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

...溶液的是( )。

A.糖水 B.蒸馏水C.碘酒 D.汽水

2.在①石灰水;②糖水;③70%的酒精;④稀硫酸等几种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是因为溶解而导致温度有明显变化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C.冰块 D.硝酸钾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

5.下列物质中,前者为化合物,后者为溶液的一组是( )。

A.液氧、稀硫酸B.氯化氢气体、盐酸

C.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 D.糖水、海水

6.下列物质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振荡,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木炭粉 B.铜粉C.大理石粉 D.银粉

7.锌粒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锌粒有剩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锌 B.硫酸C.硫酸锌 D.硫酸铜

8.铁和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只有硫酸亚铁B.只有铁C.只有硫酸铁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9.只需用水就能清洗干净的是( )。

A.附有氧化铁的试管B.附有植物油的试管

C.内壁有水垢的热水瓶 D.附有食盐的烧杯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溶剂量不变时,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质量一定越大

D.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一定不变

11.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12.将下列溶液的溶质或溶剂的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13.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4.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把适用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加适量盐酸、过滤、蒸发;②加适量水、过滤、蒸发;③加适量水、过滤;④加热(或高温灼烧);

⑤加适量盐酸、蒸发。

(1)碳酸钙中含有少量Na2CO3:________。

(2)KCl粉末中含有少量K2CO3:________。

(3)CaO中含少量CaCO3:________。

(4)MnO2中含有少量炭粉:________。

(5)KCl中含有少量MnO2:________。

15.(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___________________。(3)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17.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18.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9.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20.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反应速率快

B.易于操作

C.不需加热

D.设备简单

21.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

A.牛奶

B.生理盐水

C.眼药水

D.白酒

22.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23.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24.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25.利用玻璃瓶和一些必要的药品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空白处。

2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2)、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3)、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27.有人说:“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扩散过程,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水合过程。”对吗?为什么?

溶解度练习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加速溶解的措施中,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 )。

A.把固体研细 B.加热C.搅拌 D.振荡

2.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加蔗糖 B.加水C.升温 D.增大压强

3.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在t2 ℃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在t1℃时,100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 g

4.现有6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若将其温度降到20 ℃,此时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仍为饱和溶液

B.硝酸钾的溶解度发生了变化

C.降温前后溶液的质量不变

D.降温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5.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 ℃时,取100 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 ℃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130 g B.140 g C.160 g D.180 g

6.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

C.将t3 ℃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时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7.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写出三点符合图中溶解度曲线的不同类型的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2) t1℃时3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________g。

9.如下图所示,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做以下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向玻璃杯中逐渐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玻璃杯中逐渐加入浓盐酸,鸡蛋壳表面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t1 ℃时,________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是______。

(3)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4)t1 ℃时A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t2 ℃时A的溶解度。(5)t2℃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溶解20 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 g

B.在20℃时,把2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 g

C.在20℃时,把20 g 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 g

D.在3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7 gNaCl恰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 g

12.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A.温度高低

B.溶质、溶剂的质量

C.溶剂的种类

D.溶质的种类

1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②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在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 g,则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A.m溶液∶m溶质=4∶1 B.m溶液∶m溶质=5∶1

C.m溶剂∶m溶质=4∶1

D.m溶剂∶m溶质=5∶1

15.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16.下列物质中,随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氯化钾

D.氧气

17.30℃时,往1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18.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可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

19.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由瓶口逸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____________ ℃。

(2)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4)若将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则溶液变为__________;若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则溶液为____________。

溶液的质量分数练习题

1.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食盐B.熟石灰C.二氧化碳 D.硝酸钠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3.将50 g食盐水恒温蒸发掉25 g水(溶液仍未饱和),则溶液中的变化正确的是()

A.溶解度变大 B.溶剂质量不变C.溶质质量不变 D.溶液由稀变浓

4.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5.80 g质量分数为15%的NaNO3溶液里含有NaNO3__________克,在这种NaNO3溶液中加入20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6.欲将8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__________g

7.将20克蔗糖放到80 g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蔗糖占溶液的百分比是多少?

8.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9.有100 g 10%的NaCl溶液,要使其浓度增大一倍,需加入多少克氯化钠?

