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崛起的教案

秦国崛起的教案
秦国崛起的教案

作者:丁晓平

专题二第二节秦国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会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卿世禄”转变到“军功地主”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③通过展示地图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评价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的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商鞅变法的性质以及对“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理解。

【教学难点】“世卿世禄”转向“军功地主”的原因,全面评价商用变法。

三、课时、课型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课

四、教法、教具

【教法】

讲解法: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散乱,主要内容均采取讲解法。并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利于学生更清楚了解本节课内容。

问题式教学法:在每个子目后甚至思考题,既可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直观进行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可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大家知道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那我们来看一看,秦国是怎样强大的。大家把课本翻到21页,今天我们来学习专题二的第二小节秦国的崛起。

【讲授新课】、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子目,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我们看这个小标题,一共有两个名词,分别是“世卿世禄”和“军功地主”那我们就要先理解这两个名词。世卿世禄制度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那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什么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生】回答问题

【师】(评价补充学生的答案)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大家注意这里血缘关系的亲疏。那分封制是什么啊?是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这些诸侯也是把他们的位置传给嫡长子。这样他们是不是世世代代的就可以这样传递下去啊!这

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是世卿世禄制度了。大家看课本21页,找一下,世卿世禄是怎么样规定的。它规定接受分封制的诸侯和各级卿大夫等,按照等级,可以世世代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享有很多特权。那我们看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具体规定是什么?再说一遍。特点则是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厚禄和享有特权。作用则是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个就是世卿世禄,那军功地主又是什么?大家从字面能否理解一下,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回答问题

【师】军功地主,我们看军是不是就是参军打仗,功就是获得战功,而后就变成了地主。这样大家理解了吗?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什么原因,导致了世卿世禄向军功地主的转变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增多,新兴地主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和地位。就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希望按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促使世卿世禄向赐爵制转变。赐爵制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实行,并和官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爵可以为官,官爵基本一致。到商鞅变法,他制定的二十级爵,实行按功授爵,也称为“军功爵制”,军功地主随之产生。

这个就是世卿世禄向军功地主的转变。那我们来看一下,商鞅的“二十级爵”,它是怎样规定的,大家看一下课本,找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回答问题

【师】对,没错,回答的很好。宗室贵族凡是没有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受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这就是商鞅变法中的“二十级爵”制。它是世卿世禄过渡到军功地主,说明它发挥了其作用,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军功爵制”的作用这里有点难以理解,大家认真听。第一点就是统治集团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位于地主等级的第一位。这个比较好理解,大家在课本中划下来。第二点则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世卿世禄制的废除,就可以任人唯贤,挑选优秀人才和有战功的人。最后一点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点,大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原本没有官职和爵位的人知道可以通过立战功而获得,当然是奋不顾身,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军功爵制使秦国士兵战斗力十足。史料记载,起初秦国战士提敌人的首级领功,而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斗力的不断增强,改割敌人的左耳作为战利品,在战争后,秦国战士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可以达到三辆马车。大家想想是个什么样的数字。非常之多,可见其战斗值勇猛,是不是啊?这部分知识大家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或不理解

【师】(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好,那么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看两道思考题,第一题,为什么“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找同学来翻译并回答一下

【生】翻译,回答

【师】好,回答的比较好,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的答题要点,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这道题比较好理解,是我们刚才讲过的内容,如果大家认真听课就可以理解。我们来看下一个题,“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道题需要大家结合以前的知识和刚才讲过的知识。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一下

【生】回答

【师】好,请坐吧。这道题还是有点难度的,大家看一下老师给的答题要点。第一是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必将被废除。世卿世禄与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这两者的瓦解,世卿世禄也必将被废除。第二点是世卿世禄是新兴地主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而世卿世禄使他们无法得到官职爵位。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世卿世制必然被废除。这两点我们刚才也讲过了,主要是看大家有没有这个答题思路,平时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找规律,形成一种做题的思路。

