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

市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全市贫困对象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根据《荆门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x-2020年)》(xx发〔2011〕20号)、《中共xx市委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xx发〔2015〕12号)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成效

——减贫步伐加快。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实现15.9万人脱贫,贫困人口下降率为50.15%,老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至2015年由7953元增加到13282元,增长率为67%。210个贫困村,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安全饮水覆盖率达50%;贫困村通电率达到100%;看病、上学、通信等条件进一步改善。

——减贫合力增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实施108个村整村推进,整合投入扶持资金20535万元,实施项目410个。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6209万元,实施项目121个;投入产业发展14326万元,实施项

目289个。实施5个乡镇连片开发项目,整合资金14750万元,实施项目61个,覆盖15个村。柴湖振兴发展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投入9亿多元,通过区域整体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高等职业学校实施补贴政策全覆盖,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6期,参训人员达到45600人次。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市县两级组派“部门+企业”的扶贫工作队与210个贫困村、机关干部与7万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实现全覆盖。全市498家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共建关系,投入资金187122万元,为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扶贫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瓶颈逐步突破,精准扶贫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台《中共荆门市委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建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退出激励机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考核办法,积极探索整村推进、驻村帮扶、龙头带动、能人带动、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模式。

——责任和保障强化。扶贫组织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建立了四级联动的责任体系,按照统一模版绘制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形成了市级指导、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乡(镇)、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形成了科学的规划体系。

(二)“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挑战

贫困存量大,扶贫进入决胜期。2014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210个,贫困人口(静态人口)219282人。到2015年底,全市还有省级重点贫困乡镇10个、重点老区乡镇10个、贫困村206个。贫困人口存量仍有15.9万人。2016到2020年,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补齐“短板”,实现贫困对象全部脱贫,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

脱贫难度大,扶贫进入攻坚期。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剩下的贫困村多是“老大难”,贫困人口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缺劳力、缺智力、缺技术致贫成为主要因素,传统的减贫措施释放的减贫边际效应递减,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重要时期。

脱贫基础不牢,扶贫进入巩固期。脱贫人口收入虽然跨越贫困线,但由于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致贫因素没有完全消除,一遇灾害和重大疾病,极易再度陷入贫困,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存量又要控制增量,不断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扶贫开发手段方法与“精准化”要求不相适应,扶贫进入创新期。扶贫开发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和精准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手段缺乏,贫困统计、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滞后,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手段,以适应精准扶贫的需要。

(三)“十三五”脱贫攻坚具备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国家、省战略布局聚焦精准扶贫。党中央、国务院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突出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