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否能取代旧媒体

新媒体是否能取代旧媒体
新媒体是否能取代旧媒体

传统媒介:是以单项度向小众化传播限量信息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媒介。

新媒体:新媒介是伴随着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传播媒介,主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介以及楼宇媒介、移动电视媒介等。具有数字化、大容量、易检索性、高交互性、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等特征。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介具有的双向参与性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更合乎推动民主进步的社会理想,同时可以较好地监视社会环境,可以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为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一条民主监督的新途径。但是,新媒体虽有其利之处,但也不是十全十美,仍不足以撼动传统媒体的地位。

1、新媒体发展速度太快,很多东西却来不及沉淀及反思,各项机制和系统尚未完善,绝大部分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及有效规模。

2、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体引以为豪的核心竞争资源,受政策的限制,目前新媒体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都要依赖传统媒体,受传统媒体的限制和影响。

3、新媒体还存在一些比较致命的弱点。比如公信力弱、信息泛滥、也存在安全问题,如病毒、黑客、侵犯隐私等。并且影响知识的权威性。这些缺陷也为它替代传统媒介的道路有极大影响。

4、新媒体下资料需要受众付出大量时间和成本,网络上海量的免费信息实际上增加了受众的负担,即免费信息带来了潜在的暗藏成本,受众的合理选项依然是通过一些定位清晰、具有良好信誉的传统媒体平台来获得关键的信息和指引。

但是,如果传统媒介不进行反思,将新技术跟内容的优势相结合,以积极心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形成新的商业模式,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就有可能被新媒体逐渐取代。

我们认为传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会消失:

1、有很多人接受了新媒体,但还有很多人并未接受甚至没有条件接受,传统媒体的市场仍然很强大。

2、新媒体在收益上跟传统媒体尚不能同日而语,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承担更多风险。

3、新媒体在便利方面暂时不如传统媒体,受限制多一点。

4、新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它的可信度,在民意对社会的反作用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薄弱。

5、两者之间的受众群体是有差异的,人们需要看报纸、看电视,同时也需要上网,使用电脑。两种媒介满足了受众不同的获取信息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目前社会形势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仍然不会会受到颠覆性的挑战,新媒介不会代替传统媒介。未来随着社会人文与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将会进入一个共存的时代,同时也将进入一个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何谓“新媒体” (1)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第一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新媒体释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第二页此处可插入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图片) 二、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新媒体VS旧媒体

新媒体VS旧媒体 2006年8月中旬,“haofeng”使用手机拍摄了台风“桑美”袭击自己家乡的场面,并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国播客网上,把第一手现场视频用最快的时间展示给了关心该事件的人。 广东的“霏霏”今年8岁,自2006年8月起,她坚持把自己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视频上传到中国播客网上,内容包括演出、外出游玩,甚至外婆临终前的视频也上传到网上——她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并展示自己的生活历史。 北京的“唉呦V”自2006年3月份开始在中国播客网上安家落户,并几乎每天上传一个做菜的视频,截至8月20日,累计上传视频155个,被上万人所观看。 2006年8月初,中国播客网的麦蒂ROCKETS通过在自己的卡丁车教学视频上放置广告,获得了来自于中国播客网的第一笔广告收入。对于这些用户来说,他们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已,然而,从市场角度来说,他们却是这场新媒体运动的主角。 目前,在中国有上百万人开始自己制作视频并在互联网上通过播客的方式进行共享。如果说文字形式的博客拉开了新媒体的序幕,那么语音和视频形式的播客则全面带领着新媒体向传统媒体形式发出冲击和挑战。 针对新媒体,国内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定义方式。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也同时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后者是他们的本质区别,这也是传统媒体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成为新媒体的原因。 在表现形式上,新媒体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也就是指大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甚至受益者。分众是媒体的一种全新型形式,但是分众也只是增加了更多的信息终端而已,是一种媒体的量变——还不属于新媒体。 新媒体的形成孕育在web 2.0中,web 2.0网站的兴起以及他们对于用户参与和创造的推崇,使得草根阶层也积极参与到媒体中来,彻底改变了媒体固有的“中心”形式。 美国公共电视公司在一篇文章中对新旧媒体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新旧媒体的思维方式在以下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旧媒体以信息的整理、过滤以及经济利益为核心,而新媒体则更注重于大服务大众,提高用户体验。 旧媒体依靠专业的编辑进行内容制作和筛选,由他们确定大众应该知道什么,而新媒体则将话语权和选择权交还给大众,由大众进行信息的整理,并由大众决定他们接收什么样的信息; 旧媒体要求大众按照他们的时间表来获取信息,新媒体则允许用户随时获取感兴趣的内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和渠道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和渠道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 一、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式 1.病du营销 病du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du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想要推广的信息,像病du一样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传播者。 病du式营销是一种神奇的营销方法。多数情况下,顾客会自愿地传播含有企业或其品牌、产品(服务)关键词的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迅速扩散。相比其他营销、广告推广手段,

