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内涵与特征

试析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内涵与特征

——以烟台市为例

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建云

目录

一、基本情况CONTENTS

二、内涵分析

三、理性展望

基本情况

参评数量与获奖数量直观图

101 228

291 105

103 72 70%

45% 36% 16 21 20 25 33 30 31

50 55

维度一:数量分布

区市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合计芝罘区10 6 8 24福山区 5 3 1 9 莱山区 5 0 1 6 牟平区 6 10 9 25 开发区 2 2 7 11高新区0 0 1 1 蓬莱区 4 5 3 12长岛试验区0 0 2 2 龙口市13 15 1038招远市 5 2 6 13 莱州市 5 16 1435 栖霞市7 0 5 12 海阳市 4 15 1332 莱阳市 1 15 5 21

市直及其他(学前、特校)

5 14 20 39 获奖成果区市分布数量一览表

获奖成果学段数量分布直观图

40

35

30

25

20

15

10

5

学前特殊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管理与教研部门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

参评领域与获奖数量直观图

所涉领域课程建设/综合实

践学科教学/课

教师成长/教

研机制/教育

科研

家教/管理与评

德育/育人模

式/学校文化

参评数量51 137 26 17 60 一等奖9 5 3 1 2 二等奖10 10 4 1 5 三等奖10 18 8 9 10 合计29 33 15 11 17

维度三:探索年限

1984-2011 2011-2015 2016-2019

维度三:探索年限

第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应该是总结和推广区域内近30年来的改革与研究成果,所以获奖成果尤其是一等奖成果,研发探索年限都在20-30年之间,比如龙口实验小学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与研究(1982);莱州市“五四”学制实验与研究(1984);福山的单元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1986);招远的中考制度改革研究(1987)等等。

但,从第二届和第三届参评的成果中,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成果,其研发、实践检验周期在5-15年之间的依然比例很大,比如,基于五维模式的幼儿园品德教育研究(2006);走向理解:差异教学的县域迭代行动(2007-2019);初中数学思维律动课堂(2007);金字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推广应用(2010)等。

维度四:评审标准

?有条件无标准(区域影响力)

1

?明确基本要素(品牌推动力)

2

?研制全面具体指标(学术内涵架构力)3

第三届

第二届

公平、公正、客观维度五:评审方式

局长任主任委员,实行评

委与参评成果“地域回

避”“背靠背”的评选方式,分

组分别进行评审,每组专家须

同时审阅同一成果,做信息登

记。

公平、公正、客观

局长任主任委员,委托第

三方地市评审,按成果领域分

组进行,每组评审专家为5

人,组内每个专家均要对同一

份成果打分,最终成绩取其平

均。

柳夕浪: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注重激励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强调对教学过程本身的专业问题进行实践探索, 将关于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检验过程的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物化形式。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转化中的生成、 传承中的建构、 体验中的突破等, 判断其优劣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有没有、 能不能真正破解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1.教学成果奖励注重实践的价值导向(是不是针对现实的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

2.教学成果的基本内容(成果定位于分领域成果、综合性成果)

3.成果形式(实践探索到文本形式,论文专著到方案设计,流程设计到模型建构) 特征:问题的指向性 效果的显著性 方法的适切性

内涵分析

内涵分析

内涵分析

1.认真落实《烟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暨课题结题暂行办法》(烟教科发〔2018〕16 号)。我市的课题研究成果鉴定要按照国家标准评出领先、先进、一般、不合格四个等次,要做好市、省、国家三级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工作,保证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不降档次、不拉低水平。

2.要把握优秀教学成果标准。对学术创新、实践效果、社会影响的认定范围和层次问题,各县市区、全市上下需要达成共识,这对于烟台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无疑更具突破意义。要坚持国家标准,而不是域内考量,通过国家标准的“绝对评价”,倒逼教学成果乃至区域教改向国家水准看齐,进而真正提升到国家水准。

