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寿数学史教案-古代希腊数学

林寿数学史教案-古代希腊数学
林寿数学史教案-古代希腊数学

第二讲古代希腊数学

恩格斯(德,1820-1895年)指出:“没有希腊的文化和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背景:古希腊的变迁。

1、古典时期的希腊数学

公元前600-前300年。

1.1 爱奥尼亚学派(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公元前625-前547年),被称为“希腊哲学、科学之父”。

哲学: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数学:创数学命题逻辑证明之先河,希腊几何学的鼻祖,最早留名于世的数学家,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预报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

1.2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60-前480年),在萨摩斯岛建立了具有宗教、哲学、科学性质的学派,致力于哲学和数学的研究,繁荣兴旺达一个世纪以上。

哲学:万物皆为数。

数学:数学研究抽象概念的认识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定理,完全数、亲和数,正五角星作图与“黄金分割”,发现了“不可公度量”。

1.3 伊利亚学派

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30年)悖论:运动不存在、阿基里斯、飞矢不动。

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以非数学的形态提出,并进行了辩证的考察。

1.4 诡辩学派(智人学派)

活跃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雅典城,代表人物均以雄辩著称,故亦称智人学派。安蒂丰(约公元前480-前411年)的“穷竭法”。

古典几何三大作图问题:三等分任意角、化圆为方、倍立方。

1.5 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对于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柏拉图说:“不懂几何者免进”,认为打开宇宙之迷的钥匙是数与几何图形,发展了用演绎逻辑方法系统整理零散数学知识的思想。

柏拉图不是数学家,却赢得了“数学家的缔造者”的美称,创办雅典学院(前387-公元529),讲授哲学与数学。

1.6 亚里士多德学派(吕园学派)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把古希腊哲学推向最高峰,堪称“逻辑学之父”,为欧几里得演绎几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被后人奉为演绎推理的圣经。

2、亚历山大学派时期

希腊化时期的数学(公元前300-公元600年)。

公元前300-前30年。托勒密(托勒密·索特尔,约公元前367-前283年)定都于亚历山大城。

希腊数学黄金时代,先后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奥斯三大数学家,他们的成就标志了古典希腊数学的巅峰。

2.1 欧几里得(公元前325-前265年)

公元前300年成为亚历山大学派的奠基人,用逻辑方法把几何知识建成一座巍峨的大厦,成为后人难以跨跃的高峰。

《原本》13卷:由5条公理,5条公设,119条定义和465条命题组成,构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数学公理体系。

2.2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

数学之神,与牛顿、高斯并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大数学家之一。

最为杰出的数学贡献是《圆的度量》,把希腊几何学几乎提高到西方17世纪后才得以超越的高峰。墓碑:球及其外切圆柱。

2.3 阿波罗尼奥斯(约公元前262-前190年)

贡献涉及几何学和天文学,最重要的数学成就是《圆锥曲线》,希腊演绎几何的最高成就。《圆锥曲线》全书共8卷,含487个命题。

克莱因(美,1908-1992年):它是这样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以致后代学者至少从几何上几乎不能再对这个问题有新的发言权。这确实可以看成是古希腊几何的登峰造极之作。

3、希腊数学的衰落

背景:罗马帝国简史。

罗马帝国的建立,唯理的希腊文明被务实的罗马文明所取代。同气势恢弘的罗马建筑相比,罗马人在数学领域远谈不上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从公元前30-公元600年常称为希腊数学的“亚历山大后期”。

3.1 托勒密(埃及,90-165年)

最重要的著作是《天文学大成》13卷,总结了在他之前的古代三角学知识,其中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包含有一张正弦三角函数表。三角学的贡献是亚历山大后期几何学最富创造性的成就。

3.2 丢番图(公元200-284年)

