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角下中外高校教学差异【论文】

教育学视角下中外高校教学差异【论文】
教育学视角下中外高校教学差异【论文】

教育学视角下中外高校教学差异

一、中外高等院校教学的差异性

1.教学理念

(1)国内教学对于学生,强调要学生多读书,读书的数量越多越好;也强调要学生在教室停留认真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完成课后作业越多越好。国外对于学生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交流能力、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2)国内教学对于教师,强调要多编写教材,教材数量多,教师的能力较强;学生对于理论基础记得越多越好,教师的讲课难度越深,教师的能力越强。国外对于教师,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操作能力及团队精神引导。(3)国内教学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的分数越高,证明学生的能力越强,使得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而国外的教学强调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4)国内高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率十分关注,每年都强调学生的就业率;而国外的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不是很关注,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教育。

2.教学方式

(1)教学环境国内的教学环境注重要有整齐划一的桌椅、学生要有良好的坐姿听课、教师要有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整个课堂的气氛保

持安静,容易造成一种消极的课堂模式。课堂上,以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参与讨论的环节比较少。而国外的教学环境比较随意,不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也会把课堂安排在室外环境中,教师也不会只在讲台上授课,也会穿梭于学生中。教学环境有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坐在一起,近距离与学生接触来讨论课堂问题。

(2)讲课方式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讲。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求每位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授课。而国外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间较少,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知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3)考试内容国内的高等院校考试,大多进行理论基础的考察,考试题大多具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要背诵、默写出标准答案即可,当考试结束时,学生对于考试只是暂时记忆,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了考试内容。而国外的高等院校考试形式较丰富,多以教师规定的题目进行论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前期搜集题目相关的资料,并仔细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甚至要实地去考察才能完成一篇合格的论文。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整理信息能力,也是对工作的提前准备培训。(4)教学评估国内高等院校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注重于学生是否掌握理论知识,教师是否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强调教师授课的仪表和课堂效果,有时还把学生的课堂纪律作为教学评估的重点工作。而国外高等院校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实际运用能力,学生的学习

过程也是成绩的一部分,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作为教学评估的核心内容。

二、中外高等院校教育的优势对比

1.国内教学方法的优势

首先,国内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记忆力也较好,能够快速理解新的知识。其次,国内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数量相对丰富,考试分数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最后,国内的学生具备坚韧性的品格,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很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2.国外教学方法的优势

首先,国外的教学注重课堂讨论,强调实践内容,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但是每门课的课时都不多。其次,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会给出课程的参考书目,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多。再次,国外不注重考试分数,重视学生使用知识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最后,国外高等院校不负责学生的毕业,可把精力投入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学生凭借自己能力取得工作。

三、国内外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教学的优势对比,我们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要坚持发扬传统中国文化,也要坚持秉承国内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善于吸收国外高等院校教学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

1.教学理念要及时更新

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善于引导的新型教学理念,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给学生布置教学作业,注重把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要转移重心

通过对国外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善于尝试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课程的系统性教学,过分强调按照教学进度授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不利于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应要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考试内容要完善

对于学生知识点的考察,不应只有死记硬背的考试,同时也不应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善于借鉴国外的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论考察采取考查,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要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适当增加口试、论文论述、论文答辩、实践展示等多种方式。对于国内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应总结中外教学法的自身优势,加以融合,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坤,张芬.隐性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结合——基于中外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03):41-45.

[2]蔡红园.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6,26(03):291.

[3]晏劲松.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视点[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01):57-60.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心得

浅谈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心得

浅谈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心得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在郭香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声有色。在这短暂的学习中,我获得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从郭老师的讲话中,我认识到了本次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特别是聆听关于现代教学新理念的讲解,以及新课程、新能力的品评,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可谓收益颇丰。在新的时代,学生便了,教学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新时代的教师更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做一名新时代优秀的新教师。下面我就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郭老师提出,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也要作为学生的激发者,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是学生能自主的完成学习。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视野,势必丧失竞争优势。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还要在不断地增加。现在要求教师得有一条河,是活水,是时时更新的知识。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还要敞开心胸,虚心向他人学习、借鉴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但是,我们也要谨记现代课程观“关注学生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育人,培养创造性、适应性人才”的主要特点,以理解、烦死、探究和创造为主,启发学生成为创造者。因此,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争做“新时代”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堂吸引力的教师。作为一个年轻的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牢记,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这项事业中,将讲学作为一门艺术,进行设计,进行雕琢,争取做到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二、掌握教学设计,紧抓学生心思。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公共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开设对象范畴也逐渐突破了以前只针对师范类和教育类学生的定位,成为一门通识课。然而,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要求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使得公共心理学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采取封闭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1] 当前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 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即强调为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新模式,对改 变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窘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以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的姿态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主张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培养。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将其揭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观。

