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详解

眼肌麻痹详解
眼肌麻痹详解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

1.1辨证论治

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疏通脉络。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50例中,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吕天伟[3]等用血府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生地、黄芪、赤芍、菊花各15g, 当归、川芎、僵蚕、地龙、桃仁、防风各10g,全蝎、甘草各

6g)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56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6.4%。罗兴中[4]等以中药为主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基本方剂: 天麻9~15g、僵蚕9g、地龙9g、全蝎6g、钩藤(后下)6g、炮南星6g、炮山甲6g、海风藤9g、络石藤9g。随症加减。10天为1疗程,共服3疗程。辅助治疗:血栓通注射液8~10ml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本组治愈率28.1% ,有效率84.4% ,无效15.6%。陈旭虹[5]等以祛风活血化瘀为治疗法则组成祛风化瘀汤(羌活6g,生地黄12g,桃仁8g,红花5g,川牛膝8g,牡丹皮8g,生蒲黄20g,炒蒲黄20g,全蝎3g,炒僵蚕10g,蜈蚣1条,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桔梗5g)治疗麻痹性斜视28例,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1.4 %。

2 针灸治疗:

欧阳应颐[6]等以针刺治疗眼肌麻痹,取穴:内直肌麻痹取攒竹、四白、安眠、合谷,外直肌麻痹取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安眠、合谷,上直肌麻痹取阳白、攒竹、安眠、合谷,下直肌麻痹取四白、太阳、安眠、合谷,上斜肌麻痹取攒竹、安眠、合谷,下斜肌麻痹取四白、瞳子髎、安眠、合谷。风邪袭络型配风池;风痰入络型配丰隆、肺俞;肝风内动型配内关、太冲、百会;外伤瘀滞型配膈俞、血海。76例患者中,有效率为92.1%。王晓燕[7]等以针刺治疗眼肌麻痹216例,主穴:风池。配穴:提上睑肌麻痹,配阳白;上直肌麻痹,配鱼腰、阳白;下直肌麻痹,配球后;外直肌麻痹,配瞳子髎;内直肌麻痹,配睛明;复合肌麻痹,配阳白、睛明、瞳子髎。216例患者中,有效率为97.3%。疗效与病程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即病程愈短,疗效愈好。王金玺[8]以针刺治疗眼肌麻痹,取穴:以眼肌麻痹情况对症取穴。外直肌麻痹取瞳子髎、球后、外关、足临泣,配以太阳、翳风、中渚、合谷、风池;内直肌麻痹取睛明、攒竹、鱼腰,配以阳白、承泣、后溪、申脉等穴;下斜肌、下直肌麻痹取下睛明、承泣、三间、球后等穴,配以四白、内庭、光明、阳陵泉等穴;上斜肌、上直肌麻痹取上正(目正视瞳孔正中上方,目眶上缘处) 睛明、鱼腰、阳白,配瞳子髎、太阳、外关等穴。主穴每次取2~3个穴,配穴每次取2~3个穴。然后用电针治疗仪选适当的两个腧穴加电,用断续波、频率每分钟35次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患眼眶周围肌肉跳动收缩为度。每日电针

1 次,每次15~20min。10次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 ①风中经络者加风池、合谷; ②痰湿阻络者加脾俞、丰隆;③禀赋不足者加照海、太溪、足三里; ④肝风内动者加太冲、行间。4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100%。叶云红[9]以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取穴:主穴以眼针穴区上焦区、肝胆区、下焦区、脾胃区为主。配穴: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睛明、足三里、三阴交等;伴眼睑下垂者取阳白穴合谷刺,脑血管病者配头皮针(顶颞前斜线前1cm平行线上2/3~3/5 处)。每次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主穴2个,配穴3~4个。本组20 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7例,有效3例。随访至发稿时无1例复发。李伟智[10]以针刺与艾灸治疗眼肌麻痹32例,针刺取穴:单眼上睑提肌麻痹:主穴:阳白透鱼腰。配穴:太阳、丝竹空、四白、足三里、三阴交。外直肌麻痹主穴:丝竹空。配穴:球后、阳白、四白、风池、合谷。动眼神经麻痹主穴: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瞳子髎、球后。配穴:风池、太阳、阳白、合谷、光明。以上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眼区腧穴捻转进针不提插,避免针刺太深,以防瘀血、肿胀和疼痛。用轻中度刺激,远端穴位刺激稍强。针刺后用有药艾条在眼区的远端穴位上施灸5-10分钟。3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4%。

