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思想精髓在于把非瓦尔拉斯均衡作为现实经济的一种常态,而把瓦尔拉斯均衡看作是一种特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试图把凯恩斯理论强行纳入一般市场均衡结构,其结果是使凯恩斯理论更加远离现实世界和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因此,他们试图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完全弹性的前提假设基础上,在一个明确的非均衡的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微观基础。

非均衡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重新解释和拓展、是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的。

在瓦尔拉斯消费函数中,代表性家庭的需求表现为:—定的预算可能性和市场价格约束的、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的需求。如果给定预算约束,则需求是价格的函数。由于假定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价格信号调整可以保证市场全部出现;家庭实现的需求等于意愿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一定具有充分弹性,并使市场出清。在这种情形下,家庭消费行为不仅受价格信号调节,而且也受非价格的数量信号调节。

克洛沃在家庭消费行为的双重决策和自愿交换前提假定下,分析了劳动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1他认为,家庭消费计划不仅取决于实际工资W/P(其中W为名义工资、P 为价格水平),而且还受劳动供给量(N~)的约束,即家庭有效需求函数为C=f(w/pN~)。当不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消费受价格信号调节;当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将根据能够实现的劳动供给量决定消费品的购买量,即家庭消费计划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W/P·N~)。克洛沃还认为,劳动市场的数量限制导致家庭就业不足,从而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商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宏观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微观原因。

巴罗和格罗斯曼分析了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2他们认为,在这一情形下,由于实现的消费需求小于其意愿需求,家庭对不能实现的商品需求可能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把不能消费掉的收入储蓄起来;二是通过减少劳动供给来增加闲暇。如果长期存在过度需求,储蓄和闲暇对不能消费掉的收入都具有替代性。一般来说,两种反应的某种组合将是最理想的。在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家庭的第二种反应会导致劳动供给量减少,从而引起产量下降。

克洛沃、巴罗、格罗斯曼等人还通过引入预期和存货两个因素,假定价格和工资率具有刚性,分析了非均衡条件下的企业行为。他们认为,在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可能受到市场销售量和就业量两种数量约束。在图3.1中,F点表示企业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都不受数

1参见克洛沃:“凯恩斯的反革命”,载汉恩等编写的《利息理论》;伦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60版。

2参见巴罗和格罗斯曼:“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载《美国经济评论》第61期。

量约束,商品市场中的需求量等于企业的意愿供给量(图中的X0);劳动市场中家庭的劳动供给量等于企业对劳动的意愿需求量(图中为I0)。FA线代表企业受到劳动供给的数量限制时的商品供给曲线。由于家庭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劳动小于企业的意愿需求.企业的有效供给小于意愿供给,即x<x0。FB线代表企业受市场销售量的数量约束时的劳动需求曲线。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将减少劳动雇用量,从而降低产量。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取决于预期市场销售量。图中的C点表示存在劳动供给量和市场销售量的双重数量约束,企业有可能把C点对应的就业量所能生产的商品用于增加存货。

如果说巴罗、格罗斯曼等人的上述微观非均衡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宏观非均衡模型的话,那么.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理论则试图给非均衡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非均衡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贝纳西在《市场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货币经济条件下的单个市场和多个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并进而用这—理论框架解释宏观上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

贝纳西首先考察了固定价格条件下的单个市场非均衡状态。他提出了两组不同的需求和供给概念,用d 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对第P种产品所实现的购买量,用s 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对第P种产品的销售量,用d~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想要消费的需求量,用s~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想要出售的供给量。实现的购买量和实现的销售量必相等,因为是事后的。所以就有:

∑n i=1 d ip*=∑n i=1 s ip* (3.1)

但是,想要消费的需求量和想要出售的供给量就不一定相等,因为他们是事前的。所以就有:

D~=∑n i=1 d~ip*≠∑n i=1 s~ip*=S~ (3.2)

显然,只要D~≠S~,那么,在交换过程中就总有一些需求或供给是不能实现的,市场处于未出清状态。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将通过数量调整(即配额计划)来实现短边均衡。例如,在按比例配额方案下,当社会想要实现的总供给量S~大于社会想要实现的总需求量D~时、按短边规则,能实现的需求量等于想要实现的需求量;想要实现的供给量只能按D~/S~比例实现。当S~<D~时,企业实现的供给量等于想要实现的供给量;而能实现的需求量则按S~/D~比例实现。在按排队方式进行配额的情况下,则情况不同。假定存在n—1个需求者和一个供给者,当时D~>S~时.需求者根据排队次序配额,其规则是:

d i*≤S~-∑i-1j=1 d j* (3.3)

上式表明,当第i个需求者去购买时,所能实现的购买量最多只能是他前面的需求者购买后所剩下的量。

贝纳西在单个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基础上,通过引入“溢出效应”概念,对多个市场进行了非均衡分析。所谓“溢出效应”,是指行为人由于在别的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受到了配额限制,从而在某一个市场上想要发生的交易受制于其他市场的配额约束,结果实际发生的交易额低于想要发生的交易额。贝纳西通过对单个市场和多个市场的非均衡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行为和家庭行为,并得出了与克洛沃等人基本一致的结论。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分析,为宏观非均衡分析创造了新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3

