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

谈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
谈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

浅谈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

摘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我国诞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抗战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创作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战初期冼星海回国,积极的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为抗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我国30年代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从冼星海的简介开始,对冼星海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背景、音乐思想、作品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这为许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料,他们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冼星海的抗战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抗战时期音乐家的思想。

关键词:冼星海,抗战歌曲,音乐,代表作。

Abstract

A lot of war songs were born during Anti Japanese War (July 7, 1937 to August 15,1945) . These songs are born not only provide spiritual strength for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u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mus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usical culture of the war, whether in history or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Anti-War Songs music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itial resistance Xian Xinghai hom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inging for anti-Japanese movement, and created a lot of good works for the war ,whic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our country music of the 1930s . From Xian Xinghai Introduction first, Articles made the analysis on creative background during the war, musical ideas, works and their impact.This provides for a number of music lovers a better learning materials, they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war songs Xian Xinghai artistic charm,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musicians. Keywords: Xian Xinghai, war songs, music, representative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前言 .. (1)

一冼星海生平经历 (2)

二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咏运动(革命运动与音乐创作) (3)

(一) 救亡歌咏运动背景 (3)

(二) 冼星海在此运动中的贡献 (3)

三抗战时期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及它们在创作技法与创作观念方面的特色 (4)

(一)冼星海的创作 (4)

(二)代表作品 (4)

(1)在歌曲领域 (4)

(2)在合唱领域 (4)

(3)在器乐领域 (5)

四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评论和音乐理论研究的成果 (6)

(一)对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的评论 (6)

(1)具有艺术的气魄 (6)

(2)具有强大的力量 (6)

(3)具有雄壮性 (7)

(4)具有醇厚的民族风格 (7)

(二)冼星海音乐研究理论的成果 (7)

(1)学生时代的音乐思想 (7)

(2)救亡歌咏运动时的音乐思想 (7)

(3)延安时期的音乐思想 (7)

五冼星海作品及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8)

(一)在当时的影响 (8)

(二)在其后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附录 (11)

前言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我国诞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为民族存亡而战”,“誓死抗日”,“不当亡国奴”,这些都是抗战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主题和主要内容。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抗战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它们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冼星海为代表的爱国音乐工作者们,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风格明快,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能够迅速、普遍地为大众熟悉传唱,强有力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强大武器。

在抗战时期,冼星海当时的音乐创作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誓死抗日”这一主题展开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决定其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相应的形式与之适应。因此,冼星海认为在歌曲创作的形式上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照搬国外的模式,更不可能按照现成的洋曲填词,而是需要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广泛的大众性的音乐表现,不论是主题内容,还是曲调旋律创作技法,都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一冼星海生平经历

冼星海,祖籍广东省番禺县,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05年6月13日,他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冼喜泰由于常年在海上捕鱼和运输,劳累过度,早早去世。三十三岁的母亲黄苏英从此寡居。童年的冼星海是靠母亲和外祖父勤劳的双手来维持生活的。他最初接触音乐的启蒙“老师”是外祖父。由于抚孤不易,在外祖父去世之后,母亲便带着冼星海去新加坡谋生。母亲在中学当洗衣工,冼星海就在学校里半工半读。

1921年,冼星海不愿意呆在新加坡过那漂泊流离的海外生活,就和母亲启程回国。回国后冼星海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在中学里,在冼玉清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冼星海还刻苦研究中国书法的渊源和发展。从《书法津梁》、《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中,探讨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并撰写了长达七千字的书法心得——《中国书学略谈》,发表在《惺社》社刊上。

1925年秋,冼星海从广州离开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师从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6年夏冼星海重返岭南大学,读大学文科。1930年初,冼星海到了巴黎,这期间他勤工俭学,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他在精疲力尽、饥寒交迫之下仍坚持以顽强的毅力学习音乐。他曾跟着著名的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还跟着作曲家梵生·丹弟、保罗·杜卡等学习理论作曲。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院杜卡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成为了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1935年春从高级作曲班毕业。之后,他谢绝了学院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5年夏冼星海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共产党领导的歌曲作者协会,认识了为中国新音乐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左翼音乐家吕骥、任光、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群众歌曲。1935年7月开始进行《“民族解放”交响乐》的草稿书写,1936年创作《五卅十一周年纪念歌》,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夜半歌声》,话剧《复活》、《大雷雨》、《没有祖国的孩子》等谱写音乐。1938年4月,在中共的号召和具体指导下,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战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1938年l0月冼星海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他不顾延安艰苦的条件,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在1939年5月15日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3日正式成为中共党员,为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

完成了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同时也为团体、机关、游击队写了很多歌曲。

1940年5月冼星海远赴苏联,进行了第一组曲《后方》的编写。1942年12月9日抵达阿拉木图,1943年5月16日完成第四组曲《满江红》的全部配曲,并于10月19日完成第二交响乐《歼灭》。1944年1月,冼星海又被派往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库斯坦纳伊筹建音乐馆。为纪念哈萨克人民英雄阿曼盖尔达,在身体不佳的状态下,他完成了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的创作,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嘉奖。

1944年底,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病倒,被送往莫斯科接受治疗,在治疗阶段仍坚持创作,最终于1945年10月30日逝世。他的骨灰一直被安放在莫斯科,直至1983年1月25日,这位一生漂泊的伟大音乐家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冼星海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音乐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了音乐在奋斗,他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在今天听来还有着无限的鼓舞力量,就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要求和理想;并且把人民群众的希望、要求和理想用音乐真实地表现出来。

二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咏运动(革命运动与音乐创作)

(一) 救亡歌咏运动背景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音乐家们开始酝酿救亡歌咏运动。当时,国破家亡迫在眉睫,全国人民急切需要作抗日救亡的呐喊,而大革命时期蓬勃一时的群众歌咏热潮,已被蒋介石的白色恐怖政策所镇压。全国范围要求救亡抗日的呼声,一天天走向高潮。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以人民冼音乐家冼星海等为代表的全国音乐精英,汇集武汉,为抗日救国放声高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咏救亡运动,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鼓动全民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冼星海在此运动中的贡献

在武汉期间,冼星海谱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对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起了鼓动作用,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不朽名篇。如《在太行山上》、《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胜利的开始》等名作,都是在武汉时期创作的。

冼星海和他的战友们发动的歌咏救亡运动,对中国近代音乐和歌咏事业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艺术的生命来自于时代,来自于人民。任何艺术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代同进步,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抗战需要艺术的鼓与呼,也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巨大的舞台。抗战初期,冼星海进一步发挥了战前救亡歌曲的战斗特色,写出了一大批歌颂祖国、激励抗战的战斗歌曲,为音乐和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崭新