3 针药合用

毛华[11]等以针刺及中药并用治疗眼肌麻痹。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主穴: 眼肌穴、六条直肌。配穴: 睛明、攒竹、瞳子髎、球后、太阳、承泣、阳白、四白、丝竹空、合谷、风池、曲池、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 10天1疗程。(2) 中药治疗:①风伤筋脉证: 全蝎6g、白僵蚕10g、桑枝10g、荆芥10g、炒白附子10g、钩藤15g、防风10g、制半夏10g。②痰湿阻络证:羌活10g、防风10g、炒白附子10g、木瓜10g、白僵蚕10g、茯苓10g、甘草6g。③肝阳上亢证: 天麻10g、钩藤20g、生石决明30g、栀子10g、胆矾10g、夜交藤15g、僵蚕10g、全蝎6g。④脾胃虚弱证:方药: 茯苓10g、白术10g、甘草10g、陈皮12g、法半夏10g、胆星12g、僵蚕10g、当归10g、赤芍10g。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 共服6~7疗程。结果: 45例中治愈33例( 73.3 %),好转8例(17.7%),无效4 例(8.8 %)。刘学敏[12]以针药并用治疗眼肌麻痹50例,针刺选穴:睛明、瞳子髎、风池、合谷、太冲、血海、支沟、阳陵泉。手法:眼部穴位不做手法,得气即可;支沟、阳陵泉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中药用《审视瑶函》正容汤加味治疗。处方:白附子、僵蚕、法半夏、白芍各12g,防风、秦艽、木瓜各10g,胆南星3g,羌活、甘草各6g。随症加减。10天l疗程。结果:经3疗程治疗,痊愈率80%,总有效率为96%。风伤经络型疗效最好。庞荣

[13]以全蝎钩藤饮伍用针刺治疗眼肌麻痹,采用庞赞襄自拟全蝎钩藤饮,组成: 全蝎、钩藤、柴胡、黄芩、前胡、防风、党参各10g,甘草3g。日1 剂。针刺穴位:太阳、攒竹、风池、上星、百会、承泣、透眉(丝竹空透攒竹)。28 例患者总有效率96.4 %。王高[14]等以活血牵正汤结合针刺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以1988年~1994年的52例55只眼为对照组。1995年~2002年3月的49例53只眼为观察组。对照组: 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与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混合肌肉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7天注射第2疗程;能量合剂250ml静滴, 每日1次,血栓通0.6g加入10%葡萄糖注射250ml静滴,每日1次。20次为1 疗程。观察组: 内服活血牵正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方药: 黄芪30g、地龙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6g、桃仁10g、全蝎3g(研末冲服)、僵蚕10g、白附子6g (先煎)、柴胡10g ,日1剂。小儿减量。随症加减。针刺: 待眼眶局部肿胀、瘀血消除后随症取穴: 上睑下垂或下斜视取鱼腰透攒竹、睛明、瞳子髎; 上斜视取球后、睛明、瞳子髎;外斜视取睛明、攒竹; 内斜视取瞳子髎、鱼腰、太阳; 均配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合谷。治疗1~6个月后随访观察1~3年,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20例21只眼, 占38.18% ,好转8例9 只眼。无效24例25只眼。观察组治愈42例45只眼占84.91 %,好转5例5只眼,无效2例3只眼。治愈病例随访观察1~3年均未见复发,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杜诚[15]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加维生素B1、B12肌注,并对症治疗,合并糖尿病者给予降血糖,合并高血压者给予降血压,住院病人早期予地塞米松静滴,门诊患者予强的松口服。中药治疗:辨证分为风邪中络和气虚血滞二型施治。前者方用牵正散加减。方药:白附子3g ,白僵蚕6g ,全蝎3g ,胆南星10g ,半夏10g ,羌活10g ,天麻10g ,钩藤10g ,炙甘草5g。后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

