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的成就和影响

北宋官窑的成就和影响
北宋官窑的成就和影响

北宋官窑的成就和影响

作者:董明2012.05.06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名窑荟萃,群星灿烂,而北宋官窑是宋瓷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北宋官窑集北宋时期青瓷窑艺精华之大成;溶天文地理和儒道学说于一体,创官窑之先例,开瓷质礼器之先河,树开片为饰的新风;其品质之高,器型之美,开片之奇,内涵之深可谓登峰造极,空前绝后,为后世所推崇和景仰。

北宋官窑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官窑制度的创立

北宋官窑不仅以其出类拔萃的技术和无以伦比的产品傲视群雄,而且还以官窑这种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代制瓷业的发展。南宋官窑就是沿袭北宋官窑的体制而设立的,明清两代的官窑也同样是继承了这种模式而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官窑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古代陶瓷产业的进化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历代的官窑都代表了那个时期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准,并主导了瓷器制作的潮流和方向。

北宋官窑是为烧制礼器而专门设置的一座官控窑厂,由礼制局制造所管理,而礼制局是由宋徽宗设置在编类御笔所内的专属机构。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产品的种类等级,以及皇帝的参与程度,北宋官窑与明清两代的御窑相比都有过之而无所不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御窑,学术界有关“御窑只存在于明清两代”(28)的定论与事实并不相符。

北宋官窑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同时还有我发现和收藏的实物标准器相佐证,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也是迄今为止能够得到证实的第一座官窑。北宋官窑之前是否还有官窑存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从广义上来说,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州县设立和管理的窑作都可以称为“官窑”,而狭义上的官窑仅仅限于由朝廷设立,专为皇帝和皇室生产御用瓷器的窑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御窑。我个人认为对官窑的界定应该有特定的标准和要求,因为从整个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历程来看,官窑无可争辩地占据着行业的领导地位,并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官窑的这种特殊地位不仅仅是由其官办的性质所决定,最主要还是依靠其远胜民窑的品质和实力来奠定的;官窑实际上就是最高水准和品质的代表,也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从北宋官窑到明清官窑,历代的

官窑本身都具有鲜明的皇家色彩和等级特征,都毫无例外的成为各个时代瓷业的高峰和代表,相对民窑而言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品质和皇权,就不成其为官窑。唯有中央朝廷直接设立并主要服务于帝王的御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只有御窑才拥有远超民窑的实力和能力。其他不具有最高水准,不代表皇家特权,产品质量甚至不如民窑的的各级官办窑场都不能称之为官窑。

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各种官办性质的窑作,绝大多数的官办窑场并不是由中央朝廷所设立,而且其技术和产品的品质并不具备领先民窑的实力,许多官办窑厂生产的只是皇宫、皇陵、城墙等建筑用材,例如《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将作监条载:“.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这种主要生产砖瓦的窑厂怎么能和宋徽宗朝设立的专门生产国家礼器的御窑相提并论都称之为北宋官窑呢?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完全没有可比性,更不是同类。如果不做出明确的界定就会出现同一时期或同一朝代会同时存在多个官窑的情况,这就彻底混淆了官窑的概念,也使官窑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在历史上的作用变得微不足道。故意模糊、扩展官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北宋时期的东西窑务及所属窑作都列为北宋官窑,实际上是鱼目混珠,完全脱离了学术探讨的范畴,充其量只是抢夺窑址资源,进行商业炒作的把戏而已。历代历朝只能有一个官窑,只有代表那个时代最高水准的御窑才可以称之为官窑,北宋年间唯有宋徽宗朝设立的窑场才是真正的北宋官窑。

2 瓷质礼器的创烧

北宋官窑烧制的不是陶质礼器,而是全新的瓷质礼器;没有瓷质礼器的窑口就不成其为北宋官窑。瓷质礼器是从北宋政和四年以后才真正的开始登上祭坛的,到南宋时期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使用的范围也从郊祭天地扩展到名堂和家庙,并逐渐成为一种定制和惯例。明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磁(29)。清代“初沿明旧,坛庙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30)。可见北宋官窑所创导的瓷质礼器的影响深远,并最终成为祭器的主角和主流。

