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研究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阳光、水

小学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研究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阳光、水

东边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一、目的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植物发芽、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方法 选择绿豆种子,采取土壤培植等方法,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全过程。 三、实验过程与观察结果 1、2013年8月11日9时30分,准备绿豆种子的种植环境,将土壤放置到一个盆中,浇水使土壤变得湿润。把盆放到阳光下照射半天,使多余的水分蒸发,保证土壤满足种植绿豆种子的条件。 用铲子在土壤中刨出细的沟槽,把绿豆种子放到沟槽中,并用土壤覆盖。 2、2013年8月12日7时30分, 观察:发现一些种子已经涨破皮肤,露出小白点,既是嫩芽。 拍照一张: 3、8月13日20时30分,绿豆长出1厘米左右的豆芽,芽瓣是嫩绿色的,绿色豆壳挂在芽瓣边,芽根浅浅地扎在土壤里。 根据土壤的干燥程度,喷水一次。 拍照一张: 4、8月14日7:30,观察,绿豆芽已茁壮成长为约3厘米高的豆苗,两片细长的叶子,弯弯的,绿绿的,每颗豆苗叶子上还挂这两瓣豆壳。 观察拍照: 5、8月15日,观察:径柱已长到6-7cm,叶子张开,已成浅绿色。

拍照: 6、8月16日:观察,每棵豆芽都长到了10cm以上,但细细的,径是白色的,叶子有3-4片,仍然是长条型的,浓浓的绿色。 拍照: 四、收获与体会

经过近两周的观察实验,我收获不小。体会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水份和空气、营养成分。 植物学特征:绿豆属豆科,种子无胚乳,有两片子叶和胚。胚由胚根、胚轴和胚芽组成。子叶着生点以下的为下胚轴。绿豆芽食用的主要部分为下胚轴和子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①胚根生长期:种子吸胀萌动后胚根伸出种壳,芽体约为种子长度的1/2。 ②胚轴生长期:幼芽长为种子长度的2-2.5倍。 ③胚根伸长期。 ④胚轴、胚根同时生长期:胚根与轴生长所需养料由子叶供给。绿豆在发芽时的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在逐渐减少,还原糖在发芽第二天开始增加,以后继续递增,维生素C、氨基酸不断增加,纤维质也增加。 豆芽生长的环境条件:在豆芽生产过程中,淋水有供水、排污、调温和供氧的作用。豆粒吸胀后培育豆芽,太强的呼吸作用会使豆芽生长过速,胚轴瘦弱,纤维多,因此须控制温度、减少空气流通、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最适宜豆芽生长的气体成分为:氧气10%、二氧化碳10%、氮气80%。即需要减少氧含量,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又不可过浓,以免伤害豆芽,因此需通过淋水、覆盖增加压力等措施进行气体调节。低浓度的乙烯能促进胚轴加粗,控制胚根生长。遮光有利于保温、保湿、控制气体交流,更有利于薄壁组织的发育。 五、延伸学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内容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二、渗水实验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三、实验名称: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参考教案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盒子、烧杯 板书设计: 绿豆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 水分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一课,学生把绿豆种在土壤中,交流自己把绿豆种在土壤中的情况和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描述自己的绿豆长势情况,再看看别人的,进行比较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提出绿豆生长需要阳光、水等,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让学生把绿豆移植到土壤中,就是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研究绿豆的生长需要的条件奠定基础)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记录单1:例如: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剖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 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 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 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 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doc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篇一: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绿豆芽发芽实验报告

绿豆芽发芽实验报告 篇一: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报告 绿豆种子发芽的研究报告 学习《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老师要求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绿豆种子发芽”的小实验。我做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水”这个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这个科学小实验。 一.实验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绿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绿豆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二.实验准备: 1. 种子:6粒饱满、颜色和大小基本一致的绿豆 2. 材料:两个一次性纸杯、纸巾2张、牙签、水 3. 场地:窗台 4. 环境温度:25℃左右。 三.实验过程: 1. 在两个一次性纸杯里垫上纸巾,用牙签各按三个小