黄芪30g ,当归10g ,赤芍10g ,炒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地龙10g ,半夏10g ,制僵蚕10g。结果:本组34 例,治愈25 例(占74%) ,有效7 例(占20%) ,无效2 例(占6% ,经CT 检查确诊为鼻咽癌,转耳鼻喉科治疗) 。牛俊波[16]等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肌麻痹43例,口服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中药: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参、葛根、全虫、僵蚕、白附子、甘草。结合西药治疗:维生素B1片20mg ,腺苷B12片500ug,烟酸片50mg,三磷酸腺苷片40mg,每日3次口服,地塞米松针2mg, 2%利多卡因针0.5m1混合局部封闭,隔日1次,5次为l疗程。结果:全部患者1-5疗程治愈。平均4疗程治愈。李玉冰[17]等以蜈丹散胶囊治疗眼肌麻痹,口服蜈丹散胶囊: 蜈蚣2 条、丹参5g、僵蚕5g, 上药烘干研细末, 装入胶囊, 为一日量, 分早晚2 次服用。并加服维生素B1、维脑路通等。10天为1个疗程, 间隔3~4天。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本组经治疗治愈13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81.9%。付莉萍[18]用血塞通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35 例. 将血塞通注射液16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 中静脉点滴,同时口服B族维生素,肌注弥可保针,15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33例治愈, 2例有效。经综合治疗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症状于12~20天内缓解。卓晓[19]等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方法:对照组14例采用常规眼科治疗方法: 口服美吡达5mg、美迪康250mg , 每日3次;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 ,每天1次; 口服地巴唑20mg及复合维生素B 2片,每天3次。观察组1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 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最多治疗4 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治愈13例,治愈率92.9 % ,平均治疗时间86.0±7.3天;观察组治愈17例,治愈率94.4 % ,平均治疗时间38.0±3.2天;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愈病例平均治疗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5 述评与展望

目前,中医治疗眼肌麻痹有两个主流方法:一是中药治疗,二是针灸治疗。口服中药以散风、化瘀通络、化痰、健脾益气之剂为主。针灸治疗是局部取穴(多取麻痹肌邻近穴位)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中医药治疗眼肌麻痹较之西医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在治疗方面有些医家是针药的综合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治疗本病尤其要积极针对病因

治疗。

眼肌麻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病,中医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无论中药还是针灸对本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从目前临床报道看中医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治疗研究,尚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1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基本统一,但语言表述不尽一致。建议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之规范化。2缺乏远期疗效的追踪。3缺乏对于口服中药及针灸等治疗方法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可借助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药理试验及动物模型试验,以阐明中药治疗本病的机理。针药并施在疗效上有无缩短疗程的作用,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1]刘怀栋,张彬.辨证治疗麻痹性斜视80例.河北中医,2002,24(5): 334[2]白中山.大秦艽汤治疗眼肌麻痹50例.北京中医,2004,23(4): 224-225[3]吕天伟,尚丽丽,张兆来.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陕西中医,2006,7(5):530-531

[4]罗兴中,王文娟.以中药为主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治疗观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 ,13(3):161

[5]陈旭虹,陈宝军,汤广成,等.祛风化瘀汤治疗麻痹性斜视28 例,山东中医杂志, 2005, 24(12):727

[6]欧阳应颐,张锡芳,尹勇,等.针刺治疗眼肌麻痹76例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3, 23 (8):452-454

[7]王晓燕,李静茁.针刺治疗眼肌麻痹216例.河南中医,2000,20(1):44-45

[8]王金玺.针刺治疗眼肌麻痹45例疗效观察.洛阳医专学报,2002 ,20 (3):244-245

[9]叶云红.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2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0年第8 期: 463-464

[10]李伟智.针刺与艾灸治疗眼肌麻麻痹32例.黑龙江中医药,1999年03期:52

[11]毛华,侯艳杰,韩绍华,等.针刺及中药并用治疗眼肌麻痹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6):474

[12]刘学敏.针药并用治疗眼肌麻痹5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02,34(6):39

[13]庞荣.全蝎钩藤饮伍用针刺治疗眼肌麻痹.中国中医眼科杂

志,1999,9(3):177

[14]王高,谷安琪,王泉霖.活血牵正汤结合针刺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2):84-86

[15]杜诚.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吉林中医药,2003,23(10):35

[16]牛俊波,金书红,张保松.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肌麻痹43例.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2(15):25

[17]李玉冰,李瑞华,李政.蜈丹散胶囊治疗眼肌麻痹2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 年12 月第12 期

[18]付莉萍.血塞通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35 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3):58-59