【师】好,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子目,即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一样的思路,我们将其分解为两部分,“夷狄遇之”和“虎狼之国”。“夷狄遇之”的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当时有这样一种格局,北狄,南蛮,东夷,西戎(并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更加直观),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国大致的地理位置了吧。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他的建国也是比较晚的,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至此秦国才成为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发展较晚,而且是从少数民族中分化出来的,秦国的经济文化都落后于中原诸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甚至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我们来看一下战国形势图,再来了解一下各国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秦国的地理位置。大家要注意观察,等一下后面会有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夷狄遇之”的秦国,在六国鄙夷的眼光中一跃成为虎狼之国,这都要归因于谁啊,商鞅,没错,归因与商鞅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强。那六国是什么时候发现秦国已经成为虎狼之国的呢?综合国力上升的秦国就想怎么样,扩张,这是战国时期各诸侯过的一个统一的想法。通过提高实力扩张自己的地盘。秦国也是如此,大家回想刚才的地图,在秦扩张的道路上,谁是第一个阻碍啊。

【生】回答

【师】是魏国啊,对不对。在公元前341年到前340年,秦国大败魏国,魏国求和。自此,秦国一跃成为虎狼之国,六国感到十分惶恐,各国政客纷纷出谋划策,主张采取“合纵”政策共同对抗秦国,这说明什么,说明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可以和秦国相匹敌。秦国统一的大势已经势不可挡。说到合纵政策,大家肯定不是很理解,我们来讲解一下。所谓的“合纵”政策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即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与“合纵”相对的“连横”,所谓的“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事一个强国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合纵”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他非常的了不起,最关键的表现在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配六国相印的人。而“连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仪,其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狮。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寻找一下,这些人是怎样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敌百万雄狮的。苏秦、张仪这样的人被称为纵横家。然而最终,由于六国内部的利益之争,合纵政策败给了连横政策,以及秦国的远交近攻。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六国败给秦国的一个缩影。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的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要把齐楚联盟拆散不可。于是在得到秦惠文王的准许后,张仪出发去了楚国。由于张仪的名声很大,楚怀王认真地接待他,并向他请教。张仪说:“秦国特意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定决心和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

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有得到了秦王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楚王真是个糊涂虫啊,经张仪一游说,就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楚国的大臣也有许多糊涂虫。听说有这样的便宜事,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和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做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和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如果秦国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而楚怀王相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和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受土地。齐宣王听说楚国同其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王,约他一同攻打楚国。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受商于,想不到张仪却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使者回报楚怀王,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元气大伤。通过这样的故事,把刚才说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啊。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还有六国各自的野心,都在这个故事中有所体现了,大家好好回味一下。听完故事了,我们继续,看一道思考题,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注意是根本原因。

【生】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个也是历史答题的一个规律。从上面两个子目,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对秦国的贡献相当之大,但商鞅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子目的学习商鞅虽死,秦法未败。首先看商鞅之死,大家来分析一下商鞅之死的原因。

【生】思考,分析,回答

【师】军功爵制等的推行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个是我们在第一个子目中说过的。那么还有就是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思想统治,打击旧贵族。将其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另外一点,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支持者。秦孝公去世后,贵族势力迅速反扑。诬陷商鞅谋反,由于当秦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商鞅惩罚过他的老师,秦惠王本身对其就有所不满,便利用此机会打算出去商鞅。商鞅没办法逃到他的封地,准备起兵反抗,但是最终被秦惠王大兵击败。商鞅又跑掉了,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商鞅跑到一个山林,此时天色已晚,围追他的士兵认为不好找,就等在山外,待天亮再搜找。商鞅就趁着天黑,摸索着小路下了山,到了一个客栈,商鞅轻轻敲开门,请求店主让他留宿一晚,店主便问你有身份证明吗?并且说:“商君有令,凡收留未持有身份证明者,一律有罪。你还是赶紧走吧,不要连累了我们大家啊!”商鞅仰天大笑,没想到自己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法规下。他慢慢走向了那些追捕他的士兵,最后商鞅被授以车裂执行。一代改革者就这样走了。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出什么啊?是不是变法已经深入人心了啊。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秦法未败。商君变法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即使在商鞅死后,仍然可以继续实施。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大家在课本上找一下。

