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第一节眼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眼球的解剖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纤维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膜缘。葡萄膜,即色素膜,又称血管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视网膜: 是由神经外胚层形成的视杯发生而来,分为两层,内层为感光层,外层为色素层。二层之间有潜在性空隙,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而形成视网膜脱离。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及玻璃体。房水是透明的液体,由睫状突上皮产生。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由晶体囊和晶体纤维所组成。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于眼球后4/5的空腔内。

眼外肌共有6条,司眼球的运动。四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两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的血供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长短动脉,静脉主要有眼上静脉。

二、检查方法

(一)仪器

采用探头频率在5-10MHz实时超声诊断仪,如检查角膜或睫状体等浅表结构时,可用

20-60MHz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睛血管的血流情况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头频率为5-6.5MHz。

(二)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位,两眼自然闭合并直视前方天花板,眼外伤眼球闭合之前的检查,应使用大量的无菌耦合剂,探头放在眼睑上,不能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外伤由于广泛性的水肿,增益应该加大,以克服眼睑所引起的声波衰减。声束方向与眼轴平行,取纵切、横切、斜切和外侧切(后者可同时配合眼球转动)。扫查原则为先正常眼,后患眼,左右比较、纵横比较。三、眼部的正常超声表现

正常眼球和眼眶的声像图可见到角膜、前房、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简称晶体)、玻璃体、前、后巩膜呈较长的光带或光环,而前方和玻璃体为声学透声区,故显示为暗区。

正常晶体位于前房与玻璃体之间,呈不完整的梭形结构,超声检查无论采取何种切面,晶体均只显示部分囊膜,内部为无回声区。

眼眶在扫描平面通过视神经时球后波型表现为W型的声学不透声区而呈密集光点。其前面以眼球为界,后面则因声学的空白三角暗区向眶尖变宽而成锯齿形,视神经波型始终如一地形成在球后波型的三角暗区。

眼动脉表现为流向探头的红色血流。眼动脉频谱图的形态为一类似直角三角形的三项波。

视网膜中央动脉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的彩色多普勒非常容易识别,红色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兰色的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彼此直接相邻。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频谱图为正向波,而视网膜中央静脉则为负向波。

睫状后短动脉的流速低于视网膜中央动脉。

眼上静脉的彩色血流表现为蓝色,表明血流背离探头。频谱图中显示为低流动的连续波形。

四、异常眼部的超声表现

白内障

【临床概述】

晶体囊受损害或晶体蛋白质发生改变,而晶体变混浊,称为白内障。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遗传和先天因素、代谢障碍、年老和全身病等内因,又有中毒、外伤或眼病等外来原因。一旦房水成分或晶体囊膜渗透性发生变化或有某种因素影响它的代谢过程,都会引起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超声表现】

声像图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前后径增大,范围在4.8-6.6mm。晶体形态呈椭圆形、圆形或窄带形,晶状体前、后囊回声增强、增厚,皮质区呈条带状相对强回声反射,中心部呈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相对强回声反射光点或光斑。当病变侵犯到晶体囊和核时,晶体可表现为“双同心的圆”征。

晶体脱位

【临床概述】

晶体脱位的原因有外伤性和先天性两类,据脱位的位置不同可分全脱位和半脱位。晶体可完全脱位至玻璃体腔内,此时前房变深,虹膜失去支撑而在眼球转动时出现虹膜震颤,如晶体脱位至前房,则不易被察觉,因会阻塞瞳孔,故可致眼压升高,形成青光眼,应及时摘除晶体。眼球挫伤后常会发生晶体半脱位,其特征是瞳孔区尚可见到部分晶体,如不散瞳进行检查,往往因晶体边缘为虹膜所遮盖而被忽略,但仍可见到有不同程度的虹膜震颤。

【超声表现】

晶体异位的超声表现为晶体偏离原位,半脱位时晶体脱位于前房或向一侧脱位,全脱位时晶体完全位于玻璃体内,此时晶体在玻璃体内的形态随声束与晶体的方向不同而改变,可表现为梭形、椭圆形及圆形的回声,边缘回声增强增粗,转动眼球时可见晶状体随玻璃体活动而移动,但在合并玻璃体内机化时,晶状体的活动不明显,此时典型的晶状体脱位常难以显示,容易造成漏诊。

青光眼

【临床概述】

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乳头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称青光眼。本病的主要体征高眼压、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其发病率约占全民的1%,40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2.5%。

【超声表现】

青光眼的超声表现在形态学方面的改变可有眼轴延长,视乳头凹陷,这与视乳头萎缩及凹陷及视力下降有关,其主要改变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其中以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改变最

成人超声正常常用参考值

成人超声正常常用参考值 肝脏和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12-14cm。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 二.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4. 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三.门静脉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四.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五.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超声检查操作手法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浅表器官超声诊断整理