[19]卓晓,陈武.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8 例.广西中医药,2002,25 (5):33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病理见海绵窦充满肉芽组织,损伤Ⅲ、Ⅳ、Ⅴ1、Ⅴ1颅神经。 【临床表现】特征为Ⅲ、Ⅳ、Ⅴ1、Ⅵ颅神经损害和眼痛、头痛为一侧性,反复发作,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男女发病率相等,30~40岁多见。开始为眶上及眶内顽固性疼痛,数日后出现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动眼(Ⅲ)、滑车(Ⅳ)、外展(Ⅵ)和三叉神经第一支(Ⅴ1)麻痹,动脉周围交感纤维及视神经也可受损。持续数日或数周后可自行缓解,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有些病例经1~6月,即使未治疗症状也可消失,但也可能遗留持久的动眼神经、视神经或视网膜损害。脑血管造影见颈内动脉虹吸部狭窄以及眼上静脉和海绵窦间闭塞,但脑血管造影和手术探查均不能发现海绵窦外部病变。 【鉴别诊断】 (一)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瘤可引起动眼、滑车、外展和三叉神经眼支的麻痹。如动脉瘤不继续扩张而出现血栓形成时眼肌麻痹症状也可能因而减轻,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几乎伴有瞳孔扩大或固定、患侧眼痛或头痛、患侧眼睑下垂。可由CT增强扫描、MRI、DSA或脑血管造影而确诊。 (二)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legic migraine)通常发生在年轻成年中,有阵发性中等程度的一侧头痛,常在头痛开始减轻后出现同侧眼肌麻痹,并在头痛消退后仍持续相当时间。必须指出眼肌瘫痪性偏头痛,常有颅内器质性病变为基础,必须注意鉴别,必要时可作CT或脑血管造影检查。 (三)糖尿病眼肌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急剧,多为单侧动眼神经损害,其次为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等。少数为两侧动眼神经或多发性颅神经损害,甚至反复发生。多有糖尿病史,查血糖升高可明确诊断。 (四)海绵窦综合征是由于海绵窦血栓形成、血栓性海绵窦炎引起。表现为眼眶内软组织、上下眼睑、球结膜、额部头皮及鼻根部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眼球各方运动麻痹,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及眼与额部麻木或疼痛,伴有寒战和发热。 (五)眶尖综合征多由副鼻窦炎的蔓延引起眶上裂或视神经孔处的骨膜炎所造成,也可为肿瘤、脊索瘤等侵袭此区所引起。眶上裂综合征表现为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眼支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局部炎症性表现。若兼有视力障碍者,则称眶尖综合征。 (六)眼外肌营养不良症(ocular mucle dystrophy)为罕见遗传性疾病。特征为早期出现双侧眼睑下垂,然后逐渐发生所有眼外有麻痹,基本病理系眼外肌的营养不良,新斯的明治疗无效。 (七)脑干肿瘤(brain stem tumor)特征是交叉性麻痹,即病变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参见Lhermitte氏综合征节桥脑肿瘤。

头痛试题(有答案)

单选题 1.偏头痛与紧张性头痛的区别,在于偏头痛有() A.恶心、畏光、畏声 B.儿童和青年多见 C.单侧头痛 D.反复发作头痛 E.劳累后加重 答案:A 2.7岁患儿,头痛反复发作伴有偏瘫,头痛消失后偏瘫持续数小时可缓解。家族中有类似患者。头部MRI检查无明显异常。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家族型偏瘫型偏头痛 B.偏头痛的等位发作 C.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D.脑瘤 E.遗传性头痛 答案:A 3.28岁男性患者,反复发作头痛,每年春秋季发作,每次发作持续3个月,表现为眼眶周围剧烈的刺痛伴有流泪,查体无异常体征,CT正常。其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丛集性头痛 B.紧张性头痛 C.神经官能症 D.脑瘤可能 E.花粉过敏 答案:A 4.55岁患者,主诉头痛伴有反复发作的偏瘫,每次症状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没有脑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该患者除了应该考虑RIND外,还应考虑那种疾病() A.癔病 B.颅内占位 C.晚发性偏头痛 D.偏瘫型偏头痛 E.紧张性头痛 答案:C 5.男性患者,40岁,有反复发作无先兆性偏头痛病史多年,三年来反复出现头痛后,头痛测眼球活动受限,持续数小时可缓解,MRI检查未见异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B.基底型偏头痛 C.普通型偏头痛 D.TIA E.脑干梗塞 答案:A 6.女性,23岁,工作压力大2,长期头痛,全头胀痛紧缩感,按住后可缓解,不伴恶心呕吐,可以坚持日常工作,每日均有发作,但各项检查未见异常。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颅内占位B.颅内感染C.慢性偏头痛D.抑郁症E.偏头痛 答案:C 7.最常见的偏头痛为() A.有先兆的偏头痛 B.无先兆的偏头痛 C.基底型偏头痛 D.偏瘫型偏头痛 E.偏头痛等位发作 答案:B 8.下面哪种发作类型属于偏头痛等位发作() A.头痛发作后伴有眼肌麻痹 B.先偏瘫、麻木和失语数十分钟后发生头痛 C.周期性发生某些症状而无头痛,或与头痛交替出现 D.耳鸣、共济失调,也可有嗜睡症状或跌倒 E.发作迅速,持续1~2小时可完全缓解 答案:C 9.女,27岁,反复出现左眼黑蒙,视物不清,约一小时出现右额颞部剧痛,伴呕吐,面色苍白,持续约5小时进入睡眠状态,次日恢复正常。应诊断为() A.蛛网膜下隙出血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 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偏头痛有三大原因三种解决办法