希腊算术与代数成就的最高标志是丢番图的《算术》,这是一部具有东方色彩、对古典希腊几何传统最离经叛道的算术与代数著作,创用了一套缩写符号,一种“简写代数”。

丢番图的墓志铭。

古希腊数学的落幕。

亚历山大女数学家希帕蒂娅(公元370-415年)被害预示了在基督教的阴影笼罩下整个中世纪欧洲数学的厄运。

柏拉图学园被封闭。

亚历山大图书馆三劫,希腊古代数学至此落下帷幕。

背景:埃及阳历、儒略历、格里历、公历。

融入数学史教学的几个教学案例

对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几点教学建议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数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教育体现了课程标准理念中的”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以下是我对融入数学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建议 1】复数概念学习中介绍复数的发展史 复数的学习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因为刚刚接触复数,很多学生感觉不易理解、无法接受,这时他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自身的智力,甚至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怀疑。如果能让学生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正是在 18 世纪困扰着当时的数学界的难题,他们遇到的困惑也以前同样困扰着很多伟大的数学家,那么通过还原历史的原貌,就能够使他们更加亲近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复数的教学中,老师能够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信息,了解数的发展历史,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数的发展、数学家的故事等,在课外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先让学生用一、两分钟来讲历史上关于复数故事。下面是具体的设计内容: 把 10 分成两部分,使其乘积为 40 的问题,方程是 X (10-X) = 40 ,他求得根为5-15-和5+15-,然后说,“不管会受到多大的良心责备”,把5-15-和5+ 15-相乘得乘积为25-(-15),即 40。卡尔丹在解三次方程时,又一次使用了负数的平方根。卡尔丹肯定了负数的平方根的用处。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以符号i 表示,并规定2 1i =-,-1 的平方根当然就是i ± 了。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不过,用i 表示虚数的单位,却是直到 18 世纪著名的数学家欧拉提出的,这看似简单的符号却经历了两百多年才出现,这就是数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实数”、“虚数”这两个词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 1637 年率先提出来的。后人在这两个成果的基础上,把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记为a +b i 表的形式,称为复数。 在虚数刚进入数的领域时,人们对它的用处一无所知。实际生活中也没有用复数来表示的量,因而,最初人们对虚数产生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18 世纪对于“虚数”的争论让很多数学家非常困惑,到 19 世纪仍然对此争论不休。对于 1-,柯西说:“我们能够毫无遗憾地完全否定和抛弃一个我们不知道它表示什么,也不知道应该让它表示什么的数”;哈密尔顿也置疑“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哪里有什么科学可言”;大数学家欧拉对于虚数概念也是不甚了了。在《代数学引论》中,他写道:“因为所有能够想象的数要么大于零,要么小于零,要么等于零,所以负数的平方根显然是不能包含在这些数之中的 ,所以我们必须说 ,它们是不可能的数……它们通常被称为想象的数,因为它们只存有于想象之中。有趣的是,对此抱否定态度的爱因斯坦,却恰恰是他先把复数使用到了物理学领域。 让学生了解这些史实,能够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建议2】古题新用,培养创新意识

基于数学史研究的课题.doc

基于数学史研究的课题 数学史研究的背景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通常的数学研究方法不同。它研究的对象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它与通常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又不相同。具体地说,它所研究的内容是: %1数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②总的学科发展史——数学史通史;③数学各分支的分科史(包括细小分支的历史);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数学史及其比较;⑤不 同时期的断代数学史;⑥数学家传记;⑦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发展的历史; ⑧数学发展与其他科学、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⑨数学教育史;⑩ 数学史文献学;等等。按其研究的范围又可分为内史和外史。 内史从数学内在的原因(包括和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 外史从外在的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思潮等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系。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数学史和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人们研究数学史的历史,由来甚早。古希腊时就曾有人写过一部《几何学史》, 可惜未能流传下来,但在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曾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12世纪时,大量的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当时的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研究,是从18世纪,由J. É.蒙蒂克拉、C. 博絮埃、A. 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

数学史试卷及问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A) A.代数学领域 B.几何学领域 C.三角学领域 D.解方程领域 2、建立新比例理论的古希腊数学家是(C) A.毕达哥拉斯 B.希帕苏斯 C.欧多克斯 D.阿基米德 3、我国古代关于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被西方称作“中国剩余定理”,这一方法的首创者是(D) A.贾宪 B.刘徽 C.朱世杰 D.秦九韶 4、下列著作中,为印度数学家马哈维拉所著的是(B) A.《圆锥曲线论》 B.《计算方法纲要》 C.《算经》 D.《算法本源》 5、在射影几何的诞生过程中,对于透视画法所产生的问题从数学上直接给予解答的第一个人是(C) A.达·芬奇 B.笛卡儿 C.德沙格 D.牛顿 6、提出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数学家是(D) A.牛顿 B.笛卡儿 C.伽利略 D.开普勒 7、欧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地方,主要是(B) A.瑞士科学院 B.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 C.法国科学院 D.英国皇家科学院 8、《几何基础》的作者是(C) A.高斯 B.罗巴契夫斯基 C.希尔伯特 D.欧几里得 9、提出“集合论悖论”的数学家罗素是(A) A.英国数学家 B.法国数学家 C.德国数学家 D.巴西数学家 10、运筹学原意为“作战研究”,其策源地是(A)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1、数学的第一次危机,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导致产生了(A) A欧几里得几何 B非欧几里得几何 C微积分 D集合论 12、世界上第一个把π计算到3.11415926 <π<3.1415927的数学家是(祖冲之) 13、我国元代数学著作《四元玉鉴》的作者是(C) A秦九韶 B杨辉 C朱世杰 D贾宪 14、变量的函数是一个由该变量与一些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这个 函数定义在18世纪后期占据了统治地位,给出这个函数定义的数学家是(C) A莱布尼茨 B约翰贝努利 C欧拉 D狄利克雷 15、几何原本的作者是(欧几里得) 16、世界上讲述方程最早的著作是(中国的九章算术)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 《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同类书相比,有着最大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到中世纪的欧洲,以至20世纪的近代数学、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2、本书不仅对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而且兼有史评史论的作用,更有精辟的历史观。例如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数学是一种论证数学,而说中国的古代数学,在南北朝三国时期,也进入到论证数学,刘徽即为其杰出代表之一。至于中世纪欧洲数学的崛起,微积分的创立以及近代数学的诞生史,对于它们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作者都有敏锐的评论。作者对整个数学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数学史观。3、本书不仅对数学家和他们的学术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绍,而且对于一些重要成就,不惜花费篇幅,作了较详细的忠实于原始创造的说明。例如阿基米德对于球体积与抛物线弓形面积的计算,刘徽对于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发现过程,以至较近代如康托关于非可数集合的发现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入体会数学大师们原始创造的艰苦历程与来龙去脉。4、本书除了数学家们的传统故事外,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奇闻轶事。 二、对数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数学史-课程论文

