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沛运用桂枝汤类方经验浅谈

黄仕沛运用桂枝汤类方经验浅谈

黄仕沛老师是现代临床经方大家,出身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颇为扎实。黄仕沛老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觉今是而昨非”,幡然领悟到经方的魅力,遂投身于《伤寒论》研究中。黄仕沛老师亦是广州市名中医及广东省第一批师带徒项目的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笔者在侍诊过程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其运用经方疗疾的成功经验无数。其中,黄仕沛老师在“方证对应”理论下运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经验,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浅谈之。

1 桂枝汤案

患者,女,60岁,因“发热伴头痛2 d”于2013年9月13日就诊。患者2 d前因受风寒,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7.8℃,恶寒,伴头痛,关节痛,鼻塞流涕,有汗,纳眠差,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浮缓。处方: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5 g,白芍25 g,大枣15 g,甘草片15 g,辛夷花15 g(打碎包煎),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者服药后服热粥一碗,覆被取微汗。勿大汗。2013年9月1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2剂后热退,头痛、身痛减轻,目前仍觉疲倦,少许头晕,纳差,眠可,处方:小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25 g,姜半夏25 g,黄芩片15 g,甘草片15 g,党参片30 g,大枣15 g,仙鹤草3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黄仕沛老师在临床上较少单独用桂枝汤。此患者症状比较典型,完全符合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特点: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身痛,鼻塞。黄仕沛老师认为,有桂枝证,必然要用桂枝汤。患者服药后热退身凉,桂枝汤证缓解。二诊时,患者出现疲倦、头晕,纳差,结合《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

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患者目前无发热恶寒,表证已解,却出现了头晕、默默不欲饮食之小柴胡证,遂给予小柴胡汤。黄仕沛老师认为仙鹤草可以补虚,对于疲倦乏力之证,往往加仙鹤草。

2 小建中汤案

患者,男,43岁,因“反复腹痛3年余,加重1周”于2014年3月10日就诊。患者近3年来,反复腹痛,脐周为主,进食寒凉及饥饿时加重,喜饮热水,按之无加重,纳眠一般,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反复发作。处方:小建中汤。药物组成:桂枝15 g,白芍25 g,甘草片15 g,大枣15 g,生姜3片,药汁煎好后加麦芽糖1汤匙,4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4年3月17日二诊:服药后腹痛症状明显缓解,仍喜温喜按,大便正常。守上方7剂。2017年3月24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近1周未再出现腹痛,胃纳可,二便调。嘱守方续服。患者未再就诊。

按语: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出现在《金匮要略》虚劳篇中,说明其为治疗虚证而设,本案患者腹痛不拒按,喜温,病程较久,缠绵难愈,虚寒之象明显。小建中汤方含桂枝汤倍芍药,既有散寒,又有缓急之效,加饴糖补虚力强。有是证,用是方,黄仕沛老师紧紧抓住病机,坚持效不更方,原方到底,因其常说“初见成效,便可乘胜追击,若加加减减,不若半途而废”。

3 桂枝加芍药汤案

患者,男,7岁,因“腹痛1个月余”于2016年12月16日就诊。患者家长诉1个月前开始出现腹痛,左侧为主,反复发作,疼痛拒按,程度不重,每日发作数次,纳差,眠可,小便尚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薄白,脉细。曾于当地儿童医院行彩超检查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处方:桂枝加芍药汤。药物组成:桂枝10 g,白芍45 g,大枣

15 g,甘草片20 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6年12月19日二诊:患者诉腹痛稍好转,大便3日未解。上方加芒硝5 g(冲服),4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大便通畅之后则不必加芒硝。2016年12月23日三诊:患者诉腹痛明显减轻,大便可解。上方减芒硝,继服7剂。2016年12月30日四诊:腹痛基本好转,胃纳可,二便调。嘱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本案患者为儿童,病程较短,腹痛拒按,虚象不显,因此选用桂枝加芍药汤;大便不通,本可加大黄,黄仕沛老师考虑患者年龄幼小,加大黄未免泻导之力过强,以免损伤正气,遂加入芒硝润肠通便,作用缓和。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案