偏头痛有三大原因三种解决办法 一是生理周期带来偏头痛。研究表明,有偏头痛的女性中大约近2/5的人都曾在月经期前后发病。其症状是:通常在月经期前两三天发作,头痛部位有热血澎湃的感觉。疼痛持续时间短,每次不会超过两小时。原因是因为卵巢在月经期前分泌较多荷尔蒙。解决方案:1.雌激素:在月经期前服用3天的雌激素。要记住,服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控制饮食:月经期前后要控制饮食,多吃有助于缓解荷尔蒙作用的食物。比如:牛奶、新鲜水果、蔬菜、燕麦、牡蛎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钙、镁、锌等元素,能帮助 缓解过多荷尔蒙造成的不适。 二是压力带来偏头痛。目前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因压力而造成偏头痛的人越来越多,远远多于因荷尔蒙导致的偏头痛患者。其症状是:发作时间通常在午后,感觉就像戴了顶尺寸过小的帽子,有压迫、束缚的感觉。原因是:当压力来临时,身体就会产生反应,使得情绪波动、血压上升、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如无法及时解除压力,就会出现偏头痛。解决方案:1.热敷:可用热毛巾敷在后颈部,这样能使血管受热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及代谢功能,将体内的酸性物质代谢出来,疼痛就会大为缓解了。2.随时随地放松:感觉压力即将来临时,听一首轻音乐,到室外漫步一会儿,去发廊洗个头,都能缓解压力,让你紧绷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这样偏头痛自然也就不会找上门了。3.按摩:卷曲食指,以内侧抚摩前额30次,从额中至太阳穴;用中指揉太阳穴30次;用拇指按揉风池穴30次;用手掌做干洗脸动作10次。 三是部分食物引发偏头痛。据统计,1/5的偏头痛是由所吃的食物引起的。其症状是:当你享受完烛光美食后,随之而来的偏头痛就开始践踏你的神经,让你彻夜不眠。原因是:食物里某些物质能改变大脑中的化学成分,使颅骨外面的血管发生变化,从而刺激敏感的神经末梢。女性天生容易受到美食的诱惑,这也是为什么偏头痛更钟爱女性的原因之一。解决方案:1.躲避法:避开导致偏头痛的食物及气味。味精、亚硝酸盐、各种火腿肠、罐头汤、冷藏食品都含有这些成分。阿斯巴甜糖:许多果汁饮料中都以此种甜味剂代替蔗糖。另外,陈年奶酪、腌制食品、咸鱼都可能会引起偏头痛。2.多摄取镁:经研究发现,因食物导致偏头痛的人血液中镁的含量极低。因此,可以多摄取一些富含镁的食物,如:豆类、香蕉、海产品、坚果等。3.运动:瑜珈、有氧健身操、游泳对治疗压力性偏头痛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导致偏头痛的其他诱因还有:1.鼻窦炎引起的偏头痛。表现为早晨起床后,前额疼痛,同时鼻腔分泌物为脓状分泌物。这样的情况应及时找五官科大夫医治。2.冷热刺激引起的偏头痛。吃过冷、过热的食物,或冬季用冷水刷牙时因三叉神经过于兴奋导致的偏头痛。表示你的牙齿容易过敏或有牙周炎等疾病,找牙 医解决即可。 偏头痛,或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以女性较多,多始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月经来潮、情绪泼动、疲劳等,发作前可有先兆,如视觉闪光、暗点、偏盲、暂时性失语,半身麻木或运动障碍等,一般先兆症状持续15~20分钟。头痛至周期性发作,每次持续4~48小时,偶可达数天,常见伴随症状有烦躁、恶心、呕吐、畏光、面色苍白等,少数人可有眼肌麻痹,发作时两侧瞳孔可以大小不等,应注意鉴别症状性偏头痛(主要因为脑肿瘤、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所致)。 本病中医又称“偏头风”,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 偏头痛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发作开始为颈内动脉分枝的痉挛,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继之转为颈外动脉分枝的扩张,搏动增强而出现头痛。