的天地。这不仅是激励抗战将士的前进号角,而且是中国近代新音乐冼星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近代音乐和歌曲的一个新时代,对中国音乐和歌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抗战音乐和抗战歌曲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同冼星海及其战友的不懈努力具有极其紧密的关系。

三抗战时期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及它们在创作技法与创作观念方面的特色

(一)冼星海的创作

抗战歌曲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反映当时抗战的现实生活。歌曲都与当时政治有联系的、极具社会影响力。他的作品无论是交响乐、大合唱、独唱歌曲以及儿童歌曲都将爱国、救亡、抗战贯穿始终。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歌曲有二百多首,其中抗战歌曲占了一百多首。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这类作品以号召性的音调,坚决果断的气势,反映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抒情歌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赞美新中国》、《茫茫的西伯利亚》等,这类歌曲很有激情,与战斗类型的歌曲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强的艺术魅力。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二)代表作品

(1)在歌曲领域

《夜半歌声》是冼星海为电影《夜半歌声》所写的主题曲。这首歌曲是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的代表作品,撇开词曲作者田汉、冼星海及歌曲背景不论,单凭曲调的风格特点论,应该归类为民国时期的艺术歌曲,这类歌曲富于激情,表现手法细腻、委婉、令人回味,同时抒情性与战斗性揉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在武汉“七·七”抗战纪念宣传周的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首先唱出,获得群众的热烈欢迎。听众大声鼓掌呼好,一再要求再唱。这支歌很快传遍了城市乡村。当时太行山游击队就把它作为队歌。在《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抒情曲调与进行曲调相结合,使歌曲充满青春朝气;呼应声部大调特点的旋律,烘托出游击战争千变万化,波澜壮阔;明朗健康的音乐,豪放粗壮的气势,塑造出抗战军民满怀胜利信心、朝气蓬勃的战斗形象。

(2)在合唱领域

在合唱领域,冼星海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开创了大合唱的形式。他的合唱作品最

著名的有四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这些作品也主要建立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并在旋律、和声、配器的民族化方面做了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在音乐形式的民族化和内容的战斗性及作品时代感的完美结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创造了真正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政策,黄河的怒涛在冼星海心中激荡,民族的苦难使冼星海怒火中烧。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在冼星海头脑孕育。冼星海构思好伟大的黄河——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埋葬敌人的音乐形象。在民族音调基础上,借鉴西洋作曲技巧,为《黄河大合唱》歌词插上音乐的翅膀!星海把自己多少年来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灾难的忧忿,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赞颂,对抗日战争的必胜信念,运用自己在国内外颠沛流离、受尽折磨、苦学得来的作曲技巧,全部倾注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就犹如奔腾的黄河,一泻千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冼星海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一九四一年春,冼星海在苏联用欧洲配器法,改写成交响乐队伴奏谱,并补写了序曲。它以黄河为背景,共分《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九个乐章。他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斗争精神,细腻地刻画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在广阔展现抗日战争和如火如茶、惊天动地壮丽图景的同时,向全中国、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召。在音乐艺术的处理上,这部作品的各乐章在内容、音乐形象和演唱形式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基本主题、总体布局和乐章间的朗诵衔接上又有结构上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整部作品的音乐语言多方面借用了民间音乐的音调并广泛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劳动歌曲形式和叙事歌曲的体裁。在演唱形式、形象的刻画等音乐处理上,冼星海创造性地加以突破和发展,不但注意音乐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并且保持了整个作品通俗易懂、明快简练的风格特色所以使整部大合唱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气派、群众化特点,同时又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

冼星海早年就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优秀的音乐艺术创造,也是我国抗日救亡音乐文化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

(3)在器乐领域

《军民进行曲》的创作和演出,冼星海作了中西合璧的尝试,让中国打击乐器和民族管弦乐在序曲中发挥主要作用,外国乐器则在音域和音色上显示锋芒。他还根据各种乐器

特点塑造人物,让小提琴表演小女李小兰,大提琴与胡琴代表李老伯,用三弦象征爱唠叨的丁二嫂,性情暴躁的陈彪用鼓声相伴,每当新人物出场或暴风雨来临,大锣的敲击显得特别成功。歌剧《军民进行曲》有人批评它在音乐的民族化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认为冼星海未能充分运用创作救亡歌曲的成功经验,还没有摆脱外国歌曲的影响。

《民族解放交响曲》是冼星海的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935年7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交响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930年初洗星海去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夏学成回国,看到国土沧丧,民族危机深重,人民颠沛流离,工农惨遭压榨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渐渐觉察自己的责任重大,决心投身救亡运动,谱写抗日救亡歌曲,并创作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交响曲。由于忙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音乐活动,第一交响曲的配器直到1941年春才在莫斯科全部完成。全曲按照传统交响曲的形式分为四乐章,第一乐章灵活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把传统的奏鸣曲式作了必要的改造,木管乐器和坚琴奏出了半音阶上下起伏的海的呼啸,表现大海浩瀚、波涛汹涌的景象;第二乐章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前有引子,后有尾声,木管乐器、大提琴、小提琴相结合;第三乐章依次加进了低音的号召性音调、铜管和木管乐器的号角之音、打击乐器的进行曲节奏、奔驰而上的钢琴曲调,使抗战的呼声,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第四章采用了由繁而简的“倒变奏”,展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四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评论和音乐理论研究的成果

(一)对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的评论

(1)具有艺术的气魄

他的艺术气魄首先表现在音乐所具有的粗壮、强大的声音上。冼星海认为微弱、极细的声音,是和我们祖国的现实生活不相称的,必须用巨大的声音来表达祖国民族的伟大、坚强的意志。有人说,冼星海的音乐线条太粗了,像《黄河船夫曲》,只是在“叫喊”,不算是优美的音乐,它太简陋了。其实那不是一味“叫喊”的音乐,也不是简陋的音乐。那个时代的生活正需要像冼星海这样的音乐来表现。在这个时代里,人民更迫切需要群众歌曲。(2)具有强大的力量

他为了表现强有力的感情,把音乐写得令人感到是一股不可阻挡地向前运动的力量。因为冼星海知道,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进行,要像一个力量在继续不断地向前移动,这样,音乐才能鼓舞人们。《反攻》这首歌曲,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正向我们大举进攻时写的。在这首歌曲里,冼星海知道,当时我们民族危机是深重的,对敌斗争是在非常艰苦、残酷的情况下进行的,那时还不能举行全面的大反攻。他使自己的音乐符合这样的实际局面,就把它写得非常沉着、坚忍并且极端憎恨敌人。

