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图

福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图

附件3 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图

(完整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docx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试行)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分标准得分 明确了标准化试点领导机构及职责,得 1 分; C1领导职责 (2 分 ) B1 组织管 试点单位或区域主要负责人承担标准化试点建设领导职务的,得 1 分。 理( 4 分)组建标准化试点工作机构,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物资等工作条件, C2工作机构( 2 分)得 1 分; 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掌握标准化知识与工作方法,至少接受过 10 学时标准化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明,得 1 分。 A1 基本要将标准化工作及试点建设纳入试点单位或区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促进标 准化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得 1 分; 求( 10 分) C3管理机制( 2 分) 制定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制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以及 标准化考核奖惩、持续改进等工作机制,并能长期有效运行,得 1 分。 B2 机制建 设( 6 分) C4经费保障( 2 分)为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经费,通过文件等形式建立了标准化工作经费长期保障机制,得 2 分; C5激励政策( 2 分)发布了标准化工作激励和奖励机制、政策性文件或主要领导批示的,得 2 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C6 体系规范性( 2 分) C7 体系完整性( 4 分) B3 标准体 系要求 (12 分) C8 体系协调性( 2 分) A2标准体 系( 30 分) C9 体系有效性( 4 分) C10 标准规范性( 6 分) B4 标准要 求( 18 分)C11 标准科学性( 6 分) C12 标准适用性( 6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标准汇总表及编制说明满足GB/T24421 等相关 国家标准的要求,或者与本单位、本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流程相适应, 得2 分 标准体系构成合理、结构完整,覆盖试点建设所涉及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全部事项 ; 标准体系从试点单位或区域实际出发,覆盖了主要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各环 节,得 2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之间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能够体现该试点所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特点,体现该单 位或区域特点,得 2 分; 标准体系与该单位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该试点建设目标任务相协调,能支撑 业务发展,得 2 分。 标准文本格式规范,满足GB/T1.1 要求,标准文本结构合理,标准语言表达 准确、严谨、简明、易懂,术语、符号统一,标准制修订程序规范,得 6 分; 标准技术要求合理,指标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得 6 分; 标准内容与组织管理特点相适宜,与管理服务活动、流程相匹配,能反映服 务对象的需求,得 6 分

企业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结构图

--WORD格式--可编辑-- 企业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体系表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的编排结构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结构图,如图所示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一览表,见表 A.1 。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 1 标准化 2 经济 3 安全 4 环境 5 质量 6 计量 7 电力建设 8 电力生产 9 信息化10 其他 1.1标准 2.1经济 3.1安全 4.1环境 5.1质量 6.1计量 7.1 电力建设 8.1 电力生产 9.1信息化10.1其他化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 1.2标准 2.2经济 3.2安全 4.2环境 5.2质量 6.2计量 7.2 电力建设 8.2 电力生产 9.2信息化10.2其他化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 1.3标准 2.3经济 3.3安全 4.3环境 5.3质量 6.3计量 7.3 电力建设 8.3 电力生产 9.3信息化10.3其他化行政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章行政规章行政规章行政规章 规章章章章章章7.4 电力建设8.4 电力生产9.4信息化10.4其他1.4标准 2.4经济 3.4安全 4.4环境 5.4质量 6.4计量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规范性文化规范化规范规范性规范性规范性规范性7.5 电力建设8.5 电力生产件件 性文件性文件文件文件文件文件方针政策文方针政策文9.5信息化10.5其他1.5标准 2.5经济 3.5安全 4.5环境 5.5质量 6.5计量件件方针政策方针政策化方针方针政方针政方针政方针政方针政文件文件 政策文策文件策文件策文件策文件策文件 件 图 A.1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结构图

品质体系框架图.

品质体系框架图 图中各缩写词含义如下: QC:Quality Control 品质控制 QA:Quality Assurance 品质保证 QE:Quality Engineering 品质工程 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来料品质控制 LQC:Line Quality Control 生产线品质控制 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制程品质控制 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最终品质控制 SQA:Source (Supplier) Quality Assurance 供应商品质控制 DCC:Document Control Center 文控中心 PQA: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 制程品质保证 FQA:Final Quality Assurance 最终品质保证 DAS:Defects Analysis System 缺陷分析系统 FA:Failure Analysis 坏品分析 CPI:Continuous Process Improvement 连续工序改善 CS:Customer Service 客户服务 TRAINNING:培训 一供应商品质保证(SQA) 1.SQA概念 SQA即供应商品质保证,识通过在供应商处设立专人进行抽样检验,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而从最源头实施品质保证的一种方法。是以预防为主思想的体现。