西南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培养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 级别2017 姓名李楠馨 学号112017314221204 类别免师教育硕士 领域学科教学(数学) 2017年7月22 日 研究生院制

教材中数学史呈现方式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李楠馨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分析近十年来国内主要数学教育期刊及硕博士论文中关于“教材中数学史呈现方式的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对应维度的分类统计,对这一主题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加以梳理和归纳,期望能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素材在教材中的融入提供思路和内容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数学史具有重要的数学价值,已得到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普遍认同。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却出现了史料及意识的“无米之炊”以及对数学史“高评价,低利用”的现象。教材中运用数学史可直接为教学提供史料素材,改变“无米之炊”的现状;而以何种方式呈现将决定教学史的使用水平,这对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影响。[1]数学史进入数学课程有显性和隐形两种形式,显性融入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属于表面性的融入。融入数学史目标和瓶颈在于如何隐形融入,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数学以更好的辅助。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教材对数学史的处理方式,因存在简单化倾向,即对数学史料理解单一、内容选择单一、史料编排形式单一等不足,使得数学史内容未能真正融入教材,数学史料和教学主题与内容之间在形式和本质上仍处于分离状态。另外,因受教师认识水平等因素影响,数学史在教学中常处于低水平使用甚至被忽略的状态。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等多重资源价值与教学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使得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颇有争议并富于挑战意义的课题。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的“正文”的各个环节已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共同呼声。如今,新课程实施已逾十年,我国教材亦几经改进,教材中的数学史使用情况如何?研究者们在关注数学史融入教材的研究时,尤其以数学史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进行的比较研究已经进行到了怎样的程度?它们的研究成果中有哪些是共性的结果?它们比较的维度和框架都是怎样的?研究这些问题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高校教师还是一线教师? 本文通过检索分析近十年来国内主要数学教育期刊上关于“数学史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对应维度的分类统计,