(3)具有雄壮性

他的音乐的雄壮,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缺乏抒情、秀丽的性质。可以说,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黄水谣》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是一首很平和,像中国民歌一样美的歌曲。这首歌曲显然没有像《反攻》那样紧张,那样明显的力的运动趋势。然而就在那凄惋动人的歌声里,同样蕴藏着力,不过这个力是从悲切、痛苦中产生出来的,并且这个力也是在音乐的进行中逐渐发展着的。

(4)具有醇厚的民族风格

音乐的民族风格可以理解为:一个作曲家要使自己的音乐很好地传达到人民的耳朵里去,他必须经常考虑自己的音乐能否适合于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很早以来,他就不断地研究民间的音乐,研究民歌,从那里体会人民怎样表现自己生活的方法。他用新的方法,挖掘民间音乐的宝藏,使得民间音乐的生命在自己新作品中继续生长着,使得自己的作品和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二)冼星海音乐研究理论的成果

(1)学生时代的音乐思想

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时,冼星海就撰写了一篇短文《普遍的音乐》,文中袒露了自己的思想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关注、以及对中国未来音乐发展的忧虑。他主张要中国音乐化,中国不怕没有相当的音乐天才产生。这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奠定了他日后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普及音乐、用音乐呼唤民众的抗日热情行动的思想基础。(2)救亡歌咏运动时的音乐思想

在这一时期,冼星海的教育主张散见于他的零散著述中,并未成为精辟的理论观点,但字里行问所流露出的对音乐教育重要意义的评说,对推动当时抗日救亡歌曲的宣传、演唱、创作等工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最近中国救亡歌咏运动的展望—为上海“八一三”歌咏队内地宣传队而作》一文中,冼星海指出了歌咏的水准太低和太高的不平均问题。他认为要利用歌咏宣传现实的政治的环境,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现所想表现的思想,甚至可以用民谣、说书、朗诵、舞蹈来助成歌运,避免为艺术而艺术的脱离时代不合用的歌咏。他主张用简单的方法来体现歌咏水平。(3)延安时期的音乐思想

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冼星海完成了一系列教材、论著的撰写,如《民歌研究》、《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等等。从这些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冼星海队中国文化底蕴、对中国音乐的熟知程度。在《民歌研究》中,冼星海从古至今论及中国民歌的历史,从《诗经》、《楚辞》讲到中

国戏曲,从秧歌、各地域民歌讲到西洋民歌,从民歌的特性讲到怎样研究民歌。文中还涉及欧洲的中世纪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这部《民歌研究》的知识涵量之大、论述范围之广,在当时的延安是少有的。

1940年1月8日,冼星海在题为《边区的音乐运动》的报告中,第一次完整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现阶段的音乐教育思想:“建立中国新兴音乐和革命音乐,这个工作任务是每个工作者要毫不犹豫地担负起来。他们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尤其是马列主义艺术理论的修养,以这种理论去领导中国新兴音乐和革命音乐的运动。其次要加强技巧的锻炼,利用完整的技巧,发扬和实践音乐的理论基础。再其次我们要从理论和技巧的基础去创作,大量地去创作以适应大众的需要。最后我们要利用歌咏的宣传力量,在抗战期中发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全国同胞的爱国热情。”他提倡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求思想自由,运用音乐的新旧形式,创作各种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的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再认识冼星海的这些音乐教育思想时,仍会为他的闪光思维所折服。他的这些音乐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理念几乎完全一致。

五冼星海作品及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一)在当时的影响

抗战歌曲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音乐。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抗战音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歌曲是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的呐喊和呼唤,在整个抗战过程中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

抗日歌曲是时代之声,不仅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解放,并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包括革命音乐创作、群众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等等。洗星海对推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在其后的影响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过早离开了我们,但却留下了许音音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不朽的《黄河大合唱》,几十年来,鼓舞着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消灭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音音它象夜空一颗明星,璀璨夺日,永放光华,又如黄河一样,奔音音腾不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也成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库里的瑰宝。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著,彭淮栋译.音乐的极境一萨义德音乐随笔[M].南京:江苏文

艺出版社,2012

[2][美]张纯如著,谭春霞、焦国林译.南京大屠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德]阿尔伯特·史怀哲著,赵燕飞译.生命的思索一史怀哲自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

社,2013

[4][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美]戴维·米勒著,刘曙辉译.论民族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李静.乐歌中国一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9]陈志昂.《抗战音乐史》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6

[10]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人民音乐,2009

[11]冯光钮.《冼星海的艺术实践和音乐家的良知》,2012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心中有太多对学校的不舍,也有太多对恩师的感激。在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赵君老师的悉心栽培,让我在音乐的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赵君老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是我今后应该学习的榜样。大学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我即将走出校园,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不忘老师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勇敢的面对更大的挑战。

附录

抗战时期冼星海部分作品

1)保卫芦沟桥(齐唱) ,塞克词,见《抗日战争歌曲选》

2)五卅纪念歌(齐唱) 施谊词见《抗战歌曲集》

3)当兵歌,见中国音协《星海歌曲剪集》

4)做棉衣(齐唱) ,桂涛声词,见《抗日战争歌曲选》

5)起重匠(二部合唱) ,见《冼星海合唱曲集》

6)游击军(齐唱) ,见《抗日战争歌曲选》(一)

7)新时代的歌手(二部合唱),光未然词,见《抗日战争歌曲选》(二)

8)舞台同伴,白鲁词,见音研所《星海歌曲剪集》

9)胜利的开始,田汉词,见《抗日战争歌曲选》

10)打到敌人后方,据《冼星海专辑》(二)