病du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接近于零,效益却要显著得多。借助病du营销,不仅能促进大量的一次销售,而且还“俘获”了众多的忠实顾客,为持续营销奠定好的基础。 2.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 简单点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3.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 4.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5.知识营销 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 知识营销需要一定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营销是实现知识营销战略的最佳手段之一; 网络营销需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知识营销的内容是网络营销信息源中对用户最有价值的部分。 6.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需要访问者参与其中,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互动的形式有两种:①由于企业的公关事件或由此引发的话题得到了广大目标群体的共鸣,于是目标群体积极响应,推波助澜,和企业共同把公关事件造成轰动效应。这一形式是公关事件成功的主要方式。②通过一个与人们传统价值观念或习惯对立的活动或话题引起人们的批判与讨论,从而将公关事件效果扩大化。 7.情感营销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社会的 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其后逐步衍生了一个新 的领域,即新媒体营销。笔者在了解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的界定、国内外不同营销方式的对比以及 当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新媒体营销的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以及前景广阔 等新特点,这无论对新媒体的发展还是对新媒体营销的经营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新媒体营销;营销模式;营销新特点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在新的价值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信息的 重整的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这不仅在商业领域带来新的商机,而且将社会群体服务引领 到了社会的最前沿。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不仅在新媒体市场占有 着重要的席位,而且在市场格局中占领先地位,一时发展成为目前盈利的主流。在2007年,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吸引资本大规模流入,营销价值加强,国际化竞 争加剧,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2008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 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体作 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新媒体营销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一环,发展成 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最终带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二、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①关于新媒体的界定,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是以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为代表,他认为“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 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 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②,即新媒体要不断更“新”;二是美国的《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即新媒体要向更“广”的人群;三是当代新媒体是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的一个标志,新媒体已 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工具,更是分众传播能够实现的最好方式,即信息传播须更“快”。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应该体现在新、广、快三个方面,因此,新媒体是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 ①百度百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b12600538.html,/view/1299105.htm 2012年6月10日进入 ②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新旧媒体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新旧媒体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中文四班刘婷 2013141041178 新媒体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由于受到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媒体被人们接受的情况各异,人们对不同媒体的使用情况也可以说各有差别。在这次采访中,我主要选择从性别、学历、年龄和性格、需求等因素对媒体可能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进行而选择了五位采访对象。 首先我将就他们的性别、学历、年龄等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及分类。A性别男、学历为高中水平、年龄在30--40岁之间、目前是一名普通工人;B性别男2014年高中毕业生,年龄18岁左右,成绩较为优异,对文学有较大的喜好;C 性别男,本科大三学生,年龄岁20岁左右,见识较广、理性、自主;D性别女,本科大一新生,年龄18岁左右,性格开朗,思维较开放。 对于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对新旧媒体的界定是什么?也即是说你认为哪些属于新媒体,哪些属于旧媒体。”