学术界有人认为,瓷质礼器在宋徽宗朝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例如: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郊庙奉祀礼文》中载:“今伏见新修祭器改用匏爵、瓦登、瓦罍之类,盖亦追用古制,欲乞祭天神位。”再有,《宋史》卷九八《礼志第五一礼一·吉礼一》记载:“元丰六年,详定礼文

所言,本朝吴天上帝、皇地袛、太祖位各设三牲,非尚质贵诚之义,请亲祠圜丘、方泽正配位皆用犊,不设羊豕,俎及鼎七,有司摄事亦如之。又簠、簋、尊、豆皆非陶器,及用龙杓,请改用陶,以撣为杓。”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庆历七年所修制的的新礼器都是“瓦登、瓦罍之类”的陶器,没有瓷器;陶和瓷古代通用,陶既可指陶器,也可代瓷器,但“瓦”绝对是指陶器。陶器和瓷器完全是不同等级和档次的东西,没有可比性,烧制这些陶质礼器的窑口也不能称其为北宋官窑,因为它们根本就不能代表北宋官窑的品质和水准。而且这些“瓦”类礼器可能并没有登上祭坛。虽然仁宗庆历七年曾烧制过陶制礼器,但元丰(神宗)六年时使用的“簠、簋、尊、豆皆非陶器”,说明前代新造的陶质礼器实际上并没有被使用。尽管神宗年间又有人提议要使用陶质礼器,到宋徽宗大观年间祭天地时却依然使用的是青铜礼器。由此可见,“器用陶匏”虽然是共识,但北宋历代都没有真正的加以落实。陶质礼器不受待见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陶器早已被青铜器和瓷器所淘汰,在瓷器盛行和高度发达的北宋年间,陶质礼器相形见拙而被弃用也是理所当然。同时由于祭器日趋奢侈化,北宋时期“器必用金玉”已成为常态。陶质礼器的反复出现和退出,彰显出大儒们的迂腐和纠结,不能与时共进,对古制的理解死板而又不合时宜,直接导致了瓷质礼器迟迟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摆脱青铜礼器的束缚,并成功的使陶制礼器脱胎转型为瓷质礼器正是北宋官窑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也使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所以北宋官窑瓷质礼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际上创立了一种全新风格的礼器,是对传统礼器的一次重大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礼器的历史,为后世瓷质礼器的发展和普及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北宋官窑能够流传千年,备受赞誉的原因所在。

3 树开片为饰的新风

中国古陶瓷制作的历史虽然十分悠久,但受陶瓷材质的限制,陶瓷的装饰手法非常有限,基本采用的是彩绘和刻划这两种技法。彩绘是通过在器面施以色彩和图案来表现一定的主题和含义,这种技法源自上古时代的彩陶,逐渐发展到釉上彩和釉下彩,并延续到现代,贯穿了中国陶瓷史的整个过程。而刻划这种手法则是通过在陶瓷表面刻划出线条和

图案来达到装饰陶瓷的目的,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又进化出镂雕堆塑等更为复杂高级的技法,使陶瓷的装饰由平面进入到了立体的阶段。但北宋官窑的装饰手法既不是彩绘,也不是刻划,而是使用开片的技法,通过人为的手段使釉面出现各种各样长短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环绕的开片,来表现瓷器的内涵,并达到外观美化的目的。这种手法跳出了传统装饰技法的框架和束缚,用最简洁、最自然的线条表达出最深刻的意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釉面陡然生辉,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实在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叹不已,堪称古今中外瓷器釉面装饰的最经典的杰作。可以说,开片是瓷器釉面最自然的纹饰,也是极富创意和表现力的装饰方法;其想象力之丰富,手法之新奇,感觉之美妙,技术之高超,迷倒了无数的收藏爱好者和瓷艺家,从古至今一直受到狂热的追捧和爱戴。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全新的标志和品牌,历代都有无数的崇拜者追随着它的脚印,研究和模仿这种独特的技术。正是因为开片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才造就了一个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的梦幻般的“哥窑”传说。北宋官窑不仅创立了以开片为饰的新风,更是集开片技艺之大成,它使古代青瓷的烧制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方面至今都还是不解之谜。开片既是着北宋官窑引以为豪的成就,也是北宋官窑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其珍贵遗产。