2.SQA组织结构 3.主要职责 1)对从来料品质控制(IQC)/生产及其他渠道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并要求改善。 2)耕具派驻检验远提供的品质情报对供应商品质进行跟踪。 3)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品质隐患。 4)根据实际不定期给供应商导入先进的品质管理手法及检验手段,推动其品质保证能力的提升。 5)根据公司的生产反馈情况、派驻人员检验结果、对投宿反应速度及态度对供应商进行排序,为公司对供应商的取舍提供依据。 4.供应商品质管理的主要办法 1)派驻检验员 把IQC移至供应商,使得及早发现问题,便于供应商及时返工,降低供应商的品质成本,便于本公司快速反应,对本公司的品质保证有利。同时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使用情况及IQC的检验情况,专门严加检查问题项目,针对性强。 2)定期审核 通过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有利于全面把握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要求改善,从而从体系上保证供货品质定期排序,此结果亦为供应商进行排序提供依据。 一般审核项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品质。 B.生产支持。 C.技术能力及新产品导入。 D.一般事务. 具体内容请看“供应商调查确认表”. 3)定期排序 排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供应商的品质及综合能力,以及为是否保留、更换供应商提供决策依据.排序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SQA批通过率:一般要求不低于95%。 B.IQC批合格率:一般要求不低于95%。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高血压考核标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高血压)综合考核标准(100分) 考核人员:时间:201 年月日专干签字:院长签字: 项目内容标 分 考核方法及标准扣分得分 组织管理队伍建设5分组织机构及职能 3 有项目领导小组及分工、项目实施方案、规范各1分。 组织队伍 2 专干人(毎镇至少1名以上专职慢性病工作人员),仅1人且兼职扣2分;人员分工文件 (201 )号,无分工文件扣1分(有2人以上时)。 制度建设5分首诊测血压制度 及落实 3 有首诊测血压制度并上墙,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门诊落实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 制度,测血压率达90%以上。按时上报首诊测血压季报表,缺制度扣1分,有制度未上墙扣 0.5分,未按时报报表扣1分,一科不达标扣1分。 双向转诊 2 有登记册及记录,有转诊单且相符(1分)、按时上报双向转诊季报表(1分). 资金 管理5分资金使用管理 5 费用与绩效挂钩,费用按时按标准下发,未按时扣1分;未按标准扣3分,未发放扣5分(要 求检查会计帐务)。 - 1 -

工作基本资料40分 年度工作计划 2 工作计划(201 )号文件,随访工作计划(201 )号文件,各1分 半年、年终总结 2 各1分 三册资料 6 有筛查登记册(1分),有管理登记册且电话达85%以上(2分)、有服务管理登记册且随访人 员签名及随访时间相符(3分) 。报表及汇总资料8 及时按要求上报慢性病常规报表有纸质及电子版存档(3分)、有各村常规报表(2分),有以 村为单位的高血压汇总册且村、镇、县三级相符(3分) 报告卡资料 6 心脑血管及肿瘤报告卡填写完整、规范(2分)、数量与报表相符(2分)、肿瘤报告卡按时上 交疾控中心(2分). 培训 6 每2月1次小型培训(有记录,2分),每半年1次大型培训(有通知、签到、培训资料、试 卷、影像、小结等资料4分). 健康教育 6 有每年不少于6次的宣传板报底稿及宣传资料下发记录(2分),有康复指导工作记录(2分), 有每年不少于6次的活动日宣传资料(有安排、总结、影像资料2分)。 康复指导 4 随访卡上有针对性康复指导意见达90%以上,达不到不得分。 信息 化建设10分信息录入8 应录入村,实录入村,(少1村扣1分,可倒扣),应录入高血压患者随访信息 人次,实录入人次,(达不到90%扣3分,达不到80%扣5分,达不到60%扣6分) 随机抽查1个村查看信息录入是否及时、完整,网上查看录入不及时扣1分,录入不符扣2 分。 信息共享 2 熟练掌握网络信息系统且能共享(2分)。 - 2 -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标准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培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品牌,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四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联席会议负责审核、确定试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部级联席办公室)具体承担发布试点征集、下达试点任务、开展试点监督、确认试点评估结果等相关事宜。

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省级联席办公室),具体承担辖区内标准化试点的征集、初核、上报、评估等相关管理事宜。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争取省级人民政府对试点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试点建设。试点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作为试点的保证单位或者承担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六条试点工作应当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合、自愿申报、有序实施的总体要求开展。 第七条试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需求相结合; (二)与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维护服务提供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相结合; (三)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