【生】阅读课本

【师】一是秦国基本上建立起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已基本从奴隶制过渡

到封建制度。第二点则是秦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第三点是变法时期形成的崇尚耕战的风气得以延续。这几点是比较好理解的,老师酒不再讲解了。有不懂的,大家可以提问。商鞅变法的持续施行,给秦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里我们主要强调其好的一面,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综合国力增强,兼并战争开始演变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既然说到统一,我们都知道最后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制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秦国统一的顺序。书上有图片,天头看课件也可以,我们按顺序说,第一个是韩,然后是赵、魏、楚、燕、齐,是这样一个顺序吧。大家看图,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过的远交近攻。先与最远的诸侯国进行结交,攻打距自己近的国家,逐一消灭。秦国最终实现了统一。大家一定要注意记住这秦统一六国的顺序,为了方便记忆,老师这里有一个口诀,喊赵薇去演戏,有大概的谐音。大家可以试着记一下。秦的一统天下,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大家讨论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够全面。看一下老师给大家的回答要点,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其次是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第三点是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变法中严惩了一些旧贵族,确保新法推行。第四点是秦孝公重用并支持商鞅变法。最后一点就是商鞅的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法家的创始人是韩非子,对吧!主张法制是法家的主要主张。我们从学习商鞅变法这课开始,始终是评价其积极意义。这是不够全面的,评价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那大家就来全面评价一下商鞅变法。首先说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其历史作用,也就是其有利影响,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业生产发展,国力增强;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发展起重要作用。这个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大家记下来。那我们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第一点就是轻视教化,轻罪重罚。这也是中国古代严刑峻法的雏形。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动,对中国古代具有很深远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在中国持续千年。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后,这个政策更是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张都来自这里。可见其影响的深远。再者就是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变化,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为主,而不是仁义礼智信。但是总结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一场全面并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细杂,大家要注意记忆和理解。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比较分散,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注意重难点的把握。

以便于学生记忆。有的地方稍有重复,可稍作修改使语言更加简练。

秦国的崛起教案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基于教学立意的《“壹”说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线索设计】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一节课是否有“灵魂”,关键是它的立意是否深刻,是否准确。可见,教学立意是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本课以“壹”的理念在商鞅变法中的呈现与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设计商鞅变法中“壹”指的是什么——商鞅变法怎么体现“壹”——如何认识和评价“壹”等具体教学环节,立体组建本课的教学结构,串联相关的教学过程。其中: 1.导入环节 (1)设计依据:依据学情,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的认知能力,以及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能力。 2.教学主体环节 (1)设计依据:依据人们对理论认知规律来设计,即该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和归纳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的辩证的认知和评价的能力。 3.小结和练习环节 (1)设计依据: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与相关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设计。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让学生了解对秦汉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了解法家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重点确立】 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的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使学生通过讨论法、分析法和 1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材,识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建立,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基本史实。 2.阅读教材,知道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欧洲联合的原因,“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过程。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简述美国、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列举美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及特点。 阅读教材,归纳美国、英国、法国等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西欧、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欧共体、欧盟的建立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探究一、欧洲的联合 在二战结束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1/2。通过这个数据,你认为战后欧洲各国当务之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战后西欧经济得以恢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从主观方面分析是西欧国家技术基础好;从客观方面分析是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 1