同视机的操作

同视机的操作方法详解 同视机检查主要是测定斜视角及检查双眼视功能。 1.通过观察角膜反射点位置确定:单眼注视力、Kappa角、双眼注视力、测定他觉斜视角的度数。 2.通过看同时知觉画片确定:有无双眼同时知觉;测定自觉斜视角及Kappa角;比较自觉斜视角与他觉斜视角以明确视网膜对应性质。 其中包括正常视网膜对应、企图正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企图异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又可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种。还有单眼抑制和对应缺如。对非共同性斜视患者除通过同时知觉画片测定正前位之斜度外,还可以利用改变二镜筒角度测出各个注视方向的水平、垂直与旋转斜度。通过测出正上方与正下方视野的水平斜度可以诊断A.V及X现象。由于同视机镜筒可以转成不同角度,对麻痹性斜视的定量检查很方便。 3.检查双眼视功能:正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应用融合画片进一步检查其异向(辐辏、分开)与同向融合力。再用立体感觉画片测定其立体感。异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往往也能有异常融合范围,故亦应试测其融合力。 [b]检查双眼视觉的级别:[/b] 1.)同时知觉 使用同时知觉画片,同视机一臂置于0°处,令患者自己推动同视机另一臂,在二画片重合时所指的角度即为其自觉斜视角。再令患者注意其中一个画片,检查者推动另一臂,至角膜反射恰居于斜眼角膜中心时,再交替地点亮及熄灭两镜筒的照明装置,观察眼球有无恢复注视位之运动。如果仍有眼球运动,则稍移动画片位置至两眼完全不动时的角度即为患者的他觉斜视角。如自觉斜视角等于他觉斜角时,证明其视网膜对应正常。如

果二者不等,其自觉斜视角小于他觉斜视角5°以上,即为异常视网膜对应。二者之差称为异常角。如果自觉斜视角为0°,即异常角等于他觉斜视角,则为一致性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异常角小于他觉斜视角,则为不一致性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患者能同时知觉但找不出二者的融合点,在两个物像刚一接近遂即变成向对侧分开。这种情况说明在融合点处有抑制,可以根据交叉点的位置是否等于他觉斜视角称它为企图正常或企图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两像在任何角度都不能重合则称为对应缺如。在单眼抑制很广泛的患者也可能无两眼同时知觉,每次只能看见一个画片上的图形。 利用大型弱视镜也能测出垂直或旋转斜位。例如两像的侧方已经重合,但其中一个物像较另一个物像高,则证明对侧眼有上斜,可旋转器械上的控制钮,使一画片上升或下降直到二者居于同一水平线上,其角度可从筒上的刻度读出。测定旋转斜位时,即当患者主觉某一画片的图形有—定倾斜时(利用有底线的图形较好,如狮子与笼子等)则可扭动另—组控制钮使画片产生旋转,当患者认为画片已变为水平时,画片实际旋转的圆周度即为旋转斜度。 各个眼位的斜视角检查在弱视镜下也可利用测定两眼分别注视及向左、右转15°时他觉斜视角的差异来判断是否有眼肌麻痹因素。将镜筒调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各15°进行各诊断眼位斜视角的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采用十字画片;异常视网膜对应或年幼合作能力差的患者采用同时视画片。 检查kappa角插入持殊的画片.画片上有一排水平方格,格内填有—排字母和数字(EDCBA012345),0位于画片的中央。当病人存在Kappa角时.让病人的一只眼依次注视数字或字母,直到该眼的角膜映光点准确地位于瞳孔中央为止。这时候眼睛注视的字母或数字对应的偏斜度即是Kappa角的度数。当病人注视画片中央0的时候,如果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的鼻侧.称为阳性Kappa角;位于颞侧,称为阴性kappa角。只有用角膜