它不仅注重外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让其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潜能;[3]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对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如何将这种全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 1.教育目标:从培养“应试机器”到培养“自我实现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成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罗杰斯也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教养的人。” [4] 以往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制度的适应能力,忽视了个体潜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对象,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观秉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应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自我实现人”的教育目标,让 人本主义教学观贯穿、指导整个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理解地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是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运用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和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2. 教学过程:以教学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 1[判断题] 为了发展经济和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国家允许一部分儿童和少年就业。() 参考答案: B 我的答案: B 解析: 2[判断题]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3[判断题] 教育学是专门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参考答案: B 我的答案: B 解析: 4[判断题]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必须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参考答案: B 我的答案: B 解析: 5[判断题]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6[判断题] 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7[判断题]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B 我的答案: B 解析: 8[判断题] 教育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 参考答案: B 我的答案: B 解析: 9[判断题] 教师教的方法就是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B 解析:

10[判断题] 人是教育的产物。() 参考答案: B 解析: 11[判断题]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12[判断题] 循序渐进就是说教学要“慢进”。()

参考答案: B 我的答案: B 解析: 13[判断题]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首先见于《学记》。()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14[判断题] 教师的全部任务是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 B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 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 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 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三观” 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比如,美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了解结交礼仪等。 2.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的早期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在我国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地交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两个领域不变,其余三个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

中外教育体系对比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2007-06-13 21:23:20) 转载▼ Most Chinese parents like to ask, “How old should be the best age for children to study overseas?” “Is the foundational education as good as China in other countries?” As the matter of fact, the argument ab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Western Education is keeping on all the time. This question is also one major concern among those stud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going abroa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ost suitable way for each individual, we shall gather more information and compare both matter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basic issue of education is what kind of people we want to cultivate to be,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The concept of valu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are di fferentiated in many academic fields. Let’s have a look at this with 2 cases: Darin Yokel is an art teacher from one primary school in Cincinnati, America; she is also a current student of Miami University. To be as one of the exchange teacher with Chinese, she came to Kunming, Yunan to have an academic interchange. Her objective is split into 3 parts, teaching Chinese students, communicating with Chinese teachers and independent training. In Kunming, Darin found out that the painting skills of Chinese students are very good. One day, she gave out one topic which is called “happy festival” to her students, but all the students were drawing the same Christmas tree. At first she thought that Chinese students are friendly so when they met a western teacher, they drew the Christmas tree for her. But later she found that every Christmas tree those children drown are with the same batten. She looked closer, discovered that all the students were looking toward the same direction where one of the classroom wall. Then she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one Christmas tree painting on the wall which prepared by the school as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 suitable paint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Darin covered the painting on the wall and asked the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picture, to her surprise; she was so disappointed that once she covered the wall painting, the students could not draw a “happy festival”. Some students were scratching the head, some biting the pencil, some staring at each other, but no one knew how to start their work. With the intention of solving the embarrassment, Darin has to open the cover of wall painting. There is another case far in America: one professor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that his son did research when he was in primary school form two. One day he came back from school and asked father to go to library, he said he is doing one research on whales so need to go and find information. The professor took his son to two libraries and borrowed more than ten books about whale. The little boy had finished his first research in his whole life on the topic of whale. It contained 3 pages and one cover with a picture of whale and sea. There were 4 tittles inside the report: introduction, what do whales eat, how whales eat and the features of whales.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1、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判断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判断 3、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4、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5、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式。多选 6、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7、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判断 8、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多选 9、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伦。单选 10、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性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多选 11、常用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介入教学法、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多选 12、、“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单选 13、“介入教学”是指教师针对特定的教材和儿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旁人可以从傍边插话,从而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动态关系中,创设教学的实际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加以有效的训练。 14、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判断 15、微格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简答 16、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1)理论学习和研究(2)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3)提供示范(4)组织讨论(5)编写教案(6)微格教学时间和记录(7)反馈评价(8)修改教案,再循环。 17、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判断 第二章: 1、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2、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备课分为: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3、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多选 4、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首先要通览教材,全面理解;其次是要精读教材,深层领会;最后还要对教材进行精细加工,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使其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简答 5、重点是教材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般体现在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重要公式等方面,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特征。 6、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者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的内容。 7、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判断 8、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判断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希勤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学生在校的学习,古往今来大都离不开由学生、老师、环境组成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大量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老师都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可以说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大部分都要看我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实践教育教学的。 我们希勤中学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近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日隆。但是,在我们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中,在总结研讨以前的教学工作时,发现应试教育的痕迹仍很明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还没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方面,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用“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累,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大纲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在新课程关于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指引下,围绕我校制定的“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认真而深入地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构建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主要思路

“ 1、课题的教学思想:突出“精讲多练”,哪些精讲,怎样练习效果 好;突出“学生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 议、算、答;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之 有效地获取知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善 待”学生,“信任”学生。 3、注重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 现“激励”,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体现“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表现的良好心理素质;体现“创 造”,教师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体现“成 功”,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见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4、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占领;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 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给学生一个 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 教学效益的理念。 2、按不同学科探索具有某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归 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 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在课堂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反复操作中,探究课堂教 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畴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1、有效教学: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 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