11)中国空军歌(齐唱),常任侠词,音研所手稿0146号

12)戏剧抗战(齐唱),光未然词,见保卫祖国艺文研究会刊

13)打副鸭绿江边(齐唱),音研所手稿0008号

14)华北农民歌(齐唱),张永福词,见保卫祖国艺文研究会刊

15)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团歌(合唱),李兆炳词,音研所手稿0036号

16)生产大合唱(大合唱),塞、克词,见((洗星海选集》

17)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词,见《冼星海选集》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延安的新闻事业 (一)初创阶段的延安报刊 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新闻事业从初期的小型报发展到大型报,从单一的报刊扩大到拥有《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多种新闻媒体兼备的粗具规模的新闻事业,成为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它们宣传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根据地建设和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加强延安原有的《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工作。懈放》周刊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安、上海。武汉等地一度设有分销处,翻印发行。1941年8月停刊,共出134期。《新中华报》1937年9月由抗战开始时的油印改为铅印出版,并由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从1939年到1940年,延安报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仍兼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这改变了当时延安没有党中央机关报的状况,加强了中共中央的宣传力量。该报一周年时,毛泽东为它写了纪念文章《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指明坚持团结、抗战、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方针就是该报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它和新华社、《解放》周刊共同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八路军军政杂志》(月刊),1939年1月15日创刊,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写发刊词,指出它出版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战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1942年3月停刊,共出39期。 《中国青年》(半月刊),1939年4月16日创刊,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毛泽东的论文《五四运动》和讲演《青年运动的方向》发表在该刊的第2、3期上。1941年3月停刊,共出3卷。 《中国妇女》(月刊),1939年6月1日创刊,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为它的出版题了词。1941年3月停刊,共出2卷10期。 《共产党人》(月刊),1939年10月20日创刊,中共中央出版的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中共18年来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1941年8月停刊,共出19期。 《中国工人》(月刊),1940年2月7日创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为它写了《〈中国工人)发刊词》,提出办好一个报纸,“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要“多载些生动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希望它“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1941年3月停刊,共出13期。 《中国文化》(月刊),1940年2月15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毛泽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论著《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号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这是办好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该刊1941年8月停刊,共出15期,第3卷2、3期合刊为终刊号。 《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1941年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初为4开2版石印旬刊,后改为4开4版铅印周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是群众欢迎的通俗小报。 新华通讯社出版有刊载新闻电讯稿的参考消息性小报《今日新闻》。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有推广拉丁化文字的《新文字报》。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有《前线周刊》、《红星》杂志,等等。 (二)《解放日报》的创办和新华通讯社的发展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这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

抗战诗歌朗诵

永远的丰碑 1这是一个民族用滚烫的热泪和悲壮的热血汇聚成的奔流七十年,七十年奔涌着、咆哮着! 2用健壮起来的巨手拭去泪水仰望着 七十年,七十年来用身躯和烈火铸就的钢铁丰碑! 1这是一个民族站立在亚洲板块抒发七十年的情感反法西斯战争的刺刀抗日战争的大刀凝固在丰碑灵魂的深处 2这是一个民族拂去战争的污垢用血色的花环和洁白的挽联祭奠民族英雄 1这是鲜血浇筑的石碑,我仿佛听见来自七十年前的撕杀与呐喊 2这是身躯垒砌的石碑,我仿佛看见鲜血染红了大地和鲜花 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合:保卫全中国! 1这是一个民族昂起头颅彰显光荣与梦想! 2在红色的背景之中,在五颗星星的光芒里 合:民族在崛起,中国在腾飞! 1这是中国的梦想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这是中国的梦想啊~重塑起中华民族 合:永远的丰碑!

不朽 那个夜晚我在台灯下读着抗战英雄的故事 我为那些英雄的事迹而感动着、而震撼着 我仿佛看见了记忆中的一片无边无际的鲜红 我看见了那些倒下的战友血染的军装、泥土、山岗 以及无名的野花和弥漫着硝烟的晚霞 我还看见了另外一个人他来自地图上方的那个国家 来自《红河谷》的故乡他的名字叫诺尔曼.白求恩 他离别得是这样匆忙就像故乡枝头的一片红枫叶 他飘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那个夜晚我更看见了一种精神一种让侵略者胆寒的精神 看见了一面旗帜一面被战火撕裂的红旗 依然牢牢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正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那个夜晚我难以入眠我在想着他们 那些有名的还有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之中有的已经跨过了万水千山却最终没能淌过死亡的河流有的刚刚加入抗战的队伍却被无情的战火折断了生命的翅膀……当密集的枪炮声远去当胜利的消息传来 当中国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迎来了新的黎明 那是他们最光荣的时刻呵可是,他们却再也不能欢呼雀跃 只能用头颅绽放成鲜艳的花朵在大地上无声地歌唱 今天,当鸽子在蓝天上快乐地飞翔

最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精选集 精品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精选集楹联部分 八载抗倭炮火鸣,东方狮醒; 三旬改革春雷动,中国龙腾。 (北京胡周崇) 心连祖国,再筑长城,铁军担大任; 血染家园,堪为砥柱,浩气壮中华。 (黑龙江张德新) 勒石令往鉴长铭,耻励后昆,助国焕彩; 抗战催眠狮猛醒,志承先烈,让梦成真。 (山东冯衍斌) 不怕鬼,不信邪,不称霸; 有担当,有毅力,有作为。 (湖南吴贤迈) 凝聚民心,凝聚军心,反腐倡廉强国力; 守成东海,守成南海,兴中御外铸功勋。 (江西邓盛滋) 大展宏图,华夏飞歌圆梦想; 中兴时代,小康闪彩荡诗潮。 (山西薛旺斌) 赤雁高歌,抗战沧桑,犹见祥云萦北斗; 忠魂节烈,驱倭豪迈,长留正气壮南天。 (北京刘惠仁) 山河重整,兆姓招魂,先烈牺牲辉宇宙;

民族复兴,百年圆梦,中华崛起傲寰球。(河北苏雪峰) 挥戈退日,中华浩气谁同赋; 秉笔成篇,世界强音我共鸣。 (内蒙古杨柱) 问谁力挽狂澜,浩荡千秋驱虎豹; 看我胸怀国梦,扶摇万里起鲲鹏。 (山东王绍伟) 忆往昔,抗日挥戈,八路奇兵寒敌胆; 看今朝,防空护海,三军铁壁固金瓯。(四川文乾松) 华夏同仇,抗日先驱孰敢忘? 家国圆梦,兴邦重任我争担。 (山东赵进轩) 气贯长天,八年浴血惊天地; 血凝热土,一代英风泣鬼神。 (河北张继兴) 忆往昔,三十万头颅,无尽冤魂无尽血; 看今朝,五千年华夏,一重气象一重天。(安徽江山) 硝烟虽远,记忆犹新,史册无言伤血泪; 海浪方平,妖风又起,钢枪不寐待豺狼。(江西赖永生) 金瓯破,玉树摧,图强血沸黄河颂; 赤子歌,先贤志,逐梦情燃中国心。