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通用版)

( 管理体系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框架- 基本结构(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tha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ame enterprise must hav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 (通用版) 为了对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有一个初步了解,首先比较一下英荷壳牌石油集团公司(Shell),挪威国家石油集团公司(Statoil)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三个公司的HSE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示于图1、图2和图3。 图1皇家英荷壳牌石油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结构 图2挪威国家石油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结构 图3CNPC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素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上面三个大型石油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的结构框架中,虽有用语和要素数目等方面有差别,但关键要素和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并在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按“戴明”模式建立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是一

个持续循环和不断改进的结构,即“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的结构。 2)由若干个“要素”组成。关键要素主要有:领导和承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风险评估和管理,计划,实施和监测,评审和审核等。 3)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这些要素中,领导和承诺是核心,方针和战略目标是方向,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作为支持,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是循环链过程。 4)框架结构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课题遴选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部署,摸清成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标准化现状、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构建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过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对以下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研究机构。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委托单位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课题内容 (一)课题名称 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基础理论与构成要素,深入研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现状和特点。 2.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现状、经验与问题。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公平普惠为目标,分别从工作现状、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国内外发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分别从

国外、国内和可供成都市借鉴的经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4.完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 5.完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三)经费预算 19万元以内,包含可能发生的出差费用及专家评审费。 三、申请条件 (一)申请单位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可以联合申请、合作开展研究。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研究的实际工作经验,组建课题组并明确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成果按期实现延伸转化或以政务信息等方式开发利用。 2.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该课题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作为课题组负责人。 3.课题组的人员结构及专业配置须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与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的修订,是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制修订的项目(计划编号:20080392-T-469)。 本国家标准项目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二、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公共服务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对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公共标准化工作能进一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开展公共标准化工作,政府可以对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生产经营资格、能力、条件等进行审查,能有效地防止不具备该项生产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的单位去从事公共服务生产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 (二)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方面,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逐渐提升,另一方面,现实可得的公共服务又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因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以及供给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公共标准化工作能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向,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提供充足的动力与压力来满足公众的有效需求。 (三)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 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的合理与否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的松紧程度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难易程度,影响着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影响着广大人民对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的享受,影响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现状来看,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相关标准为基础,参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开、合法、必要、效能、责任的原则,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加强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主体,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编写; GB/T 24620-2009 服务标准制定导则考虑消费者需求;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黄恒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一、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及其范围 标准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它为政府自身改革、政府管理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性、技术性的解决思路,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手段。作为标准化的主要成果,标准已经成为政府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规则,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而,形成了法律规则、经济规则、标准规则共同规范政府管理与社会秩序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核心在于概念中“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与“标准化”这两个要素的结合,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理论诞生,标志着标准化从传统的工业标准化向服务标准化的拓展,标志着标准从纯粹技术规范向行为规范的转变。 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是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为基础和依据的,但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上文界定,我国公共服务的范围可以包含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管理、市容与环境、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邮政与通讯等。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学界还没有一致意见。一般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

品质体系框架图

品质体系框架图 1

品质体系框架图 图中各缩写词含义如下: QC:Quality Control 品质控制 QA:Quality Assurance 品质保证 QE:Quality Engineering 品质工程 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来料品质控制 LQC:Line Quality Control 生产线品质控制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制程品质控制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最终品质控制 SQA:Source (Supplier) Quality Assurance 供应商品质控制DCC:Document Control Center 文控中心 PQA: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 制程品质保证FQA:Final Quality Assurance 最终品质保证

DAS:Defects Analysis System 缺陷分析系统 FA:Failure Analysis 坏品分析 CPI:Continuous Process Improvement 连续工序改进 CS: Customer Service 客户服务 TRAINNING:培训 一供应商品质保证(SQA) 1.SQA概念 SQA即供应商品质保证,识经过在供应商处设立专人进行抽样检验,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而从最源头实施品质保证的一种方法。是以预防为主思想的体现。 2.SQA组织结构 3.主要职责 1)对从来料品质控制(IQC)/生产及其它渠道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并要求改进。 2)耕具派驻检验远提供的品质情报对供应商品质进行跟踪。 3)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品质隐患。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1.1需求分析 1.1.1采购范围与基本要求 收集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编写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的接口规范、信息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 1.1.2建设内容要求 (1)编写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元数据信息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代码规范目录》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方式》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内容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接口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采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处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质量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文档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标准》 (2)收集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住建部智慧城市文件(2013年4月)《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工信部,2013年4月)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21062-2007) 《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20141191-T-469) 《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20141191-T-469) 《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B/T28821-101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住建部2005年) 《城市地下空间开法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59号、第108号) 《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国发委第20号)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1.2设计方案 XX高新区智慧园区是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该工程以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为业务处理核心,以其它相关部门为信息交换对象,实现跨机构的大型综合与分布式的信息化系统。 面对这样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XX高新区智慧园区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品质体系的一般架构