患者,男,34岁,因“房事不举半年余”于2013年7月21日就诊。患者诉平素体倦乏力,易心悸,阳痿,遗精,睡眠差,纳一般,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沉。外院检查心电图未见异常,精子活动度下降。结婚3年未育。处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桂枝20 g,白芍25 g,大枣15 g,甘草片1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3年7月24日二诊:服药后诸证基本同前。守方续服7剂。2013年7月31日三诊:心悸好转,阳痿、遗精基本同前。守方续服7剂。2013年8月7日四诊:心悸明显好转,遗精改善,阳痿未见明显变化。守方续服7剂。后患者规律于门诊复诊,前后共服药半年余。阳痿、遗精明显改善,其配偶自然怀孕产子。

按语:对于阳痿、遗精等男科病,很多医家往往从肾虚考虑,治法大多以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黄仕沛老师根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对于门诊中遇到的大多数阳痿、遗精、滑精的患者,黄仕沛老师大多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效果不错。

5 桂枝加附子汤案

患者,女,45岁,因“恶寒伴汗出1年余”于2017年5月17日就诊。患者诉1年前开始汗出受凉后出现恶寒,汗出多,当下虽然天气炎热,仍身着厚棉衣、围巾等。曾于外院中医处就诊,服中药后效不显,由外院某中医师介绍至黄仕沛老师处。患者起病以来,怕冷,汗出如雨,汗后恶寒更甚,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处方:桂枝加附子汤。药物组成:桂枝20 g,白芍25 g,大枣15 g,甘草片10 g,炮附片15 g(先煎),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5月20日二诊:诉汗出稍减少,动则尤甚,仍有恶风寒。上方炮附片加至25 g(先煎),4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5月24日三诊:汗出较前减少,怕冷基本同前。上方桂枝加至25 g,炮附片加至30 g(先煎),3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此患者按时复诊,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诸证改善。

按语:对于自汗,黄仕沛老师大多从气虚、阳虚方向考虑。此案患者汗出伴恶风寒,阳虚症状明显,《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方附子用炮附子1枚,在仲景所用附子方中,附子生用则回阳救逆之力强,如甘草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炮制则温阳散寒之力强,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用炮附子,取其温阳散寒作用。本方为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治疗太阳病热,所谓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相较于桂枝汤的汗出程度更重,适用于阳虚症状更明显者。

6 二加龙骨汤案

患者,女,53岁,因“汗出畏寒2个月余”于2017年7月8日就诊。患者诉近2个月来汗出多,动则为甚,夜间亦有汗出,伴怕冷,少许烦躁,胸闷心悸,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弦。处方:二加龙骨汤加桂枝。药物组成:桂枝15 g,白芍25 g,大枣15 g,甘草片10 g,白薇15 g,炮附片15 g(先煎),3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7月11日二诊:诉汗出减少,怕冷未见改善,仍时有心悸。上方桂枝加至20 g,炮附片加至25 g(先煎),4剂。水煎服,每

日1剂。2017年7月15日三诊:诉汗出明显好转,怕冷改善,胸闷心悸减轻。守方续服。

提高微电子技术是加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未来的科技大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就像现在的生活也离不开微电子技术一样,所以发展微电子技术是当前科学界的主流。我们应当秉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继续探索研发微电子技术,不断缩小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我国和世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完美接轨,让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按语:二加龙骨出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后附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本案汗出与桂枝加附子汤案有类似之处,两者均汗出伴恶风寒,本案选用二加龙骨汤,是因患者出现烦躁,本质阳虚,且有虚阳浮越之征,遂不用桂枝加附子汤。黄仕沛老师认为,二加龙骨汤不应去桂枝,因桂枝汤本身就可调和营卫而止汗,况且本案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用桂枝尚可起到平冲定悸之功,如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皆是取桂枝平冲定悸的作用。

