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一个整合性的多维概念体系

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一个整合性的多维概念体系
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一个整合性的多维概念体系

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一个整合性的多维概念体系

2014年06月12日15:58 来源:《管理学报》(武汉)2014年1期作者:李鹏飞/席酉民/张晓军/赵新宇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09 【专题名称】》(武汉)2014年1期第1~7页

【专题号】C3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

【作者简介】李鹏飞,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席酉民(1957-),男,陕西长安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和谐管理理论、领导理论、管理行为与机制等;张晓军,西交利物浦大学;赵新宇,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不确定性是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主要体现在组织和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因此受到环境学派、决策学派和战略管理等诸多领域的重视。

不确定性研究倾向于基于外在维度对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划分。比如,学者们或按照组织所在环境的构成将不确定性分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组织自身的不确定性等;或按照决策的一般流程将不确定性分为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对信息诠释的不确定性和备选方案的不确定性等;或按组织运行的基本规律将不确定性来源分为环境与战略之间的差距、战略与组织群体间的差距、组织群体与组织结构间的差距、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间的差距、预期与结果间的差距。同时,学者们也研究了不同来源的不确定性对高管团队决策、组织战略、创业行为、组织绩效等的影响以及组织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虽然不确定性在研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学者们对不确定性(自身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远没有达成共识,只有少部分研究直接关注不确定自身概念的界定和剖析。现有研究表明,本体论层面不确定性和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并不是一个概念;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对组织管理或决策的影响及应对机制也有所区别。结合哲学层面和类型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界定有助于厘清不确定性的内涵,减少对不确定性理解的分歧,但是,尚没有结合这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综合梳理和深入探讨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确定性,廓清不确定性在不同哲学层面和类型中的内涵,以理清各种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文综合哲学层面和类型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诠释和界定,在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不确定性发展为一个多维概念体系。

1 不确定性:已有研究评述

在直接关注不确定性概念和内涵的管理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将不确定性看作单维概念。比如,KNIGHT 认为,不确定性指事件结果概率的不可知,同时对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区分;SCHMIDT等认为,不确定性涉及一种感知能力缺失,此状态下无法控制或精确预测组织与环境的互动结果;BECKMAN等将不确定性定义为由于信息不完善引起的组织对未来的预测困难。更多的学者将不确定性看作多维概念。比如,LAWRENCE等认为,不确定性与特定时间环境信息的确定性、环境的变化速度、最终反馈的时间跨度以及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等相关,并基于对环境的客观特征的感知开发了不确定性的测量量表;DUNCAN综合之前研究,从不确定性感知的角度提出不确定性由特定决策环境下的信息缺失、决策失误给组织;带来后果的不清楚和环境因素对决策成败影响的预测无力3个部分组成,而环境的动态

性和:复杂性能够增加感知到的不确定性;LIPSHITZ等对102个不确定性环境下决策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不确定性可以分为结果、状态和备选方案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包括信息的不完整、理解的不恰当和备选方案的不可区分;王益谊等对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不确定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提出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指由于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行为不稳定性造成的人在进行预期时产生的一系列未知。

对不确定性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研究中,MILLIKEN对不确定性类型的划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引用,他认为,现有研究中对不确定性的定义主要涉及3类:对未来事件概率分配的能力不足、因果关系信息的缺失和精确预测决策未来结果的能力不足。综合现有研究后他从对不确定性感知的角度将不确定性定义为个体准确预测某种事物的感知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不确定性有状态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和同应不确定性3种类型。基于MILLIKEN的研究MCMULLEN等从感知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将不确定性的3种类型转化为3个问题: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

现有研究一般从2个层面看待不确定性,即组织环境的客观特征及其主观感知。将不确定性归为本体论层面概念的学者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组织所在环境的物理特征,与人对环境的认知无关,是对组织环境特征的一种客观衡量,但直接对此层面不确定性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研究并不多。此时,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随机性和无规律性。

客观环境不仅会直接影响决策结果或组织绩效,而且会通过认知间接影响。客观环境需要先被组织感知,然后影响组织行为和决策选择,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和决策结果。客观环境和对环境的感知并不是一个概念。本体论层面作为环境客观特征的不确定性和认识论层面作为环境主观感知的不确定性同样也不是一个概念。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不仅受到被感知环境客观特征(包括本体论层面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也会受感知过程以及感知者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影响。即使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相同,感知者所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相同。现有经验研究也表明,作为环境客观特征的不确定性和作为环境主观感知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区分,两者之间仅是弱关联。单纯将不确定性作为本体论层面概念可以恰当和精确地研究客观环境对组织绩效或决策结果的直接影响,却不利于对“环境客观特征”和“对环境特征的感知”这2个概念进行清晰的区分,从而对“客观环境—感知到的环境—行为或决策选择—组织绩效或决策结果”之间关系研究的恰当性和精确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客观环境对组织绩效或决策结果的间接影响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为组织管理和决策更多地是应对感知到的不确定性而非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综上可见,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区别,单独将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本体论层面环境客观特征的衡量并不利于精确地挖掘不确定性在管理研究中的作用。

将不确定性归为认识论层面概念的学者认为,不确定性产生于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过程。不确定性衡量的是人对外部环境的一种认知状态,既与外部环境的客观特征有关,也与认知者自身相关,所以并不是一种客观的衡量,而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大部分学者对不确定性的界定都能部分或者全部归入此类。此时,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不可预测性。

单纯将不确定性视为对组织所在环境的主观感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原因有三:①感知到的不确定性并非只与外部环境的客观特征相关,还与感知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以及感知者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有关,这使得感知到的不确定性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感知者不同,感知到的不确定性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很难对不确定性进行准确的衡量。②虽然组织行为和决策选择主要面临的是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但作为环境客观特征的不确定性也会直接对决策结果和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甚至也可能直接影响组织行为和决策选择。只将不确定性作为认识论层面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客观环境对组织和决策的直接影响。③环境的客观特征和对环境的感知有着重要的关联,单纯将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对组织所在环境的感知不能很好地体现感知者对环境的感知和环境客观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不利于不确定性概念的深化。

不确定性是一个涉及信息、状态、因果关系和反应的宽泛概念,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之间有着明显差异,对组织有着不同的影响机理,组织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采用进一步信息搜集的方法可以应对状态不确定性,却不一定能够应对回应不确定性。因为造成回应不确定性的原因既可能是信息缺失,也可能是对信息解读存在能力障碍。特别是已获得信息相对完善,但是对信息解读存在能力障碍时,回应不确定性的应对问题基本不能通过进一步的信息搜集得到解决。鉴于不确定性概念的宽泛性:,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进行单独的分析,才能恰当和精确地挖掘不确定性的作用。