洞。 2. 在纸巾的小洞上各放三粒绿豆。 3. 在一个纸杯里的纸巾上滴水标注为1号杯,另一个纸杯里不滴水标注为2号杯。 4. 将两个杯子放在窗台上。 5. 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及时补充实验组的水分,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四.观察记录: 10月1日12:00 准备材料 XX年10月1日12时:今天,我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入了两个垫有纸巾的一次性纸杯中,在1号纸杯中放入了少量的水,2号杯不加水。这时两个纸杯中的绿豆种子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深绿色的,米粒般大小,边上还有一点儿白白的小条。 XX年10月2日11时:今天,1号纸杯的绿豆像是喝足了水,膨胀的很大,变成了一个个“绿胖子”,肚子滚圆滚圆的,好像饱涨得马上要裂开来似的,颜色由深绿色变为浅绿色。其中有两个“绿胖子”的肚子已经开了个小口,在白色的小口里长出了一丁点儿约2毫米的小芽,那就是胚根吧。可2号杯里的绿豆没有任何变化。 XX年10月2日17时:1号杯两个“绿胖子”的白色口子又裂开了点,胚根约有3毫米多了,其它三个“绿胖子”还在蓄势待发中。2号杯没有动静。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6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 猜测: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评定等级:良指导教师:石娟娟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10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 实验器材:带盖长纸盒2个、干土、湿土若干、蚯蚓6只猜测: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实验过程: 1、把一个盒子一端剪开一个较大的方口,可以透光,盒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吸水纸; 2、将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 3、在另一个盒子中,一端铺上干土,一端铺湿土 4、将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黑暗的一端;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湿土的一端。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评定等级:良指导教师:石娟娟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17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器材:塑料桶、沙子、小石子、小铲、漏网、水草、标签、记录纸、小鱼猜测: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实验过程:1、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2、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 3、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4、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等小动物。 5、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评定等级:优指导教师:石娟娟

黄豆芽微核实验报告材料

生态工程学院 遗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题目:黄豆根尖微核技术系别:生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2012级 组员姓名:孟迎、罗廷、何忠平 蔡国宪、丁琴 姓名:罗廷 学号:28111201029 指导教师:蹇黎 完成时间: 2015 年 6月11日

黄豆根尖微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诱变物对微核产生的原理。 2、掌握微核试验技术。 3、了解毒理遗传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意义 二、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不能向两极移动而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可在它附近看到若干个圆形的结构,游离于主核之外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到1/5,这就是微核。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微核产生的概率可与诱变因子的剂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增长迅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水环境容量,尤其在一些人口密集、企业密布或重污染企业分布较多的区域。水质恶化问题已经比较突出;饮用水水源地有机污染日渐严重,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显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利用毕节市流仓河道河水以黄豆萌发的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一方面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植物畸变的效果,另一方面可用于当今发展地区对河道污染程度的间接反应和监测。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案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盒子、烧杯 板书设计: 绿豆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 水分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一课,学生把绿豆种在土壤中,交流自己把绿豆种在土壤中的情况和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描述自己的绿豆长势情况,再看看别人的,进行比较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提出绿豆生长需要阳光、水等,并让学生说出推测

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让学生把绿豆移植到土壤中,就是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研究绿豆的生长需要的条件奠定基础)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蒲州中心校西厢小学五年级科学(学科)上册教案 年月日年级五学科科学课题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课时 1 备课人薛艳丽学校西厢小学 教材分析《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课本第七至八页内容,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种到土壤中的绿豆芽都长得一样好。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机会,并引导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

学情分析所带学科的五年级28人,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这是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设计 对比实验方案,整理分析实验结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 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绿豆芽分别在阳光下和黑暗处的 生长情况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流程

豆芽的萌发的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豆芽的萌发的心得 篇一:发豆芽实验报告 篇一:绿豆芽的生长实验报告 绿豆芽的生长实验报告 问题的提出:绿豆种子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实验方法: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过程: 1.准备两个塑料杯当花盆,各放入同样的三颗绿豆种子,然后加入适量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等它发芽 2.过了两天,绿豆芽长出来了,将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客厅里,观察一星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附表一 篇二:豆芽实验报告总结:(根据几天种豆芽的经历, 写写自己在这个过程的心得,体会与收获, 班级:

姓名: 评分:篇三:关于发豆芽的研究报告 关于发豆芽的研究报告 学生:李欣睿资料查找:关于豆芽的生长原理 首先,黄豆在萌发到产生第一片幼叶之前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因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黄豆种子无含叶绿体的细胞,只有叶片或植物幼嫩的绿色的茎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存在叶绿素,故有叶绿体存在的细胞是绿色的)第二,第一片幼叶产生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有呼吸作用(如果是我们吃的黄豆芽的话,没有这个阶段,黄豆芽白色的,我们吃的部分是伸长的胚轴)以上是大概过程,下面详细说一下,黄豆萌发过程的变化: 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将贮存在子叶或胚乳里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的胚芽,胚轴,胚根(此时,种子中的营养物质是逐步减少的,但是豆芽重量比黄豆重量增加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黄豆吸收水的重量)。胚根突破种 皮形成根,胚芽形成茎和叶,胚轴形成连接茎和叶的部分(同样是食用豆芽的话,胚芽还没有形成茎和叶)。 如果是自然界中,胚芽形成茎和叶后,便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样有机物的含量又逐渐升高,同时植物体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植物体需要的能量,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一、目的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植物发芽、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方法 选择绿豆种子,采取土壤培植等方法,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全过程。 三、实验过程与观察结果 1、2013年8月11日9时30分,准备绿豆种子的种植环境,将土壤放置到一个盆中,浇水使土壤变得湿润。把盆放到阳光下照射半天,使多余的水分蒸发,保证土壤满足种植绿豆种子的条件。 用铲子在土壤中刨出细的沟槽,把绿豆种子放到沟槽中,并用土壤覆盖。 2、2013年8月12日7时30分, 观察:发现一些种子已经涨破皮肤,露出小白点,既是嫩芽。 拍照一张: 3、8月13日20时30分,绿豆长出1厘米左右的豆芽,芽瓣是嫩绿色的,绿色豆壳挂在芽瓣边,芽根浅浅地扎在土壤里。 根据土壤的干燥程度,喷水一次。 拍照一张: 4、8月14日7:30,观察,绿豆芽已茁壮成长为约3厘米高的豆苗,两片细长的叶子,弯弯的,绿绿的,每颗豆苗叶子上还挂这两瓣豆壳。