目前对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有多种手段,如传统的开刀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有截瘫风险或已经发生截瘫的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开刀手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后依然可以自主行走,生活自理。患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血管瘤的一部分患者可选择微创治疗,如粒子植入术(针对恶性肿瘤)、经皮椎体成形术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截瘫的风险。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亦常用二仙汤。 (七)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阳明经表证a.葛根汤(前述)b.无汗-麻黄汤c.有汗-桂枝汤。共见症:“额头疼”。另见“脉迟”,“微恶寒”(234、189、190)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 桂枝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红枣五味中药组成。它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营卫不和引起的各种病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独特疗效和注意事项,现将个人心得分享如下。 在临床上,我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风寒感冒或营卫不和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症状。对于这些患者,我通常会考虑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桂枝汤的五味中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调和营卫、解表散寒,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在应用过程中,我发现桂枝汤对于风寒感冒、产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曾有一位患者,因产后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我给予桂枝汤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迅速好转。此外,还有一位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因遇冷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我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疗效和优势。 桂枝汤的应用效果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桂枝汤能够调和营卫、解表散寒,针对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其次,桂枝汤的五味中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产生整

体调节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此外,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温和,不良反应较少,使用安全可靠。 在应用桂枝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辨明患者的症状是否适合桂枝汤治疗,如有热象、舌红、苔黄等阴虚内热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其次,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此外,服用桂枝汤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最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我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和优势。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患者了解和认可中医药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桂枝汤临床应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引言 桂枝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杂病论》,具有辛温解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方名药。它以桂枝为主要药材,配 合其他药材煎煮而成。自古以来,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 热等疾病。其疗效卓著,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本文将探讨桂枝汤的 起源、功效以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认可。 桂枝汤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根据《黄帝内经》记载,桂枝汤是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制的。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 学泰斗,他精通医书,临床经验丰富。据说,在他所处的时代,当时 正值气候变化频繁,人们普遍易患感冒、发热等疾病。张仲景学习医 书之余,积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索治疗感冒的有效方法。他通过 广泛地收集医书、实地考察以及与众多医生交流,最终将桂枝与其他 草药配伍使用,并制成桂枝汤。桂枝作为桂枝汤的主要成分,具有温 阳散寒、宣通经脉的作用,而其他草药的搭配则起到协同作用,增强 桂枝的功效。 桂枝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病症上。在中医理 论中,感冒和发热被认为是寒邪入侵人体,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从而 出现相应症状。桂枝汤在此时发挥作用,通过温阳散寒,宣通经脉, 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临床实践表明,桂枝汤可显著减轻感冒症状, 例如头痛、寒战、肌肉酸痛等,并加速体温的恢复。此外,桂枝汤还 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功不畅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加速康复过程。

虽然桂枝汤的疗效被广泛认可,但在现代医学中,它受到了一定程 度的争议。有些西方医学家认为,桂枝汤大多用于寒邪感冒,而在热 性感冒方面功效有限。此外,桂枝汤中的桂枝含有一定量的毒性物质,如果用量不当或使用时间过长,有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他们建议在使用桂枝汤时要谨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剂量和使用时间。 然而,正如中国古代医学一样,桂枝汤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中医医生在开方时,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情轻重来调 整药物的配伍和用量。在正规的中医诊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桂枝汤,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因此,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桂枝汤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桂枝汤的药理作用和 临床应用。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桂枝汤中的桂枝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如黄酮类、挥发油等,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等作用。这一发 现为将来深入探究桂枝汤的机制打下了基础。同时,一些临床研究也 证实了桂枝汤的疗效。例如,有研究表明,桂枝汤在治疗儿童大便秘 结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这些研究表明,桂枝汤在传统医学以外的领 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桂枝汤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味名方,在千百年来的 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它在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方面具 有显著的效果,被誉为“千古第一方”。然而,桂枝汤的使用需要谨慎,医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使用时间。同时,现代医学 的发展也为进一步研究桂枝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黄仕沛治验:小柴胡加石膏汤合葛根汤治全身症状较重的“上感”

