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系各专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课题。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数学课程培养目标应该高于一般的工科专业,但考虑到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以后不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外,应该主要是把数学作为工具,用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机系学生大学数学的教学不应只是强调抽象的理论和技巧,而应该淡化抽象性,注重实用性,强调创新性。

一.该项目改革的内容

1.教学体系组织按单元模块化设置,设置数学基础课、数学必修课、数学选修课、数学实验、实践课共四个模块。第一、二个模块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设计突出素质教育和学以致用,主要包括的课程支撑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第三个模块主要是针对优秀学生和准备考研的学生设计,使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提供更多的解题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的课程支撑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智能与算法分析》、《组合数学》;第四个模块数学实验课具有动态性,要求便于根据教学情况进行更新,增加一些展示现代数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的课程支撑有《数学建模》、《运筹学》以及开展的数学建模比赛和数学实验室项目等活动。

2.我系目前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三个专业。三个专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不同,2007年最新开办的网络工程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最高,课程设置上区别对待。《组合数学》课程是单独为网络工程专业网络方向的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

3.拓展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数学实验、数学实践适当融入到数学各门课的教学中,并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4.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和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淡化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的训练,删除一些抽象性强,学生难于理解,但不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掌握的内容,强化数

学算法。

5.增加数学软件的学习,增加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的训练,以问题解决形式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6.积极开展数学开放实验室项目,让学生感受计算机软件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现代数学思想。

7.探索师生互动教学,积极研制多面体教学软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地利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

通过改革形成符合计算机系各专业大学数学教学实际的大学数学系列化课程体系。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引进较好版本的教材、课件及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果,借助多面体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数学开放实验室项目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到数学对计算机学科的支撑。

二.目前我们已经做的工作

1.我系于2007年对在传统的数学理论教学中加入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数学实验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改革了概论统计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在改革试点班的概论统计教学中,将应用数学软件解决概论统计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要求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采取了概论统计理论教学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概论统计课教学中合理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数学实验的内容适中,经教师演示或讨论后,自己会上机操作,感到学习兴趣更浓了。

2.我系于2008年邀请了数学系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了数学建模课,该课程是一门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课程,它是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被研究对象,将被研究问题数学化,以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各种建模的方法,并且会用各种数学软件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平时作业有写小论文的要求。这门课的开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途径,在弥补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背景、意义和应用性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3.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学科都走向定量化和精确

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计算性的学科分支。如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气象学和计算材料学等。计算机智能与数值算法分析是一种研究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是在计算机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它的计算对象之一是那些在理论上有解而用手工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我系于2002年就开设了这门选修课,后来由于没有合适的任课教师,停止开设该课程,2006年重新开设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针对某些专业方向的学生,我们简要介绍符号计算系统Mathematica.,列举有关计算方法内容的Mathematica函数和命令,并列举样例,一方面可让学生看到现代计算工具的水平和功能;另一方面,也可展示计算机与数学之间的依赖关系。

4.我系于2009年邀请数学系的教师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了运筹学课程,运筹学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经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分析、量化、优选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定量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因此,它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生产管理、系统工程、财政经济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要求掌握线性规划数学模形的建立及各种优化方法、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的方法以及运输问题、整数规划等的各种相关方法,平时作业有写小论文的要求。这门课的开设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开辟了途径,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在弥补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对应用性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运筹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5.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夯实了数学基础之后,就应该培养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然的话,所具有的数学知识将成为一潭死水。相反的,如果具备了很高的数学能力,已经具有的数学知识将被激活并迅速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上。我系于07年开始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加了由数学系组织的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积极开展、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活动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意识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方兴未艾,计算机业的学生应该积极投入到其中来,我系自2007年就积极参加了由数学系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于2007年、2008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了两项国家级一等奖;三项省级

一等奖;一项省级二等奖。同时数学开放实验室项目也正在积极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就不能回避部分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的需求。只有帮助这部分人复习好数学,才能带动更多人的学好数学。从2007年以来我们每年都举办报考研究生的辅导班,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并对各层次的大学数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7.支持教师研制多面体教学软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地利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所有数学课程实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独立完成的多媒体课件有两三门。