观察拍照: 5、8月15日,观察:径柱已长到6-7cm,叶子张开,已成浅绿色。 拍照: 6、8月16日:观察,每棵豆芽都长到了10cm以上,但细细的,径是白色的,叶子有3-4片,仍然是长条型的,浓浓的绿色。 拍照: 四、收获与体会 经过近两周的观察实验,我收获不小。体会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水份和空气、营养成分。 植物学特征:绿豆属豆科,种子无胚乳,有两片子叶和胚。胚由胚根、胚轴和胚芽组成。子叶着生点以下的为下胚轴。绿豆芽食用的主要部分为下胚轴和子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优秀教案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二、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选择题: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 C、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 2绿豆芽的要会朝着哪个方向生长?() A、有水的方向性 B、没有水的方向 C、生长的方向与有水没水无关 3我们小组做的是种子发芽与()有关的实验。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4把两组生长良好的绿豆芽放在同一个温室里,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接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苏教版 实验名称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和太阳的关系 实验材料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步骤 1. 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 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实验现象: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结论:中午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早晚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 实验目的:昼夜变化变化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步骤:1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3固定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现象:地球自转会出现昼夜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观察月相变化 实验目的:昼夜变化变化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步骤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 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结论:月球公转形成月相变化。 实验名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研究光的行进路线 实验材料 :小孔板、手电筒屏 实验步骤: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实验现象: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线能通过。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小孔成像的研究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器材: 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杠杆尺、铁架台、钩码 我的猜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我这样做: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 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 5.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 1.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 也不费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注意不要把钩码乱丢乱放,不要砸伤。

实验名称:杠杆和轮轴 实验器材:螺丝刀每组一把、扳手每组一把。 我的猜想:杠杆和轮轴都能省力 我这样做:1.选几名力气小的同学握螺丝刀的刀柄旋转,力气大得同学握住螺丝刀的刀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看谁能取得胜利。2让全班力量悬殊的学生进行游戏,再让同桌的学生试一试,让大家都当一回“大力士”。3.整理桌面 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测量结果:使用轮轴和杠杆可以省力,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越粗,越省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使用螺丝刀小心,在相互比赛时注意安全

实验: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线绳、钩码、测力计 我的猜想:滑轮可以省力 我这样做: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2.按要求组装定滑轮,在线绳一端挂两个钩码重1N,在线绳另一端拉动线绳,用测 力计向下匀速拉动,测得拉力为1N 3.测出两个钩码加滑轮重量,为1.1N 4.按要求组装动滑轮,向上拉动线绳,滑轮随重物一起上升,用测力计向上拉动, 提起重物加滑轮0.55N的力 5.按要求组装滑轮组,向下拉动线绳可将重物提起,用测力计向下拉,提起重物加 滑轮用了0.55N的力 6.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 1.定滑轮可以改变运动方向,不省力 2.动滑轮省力,不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我的得与失: 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要归零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设计实验研究太阳运动中影子的变化实验器材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等 实验记录 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东转动。 2. 影子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 铅笔长:cm。早上:影子长cm。 中午:影子长cm。傍晚:影子长cm。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设计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记录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 2.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 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 黑夜交替出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器材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硬板等 实验记录 1.把三张硬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 2.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3.用纸板挡住太阳光,光线就不会穿过纸板,形成影子。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白屏、蜡烛等 实验记录 1.将蜡烛、硬板和白屏插入底座分别放在一张白纸上,使底座在一条直线上, 2.点燃蜡烛,前后水平移动蜡烛和硬板的位置,直到在屏上看到蜡烛的像。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透过小孔可以成倒立的像。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实验器材 小灯泡2个、导线若干、小开关一个、小电动机1个、小喇叭1个、电池两 节、电池盒两个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 报告 五年级一班学生: 学号: 2016年 9 月 13日实验 名称 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 目的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种子 指导 教师 试验 评分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载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 结论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一班学生:学号: 2016年 9 月 23 日 实验 绿豆芽生长条件 名称 条件不同,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会有不同 实验 目的 纸盒、绿豆芽、水、纸巾、阳光 实验 器材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载1、把两个培养纸盒,分别装上深约2厘米的土壤, 2、将上个实验中的已经发芽的绿豆芽,从纸巾里移植到这两个培纸盒里,每个里面种植2--3棵; 3、把透明饮料杯,一个罩在培养纸盒上,另一个用黑纸包严,罩在另一个培养皿上; 4、这两盆培养纸盒里的绿豆芽,放在相同温度的地方,浇上相同的水,每天定时观察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绿豆芽在生长时,有阳光照射的,生长情况是正常,茎叶发绿, 没有阳光照射的则茎叶发黄,生长不旺盛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一班学生:学号: 2016年 9 月 27日 实验 名称 设计制作生态瓶 实验 目的 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瓶、泥沙、自然水、水草、植物、小动物