综上,单纯从哲学层面或类型一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界定,都不能很好地廓清不确定性概念,也不利于恰当和精确地挖掘不确定性的作用,以及研究如何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本文综合哲学层面和类型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诠释和解读,将不确定性整合为一个多维概念体系,对不确定性概念进一步廓清。

2 不确定性:一个整合性的多维概念体系

基于现有研究(见表1),本文从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论述,将不确定性发展为一个多层面多类型的概念体系,从而更加精确地解读不确定性。第1个维度是在哲学层面从本体论和认识论2个角度理清不确定性的区别和联系。第2个维度试图对不确定性进行类型划分,理清不同类型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体论视角可将不确定性分为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认识论视角可将不确定性分为状态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和回应不确定性。MILLIKEN对不确定性类型的划分仅限于认识论层面,本文将不确定性的类型划分引入本体论层面。综合来讲,本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发展和深化现有的研究:①结合哲学层面和类型2个维度划分不确定性,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整合;②对不同层面或类型不确定性的内涵进行了廓清,分别给出了不同层面或类型不确定性的概念界定,并对不同层面或类型不确定性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减少了对不确定性理解的分歧,增加不确定性研究的恰当性和精确性;③对不同层面或类型不确定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为更好地研究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打下基础。

表1 从哲学和类型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划分

2.1 本体论层面的不确定性:环境特征的客观衡量

在本体论层面,不确定性是组织管理和决策面临环境的客观衡量,此时,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随机性和无规律性。在此层面,不确定性有2种类型: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

(1)状态不确定性本体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指组织所在环境构成要素状态的随机性,随机性越大,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布朗运动中花粉微粒状态的随机性,就是自然环境中状态不确定的一个例子。组织管理和决策所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尤为重要。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就是人。人作为社会性的智能体,其行动的内在机理十分复杂,从而导致其行为状态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所以相比自然环境,组织管理所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更加普遍。由于人主观能动的试图基于

理性或惯例进行行为决策,使得组织管理所在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一般不会出现自然环境中布朗运动那样高程度的状态不确定性:。综上,组织所在环境的状态不确定性相比自然环境更加广泛,其不确定性程度一般处于完全随机和完全确定的中间状态。

复杂性和快变性也经常用于描述组织所在环境的特征,并被认为与不确定性有关联。本体论层面,环境的状态不确定性并非源自环境的复杂性,因为环境的复杂性并不能导致环境要素状态的随机性。环境要素状态的随机性,也就是环境的状态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环境的复杂性。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并非源自环境的变化,甚至是环境的快速变化。变化本身并不能导致环境组成要素状态的随机性,在有规律的变化下,环境的状态甚至可能一直是确定的。无规律的变化才是环境状态不确定性的来源,因为无规律的变化才会引起环境组成要素的随机性。

(2)作用不确定性本体论层面下的作用不确定性也可以称为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所在环境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无规律性,无规律程度越高,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讲也应当是环境特征的一种客观衡量,和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无关。人类自身认知局限造成的无法识别要素间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涉及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应当属于认识论层面的概念。但是,客观环境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很难区分是源自于客观环境自身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无规律性,还是源自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人类一般都很难突破其自身的认知局限,所以人类自身认知局限造成的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于这2个原因,我们将人类自身认知局限造成的无法识别环境组成要素之间规律和环境自身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无规律性,均归为本体论层面下作用不确定性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认知局限造成的作用不确定性和个体或组织认知局限造成的作用不确定性是有区别的。个体和组织的认知局限受到人类认知局限的约束,且个体和组织认知局限的突破相对于人类认知局限的突破要容易得多。个体和组织认知局限造成的作用不确定性属于认识论层面的问题。

在自然环境中,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理或定理等客观规律进行描述。但是在社会环境中,很难找到普适的公理性规律对要素间关系进行确定的描述,而只能通过机制来说明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所谓机制就是指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的诱发条件或者后果却是不明朗的,所以并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相对于自然环境,管理环境中的作用不确定性更加广泛。然而,由于人们试图基于理性或规则进行决策,所以管理环境中作用不确定性的程度一般介于完全确定和完全无规律之间。

关于状态不确定性与作用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是:状态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作用不确定性,而作用不确定性也可能是状态不确定性的元凶。需要注意的是,在状态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作用不确定性也可能存在。在作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状态不确定性也可能存在。与本体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类似,本体论层面作用不确定性也并非源自环境的复杂性或快变性,作用不确定性反而会增加环境的复杂性。

2.2 认识论层面的不确定性:对环境特征的主观感知

在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涉及的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知状态,此时,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不可预测性。认识论层面的不确定性受到被感知环境(包括本体论层面的不确定性,但又不限于本体论层面的不确定性)、感知者(如感知者认知、经验和个性等)和感知过程(如感知过程的时间紧迫性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此层面,不确定性有3种类型:状态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和应不确定性。

(1)状态不确定性认识论层面下的状:态不确定性指个体或群体感知到的管理环境构成要素状态的不可预测性,感知到的不可预测性越强,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认识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是感知者对管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这种不可预测性从高到低包括:不能准确预测环境要素的状态;可

以预测环境要素的状态,但却不能预测状态出现的概率;可预知环境要素状态的同时也能预知环境要素状态出现的概率等。认识论层面下状态不确定性和本体论层面下状态不确定性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受到被感知环境、感知者和感知过程三者的共同影响。从被感知对象方面来讲:本体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程度也越高。其次,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感知者对管理环境组成要素状态的感知,环境变化的速度越快、变化得越没有规律性,认识论层面下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再次,环境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感知者对环境组成要素状态的感知,复杂性越强,认识论层次的状态不确定性越强。从感知者属性来讲,状态不确定性受感知者的认知、经验以及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从认知过程来讲,影响认知者对环境组成要素状态的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认知过程的持续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认知过程持续的时间短,认识论层面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但这并不是说认知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不确定性的应对并不单纯指不确定性的降低,也是指将不确定性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2)作用不确定性认识论层面下的作用不确定性指个体或群体感知到的环境组成要素对管理行为或决策影响的不可预测性,所谓“影响”包含“是否有影响”和“影响是什么”2个方面。在作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感知者甚至不能分清环境要素和管理行为或决策是否相关,也就是说感知者不能确定环境要素对管理行为或决策是否有影响,更不用说在感知上对其影响进行准确的预测。虽然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都是描述感知者对被感知环境的感知状态,但两者侧重不同。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描述得是对“所在环境发生了什么”的感知,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则描述的是对“所在环境对管理行为或决策有什么影响”的感知状态。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影响关系,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会造成感知者的感知障碍,使感知者不能对环境要素状态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影响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对管理行为或决策影响的不可预测性,从而影响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除了受到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的影响,也直接受到被感知环境、感知过程和感知者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被感知环境方面来讲:本体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会直接导致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因为如果所在环境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都不确定,感知者就很难弄清楚所在环境对管理行为和决策有什么影响。本体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程度也越高。其次,复杂性和快变性除了通过影响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间接影响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外,也对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有直接影响。因为即使感知到环境要素的状态完全确定,也有可能因为要素间关系的复杂性或环境要素状态的快速转变而造成感知者不能清楚地预测环境要素对管理行为或决策的影响,从而造成认识论层面的作用不确定性。在感知过程中,影响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依旧是感知过程的持续时间。影响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的因素还有感知者的认知、经验和个性等,即使所在环境一样,感知者由于自身认知、经验和个性等的不同,对环境的感知和诠释也会不同。