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第一节眼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眼球的解剖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纤维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膜缘。葡萄膜,即色素膜,又称血管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视网膜: 是由神经外胚层形成的视杯发生而来,分为两层,内层为感光层,外层为色素层。二层之间有潜在性空隙,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而形成视网膜脱离。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及玻璃体。房水是透明的液体,由睫状突上皮产生。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由晶体囊和晶体纤维所组成。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于眼球后4/5的空腔内。 眼外肌共有6条,司眼球的运动。四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两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的血供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长短动脉,静脉主要有眼上静脉。 二、检查方法 (一)仪器 采用探头频率在5-10MHz实时超声诊断仪,如检查角膜或睫状体等浅表结构时,可用 20-60MHz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睛血管的血流情况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头频率为5-6.5MHz。 (二)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位,两眼自然闭合并直视前方天花板,眼外伤眼球闭合之前的检查,应使用大量的无菌耦合剂,探头放在眼睑上,不能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外伤由于广泛性的水肿,增益应该加大,以克服眼睑所引起的声波衰减。声束方向与眼轴平行,取纵切、横切、斜切和外侧切(后者可同时配合眼球转动)。扫查原则为先正常眼,后患眼,左右比较、纵横比较。三、眼部的正常超声表现 正常眼球和眼眶的声像图可见到角膜、前房、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简称晶体)、玻璃体、前、后巩膜呈较长的光带或光环,而前方和玻璃体为声学透声区,故显示为暗区。 正常晶体位于前房与玻璃体之间,呈不完整的梭形结构,超声检查无论采取何种切面,晶体均只显示部分囊膜,内部为无回声区。 眼眶在扫描平面通过视神经时球后波型表现为W型的声学不透声区而呈密集光点。其前面以眼球为界,后面则因声学的空白三角暗区向眶尖变宽而成锯齿形,视神经波型始终如一地形成在球后波型的三角暗区。 眼动脉表现为流向探头的红色血流。眼动脉频谱图的形态为一类似直角三角形的三项波。 视网膜中央动脉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的彩色多普勒非常容易识别,红色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兰色的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彼此直接相邻。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频谱图为正向波,而视网膜中央静脉则为负向波。

浅表小器官超声诊断规范

浅表、小器官超声诊断规范 第一节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区,呈蝴蝶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部分有椎叶。 甲状腺的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和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来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甲状腺下动脉发自手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从下级的背侧进入。甲状腺动脉的血流频谱,最大流速15-45 cm/s,甲状腺的动脉是低阻力动脉,阻力指数在0.5到0.6。 甲状腺主要产生甲状腺激素T3和T4甲状腺激素(T3,、T4 )。T3、T4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贮存在甲状腺滤泡的胶体中;经蛋白水解酶作用释放入血,血液中T3占10%, T4占90%,T3生理作用较T4高4~5倍. 甲状腺激素影响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增高时表现为甲亢:代谢增强,消瘦、多汗、心率快;减低时表现为甲低:代谢降低,水积蓄,粘液水肿。 一、适应证 1、甲状腺肿大或萎缩。 2、鉴别甲状腺囊性或实性结节。 3、鉴别单发或多发结节。 4、协作临床鉴别良性与恶性结节 二、检查方法 1、仪器选用7.5~10MHz的高频线阵探头,直接进行检查 2、患者准备一般采用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个别病例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仰卧位不能得到满意的声象图时,可采用颈部侧向健侧探查。或采用侧卧位,躯体侧向健侧,可分别探测左、右甲状腺组织及其病变部位。如检查颈侧方淋巴结时,头可偏向对侧,也可采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3、操作方法颈部两侧纵向扫查:显示甲状腺完整的上、下极,为最大长径,横向扫查:应从上至下逐渐移行,在甲状腺外侧缘显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横断面水平内侧为气管处测量甲状腺的左右径和前后径。于正中横扫探查峡部。正常参考值上下径40-55mm,横径20-25mm,前后径10-15mm,峡部的前后径<4mm。 4、扫查切面与测量 1 右叶矢状切面(纵切面)测量上下径及前后径。 2 右叶横切面(峡部水平)测量右叶横径。 3 峡部横切面(包括左、右叶)测量峡部前后径。 4 左叶矢状切面(纵切面)测量上下径及前后径。 5 左叶横切面(峡部水平)测量左叶横径。 6 斜切扫查 必要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以观察甲状腺的上下活动范围。 三、检查内容 1 甲状腺肿大或萎缩,甲状腺内如有结节,应检查位于左叶或右叶,是单发或多发。 2 甲状腺结节是囊性或实性。 3 甲状腺结节的边界是否光滑,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是强或弱,有无微粒样钙化。 4 颈部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 5 如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还应观察血流,供临床参考。 四、注意事项 1 如颈部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是否来自同侧甲状腺病变。 2 甲状腺峡部上方囊肿,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颈侧方囊肿应考虑来自鳃裂囊肿。 3 如怀疑病变有引起甲状腺功能改变者,应结合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提高

超声正常值

超声正常值 儿童! 1)心界 年龄左界右界 <1岁, 左锁骨中线外1~2cm , 沿右胸骨旁线 2-5岁, 左锁骨中线外1cm , 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之间 5-12岁, 左锁骨中线上或线内0.5~1cm , 接近右胸骨线 >12岁, 左锁骨中线内0.5~1cm , 右胸骨线 心胸比率<1岁:<0.6、1~6岁:<0.55、>6岁:<0.5 (2)肝脏大小: 正常:<1岁:肋下2cm内,1~4岁:肋下1cm内,>7岁:肋下不能扪及 轻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上 中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下,但未超过脐平 重度肿大:肝脏下缘超过脐平 (3)脾大分度: 正常:一般肋下不能扪及(10%的1岁以内小儿肋下恰及) 轻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内 重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4)头围出生:34cm、6月:43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出生:32cm、1岁:=头围、>1岁:=头围+岁数—1 腹围<2岁:=胸围、>2岁:<胸围 (7)身长出生:50cm、3月:60-61cm、1岁:75cm、2-12岁:=岁数×7+70cm 体重1~6月=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6+月龄×0.25、≥2岁:岁数×2+7(或8) (9)前囟1.5岁前闭合、后囟6-8周前闭合、骨缝3-4月前闭合 (10)腕部骨化中心数1~9岁=年龄+1 (11)体表面积<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0.035+0.1 >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30)×0.02+1.05 成人各器官正常测量切面及测量值: 第一节肝脏和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二.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