数学史素材

4 《几何原本》对数学以及整个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成就有哪些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 是当时整个希腊数学成果、方法、思想和精神的结晶 其内容和形式对几何学本身和数学逻辑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自它问世之日起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盛行不衰。它历经多次翻译和修订 自1482年第一个印刷本出版后 至今已有一千多种不同的版本。 欧几里得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 对希腊丰富的数学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 用命题的形式重新表述 对一些结论作了严格的证明。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选择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最原始的定义和公理 并将它们严格地按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和证明 形成了具有公理化结构的 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几何原本》。 5《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具有世界意义的数学成就又有哪些 《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 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 、它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方田” 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二章“粟米” 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 提出比例算法 称为今有术 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则 称为衰分术 第三章“衰分” 比例分配问题 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 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第四章“少广” 已知面积、体积 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 第五章“商功” 土石工程、体积计算 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 还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输” 合理摊派赋税 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第七章“盈不足” 即双设法问题 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 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第八章“方程” 一次方程组问题 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 相当于现在的矩阵 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 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第九章“勾股”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 是古代著名的《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系统总结了我国先秦到东汉初年的数学成就 经多次增补 至迟在公元1世纪时 已有了现传本的内容。其中负数、分数计算 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书中记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分配比例算法、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的算法 以及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各种问题。其突出的成就是在代数方面记载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求解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及联立一次方程解法 以上均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多年。其中关于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的论述 亦属世界数学史上的首次记载。对不定方程等类问题的研究记述也较西方数学界早3个世纪。俄国学者将其中方程术所导致的正负数的产生誉为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越过了正数域的范围。而盈不足术成功处理二次关系与指数关系的算法传入欧洲后 被称为“双假设法” 受到特别重视。自唐代起 《九章算术》成为历代数学教本。日本、朝鲜也曾选其作为教本。后来 经过印度和中世纪伊斯兰国家 辗转传入欧洲 对文艺复兴前后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7 写出古希腊对数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数学家及其数学成就。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雅典创办著名的柏拉图学园 培养了一大批数学家 成为早期毕氏学派和后来长期活跃的亚历山大学派之间联系的纽带。欧多克斯(Eudoxus)是该学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同时适用于可通约量及不可通约量的比例理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形式主义的奠基者 ,其逻辑思想为日后将几何学整理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开辟了道路。欧几里得总结古典希腊数学,用公理方法整理几何学,写成13卷《几何原本》(Elements)。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意义在于它树立了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数学体系的最早典范。 8 试比较印度、阿拉伯数学与古希腊数学的异同。 印度的数学比较散乱,中国的数学偏向与实用,阿拉伯数学则在代数方面突出贡献,而古希腊在几何方面有所成绩,印度数学,它的起源与其他古老民族的数学一样,也是在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有特殊的因素促使它的发展。印度盛行婆罗门祭礼,加之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2018尔雅满分答案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一) 1 【单选题】(A)于1758年出版的著作《数学史》是世界上第一部数学史经典著作。 ?A、蒙蒂克拉 ?B、阿尔弗斯 ?C、爱尔特希 ?D、傅立叶 2 【单选题】首次使用幂的人是(C)。 ?A、欧拉 ?B、费马 ?C、笛卡尔 ?D、莱布尼兹 3 【单选题】康托于(B)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史讲义》标志着数学史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A、1870 ?B、1880 ?C、1890 ?D、1900 4 【判断题】历史上最早的数学史专业刊物是1755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历史、传记与文献通报》。错误 5 【判断题】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选集》中记载了关于丢番图年龄的诗文。(错误)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二) 1 【单选题】卡约黎的著作《数学的历史》出版于(B)年。 ?A、1890

?C、1898 ?D、1902 2 【单选题】史密斯的著作《初等数学的教学》出版于(A)。 ?A、1900 ?B、1906 ?C、1911 ?D、1913 3 【单选题】(D)数学史教授卡约黎倡导为教育而研究数学史。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4 【判断题】四等分角以及倍立方问题同属于三大几何难题,是被证明无法用尺规做出的。(错误) 5 【判断题】史密斯倡导建立了ICMI。(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三) 1 【单选题】Haeckel的生物发生定律应用于数学史中即为(C)。 ?A、基础重复原理 ?B、往复创新原理 ?C、历史发生原理 ?D、重构升华原理 2 【单选题】史密斯的数学史课程最早开设于(C)年。

?B、1890 ?C、1891 ?D、1892 3 【单选题】《如何解题》、《数学发现》的作者是(C)。 ?A、庞加莱 ?B、弗赖登塔尔 ?C、波利亚 ?D、克莱因 4 【判断题】M.克莱因认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数学家历史上遇到的困难,数学史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南。(正确) 5 【判断题】18世纪欧洲主流学术观点不承认负数为数。(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四) 1 【单选题】HPM的研究内容不包括(D)。 ?A、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 ?B、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 ?C、历史相似性研究 ?D、数学史融入数学科研的行动研究 2 【单选题】HPM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不包括。D ?A、大中学校数学史课程 ?B、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 ?C、各层次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观点 ?D、数学史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

数学史(第2章古希腊数学)

第2章古代希腊数学 主题: 希腊文化与理论数学的起源 人类理性思维的形成 在唯理的社会气氛中,希腊人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经验算术和几何法则加工成具有初步逻辑结构的论证数学体系。 概述: 希腊数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公元前6C到约公元前3C,这一时期以雅典为中心,形成了论证几何数学的思想基础和有关方法上的基础;二是从约公元前3C到约公元前30年,这一时期主要以亚历山大为中心,形成的系统的论证几何体系,建立理论方法,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观点和方法。三是从约公元前30年到公元6C,这是希腊数学发展后期,主要发展带有实用特点的数学。同时也有对前人进行评述和整理工作。 主要成就: 1 论证数学的鼻祖及主要贡献: 泰勒斯(前625-前547)泰勒斯领导的爱奥尼亚学派据说开了希腊命题论证之先河,并证明了四条定理和“泰勒斯定理”。 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毕达哥拉斯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事哲学和数学研究。普鲁克鲁斯在《评注》中论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成就有:(1)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其方法最著名的猜测是“面积剖分法”。(2)正多面体作图(包括正四、六、八、十二、二十面体)。以正十二面体的作图最为著名,它的每个面都是正五边形,并且和“黄金分割”相关(注:黄金分割这一名字并不是来源该学派,见书36页注)。(3)关于数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本信条是“万物皆数”(这里指整数),并讨论了许多数论的性质,如偶数与奇数,完全数等。该学派还有关于“形数”的研究,他们把数作为几何思维元素的精神,“形数”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4)发现了不可公度量。 评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成是世界的基础,客观上形成对世界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加强了数概念中的理论倾向,推动了几何学的抽象化倾向,这些研究使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个高的水平。不可公度量的发现,由此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人们对连续性有更精确的定义后才完全解决。