北宋官窑与历代官窑及其他名窑的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它所拥有的深刻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器物制作。寓意于器,器以藏礼是北宋官窑所不为人知的一个特点。宋徽宗在对礼器的改造和创制过程中,效法古代圣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上,俯察于地,拟而象之,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充分而且合理的运用了格物致知、制物尚像的方法,将天文地理、道法礼法溶于器物之中,创造性的通过釉色和开片来体现天地自然属性,赋予瓷器崇高的精神品格,使瓷质礼器真正的成为沟通人与自然鬼神的道具法器。北宋官窑至朴至简,素极生华,胎不求致密,釉不求透明,不假人工雕琢,讲究自然天成,反映了儒家中庸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表现出理学宁静而致远的境界,堪称最经典的中国式古典美,不愧是中国古代青瓷的顶峰之作。

来自《北宋官窑的发现和考证》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 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所以词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或失恋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比如他的《锦堂春》中的“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表现 了女主人公泼辣爽直的性格;词中也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比如他的《迷仙引》中的“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表现了妓女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

达芬奇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题目:达芬奇绘画欣赏 专业:13经济学 班级:13级经济学班 学号:2012153004 姓名:沙建军 提交日期:2015年6月26日 达芬奇绘画欣赏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就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她就是一位学识渊博,才艺出众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与音乐家。她以天才般的才智用心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达芬奇的艺术风格就是追求严谨与精确的,研究解剖学也就是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人体的比例,结构。达芬奇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天才般的才智与异于常人的精力让她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关键字】艺术理论;全能;创作经历;著名作品 一、达·芬奇个人简介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1]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与工程师,1452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纳[3]的芬奇附近。她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4]拜师学艺,成

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与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与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与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就是艺术家,又就是科学家即理论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与应用科学家(包含发明家),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就是无师自通,就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她最大的成就就是绘画,她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与《最后的晚餐》,体现了她精湛的艺术造诣。 她还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体,人体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就是人,而她却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与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一直对她进行研究与探索,欧美各国、以色列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研究达·芬奇的专门机构,她的祖国意大利更就是把她作为文化的象征。 达芬奇的智力超群,IQ在200左右,她在文艺复兴时代就能与现代人有很多相似的观点。。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就是人,而她却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与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二、达·芬奇的作画风格 人体动态表情与心理的描写就是达芬奇的艺术的一个要素。达芬奇认为“运动就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连素描画里的线条也就是点的运动的结果。她喜欢用波浪起伏的曲线去安排

南宋官窑工艺流程

南宋官窑工艺流程 一:采土取样 皇城东南临江渚,山名乌龟含异土。内司设窑兹山下,日日采土动锹锄。动锹锄,历寒暑,山前官窑常举火。制成新瓷冠一代,至今犹遗烧窑处。

二:原料粉碎 采得瓷石紫金土,分置巨臼挥巨杵。水力冲激水轮转,巨杵上下声撲撲。 声撲撲,如破竹,四山震响流年度。八百年来今非昨,旧观只在画中睹。 三:淘洗沉泥 原料粉碎入洗池,土石分别自淘洗。滤去杂质淘尽砂,制坯只用沉底泥。 沉底泥,匀且细,中有窑工汗如雨。池水洗白少年头,换得一家老小食和衣。 四:踩踏练泥 二泥混合入池练,驱牛踩踏尽转圈。踩得脚下似胶粘,日渐西斜不停鞭。 不停鞭,腿似绵,池畔监工好悠闲。遗迹应是汗湿透,池苔至今碧芊芊。 五:拉坯成型 坯工巧手运神思,拉坯绝技冠前时。瓶尊壶钵杯盆碗,古拙新奇千百姿。 千百姿,薄如纸,饰物灵巧如生芝。辅于模制与捏贴,南渡工匠名远驰。

六:上架晾坯 成型坯件旋上架,虚室阴晾排如花。窑工日夜勤翻晾,灯火映红小山崖。 小山崖,造物华,南宋天下第一家。遗物今成稀世珍,谁记窑工苦生涯?