10.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现将20 g食盐充分溶解在50 g水中,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1.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2.某温度时,蒸干35 g氯化钾溶液,得到10 g氯化钾,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3.把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水多少克?14.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 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是1.19 g/cm3)多少毫升?

15.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16.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50 g质量分数为38%的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 g/L)

18.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18%,该厂日产酱油15 t.试计算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多少吨氯化钠

19.注射用链霉素试验针的药液配制方法如下:

(1)把1.0 g链霉素溶于水制成4.0 mL溶液a;

(2)取0.1 mL溶液a,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b;

(3)取0.1 mL溶液b,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c;

(4)取0.2 mL溶液c,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是1 g/cm3.试求:

(1)最终得到的试验针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0 g链霉素可配制多少毫升试验针药液?

春九年级化学下册-9-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基础达标】 1.(2012·无锡中考)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蔗糖 B.氯化钠 C.面粉 D.高锰酸钾 2.在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便于观察现象 B.溶液间的反应不需加热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D.溶液中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快 3.关于溶液有如下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④溶质一定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1·烟台中考改编)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去蔬菜上的泥土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稀盐酸除水垢 5.(2012·黄石中考)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碘易溶于水 B.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C.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可形成乳浊液 D.乙醇能与水互溶 6.(2011·邵阳中考)小琪同学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 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 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7.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溶液 溶 质 溶 剂 溶液溶质溶剂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碘酒 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8.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_______而增强。 【知能提升】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B.固体物质的水溶液下层比上层密度大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静置后有沉淀析出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2.(2011·江西中考改编)小茜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装置(如 图),其气密性良好,在A中加入下面的固体和液体后,不会使B 中尖嘴导管口有“喷泉”产生的是( ) A.氯化钠和水 B.氢氧化钠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镁条和稀盐酸 3.铁和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只有硫酸亚铁 B.只有铁 C.只有硫酸铁 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4.(2012·苏州中考)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是( ) A.氯化钠溶液 B.氯化钠晶体 C.蔗糖 D.铜 5.学完有关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 (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_________条件有关; 小松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 (3)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了衣服上,他立即用水和洗洁精清洗衣服,但 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于是他查阅了相关资料,整理出了下表:

6溶液的形成公开课

溶液形成 第二课时 [学习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 [教师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 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M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学生活动] [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 [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课题1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棕黄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③溶液不一定都是液体的,如生铁可以看成是C,Si,S,P等分散到铁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洁净的空气可以看成是气态溶液。 3.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液、气)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见水、酒精、汽油) 4.量的关系: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5.溶液的名称: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6.溶质溶剂的确定: (1)固、气溶于液体,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如NaCl溶液、汽水) (2)液与液混合,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 (3)如果有水无论水多或少,都习惯把水看成是溶剂(如质量分数为98%H2SO4溶液) (4)不说明溶剂一般指水 二、乳浊液 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1)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理是什么? 答: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2)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答:汽油可以溶解油污,从而使油污与衣物分离。 三、悬浊液 1.概念: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质溶解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CaO) (2)溶质溶解时,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如NaC) (3)溶质溶解时,吸收的热量—温度降低(如NH4NO3)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得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所编位置与作用: 溶液就是九年级第九单元所学习得内容,在继空气等得又一类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对溶液已经有一些了解。教材最后两个单元得学习中又将大量涉及到溶液与溶液中得有关反应。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得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就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得均一体系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得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得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得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得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得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得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与生活; 2、通过科学得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得问题 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得乐趣与体验科学探究得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 溶液得形成,溶质与溶剂得判断,溶解时得吸热放热,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对溶液形成得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就是关于溶液得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得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已接触到溶液,本课就是将学生对溶液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

认识溶液形成得过程,理解溶液得概念。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主要得指导思想就是将探究得全过程贯穿于实验得始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得结合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科学得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得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与阅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在生活中得溶液得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得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溶液得世界中。 【教学环节】