古希腊数学_5

古希腊数学 稿件提供人:南仓中学高中数学教师王艳刘艳辉 古希腊数学一般指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后600年间,活动于希腊半岛、爱琴海区域、马其顿与色雷斯地区、意大利半岛、小亚细亚以及非洲北部的数学家们所创造的数学。古希腊人的历史可以远溯数千年之久。晚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大部分地区已经布满了古希腊人的足迹。这些海滨新移民们,处身于两大河谷的毗邻之地,极易汲取那里的文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天生便具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厌恶因袭守旧是他们的作风。所以当大批游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希腊商人、学者带回了新奇的数学知识之后,在古代希腊城邦社会特有的唯理主义气氛中,这些经验的算术和几何方法很快便被加工升华为具有初步逻辑结构的论证数学体系。 1 希腊文明 古代希腊从地理疆城上讲,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意大利半岛南部、西西里岛及爱琴海诸岛等地区。这里长期以来由许多大小奴隶制城邦国组成,直到约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了希腊和近东、埃及,他在尼罗河口附近建立了亚历山大里亚城(alexandria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323b.c.),他创建的帝国分裂为三个独立的王国,但仍联合在古希腊文化的约束下,史称希腊化国家。统治了埃及的托勒密一世(ptolemy the first)大力提倡学术,多方网罗人才,在亚历山大里亚建立起一座空前宏伟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使这里取代雅典,一跃而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术文化中心,繁荣几达千年之久!希腊人的思想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但是他们创立的数学与前人的数学相比较,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发展可分为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两个阶段。从泰勒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 (1)爱利亚学派 从古代埃及、巴比伦的衰亡,到希腊文化的昌盛,这过渡时期留下来的数学 史料很少。不过希腊数学的兴起和希腊商人通过旅行交往接触到古代东方的文 化有密切关系。伊奥尼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岸,它比希腊其他地区更容易吸收巴 比伦、埃及等古国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文化。在伊奥尼亚,氏族贵族政治为商人 的统治所代替,商人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有利于思想自由而大胆地发展。城邦 内部的斗争,帮助摆脱传统信念。在希腊没有特殊的祭司阶层,也没有必须遵 守的教条,因此有相当程度的思想自由。这大大有助于科学和哲学从宗教中分 离开来。 米利都是伊奥尼亚的最大城市,也是泰勒斯的故乡。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 年,是公认的希腊哲学鼻祖。早年是一个商人,曾游访巴比伦、埃及等地,很 快就学会古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并加以发扬。以后创立伊奥尼亚哲学学派,摆脱宗教,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真理,以水为万物的根源。 当时天文、数学和哲学是不可分的,泰勒斯同时也研究天文和数学。他曾预测到一次日食,促使米太(在今黑海、里海之南)、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两国停止战争。多数学者认为该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他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使法老大为惊讶。泰勒斯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伊奥尼亚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米尼等。他们对后来的毕达哥拉斯有很大的影响。 泰勒斯是演绎几何学的鼻祖,开数学证明之先河,据说他最先证明了如下的定理:1.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以及这条边上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泰勒斯在天文学方面也曾有不同凡响的工作,据说他曾测知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日全食。当时正值战争之际,泰勒斯向世人宣告,若不停战,到时天神震怒!到了那天下午,两派将士仍激战不已,霎时间,太阳在天空中消失,星辰闪烁,大地一片漆黑。双方将士见此景象,砍太阳神真的发怒了,要降罪于人类,于是立即罢兵休战,从此铸剑为犁,和睦相处。 另据传说,泰勒斯醉心于钻研哲学与科学,且可谓清贫守道,而遭市井嘲笑。他不以为然地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在对气候预测的基础上,估计来年油料作物会大丰收,于是垄断了米利都和开奥斯两地的所有油坊,到季节以高价出租。有了钱,科学研究可以做得更好。 这两则传说,如果是真实的话,那么泰勒斯确实不愧于其墓碑上所镌刻的颂辞:“他是一位圣贤,又