(四川梁恩滋) 鸣剑佩,拂旌旗,筑梦铸军魂,生生虎气; 固南疆,平海浪,凌风熔国魄,振振龙威。 (山西李俊彦) 甲午风云,金陵泪血,逝水难消家国恨; 神州航宇,巨舰巡洋,飞龙重振舜尧天。 (江苏舒贵生) 中华不可欺,要借一腔热血,洗清国耻; 壮志何曾负,且呈九域画图,告慰英灵。 (河北赵国山) 侵略兽兵,唯嗜烧杀,史证长存民未忘; 和平时代,更应警惕,人心可测鬼难防。 (黑龙江战海波) 忆往昔血雨腥风,铁骑蹂躏,华夏遭践踏; 看今朝山清水秀,民强国昌,神州正复兴。 (河北杨海津) 胜利今朝,岂能忘北满烽烟,南京血雨; 复兴大梦,尤可喜九州崛起,百业腾飞。 (广东左万青) 诗词部分 浣溪沙·抗战胜利69周年 愤怒思潮涌万千,腥风血雨忆流年。家仇国恨刻心间。六九春秋欣胜利,恶毒倭寇灭人寰。中华雪耻理当然。(河南何宪景) 沁园春·圆梦中华

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

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

纪念抗日战争诗歌赞

回望抗战的峥嵘岁月 作者:福州诗人张祖仁 无数革命先烈和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为振兴中华 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牺牲 谱写了一曲崇高的爱国主义赞歌曾记否 “七·七”卢沟桥事变 东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 开始了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八路军开赴前线 新四军挺进敌后 全民皆兵 反扫荡,反吞食 反封锁,反清乡 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 杨靖宇、赵一曼、李林等 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 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全国军民动员起来 开展运动战、阵动战、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 到处出击打得日伪军鬼哭狼嚎平壁关大战 百团大战 松沪大会战 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能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八年 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国家存亡、民族危亡之际 八年抗战最大成果是 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境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年抗战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论和思想 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和力量 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加强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创建了广大解放区 丰富了人民战争的经验 八年抗战 是一部血泪凝成的悲壮史诗 人们不会忘记“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事件” 全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抗战胜利 是中国军民的骄傲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骄傲 回望抗战的峥嵘岁月 居安思危 深切怀念千百万伟大的献身者 永放光芒的抗日战争史 把个人的命运与 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胜利 如今我们的四化建设 亿万中华儿女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总蓝图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万众一心 我们实现国富民强伟大战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和振兴 作者:福州二中张祖仁 邮编:350001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练习题第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练习题第九十篇 第1题【单选题】 彭德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下列历史史实与他无关的是( ) A、百团大战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C、抗美援朝战争 D、共和国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因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 ) A、杨虎城 B、杨靖宇 C、李宗仁 D、彭德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小明看到了“XX战役形势示意图”(如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 ) 有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太原 B、长沙 C、延安 D、台儿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在( ) A、鲁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豫湘桂战役 【答案】: 【解析】: 第6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并肩抗战。 材料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居民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中国的局部抗战和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分别开始于什么事件?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共两党作出了相同的反应是什么?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的战役。 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在对日作战的区域及方式上有何不同?各起了什么作用

论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22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面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军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因此,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3)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郑州晚报2017-05-30 09:13:18分享到: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 的郑州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在郑州地区,“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抗日爱国局面随即形成。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于1937年12月迁驻郑州。1938年6月,侵华日军一部沿陇海铁路东段西进侵犯郑州,国民党军队在郑州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暂时挡住了日军。1941年,5万多日军先后在中牟、京水、荥泽口等地集中进犯郑州。1941年 10月4日晚,日军占领郑州。1941年10月底,国民党的 河防部队对盘踞在郑州的日军进行强攻,收复了郑州。日军驻扎在邙山头,和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局面。抗战期间,郑州地区的中共党组织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斗争。1944年9月,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队挺进豫西地区,建立了嵩山、箕山两个专署以及巩县、荥阳、登封等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豫西八路军 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日军大举进攻,先后攻克密县、登封等县城,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抗日战争中,郑州究竟发生了哪些事件?请随我们来……一、日本人与“中国芝加哥”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把郑 州建设成为芝加哥或国际商贸城,一直是地方发展意识中的

一个重要目标。追其根源,日本人因其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早在1920年即认为郑州可以成为中国的芝加哥。日本势力 染指中原,亦可追溯于此。清末民初,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商贸等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北以及山东一带,在河南较少。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一直觊觎郑州,不断有日资集拢而来,日本的特务组织也经常流窜郑州秘密调查,在日本人的眼里,郑州成为中国的芝加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铁路兴起前,郑州的城区面积仅2.2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万,县城以北53里可通黄河水运。1905年与1909年,平汉铁路和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相继通车,此为郑州一飞冲天之始。通过平汉铁路,郑州可北达北京,南抵汉口,连接长江水路。通过陇海铁路向西至观音堂(后至西安等地),向东经徐州北上,通济南、青岛、天津,南下可达浦口、上海,由徐州继续东行即达海州大埔港出海。因为铁路,郑州逐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及工业品的转运中心,各省甚至各国商人皆来此做生意。日本人何时开始青睐并投资于郑州,这个问题也许难以详加考察,但日资对郑州的热情似乎超过其他国家。在洛潼铁路的修建上最能反映此事。汴洛铁路修建时,河南巡抚陈夔龙建议修洛阳到潼关的铁路,河南士绅为此决定自办,以免路权外溢。1908年 公举刘果为总理,袁克定、王祖同为协理,成立河南铁路公所(洛潼铁路公司),并合海外留学生,在全省范围内劝股

中国抗战诗歌选

中国抗战诗歌选 1、《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亲善睦邻”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2、《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3、《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场我们不愿作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的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4、《保卫黄河》光未然词冼星海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洋枪土炮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新中国 5、《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发生在我的家乡安庆的抗日战争