黄仕沛治验:小柴胡加石膏汤合葛根汤治全身症状较重的“上 感” 黄仕沛治验 患者,陈某,女性,89岁,素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坚持服用解痉平喘药物及降压、降糖药,并长期使用表面激素。2013年7月19日,患者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间有咳嗽,当时未就诊。2013年7月20日傍晚开始出现高热,最高38.5℃,无恶寒、汗出,伴头痛,即由家属送至我市某三甲医院就诊,予热毒宁针静滴,处理后体温有所下降。 2013年7月21日晨,患者仍发热,体温37.6℃,无恶寒、汗出,头痛剧烈,四肢乏力,全身骨节疼痛,难以起床,甚至来不及上厕所,引致遗尿,勉强扶行时,几乎不能举步。遂由家属送至我院门诊,予清开灵针静滴,处理后,症状未见缓解,遂入我院住院。 刻诊:低热,无恶寒、汗出,头痛难忍,全身乏力,骨节疼痛,以双膝及腰部为主,语声低弱无力,不欲言语。查体:心率:86次/分,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舌暗红,苔少,脉弦数。 当时考虑,患者以发热、无汗,全身骨节疼痛为主要表现,全身症状较重,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虽肺部无明显干湿啰音,未排肺部感染的可能。即予查血象及胸片,结果回复,均未见感染征象,故考虑为全身症状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 再者,患者头痛剧烈,四肢乏力,行走蹒跚,未排除存在急性脑血管意外,但血压不高,未见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故暂观察。 嘱安静休息,多喝水,中药汤剂处以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处方如下: 柴胡45g 黄芩15g 法夏24g 党参30g 大枣15g 甘草20g 葛根60g 桂枝15g 麻黄15(先)白芍20g 石膏60g(包)白芷15g 两剂,再煎,日一剂。 在煎药过程中,下午2点左右,患者出现明显寒战,寒战后,体

吴雄志经方诊疗经验分享(一)

吴雄志经方诊疗经验分享(一) 1811 阅读 一.桂枝法(含脉) 1.桂枝走任脉,麻黄走督脉,都弄,则全身汗解,麻黄汤嘛!懂这个道理,伤寒论几乎所有的桂枝方,大多数与任脉有关,症状都在身体前面。病人振振欲劈地,问都问就知道是往前倒!任脉,总任诸阴,所以前面的病,从任脉治,即身体前侧正中线,或与正中对称者,皆受激素性影响。 2.桂枝增加心率,所以用桂枝,脉缓!若是桂枝汤,脉可浮大,因为有芍药收敛,具体见金匮虚劳篇。若单用桂枝,可紧玄细微,因为桂枝扩血管,仍见虚劳篇。查虚劳篇,十二脉,独无数,用桂小心,伤寒他处用,实,需配伍。缓是基本的,数是独处,但是需要排开实,即实热证。为何不谈?怕误初学! 二. 麻黄法 黄仕沛经典医案: 麻黄可振奋沉阳,可通阳。我近日用麻黄治一呑服大量阿普唑仑者(120片以上),抢救三天未醒,用麻黄30克,个半钟先头汗出,甦醒后,仍持续大汗三天。只嘱其多饮水,但未见伤阳伤阴见证,麻黄汤即还魂汤。仲景麻黄从没炮制,都是生,去节,是求其纯净。 吴雄志先生:用麻黄,可汗可不汗。配伍极为复杂,剂量3-50克,或生或制,或茎或根,非一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我上月用葛根汤又治愈一例外展神经炎三个月,激素无效,考虑手术,三周便愈。