眼肌麻痹详解(借鉴内容)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 1.1辨证论治 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 ,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 ,养血疏络。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 ,疏通脉络。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50例中,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吕天伟[3]等用血府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生地、黄芪、赤芍、菊花各15g, 当归、川芎、僵蚕、地龙、桃仁、防风各10g,全蝎、甘草各6g)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56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6.4%。罗兴中[4]等以中药为主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基本方剂: 天麻9~15g、僵蚕9g、地龙9g、全蝎6g、钩藤(后下)6g、炮南星6g、炮

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出现眼肌麻痹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神经出现了错乱而引起的眼睛麻痹的现象。眼肌麻痹这种疾病在生活中可以采用祛痹汤或者培土健脾汤的治疗偏方,这样就可以让眼肌麻痹尽快的远离患者的身体,减轻疾病对眼睛的伤害,所以患者在生活中应该要知道如何去使用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偏方一 配方:去痹汤 材料:天麻、僵蚕、地龙、全蝎、海风藤、络石藤各3克,制川乌(或制草乌)、炮山甲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驱风逐邪,通经活络。 【方解】病程短暂,谓之新病。方用天麻、僵蚕、地龙、全蝎搜风止痉;川乌祛风散湿;海风藤、络石藤、穿山甲通络。方中剂量虽轻,而疗效甚著。说明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临床用药亦同属此理。方中大辛之品,投之过重,恐有耗阴之弊。方中用药,恰到好处,故取效颇捷。

【主治】后天性眼肌麻痹。 【加减】烦躁失眠,加茯神、远志; 孕妇,去山甲,加川断、苎麻根。 【疗效】治疗13例,其中单眼外肌麻痹5例,单眼动眼神经麻痹4例,单眼全眼神经麻痹4例。病程多在10天以内。皆服药2~4周而愈。 偏方二 配方:培土健脾汤 材料: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炙黄芪各9克,银柴胡、升麻、陈皮、钩藤、甘草各3克,全蝎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益气,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治】各类眼肌麻痹及重症肌无力症。 【疗效】治疗眼肌麻痹13例14眼。结果治愈10例,有效3例。疗程6~40天,平均20天。 偏方三 配方:川芎 30克,白芍、酸枣仁、葛根各15克,天麻、僵蚕各10克,白芥子、细辛各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5-10天,效果显著。这个方法对治疗偏头痛也很有疗效。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是上述三种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不能执行指令而产生相应的动作。 复视和视混淆是麻痹性斜视患者第一感觉的症状,复视是由于两个成像点不是一对视网膜对应点-不能融合为一产生复视;视混淆是两眼的对应点所接受的物像不同,重叠后物象模糊不清 [临床症状]:

脑病科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眼位偏斜。 (2)眼球活动障碍。 (3)复视、双眼视一为二。 (4)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5版(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眼位偏斜。 (2)眼球运动障碍。 (3)共同偏视或复视。 (二)临床分型 1.核上性眼肌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病变引起的向病灶对侧(偏瘫侧)凝视麻痹,表现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2.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引起眼球协同运动障碍。 3.核性眼肌麻痹:眼运动神经核病变,使部分眼肌受累或眼外肌与缩瞳肌损害分离。 4.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有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呈内斜视,有复视。 (三)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证:目偏斜,复视,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 2.瘀血阻络证:目偏斜,眼疼,活动受限,视一为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3.肝肾亏虚证:目偏斜,复视,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推荐方法: (1)头穴丛刺 【选穴】于氏头针顶前区、枕区、项区。 ①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 ②枕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 ③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 【操作】 推荐采用长时间留针(6小时),配合电针。用φ0.30×40mm毫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顶前区和枕区以15°角斜刺进针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得气后接电麻仪,顶前区、枕区、项区各连接一组导线,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天1~2次,21天为1个疗程。 (2)焦氏头针 【选穴】焦氏头针运动区、视区。 前后正中线:从两眉中点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从眉毛中点上缘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运动区、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视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操作】 用φ0.30×40mm毫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得气后接电麻仪,双侧运动区接一组导线,双侧视区接一组导线,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天1次,21天为1个疗程。 (3)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选穴】顶颞前斜线、枕上旁线。 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 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旁开0.5寸。