生豆芽的实验报告

生豆芽的实验报告 篇一:发豆芽实验报告 篇一:绿豆芽的生长实验报告 绿豆芽的生长实验报告 问题的提出:绿豆种子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实验方法: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过程: 1.准备两个塑料杯当花盆,各放入同样的三颗绿豆种子,然后加入适量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等它发芽 2.过了两天,绿豆芽长出来了,将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客厅里,观察一星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附表一 篇二:豆芽实验报告总结:(根据几天种豆芽的经历,写写自己在这个过程的心得,体会与收获, 班级: 姓名: 评分:篇三:关于发豆芽的研究报告 关于发豆芽的研究报告 学生:李欣睿资料查找:关于豆芽的生长原理 首先,黄豆在萌发到产生第一片幼叶之前没有光合作用,

只有呼吸作用,因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黄豆种子无含叶绿体的细胞,只有叶片或植物幼嫩的绿色的茎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存在叶绿素,故有叶绿体存在的细胞是绿色的)第二,第一片幼叶产生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有呼吸作用(如果是我们吃的黄豆芽的话,没有这个阶段,黄豆芽白色的,我们吃的部分是伸长的胚轴)以上是大概过程,下面详细说一下,(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生豆芽的实验报告)黄豆萌发过程的变化: 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将贮存在子叶或胚乳里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的胚芽,胚轴,胚根(此时,种子中的营养物质是逐步减少的,但是豆芽重量比黄豆重量增加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黄豆吸收水的重量)。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形成茎和叶,胚轴形成连接茎和叶的部分(同样是食用豆芽的话,胚芽还没有形成茎和叶)。 如果是自然界中,胚芽形成茎和叶后,便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样有机物的含量又逐渐升高,同时植物体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植物体需要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实验记录: 先将豆子放在水中浸泡24小时后捞起放入20至30度的温水中20分钟,捞起稍滤一下水分,放在干净的盆或其它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二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 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实验器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2、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三、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器材: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比比绿豆苗: 师:很高兴,有不少同学带来了自己种植的绿豆苗,老师也种了两盆。我们先来看这第一盆(甲)。(在屏幕下投影,供的同学观察)请同学们观察同一盆里的三株绿豆苗,它们长得一样好吗?评评哪株绿豆苗长得最好? 生:(观察同学的绿豆苗) 生:我认为长得最高的一株。 师:因为他长得快是吧? 生:是的,它们同时种下去了,它长得最快,所以我认为它长得好。 师:蛮有道理的。我们再来看看这乙盆的绿豆苗。长得怎么样? 生:长得很好! 师:好在哪? 生:它的茎比较粗,叶比较绿。 师:两盆放在一起,比比哪盆长得比较好? 生:甲盆,它看起来更有精神,营养更全面。 师:同学们认可吗? 生:认可。 师:同学们,这可是老师同时种植的两盆绿豆苗,为什么它们现在的生长状况不一样呢?绿豆苗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绿豆苗生长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呢?)

生: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 师:随机板书。(预设:水、养料、阳光) (教学说明:比比绿豆苗,旨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得出:怎样的绿豆苗长势良好。同时引起矛盾冲突:为什么同时种下的绿豆苗却出现不同生长状况呢?引发对绿豆苗生长条件的讨论。)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师: 同学们,请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阳光”上,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请表决—— 生:表决。(两个阵营:1.需要。2.不需要。) 师:对于我们的猜测,我们同样可以用(对比实验)来验证。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屏幕出示:思考时刻) 2.思考时刻: (1)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需要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苗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苗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制定实验计划 (1)根据提供的实验设计表进行实验设计。 (根据“思考时刻”所提示的问题及先前对对比实验设计的一定认识,学生基本能设计对比实验的计划,但形式多样,不够科学。可以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