吴先生论水湿:具体说肤黄湿在表,注意不是黄疸哈,面浮即可汗,两点就可以了。面浮就一感觉,未必水肿,其实就是西医肾上腺功能低,慢病容。一般脉次数少,肾上腺素嘛,也有快的,西医休克素照样用的嘛。 吴先生论麻黄壮阳:成天浑浑噩噩,得把他整兴奋了。那种兴奋得很又整不成的,其实也难受,少阳湿热下注的多。 A.麻黄使用,麻黄桂枝,任督不同,麻黄走督脉,桂枝走任脉,和而用之,通行周身,则汗出解 1.失眠,麻黄治失眠,但欲眯者。白天想睡,晚上不睡的,看瞳孔放大。所以用做兴奋剂! 2.提神,可做兴奋剂。 3.温阳西医休克用的肾上腺素,支持循环,所以和温阳药佳。 4.发表,不多说了。 5.利尿,也不多说。 6.除湿,前面兄台说合白术,对的,也合薏仁。 7.壮阳。 8.缩尿,这个与利尿不矛盾,遗尿的用。 9.除痹风湿类疾病,麻黄素是免疫抑制剂,或者说得清楚点是免疫调节剂,可和甘草,后者类皮质激素。

遗精滑精未必源于肾,经方大家黄仕沛用此方显奇效

遗精滑精未必源于肾,经方大家黄仕沛用此方显奇效 遗精是在没有性生活时发生射精,常见于青少年男性,一般是正常生理现象。按照遗精发生时间,分为梦遗和滑精:发生于睡眠做梦过程时叫梦遗,发生在清醒时叫滑精。 遗精一般发生于男性性成熟后,12岁以前的男性罕见,到14岁时发生率约为25%,16岁约为55%,18岁约为70%,20岁则可达到80%。一般是正常生理现象,进入青春期后,男性内生殖器也逐渐成熟,睾丸不断产生精子,附睾、前列腺和精囊腺等附属性腺分泌物构成精浆,精子和精浆储存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排除体外。 遗精次数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年轻人烦恼,健康未婚男子,每月遗精1-2次属正常现象。正常情况下,未婚男子一个月遗精4-5次是常有的事。次数分布可以不均匀,有些人在一段时间里1-2周遗精一次,但在另一段时间里却连续几次遗精,也是正常的。若遗精太频繁,一周数次或一夜数次,甚至清醒时也会出现遗精,就要寻找原因。 如果性生活规律时经常遗精,一周多次甚至一夜多次,或者有性欲就出现遗精,则是病理性遗精,病理性遗精可能有以下原因导致:心理因素,表现为缺乏性知识,过度关注性问题,使大脑皮层处于持续性兴奋状态而诱发遗精;过度疲劳,如果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也可诱发遗精;炎症刺激,如包皮炎、精囊炎或前列腺炎等炎症刺激也可导致遗精;局部刺激,如衣裤过紧、睡眠时被褥沉重刺激外生殖器也可诱发遗精等。 不寐、滑精案一例 代某,男,27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4日。患者素有抑郁症、焦虑症病史,长期服用西汀类药治疗。1个月前停用西药,滑精随起,每日至少1次,白天无梦而滑。夜睡不寐,倦怠乏力,萎靡不振,常自汗出,偶有心悸心慌。睾丸微痛。大便溏,日3次。舌淡苔薄,口略干。脉虚弦。曾屡服补肾固精如熟地黄、黄精、金樱子、菟丝子之类,未见好转,心烦有加,经人推荐来诊。遂拟二加龙骨汤加桂枝,处方如下:

桂枝汤这样用,搞定难倒抗生素的肺部感染

桂枝汤这样用,搞定难倒抗生素的肺部感染 小编导读 桂枝汤是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耳熟能详的方子,一般来说多将之归属于解表剂治疗感冒。但桂枝汤作为“千古第一方”,如果只看作治疗感冒的小方可就小瞧它了,如果用好了桂枝汤及其类方,能够解决诸多临床难题。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一则医案,见识下桂枝汤类方如何解决了抗生素治不好的肺部感染。 李某,女性,50岁。既往有大肠多发性溃疡病病史,有丁胺卡那、爱大、头孢类、青霉素类、环磷酰胺等过敏史。2010年10月初,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干咳,痰黏难咯,鼻塞流涕。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94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查胸片示肺部感染。门诊予静滴洛美沙星后未能缓解,仍发热、咳嗽、咯痰,故于10月8日转入病房。住院期间,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静滴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虑及患者为过敏体质,抗生素选择甚难,特请黄师查房,冀以中药获效。见患者神疲体倦,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每天下午及晚上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2℃。咳嗽咯痰难出,痰稠色白,恶寒。 先以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四天发热未退,咳嗽仍频。 黄师再次查房,见其不时拭汗,且恶寒明显,天气虽热,仍穿厚衣,口中淡,苔白不渴。 即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北杏仁15g,川厚朴20g(后下)。 嘱配两剂当晚服完,每隔两小时服一次,分4次服,服药后服半碗热粥以助药力,并盖被取汗。 患者遵医嘱,服上药1剂尽后,觉全身温暖,恶寒感顿减,当晚退热,病者自行停后服,但翌日又复发热。仍以桂枝汤倍增其量,并

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二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二加龙骨牡蛎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青龙试注:本方原治虚劳,是失精家,指的梦遗,或者早泄一类患者。主证可小腹拘急,阴头冷凉,经常眩晕,脱发,脉虚等。仲景判断不是一个原因,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作用功效】调和阴阳,鎭潜摄纳。 【方解】桂枝汤主治表虚,有调和营卫之功,佐以龙牡,镇静安神,收敛心气。方中桂姜之辛热,芍药之酸寒,甘枣之甘温,龙牡之咸涩,均各有己用。夫姜能助桂温经通阳,芍药入营收阴,甘枣缓急调中,并可制以姜桂之辛热,藉龙牡之潜阳收涩,以制心神浮越。【方论】徐氏《轨范》云:经曰脉极虚芤迟,乃为虚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汤。若嗽血而脉数者,乃阴虚之症,于此相反,误用必毙。余谓:此方《外台》名龙骨汤,治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怠,阴处寒,目眶疼痛,发脱。然则脉浮动者亦宣之,不独虚芤迟也。大法虚而有风者皆宜用,徐氏非也。深师名桂心汤,治同。 《小品》亦名龙骨汤。曰: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枚,附子三枚、炮,故曰二加龙骨汤。(《经方例释》)。 【临床应用与医案】1.遗精胡希恕医案:蒲某,男,33岁,某厂会诊病例,1966年3月25日初诊。遗精已数年,常以补肾治疗无效,近年来加重,每周1~3次。常有汗出恶风,腰酸痛,舌苔白,舌尖红,脉浮而虚。与二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g,赤芍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川附子6g,白薇12g。结果:4月8日复诊,上药服6剂,遗精未作。[冯世纶,等.经方传真(修订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7]。 2.失眠林某,女,65岁,2003年10月11日就诊。近2个月来,患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有时彻夜难眠,伴有神昏,心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真武汤治肾衰发热案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真武汤治肾衰发热案 祥察病情,决不可为表面现象所左右 ——真武汤治肾衰发热案 陈某,男,76岁。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控制不佳,10年前发现高血压性肾病,未予重视。2年前曾服药治疗,效果不佳,3个月前病情加重,在我市某三甲医院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3次/周。20多天前因“股骨头坏死”住院,期间使用解热镇痛药后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血止。但患者仍觉髋关节疼痛难忍,无法行走。于2009年11月7日至我院住院继续治疗。入院时症见:精神疲倦,面色晦暗,发热,体温最高38.5度,双髋关节疼痛,双下肢轻度浮肿。恶心,纳差,眠一般,小便量少,大便干结。予冰敷头部、腹股沟,柴胡针肌注等退热处理后效果不佳,患者仍反复发热。即查血常规:WBC:7.7*109/L,NE:74.9%,HGB:77g/L,PLT:334*109/L。尿检:红细胞(++),蛋白(++),白细胞(+)。生化:BUN:8.71mmol/L,CRE:793umol/L。2009年11月8日黄师查房,见患者精神疲倦,发热,当时体温38.5度。恶心、纳差。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未解。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例病人,年老久病,肾衰多年,面色晦暗,小便量少,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水气内结之象明显。 虽发热,但无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口渴欲冷饮之热象,非实热也。 阳虚水泛,水郁化热,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水郁解则热自退。 黄师曰:此为水阻阳郁之发热。予真武汤,处方: 熟附子15,白芍15,白术15,茯苓20,生姜3片。 水煎内服,4剂。药后第三天患者发热已退,恶心减。再予上方5剂,未再发热,食欲改善,小便量增多,双下肢浮肿消退。 按:《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