外国数学史简介

外国数学史简介 高二 赵墨君 外国数学史,在古代实际上是指各个地区的数学史,例如古巴比伦数学、古埃及数学、古希腊数学、古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等;在中世纪,是指欧洲数学史;在近代,才是世界数学史。由于中国数学有覣E久的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而且具有很突出的特色,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极不相称,所以把中国数学史单独列出很有必要,也有充分理论根据。相应地也把外国数学史单列一项。在古代,亚洲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带,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前19世纪,苏美尔和阿卡德民族在这里建立了巴比伦王国。19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约50万块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经考证,这些泥板有的是公元前20世纪的遗物,有的是公元前6世纪的遗物。这些楔形文字中也包括巴比伦人在数学上的一些成就。由于古巴比伦对奴隶的剥削日趋严酷,农奴生活濒于绝境,于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王国覆灭,合并于波斯帝国,而巴比伦数学也告结束。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一带,形成了古埃及王国。由于埃及人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逐渐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又因需要以物易物、丈量土地、建筑房屋及坟墓,也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为了传递信息,古埃及人也创造了一种像形文字,一般称为僧侣文。根据考证,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泛滥之后,需要重新丈量被淹没的土地,因而长期以来,便由丈量土地的知识逐渐发展成为所谓几何学。要了解古埃及的某些情况,只能通"莫斯科纸草书"、"阿默斯纸草书"这两卷纸草书进行探讨。由于宗教的改革,古代埃及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愈加剧烈,外部则经常受到欺凌,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被波斯吞并,成为一个省,而古埃及的文化也随之逐渐消失。 古代希腊人,为人类创造了历史上的文明,尤AE?对西方的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发展是由学派组成的,例如,最早是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爱奥尼亚学派。在爱奥尼亚学派之后,相继而AE?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方面,研究了一些初等数论的问题,并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驰名于世。与毕达哥拉斯齐名的学派,是芝诺为代表的悖论学派,悖论学派创立了一些悖论,给学术界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原子论学派,主张宇诌e间的物质都由不可分割的元素组成。 与悖论学派差不多同时,雅典出现了诡辩学派,在数学方面。他们提出了三大几何问题,即"化圆为方"、"倍立方"、"三等分角"。在雅典相继而起的是柏拉图学派,柏拉图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他注重数学,并十分推崇几何,认为几何可以培养思维能力。该学派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在雅典以亚里士多德为首创办了吕园学派。吕园学派的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因而为欧几里得的《原本》铺平了发展道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瓜分为三个国家,最大的是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了最大的图书馆,从而使得亚历山大城变为希腊文化的中心;但是,到公元5-6世纪,由于东罗马的入侵,希腊文化的发展即告终结,而保留下来的希腊文化遗产,为欧洲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古印度也是古代文明国家之一,印度数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当时是一种十进非位值制系统,经过千年的变迁,到公元6世纪,才形成印度数码,8世纪传入阿拉伯,13世纪输入欧洲,逐渐演变成现今所谓印度B阿拉伯数码。19世纪出土了"巴克沙利手稿",经考证,记载了印度4、5世纪的数学知识,其中论述了"反演法"及其例证。古印度人还以"库塔卡"来解某些不定方程;还改变了希腊人的"全弦"为"半弦",即今之"正弦"线。

基于数学史的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案例综述 2019年文档

基于数学史的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案例综述 G633.6 一、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张国定(2007)设计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勾股定理,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数学归纳法”五个结合数学史的教学案例。以课前三分钟“数学史话”的方式教学,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发现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成绩也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了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课外)-讨论交流-教师的概括与提升-进一步的阅读的教学模式。 雷晓莉(2008)设计了变量与函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正弦定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等差数列前n项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次不定方程、方程组的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配方法)八个结合数学史的案例。并将案例在课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应用。 刘兴华(2009)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选定“无理数”、“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部分内容,给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数学史料开发形式;根据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体系,给出了数学史与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不同方式;在不同教学目标下,针对问卷中出现的数学史渗入教学的难点问题,结合不同授课类型,开发出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从页展示数学史视角下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教学设计。.