(3)回应不确定性认识论层面下回应不确定性指个体或群体不清楚采取什么管理行为或决策来回应所在环境的影响,也叫回应的不可预测性。造成回应不确定性的原因可能是信息缺失,关键信息的缺失会造成组织不清楚如何回应环境的影响。造成回应不确定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认知能力的缺失,即使拥有相对完善的信息,但是对信息的认知存在能力缺失,也可能造成组织不清楚如何回应环境的影响。信息缺失和认知能力缺失所造成的回应不确定性可以分为2种结果:一种是根本不足以提出行为或决策的备选方案;另外一种是无法在备选的行为或决策中确定最终的行为或决策。在认识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涉及的是对“发生了什么”的感知,作用不确定性涉及的是对“有什么影响”的感知,回应不确定性涉及的是对“应当如何回应”的感知。现有研究表明,组织所在环境并不会直接对组织行为或决策的选择产生影响,而是需要先被组织感知,然后才对组织行为或决策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环境的客观特征并不会直接影响认识论层面的回应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说环境的客观特征不经过组织的感知就不会对组织管理行为或决策产生影响,因为环境的客观特征不经过组织的感知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组织行为或决策的选择,却对组织管

理行为或决策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回应行为或决策的选择需要基于组织感知到的环境状态以及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所以认识论层面的回应不确定性直接受到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认识论层面的回应不确定性作为一个认识论层面的概念,也受到认知过程和认知者的影响。

图1 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不确定性之间关系

3 结语

本文从哲学层面和类型2个维度将不确定性发展为一个多维的概念体系。从不确定性的类型来讲,状态不确定性侧重于描述要素的状态,作用不确定性侧重于描述要素之间的关系,回应不确定性侧重于描述应对环境影响的管理回应。在本体论层面,不确定性作为环境客观特征的衡量,分为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2类,其内涵的核心是随机性和无规律性。在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是感知者对管理所在环境主观感知的衡量,分为状态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和回应不确定性,其内涵的核心是不可预测性。

本文也对不同哲学层面、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见图1。具体来讲:①本体论层次,状态不确定性会引起作用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也会引起状态不确定性。②本体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均会导致复杂性。③本体论层次的状态不确定性越高、复杂性越高、变化越快,感知到的状态不确定性越高。④本体论层次的作用不确定性越高、复杂性越高、变化越快,感知到的作用不确定性越高。⑤在认识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会引起作用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也会引起状态不确定性。

⑥在认识论层面,状态不确定性和作用不确定性越高,回应不确定性越高。⑦认知过程和认知者2方面因素会影响认识论层面的状态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和回应不确定性(图中虚线方框中的要素),以及概念间关系③、④、⑤和⑥(图中虚线方框内以及跨越方框的关系)。

综上,本文的贡献是:①利用一个二维的概念框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整合;②结合哲学层面和类型2个维度将不确定性发展为一个概念体系,发展和深化了不确定性概念,一定程度上廓清了不确定性的内涵;

③对不同层面各种类型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不确定性概念的整合和发展为进一步精确研究不确定性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以及从管理视角分析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打下了基础。然而,本文只是对不确定性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和预测,对不确定性类型以及哲学层面的划分是否恰当还需要进一步的经验验证,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之间关系的假定也需要进一步的经验验证。其次,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不同,组织管理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的应对方式也应当不同,未来研究尚需深入探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以及管理实践如何应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

管理学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_案例分析

6 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课业名称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 决策方法应用 课业类型定量分析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电子商务班级071班 与本案例相关的知识概述1)期望值是一种方案的损益值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 2)决策树就是用树枝分叉形态表示各种方案的期望值,剪掉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剩下的最后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 3)悲观法即保守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损益值(即最不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个方案的最小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4)乐观法即冒险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即最有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5)后悔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计算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某方案在某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并找到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进行比较,吧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

案例一 案例一:某企业为了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出甲、乙、丙三个方案。甲方案是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需投资800万元;乙方案是改造原有生产车间,需投资250万元;丙方案是通过次要零件扩散给其它企业生产,实现横向联合,不需要投资。 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该产品的生产有效期是6年,在6年内销路好的概率为0.7,销路不好的概率为0.3。在销路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可以盈利43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210万元,丙方案可盈利105万元;在销路不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将亏损6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35万元,丙方案可盈利25万元。问题:试用决策树法选择决策方案。 滞销 畅销 0.3 0.7 甲方案 -60万元 430万元 乙方案 35万元 210万元 丙方案 25万元 105万元 甲方案的期望值:-60 * 0.3 + 430 * 0.7 = 283万元 乙方案的期望值: 35 * 0.3 + 210 * 0.7 = 157.5万元 丙方案的期望值: 25 * 0.3 + 105 * 0.7 = 81万元 所以采用甲方案; 35 210 25 105 0.3 0.3 0.7 0.7 A B -60 430 0.7 0.3 方案 损益值 概率 市场 状态 决策 C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会使方案经济效果的实际值( )评价值。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导致建设项目未来不确定性原因的是( )。A.在项目建设期间遇到央行宣布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5%B.因项目投产后产品需求低于预期,使得未来实际价格低于预测值C.一种采用新技术的替代产品率先上市D.选用了线性回归预测法(.)3.常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包括( )。A.盈亏平衡分析法B.财务费用法C.敏感性分析法D.概率分析法4.盈亏平衡分析是在假设生产量( )销售量的条件下,通过对产品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判断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等于5.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A.长期借款利息B.原材料费C.燃料费D.生产人员工资6.固定成本是不受( )变化影响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生产成本C.产品产销量D.销售利润(.)7.变动成本是随( )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销售利润C.生产时间D.产品产销量8.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分析就是将项目投产后( )作为不确定因素,通过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数值,判断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以及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A.产销量B.价格C.利润D.成本9.已知单位产品售价p,年固定成本为Cf,单位变动成本为Cv,单位产品销售税金为T,则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Q)=( )。A.P(Cf+Cv)/T B.Cf/(P-Cv-T) C.(Cf+Cv-T)/p D.Cv/(Cv-T)/p10.在基本的量本利图中,销售收入线与( )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A.变动成本B.总利润C.固定成本D.总成本11.某建设项目有甲、乙、丙、丁四个实施方案,设计产量均为2100m3/年。方案甲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500m3/年,方案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150m3/年.方案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700m3/年,方案丁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400m3/年。据此,使项目投产后盈利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 )。A.甲B.乙C.丙D.丁(.)12.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下列不属于其假设条件的是( )。A.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销量相等B.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销售税金保持不变C.固定成本小于变动成本D.单位产品的价