七:精工修坯 再将坯件细修整,剔除疵点与暇纹。来时未婚今白发,气衰手颤两眼昏。两眼昏,旧营生,技艺授以后来人。几代相传创盛誉,史册却留邵氏名! 八:低温素烧 坯体送入素烧炉,火中烘焙增刚性。浑圆炉体似马蹄,烈焰熊熊火不息。 火不息,工艺奇,不惜工本造青器。工匠劳作辛与苦,独特工序誉千里。

九:内外施釉 素烧既了上釉浆,粉青天青欲闪光。浅浅青似越山色,淡淡光映浙水长。 浙水长,淡雅装,胎薄釉厚碧玉裳。赢得君王带笑看,中官年年得恩赏。

十:装钵入窑 施釉坯件入钵匣,送入窑内叠叠装。点火炉炽烤胸热,江风吹背似泼浪。 似泼浪,穿梭忙,炉火照红烧瓷郎。中官袖手坐品酒,计算颁赏白耶黄? 十一:新瓷出窑 龙窑又罢一回烧,新瓷列庭寒光耀。鬼斧神工凝精魄,水洗火炼成瑰宝。 成瑰宝,送九霄,有司车马忽已到。带走窑工血和汗,留下窑工千秋不朽之功劳!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艳情词集中体现了化雅为俗的特点。他描写与歌妓的情场生活,并对歌妓作充满色相的世俗描写。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俗,即一反前人的含蓄蕴藉,风格直露而坦率,并以世俗的心理和趣味描写爱情生活,充满了平凡而甜蜜、琐细而愉快的市民情调。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材料的偏重俚俗。柳永词的俗正是对词的本色的保留和发扬,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柳永;艳情词;俗 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提到柳永词的“俗”,是离不开他的艳情词的。也就是说,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他直接而怡然自得地描写自己的情场生活。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 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玉蝴蝶》) 因而歌妓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而柳永所作的《传花枝》也颇为自负风流: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咇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沽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 可见,他与歌妓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对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也颇为自得。这在词里表现得也相当大胆、直白,毫不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度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