几乎不受年龄、学历、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大家的回答几乎都差不多,无外乎都是电脑的介入使得新旧媒体产生的分歧,而旧媒体也几乎都是报纸杂志之类的回答,而手机客户端、电视、电脑之类则属于新媒体。这说明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应用深入人们的生活,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我发现在这期间几乎没有人提到收音机、录音机等应该属于新媒体或是旧媒体,因为在人们的直觉或是潜意识中,旧媒体应该是例如报纸杂志等书面媒体或者说是纸质媒体;而新媒体则是在计算机介入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收音机、录音机等媒体两方面的条件都不符合,因此似乎不能强行将其归入哪一类。就我看来,它们应该是介于新旧媒体之间,属于新旧媒体的过度。 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目前你还使用旧媒体吗?如果有,使用的频率如何?如果没有,为什么?。”A的回答如下:“在同龄人中来说,我应该是读书看报比较多的吧,虽然工作很忙,并且现在手机、电脑之类的使用的人特别多,不过我还是坚持每天都会读书看报。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很多年了的原因吧,并且我觉得读书看报比用电子产品,读电子书之类的感觉更像是读书,。”B的回答:“在上高中之前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比较多,进入高中之后使用旧媒体的比例大大增加,首先出于应试需要阅读了大量与考试有关的东西;其次,在高中期间由于对文学的喜好我也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有名的小说以及名著都有看,但是由于学校和家长都是尽职使用电子产品的,所以几乎都是阅读的纸质版的,所以在旧媒体的使用上我可能会比较多。”C的回答:“会读书看报,不过和大多数人一样,所占比例肯定是很小的。首先因为旧媒体的劣势刚好被新媒体所弥补,旧媒体更新慢,信息不够全面,而且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几乎都可以免费获取,可以省去读书看报的很大一笔开销。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书面媒体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优点,书面阅读更适合深层次阅读,而网络则因为其信息量太杂而不能创造深阅读的环境,所以如果是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是尽量选择纸质媒体更好,这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D也做了如下的回答“看报的话几乎是没有了,因为现在网络已经十分发达了,想要获取信息的话随时都可以从网上得到,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信息丰富、全面。不过鉴于我自己是中文系的学生,我读书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因为网络文学会让人感觉浮躁,无法融入其中,也就是说网络不能创造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的创意已经突破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特性及其三个基本要素,提出了互动广告创意的一些方法。针对新媒体时代互动广告的思考,为其成功实践做一定理论准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广告创意 一、引言 互动广告,即新型的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感应式广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的创意则要求广告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一定的场景或情节设计,使广告中的产品更真切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独特互动和联系,从而使受众获得独一无二的参与感。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广告对新媒体的投放持续升温,新媒体广告的迅速崛起与规模成长正深刻的改变着广告传播的方式与效果。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广告已显生存困境。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与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多方面。这些困境,既是媒介格局改变的结果,更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二、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 ①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②有线数字电视;③IPTV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新闻爱好者》杂志供稿 【摘要】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作为现代科技文明高度集合的电视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嬗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浅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是选择扎紧篱笆守住门,全力遏制新媒体,谨防“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还是顺其自然,得过且过,“数数好日子还能过个几年”?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对,面对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不耻下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传统媒体新媒体化更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2000年后,国内广播电台的重新崛起的势头吸引了不少理论界人士的注意,我们经常可以在车上听到主持人刚讲完一个笑话或者刚聊完一个话题突然说:“好,现在我们插播一条刚刚收到的路况信息......”这时不难发现这种打破原有的节目栏目类型与时段分工的信息播出方式,并没有让听众觉得有什么不适,反而恰恰符合听众的口味,让听众感到贴心和方便。 除此之外,广播节目引入了热线电话,全时段、高频率地接受了听众的电话互动。在热线电话不断在各地电台中产生打爆打不进的情况下,手机短信恰好应运而生,广播节目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微小的技术创新,全面应用手机短信的互动进一步拓展了互动用户的人群和范围。这也是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的体现。 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观念新 传统媒体在不断总结、进步的过程日益成熟、完善,但缺乏创新与开拓,带来了发展僵化与死板的弊端。而新媒体完全从“用户的需要”出发,探索一切可能的突破与尝试。实质就是对于传