可靠性基本概念

可靠性理论是以产品寿命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科学,它涉及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许多领域。对于结构可靠性这一学科,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基于概率论的随机可靠性到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可靠性以及近年来提出的非概率可靠性,使得这一理论日臻丰富和完善,并深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它的应用完善了传统的设计理论,极大地提升了结构和产品的质量,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可靠性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五个时期: (1)萌芽期 可靠性理论早在十九世纪30~40年代已发展起来了。十七世纪初期由伽利略、高斯、泊淞、拉普拉斯等人逐步建立了概率论,奠定了可靠性工程的主要理论基础。十九世纪初布尔尼可夫斯基主编出版了一本概率论教程,同时他的学生马尔可夫建立了随机过程理论和大数定律,成为了维修性的理论基础。1939年瑞典专家威布尔提出了描述材料疲劳强度的威布尔分布。可靠性研究萌芽于飞机失事事件,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事故率不应超过105 /h。这里讲的事故率只是未能沿用可靠度的定义而已。 (2)摇篮期 50年代的电子管事件揭开了可靠性研究的序幕。50年代电子真空管的故障率增长迅速。使电子技术进步与失效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例如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运往远东的机载电子设备在到达时就有60%已经失效,轰炸机的MTBF(无故障时间)不超过20小时。另外,1945年12月美国制成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整个计算机共有18000只电子管。但是,平均每33分钟就有一只失效。与此同时,1943年德国火箭专家R.Lusser第一次用概率乘法法则定量算出了V-2火箭诱导装置的可靠度R的值为0.7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国防部总结战争教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可靠性,并下令军队有关部门在今后的采购中只选择有可靠性指标的军需品。 (3)奠基期 60年代,美国成为可靠性发展最早的国家。1952年美国国防部成立AGREE 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团。同年,可靠性顾问团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可靠性定义。AGREE组织于1957年写出了一份较为系统的《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较完整地

不确定性数据管理的要求与挑战

专题 6无所不在 近几十年来,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迅猛,在 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以Oracle、 DB2、SQL Server等为代表的大型关系数据 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RDBMS)更是诸多大型信息管理系 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 同时,以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 k up Language,XML)为代表的半结构化数据管理 技术也在数据交换和缺乏严格结构的数据管理 方面占据一席之地。上述技术均对数据质量、 待处理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当原始数据 的质量不高时,需要先经过预处理过程提升数 据质量。以部门人事管理系统为例,员工的个 人资料、薪酬待遇和日常考核等信息必须准 确。但在诸如经济、军事和电信等领域,数据 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其存在性未知而且各属 性值存在误差。尽管数据预处理能够提升原始 数据集合的质量,但也可能会丧失原始数据集 合的部分性质,导致无法返回高质量的查询结 果[1]。典型的应用背景如下。 传感器网络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 k)[2]与无线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3]是两类新兴的数据收集和传输技术, 在工业、军事等领域中有着重要应用。传感器 网络中分布着众多低成本的传感器节点,相 互之间以无线网络方式通讯,可用来分析处理 数据;无线射频识别利用它的阅读器以非接 触方式读取附近的无线射频识别标签(RFID tag),改变了传统的基于条形码的识别方式。 困扰这两类应用的难题就是数据质量问题。传 感器节点体积小、功耗低、主要使用低成本电 子元器件,因而采集到的数据精度不高;在实 用应用中,无线射频识别阅读器的误读率高达 30%~40%[4]。另外,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也 会降低原始数据的质量。在无线网络环境中, 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受带宽、传输延时、能量等 因素影响,并不稳定。当查询任务需同时考虑 来自多个传感器或无线射频识别阅读器的数据 时,数据可能不一致,从而增加了数据处理的 难度。 互联网数据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而且这些 信息一直在不断地膨胀,乃至于有人将互联网 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数据库。根据2009年1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 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的调查报告,截 至2008年底,中国网站总数为287.8万个,全 国网页总数约为160.9亿,较2007年增长90%, 网页字数为460,217,386,099KB。但是互联网数 据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典型的分散 管理系统,互联网中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信息不确定性数据管理的 要求与挑战 李建中1于戈2周傲英3 1哈尔滨工业大学 2东北大学 3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不确定性数据可能世界模型

确定性法律概念和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确定性法律概念和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王倩 201000640083 10法2 摘要: 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司法过程的确定性受到法律概念确定性的影响,并且也直接影响法治建设进程,必须加以控制。法律不确定性会因为相互矛盾的司法判决而产生乃至放大,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确定因素,而追求确定性法律概念,规范司法过程。 关键词法律概念确定性不确定性 一法律概念的确定性 近代法治思想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经过众人或众人的经验谨慎考虑后制定的;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法律不会说话,不能像人那样信口开河,今天这样讲明天那样讲,具有稳定性;法律借助规范形式,特别是借助文字形式来表达的,具有明确性。 此后,启蒙思想家们更是将法律的确定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利器。其中,孟德斯鸠就认为法律既然制定出来了,就要保持它的尊严和相对稳定性,“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变更法度”。但是,法律的稳定性是否等于法律的确定性?笔者认为稳定性只是法律确定性的一部分,法律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法律的确定性。 (一)、法律概念的确定性释义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明确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在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调整人们的行为关系时,为社会生活提供的稳定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等。 首先法律自身的确定性是指法律自身明确、稳定,具有普遍的强制效力,也即法律一旦经过立法程序制定后,就要保持稳定,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非经法定程序就不能变更法律;要保持法律结构、内容以及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其次,