品质体系的一般架构 图中各缩写词含义如下: QC:Quality Control 品质控制 QA:Quality Assurance 品质保证 QE:Quality Engineering 品质工程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来料品质控制LQC:Line Quality Control 生产线品质控制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制程品质控制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最终品质控制SQA:Source (Supplier) Quality Assurance 供应商品质控制DCC:Document Control Center 文控中心PQA: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 制程品质保证FQA:Final Quality Assurance 最终品质保证DAS:Defects Analysis System 缺陷分析系统FA:Failure Analysis 坏品分析CPI:Continuous Process Improvement 连续工序改善CS:Customer Service 客户服务TRAINNING:培训

一供应商品质保证(SQA) 1.SQA概念 SQA即供应商品质保证,识通过在供应商处设立专人进行抽样检验,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而从最源头实施品质保证的一种方法。是以预防为主思想的体现。 2.SQA组织结构 3.主要职责 1)对从来料品质控制(IQC)/生产及其他渠道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并要求改善。 2)耕具派驻检验远提供的品质情报对供应商品质进行跟踪。 3)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品质隐患。 4)根据实际不定期给供应商导入先进的品质管理手法及检验手段,推动其品质保证能力的提升。 5)根据公司的生产反馈情况、派驻人员检验结果、对投宿反应速度及态度对供应商进行排序,为公司对供应商的取舍提供依据。 4.供应商品质管理的主要办法 1)派驻检验员 把IQC移至供应商,使得及早发现问题,便于供应商及时返工,降低供应商的品质成本,便于本公司快速反应,对本公司的品质保证有利。同时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使用情况及IQC的检验情况,专门严加检查问题项目,针对性强。 2)定期审核 通过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有利于全面把握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要求改善,从而从体系上保证供货品质定期排序,此结果亦为供应商进行排序提供依据。 一般审核项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品质。 B.生产支持。 C.技术能力及新产品导入。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 2012年7月11日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规划范围 第三节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五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政策 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 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 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 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

浅谈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

浅谈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 发表时间:2017-12-29T14:13:12.4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作者:常明晶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哈尔滨市标准化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务服务标准化领域进行探索,并建立启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国家级地方试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综合标准化的理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公共服务;社会职能 1标准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义 所谓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而综合标准化,又可叫做“全面标准化”或“整体标准化”,是针对不同的标准化对象,以考虑整体最佳效果为主要目标,把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处理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采取制定规范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建设自然和谐发展的当代型社会。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大力推动发展社会服务产业,例如发展社会就业、社会教育产业、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的公共事业,更好地为社会生活、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2以标准化引领公共服务管理的意义 2.1标准化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由于标准化服务需要强调公开性、协调性、一致性,所以在标准化公共服务之下,服务行为不会因人而异,每个人接受的公共服务都是均衡平等的。通过科学的制定、发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可使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和掌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部门的分工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服务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管理者、提供者的随意性和自裁性,减少了操作弹性。 2.2标准化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有效率 在法律、法规或规章已明确规定的领域,通过制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在不违反规范的基础上,分解细化公共服务,对公共服务的保障、供给、行为、产出等方面予以统一,优化公共服务流程,保障服务有序运行。同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可将其标准实现情况作为政府考核的依据,这样就能激发政府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实现高效能政府建设。 3我国现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实物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我国现在在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助上以货币标准作为为救助标准,然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收入以及花费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统一的货币标准还远远无法实现均等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如果不同给予相同的货币补贴,则黑龙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完成相当于南方类似地区的一半,因为黑龙江地区的设施需要考虑防寒功能,对于墙体厚度的要求更高,自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所以说,简单追求货币标准上的均等是无法真正实现均等化的。 3.2缺乏一般标准,过于强调地方经济状况 我国在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时,过于偏重差异性,而缺乏统一性。以社会福利为例,相关规定中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叙述是,根据地区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情况,同时考虑教育费及资源费而确定。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农村居民每人的平均生活指标,确定农村低保标准。 4以标准化引领公共服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加快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标准体系 以综合标准化为手段,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推动相关标准体系结构性调整;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构建政府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4.2提高公共服务的理念共识 4.2.1领导作用 公共服务标准化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与旧的思想观念产生冲突,所以推行的难度和阻力非常大。领导需要亲力亲为,清除推行过程中的障碍,为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还需要相应的设置标准化管理代表,明确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以促进整个组织标准意识和员工标准化自觉性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人才培训工作。由一把手总管全局,分管领导协调管理,这样才能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 4.2.2标准化体系和公共服务职能紧密相连 要像保证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可以有效落实到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必需确保行政服务职能意识的有效落实,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所以,相关领导在进行工作组织和检查时都需要参照相关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在进行工作报告的编制时,还需要将标准体系的实际落实情况也囊括其中,以促进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标准体系的实施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4.3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4.3.1应当加强社会监督 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范畴。社会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群众有效参与到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项目部-标准化体系框架图