应该说,近两年来计算机各专业数学课程的改革在此项目的指导下取得较大进展。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 ,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 ,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具有时代性 ,有一定的弹性 ,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 ,具体表现为: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 ,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 ,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 ,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 ,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 从第一册看 ,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 ,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 ,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 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 ,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 ,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 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有四种知识技能点 ,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 ,“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另外 ,在基础知识点中 ,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 ,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 ,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 ,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每一个探究活动点 ,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程标准》中 ,特别提出了一些这样的“情感点” ,这些点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情感点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是一种探究活动 ,这种探究不同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经历”的探究 ,而是一种查阅资料式探究或者物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活动 ,让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物理问题上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同时 ,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来。情感点在要求上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第二层次——领悟。

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docx

盘县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汽修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 方便教学管理、节省财力等因素,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学到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 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界限分明,各课程之间、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授课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汽车维修专业,操作实习课程将汽车实际维修工作过程分解后再分别进行,无法体现汽车维修过程的完整性,维修技术的掌握周期长。因此,对汽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探索 项目式教学法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以独立技术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职业工作的行为过程,解决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教材的选用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它

的选择甚为关键。现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压缩本”,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在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考学生,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中高级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近年来,不少学校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加” 、“减”,或只对版面加以设计,使之生动活泼一些。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靠教材开发者对职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 目前缺乏与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为确保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我们根据项目式教学需要,正组织子模块教师编写《汽车维修实训》、《汽车销售基础》、《汽车发动机与技能训练》、《汽车底盘与技能训练》、《汽车电器基本技能训练》、《汽车新技术与技能训练》等几种项目教材。 2、实训场地的建设 好的教材必须有好的课程实施环境相匹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改革必须与教学的整体改革同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得到改造和提升。建立设备齐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也是搞好项目式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校组织实验实训教学、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多项技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建设专业教室,实行“讲练一体化” 。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专业教室,按照专业环境要求,布置挂图,配备必要设备、工具和教学模型,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里,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师资队伍的提高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计划调整申请

心理学教学计划调整申请 部领导: 根据学校2010年下半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由政法教研室承担的《军人心理学》课程将调整至学期上半年,教学对象为普通队和特招队毕业队学员,普通队教学课时为60个课时,特招队教学课时40个课时。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给《军人心理学》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陈述如下: 一、政法教研室参与心理教学的教员为王晓丹、李佳、张睿、陈庆、张丹丹、郑亦璟共6人。2008级普通队共有6个队(一大队一——六中队),特招队共2个队(四大队一中队、五大队一中队)。同时,几位教员都承担着本教研室的其他课程的教学(《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等课程都安排在学期上半年),根据新教学计划的安排,如果《军人心理学》课程全部教学任务也集中于学年下半学期完成,使得心理学教学小组的教员教学任务增加,教研室内部教员安排有较大的困难。 二、由于三年级下学期学员安排有8周的实习时间,并且离校时间较早,相对来说,《军人心理学》课程教学时间缩短,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 三、由于《军人心理学》专业性较强,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把《军人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有利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自己心理进行调试与疏导,有利于学员在实习阶段