法律一旦制定,就具有普遍和强制的效力,就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一切人和组织发生效力,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普遍的效力。最后,法律一旦制定后,通过自身的普遍效力,能为社会生活创造统一、稳定的秩序,促进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人们的活动和行为后果提供预期并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促进社会的有序、安定及和谐。 (二)、法律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许多因素综合促进的结果。 首先,法律的确定性决定于经济基础,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政权的持续存在,该政权统治阶级的意志就会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以确定和保护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意志。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主导着一个国家的国家意志,当社会经济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法律就会保持一定的确定性。 其次,法律的实践活动促使法律保持确定性。法律具有普遍性,各种司法活动以及民众按照法律进行生产生活,促使法律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和规则,公民和组织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活动,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也增加了法律的确定性。 (三)法律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指某个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和所规定的具体社会关系、具体事项应是相对明确、具体,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其内涵,也不得任意决定其存废。也就是说,法律内容的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它要求法律规定的具体事项是相对明确和具体的,不能互相混淆,彼此不分;只有立法时法律内容本身的稳定,才能保证其稳定地存在。另一方面,它要求法律生效后,无必要理由,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法律的内容。其次是指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可以、该怎样行为,不可以、不该怎样行为以及必须怎样行为;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自己与他人之间该怎样行为,并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以及法律的态度。 (四)、法律的确定性对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具有预见性,法律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将人类一定行为模式固定化、法律化。有利于法律主体趋利避害地设计自己的行为,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实现自己的经济、政治和生活目的。其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法律的确定性能使同一时间人

可靠性概念1

第一部分产品可靠性基本概念 编讲杨志飞 1 质量定义 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单项具体工作叫“活动”。活动需要“资源”,资源包括人员、设施、设备、技术、资金和时间。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关联的资源和活动称“过程”。 产品:ISO 9000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可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服务或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给客户的)或非预期的(如污染物或不愿有的后果)。(国内曾经把产品定义为:是指任何元器件、零部件、组件、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可以指硬件、软件或者两者的结合。) 硬件,是有形的、不连续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通常由制造的、建造的和装配的零件、部件或(和)组件组成。 流程性材料,是由固体、气体、液体或由它们的组合所组成,经转换形成的产品(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通常由管道、桶、袋、罐或以卷的形式交付。 软件,是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一种智力创作。 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产生的结果。 整机:是指产品的部分内涵,即产品中设备以上的部分。 系统:能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设备、人员及技术的组合。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包括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下,使系统的工作和保障可以达到自给所需的一切设备、有关的设施、器材、软件、服务和人员。 分系统:在系统中执行一种使用功能的组成部分。如数据处理分系统、制导分系统等。 请注意:组件多数可以看作整机,有时也当作元器件,在高度集成的器件中,往往包含了整机的模块,现代的部件往往也做成组件。因此很难划清它们的界线。 实体,是可以单独描述和考虑的事物,可以是某项活动和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或人或他们的任何组合。 特性,是帮助识别和区分各类实体的一种属性。属性包括物理、化学、外观功能或其它可识别的性质。其描述的量叫“特性参数”。 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能力的特性之和叫“质量”。潜在需要是用户未在合同或定单中明确提出但实质上有的需要。质量是实体的一项最重要的特性,包括: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美学。 可信性,是描述可用性和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可靠性、维修性、维修保障性的集合性术语。 2故障定义 产品终止最终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的事件称“失效”。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叫“故障”。丧失功能的准则叫故障判据。 相对于给定的规定功能,有故障的产品的一种状态叫“故障模式”。形成故障的物理、化学(可能还有生物)变化等内在原因称为“故障机理”。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弱点而引起的失效,称为“本质故障”,不按规定条件使用产品而引起的失效称为“误用故障”。产品设计应包括减少误用故障的设计过程。 产品由于制造上的缺陷等原因而发生的故障称为“早期故障”;而由于偶然因素发生的故障称为“偶然故障”,一般在事前不能测试或监控,属于“突然故障”。产品由于老化、磨损、损耗或疲劳等原因引起的故障称为“耗损故障”。通过事前的测试或监控可以预测到的故障称为“渐变故障”。使产品不能完成规定任务或可能导致人或物重大损失的

什么是不确定度

什么是不确定度 在测量过程中,各项误差合成后得到的总极限误差称为测量的不确定度,他是表示由于测量过程中各项误差影响而使测量结果不能肯定的误差范围。 测量误差=测量值-真值,测量值>真值,为正差;测量值<真值,为负差。 由于我们习惯了测量误差这个概念,现在提出测量不确定度,确实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测量不确定度目前在各种资料上给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本质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测量误差为一个确定值(尽管被测量真值是一个未知量),而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真值所处一个范围的评定或由于测量误差致使测量结果不能肯定的程度。(这是我个人理解所得,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教学生的) 由ISO、IEC、BIPM、IFCC、IUPAC、IUPAP、OIML七个国际组织共同组成国际测量不确定度工作组,在1NC-1(1980)建议书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1993年,GUM以7个国际组织的名义正式由ISO颁布实施,并在1995年作了修订。为了贯彻GUM在我国的实施,由全国法制计量委员会委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起草制定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该规范原则上等同GUM的基本内容,作为我国统一准则对测量结果及其质量进行评定、表示和比较。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中,对测量不确定度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此参数可以是标准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其值恒为正值。 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是指“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这个定义中的“合理”,意指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做的修正,特别是测量应处于统计控制的状态下,即处于随机控制过程中。也就是说,测量是在重复性条件(见JJG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第5 6条,本文××条均指该规范的条款号)或复现性条件(见5 7条)下进行的,此时对同一被测量做多次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可按5 8条的贝塞尔公式算出,并用重复性

管理学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案例分析

课业6 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课业名称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 决策方法应用 课业类型定量分析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电子商务班级071班 与本案例相关的知识概述1)期望值是一种方案的损益值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 2)决策树就是用树枝分叉形态表示各种方案的期望值,剪掉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剩下的最后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 3)悲观法即保守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损益值(即最不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个方案的最小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4)乐观法即冒险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即最有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5)后悔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计算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某方案在某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并找到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进行比较,吧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

案例一 案例一:某企业为了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出甲、乙、丙三个方案。甲方案是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需投资800万元;乙方案是改造原有生产车间,需投资250万元;丙方案是通过次要零件扩散给其它企业生产,实现横向联合,不需要投资。 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该产品的生产有效期是6年,在6年内销路好的概率为,销路不好的概率为。在销路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可以盈利43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210万元,丙方案可盈利105万元;在销路不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将亏损6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35万元,丙方案可盈利25万元。问题:试用决策树法选择决策方案。 滞销 畅销 甲方案 -60万元 430万元 乙方案 35万元 210万元 丙方案 25万元 105万元 甲方案的期望值:-60 * + 430 * = 283万元 乙方案的期望值: 35 * + 210 * = 万元 丙方案的期望值: 25 * + 105 * = 81万元 所以采用甲方案; A B -60 430 35 210 25 105 方案 损益值 概率 市场 决策 C

