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深度报道--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深度报道--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新媒体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红星新闻”的部分报道为例

视听2019.06| 2017年1月,由成都商报主导的“红星新闻”上线。在优 质、深度、有内涵的内容资源逐渐稀缺的后纸媒时代,“ 红星新闻”紧抓这一市场需求,深耕内容领域。在深度报道深陷危 机的今天,“红星新闻”冲在调查一线, 多次拿下独家重磅信息,其背后是定位与机制的成功,也是对新闻叙事原则、 规律、方法和技巧的充分理解、 合理运用与大胆创新。一、“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分析 (一)作为“全知者”的叙事者 “红星新闻”在深度报道中多采用 “全知视角”,与其远离主观、呈现客观的一般原则有关, 实际上也是受众需求反作用下的结果。重感情、轻逻辑,重结果、 轻线索的报道呈现方式经不起推敲,更难言深度。在“红星新闻” 发布的《滴滴顺风车的1183个日夜:异性社交的野心与原罪》 一文中,作者通过“上帝视角”,以新闻事实为导向,回溯滴滴顺风车从 “野心”到“歪路”,从“原罪”到“罪恶”的全过程,视野遍及滴滴公司高管、 媒体人、政法机关、其他国家企业等,全方位扫描各界反应, 将滴滴顺风车引入社交功能这一“原罪” 解释得明白通透。(二)大量以倒叙为主的叙事时间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碎片化” 阅读,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获取表层信息,疲于发掘、接收和理解深度信息, “红星新闻”以倒叙为主的叙事时间, 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倾向。2018年5月28日,“红星新闻” 发表的《19年前破碎的“铁饭碗”让人大女生伍继红失去梦想, 今天仍想“进事业单位”》中,以事件发展的当前进展作为开头, 随后从主人公高考开始说起,详细讲述了她如何在毕业后处处碰壁, 如何遇到现在的丈夫,又如何被外界得知的过程, 让读者脑中的疑问在阅读过程中也一个个被破解。倒叙在写作时的使用,让“红星新闻”的深度报道能够游刃有余地塑造人物形象, 破解时间线索,使得故事本身更具立体感和吸引力。 (三)多层面透视为主的叙事结构 深度报道要求作者将新闻事实置于不同层面上, 步步深入,以此挖掘事件主题,并满足受众的观感需求与情感 需求。将新闻事实置于不同层面上, 对于维持报道的平衡与客观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广州动物园关停24年马戏引发讨论: 到底该不该驯化动物做表演?》一文中,作者围绕 “驯化动物做表演是否可取”这一中心,将问题置于马戏团团长、 马戏表演艺人、动物园协会副秘书长、动物园办公室主任、 高级畜牧师等不同群体的多元思考之下,从人与动物相处的经验、 理念、现实问题等不同方面向读者提供信息,引导读者思辨。 (四)故事性为主的叙事策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大众传媒开始思索如何扩大 传播效果,如何让事件报道在兼具深度、 高度、广度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在这样的背景下, 包含了显著的独特性、戏剧性、冲突性的故事化叙事方法开始出现在深度报道领域。 通过分析“红星新闻”的相关作品, 笔者发现,以故事性为主的叙事方法是“红星新闻” 深度报道作品的主要叙事策略。在《为黄河环保让路漂了几辈子的水上吉普赛人上岸了》一文中,作者通过讲述黄河渔民部落的人救人抢 险、打渔支援前线、渔家乐生意衰败等几个故事, 运用大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勾勒出勤劳淳朴的黄河渔民形象,并与下文中渔民生活遭遇挑战, 前路一片迷茫形成鲜明对比,冲突强烈, 令人感慨。二、叙事学视角下深度报道的困境探析 (一)叙事视角的单一化 叙事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能否灵活掌握叙事视角,并在此视角下合理安排故事元素,推动情节发展。“全知者”这样一种叙事角色,能够自由行走在时空之中,甚至能够预知事件结果,揣测人物心理活动。但是,过度揣测将使新闻与文学混为一谈,并掺杂着作者过多的主观情感,经不起推敲。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过度揣测,可能会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甚至引起读者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质疑。与此同时,叙事角色的选取和转换,还要契合叙事的整体氛围,避免破坏故事的连贯性。(二)对细节描写的过度追求 不可否认,细节描写在深度报道中的合理运用, 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 增强故事的画面感,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是过于强调, 甚至刻意制造细节描写,会造成情节拖沓, 反而为文章减分。对细节的过度追求与布局,还容易造成深度报道的文学化 倾向,例如刻意丢失细节,留置空白, 造成读者难以通过上下文建构的语境获取信息,捕捉意义。 深度报道的文学化倾向,容易造成文章真实意义的缺失,而过分雕琢于语言用词、 形式美观,则使深度报道丧失了作为新闻报道最为重要的价值。 (三)叙事框架中的情怀缺失 普利策获奖的深度报道作品主题, 以“关注弱小”等话题为主,这一框架是西方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是反映西新媒体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以“红星新闻” 的部分报道为例阴商爱笛 摘要:“红星新闻”自上线以来,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依托,以“深度调查+时政评论”为主要模式,话题聚焦于高考、 养老、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生产了一批兼具深度与话题度的新媒体深度报道作品。文章将以“红星新闻” 部分深度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在叙事学上所呈现出的新要素、新特征、新变化, 提出当前新媒体深度报道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媒体;深度报道;叙事者;叙事 策略新媒体聚焦 157