那么,西欧国家技术基础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小结:西欧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工业化的摇篮,两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这里,因而技术经验丰富。 1.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及原因 丰富的技术经验只要有资金,就能恢复生产。那么,资金从何而来?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130多亿美元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由此可见,美国在西欧复兴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 归纳: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为西欧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资金,按今天的美元值计算就是200多亿,其中90%以上属无偿赠款。 组织学生讨论:美国给予西欧大量援助的目的何在? (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为了对付苏联。) 2.欧盟的建立及其意义 多媒体显示地图(欧洲联盟成员国),请大家仔细观察欧洲联盟包括哪些国家? (生:指图回答。) 你知道欧盟的前身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吗?这些国家为什么要联合起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内容节选,引导学生分析欧共体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小结:面对美国商品、资本大量进入西欧,有必要在经济上加强合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西欧各国还希望通过建立欧共体,达到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呢? 归纳:西欧各国希望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西欧各国试图以此来消除战争阴影;两次大战都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西欧各国人民都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教师强调: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 请你联系当前时事分析欧盟成立后,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对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归纳:欧洲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影响: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

历史:山东省临清一中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合作探究】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 1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2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 【篇一:大国崛起解说词】 简评《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大国崛起》作为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重拳出击的一部12集电 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 规律。此片一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孰是孰非,我们暂 且搁置一边,专门在解说词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央视为本片的制作可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光请近百位中外著名 学者领袖参与节目的录制,用3d还原了好多遗址,更夺人眼球的是 撰稿的高超功力。本片的解说词通篇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思想,那就 是以人为本。以第四集的《工业先声》为例,解说词透着一股人情味,这与我国传统的纪录片的那种 政治教育风格不同。以往单方面的强调政治意义,一味地说教,不 厌其烦地高唱社会主义,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实在有点审美疲劳。显然,编导在策划这部片子时就为全片定下了基调,而撰稿在编写时 很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这样做出来的片子才不至 于千篇一律,苍白无力。 通览全集可以看出,这一集讲的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的 发展而逐步强大,从而达到了其“日不落”的盛况。本来这是一个很 大很宽泛的主题,但是解说词把重点落实到了人身上,三位为英国 崛起作出突出贡献的或者说是十分典型的伟人身上——牛顿、瓦特、亚当.斯密。每个人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每个人有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如此典型,可谓精挑细选。 除了转场的亮点外,解说词很好地补充了画面的不足,弥补了电视 画面的一些天生缺点,比如对背景的介绍,内容的概括等方面。例 如第6分钟评价1763赢得英法七年战争的影响:从战争结束起,英 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因为英国已不再仅 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在细节方面,有8分43秒:纺织厂无一例外的选址 在河边,揭示当时工厂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下问题;第23分50秒:出殡的那天??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很简 明得凸显出牛顿在当时的英国受尊崇的程度。在写到英国市场经济 是用的是第33分50秒的一个小细节:拿破仑更不愿承认,即便是

苏联崛起与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苏联崛起与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看完了《大国崛起》节目,回想起苏联从一个泱泱大国,由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最后导致四分五裂,不仅让人惋惜;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消失了,但从它的发展到它的壮大,以及到它的解体,不能不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力量,为其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俄国的综合国力;19世纪中期,俄国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到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在那时的俄国,由于农奴制残余比较严重,从而极大的阻碍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到1913年,俄国经济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俄国有机会矗立于世界强国之林。1925年12月,“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时的苏联实行的就是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仅为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斯大林的这种经济政治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在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富国强兵的秦国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组张县鹏 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告诉学生学习一次重大历史改革是按照背景——内容— 影响的线索的来进行的。前边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内容——《“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那么今天我们按部就班学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富国强兵的秦国》;前边我们还说学习改革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到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学习改革影响必须结合改革内容来进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自然就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所采取的措施来进行了。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 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

过秦论公开课金奖教案

2018 Microsoft China [过秦论]公开课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6.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7.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贾生李商隐贾谊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梁王堕马寻常事, 不问苍生问鬼神。何需哀伤付一生。 二.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内容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九年级历史下册 2.6《迅速崛起的苏联》同步练习 冀教版