发生在我的家乡安庆的抗日战争 一、安庆:武汉会战的前沿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0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南临长江,与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彭泽县、九江县相邻;西与湖北省黄冈市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毗邻;北与巢湖市的无为县、庐江县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霍山县接壤,处于皖、鄂、赣3省交汇区域,是保卫武汉的咽喉要地。 1938年6~8月,日军从水、陆两路进犯安庆。经水路的日军波田支队自芜湖出发,进占安庆城区后,再侵望江华阳、宿松洲区;经陆路的日军第6师团自合肥出发,侵舒城后,向安庆的桐城、潜山、太湖、宿松进击。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军第21、第26、第27集团军及第11、第29集团军一部在正面战场上进行顽强阻击,其中太湖县城西北部的战斗尤为惨烈。 二、日军攻占安庆、桐城 1938年6月1日,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命令波田支队协同海军沿长江溯江攻占安庆,命令第6 师团从合肥附近陆地行军南下攻占安庆。 6月10日夜,波田支队从芜湖附近出发溯江行动。11日半夜,日军在枞阳镇、大王庙附近登陆,国民政府军第27集团军杨森部的第21军第146师将其击退。12日3时,波田支队主力在安庆下游约二十公里的左岸登陆,第146师第872团和一个保安团败退。12日18时安庆飞机场陷落,13日7时安庆城被完全占领。守军随即退守潜山及怀宁石牌,日军遂于安庆城区及其外围之怀宁境内设置岗亭、据点,以拱卫安庆。 6月2日起,日军第6师团主力向合肥集结,位于合肥以西的国民政府军第26集团军徐源泉部不战而退。随后,第6师团第11旅团(坂井支队)的先头部队(步13联队为基干)自合肥向安庆进攻,8日舒城失守。12日,坂井支队步兵第47联队自舒城兵分两路,分别从黄柏岭、峡石关沿安(庆)合(肥)公路进攻桐城,在突破第27集团军第20军第133师防线后,于13日占领桐城。27集团军各部相继退守潜山、怀宁石牌、太湖等地。14日晨,坂井支队得知安庆已被波田支队占领,遂奉命向潜山攻击。 三、日军攻占潜山、石牌 6月15日,坂井支队沿安合路直下,在怀宁高河埠兵分两路,一路由育儿村往余家井,一路由公共岭往小市港,向潜山进攻。27集团军第20军第133师(一说杨汉忠部)在潜山源潭镇附近进行阻击。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横山岭阵地,日军久攻不下,从万人岭抓一怀宁匠人,逼其引后路包抄,战斗持续两天,守军伤亡惨重,横山岭失守。第6师团继续向潜山县城攻击。日军以坂井支队第13联队和第47联队分别从源潭镇至潜山县城公路的南北实施迂回,以骑兵第6联队沿公路快速进击,又以独立山炮第2联队在潜山县城以东支援攻城作战。与此同时,源潭守军奉命向潜山县城、石牌一线撤退,但其周翰熙旅因日军骑兵之前已占领了余家井,退路被切断,不得不改道绕行,又遇山洪暴发,溺死多人,余部退至潜山县城北七里岗一带进行阻击。攻城日军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于17日10时占领潜山县城。杨森部退入潜山西南潜水西岸的陆家店、高家集、河头铺、林家坂、王老屋以及潜山西北的古河洲、野人寨一线。18日黎明,日军强渡潜水,猛烈攻击潜水西岸守军,激烈的战斗持续到19日,阵地失守。杨森余部退守太湖、望江一线。 6月19日,第6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命坂井支队第13联队第1大队向太湖、第3大队向潜山西的王家牌楼追击,命骑兵第6联队攻击上下石牌。骑兵第6联队于19日晨从潜山出发,在上石牌抢掠运粮船队后继续向下石牌进击。27集团军第21军第145师一部进行了顽强抵抗,至19日夜,下石牌失陷。该部守军亦退往太湖、望江一线。向王家牌楼及太湖方向追击的日军,由于不敢孤军深入,稍作追击后即退回潜山县城。 潜山陷落后,第五战区命第27集团军杨森部占领望江、太湖之线,命第26集团军徐源泉部占领潜山

论抗日战争

论抗日战争 ----团结共进中国心摘要:本文以抗日战争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8年中国人民的抗战之英勇及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同时反思和总结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妥协、侵略、扩张领土、团结合作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的背景 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天皇重回皇位后立即进行明治维新,由此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直接引进德国的工业设备,直接将法国的缫丝厂照搬到日本,高薪聘请技师教授知识。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学习,发展军工厂,日本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进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的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于是便把诡异的眼光瞄准了具有日本国土面积25倍的中国。经过几次胜利的侵华战争后,日本企图再次通过侵华战争扩张自己的领土范围。 可以给说日本是为了摆脱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才决心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策略,但是这个理由在中国人看来是特别荒唐的。 日本军国主义的策略看起来虽然有点荒唐,但是他们却很勉强的实施了,在策略实施的初期他们获得了初步的成果,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开始,接着进攻长春,沈阳,到最后1932年,中国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占了相当于其国土面积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面对日本的大肆侵略,中国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的一再退让和妥协正导致日本的嚣张气焰更加的旺盛,于是日本军国主义便肆无忌惮的采用武力大规模的进攻中国。 二、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日本政府没有想到更好的借口进攻宛平,于是便编造出士兵的借口发动战争。在日本军国主义看来,中国是一块大肥肉,需要速战速决,于是便发动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对华北,华东,华中。面对突如其来的侵略,中国人民没有防范,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一批大城市相继陷落。由于中国军民意识的觉醒,开始顽强反抗,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之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日军改变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发展汉奸组织和傀儡政权,逐步将主力用于对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

论抗日战争的影响

试论抗日战争的影响 曹祥14170503 基础医学院七年临床 关键词:抗日战争经过文化经济政治历史进程影响 摘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抗日战争是一场历史八年之久,时间最长的一次抵抗外敌入侵,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伟大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篇论文将通过对抗日战争的过程的介绍,以及相关的数据和历史事实,论证这场战争在中华民族近代发展进程中对中国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鬼子窜到河南崖,行凶作案尹家寨。小炮轰了半多天,一把大火烧起来;刺刀挑死三口人,败坏妇女遭天谴。家破人亡哪里躲,挨饿受冻讨血债!”这是一首流传在尹家寨的一首民谣,极其生动的描述了当时日寇制造血案的场景。而类似的民谣,亦不在少数。而从这些民谣中,不难窥见那段至今都令所有华夏儿女深深沉痛的历史时期日寇的禽兽行径。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身为一个泱泱大国,要想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自数千年前,第一个人在黄河流域踏下文明的脚印,这原本一片荒芜的原野便注定要燃放生命的活力,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厚重的土地上流传着女娲造人,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的传说;演绎着七雄争霸,三国鼎立的中原逐鹿的长歌;描绘着王朝兴衰,改朝换代的画卷;书写着百家争鸣,赋诗填词,墨香四溢的文化盛宴。。。。。。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令整个世界都惊叹的辉煌历史,让我们每个人都骄傲的以炎黄子孙自称。但就是这样一个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走在文明发展前列的伟大民族,却在近两百年之中,经历了一段极其屈辱的历史。而其中,尤以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接下来,将会介绍抗日战争的基本历程,以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 1.基本过程: 1.1.战争背景: 日本在1927年东方会议上,根据既定国策,确定“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此时的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来,清政府不断与资本主义国家妥协,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的割地赔款,致使国家主权受损,加重了国家经济负担,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虽然在此过程中,社会各级阶级都曾做出救国救民的改革和革命的尝试,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另一方面,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走入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新兴强国。但受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转移国内群众的注意力,加之既定国策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迅速发展,走上了侵略的道路。加之,中日毗邻,中国地大物博,但近代以来,国力衰微,同时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所以日本便开展了对中国的入侵。 1.2.战争过程: 1.2.1.局部抗战(1931年9月-1937年7月):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变”,攻打沈阳北大营中国驻军,“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当时驻防沈阳,接到张学良“不抵抗”命令,不得对日军作战。时张学良方滞留北平,严令驻军王以哲旅不作抵抗,日军遂