指向性 ?学术含量,理论创新与独特共享。

显著性 ?实践效果,探索经历与应用程度。

适切性 ?社会效应,认可程度与推广范围。

内涵分析

金字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推广应用

无系统无推进无策略1 2 3

问题四阶段:专题调研、实施推进、成果征

集、总结提升、推广应用

1.构建金字塔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形成“学校+基地群”区域实施模式

3.形成三个结合的区域实施策略

1.我市综合实践教育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各大媒体报道,20 多处知名综合实践名校)

2.为区域课程构建和实施路径提供基本经验(受邀省内外作专题报告)

1.只有教材、课堂概念,而无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意识。

2.教没有与学建立必要的联结,学难以进入教的决策。 本成果主要采用演绎法、归纳法,历经四个阶段形成。

在理论和实践交织互促中形

成了差异教学体系;将体现着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向的新元素注入差异教学研究,形成“走向课程理解”的差异教学的核心主张、本土原则。

走向课程理解:差异教育的县域迭代行动(2007-2019)

做法 成效

问题 1.教学诊断数据表明,成果应用更有利于提高学

业优秀率和及格率;

2.2010 年至今,16 项核心成果正式发表或交

流。

3.学界认可

4.获得推广

5.文件采纳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内涵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金威 摘要:认真思考文化、计算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文化意识,适时注入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点,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计算机文化冯·诺伊曼基点 当人类进入新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语文、数学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教育。作为计算机文化的最佳导入点,计算机基础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认真思考文化、计算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文化内涵及其导入方法展开讨论,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起源与属性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原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例如“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二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一项事物如果打算被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它至少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第一,广泛性。这种广泛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其二,它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 第二,传递性。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教育性。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 第四,深刻性。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计算机文化由来与特征 “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主题报告,首次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的认识水平主要是停留在程序设计语言上。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变化,完全具备上述基本属性的“计算机文化”便应运而生。 我们国家,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正式更名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不仅如此,我国还在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国的中小学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实践课程。为什么?就是因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从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如果我们把对文化的解释稍加修饰,移植到计算机科学上,则可以认为“计算机文化”就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一般知识和能力。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摘要:对情感及其教育教学意义的强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其不仅彰显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分类目标上,而且蕴涵于“实施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中。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进师生的情感关系三个方面,是解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感内涵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情感内涵;教育教学 对情感及其教育教学意义的强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它不仅彰显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分类目标上,而且蕴涵于“实施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中。为了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自觉实践“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要求,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一、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 建构课程对于学生的主体意义,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虽然很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客体意义,但是对知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主体意义缺乏应有的重视,即尽管知识本身具有学科的逻辑意义,但是对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心理意义,以致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由知性教育向生活教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教育教学的起点,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其情感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一般来说,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愿不愿”则主要受制于情感因素,即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教材内容通常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之相比,“愿不愿”的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和难点。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等,实际上都是旨在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课程的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的制约。这是因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不同,它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表现,而是对事物与人自身关系的表现,即情感所表现的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意义,而是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因而,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意义,即是否与他们的社会现实和成长需要相联系,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惑,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情感反应。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对其态度和接受的意愿。同样,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接触某一教育教学情境时,其并非主要从课程内容本身的客体特性的

时间:9.19 地点:会议室 主题: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1、“新基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这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一义。 2、我们在学生观上提出要把学生当做“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那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这是教育价值观中的生命性在学生观中的具体展开,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二义。 3、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更新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主动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发展只能在人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和本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是在培养目标中最富有当代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选择,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三义。 4、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 第一层次指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即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将教学的价值指向与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第二个层次涉及到具体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教师是以学科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只有一般层面的价值观重建还不足以落实“育人”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

教育的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职能: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的教育)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扩招与教育产业化)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附件3 编号□□□□□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申报书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推荐单位(公章) 推荐时间年月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 二〇一七年七月 成果完成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参加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

承诺对填写的《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保证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有问题,一切责任由本人承担。 二、本人完全了解《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实施细则》的要求,本承诺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工作办公室行使如下权利: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公布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申报成果;允许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允许将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成果完成人签字: 成果完成单位盖章: 年月日