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2007547.html, 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作者:李志强 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09期 汝官窑是北宋陶瓷史经典中的经典,达到了至今都难以超越的艺术水平。造型上古朴端庄、色彩高雅蕴润、技术纯熟精湛,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具有令人叹服的技艺和当代实用价值,从古至今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在汝窑的造型设计上,遵循的形式美法则,设计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相辅相成,统一和谐,也成为现代艺术需要学习的典范。它的美感主要表现在造型的形式美和与釉色结合所呈现出的风格美。 造型的形式美 一是自然元素的运用。北宋汝官窑在线性、结构、造型上运用仿生形态,模仿自然现象,并呈现出一种文静、天真的艺术风格,宁静恬淡的审美理念。 陶瓷模仿自然中的花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仿生形态,从五代的陶瓷、金银器中已有此趋势,而在宋被推向极致,其造型在器物口沿仿花瓣的,通常分为五份、六份、九份乃至更多的弧线,并根据曲线的不同有葵口、菱口、荷口等多种形式。其中仿莲花形态的比较常见,造型有碗、洗、熏炉等。莲花温碗是汝窑利用莲花形态造型的一件代表性作品,高11厘米,口径16厘米,碗水纹造型及纹饰多以莲花或莲瓣为参考,随佛教传入而盛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含义,其莲花瓣式的造型,釉色呈天青色清新淡雅,外形好像一朵十瓣莲花柔美绽放,端庄 而静谧。除最为常见的花口外,宋人还将花瓣形态延展为器物的结构线,)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A型六方委角套盒,母子口,盘壁凸起六棱将壁沿分成六等份,侧面沿用原花 纹重叠一层,如绽开的花瓣一般,清雅秀丽。 在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的设计上,对几何形态、自然形态的创造性模拟改造,充分抓住这些造型特征,删繁就简,并根据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组,无不体现着宋人关注生活,思想细腻的特点,不仅使得器物新颖生动富有灵气,更为使用者提供了新的审美情趣。 二是几何元素的运用。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最为突出和具有形式美规律的就是造型各异 的几何构造,圆形、椭圆形、方型最为常见。部分因为中国人有“天圆地方”这一说法,其次也可能因为方圆造型最易于成型。但相对于方形,在日用器皿设计中,更多见的为圆形。古人崇尚圆形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圆能带给人们柔和圆融的视觉感受,其次,圆形相对于日用器皿的设计更符合功能实用性。 对于碗类器皿来说,圆形毋庸置疑,轴对称形状成型方式适宜,其次圆形的口沿与人的口吻合,也方便使用时摆放、组合。这些可以从北宋汝官窑陶瓷碗、盘、洗、钵、碟类器皿造型的平面线性看到规律,70%的汝瓷的口部、足部基本形态为圆形。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天青釉大圈足撇口碗,口部浑圆饱满,曲腹,圈足外撇,给人浑厚饱满的感觉。现藏于大维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词在宋代的传播研究0(编号:07SJ D750017)。作者简介:黄旭(1962-),男,江苏泰兴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艺术传播研究。 第27卷第5期201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5 M ay .2011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黄 旭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 柳永词在北宋社会广为流传,其传播动力得之于:其一,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 应时代的需要,在创新中得到原动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其二,柳永敢于直面/雅0与/俗0的选择,并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俗0,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从而使其词得以广泛流传;其三,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了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关键词: 柳词;传播动力;北宋 中图分类号: I2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5-0027-05 传播者与接受者是传播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在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宋代,词作者往往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作者控制着传播的方向与内容,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把关人0。接受者是文学传播的末端。文学作品的传播,最终是要作用于读者受众,只有接受者接受后才能实现作品的价值;而接受者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兆鹏认为,文学的商品化趋势,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和作用:一是造就了一批以诗文创作为生计的/职业0作者,二是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流通与消费 [1] 。传播与接受这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动力。 柳永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善于运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唐圭璋先生曾对柳词的传播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 宋叶梦得5避暑录话6卷三云:/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0明郑麟趾5高丽史#乐志6中也有柳词。这是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宋乐,可见柳词也传到了高丽。柳词西北传到西夏,东北传到高丽,更为中原广大市民所喜爱。宋陈师道在5后山诗话6里说他的词/天下咏之0。吴曾在5能改斋漫录6卷十六 里,说他的词/传播四方0,也可证实柳词普遍流传的情况 [2](P928) 。 柳词在北宋社会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变0中求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传播媒介为其服务。 一 作为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功绩卓著。/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0 [3](P193) 。宋胡 仔5苕溪渔隐丛话6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5词论6:/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5乐章集6,大得声称于世。0唐圭璋先生对柳永词有这样一段评价:/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学素养,习于唐乐、唐诗,又习于本朝的新乐、新词,经常流连坊曲里巷,与乐工、歌伎往来,创制大量慢词,开有宋一代风气。0 [2](P928) 这是从 文学的角度对柳词创作的肯定。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是顺应了当时承平时代的/享乐0主题的需要。 柳永的创作主要从宋真宗天禧至宋仁宗皇佑的三十五年间(1017-1057年)。这段时期,宋朝边界相对安定,没有战争之苦,社会较为安定。宋人孟元老5东京梦华录序6中这一段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南宋官窑》教案2浙美版(全汇总版)

19.南宋官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官窑,了解南宋官窑的由来。 2.了解官窑瓷器的基本制作过程,体验制作陶艺的快乐。 3.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南宋辉煌的文化历史,了解一些文物鉴赏的最基本的知识,知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南宋官窑的有关知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南宋官窑图片。 教学过程 一、何为南宋官窑: 1.观看录像片段,思考:南宋官窑的意思是什么?南宋官窑,顾名思义,是南宋皇室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北宋旧制设置的御用瓷窑,专门为皇帝及宫廷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用瓷,南宋官窑的青瓷产品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且迄今传世甚少,历代以来均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2.为什么南宋官窑会出现在杭州?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 二、阅读课文,掌握教材给的信息 1.南宋官窑遗址在哪里? (1)遗址之一:杭州老虎洞瓷窑即南宋官窑遗址——修内司窑遗址所在。这是南宋政权建立的首座官窑。这里明白指出修内司窑也称“内窑”,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烧制的,用澄泥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 摘要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 引言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