3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理论详见:贝纳西的《市场非均衡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平新乔等:“西方学者论社会主义非均衡”。《管理世界》1989年第三期。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不认为是“不治之症”,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⑴际消费倾向递减人们不爱花钱 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有关。 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总小于1。即消费量的增加不象收入增加那样快。凯恩斯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律。 凯恩斯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⑵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信心不足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⑶流动偏好人们愿意手持现金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是“流动偏好”。 ◆人们之所有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款,是根源于交易动机(如购物方便)、谨慎动机(如为应付疾病、车祸等)、投机动机(如抓住机会购买债券)。 总体上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 的消极保护者,而应作为积极的干预者。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 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 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 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情况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解决当前大量的失业现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阐明该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于失业问题的对策,并利用该理论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失业就业政策 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背景较为相似,所以本文认为其有关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凯恩斯理论提出的背景 1928—1939年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平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现实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 二、凯恩斯理论对失业的解读与对策 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的均衡,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对这三个因素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得世界范围的需求变得严重不足(尤其是欧美),加之前期的人民币大幅升值,造成的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出口型企业的大量倒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GDP的35%来自出口产业),造成了我国当前大量失业的现象。 对失业问题,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金融危机和失业。 2、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者需求,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3、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他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6.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答: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第十五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 ?传播凯恩斯理论的忠实斗士:西摩尔·哈里斯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 一部成功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948年问世 ?熟练的应用简单的代数和简明的图形阐明并简化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该书在数理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纯粹的逻辑科学,但又把无经验内容的李嘉图恶习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推向极致。 ?萨缪尔森于1962年对国会通过肯尼迪减税法案起了推动作用,该法案试图通过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增长。这项法案刺激了经济繁荣。 ?《经济学》在经济学界独占鳌头。萨缪尔森于196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贡献 ?补充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 ?1.增加投资:政府支出比减税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2.提高公众的消费倾向: ?“节俭悖论” ?储蓄是经济系统的漏出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 凯恩斯强调储蓄减少目前消费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储蓄未来构成生产性投资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储蓄是一种未来的支出,可通过新技术,教育和培训改进生产要素。?如果每个人都疯狂的去百货公司购物,那么对新产品和技术的投资是否会扩张??投资不仅是当前需求的函数,而且是未来需求的函数;长期和短期利率都影响投资和资本形成。 ?消费的暂时减少不会导致普遍的萧条,储蓄的增多会导致利率下降,这将促进商业,特别是资本品产业和研发活动不断扩大规模。 经验检验:70年代的通胀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实业具有替代关系。 ?1970年代,出现“滞涨”,石油和商品价格飙升,而工业国陷入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兴 ?发明AS-AD曲线解释“滞涨”: ?AS曲线左移,导致低产出和高价格。 ?萨缪尔森说:“供给冲击带来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产出减少和失业增多。”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定义: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

c[,w]=x(y[,w])。 2.客观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工资单位之改变;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时间贴现率;财政政策之改变;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4.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凯恩斯通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通论读书笔记 【篇一:凯恩斯《就业,利益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及读书 笔记】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经济学家以及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 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 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 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危险的倒不是既得 权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 效需求问题。面对同一问题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所以 结合课堂在阅读过凯恩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所写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这本著作之后,我在他经济学的理论之下有了一点哲学 体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新事物的成长。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节俭这一话题,凯恩斯将个体与国家乃至社会分开也同时揭露 了一个哲学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 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 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面对问题 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 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也希望这本书是我看待事物变得更加深刻 的起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 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古典学派认为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 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所以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会想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有价证券,此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反之。所以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渐函数。综上所述,凯恩斯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 =f (Y, i ) 其中Y 为收入,和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i 为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化。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量除了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以外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预期损失和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第二,持有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括利息收益以及价格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等。间接收益即持有货币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享受的优惠。根据以上理论,弗里德曼得出了他得需求函数: M 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M d/P――实际货币需求,即持有得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Yr――实际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 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也不确定。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Rb――债券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Re――股票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gP――预期价格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u――影响货币持有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不定。 由此说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是上述全部因素的函数。 弗里德曼同样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与利率有关,但是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德i 不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通论》理论的学术背景、理论特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财政政策在今天金融危机背景下反思凯恩斯政策 浅议凯恩斯政策 【摘要】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凯恩斯政策。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财政政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也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然而,在20世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美妙说教,使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主张上也束手无策。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也使正从传统经济学中走出来的凯恩斯彻底醒悟,为其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以上原因促使其在193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一反过去的立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这三派别及其观点各有创新,也各有不足,它们的前途将是怎样,有待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早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to 1960s period, Keynes economics a western economics new orthodox. However, this new orthodox Keynes economics from 20th century 70's 20000yds are to this day,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formed a "new classic " and "new Cambridge school" an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three factions. These three factions and its view each have innovation, also have each inadequacy, their future will be how, needs to be tes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early Keynesians New classic New Cambridg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