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体系框图 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 1. 细化量化:铁路建设 项目施工管理规定、 施工技术标准,编制 施工作业指导书、作 业要点控制卡片等。 2. 细化制定:施工技术 交底、工程测量等制 度。 3. 负责制定:部门职责 和人员岗位职责。 1. 组建机构:按有关规定 和合同约定,组建项目 部及架子队(标准化作 业队) 2. 配备人员:按有关规定 和合同约定,配备项目 部管理人员及架子队 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 3. 组织培训:组织开展人 员培训。 4. 组织考核:组织开展人 员开合。 1. 现场布置: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办公生活 区。 2. 文明施工:施工先后及秩序,机械摆放及秩 序,机械振动及噪声,着装举止及语言、公 关设施保护。 3. 安全生产: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防护用品、 安全警示标志、机械设备材料安全状态、用 电安全、火工品使用安全。 4. 质量管理:各种质量数据、原始记录,质量 现状分析。 5. 环境保护:取弃土场地、废物垃圾处理、道 路污染治理。 6. 施工设备:合理配置、检修保养、规范操 作。 7. 物资材料:采购、保管、使用。 8. 技术管理:图纸会审、测量、技术交底、内 业资料等。 9. 实验室:组建、认证、实验检测。 1. 主要内容:征地拆迁、施工组织 设计、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竣 工验收等。 2. 重点环节:执行实施性施工组织 设计;做好施工组织、作业指导 书(工艺工法等)、施工方案等 的审查、发布、交底和执行;严 格施工过程的考核、检 查、评定工作,做好工程自检; 做好工艺工法创新等。

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展开示意图(一)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7月11日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规划范围 第三节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五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政策 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 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 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 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 序言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根据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总体方案的部署,BIM是实现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为此,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动了BIM技术在铁路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发现,BIM技术对铁路工程建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难题和挑战。BIM起源于建筑领域,BIM标准及应用软件基本上都是面向民用建筑领域,没有针对铁路的标准,给BIM在铁路工程领域的全面应用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经前期调研发现,虽然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制定过相应的BIM标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启动了中国BIM标准的编制工作,但这些BIM标准所涵盖的领域都局限为民用建筑。鉴于铁路工程领域所涵盖的专业领域要远大于建筑领域,而且BIM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在开展专业BIM应用研究试点的同时,开展铁路BIM标准体系的研究,以在大范围开展专业BIM应用时,统一指导、规范应用。中国铁路总公司于已经启动了《基于BIM技术的铁路隧道施工图交付标准研究》等BIM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之后还会陆续开展更多铁路专业领域BIM技术应用研

究;启动了BIM标准体系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了中国铁路BIM标准的体系框架,将全面启动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1 国内外BIM标准现状 1.1 国际BIM标准 1.1.1 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 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分别于和发布了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一版(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version1-Part1:Overview,Principles,and Methodologies)和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二版(National BIM Standard-United States Version 2),旨在经过引用现有标准和制定信息交换标准为建筑工程施工工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提供统一操作凭据。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一版(NBIMS-US V1P1)并没有提出具体的BIM标准体系,而是着眼于介绍BIM相关基础概念、建立BIM体系的需求和提出BIM标准编写的原理和方法论。它认为NBIMS的目标是为每个设施建立标准的机器可读的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此设施的所有适当信息,能够被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所有用户使用,从而达成一个改良的计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的过程。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二版(NBIMS-US V2)依据第一版的需求和方法论明确了BIM标准体系,大致包括引用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和BIM实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