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斯达哈诺夫 D.戈尔巴乔夫 2.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3.标志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1936年宪法公布 C.“一五”计划完成 D.苏联成立 4.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病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C.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D.注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6.下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C.国内战争时期 D.农业集体化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请回答: (1)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只有1913年是15.5%,而图表中反映的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成果如何?新经济政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作用怎样?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如何?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请回答: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 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 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 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日本的崛起过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过程与方法: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教学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与表现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发展与多极化格局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走向联合的欧洲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欧洲怎么就能联合起来啦?大家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燃起战火的,欧洲国家像法德、英德矛盾应该很深的,可以说是世仇啊,怎么就能联合起来呢? 一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欧洲经济的发展对他们政治上的联合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们在政治上学过了吗?经济是一条神奇的纽带,它能联系你我他,甚至能够将昔日的仇敌,变成今天的朋友——经济决定政治!欧洲经济的发展促使欧洲国家在政治上的联合,而反过来呢?政治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欧洲得联合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那么,欧洲的联合除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一有什么原因吗?谋求政治上的独立和安全。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独立和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加强团结合作。 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丘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欧洲的联合表现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共体)。那么,欧共体由哪三部分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建立后,他们采取的措施: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大部分商品的自由流通。实行共同的农业和渔业政策。同时,欧共体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进一步联合。 刚成立的时候,欧共体包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从1973年到1986年,欧共体又进一步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欧共体已经发展成为欧盟,并且欧盟还在不断地东扩,东欧的许多国家已经相继加入欧盟,欧盟现在正在和土耳其的加入处在谈判之中。这说明了欧洲的联合还在继续,欧洲的政治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 欧洲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这对美苏两极格局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挑战。 2.日本的崛起 与此同时,美苏两极格局的另一个挑战者日本开始迅速崛起,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经济实力就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种飞跃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⑴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调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1948年后,先是削减日本甚至免除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发还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同时,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⑵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①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集团和忧患意识。使日本人比其他民族更有能力根据自身愿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发展。

大国崛起之苏联观后感

苏联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期的地区,也会根据其具体的实际情况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和发展颇具有代表性。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农民非常不满。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百万的兵力。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过秦论优秀教案最新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 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 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 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 3 、背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

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 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 —前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 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 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 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 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 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 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 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 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 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 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 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By丘钟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的目的,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书 从世界总体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进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从世界主要力量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一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同世界问题相联系,本书适应这一需要,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前三章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综合的分析。后面七章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力量和国际组织的视角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研究。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 掌握“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 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明确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知识点.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 的崛起》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知识点 一、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 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minzhu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

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课后习题 1.列宁晚年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指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建立苏维埃政权 2.“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为实现革命的过渡,列宁要求 A.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B.缔结真正minzhu的非强制的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大国崛起之俄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俄国观后感 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为了追赶欧洲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另一方面,它又凭借传统的君主统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以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时。 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 彼得一世登基的时候,俄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帝国。但是,除了广袤的国土,俄国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欧国家。因此,彼得一世作为一个君主却隐姓埋名远涉重洋去国外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主张奋力向欧洲学习,并且不惜动用兵力镇压以此带来的叛乱,且战败之后,俄国能够飞速学习,更加不易。然而,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后期农奴制对苏俄的危害很大,面对矛盾,君皇尝试改革,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改革来推翻自己,叶卡捷琳娜二世根据法国的例子,使更多的人变成农奴,对外扩张,对内专制。使得俄罗斯领土极度扩张,女皇也因此被称为大帝。俄国甚至打败了

拿破仑的军队。而俄罗斯在工业上和欧洲强国的差距,带来了战败,俄罗斯又一次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俄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正式拉开了崛起的脚步。改革使得俄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改革并不彻底,封建王权过于强大,社会依然不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正因为如此,在1917年,由列宁的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鉴于破烂不堪的国内经济,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使得苏联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尔后,斯大林上台,实行计划经济政策,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是僵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导致矛盾日益突出,官僚主义、个人崇拜、重工业比例过高、文化限制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后来苏联最终的解体。苏联解体后,联邦俄国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开始西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