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

?科学哲学?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 郑 祥 福 自从科学哲学家埃弗瑞特(Everet )提出“多个世界”(multi 2worlds )概念以来,不确定性问题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重视和探讨,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理解,也推进了科学认识的发展。既然存在不确定性问题,那么客观规律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确定性呢?根据不确定的程度,我们又可以把规律区分为哪几种类型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爱丁顿的“鱼网”与“理论之床” 爱丁顿认为他的理论是“主体选择论”。他用鱼网理论说明:如果鱼网的网眼是两英寸,那么小于两英寸的鱼就会逃脱,而捕鱼者则会认为所有的鱼都是两英寸以上的。爱丁顿的观点与歌德十分相似。歌德说,我们仅仅看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自然现象,当人们发现它时,并没有从各个不同侧面对之加以分析,而是像一个旅行者,在外出旅行时不得不去适应各个旅馆中的床。自然现象在被人们观察时,也往往会被调整到适合于各个理论之床。因此图尔敏说,物理学家“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推断存在的理论会满足于每一种他所选择研究的新物质体系,而任何他考虑的物质体系,都将使那些其结构最为相似的物质体系在行为、运动上也十分类似”(Toul m in,p.79)。 爱丁顿与图尔敏似乎都是从主体选择的角度出发,试图论述科学理论的主观性的一面,从而主张理论之不确定性。然而,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首先,在自然科学中,经典力学具有严格的决定性。按照这种严格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了组成宇宙的每一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速度与位置,同时知道动力学方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但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概率统计概念进入物理学,量子力学揭示了大量微观粒子随机运动的规律性,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埃弗瑞特“多个世界”概念的实在论意义:严格决定论定律只能适用于较单纯的宏观世界、适用于简单现象,而一旦涉及复杂的、多元素或多自由度的系统时,严格决定论的解释就会变得无能为力。量子力学揭示的是一个迥异于我们肉眼所见的世界,它表明量子世界的规律性与宏观世界的规律性无法互换适用。有人称量子世界为非充分决定论的世界,所揭示的是粒子的非连续性、非局部联系等特征,同时,量子世界的生存状态如何,更依赖于实验室观察者的眼光与视力,更离不开人的主体选择性。 其次,现代科学认识表明,在科学中存在大量“反事实”情形,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现反例的存在。科学认识中的反事实分析有可能揭示出科学理论的不完善性,从而使科学理论的确定性方面受到质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理论并不以其全部复杂性来描述现象系统的运动,而是企图按照少量的参数来描述现象”(Suppe,p.94)。因此,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主张采取语义学的理论观,把自然定律看作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说明世界,但它只存在于语义学领域,并不关乎 ? 08?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4.6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一、结构可靠性设计概念 1.可靠性含义 可靠性是指一个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一个工业产品(包括像飞机这样的航空飞行器产品)由于内部元件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产品构成的复杂程度使得对所执行规定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其产品的失效时间(寿命)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可靠性的度量就具有明显的随机特征。一个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规定功能的概率就称为该产品的可靠度。作为飞机结构的可靠性问题,从定义上讲可以理解为:“结构在规定的使用载荷/环境作用下及规定的时间内,为防止各种失效或有碍正常工作功能的损伤,应保持其必要的强刚度、抗疲劳断裂以及耐久性能力。”可靠度则应是这种能力的概率度量,当然具体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例如,结构元件或结构系统的静强度可靠性是指结构元件或结构系统的强度大于工作应力的概率,结构安全寿命的可靠性是指结构的裂纹形成寿命小于使用寿命的概率;结构的损伤容限可靠性则一方面指结构剩余强度大于工作应力的概率,另一方面指结构在规定的未修使用期间内,裂纹扩展小于裂纹容限的概率.可靠性的概率度量除可靠度外,还可有其他的度量方法或指标,如结构的失效概率F(c),指结构在‘时刻之前破坏的概率;失效率^(().指在‘时刻以前未发生破坏的条件下,在‘时刻的条件破坏概率密度;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TimeToFailure),指从开始使用到发生故障的工作时间的期望值。除此而外,还有可靠性指标、可靠寿命、中位寿命,对可修复结构还有维修度与有效度等许多可靠性度量方法。 2..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设计一个具有规定可靠性水平的结构产品,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应当贯穿于产品的预研、分析、设计、制造、装配试验、使用和管理等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从研究及学科划分上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可靠性数学。主要研究可靠性的定量描述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是它的重要基础。 (2)可靠性物理。研究元件、系统失效的机理,物理成固和物理模型。不同研究对象的失效机理不同,因此不同学科领域内可靠性物理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也不同. (3)可靠性工程。它包含了产品的可靠性分析、预测与评估、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生产、可靠性维修、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交换等.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退役的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可包含于可靠性工程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结构可靠性设计仅是可靠性工程的其中一个环节,当然也是重要的环节,从内容上讲,它包括了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设计和结构可靠性试验三大部分。结构可靠性分析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搜集与结构有关的随机变量的观测或试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其分布概率及有关统计量,以作为可靠度和失效概率计算的依据。