学设计。在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给出数学史料在数学课堂中三个渗入形式。由此,体现一定的课堂标准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 朱凤琴,徐伯华(2010)在数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综合考虑数学史与教学要素的关系,建构了许多融入模式,如诠释学模式、资源联络模式、历史―心理的认识论模式、三面向模式、“为何―如何”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国的 HPM 本土化建设有以下多方面的启示: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课程目标是数学史融入的方向;多角度分析是数学史融入的关键;数学史资源急待开发;HPM 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崔海燕(2011)在“数学史选讲”部分设计了两个案例,分别是周髀算进与勾股定理,欧拉与高斯,在数学必修内容中对函数概念,等比数列求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进行了数学史的案例设计。这都为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提供可用的案例。曹丽莉(2011)细致研究了数学史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方法,该方法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历史直接附加于教学过程,第二阶段:融入式应用。并为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提供了一般的模式。 苗蓉(2012)针对目前缺乏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和教师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史编写教学案例这一问题,开发了对数及运算,椭圆教学两个完整的案例。并将开发的案例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实得到用数学史编写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学通过调查访谈法,践,

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_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_吴骏

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① 吴 骏 黄青云 (曲靖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655011)(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 655000)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陈希孺指出,如果我们从理论的角度走一点极端,则可以说,一部数理统计学的历史,就是从纵横两个方向对算术平均数进行不断深入研究的历史[1].实际上,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除了应用较为广泛的平均数外,还有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各有优缺点,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对于统计概念的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统计量的计算,而是对其意义的理解.那么,统计概念的理解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纵观这三个概念的历史起源,这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本文从数学史视角来探讨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以期能对中学统计教学有所裨益. 1 利用平均数估计大数 在历史上,平均数最早是用来估计大数的.公元4世纪,在古印度有一个估计果树上树叶和果实数目的故事: 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长有两条大的树枝,Rtuparna需要估计这两条树枝上树叶和果实的数目.他首先估计了根部的一条细枝上树叶和果实的数目,然后乘以树枝上所有细枝的数目,得到估计值为2095.经过一夜的计数,证明Rtuparna的估计十分接近实际的数目[2-3]. 在这个例子中,尽管我们不能确定Rtuparna如何选择细枝,但可以猜想他可能选择了一条平均大小的细枝,由此得到了恰当的估计.平均大小的细枝具有代表性,这可能是算术平均数的直觉使用,因为所选的细枝代表了其余的所有细枝,其数量处于“中间”位置,应该不是太多,也不可能太少,否则所得总数将会变得太大或太小.用现代术语来说,选择枝条的一个代表值a,再乘以枝条的数目n,得到总数n×a=∑xi,其中xi是枝条上的树叶和果实数. 这个例子启发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把大数估计问题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再现这种方法,以培养他们对平均数的直觉能力.教师只有在学生已经发展了代表性的思想之后,才教给他们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以后,再来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 2 中点值是算术平均数的前概念 算术平均数的前概念可能是中点值,即两个极端值的算术平均数.中点值在9世纪至11世纪阿拉伯人的天文、冶金和航海中有广泛的应用.托勒密(Ptolemy,100-170)在《天文学大成》中指出: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是一条法则[4].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观察值的误差,使所得的结果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一个雅典指挥官Thucydides,在《伯罗奔尼撒人战争的历史》一书讲述了利用中点值估计船员人数的问题:Homer给出了船的数目是1200条,并指出,两种不同的船分别有120名和50名船员.我猜想,他的意思是表明了各种船中容纳船员的最大数目是120人,最小数目是50人,因此可以取最大和最小数目的平均数,作为每条船上船员的平均人数,再乘以船只的数量,以此估算出全体船员的人数[5]. ①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数学史融入中学统计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编号:2012Y411)

数学史

五上: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 z 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 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 长×宽。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 三角形面积= 底×高÷2。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 相补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来计算出 它的面积。如下图所示,它们显示了平面图形的转化。 五下: 1、6 的因数有1、 2、 3、6,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1+2+3=6。 像6 这样的数,叫做完全数(也叫做完美数)。 28 也是完全数,而8 则不是,因为1+2+4 ≠8。完全数非常稀少, 到2004 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出了40 个完全数, 其中较小的有6、28、496、8128 等。 2、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 或5 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为什么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 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24 = 20 +() 2485= 2480 +()

20、2480 都是2 或5 的倍 数,所以一个数是不是2 或5 的倍数,只要看? 24 = 2×10+4= 2×(9+1)+4= 2×9+(2)+(4) 2485= 2×1000+4×100+8×10+5 = 2×(999+1)+4×(99+1)+8×(9+1)+5 = 2×999+4×99+8×9+()+()+()+() 3、哥德巴赫猜想从上面的游戏我们看到:4=2+2,6=3+3,8=5+3,10=7+3,12=7+5,14=11+3??那么,是不是所有大于2 的偶数,都可以表 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呢?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 赫猜想。世界各国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我 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要证明却非常困难,成为数学中一个著 名的难题,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4、几何学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源于土地 测量等实际需要。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在数学发 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书从17 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 5、人们很早就得出了长方体、圆柱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因为它 们是河堤、谷仓等的常见形状,而且还有计算体积的需要。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集中而正确地给出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书中在求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时,是这样说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6、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就介绍了“约分术”:“可