深度报道 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一.明确采访目的: 针对此次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第三食堂多位同学食物中毒事件,通过采访学生,校医院,食堂,学校四个方面调查学生中毒的可能原因。二.确定采访对象: 在校学生(包括平时在食堂吃饭的学生和此次中毒的学生);食堂(以第三食堂为主,同时加上校园餐厅,以便对比);校医院,学校(主要是负责校食堂检查的部门)。 三.背景资料的收集 查阅一切相关资料,包括关于高校食堂方面的管理条例,该校以前有没有出现类似的食物中毒事件,校医院的关于多位学生中毒事件的分析报告等。 四.预约采访对象 表明自己的身份。解释此次采访的需求,提出采访的要求,和采访对象预约好采访时间和地点,防止各种突发情况的发生。 五.设计采访问题 (一)学生方面(分为在食堂吃饭的一般学生和此次中毒的学生) 一般学生: 1.你是不是经常在安大食堂吃饭?一天在学校食堂吃几次饭? 2.在食堂平时都喜欢吃什么?(喜欢吃哪一家?) 3.平时来食堂吃饭时否自带碗筷? 4.对于食堂的碗筷的卫生安全程度你是如何看的?

5.你了解食堂原材料的来源吗? 6.有没有担心过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7.在食堂吃饭有没有出现过不适?(若有不适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8.你觉得如果食堂卫生部弄好,会影响学生的方面哪些方面? 此次中毒的学生: 1.你们在哪里吃过饭之后发现肚子不适的?不适的症状是。。。? 2.去校医院检查之后,校医院怎么说? 3.当确定是在学校食堂(安大第三食堂)吃过饭菜引发的中毒,有没有像学校反应?食堂和学校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是否有相应的补偿? (二)学校食堂 关于原材料的采购: 1.食堂的原材料一办事如何采购的?是否定点采购?一般每次采购的数量怎么算?一般每次采购的量是多少?是否按照每天所定食谱进行采购? 2.对于采购方—生产经营者是否有相应的卫生许可证? 3.对于采购回来的原材料是否有人验收? 储存食品的库房、后堂: 1.采购回来的原材料是否放在摊晾架上?如何储存?(或者就直接放在地上) 2.对于放置大米,面粉等的仓库通风条件怎么样?有没有相应的防虫,防鼠,防潮等设备或措施?