一、成果类别 (一)在下列所属基础教育阶段中打“√”(限选一项) □1 学前教育 □2 小学教育 □3 初中教育 □4 高中阶段教育 □5 特殊教育 □6 民族教育 □7校外教育 □8专门教育 □9其他(如成果内容涉及上述两个及以上阶段或领域,或涉及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等) (二)在下列所属改革与实践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1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2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 □3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 □4中小学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资源建设 □5中小学教学研究 □6中小学学生发展研究 □7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8中小学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改革 □9特殊教育改革与研究 □10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11幼儿园保育教育 □12幼儿园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 □13 幼儿园教育评价 □14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15幼儿园教学研究与指导 □16其他 (三)在下列所属学科中打“√”(限选一项) □1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含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等) □2语文教育

“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 1 重心下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评课 评课对象:5AM3U1 Around my home 三位教师对5AM3U1 Around my home 进行了单元整体授课,单元整体设计感强,话题明确,课时层次清晰,逐层递进,课堂教学上也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当然,对新基础理念的践行还有待持续与提升,本人主要从重心下移这个层面谈谈对三堂课的理解: 我认为,重心下移重心是在学生身上,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学习规律等等。我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任务组织,板书等方面说说我对重心下移的理解: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首先对单元整体进行了解读,设置了单元目标,在单元目标的引导下,再结合情况设计分课时目标;同时,在目标的描述上,运用如“能通过,,, 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实现,,,”这样的描述,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学生的预期成果,相比以往的目标描述,如“使学生能够,,,,”,活动的主体发生了明确的变化,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重心下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三位教师都设计了worksheet ,通过worksheet 里的任务推进教学环节,较好地从帮、扶、到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三位教师在任务的难 度上,能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先有个人任务,到两两任务,再到小组任务,先是划划圈圈,再到read ,到write 等;在任务的组织上,也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任务实现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效弥补学生间的差异。在任务的时空上,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空间,给予她们充分的讨论空间。在任务布置上,老师充分考虑小学生理解水平,通常是先帮扶,再放,如姚老师先对任务进行了简单地演示,给学生明确地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 在资源生成上,鲍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生成充实课堂,我注意到她的很多板书并不是完全预设的,有些都是手写,但又完全在情理之中,这说明教师的重心下移做得比较到位,问题的反馈及时,老师捕捉灵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成转换为教学资源,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重心下移。 个人也有一些建议: 1、重心下移有个明确特点,是希望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三位教师仅仅体现在作业的分层设计上,但是在课堂任务设计上,大部分的任务是统一性的,缺乏一定的层次感,虽然有小组活动,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点,但单个任务也不少,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教师对个体的关注还不是很够。 2、在学生任务或活动的重心下移方面,仅仅开展小组活动是否就可以了,小组活动的时间够长是否就可以,答案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有意义的小组活动,我建议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以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对小组进行管理,这样的互动或许更高效,更有效。

附件1 201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报送数量限额 (省辖市、直管县、重点扩权县(市),厅直单位)

附件2 201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单位(省直管县、重点扩权县(市))信息表 年月日 注: 推荐单位填写此表 (一式二份),并于2014年2月25日前寄送或传真至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办(415房间)。

附件3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申报表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市级教学成果奖励等级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 推荐时间:年月日 编号 河南省教育厅制

成果持有者承诺书 在申报成果奖过程中,本人自愿做出如下承诺: 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成果持有者签字: 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 年月日

一、成果类别 (一)在下列所属基础教育阶段、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1—学前教育 □2—小学教育 □3—初中教育 □4—高中阶段教育 □5—特殊教育 □6—其他,如成果内容涉及上述两个及以上阶段或领域,或涉及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等 (二)在下列所属改革与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01—幼儿园保育教育 □02—幼儿园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 □03—幼儿园教育评价 □04—幼儿园教学研究与指导 □05—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06—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07—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 □08—中小学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改革 □09—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 □10—中小学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资源建设