统观念进行反思,不断寻求新的答案。例如:报纸是否可以自我复制传播?广播是否可以观看?电视是否可以暂停倒放?看电视的观众是否可以直接跟主持人对话?许多想法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而认真研究实施后,就会看到:科技的奇迹往往就是那么简单。 (二)技术新 新观念的实现必须依靠新技术的应用。媒体对于技术的依赖与生俱来,倘若没有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的报纸;没有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广播也难以长葆青春;没有微波、卫星传播技术的成熟以及视频处理设备的日益精良,电视更无法成为时下的传媒之王。如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毫不夸张得达到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地步。 (三)手段新 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权威化、中心化,使得传播效果与受众覆盖面以及传播强度简单相关,传播手段的应用,只有版面、时段与频次这三个法宝,逐渐失去了在手段上创新的想法与动力。新媒体没有先天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在现有媒体市场中分到份额,唯有在手段上有所创新。思考如何改进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将传播中的所有元素,包括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各种符号都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四)效果新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能够更全、更快、更丰富地提供各类新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旧媒体 新媒体比较以及发展趋势

新旧比较: 电视媒体优势 个人媒体地可信度不足以承担引导危机舆论地重任 电视媒体地信誉度为其赢得受众 可利用个人媒体来提高危机传播地时效性 劣势: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时间和空间地限制,不能让信息具有了即时性与持久性,不能无限制地传播信息.而通过新媒体,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信息地障碍,形成了信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地虚拟空间,使用户体验到了身临其境地感觉,这是传统电视媒体望尘莫及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另外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互动性不强,不能像新媒体一样最大化地开发节目内容地市场价值,不能更好地与用户互动、激发用户地热情和增加用户地归属感以及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同时,在信息量方面,传统媒体电视媒体不具备庞大地信息量,而新媒体地信息量可以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地竞争力相对较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真正地自媒体,每个用户都有自己地传受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自愿地传受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地多媒体,可以传受音频、视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地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地草根媒体,手机地低成本以及易操作性,使手机媒体成为用户最多、应用最广地媒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 “危机状态下地传播是一种变异了地传播系统”.危机传播地信息是碎片化地、复杂多变地.而手机短信即时、快速、短小地信息传播特性,恰好符合危机传播原则①,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采集、编辑信息,将信息传播到最大范围,做好信息沟通和意见协调,发挥社会协调和社会动员地作用,协助组织化解危机.手机媒体地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危机传播中地优势:()手机媒体传播定向性强,危机信息有效到达率高;()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个性化,危机信息易于接受;()手机媒体地移动性强,危机信息无孔不入;()手机媒体地高度参与性,危机信息采集便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地特点 、传播范围扩大化 通常我们地危机公关事件,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受到了一定地限制.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地限制,把一个普遍关注地问题反馈给广大地市民,传播范围大大扩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传播地时效性 新闻讲求时效性,而信息地传播同样也是.新媒体地传播不需要通过繁复地核对和制作,时效性增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再现事件,信息采集、发布、传送、接受为一体,迅速实现整个流程地操作.比如新疆*事件,很多人通过手机拍下视频第一时间发布地网络上,被广大网络浏览和转载.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信息地复杂多元 传统媒体由于存在时间较长,体制健全,运作流程固定程序化,必须接受政府地审核和查对.而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着匿名性,并且用户身份复杂难以核实,这就是有关公关危机地信息纷繁复杂、形形色色,有些不利于政府地信息也有可能被公布出来,但是这也要求我们地阅读和理解要有选择性和高度地识别能力,不能偏听偏信,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地意见和看法,不能随波逐流.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论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2600538.html, 论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创新 作者:马亚男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和信息时代,广告行业和广告设计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创新。