眼肌麻痹

1 糖尿病眼肌麻痹:为急性起病的眼外肌麻痹,常表现为一侧较重的以眼外肌受累为特点的动眼神经麻痹,其特征为不伴或仅有轻微瞳孔改变。在眼外肌受累之前常有前额、眶上区疼痛。亦可有外展神经、滑车神经麻痹等表现。可在几周内恢复,但常反复发作。 2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组以单侧的眼部及眼球后部疼痛并伴有眼外肌麻痹为特征的综合征,少数病例为双侧,一般认为是海绵窦段的炎性肉芽肿所致。开始表现为眶上和眶内顽固性剧烈疼痛;数日后出现单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均可受累,但瞳孔一般无任何改变;数周后可自行缓解,常可复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速症状缓解。 3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患者多有普通偏头痛发作史。在一次偏头痛发作1-2天后,头痛渐行减退之际,发生头痛侧的眼肌麻痹。持续数日至数周后恢复,可反复发作,大多数在同侧。 4 颅内动脉瘤压迫综合征:主要由于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等Willis环附近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所致。特点是发病较快,多为单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约90%出现瞳孔改变;往往伴有同侧头部、特别是局限于内眦部的剧烈疼痛,主要通过MRA、DSA确诊。但阴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可能因动脉瘤破裂,瘤体变小、闭塞而导致MRA、DSA阴性。如果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伴内眦部疼痛且早期就出现瞳孔散大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5 M G 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分为五型, 其中1型为眼肌型, 病变限于眼外肌, 表现为上睑下垂和(或) 复视, 大多数患者以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 6 脑干血管性病变引起单颅神经损伤多为急性起病, 眼肌麻痹可以根据脑桥、中脑的血管走行来解释。 糖尿病引起颅神经麻痹, 常伴有眼或前额部疼痛, 以动眼神经眼外肌受累多见, 眼内肌通常较少受累. 7 外伤所致颅神经麻痹, 多因脑干上下方向移动所致, 眼窝内损伤较少, 多伴有颅骨骨折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合并多数颅神经损伤。 8 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累及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时均可出现眼肌麻痹。化脓性及结核性脑膜炎或脑炎可能是脑膜炎症粘连直接侵犯颅神经所致。 9 肿瘤患者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者亦不少见 目前认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免疫反应性疾病, 常累及颈内动脉和海绵窦, 临床表现为一侧颞、额部和?或眼眶后疼痛, 数日后或同时出现多颅神经麻痹, 常为à、?、?、?1 受累, 可自然缓解与复发,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颅内动脉瘤以头痛或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 常侵及眼内肌, 部分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Fox认为动眼神经麻痹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的首发症状是搏动性动脉瘤对动眼神经的直接压迫造成的。而继发于SAH 的动眼神经麻痹是出血对神经的损害和刺激所致。 笔者建议对孤立性眼肌麻痹患者进行快速病因诊断时应遵循下列顺序: ①详细询问病史, 成年或老年患者在排除M G 后, 详问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外伤史或感染史。 ②详查以下体征: 定位体征, 特别注意眼肌麻痹对侧有无偏瘫或病理反射等(脑干梗死、脑干肿瘤、脑干炎征) ; 脑膜刺激症(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炎症、占位、血管病均可引起) ; 共济失调尤其怀疑F isher 者。 ③完成以下五项筛查试验: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是上述三种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不能执行指令而产生相应的动作。

偏头痛(基础知识)

偏头痛(基础知识) 概述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病因偏头痛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因 偏头痛具有遗传易感性,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呈高度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HM-I为CACNAlA基因突变,定位在19p13;FHM-Ⅱ为ATPlA2基因突变,定位在1q2l-31;FHM-Ⅲ为SCNlA基因突变,定位在2q24。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青春期发病,月经期容易发作,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停止。这提示内分

泌和代谢因素参与偏头痛的发病。 2.外因 环境因素也参与偏头痛的发作。偏头痛发作可由某些食物和药物所诱发。食物包括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和腌制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及葡萄酒等;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另外,强光、过劳、应激以及应激后的放松、睡眠过度或过少、禁食、紧张、情绪不稳等也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为1:2~3,常有遗传背景。 1.无先兆偏头痛 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呈搏动性,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

痛等症状。本型偏头痛常与月经有明显 的关系。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 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 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 痛药治疗,易合并出现一新的头痛类型——“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 2.有先兆偏头痛 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可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 等前驱症状。在头痛之前或头痛发生时,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运动的缺损 或刺激症状。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常为 双眼同向症状,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其次为感 觉先兆,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言语和运动先兆少见。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60分钟;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头痛在先 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 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苍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