黄仕沛:读《伤寒》,用经方,联系临床,还仲景本源

黄仕沛:读《伤寒》,用经方,联系临床,还仲景本源 导读:《小吹谈医》创刊以来,还是第一次引用别人的文章。独家量贩,值得期待!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伤寒,治百病。只读半部论语的赵普,终被淘汰;说背部伤寒,能治百病也是自欺欺人。但是,不代表读中医,可以不读伤寒。用哲眼看世界,从临床的角度读伤寒。 错过上周六上午广东省中医院经方学习班的同道,小吹给你们“转播”啦,有谁比小吹更熟悉经方大咖黄仕沛的学术思想,有谁比小吹更大胆直言! 读《伤寒》,用经方,联系临床,还仲景本源 黄仕沛 陈瑞春教授说:我们研究《伤寒论》走了很多冤枉路”。“总是希望把《伤寒论》说得更透彻一点,说的更明白一点,有时候不免为注而注,失却了注疏的本意。所以对初学《伤寒论》的同志,你不要看张说李说,陈修园的注解是陈修园心中的《伤寒论》,柯韵伯的注疏是柯韵伯对《伤寒论》的理解,这都不能代表张仲景的本意。” 《伤寒杂病论》是一本临床纪实,它基本上如实反映仲景当时诊疾施治的情况。 《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大多是经过前人反复使用,而行之有效,经得起重复的。 大家常说:“学经典,用经典;学伤寒,用伤寒。”学不得其法则不得其门而入。 因此,学伤寒必须紧密结合临床,通过临床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通过临床的实例,才是最好的注疏。 让《伤寒论》回归到现实之中。 正如曹颖甫先生在《伤寒发微·凡例》上说:“鄙人以考验实用为主要,间附治验一二则,以为徵信,非以自炫,特为表明仲师之法,今古咸宜,以破古方不治今病之惑。” 兹把个人的心得体会略述,望同道指正。

一、以仲景释仲景,从仲景书中探索其用药规律 例如:干姜一药,《神农本草经》载:“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利。生者尤良。”可见《本经》中生姜、干姜不分的。 而仲景用干姜《伤寒论》24方次,《金匮要略》32方次。 我们注意到一个共同点,在使用干姜的诸首方证中,如:甘草干姜汤、理中汤、肾着汤、四逆汤、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以及小青龙汤衍生的苓甘五味干辛汤等方,四逆汤衍生的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方。 都会有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如“吐涎沫”、“遗尿、小便数”、“鼻塞清涕出、“下利”等属清稀的,临床上甚至引伸到疮疹分泌物、白带等是清稀者。 分泌物,排泄物等属清稀的,符合《内经》“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干姜辛温,此功能是他药难以取代的。 案例:我经常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疹分泌物多而清的。甘草干姜汤治不明原因的口吐清涎,又肾着汤治一例妊娠羊水过多等。都是根据这个规律选方用药。 (小吹按:详见名著《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 二、结合临床理解条文,毋庸过多暇想 1.关于麻杏甘石汤证的思考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历代注家多觉得此两条不可解。此两段条文前半段仲景郑重其事指出:“不可更行桂枝汤”,应该与桂枝汤证鉴别,这好理解。 但后半段:“汗出而喘,无大热”就不好理解了。 (1)用石膏怎么还说“无大热”? (2)用麻黄为什么还说“汗出”? 所以有些注家干脆认为“无大热”是错简。或者应该是“无表热”