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结合从业经验和行业发展现状,从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创新,以供学界业界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和信息时代,广告行业和广告设计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告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手段和途径,让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策划创意得以展示给受众,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达使市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广告设计的对象和领域不断增加,为广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时代或者说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受众的需求和感受,遵循广告设计是为商品服务的,而商品是为人们服务的原则,所以归根结底,广告设计是要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绿色简约精神的融入,给消费者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这已经成为高端广告设计界的共识,也是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广告设计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广告设计的灵魂,也是基础,只有对广告设计理念进行创新,才会在广告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创新,简约化、民主化、绿色化和独特化是广告设计理念创新的发展趋势,引领者当前广告设计的潮流。 1.1 设计简约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广告设计越来越注重简约原则,要求广告尽可能的简单、醒目,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告要坚持少而精,力求通过视觉语言给人们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画面信息越复杂,给人们的感觉混论,所以说,消费者对广告画面的注意值和画面的信息量程反比的,画面越单纯,消费者对画面的注意值越高。所以在广告设计中,要力求广告信息,简洁单纯,表达的信息符号化处理,尽量把文字信息转换位简洁的符号图像。一个渴望的眼神,比起一堆细致的心理描述,更能引起人们心理的一阵悸动。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并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并存 科技推动着现代化的步伐,经济浪潮日益席卷着整个社会,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已离不开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的共同圈。信息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的生活更加的快餐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逐渐缩小被日益增强的数字化媒体所取代,这是必然趋势。在我国,目前超过10%的国民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的市场受到网络世界的强力挤压,传统的纸质媒体是被新媒体完全取代还是二者并存?媒体的发展将会如何?经过对新旧媒体的对比,作者认为二者应该会在长时间内相互弥补并存。 想要讨论新旧媒体的孰强孰弱就必须要了解媒体、媒质、媒介的概念。在现今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表象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体。媒体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储存信息的实体,即媒介,如纸张、磁盘、光盘等;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即媒介,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和媒质是不可分离的。 媒介研究专家表示: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而来自美国的消息更悲观,北卡来罗纳州的一位大学教授更大胆语言:美国的报纸将在本世纪40年代消亡。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与20世纪90年代广播之与电视的关系非常相象,当时人们都认为广播媒体会在强大的电视媒体挤压下消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广播摇身而为人们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那么传统媒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是否也会有幸运的发展契机出现,而不至于令自己的广告市场份额一跌再跌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特点说起,看看他们都在哪些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又存在哪些缺点 纸质媒体的缺点 1、即时性低 报纸等出版物从出版到购买者手中需要经历运输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2小时,也可以是1-2天。而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新闻出现,但是这些新的新闻必须要再等到一个传输周期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却是以光速传播的,即使要将信息发往全球,也只需几秒钟。 2、搜索性低 某天当你突然想起一年前你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你想找出来,如果你之前没有将报纸整理好,你几乎很难找出刊登那篇文章的那份报纸。而基于数据库的互联网却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出你需要的文章。 3、储藏、携带不方便 我们可以用一张4.7G的DVD光盘和一堆报纸做比较,一张光盘携带是很方便的,而这张光盘可以携带几万份报纸的信息,你认为储藏DVD会比储藏几万份报纸更占空间吗?更不用说将所需要的资料存在网络硬盘上或发到邮箱里,需要时只要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电脑就可以随时调用了。

