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doc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doc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doc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2018年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尊称)为_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 诗。

(2)从诗中________ _ 和_________ 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圣律诗)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颔联、颈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18年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2009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009年天津市语文高考试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含箨(tuò),包有笋壳。帙,包书的布套。书帙(zhì),书套。翦(jiǎn),同剪。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

岁暮①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1)答: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答:借代,如“烟尘”“鼓角”代边境战争,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指主动请求担当重任,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对偶,“烟尘犯雪岭”与“鼓角动江城”。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晚唐。反问,“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写出了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等等。【2011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

(1)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

清新、俊逸。

(2)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2014年北京卷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2018年安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试题】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2.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2018年上海高考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

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答案】

13.D

14.D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题诗歌鉴赏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学科.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练习题:

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

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 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1 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ft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 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 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 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 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ft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ft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ft,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 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ft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 一.《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的心情作了铺垫。 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 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是 , . 4.杜诗的风格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却是。 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 二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是,。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是,。 3.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 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感情的材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如何借古抒写以下三组 身世或感情的。 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新唐书·杜甫传》 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期) ——《杜甫年谱》 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3)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 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联系前三题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 四.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 “”。 看到了“”、“”想到了“” “”(用原诗句回答) 2.首句一个“催”字有何表达效果? 3.诗人把所在的夔州称“天涯”,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该词还有什么含义。 4.全诗有几联对仗? 5.试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6. “卧龙跃马终黄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五.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 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 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青未了决眦搔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 (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一、教材依据: 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 .........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 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 感知-理解-应用-迁移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走近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

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诗史 ..”。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杜诗 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㈡创设情景,自读自悟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他死时59岁) 2..教师范读本诗,指导学生朗读。(律诗的朗读要点) 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题解: 2.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3.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析: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2001年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尊称)为_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 诗。 (2)从诗中________ _ 和_________ 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圣律诗)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颔联、颈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05年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学案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 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5、会使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3、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4.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 1.了解诗的特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三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鉴赏古诗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 (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优秀范文可以借鉴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 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 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 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 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因而能够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采。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时在风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起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哀妇怨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4.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也有杂言的。古体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有如下规定:(1)限字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定韵脚。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3)对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讲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和律诗完全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整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一)《望岳》 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2.课文分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首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泰山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诗句先写对泰山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这是对泰山的远望。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获奖教案新人教版1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堂实录 一、朗读感知,学习《望岳》 【设计意图:意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赏析诗歌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 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 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 情? 明确: 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4.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5.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三、阅读赏析《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1.学生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四、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一、(2014年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 ..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

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3分)C ②(4分)B E ③(4分)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二、【2013年福建卷】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天津市滨海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 点 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难 点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 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内容预览: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 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齐鲁青未了。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