党报深度报道的非典型化转型

封面=COVER 党报深度报道的非典型化转型 文—王漫 王漫 ▼ 浙江日报编辑中心数据分析室 从去年夏季的“调查记者之死”开始,读者对新闻"回归内容”的呼吁日渐增长,进入2019年后,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开始加码深度报道。但在新媒体"短频快"的大环境中,长篇报道的“流量"如何保证?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在《漫话“冰点”〉一文中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个极简的概括:"—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选题得当,二是与所选题材相称的内容和最佳的表现手段。” 本文以上半年的媒体报道为案例库,通过对深度报道的选题、内容和手段的匹配方式的梳理发现,目前不少党媒都在报道中体现了向非典型化转型的倾向。 非典型选题的尝试 一说起深度报道,不少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以调查报道著称的新京报或是以人物报道见长的中青报《冰点周刊》。大部分党报,给读者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典型报道”上。这或许是长期以来党报的报道过于聚焦高大的典型人物和案例,在表达方式上也过于强调正向元素,导致“人情味”缺失所造成的刻板印象。 与典型报道相对的就是"后典型”或"非典型"报道,它们多以淡化政治符号的多样化报道为代表,如出自《冰点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的报道。 这种明显的印象对立,是因为新闻惯性一党媒在过去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经验、立场,会导致其所属的记者、编辑受惯性影响制作出“清一色”的报道。但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和“新文风”的驱动,党报的选题也开始逐步在典型报道和非典型报道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搜集上半年党报见报的深度报道过程中,我们看到解放日报的《盼归的日子》《北京的便利店》、北京日报的《社区菜场变奏曲》《胡同兴起生活美学》等报道,都体现了党媒在选题上的“非典型”探索。首先从新闻由头来看,这4篇报道似乎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大背景”,如重大新闻事件、政策法规出台等,以至于一眼看去会略微带一种"没头没尾”的错觉。在报道主题和人物选取上,无论是寻亲的坚持和迷茫,还是城市夜生活的一窥,甚至是草根生活的烟火气息,都与以往典型报道中的常规元素有所不同。但《盼归的日子》中,盼归的韩峰在与儿子张毅相聚时的眼神和表情等细节体现出了人文伦理,而韩峰的小摊位能够坚守十字路□几十年也反映了社会治理中的人性关怀;《北京的便利店》中,那些出入在北京便利店中的个体,则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缩影, OO传媒评论|Media Review WO2019年第8期

深度报道如何写

深度报道如何写 一、深度报道的涵义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我国,大致崛起于1987年以后,1987年被称为“深度报道年”。到现在,深度报道发展更趋繁荣和成熟,广泛渗入到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不再为报纸所独有。 不过,必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特征 (一)重要性 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

话题评说。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完整性 其完整性表现在大时间、大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 (三)深刻性 它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 (一) 综合性 前已述及深度报道并非一种独立的体裁,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各种体裁均可作深度报道,多种体裁的融合则更适于作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体裁的综合、手法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 (五)知识性

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求。 三、深度报道的类型 一般分集合型与单一型(或多篇类与单篇类)两大类型。集合型与单一型又可细分为不同形式。 (一)单一型 此类又可分为综合概括、分析解释、提出问题、典型传播、热点透视、对比揭示等多种类型。 提出问题类。只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但又为大众所忽略的问题。文中虽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综合概括类。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加以归纳综合。 分析解释类。对某些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或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揭示其实质、意义,预测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代表,从2012年8月上线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高达1.2亿。今日头条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成功,就像今日头条所宣称的那样,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然而,今日头条因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陷版权困境。 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要判断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就必须先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作品的规定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另一处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

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一方面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有关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和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的合理使用。但就这两条而言,先不说规定存在冲突的问题,仅如何界定时事新闻就让人大伤脑筋。 (一)时事新闻如何界定 我国2002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一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而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则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缺乏独创性就不是作品,而不是作品也自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实际上,真正不具有独创性仅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恐怕也只有一句话新闻,绝大多数新闻报道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策划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7307285.html,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策划问题 作者:王婷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深度报道在公民新闻日益兴起的新闻传播环境下的重要性,讨论了深度报道需要精心策划和如何策划问题,以及深度报道在面对媒介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融合新闻时应该做出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组织;策划;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新闻的采集、撰写、编辑和发布都由专业的机构和受训过的新闻工作者完成,传统媒体长期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出现之后,普通公民获得了技术上的支持,加之公共参与意识的增强,“受众”这一带有被动接受而缺少主观能动作用含义的名称似乎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信息接收者,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角色转换,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公民记者。而“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公民新闻”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和个人通信工具传播出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从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以及微博等网络平台提供的新闻信息来看,“受众”能够成为新闻的原创者,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角色的改变使传播由单向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媒介受众资源可以转换成信息资源,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真实性得以查验,或给出新闻的补充报道,以还原事件的面貌或真相。此外,还能弥补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传统媒体滞后的缺陷,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和创新的压力以适应生存。 二、媒介组织应对之法:深度报道 1、深度报道的概念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深度报道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深度报道的定义,都突出了深度报道的不同于其他新闻形式,而具有的历史性和前瞻性。因此“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最能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特点。深度报道需要对报道对象进行背景调查、现状分析、解释和预测,而这一过程使得专业媒体的优势能够凸显,因此深度报道是专业媒体组织应该练就的“独门绝技”。 2、媒体的优势所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李奥