抗战诗歌朗诵

永远得丰碑 1这就是一个民族用滚烫得热泪与悲壮得热血汇聚成得奔流七十年,七十年奔涌着、咆哮着! 2用健壮起来得巨手拭去泪水仰望着 七十年,七十年来用身躯与烈火铸就得钢铁丰碑! 1这就是一个民族站立在亚洲板块抒发七十年得情感反法西斯战争得刺刀抗日战争得大刀凝固在丰碑灵魂得深处 2这就是一个民族拂去战争得污垢用血色得花环与洁白得挽联祭奠民族英雄 1这就是鲜血浇筑得石碑, 我仿佛听见来自七十年前得撕杀与呐喊 2这就是身躯垒砌得石碑,我仿佛瞧见鲜血染红了大地与鲜花 1大刀,向鬼子们得头上砍去! 2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合:保卫全中国! 1这就是一个民族昂起头颅彰显光荣与梦想! 2在红色得背景之中,在五颗星星得光芒里 合:民族在崛起,中国在腾飞! 1这就是中国得梦想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这就是中国得梦想啊~重塑起中华民族 合:永远得丰碑! 不朽 那个夜晚我在台灯下读着抗战英雄得故事

我为那些英雄得事迹而感动着、而震撼着 我仿佛瞧见了记忆中得一片无边无际得鲜红 我瞧见了那些倒下得战友血染得军装、泥土、山岗 以及无名得野花与弥漫着硝烟得晚霞 我还瞧见了另外一个人她来自地图上方得那个国家 来自《红河谷》得故乡她得名字叫诺尔曼、白求恩 她离别得就是这样匆忙就像故乡枝头得一片红枫叶 她飘落在中国得土地上 那个夜晚我更瞧见了一种精神一种让侵略者胆寒得精神 瞧见了一面旗帜一面被战火撕裂得红旗 依然牢牢握在她们得手中她们正冒着敌人得炮火前进 那个夜晚我难以入眠我在想着她们 那些有名得还有更多无名得英雄 她们之中有得已经跨过了万水千山却最终没能淌过死亡得河流 有得刚刚加入抗战得队伍却被无情得战火折断了生命得翅膀……当密集得枪炮声远去当胜利得消息传来 当中国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迎来了新得黎明 那就是她们最光荣得时刻呵可就是,她们却再也不能欢呼雀跃 只能用头颅绽放成鲜艳得花朵在大地上无声地歌唱 今天,当鸽子在蓝天上快乐地飞翔 当幸福得歌声像风一样地在春天得指间流淌 我们站在四月得阳光里站在高高得纪念碑下默默地想象着

抗战时期我的家乡

./ 参考资料: 《抗日烽火中的闽西儿女》中共龙岩地委党史研究室、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鹭江出版社1995年出版 《闽西人民革命史》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闽西国共和谈于29日达成协议,闽西地区开始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10月中旬,中共闽粤赣省委成立后,张鼎丞、邓子恢、方方、谭震林等省委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和文章,就闽西的抗日救亡工作提出具体意见,要求国民党当局把救亡运动同改善工农大众生活,实行民主政治结合起来,将抗日后援会改造成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组织(《中共闽粤赣边省临时代表会总结报告大纲》1937年10月12日);号召各界人士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洪流。10月可就26日,金门沦陷,漳厦告急,闽西人民群情愤慨,抗日怒潮高涨。 1938年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三千健儿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浩浩荡荡开赴皖南前线抗日杀敌。中共闽粤赣省委此时改称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方方任书记,谢育才、李碧山、范乐春、魏金水为常委,领导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此前后,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成立了以校长萨本栋为名誉会长的长汀抗敌后援会,国民党福建省抗敌后援会随省党部、闽浙监察使署等党政机关迁至连城。各县也先后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闽西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闽西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后,闽西党组织根据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发动、组织各阶层人民,团结各党派和抗日团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活动不仅声势浩大,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建立救亡团体,出版救亡报刊。龙岩县委深入基层,组织了白土、龙门、适中等抗敌后援支会,成立了东肖、红坊、城区文化支部的抗日服务团,不断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永定县委成立了抗日救亡运动指导小组,各区乡也在随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培训抗救亡干部,以适应全县抗日救亡斗争的需要; 上杭党组织发动群众,成立了上杭抗敌后援人会,出版《锄寇先声》刊物,报道抗敌消息,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闽西各地为了宣传民众,扩大抗日宣传,前后出版了《前驱》、《团结》、《统一》、《闽西日报》、《呼声》等30多种报刊,这些报纸和刊物,在动员民众抗战中发挥了喉舌的作用。 组织抗日剧团,深入城乡宣传。戏剧是闽西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闽西各地?和的抗敌剧团和各类宣传队服务团,拿起文艺武器,走上街头、深入农村,演出《小英雄》、《放下欠的鞭子》、《红心草》、《火焰》等抗日戏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保卫大福建》等抗日救亡歌曲,广泛发动群众,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以教育为阵地,组织宣传活动。在永定,建立了“岐岭青年抗敌同志会”、“下金抗日青年会”,办起了妇女夜校,成立宣传队,通过演戏、歌咏、墙报等形式进行抗日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论对抗日战争的思考 14英语1班林丽思1401201126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如今78年过去了,中日双方由原本敌对变成现在亦敌亦友的关系。我不知道如今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有什么看法,但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我对于抗日战争、如今中日关系的具体的真实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以下观点仅建立在其给我的印象之上。 近几年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不断被关注,中日关系也因此有了许多起起伏伏。日本每一次参拜靖国神社,都会被国人骂。政府多次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也采取过经济制裁和限制活动交流。但我想,即使我们中国14亿人都在反对这件事,即使中国政府采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措施,即使世界各国都反对这件事情,日本依然雷打不动地去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印象中,中国对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应就是骂,使劲儿地骂,但是却没有实质性行动。即使是采取经济制裁这样的行为,政府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我认为这样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与其用唾液淹死他们,还不如往日本土地上扔一颗原子弹来得好。拳头才是硬道理。既然日本不听劝,为何不开打?如果他们不服,就打到他们服。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没有日本强,所以只能骂不能打。 军事力量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上的,这个暂且不论。那看看日本对于战争的反思吧。很多日本人对于战争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被问及十年后中日开战的结果,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可中国人呢?若是被问及十年后中日开战的结果,恐怕首先都会摇摇头,笑着说:“不会发生战争的。”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在我们看来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他们对于发生过的战争都会认真反省并思考;而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就只能说出“勿忘国耻!反对日本否认侵略中国历史!”这样的话来。这何等悲哀!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抗日战争,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历史的层面上,我们还应该对抗日战争有深刻的思考,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赢、为什么日本会败,如果十年后中日开战了谁会赢、谁会输、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