“管理”就是减少不确定性

“管理”就是减少不确定性 “管理”是什么,众说纷纭,企业中有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等,这些都是管理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何从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中提炼出共同性,从而深化对管理概念的理解,这是研究管理普遍性规律的前提。因此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管理学的问题,还有哲学的意味。 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是从管理流程角度对管理切割分段,对管理不同阶段进行解释分析,仍然没有回答“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本人,近年从事绩效管理工作,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看了许多书,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明白“管理”的真谛。“管理”就是减少不确定性,更详细地说,谈到管理,必然涉及组织、目标和发展三个因素,管理的本质就是组织朝向目标发展过程中,减少不确定性。 组织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讲有战略目标,从小的方面讲有效益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服务目标等等。组织要实现目标,就要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好地完成各自的目标,也就是说,大目标的实现是依靠小目标的实现来达成的。 管理者的任务就促使被管理者更好地完成各自的目标,要使被管理者更好地完成自身目标,被管理者对工作首先要能做,其次要愿做。如果被管理者不能做,做不好,或不愿做,必然使被管理者实现自身目标产生不确定性,而且使组织实现目标产生不确定性。 被管理者工作要能做,就要培训,但人的精力、技能总是有限的,于是就产生专业化分工。被管理者在某一时期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使工作变成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就使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了。 企业管理中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发展出了流程管理、指标SMART管理、生产现场6S标准化管理等等现代化管理方法,这些都是为了使员工对工作及结果有清晰的认识,这些管理方法不仅告诉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告诉员工怎么做,有什么奖罚。通过这些明确细化的管理规定,减小了员工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员工更好地完成自身目标,从而使组织更好地实现目标。 对员工工作进行明确细化规定,是否就能保障员工工作得很好?使一个公司高效运转?并非如此简单。人不象机器人,明确的输入就会有明确的输出。人是社会人,人与人在社会中结成紧密的联系,人是不断发展的,总在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比较分析,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总是希望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员工是否愿意做一项工作,受很多因素影响,但要使员工愿意做好一项工作,就必须使他有这样的想法:做好工作,值得,不做好工作,要吃亏。 如果少做事情不影响收入,人们会选择少做事情;如果做错事或做不好,不会被考核,人们就不会努力做好事情;如果工作中以权谋私,不会被追究,人们就会选择以权谋私。因此,管理总是跟监督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 监督本身就是一项工作,同样也要求专业化。只有实现专业化监督,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实现高效率监督。因此专业化是实现管理和监督目的、减少不确定性的最根本措施。海尔公司在管理上有一个要求,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细化。正是通过量化和细化的要求,使被管理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也使管理者更好地监督。 理解了管理的概念,管理中的许多疑问就比较好理解了,也更能够对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更好的管理。分级管理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管理方式,公司管理部门,部门管理班组,班组管理个人,从组织管理控制角度来说,这没有错,如果公司越级直接管理到班组、个人,那就会造成管理混乱,班组、个人会无所适从,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但是,从减少员工不确定性角度来说,有些事情就不适合实行分级管理。

管理中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方法及案例分析

管理中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理论及案例分析 摘要:决策指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决定或者选择,根据决策结果的自然状态确定与否,决策又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在管理实践当中,管理者需要根据所处的情况进行决策,而往往管理者无法掌握到完全的信息,于是管理者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决策。于是掌握不确定性决策的具体方法并且从各种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决策,对于企业、组织、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方法包括:PERT决策法,赫威兹(Hurwicz)决策 法,小中取大决策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概率决策法等 在介绍各决策方法之前,先对决策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决策问题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动方案、自然状态和损益函数(Alternative, State of Nature, Payoff)。首先,任何决策问题都必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通常用A i (i=1,…,m)表示某一具体的可行方案,用A= {A1,A2,…,A m}表示方案集。其次,任何决策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面临着一种或几种自然状态,对应着不同的收益。决策冋题中的自然状态是不可控制因素,因而是随机事件。通常用S (j=1,…,n)表示某一具体的状态,用S= {S1,S2,…,S n}表示状态集。第三,在某一具体的状态下,作出某一具体的行动方案(决策),必然会生产相应的效果,这种效果通常用损益函数来描述。设在状态S j下,作出决策 为A i,则其产生的效果可用函数r ij=R (A i,S)来表示。 一、PERT决策法 PERT决策法需要对未来市场的三种状态进行估计,作出最乐观的估计、最保守的估计以及最可能的估计。在行动方案A i下,最乐观的盈利为X i,最保守 的盈利为y i,最可能的盈利乙,于是可以计算期望收益: (A)=x^z_^ (1)6 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得到各方案的期望收益,从而选取期望收益最高的方案。 例1:某工厂现有三种生产计划,A1, A2,A3,并且在估计市场三种状态:最乐观、最保守、最可能的估计下,各行动方案的收益如下所示。

论文摘要鉴于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性

论文摘要鉴于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性,应摒弃严谨的概念化认知路径,而应从客体入手来认知知识产权的概念。同时,除了从与物权比较的角度之外,还应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宗旨、演变历史及发展趋势等角度全面地认知知识产权的特征。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概念立法宗旨 一、知识产权概念化之否定 伴随着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杀手锏的“知识产权”在各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我国也不例外,从三十年多前的闻所未闻,到如今的耳熟能详,“知识产权”已成为时下的时髦词汇。 然而,“知识产权”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似乎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实质上,汉语“知识产权”一语系舶来品,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的意译。“知识产权”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法律概念,最早源于17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代,主要倡导者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卡普佐夫,后来经过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等人的论证和发展。但从“知识产权”这一概念诞生至今,不仅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的称谓上存在着诸多差异,而且有关知识产权概念的内涵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的是:英国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柯尼斯(W.R.Cornish)认为,知识产权是保护人类成果的某些优秀表现形式(finer manifestations)的一个法律分支。日本学者中山信弘认为,知识产权是指禁止不正当模仿所保护的信息。具体说来,是人的智力、精神上创作成果的创作物(例如发明与作品)和表现经营上信誉的经营标识(例如商标与商号)的总称。澳大利亚学者达沃豪斯(Drahos)认为,知识产权是“诉讼上的财产权”,即可依法在诉讼中赢得占有而实际尚未占有的财产。我国已故的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郑成思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另一位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吴汉东教授则认为,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他认为知识产权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划分

(风险管理)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学习目标 1. 在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中是如何考虑风险的;了解其他风险分析方法的应用:有关风险度量问题和处理办法 2. 运用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进行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3. 项目风险的分析处理方法: 风险调整折现率法和等价现金流法 4. 运用概率分析进行项目风险决策 5. 运用随机模拟进行风险分析。 项目投资风险类别 ? 非系统风险指随机发生的意外事件有关的风险; ? 系统风险指一般带有普遍性的风险; ? 内部风险指与项目经营有关的风险; ? 外部风险指与外部融资有关的风险。 常见的项目风险因素 ?信用风险 –项目参与方的信用及能力 ? 建设和开发风险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项目生产能力和效率 –投资成本 –竣工延期 –不可抗力 ? 市场和运营风险 –市场竞争 –市场准入 –市场变化 –技术变化 –经营决策失误 ? 金融风险 –汇率、利率变动 –通货膨胀 –贸易保护 ? 政治风险 –体制变化 –政策变化 –法律法规变化 ? 法律风险 –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 –法律纠纷及争议难以解决 ? 环境风险 常用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 风险识别与分析 ? 基于规则的定性分析方法 –核对表 –打分法 ? 基于概率定量分析计算方法 –需要概率为已知 –需要较多的信息 项目投资决策中收益与风险的权衡项目现金流量水平的可能分布 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常用分析方法: –盈亏平衡分析:确定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杠杆分析 –敏感性分析:分析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 –概率分析:对项目风险作直观的定量判断