第一章什么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 第一节深度报道的内涵和外延 一与传媒,读者的关系A理顺事件脉络B答疑解惑 二对深度报道内涵的误解 误解1 深度报道是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把一个新闻事件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强调的是“何因WHY”“何事WHAT”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 误解2 事实无深浅,不存在深度报道、 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认为记者采集报道事实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严格按原始记录(抄录转发) 第二层:对新闻报道尽力核实推敲(积极求证) 第三层:报道新闻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结果怎样(融入思考) 因此,新闻报道行为本身,存在发现、认识、表达的差异,新闻报道不等于新闻事实本身。 误解3 深度报道是一种文体或报道方法 要注意的事,深度报道既设计报道又涉及采编 三深度报道的内涵 1相关提法:英美”大标题后的报道“,法国”大报道“,国内”专题新闻,专题报道,深度新闻“、 2定义”是对某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所进行的集中而专门的报道。四深度报道的外延 种类1解释性报道2 调查性报道3 典型性报道4 预测性报道

5 精确性报道 第二节深度报道的历史和特点 一历程先西后中 1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西方新闻发展史、 A史前期——意大利威尼斯手抄小报 B主观报道时期 C客观报道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D深度报道时期 二特点 1内容深刻2 思考科学3表现丰富4目标主流 第二章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重要性1 应对媒体竞争,吸引更多受众 2从新闻写作工作角度看,更容易成功 (三条新闻的取舍) 二什么是深度报道的选题 所谓深度报道的选题,是新闻报道对有关报道领域、范围、重点的抉择。 需要注意的两方面: (一)制约新闻报道选题的三因素:1新闻报道的客观环境 2新闻事实的特点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新媒体与自媒体

??????? 一、新媒体的概论及分类 ???????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 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己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 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和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 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的建立关系,同时他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节目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新 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大众传播的小 众化。 ???????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造成挑战,例如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用手机拍摄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 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这场灾难的现场。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 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 首先新媒体具有隐蔽性,新媒体的形式隐藏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的减少了与 受众的抵触性,让广告同娱乐结合的更为紧密。 ??????? 其次是它的分众性,可以更有效的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的找到每个人的单独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 最后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产生更好的 视觉效果。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 二、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广告受众变革 ???????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就必须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受众,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策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广 告受众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 ??????? (一)广告受众行广为的转变 ??????? 随着新媒体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诸如百度、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发展,使得受众对广告信息的索取 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他们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术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利用搜索关键 词进行信息的精确筛选。豆瓣网、youtube之类的web2.0网站,一些商品的论坛、官网、QQ群也将会成为他 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总之,他们对于广告信息的认知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 像以往亿万人民同看一张报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受众根据各自的利益与兴趣选择了不 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受众的兴趣多元化表现除了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之外,

党报文献综述

党报 【摘要】党报,承担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使命,党报如何在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提升党报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提升其对经济的影响力。 【关键字】党报优势影响力经济新闻 面对当今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众多电子新闻传播媒体的日益兴盛和迅猛发展,地方党报具有怎么样的优势?地方党报对经济报道有什么作用?如何做好经济报道?甚至更具体的说,地方党报对地方旅游经济有怎样的作用? 一、地方党报的优势 应该说,竞争是客观存在着的,竞争可以激发地市报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推动地市报人思考,不断提高办报质量,繁荣办报市场。也能找出自身的优势,并发挥好这些优势。一下是我总结出的地方党报的优势。 首先,报纸上的文章可以长期保存、反复阅读,报纸上的新闻白纸黑字、板上钉钉。报纸特别是党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是任何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是地方党报的最大优势。(杨喆,2010年)其次,地方党报具有政治优势,即党报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党报是我国的主流媒体,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地方党报作为本地党委政府的“喉舌”,要报道好本地各族干部群众