中国美术史考题(北宋汝窑探析)

北宋汝窑探析 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达芬奇生平简介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昂布瓦斯附近。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AndreadelVerrocchio;1435~1488;意大利雕刻家,画家)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它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达·芬奇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它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十分爱好的帝王,他在位几十年曾写下了无数的对各种艺术品的赞美诗词,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从这首诗中,人们亦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古朴精致 官窑既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而且又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连风格也颇为类似。特别是釉色,北宋大观年间的瓷器,多釉色莹润,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为盛行,部分翠绿其次。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见的仿古礼器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弦纹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点是,胎体较轻,以支钉烧制,色呈紫褐,釉面较厚,见冰裂纹大开片,底足露胎,呈铁黑色,沿口因釉层薄而呈浅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官窑瓷器则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而且价值不菲。 器型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官窑瓷器千百年来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根本,后人绝难仿造。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内容摘要: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柳永渴望个性解放和性爱自由,于是他在青楼中找到理想的归宿;他通过自己的词让世人了解了歌妓等普通女性的生活及境遇。所以他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语感上或是感情上都时刻展现出女性特质来;他把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抒展得扣人心弦;他以女性的口吻如歌如诉,吟唱着生活的酸楚、命运的不济。 关键词:柳永;词;女性特质 柳永生平简介与柳词的主要特点 柳永(987-1055?),字鳍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倦厌官场,眈溺于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人所未写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八九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 了解了柳永的身世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通过长期潜心的研究,逐渐发现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关于这些,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女性口吻抒写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婉倾泣诉,如歌如怨。

论柳永词的情感世界

论柳永词的情感世界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铺叙刻画,情感丰富,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评说柳永,自然会想到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怎一个多情才子,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又生活在“清明盛世”的宋仁宗时期,有着孤傲、洒脱性格,加之所处的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位词人大家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柳词的情感世界忧怨落寞。 以《雨霖铃》为例,先说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好一种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引出无限的愁绪:“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好一个难分难舍的情感描写。此情令人伤怀,让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其情何伤?一种感伤之情便蕴藉在这清秋景色和离别场面之中,让人落寞伤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之阔,竟装不下无限惆怅,装不下那无边离愁。楚天虽阔,柳思绵长,空廓、寂寥、忧伤、落寞之意境便充盈胸间,让人欲语无言。其情之真,其愁之浓,其伤之痛可见一斑,这便是真正丰富的内心情感。柳词,表面上句句都是写景,细品之字字在抒情。《雨霖铃》光看词牌便有了忧怨落寞、缠绵悱恻的柔肠寸断,便有了柳词那一种惜别伤离的凄美的情怀,便有了这种直观浅露铺叙刻画内心情感世界的千古绝唱。 试看柳永的《定风波》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写一位下层妇女的闺怨。自从春天到来,她一见花红叶绿,就惹起一腔凄惨悲愁的情感,一颗芳心有如乱麻,干什么闲事都平平常常,没有意思。即算在“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的美好时光,仍然拥着被褥闷睡;皮肉消瘦了,发髻下垂了,她还是懒洋洋地,无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尽管达·芬奇不是一位美学家,也从未提出过一个完整的、合乎体系规范的关于美本质的命题,但在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当中,却处处可以窥见其深刻的美学思想。 这里说的达芬奇的美学思想,其实应该算是艺术家的美学,讨论艺术创作的著作历来有两类。一类是作家或艺术家用来表述他们的创作思想,像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阐述的是他的艺术思想,不如说是他的艺术观,他并不标榜为美学。还有一类,例如达芬奇的《达芬奇笔记》,讲的是绘画创作和技法,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这些艺术家们的著作中的议论虽然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但是却不能说这他们是一本美学著作。似乎,美学从来是哲学家的事情,从古希腊哲学起,美学就是哲学一个组成部分。从伯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美学堂堂正正成为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我们只能说《达芬奇笔记》以及《绘画论》等著作中体现的美学思想是达芬奇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美学的自我思考。 不过达芬奇的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虽然不是系统的美学知识,达芬奇却以其中的观点作为创作指导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在其著名艺术理论著作《绘画论》中,达·芬奇高扬理性的大旗,倡导艺术应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然,艺术家应以理性为指导去反映自然,作品既要源于自然又要高于自然,这些观点实际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总纲。与此相映的是,达·芬奇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蒙娜丽莎》还是《最后的晚餐》,都无不以人性战胜神性、理性高于神权为创作思想,“艺术模仿自然”的美学信条在这些作品中均得到了完美的贯彻。 下列我们分别对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进行简单的分析,看这两幅名作中何处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及美学思想:《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作于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的壁画,取材于《圣经》新约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复兴时期,还是之后的数百年,同名作品虽然不少见,但是只有达芬奇的这幅千古不衰,长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看重,不厌百赏。这副画中体现的构思、透视法、人物心理、多样统一的原则等方面的技巧都在他的《绘画论》有所体现。中,另外这副画中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来分布画面的原则,体现出几何的对称美,则在《达芬奇笔记》中有所体现。 身为画家的达芬奇,还具备丰富而精湛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也让达芬奇对科学和艺术有了更加理性与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绘画理论,因此,他的绘画在构图上尤为细致和精准。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因此《蒙娜丽莎》这是世界上最著名、最重要、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是达芬奇最高成就的标志。。这幅画最引人注意、人们评论最多的、最能引发人想象的就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微笑,可随着欣赏者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她的微笑端庄而典雅;也有人认为她的微笑带着魅惑,还有些人认为,她的微笑透着邪气:甚至有人对她的微笑百思不得其解,而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引起人们如此丰富想象力的画像,在世上艺术珍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件。这也与达芬奇平时自觉的美学思考有着分