(完整版)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练习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②稳定性的混合物,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2、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糖溶于水得到糖水溶液。其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之间存在空隙)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去油污,酒精能溶解碘。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的_______叫做溶液. 2、2%的碘酒中的溶剂是_______;三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澄清石灰水中,溶质是,溶剂是。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溶剂是。(4)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溶剂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5、写出下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碳酸钙酸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2)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6、将少量的①粉笔灰、②煤油、③食盐晶体、④硫酸铜晶体、⑤高锰酸钾晶体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填编号,下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7、在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之充分反应后,铁有剩余,过滤。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所得固体残渣中一定含有。(共2分) 8、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溶剂是 _____________。 9、如右图,能制得溶液的是哪个小实验。_________ 10、给溶液命名时,通常把________的名称放在前,把 ________的名称放在后。如把固体白磷溶于二硫化碳时,所 形成的溶液叫做_______的_______溶液,其中_______是溶 质,________是溶剂。 1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名称: (1)糖水(2)氯化钠溶液(3)酒精液 (4)碳酸钠溶液(5)碘酒 二、选择题 12、盛夏,在烈日下工作的出汗过多的人所穿的衣服上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白色粉末,其主要成份是: () A 纯碱 B 氯化钠 C 油脂 D 烧碱 1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糖水 C、冰水 D、食盐水 1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溶液15、配制溶液时最常用的溶剂是() A、水 B、汽油 C、酒精 D、花生油 1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溶液,后一种是化合物的是 ( ) A.乙醇、二氧化碳 B.稀硫酸、液氧 C.汽水、干冰 D.冰水混合物、氧化铜 1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化合物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18、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植物油 B. 食盐 C. 白糖 D. 食醋 19、下列混合物这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 A.碘酒中的碘B.食醋中的醋 C.泥水中的泥沙D.生理盐水这的盐 20、溶液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下列溶液为无色的是 A.碘酒B.高锰酸钾溶液C.蔗糖溶液 D.硫酸铜溶液 21、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氯化钠 C.汽油 D.面粉 一、选择题 1、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浓硫酸 B.硝酸铵 C.火碱D.蔗糖 2、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里,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植物油 C.高锰酸钾 D.蔗糖 4、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B.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5、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去除油污的问题.下列去除油污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食盐水清除灶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清除机器上的油污 C、用洗涤剂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肥皂洗涤衣服上的油污 6、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氧化钙固体 D、硝酸钾晶体 7、各种洗涤剂已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肥皂洗衣 D.用沐浴露洗澡 8、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C.烧碱 D.食盐 9、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生石灰 B. 烧碱 C. 食盐 D. 硝酸铵 10、下列性质是溶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无色 B. 透明 C. 纯净 D. 均一、稳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将理

溶液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含答案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2(SO 4)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或改变温度 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改变温 度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1)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9溶液的形成(提高) 巩固练习 (2)

溶液的形成(提高)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溶液的形成章节练习题

溶液的形成章节练习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 ...溶液的是( )。 A.糖水 B.蒸馏水C.碘酒 D.汽水 2.在①石灰水;②糖水;③70%的酒精;④稀硫酸等几种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是因为溶解而导致温度有明显变化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C.冰块 D.硝酸钾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 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 5.下列物质中,前者为化合物,后者为溶液的一组是( )。 A.液氧、稀硫酸B.氯化氢气体、盐酸 C.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 D.糖水、海水 6.下列物质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振荡,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木炭粉 B.铜粉C.大理石粉 D.银粉 7.锌粒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锌粒有剩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A.锌 B.硫酸C.硫酸锌 D.硫酸铜 8.铁和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只有硫酸亚铁B.只有铁C.只有硫酸铁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9.只需用水就能清洗干净的是( )。 A.附有氧化铁的试管B.附有植物油的试管 C.内壁有水垢的热水瓶 D.附有食盐的烧杯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溶剂量不变时,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质量一定越大 D.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一定不变 11.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12.将下列溶液的溶质或溶剂的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9.1溶液的形成习题及答案解析

9.1 溶液的形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如果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共有三种情况: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答案:细小悬浊液小液滴乳浊液分子离子溶质溶剂溶液 2.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 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答案:(A) (B) (C) (B) (A) 氢氧化钙 3.根据你的经验判断,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消失的是() A.面粉 B.白糖 C.植物油 D.粉笔灰 解析:面粉、粉笔灰放入水中形成悬浊液,植物油形成乳浊液,白糖放入水中可以得到溶液。答案:B 4. 硫酸铜溶液的特征是( ) A.均一、稳定、无色 B.蓝色、均一、稳定、不透明 C.均一、稳定、蓝色、透明 D.浑浊、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解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它的性质很稳定,具有溶液的均一、稳定性,光线能够透过,所以是透明的液体。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种应用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消毒 B.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 C.马拉松运动员运动途中喝葡萄糖水来补充能量 D.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抹患处 解析:熟石灰粉配制的涂料属于悬浊液。 答案:B 2. 根据您的生活常识,请判断下列混合体系属于溶液的是( )