在各条战线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新成绩、新经验、新风貌,以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关注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的热心、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即使了解和反应民意,当好政府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这也是地市党报的主要功能、权威性、指导性的具体体现和特有的一大优势。(白爱红,1998年;王林新,****年;王文军、吕云花,2011年) 最后,地域优势,本地新闻的贴近性和服务性。抓本地新闻,地方党报有着丰富的信息源。一是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都要通知当地党报采访报道。二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安排部署、检查总结也要邀请当地党报记者去采访报道。三是地市党报一般会有一批生活的工作在基层的本地通讯员队伍,他们每天都在向报社提供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四是当地百姓碰到难事也往往要到报社寻求新闻援助等。基于以上几点。地方党报在本地新闻的信息源上就有充分的优势。(董筱,2001年;王林新,****年) 二、地方党报在经济报道中的作用 地方党报作为所在地市党委的机关报,它是所在地市的权威媒体和主导媒体,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地方党报的权威性:有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真正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

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势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3.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 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4.信息发布实时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传播状态的区别:

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 ②主导状态的区别: 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 ③受众状态的区别: 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二、新媒体的优势 1、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即IPTV,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2、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 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 3、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巴士、轮渡、轨道交通等

南方都市报都:我们为什么做深度报道

南方都市报都:我们为什么做深度报道 2007-7-30 9:43:38来源: 南方都市报人浏览量: 2581跟帖0 条 按:南方都市报向以“深度报道”著称。南都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深度报道”?南都为何舍得投入做“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不是报纸抗击网络媒体的利器?为何“深度报道”在南都行而在国内其他报纸不行?南方都市报深度组负责人陆晖的这篇文章做了解答。 四月下旬,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Sparks来广州,并到报社做了一个讲座。讲座前一天,我们部门的一些同事与Sparks教授有一个小范围的茶叙。我虽然没有去,但事后,好几个同事都向我提到同一件事,教授当天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的主编可以让你们去做一些对发行量没有帮助的新闻?” 这也许是南方都市报“深度”栏目诞生以来,就一直悬挂于其头上的“天问”。我成为这个栏目的负责人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无数个日子,当我打开当天报纸,看见位于A1叠正中间地些横跨两版(有时因为广告甚至是三版)密密实实的文字时,内心也不由得有些忐忑——真的有人会读这么长的新闻吗?会读的那些人又是谁? 看起来并非没有道理,重庆的一个小公务同写了首打油诗讽刺县领导,结果被逮起来了;山西一个记者向黑煤矿主索钱未成反被打死;甘肃的一个贫困家庭供不起姐弟俩上大学,姐姐跳崖了;河南一些农民闲着无事拍起了电视剧,讲述自己的“村史”;湖北有个女孩坠楼,官方定性自杀,可家人非说她是被奸杀……等等等等,这些林林总总发生在千里之上的事,与一个广州的、深圳的、珠三角的读者,有多大的关联性?他们会有多大的兴趣,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来阅读这些与他们自己并无瓜葛的长达6000字的故事? 然而还有另外一些故事。几个月前我去兰州开一个研讨会,车上与华商报的一位总编办副主任同行,他告诉我,华商报在去年底刚刚成立了深度报道部,记者12名,以调查性报道为主。在去年,我还先后接待了成都商报、华商晨报的来访以及潇湘晨报的电话咨询,他们都表示正在推出或想要推出全国性调查性报道的版面。而从现状看,目前活跃在全国性报道的日报媒体中,新闻晨报与大河报的机动部,人手不多但十分精悍,他们更强调速度,所做的报道介乎于常规消息与深度报道之间;新京报的核心报道是南都分家出去的兄弟,前两年可谓叱咤一时,近来因为内部环境变化略显沉寂,但仍是全国调查性报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广州日报,去年也推出了“新闻蓝页”,向深度报道进军。 可以说目前在国内,做深度报道正在成为市场化日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市场化日报在全国报业市场越来越主流的地位,这一股浪潮,将给原有的深度报道以周报、杂志为主的格局以巨大冲击,使得中国的深度报道获得更大的,甚至是全新的空间,从而提升中国报业的整体新闻报道专业水准。 只有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才能更清晰地看清楚,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就推出“深度”栏目,并一直将其确立为重点品牌,具有何等的前瞻性。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南都深度的成功,才推动和造就了这样的一种趋势,为后来者所效仿。 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每天打开报纸,仍然要忍受这样一种忐忑不安?不少记者都说,每找开几大门户网站的新闻主页,如果看见我们的报道被高高挂起,就兴奋不已,如果遍寻不觅,便失落难言,为何如此虚弱与不自信?为何仍然要面对许许多多这样的“天问”--来自读者、同行、以及内部同事。