宋代瓷器鉴定特点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 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 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1 1、器型和概貌: 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

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 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1.2、胎色和胎骨: 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1.3、釉层和釉质: 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

论柳永词之雅俗

关于柳永词之雅俗及成因浅析 汉语言文学08级3班200802101334 罗坤 摘要: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而 本文作者则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柳词的雅与俗。即既有 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并对柳词之雅俗的成因也做了简 明的解释。 关键字:俗及成因,意俗,庸俗,通俗,情雅及成因,意雅及成因,语雅及成因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宋词是无法逾越的一章,而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无法忽视的。他是当时词坛上最为受人瞩目的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他也是两宋词坛备受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其词的雅俗归类上。大部分人均持一种极端的态度,而我认为柳永的词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一:俗及成因 历来论者对柳词之雅俗往往更倾向于吧柳词归于“浅近卑俗”一类。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说:“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虽然肯定了柳永在词的创新上的成就,以及其词音律的和谐,但还是将其整体风格定为卑俗一体。文学史上,关于柳永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南渡初王灼《碧鸡漫志》,陈师道《后山诗话》,黄昇《花庵词选》

等。这样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绝对。 我认为柳词的俗应该分为三部分——意俗,庸俗和通俗。毫无疑问,意俗和庸俗这两种会属于绝对意义的贬义,而通俗这个词则属于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因为没有个性而大众化,也可以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而受人欢迎。 1.意俗 就柳词而言,涉及到猥亵香艳的,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意俗”作品也是有的。如:《柳腰轻》中的“英英妙舞腰肢软”,《洞仙歌》中的“缱绻。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小镇西》“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等等,类似于这样低俗,浮艳之作还有很多。当然这是柳词被历代文人定位为卑俗浅近的最主要依据,同时这也是后代文人应该摒弃的诟病。 2.庸俗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后,经文士的改造和加工而日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定了一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一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但随着词的发展,后世词人之作日趋庸俗,而柳词中的庸俗之作也是在这一文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如:《合欢带》中的“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长相思》中的“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红窗听》中的“如削肌肤红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