,做强特色,放大规模,建成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规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生产基地,做大培强一批特色村,作物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两减五扩”,即:减少夏粮面积,减少棉花面积,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扩大立体间套面积,扩大油菜面积,扩大甜菊面积,扩大蔬菜特经面积。夏粮面积30000亩,比上年减10000亩,棉花25000亩,比上年减10000亩,设施栽培面积12000亩,比上年增3000亩,立体间套面积35000亩,比上年增加5000亩,油菜面积50000

浅谈农村公路的发展趋势

浅谈农村公路的发展趋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交通运输系统经济分析课程作业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工程与管理 姓名:杨波 学号: 二〇一三年六月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进程飞速发展,在公路建设工程中显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和要求。本文基于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的现状,找出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机制提供有益的尝试。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shows many new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status of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and find out the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blems,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providing the beneficial attempt for the future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一、引言 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沟通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看,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中国农村农业六十年发展变化

中国农村农业六十年发展变化 前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文明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当今,中国的农民也有8亿之众,由此可想而知,中国的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分量,笔者认为,中国要想真正的强大,农业的发展要要在首位考虑,农村潜在着巨大的市场,8亿农民要是都富裕起来,那真是民族之幸,中国的强大将无人阻挡。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出台的6个一号文件都以农业为主题就足以说明问题。 关键字:六十年,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村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生动的体现。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大家都知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大家的感受很深,我们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这一直是我们发展全局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

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但,我国的农村农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21世纪初到当今。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时期 这段三十年里,我国的农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建国初期,我国完成了“土地革命”,把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没收过来给农村无地的家庭。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农业也随之进入了公有制集体化时代。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也表明这段时间,我国农业是成功发展的。可之后,中国掀起“共产风”,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这段时间,人民好像不是在忙于农业发展,而是在“放卫星”,相互吹牛,一个萝卜大到连驴都拉不动。而后,“文革”十年灾难也将我国农业前期的发展所得到的成绩受到了打击,农业停滞不前。 这一时期,粮食在“以粮为纲”的政策中稳定发展,农业在提供国民食物与工业原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为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型和工业化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实际上,农业仅仅是为工业辅助的,换句话说,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而代价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粮食生产体系变得脆弱,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造成了3000万人死于饥饿或未能出生,世界史上至今最为严重的饥荒的重要原因。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我国开始从国际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测试答案2019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2019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测试答案(试卷名称:100.0秒考试得分:考试用时:6分钟44考试人员:提交日期:2019-03-31100%20正确率:未评分试题:0答对试题数: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 题题,正确5多选题:共5题5共5题,正确判断题:题0共0题,正确问答题::4.0)得分分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指(:4.0/)。(1 理念优先和体制优先A. 体制优先和政策投入优先B. 政策投入优先和保障措施优先C. 理念优先、体制优先、政策投入优先和保障措施优先D.:4.0)得分(分值2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成长,促进了(:4.0/)。 农民充分就业A. 农民收入增长B.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C. 均对D.ABC:4.0)得分()的职业化农民。分值:4.0/乡村振兴要靠人去做。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培养一批(3 爱农业、懂农业A. 爱农民、懂农民B. 懂农业、懂农民C. 爱农业、懂科技、会管理D.:4.0)得分分值:4.0/4提高农业发展质量,(()聚焦产品、聚焦整个农业的质量提升。 聚焦产业A. 聚焦产业结构的优化B. 聚焦三产融合C. 聚焦农民增收D.:4.0/分值(以上。5我国农业尽管体量很大,但是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全部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0)得分 A.20% B.30% C.40% D.50%:4.0))6农业的新产业、新业态不包括((:4.0/分值得分 观光旅游休闲农业A. 稻田养鱼B. 水稻种植C. 生产性服务业D.:4.0)得分分值:4.0/7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是指()、适度进口和科技支撑。( 以我为主A. 立足国内B. 确保产能C.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农业产出率都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的土地资源不集中,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农业经济却有所下滑,因此,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迫在眉睫,这也是缩短我国农业经济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距离的根本保障。笔者在本文中,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展望了我国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大趋势,研究总结了一些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位置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实现公平效益方面,意义非凡。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假设农业经济落后,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严重受挫,最终也会影响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此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很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50.32%,农

业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广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同时,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三农”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收,工作的动力就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工作的重点是从技术、政策、机械、机制、人才配置等方面为农业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升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地位十分重要,现阶段及未来的长时间内,我国都将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因为,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创新可以帮助我国的农业经济实现更快、更稳地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情 2.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农业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现代化农业经济初见成效,然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需要健全完善对应的制度和政策,但是,现在我国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尚未健全,仍有不足。劳动力是实现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很大,这些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 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 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 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 过270 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 +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 得更加宽泛,互联网 +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 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 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 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 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农产品加工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一、存在问题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 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 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 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 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 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 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 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 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 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 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 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 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 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 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目前最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于我国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就得到了巨大地提升,并且也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这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在农村地区推行之后,农村经济的主体发展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民现在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且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使得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从而使得农村居住人们成为了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经济成分和产业结构趋向复合化。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成分随着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而逐渐趋向复合化。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新形势。 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在经济管理上的重视力度不足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村民对经济管理这一问题上的管理意识淡薄,未引起重视。以往农村人民只懂得务农,并不懂得如何管理财务问题。致使农村官员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上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的农村经济在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都没有实际数据佐证也没有科学有效地指导,也都是村民在财务成本管理上不重视而导致的。在农村生活长大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经济上的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钱就是要存着,不要奢华享受,这就是经济的管理,这样的想法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 2.2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除了不重视经济管理外,对于管理体系也未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不完善的,不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处于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论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华西村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华西村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华西村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既迎合了新千年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大规模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农村资源众多,乡村田园风光千姿百态,大江南北农耕、渔牧、茶果、林木应有尽有,风情各异。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富厚底蕴的中华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河北的野三坡,江苏的华西村,杭州的龙井村、广东四会市的观光农业园等众多乡村旅游地的兴起与发展足以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与其它旅游类型有明显差异的特点是乡村旅游地——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乡村旅游特点与农村发展的联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乡村旅游集第一、第三产业于一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乡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把农事生产操作、农作物与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系列加工与旅游者的活动融为一体,并向旅游者充分展示农业艺术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旅游的形式。做为一个乡村旅游地,它首先应该是一个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基地,是第一产业的像征。同时,它又是一个集食、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属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既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又要体现和突出农业生产性的特点,它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进行有机的交融和联系,从而达到农业生产为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之目的。 (二)乡村旅游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 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游客大多只停留在静止的,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且重游率低,回头客少。乡村旅游却不然。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知识、生物知识、农作物知识、高新科学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亮丽多彩,田园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这一些都不断的刺激和吸引游客旧地重游,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观赏田园风光的千姿百态,参与不同的农事活动。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必然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催化剂,促进和带动农村的发展并成为农村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