试析新媒体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试析新媒体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显著地特点在于互动性,因此广告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企业要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就必须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受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立足于数字化新媒体的特点,详尽分析新媒体时代新型广告受众的诸多方面的变化,并就其对应广告传播策略作出简明性阐述。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受众变革策略 新媒体的界定 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一份关于开发EVR(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接着,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运用到“新媒体”一词。不久之后,“新媒体”一词逐渐在传播学界流行起来。 如今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和领域。但是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各说纷呈,莫衷一是。若干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有过“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的定义。美国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相关的一组数字信息”。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将其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https://www.360docs.net/doc/eb12600538.html,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从受众角度入手将新媒体定义为“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那么究竟该如何为新媒体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义呢?其实新媒体主要体现在一个“新”字上,而“新”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时代都会有相对于传统的新媒体。在西汉之时,中国诞生了世界第一份报纸——《邸报》;1920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广播电台;1926年,在英国的诞生了第一台电视机……千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更新,人类信息的传播媒介也不断发生着改变,“旧”媒体与“新”媒体在人类传播历史中不断地更替。因此,新媒体是一个历史动态视角下不断变化的概念。就其语义学层面而言,新媒体是新近产生的,在技术上、传播方式上领先于旧的传统的媒体形式。因而,我们可以将当前的新媒体界定为:在20世纪后期在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型媒体形式。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日趋于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近些年来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三十种,如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播客、网络电视、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等等。 《中国新媒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显示,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并保持超过40%的年均增长速度,各细分市场如网络游戏、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设计的特性与创作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设计的特性与创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13T10:41:10.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王嘉媛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来临,广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广告用它独特的文化韵味为社会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实质性的贡献价值,尤其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广告设计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趋势,展现出全新的特性,反言之,这些全新的特性又把广告时代的发展推进了时代发展的脚步里。 身份证号码:23010319870815XXXX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来临,广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广告用它独特的文化韵味为社会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实质性的贡献价值,尤其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广告设计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趋势,展现出全新的特性,反言之,这些全新的特性又把广告时代的发展推进了时代发展的脚步里。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告设计;特性 1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设计呈现的特点 1.1创意设计追求个性化 广告创意设计是广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当下商业环境下,广告种类繁复多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广告设计多彩繁复,如果广告在设计及投放过程中没有体现出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那么将会淹没在众多的广告海洋中,不仅消费者难以发现,同时也会降低本身的生存周期。广告设计切记平庸大众,除非一些积淀深厚、顾客群体固定的大品牌广告,例如奢侈品牌的广告可以以情怀为卖点,追求内涵而省去浮华,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其广告内容一定要注重凸显创意,既有助于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培养潜在购买者的购买欲。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有助于精准定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精准化广告内容定制,针对受众的个人需求进行有的放矢,有目的性的增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广告。在贴近受众个性化需求同时,需要加强广告投放的引导性,引导受众需求和企业的优势产品及服务重合,从而将企业的广告宣传效果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企业的盈利。 1.2表达方式更加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是当前乃至未来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考虑的一种设计思想,其要求广告设计者以人为本,尽可能增加一些人性化设计的元素,包括人的情感、情绪、情趣、情调等方面。广告不仅需要正确的传达商家的宣传意图,介绍商家产品特点,同时也需要真正的契合消费者的审美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最高级的需求是精神层面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换言之,在进行广告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感官上的宣传介绍,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得到受众和潜在消费者的理解与肯定。国外的广告市场坚持渠道为王,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垄断主义坚持在大平台上广告投放广告以增加曝光率,增加受众的关注度,而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投放不仅需要坚持渠道为王,同时也应该坚持内容为王,即增加内容的可读性,既保证创意设计也要保证方便受众理解,能够引起共鸣。 1.3数字化技术成为广告依托基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广告出品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宣传方式和发展机会。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能催生一个新的广告形式,广告设计在不断接受新事物和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更多元化的广告形式。换言之网络平台为广告的投放提供场所,而数字技术则为网络平台的繁荣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的根本优势在于终端便捷和成本较低,能够以最为经济且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受众最大量的信息内容,而使用的灵活性使得受众在阅读媒介信息产品时不受到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媒介渗透的时间和地点不在固定,辐射的领域却更加广泛,因此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广告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既包括平面广告,也包括电视和各大门户网站上的视频广告。 2新媒体环境变化所带动的广告设计创作研究策略 2.1采用更加具有扩张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诞生了多种多样的复合性传播形式,在这个令人惊讶和惊喜的时代,广告已经进入了令人欣喜不已的转型期。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广告传播的过程,必须要完成在广告受众传播地位之前的精神搜索,搜索之后,考虑到广告受众的特点,然后才选择广告传播形式,对于广告传播内容的创意和阐述,以及整体的收视效果,必须要采取调研报告的方式,把媒体投放选择的结合形式,采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采用更加具有扩张性的信息传播形式,并不是使得广告具有张性或者硬性传播的特点,而是在新媒体环境之下采用广告传播的传播本质,将信息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偶发的邂逅,一种美好的索求和满足,在大众信息被无意的碰撞时,消费者应该避免在轰炸式的传播进行中认识商品,而是应该在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上同时搜索和满足整体广告传播形式。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具有扩张性和张力,使信息能够更加渗透人心,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的理想,让产品成为消费者内心的美好事物。广告必须要有爆发性,也应该有情感的扩张性广告在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之后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互动性的广告是新型的广告模式,而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情感体验之上的广告,应该满足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的时空互动特征。在技术上更加依赖计算机系统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广告形式,可以有效的带动传播机制和传播媒介,互动性和个性化是传统媒体单向输出时吸引受众接收的重要特点。 2.2建立无线产业和重组产业的新模式 广告形式和广告营销的重组,应该以搜索和满足的广告传播模式有效的展开,围绕一切广告活动所展开的广告生产和广告制度的行为,都应该服务于广告设计的初衷,尤其是广告消费和其他经济活动所构成的市场体系,以及情感互动环境,都应该在广告产业,各个产业和新媒体的环境之下进行。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广告产业链,贯穿了整个广告产业的过程,尤其是将广告的结构,广告的组成,广告的传播形式,以及广告传播媒体的各个受众地位和作用,与广告公司本身的创作模式和运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在实现从创意革命到广告创意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过程中,建立无线产业和重组产业的新模式,是因为广告的传播终端70%以上都是以无线的形式出现,方便、快捷、碎片化,随时的渗透式创意广告革命的新特点。广告的集训模式,广告创作和运营模式的变革,必须使得广告走上产业集群化和产业链快速发展之路,构建一个理性和健康的大众文化消费环境,在广告发展的基本形式和产业链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实现广告产业集权化和高度专业化的革命。 2.3实现新媒体广告的互动特性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新媒体发展的形式日益明朗,在终端设备,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和广告的时候,对于广告的免疫力也越来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