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场战争之一,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此次战争的开端,直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宣告结束。当时的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源,却不得不接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批忠良为国牺牲的失败局面。外国称该次战争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日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对于日本来说,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提高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无克制的膨胀对于了日本在以后的二战中走上法西斯道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于日本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也是子南京条约以来最屈辱赔偿金额最高的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于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对于当时有着急剧膨胀野心的日本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这笔赔偿被迅速的利用到了日本的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铁路的修建,矿物的开采,军队的扩充等等事业当中,这笔巨额赔偿金,成为日本迅速成为亚洲经济第一强国的重要保证,大面积的割地,让日本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日本再被美国打开大门后,迅速的将这一行为运用到朝鲜和中国身上,但是日本在被打开大门后选择的是改革变制,用新进的政治思想来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国再被英国打开大门后,统治者们更多的是想怎样守住祖宗法制,生怕从权利的核心位置跌落,这是导致两国开过门后不同的重要原因。随着先进思想和制度的传入,日本对于本国资源的匮乏也深有体会,单纯的自给自足已经满足不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正在这时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其可利用的资源变多,可开采的能源变多,更使得国库充盈,对于后来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日本也在战争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归根结底,这次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对于日本能够走出亚洲,跻身世界强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笔资金被运用于大量兴办新学堂来促进教育的发展,投入于高科技的发展,更加严谨和有素的军事训练当中。从精神层面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促进日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开始了日本敢于向大国挑战的新历程。不仅仅是在觊觎其他国家,而是要把手伸向其他国家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同时这次战争的胜利也在为日本的改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统治者对于深入改革的信心,也让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提升,这对于日本的民族团结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众生活的改善,大幅度增强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心,这种精神力量对于日本的发展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其次这次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可磨灭的一场噩梦。这场战争的失败无疑给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一个致命一击,促使各路有为青年開始走上探索改变中国的道路,巨额的赔偿,和割地的屈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揭竿而起,也促进了清政府的灭亡,同时,战争的失败给予了固步自封的统治者一个精神上的致命打击,眼见江河日下,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对于自己统治的否定。这次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的天朝梦一去不复返,也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这次战争的失败也促进了那个旧社会的灭亡,新社会的到来,中国一大批青年学者开始奋发救国,加快了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加快了旧中国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大批的新思想,新制度,进入中国,大批外国人的入驻,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抹不掉的屈辱之笔。甲午战争的失利,对于大清帝国来讲,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耻辱。日本一直将大清称之为‘列强之一’。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无论在军队数量还是装备水准上看,都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是清国失败的代价却是以往战争中不能相比的。不单单是“洋务运动”的精髓——北洋水师,都全军覆没,将大清几十年来的成就毁于一旦,外加割地和2亿两巨额赔款,断绝了大清以后的发展。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此后地方与中央的隔阂加深,统治阶层的派系分裂愈演愈烈,革新派与革命派的诞生都与这场战争的失败有一定的关系。 此后,西方各国对中国不再心存畏惧,一个东方的蕞尔小国尚且能击败你,大家害怕什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旅以上干部名录简历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旅以上干部名录简历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 丁振军1913-1944 河北滦县中共冀东区委第十七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丁麟章1907-1945 湖南平江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政委 卜荣久1908-1944 天津蓟县中共冀热边行署秘书长 于一心1910-1942 山东牟平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 于已午1915-1942 山东牟平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政委 于化臣1908-1939 河北唐山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 于文彬1915-1938 河南息县八路军冀鲁边抗日游击队政委 于克恭1907-1940 山东乳山中共山东省东海特委书记兼东海军分区司令员 于寄吾1905-1942 山东牟平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 于震中 -1938 冀东抗日联军第九总队总队长 才山1910-1945 辽宁黑山冀热辽军区副参谋长 马玉堂1910-1942 河北藁城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马本斋1902-1944 河北献县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庆华1914-1939 河北廊坊中共睢杞太特委书记兼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大队政委马吟南1912-1944 河北玉田中共冀热边特委秘书长救国报社长兼总编辑 马健生1913-1940 山东寿光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参谋长(错杀) 马振华1905-1940 河北盐山中共冀鲁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兼津南军分区政委 马晓云1905-1944 山东长山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清河专署专员 马霄鹏1903-1939 山东鱼台苏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长 马德山1911-1935 上海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 马耀南1902-1939 山东长山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 王文1912-1943 陕西绥德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主任胶东军区副政委 王助1914-1941 福建福州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兼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青1918-1943 河北景县中共冀南区委第五地委书记 王涛1908-1941 湖南江华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委员兼闽西特委书记 王章1899-1943 河南信阳新四军第五师政委 王溥1908-1940 辽宁兴城晋察冀军区游击军司令员 王丰庆1907-1940 江西弋阳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王仁斋1906-1937 山东文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师长 王风阁1897-1937 吉林通化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九路军司令 王文彬1911-1939 江苏丰县中共苏鲁豫特委书记(错杀) 王文瑞 -1938 河北文安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王平陆1902-1938 河北迁安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 王舟平1913-1945 河南南阳豫西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七旅政委 王东福1916-1942 河北深泽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 王立人1910-1941 天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军工作部副部长 王邦秀1909-1940 江西吉安八路军第一二0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王至发1901-1942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政治部主任 王先臣1913-1945 江西吉安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王汝起1905-1940 山东黄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