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的认识

通识课程《新闻深度报道》 期末作业: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 的认识 作者姓名:罗彬强(09141019)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09)所在院系:工学院电子系 指导老师:王健老师 提交日期:2011年1月

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的认识说起“深度报道”,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简沽、清晰:“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但我最欣赏《深度报道写作》一书的作者札骏飞老师所下的—个更简洁的定义: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 那么,怎样的新闻事件才是深刻与全面的呢?个人觉得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深度可言,就如股市涨了,台风来了,所谓的深度是我们所提供新闻产品的角度、厚度、广度等综合因素的集中所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形成了对读者思维强烈的冲击力。 既然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深度可言,那么怎样的报道才算是深度报道呢?怎样的报道才能给予读者思维强烈的冲击力呢?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它既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件的一切情况,又要有深度———即深入事件内部,剖析事件意义,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提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因此,要做到这些,新闻深度报道就必须从深处去挖掘。 1、背景材料丰富、翔实 深度报道在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时,要有十分丰富的背景材料,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地点、环境、条件,同时,也要有事件背后的许多为人所不知的事。新闻工作者就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经验,要像“剥笋”一样地把事件的真相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这样的话,就必须翔实地交待事件背景,追踪事件起因,有效地运用多种采访手法与技巧,对当事人及各方面的证物、证人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比如在钱云会被工程车碾死这一案件中,如果没有丰富的背景材料,人们自然不会太去关注,因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而已。但当报道提供很多各方面的背景时:2004年4月3日,浙能乐清电厂征用寨桥村146公顷农业用地,村民没拿到一分钱补偿款,不同意签字。2005年4月20日,寨桥村换届选举,钱云会通过村民选举当上了村主任。他任职20天后,村民找他讨说法,他由此踏上了带领村民上访的长路。在上访过程中,他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2008级新闻四班雷蕾2008011912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摘要:深度报道从多角度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为观众呈现了客观可信的新闻报 道。其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展示,运用叙事的手法,新闻现场与多种剪辑技巧相结合。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深入发掘新天地。 关键词:深度报道调查采访 在当今电视节目中,不仅其信息包含量大,而且节目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新闻媒体追求的首要目标都是高程问题,但是正是由于其快的特性,则容易忽略节目的深度问题。在这个多元化多种传播途径的信息社会,快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优势,但现今深度电视节目报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深度报道它有别于“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侧重于背景的介绍、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追踪和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现在电视节目也推出专题性、评论性专栏,调查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我就结合几档主要的优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从其报道的思路以及根据思路采取的报道方式做一简单阐述。 <一> 主题选择 深度报道的主题选择十分重要,如同新闻消息有无报道的价值一样。其选题本身是否有价值可以挖掘的地方,才是其进行节目构思、编排的根本所在。主题的优劣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看性与可发掘程度。 深刻报道要求对现象深层次的探索,寻找问题本质的答案。故而其选题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今社会问题,能从中捕捉社会制度或者道德问题,亦或寻求其中尖锐的冲突。由于选题的高要求,则要求深度报道栏目的创作者们要有独具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了解广阔的信息渠道,利用多种手段,不论是来自其他媒体的还是来自民众的。在节目制作之前则更要考虑试试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诸如此类的电视新闻报道选题如:《新闻调查》之“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则是根据网络上某踩踏网站中上传的一段用高跟鞋踩死一只小猫的经过,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应,从而制作的这期节目。其中的信息来源则是网络论坛的网民跟帖情况。由于网络的特性,其中有其他诸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大容量。也如:《新闻1+1》栏目中一期节目——“领导有话好好说”中,则是依据某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问记者道:“你们是帮共产党说话,还是帮老百姓说话啊?”。此话一经在网上披露就引起了网民的大力追捧。因而《新闻1+1》的编导们利用这一话题做了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起节目。总之,节目主题是决定节目方向和思路的前提因素,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二>思路明晰,多种剪辑手法运用 确定主题后,即使制作者们围绕这一主题对事件展开深度挖掘。要确定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