公共教育学试题(十)

公共教育学试题(十)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字词,每空1分, 共 15分)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 的 ______。2.1939年苏联出版了凯洛夫主编 的 ________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立。 3.教育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对________的功能,二是教育 对 _______的功能。 4.影响人发展的生物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_________。 5.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但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组 合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 6.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现代学校教学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其类型主要有讲述、 ________、讲读、________。 7.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小学教师经常采用作业、参观、、辅导等多种辅助 教学组织形式。 8.陶冶是一种古老的德育方法,它主要通过人格感化、陶冶和陶冶等方式潜 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9.班主任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和两个方面进行的。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每题的正、误,在正确的命题后划“√”,在错误的命题后划“×”, 每题1分,共10 分) 10.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通过控制和变革对象而进行研究某一教育问 题的方法。()11.育人性是教育的最基本属性。()12.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 术。()13.从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 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是正确的。()14.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确定教育的目的,只能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15.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16.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7.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唯一组织形式。()18.教学原则本身是由人提出来的,因此它是主观的东 西。()19.德育工作的原则是德育规律的具体 化。() 三、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后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 的 编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20.“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出自于() 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 2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 A孟禄B利托尔诺C皮亚杰D 洛克 22.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 A智育B教学C自学D德育 2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B可接受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 因材施教原则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教学,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接受国外的教育,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的要先进,出国留学成为热潮,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出国留学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国外教育的理念。虽然,现在我们都称“地球村”,但是各国还是存在着差异,那么中外教育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化呢? 第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全听自己的。这样的情况就好像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在西方,这样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他们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更能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样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就更能发掘孩子的天赋。 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第二、培养目标不同 对于教育,国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哪门课不好就重点去培养,不问孩子的意愿,从而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特长;而国外则是发现孩子的特长,从而开始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样,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相对来说,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引导他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虽然让一部分人只能找到技术难度不高的工作,但更多地发掘出各领域的拥有天赋的人,这也是诺贝尔奖或者其他科技方面的奖项获得者西方国家比中国要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激励措施不同 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第四、考核标准不同 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综上所述,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国内外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无论我们是中了哪一条,都希望我们能够反思。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习心得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金课”建设专题网络培训 学习心得 我从----年12月5日注册开始学习,到----年2月22日完成规定学时,第一个感受是这种学习形式很好,使我们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中,可以灵活地利用边角时间开展学习。第二个感受是学习重点明确,内容紧贴教研前沿,符合实际,解决问题;使我收获很大。 重温了文东茅教授的《教育与幸福》,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定位,聆听了李云梅老师的《在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刘祥柏老师的《高职院校专家型教师成长之路》,明确了自己的进步途经;闫智勇老师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董刚老师的《以研致用,以研促教,以研育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新使命》,李粉霞老师《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得到了修习提升。 通过陈宝生部长的讲解《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职教改革动态;王继平同志解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书国同志讲解《职业教育4.0——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邢晖同志《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在新理念与新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专题下,学习了徐国庆老师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新温习了吴访升院长的《用课程诊改带动教学质量提升》;熊发涯老师《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变革与

教学能力提升》,熊庆旭《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课堂教学的内容》,郭江峰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李新萍同志《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加端正了自己的教学态度,明确了比赛和教学的关系。 更为有用的是学到了打造高校金课的方法,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提出,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则可以归结为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又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王竹立老师《如何打造信息时代的“金课”》,冯瑞玲老师《教与学共同改进的炼“金”之法——基于BOPPPS、对分、雨课堂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冯瑞玲老师的亮考帮对我印象深刻,李新萍同志《新时代,新作为——立德树人,“金课”建设的根本》《聚焦“金课”建设,提升课堂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明确金课和水课的本质区别,他们的先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推广。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

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 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4)教育的重心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 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 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 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 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理念,这都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但要实现新课程目标理念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当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致达到高效的课堂。所以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适应了当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由于新课改理念的到来,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多端。例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以及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等都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行的新方法。近年来,我校提出了“两把、两重——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探究为方式、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观念。当前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探索并运用“二分法”教学,“二分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任务分配都比较大,对学习自主性要求比较强。所谓“二分法”教学,指将学生获得语言技能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在课堂,一半在课外。课堂上也一分为二,老师一半时间讲解要点,一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课后引导并指导学生也将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预习,一半复习,从而真正尝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二分法”教学,不仅仅于时间安排上,从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倡导知识的积累,一半来自课本,一半源于课外,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英语,通过媒体、影视、外教等多种途径将语言学活。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当前教学形式下给与教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每位教师应该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解放自身,解放学生,善于创新,为培养学生健全的综合语言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奋斗。 二、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简述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规律,结合高考要求,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探索出如何高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二)研究内容 1. 如何高效地使学生具备高考的要求。 (1)如何处理好有限的课时与繁杂的教材知识之间的矛盾。 (2)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2. 如何在课堂及课外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综合应用能力。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