□11—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12—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13—特殊教育改革研究 □14—其它 (三)在下列所属学科或具体的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01—幼儿发展观察分析与指导 □02—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研究与实践 □03—幼儿园教育活动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04—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指导 □05—幼儿游戏研究与实践 □06—幼儿园保育教育综合改革 □07—活动区玩具教具材料与幼儿发展的适宜性 □08—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09—幼儿发展评价 □10—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1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 □12—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13—学前教育区域教研机制与教研网络建设 □14—面向家庭与社区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导 □15—0-3岁婴幼儿发展研究与指导 □16—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模式探索

“新基础教育”探索方向 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生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团体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践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为: ⑴基础教育的“价值观”的更新,包括新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础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变化。 ⑵教师的学生观的具体化,包含了“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她们体会学习过程的愉悦。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 ⑶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新观念。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活动内容过程与方法都应呈结构状态,且结构是灵活的。教育活动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而生成新的动态要素。真实的教育活动以综合为特征,需要人的多方面的投入。 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 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充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学总结 成果名称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李元元、王迎军、邱学青、李正、徐向民成果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1(前言 本世纪头2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工程人才培养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世纪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出相应的行动纲领和改革举措,是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本项目组基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广东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7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自2004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进行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理论创新

2.1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在全国率先提出现代“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在全国较早地从认识上解决了研究型大学要不要培养工程师和培养怎样的工程师的问题。2004年,学校明确提出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使命。根据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基础,学校把培养现代高素质工程师作为自身的重要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以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学科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训练,能领导和驾驭科技型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研 1 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见图1)。 “大工程”研究型大学需求与挑战背景(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型国家战略人才定位人才需求综合性学科结构创新型 经济转型科学实力工程师产业升级师资队伍 办学基础全球一体化挑战理工科工程训练条件优势 研究型科技型 工程师企业家 共性能力 工程实市场管 专业技技术创践能力理能力 术能力新能力

精品文档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主题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者某系列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思想认知教育、道德修养提升和法律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各种思想体验,促进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适切性、操作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特点。 主题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基础》主题教育模式将主题教育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拟以“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新颖的特色教学方法构成的系统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主题教育模式体系。 (一)课堂主题教学 课堂主题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围绕主题内容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辩论等等,同时可以设置“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的创新性环节,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分好团队,每个团队准备相应的表演主题,每次课由一个团队根据本课内容和主题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不限,限时15 分钟并提交表演汇报材料。“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快乐参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二)课外主题活动 包括“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环环相扣。主题影视欣赏:选择富有主题感的经典影片安排学生进行赏析并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电影加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容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主题书籍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在书中引发思考,扩展知识面。具体做法,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2 篇读后感或者成长日记。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文章也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空间和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启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方式。热点主题讨论:指导学生就当下的时事热点组织主题讨论,推动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对社会增加理性的认识。具体做法,按照课堂主题情景剧展示所分好的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进行团队讨论,提交讨论记录及其总结。学生主题演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通过演讲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其具体做法是:提前把演讲题目告知学生,拟定参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做好演讲活动的准备。在演讲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角色转变,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洞察社会百态、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与增加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本班级专业,确立相关主题活动,提交主题实践活动报告并且派代表汇报实践活动过程、心得与总结,班级之间进行交流。 (三)《基础》主题教育模式评价体系 主题教育评价设置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双重评价模式,力求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纳入评价模式当中。显性评价:突破过去单一、僵化的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的比例,使教学考核结果更加合理化、多样化,初步设定如下考核方式:学生考评成绩(100 分)=“课堂主题表演展示”(30%)+“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主题实践活动”(各10%)+ 期末考试(40%)。由于主题讲演的要求较高,也无法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此环节可以作为加分的环节。隐性评价:积极与学院、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刊、院刊、各类社团,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及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主题教育模式之探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进一步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发挥精品文档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