把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实际,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四、通过学员反映,希望调整课时量和上课时间来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现行的教学计划基本能满足学员的客观需求。如果根据新教学计划对《军人心理学》课程的安排,会造成任课教师担任2个队以上的教学任务,从而不能充分顾及学员的需求。 基于以上几点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恳请领导能否调整教学安排。 训练部政法教研室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八日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观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观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关键。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需要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为落脚点,以营造求真务实的大学氛围为具体行动,以此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改革。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系统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进步的呼唤。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因此,从系统视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材面临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极度膨胀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提出了挑战。在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关键。 1学习能力与知识价值 推动学习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认真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有学者将人类历史上的知识类型划分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四个大的发展时期或发展阶段。在现代知识型中,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在后现代知识型中,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知识最有价值。学习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追求以知识的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更要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和批判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2教学内容——“僵”与“活” 受现代知识观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知识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其实,不仅人们越来越崇尚用实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就连高校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也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人”的关注。他们总是奉教材为经典,习惯于把教学内容窄化为教材文本中包含的静态的、规则的、客观的、确定的和可操作的知识,然后遵循教材的逻辑,“告诉”学生,没有教师自己对课程的独到见解,没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情感的体验,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由此而被遗失。教学内容的固定、僵化、陈旧和机械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与单向,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焕发生命力,教学内容必须走出教材的束缚,通过教材的可持续改革,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挖掘、去激活知识的“知、情、义”,并让学生体验和吸收。 3教材——“辅”与“研”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目前,国内高校的现行做法基本上是每门课程指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均以该教材为轴来开展教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科学内部出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一本书教学”已见端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发现学习”。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欧美高校在教育实践中,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1.明确课程框架结构。明确两类课程结构体系,基础性课程按规定开齐开好,确保教育质量。拓展性课程着重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2.逐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倡导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支持学校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 (二)加快课程开发建设 1.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研制出台学校课程规划。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设计基本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方案。分层分类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应以微短型课程为主,凸现综合性以及与基础性课程的互补性。应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 3.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根据德育的浸润式、体验式、渐进式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培育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初中以公民教育为主题,培育价值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学习规划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特别是开发开设与浙江、温州及平阳本土有紧密联系的校本课程,把浙江精神、温州精神、平阳文化反映在拓展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规范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教研组和年级组的重要工作任务,要与校本研修活动和师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团队集体开发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学校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年级教师联合开发主题式的整合课程。任课教师要认真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框架(包括内容结构、具体安排、学习材料和工具等)、教学与评价要求等。

教学大纲调整

工民建专业教学大纲调整 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更好的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体现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根据学校工作目标要求,现就我校建筑专业教学大纲调整作以说明。 一、教学大纲调整要达到的目的 1.在学生具有初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建筑业中、初级专门人才。 2.按建筑业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要求,形成能力培养大纲,落实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 3.通过逐步开展实训课、完成课业教学改革任务,转变教师“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只注重知识灌输”的观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按建筑业岗位群分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模块教学体系和培养大纲。 二、大纲调整的总体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基层技术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能担当起施工员、测量验线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质量检验员、计划员、材料员、试验员的工作。 2.通过论证,确定工民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及其内涵。 3.根据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开发综合模块课程,并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后与相应模块对应,建立模块体系,形成工民建专业培养方案。 4.撰写17级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大纲和其他年级的过渡性教学大纲,最终形成17级综合模块教学大纲。 5.按大纲要求,通过实训课实施能力培养。 6.加强过程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记录和课业成果的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制定考核办法。 7.撰写实训课教案,逐渐形成实训课教程。 三、大纲调整改革实施步骤 1.明确培养目标下移的改革目标 经过调研,中等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升学服务,为了学生能进入更高的学府,并培养为施工企业一线的中、初级技术管理人才,即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员、测量验线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质量检验员、计划员、材料员、试验员的工作。 2.研究建筑专业管理人员综合职业能力内涵 经校内外专家研讨,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包括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大部分,详见阶段性成果“工民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内涵”。 现将“工民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体系表”摘录如下: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

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

附件 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语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一)下列课文调整为略读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24次印刷) 第6课《理想》。 七年级下册(2009年10月浙江第13次印刷) 第11课《邓稼先》、第22课《在沙漠中心》。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6次印刷) 第17课《奇妙的克隆》。 八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10次印刷)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0次印刷)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下册(2009年8月浙江第11次印刷) 第14课《变脸》。 (二)下列课文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0月浙江第13次印刷) 第27课《斑羚飞渡》。 八年级上册(2010年5月浙江第16次印刷)。 第1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数学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意见 第三学段(7-9年级)中的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第39页:(5)四边形中的第⑥条: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第⑦条: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第40页:(7)尺规作图中的第④条:……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8)视图与投影中的第⑥

条: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第⑦条: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第42页:(4)图形的相似中的第④条: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10年7月第7次印刷) 第4页: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第120页: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 第58页:课题学习美妙的镶嵌。 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 第98页:5.1多边形第3课时中有关镶嵌的内容。 第153页:课题学习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122页:4.6图形的位似。 第126页:课题学习精彩的分形。 九年级下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70页:4.1 视角与盲区。 第73页:4.2 投影。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 第28页:脚注①“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都要求写作法”改为“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写作法”。 不要求 ... 第171页:设计题。 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 第82页:设计题。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 第70页:探究活动中的用圆规把圆四等分。 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下册(2009年11月第6次印刷)