销售收入及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静态盈亏平衡分析图 销售收入、总成本和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静态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的扩展 (根据NPV=0, 或备选方案的无差异点) 敏感性分析 成本结构和经营风险的关系 ?企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会影响 企业的息前和税前收入EBIT。 ?通常将企业在无负债状况下,未来EBIT的 不确定性称为经营风险。 ?对照: ?企业在负债状况下,未来税后收益(一般采 用EPS)的不确定性称为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vs.经营杠杆

亚运公建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不确定性管理

亚运公建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不确定性管理 1、公建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概念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经营虚拟化、生产社会化、商品电子化、贸易自由化、资本全球化、偏好个性化、关联网络化、需求实时化,是一个变化剧烈、变幻莫测的世界,是一个不确定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尽管人们总是期望少一点变化,多一点确定,然而愿望经常落空。 当今世界,不确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唯独确定的,确实是不确定。归纳这些不确定,能够分为五大类,即客观的不确定性、主观的不确定性、过程的不确定性、博弈的不确定性和突变的不确定性。大千世界是如此,工程项目也是如此,而且工程项目不确定的特点更为明显。 工程项目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加之工程项目涉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项目各相关方,都具有多变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在建设的各个进展时期,五大类的不确定性比比皆是,尤以博弈的不确定性最为突出。能够毫不夸张地说,工程项目建设,实质确实是通过对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才取得成功的。而一些失败工程,败就败在没有破解不确定性,没有对不确定性进行有效治理。 2、公建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

工程项目由于其类别、性质、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建设时刻以及参与者的不同,其不确定的种类与程度,对工程项目的阻碍大小,在专门多时候也出现了不确定的特点。 本人作为亚运某工程项目项目负责人,其项目特点为规模大、工期长,从工程的启动到工程的交付使用,时刻跨度大,由于赛时需求等稳固性因素,专门可能一些原先是确定的,后来都成了不确定的了,或者原先是能够预见的变成了不可预见的了,或者原先是小概率的变成大致率的了,因此,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还具有复杂多变的性质,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地质条件、设备供应、采购招标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工程项目的既有投资方、建设方,还与政府各职能主管部门,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均有关系,十分广泛。亚运项目受到民众和媒体的十分关注。但是,这些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专门是在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全、力量非均衡、计策非典型、局势专门态,且竞争与合作、结盟等要求交错在一起的时候,博弈不确定性的增长更会高度非线性,因此博弈不确定性是最要紧和最全然的。 亚运工程项目不确定性的普遍和复杂的特点,给工程项目的治理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应如何端正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努力提高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强化不确定性的治理,是解

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

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 斯万?欧维?汉森 斯万?欧维?汉森(Sven Ove Hansson )是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风险哲学、决策理论、认识论、信仰活动和价值论。他参加 了一些有关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最近的主要成果是《底线的设定》(1998)、《信仰活动课本———理论变化和数据库升级》(1999)、《价值和规范的结构》 (2001)。Email :soh @infra.kth.se 。 人们对我们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我们也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这两个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一方面,信息和知识都在空前增多,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扮演新的角色。另一方面,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知识社会”和“风险社会”这两个说法是相互矛盾的。在“知识社会”里,决策者应该知道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但是在“风险社会”里,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的情况使上述说法不能成立。本文旨在澄清这种表面矛盾的性质。为此,我们必须阐明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知识社会中的角色。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一个复合概念。首先,知识是一种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不会成为知识。因此,如果我接触 到正确的信息,但不相信它,那么我所获得 的信息也不成其为知识。另一方面,不正确的信息也不算是知识。如果有人相信天 圆地方,那么这种信念肯定不成其为知识。再有,如果有人相信,由于金元素的原子核有61个质子,因此金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一 个素数,那么这种结论也不是知识。 因此,知识是主观和客观的复合。仅就我们的论述范围而言,我们可以把知识定义为正确的。对这个定义还可以做些补充,使之臻于完善,但我们的兴趣不在这里,而在于考察削弱知识概念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认知的同化。某些被算作知识的东西必须被纳入到认知者的信念体系中。我现在的书桌上就放着一本介绍斯德哥尔摩人旅游习惯的书,但还没来得及读。这就是说,我接触到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而不是知识。如果我读了这本书,那么这 个信息就可能产生知识。但是,只有在我理解了这个信息,把它纳入到我的信念 体系里,才实现了这种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如果我把整本书都背下 来,但是不懂它的意思,那么我只是有了这方面的信息,但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数据(data )不同于信息(information )之处在于,它还没有形成适于被同化的形式。如果我的书桌上不是那本书,而是为写那本书所做的一万份问卷,那么我拥有的就是数据,而不是信息。总之,数据必须

团队管理秘诀(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团队管理秘诀(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1概述 1.1尊重、沟通、信任+过程管理+激励认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战(为自己的事业而战)=结果 2相互尊重 2.1没有上下级 2.2都是一个战壕里的队友 2.3不同角色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3沟通 3.1“自行其是”的授权 3.1.1明确职责与分工 3.1.2明确可独立决策的权限与范围 3.1.3成员可按照领导者的思维过程做出决定 3.2形式 3.2.1领导者与项目组成员充分沟通 3.2.2项目组成员之间充分沟通

3.2.3领导者与干系人沟通 3.2.4领导者与领导者沟通 3.2.5项目组成员与项目外业务负责人沟通 3.2.6项目组成员与其他项目组成员沟通 3.2.7定期、不定期的相互沟通 3.3信息共享 3.3.1项目目标 3.3.1.1目的与意义 3.3.1.2考核指标 3.3.2项目进展 3.3.2.1进展状态 3.3.2.2偏差分析 3.3.2.3问题与风险 4信任 4.1相信你的能力

4.2相信你的承诺 4.3团队之间充分的信任 4.4可以把我的后背留给你 5过程管理 5.1领导者方向引领,规划主轴计划 5.2摒弃干扰 5.3提供流程与业务支持 5.4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5每位成员对正在参与的行动进行整体监控6激励认可 6.1阶段成果的鼓励与认可 6.2辛苦付出的体谅与认同 6.3项目奖励的及时兑现 7指导思想 7.1充分共享信息,打造体系思维

7.2团队成员之间突破深井,建立关系 7.3团队成员“自动自发,自行决策” 7.4团队成员的决定,领导者是最终的负责人 7.5领导者“双眼紧盯、双手放开” 7.6团队成员达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战(为自己的事业而战)“的思想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