林寿数学史教案第八讲19世纪的代数

第八讲:19世纪的代数 19世纪的代数称之“代数学的新生“。 1、代数方程根式解 高斯(德,1777-1855年),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795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1796年发现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图法,1799年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 高斯,“数学王子”,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欧拉以后最重要的数学家,数学研究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发表论文155篇。 1770年拉格朗日(法,1736-1813年)发表《关于代数方程解的思考》,认识到求解一般五次方程的代数方法可能不存在。1799年鲁菲尼(意,1765-1822年)明确提出要证明高于四次的一般方程不可能用代数方法求解。 1824年阿贝尔(挪,1802-1829年)出版《论代数方程,证明一般五次方程的不可解性》,证明了阿贝尔定理。 阿贝尔简介及数学奖:阿贝尔奖(2003-)。 1829-1831年,伽罗瓦(法,1811-1832年)建立了判别方程根式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宣告了方程根式解难题的彻底解决。 伽罗瓦简介。 伽罗瓦的工作可以看成是近世代数的发端,现代数学酝酿的标志之一。 2、数系扩张 1873年埃尔米特(法,1822-1901年)和1882年林德曼(德,1852-1939年)分别证明了e和π是超越数。虚数(即复数)的出现,承认与反承认一直在欧洲徘徊。19世纪复数在数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11年高斯(德,1777-1855年)讨论了复数几何表示。 对复数推广的重要贡献是哈密顿(爱尔兰,1805-1865年),1843年定义了四元数。 哈密顿简介。 1844年格拉斯曼(德,1809-1877年)在《线性扩张性》引进了n个分量的超复数,1847年凯莱(英,1821-1895年)定义了八元数。 3、行列式与矩阵 关于线性方程组解的发展,形成了行列式和矩阵的理论。

古希腊数学史

古希腊数学史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 和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 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取得希腊城邦的领导地位,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 希腊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伊奥尼亚学派到柏拉图学派为止,约为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三世纪;第二期是亚历山大前期,从欧几里得起到公 元前146年,希腊陷于罗马为止;第三期是亚历山大后期,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时期, 结束于641年亚历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 从古代埃及、巴比伦的衰亡,到希腊文化的昌盛,这过渡时期留下来的数学史料 很少。 不过希腊数学的兴起和希腊商人通过旅行交往接触到古代东方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伊奥尼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岸,它比希腊其他地区更容易吸收巴比伦、埃及等古国积累 下来的经验和文化。 在伊奥尼亚,氏族贵族政治为商人的统治所代替,商人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有利于思 想自由而大胆地发展。 城邦内部的斗争,帮助摆脱传统信念在希腊没有特殊的祭司阶层,也没有必须 遵守的教条,因此有相当程度的思想自由。 这大大有助于科学和哲学从宗教分离开来。古希腊第一位科学家—泰勒斯 米利都是伊奥尼亚的最大城市,也是泰勒斯的故乡,泰勒斯是公认的希腊哲学鼻祖。 早年是一个商人,曾游访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就学会古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并加 以发扬。 以后创立伊奥尼亚哲学学派,摆脱宗教,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真理,以水为万物的根源。 当时天文、数学和哲学是不可分的,泰勒斯同时也研究天文和数学。

他曾预测一次日食,促使米太(在今黑海、里海之南)、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两国停止战争,多数学者认为该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他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使法老大为惊讶。 泰勒斯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伊奥尼亚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米尼等。他们对后来的毕达哥拉斯有很大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左右生于萨摩斯,为了摆脱暴政,移居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顿。在那里组织一个政治、宗教、哲学、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到破坏,毕达哥拉斯被杀害,但他的学派还继续存在两个世纪之久。 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不仅仅认为万物都包含数,而且说万物都是数。 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 这个学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算术和几何紧密联系起来。他们找到用三个正整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种公式,又注意到从 1起连续的奇数和必为平方数等等,这既是算术问题,又和几何有关,他们还发现五种正多面体。 伊奥尼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显著的不同。前者研习数学并不单纯为了哲学的兴趣,同时也为了实用。而后者却不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和宗教联系起来,想通过数学去探索永恒的真理。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人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 在数学上,他们提出“三大问题”: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二倍;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一已知圆。这些问题的难处,是作图只许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尺)和圆规。 希腊人的兴趣并不在于图形的实际作出,而是在尺规的限制下从理论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几何学从实际应用向系统理论过渡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这个学派的安提丰提出用“穷竭法”去解决化圆为方问题,这是近代极限理论的雏形。先作圆内接正方形,以后每次边数加倍,得8、16、32、…边形。安提丰深信“最后”的多边形与圆的“差”必会“穷竭”。这提供了求圆面积的近似方法,和中国的刘徽的割圆术思想不谋而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