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内容

渤海大学文件 渤大研字〔2015〕1号———————————————————— 关于印发《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并经校长办公会和校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渤海大学 2015年1月7日

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卓越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打破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探索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导—学—研—做”协调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树立“博雅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融通,做人与修业统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内容 1. 革新前沿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适用性、能力性、创造性为导向,体现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性、实效性等特征。教学内容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每学年专业基础课内容更新不少于5%;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内容更新不少于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习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2. 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 根据每门课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如项目驱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增加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讨论、探究、实践、实验等课时比重。原则上,专业基础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80%;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60%。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相应课程具体授课形式有所调整,但需要上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3.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 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等多种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术训练、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形成而展开,主要以读书报告、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体;社会实践主要以访谈调查为方法,深入研究专业领域热点性、前沿性问题;学术活动主要指研究生听取专家学术报告,并积极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结合研究方向独立做专题报告等。 4. 重构过程性课程评价方法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情况占10%;课堂讨论、作业等方面占30%;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等方面占20%。期末成绩侧重于考察本门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撰写小论文、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 三、管理措施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关于调整教学计划的请示

关于调整部分专业培养方案的请示 教务处: 我系09、10级各专业执行08教学计划,学校实施《行动计划》、制定《学科建设若干意见》以及经过教学质量大讨论后,我们认为08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不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因此,对09交通运输、09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科)、10交通工程、10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临时调整,调整基本石路和内容是: 1、09交通运输专业:取消原方案中的培养方向,按“大运输”模式调整,把运输、载运工具以及物流工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总学分以及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的学分保持不变。主要调整了教学内容。其他要求与08培养方案要求一致。 2、09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专科):取消原方案中的培养方向,按“能源动力”模式调整,把机械、能源动力装置以及汽车工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总学分以及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的学分保持不变。主要调整了教学内容。其他要求与08培养方案中的要求一致。 3、10级交通工程专业:根据学生就业情况,10级交通工程专业按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进行调整,兼顾交通工程内容,总学分、总课时从原来176、2800调整为188、2877,专业基础、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学分从65、18、12调整为72、19、16学分,其他学分要求和毕业条件不变。课程参照08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4、10级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按08土木工程房屋建筑方向调整,兼顾道路、桥梁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按大土木方向培养。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学分由原来18、12、27调整为24、16、31学分,总学分、总课时由174、2800调整为288、2877。课程参照08土木工程房屋建筑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其他学分要求和毕业条件不变。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

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由专业部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

新学期教学计划调整方案

Xxxxxxxxxxxxxxx学校 新学期教学计划调整方案 疫情之后,因延长假期,我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受到冲击,新学期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我校教务处在设置全校教学工作时,要结合实际,对教学工作做出科学,周密的安排: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 二、工作职责。 1.xxx校长负责全面把控。 2.xxxx副校长和xxxx主任负责安排部署。 3.系部主任负责安排本系部教师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教务处人员分包五个系部,收集教师的教学计划并存档。 xx负责农牧系,xxx负责学前系,xxx负责计算机系,xxxx负责汽修系,xxx负责财经系。xxx分包农牧系,xxx 分包学前系,xxx分包计算机系,xxx分包财经系,xxx分包汽修系。 三、工作内容。 (一)监测网上学习效果。

学校正式交处要针对学生假期网上学习的内容,安排各学科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集中检测,并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及时查漏补缺,据此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指导教师制定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二)安排好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高考时间虽然推迟,学生用于复习备考的时间还是有限的,为此,学校教务处要在摸清毕业班各学科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着眼整体制定毕业年级新课计划和一轮二轮复习计划,高三各科任教师制定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做好毕业班的复习工作。 (三)教师在开学后专心教学工作。 除完成上级安排和本校设计必要的教学业务活动外,为了教师能集中精力完成新学期教学任务,尽量减少教师的非教学类活动,让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教务处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需求,全力以赴,做好老师的坚强后盾。 (四)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不可否认,在线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对于我们职高的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学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教师研究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的新途径,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课程的革新、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先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根据牡丹江市制订的《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三、实验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八)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