新时代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的内涵建设 作者:张文儒乔建生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第5期 张文儒乔建生 作者简介:张文儒,邢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E-mail:2975279576@https://www.360docs.net/doc/ec18011521.html,(河北邢台,054001) 乔建生,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E-mail:jsh_qiaoxtxy001@https://www.360docs.net/doc/ec18011521.html,(河北邢台,05400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转型期地方高校应用性学科教师教学 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GJJG190) [摘要]文章调研分析了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现状以及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基于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讲话内容,从做好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艺术教育、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几个方面,提出 了新时代雄安新区加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 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高端人才、发展世界级新型大 都市的必要因素之一。相对而言,雄安新区的基础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讲话,加强新时代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内涵建 设是雄安新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1]中,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新时代基 础教育发展问题,可概括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乡村教师提供工作、 生活条件的基本保障。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城 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基础教育要树立人才观、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办出特色,教师 要教出风格;加强思想政治、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 自强;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四是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 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重 要讲话,对于探索新时代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 2017年,雄安新区的常住人口为104.7万,今后将发展规划人口200万至250万。与此相 适应,基础教育必须实现跳跃式发展。然而,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较低。有限的基础 教育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幼儿园数量较少,在园幼儿人数不足;小学和初中的在校生人数合乎 比例,满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但初中学校数量较少,而且分布集中;高中学校数量 更少,高中和职高的在校生人数偏少,部分初中毕业生没有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尽管近三年雄 安新区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与今后雄安新区规划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近年来,北京市采用教师互排、交流学习、学生进京学习等方式开展了对雄安新区基础教 育的援助工作,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2018年3月1日,北京市启 动了援助雄安新区办学项目,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朝阳区实验小学等分别建立了雄安校区[2-3],

关于开展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七届,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高层次的奖项,也是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最具有标志性的成果。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好今后我院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项目的遴选推荐,经研究,决定以立项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现将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的申报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原则 教学成果奖项目培育根据省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教学成果奖评审,结合我院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利用2年左右时间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项目,为我院推荐申报下一届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育标准与条件 1.根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成果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2.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应具有明确的改革意识和建设思路、代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特色,能对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起示范辐射作用。 3.已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在继续研究与实践中如无重大突破和创新的,不能申报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4.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勇于开拓创新,能够组建和带领团队协作攻关。 5.项目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符合学院定位和发展规划。 6.项目实施方案要科学合理,注重实用性,具有创新点,能够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实施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和应用推广价值。 三、经费资助及推荐名额 1.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数根据申报项目的质量而定,培育项目建设期2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 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

附件: 关于开展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市教委、市财政局出台的《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京教高[2008]1号)落到实处,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北京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要求,决定开展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此次评奖工作依照《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附件1)开展。 二、为加强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奖励工作的领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成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奖励工作领导小组”(附件2)。 三、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委高教处,负责日常工作。 四、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审采取自愿申报、逐级推荐(限额)的办法,各申报单位择优推荐本单位教学成果参加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特等奖不超过本单位限额的3%,特等奖、一等奖总数不超过限额的40%) 五、被推荐申报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的成果应至少经过两年的实践检验,检验完成时间应不迟于2008年7月31日。 六、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条例》和《办法》,切实加强此次奖励工作的领导,组织好本单位教学成果奖励的评审、推荐工作。 七、请各单位于2008年10月31日前,将《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推荐单位信息表》(附件4.Ⅳ)发送到北京市教委高教处,以便于联系工作。 八、请各单位于2008年11月14日前将全部材料报送到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第四教学楼五层),逾期不予受理。 市教委高教处联系人:金子琦刘洋 联系电话:66075043,66075045 传真:66075044 电子信箱:jzq@https://www.360docs.net/doc/ec18011521.html, 清华大学联系人:李蔚宋文晶 联系电话:62782914,62773921 附件:1.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实施办法 2.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奖励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3.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学校推荐名额分配表 4.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推荐书及相关材料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新探 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培养其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比较丰富。本文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分析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修订的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各学科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这一举措与以往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外,还把育人价值作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所以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前,弄清育人价值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心智能力、社会责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受这一认识的影响,一些人甚至认为,英语课程可有可无,因为并非每个中国人今后都需要使用英语。其实,以上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人们通常认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培养文化意识,树立端正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好的学习策略。但是从英语核心素养的角度上来看,英语课程是一个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塑造文化品格、提升思维能力、发展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英语学习的意识和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建构与表达意义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能力;5)用英语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2.文化品格。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的知识信念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