(完整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训练·提升作业 【基础达标】 1.下列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2.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部的溶液比上面的甜 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 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 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稀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少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 )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 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5.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右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6.阳刚同学按所学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

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购买的是( ) A.硝酸铵 B.蔗糖 C.氢氧化钠 D.食盐 7. 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是我们常接触的三种物质。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是混合物;(2)都是均一、稳定的溶液;(3) (答出一点即可)。请你再举出其组成特征不同于上述三种物质的溶液。8. 碘是紫黑色晶体,密度比汽油大,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选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最终事实。 【知能提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氯化钠放入水中,形成无色溶液 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 2.图示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直观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图所示表示的是下列哪种化学概念或原理( ) A.乳化作用 B.催化作用 C.水合作用 D.化学变化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本章的章图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溶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溶液练习题 一、判断题(说法正确否): 1.溶液的化学势等于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之和。 2.系统达到平衡时,偏摩尔量为一个确定的值。 3.对于纯组分,化学势等于其吉布斯函数。 4.在同一稀溶液中组分B的浓度可用x B、m B、c B表示,因而标准态的选择是不相同的,所以相应的化学势也不同。 5.水溶液的蒸气压一定小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6.将少量挥发性液体加入溶剂中形成稀溶液,则溶液的沸点一定高于相同压力下纯溶剂剂的沸点。溶液的凝固点也一定低于相同压力下纯溶剂的凝固点。 7.纯物质的熔点一定随压力升高而增加,蒸气压一定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沸点一定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 8.理想稀溶液中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只有非常小的作用力,以至可以忽略不计。9.当温度一定时,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越大,溶剂的液相组成也越大。 10.在一定的温度和同一溶剂中,某气体的亨利系数越大,则此气体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也越大。 11.在非理想溶液中,浓度大的组分的活度也大,活度因子也越大。 12.在298K时·kg-1的蔗糖水溶液的渗透压与·kg-1的食盐水的渗透压相同。 13.物质B在α相和β相之间进行宏观转移的方向总是从浓度高的相迁至浓度低的相。14.在相平衡系统中,当物质B在其中一相达到饱和时,则其在所有相中都达到饱和。 二、单选题: 1.1 mol A与n mol B组成的溶液,体积为,当x B = 时,A的偏摩尔体积 V A= ·mol-1,那么B的偏摩尔V B 为: (A) dm3·mol-1;(B) dm3·mol-1; (C) dm3·mol-1;(D) dm3·mol-1。 2.注脚“1”代表298K、p0的O2,注脚“2”代表298K、2p0的H2,那么: (A) ;(B) 因为,与大小无法比较; (C) ;(D) 。 3.气体B的化学势表达式:,那么:⑴上式表 明气体B在混合理想气体中的化学势;⑵体现在该条件下做非 体积功的本领;⑶μB(g)是表明做非体积功的本领;⑷μB(g)是气体B的偏摩尔Gibbs 自由能。上述四条中正确的是: (A) ⑴⑵⑶;(B) ⑵⑶⑷;(C) ⑴⑶⑷;(D) ⑴⑵⑷。 4.373K、p0时H2O(g) 的化学势为μ1;373K、时H2O(g) 的化学势μ2,那么:①;②μ2 - μ1 = RT ln2;③μ2 - μ1 = -RT ln2;④μ2 = μ1–。以上四条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 5.对于A、B两种实际气体处于相同的对比状态,对此理解中,下列何者正确: (A) A、B两种气体处于相同的状态;(B) A、B两种气体的压力相等; (C) A、B两种气体的对比参数π、τ相等;(D) A、B两种气体的临界压力相等。 6.对于亨利定律,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仅适用于溶质在气相和溶液相分子状态相同的非电解质稀溶液; (B) 其表达式中的浓度可用x B,c B,m B ; (C) 其表达式中的压力p是指溶液面上的混合气体总压;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 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