黄仕沛:仲景辨治心力衰竭六大方证刍议

黄仕沛:仲景辨治心力衰竭六大方证刍议 发表者:赵东奇 对于心力衰竭的病机,仲景在水气病篇中提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一思想贯穿于仲景治疗心力衰竭的各个方证中。 真武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篇中有“寸口脉沉滑者,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又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又如痰饮篇中的“溢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 这是心力衰竭发展到晚期,全心衰的表现“少气”“不得卧”,是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 “面目肿”“手足上肿”“颈脉动”就是对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全身浮肿症状的一个描述。 此证的病机为阳虚气化不行,水气泛溢,阳虚和水饮都明显,治疗上当须温运阳气,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仲景在水气病篇中除了提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外,还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可见改善全心功能不全,在温运阳气的同时还要利尿,也就是要用温阳利水之法,使水气有出路。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从方证上看,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气促、尿少、肢肿等证,特别是合并有低蛋白血症,全身重度浮肿的时候,应是丝丝入扣的。 由于肠黏膜水肿,此方证往往还可见“自下利”。 从药物组成上看,方中以附子温阳,白术、茯苓、白芍、生姜散水,亦与心衰温阳利水的治疗法则相符。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12条:“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两方药物和方证极为相似,都是以“烦躁”“惊狂”为主症,往往被用于治疗失眠、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此证发于“亡阳”之后,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阳虚气化不行的另一种表现。 心阳既虚,无力推动,而致运动耐量下降、心律失常,所以“烦躁”“卧起不安”。而此证的“亡阳”,是指阳气长期的虚损不足,不似真武汤证阳虚之重,水饮泛溢也不甚明显。 故此方用桂枝推动阳气、控制心率,再加龙骨、牡蛎镇摄心阳。 除了上述两方,其他桂枝类方在治疗心力衰竭中也是有使用机会的。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是桂枝类方的基方,也是仲景治疗心悸的基方。 桂枝加桂汤治疗“气从少腹上冲心”;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苓桂甘枣汤治疗“脐下悸,欲作奔豚”; 五苓散治疗“脐下有悸”; 茯苓甘草汤治疗“厥而心下悸”; 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胸满烦惊”, 这些都是不同情况的心功能不全,我们可以根据“方证对应”的

男科良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男科良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一首治疗男科疾病的经典方剂,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射精、阳萎、漏精、早泄等疾病。男科良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文/戚广崇 桂枝龙牡汤出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原文为: “夫失精家,少腹弦意,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牡汤主之”。 历代医家多将本方用于失精,梦交等症,笔者在临症时延伸其应用范围,用于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所致的不射精、阳萎、漏精、早泄等症,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于下: 一、方药方义 男科良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本方即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效,《金匮心典》云: “桂枝汤外症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症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经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桂枝、甘草,辛与甘合而生阳;白芍、甘草,酸得甘助而生阴;生姜配合桂枝以通阳气;大枣、白芍养阴和血;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共奏调和阴阳,强壮镇静之功。 临床运用时,患者一般体质较为虚弱,头晕目眩,神疲肢倦,精神紧张不释,甚或心悸怔忡,腰背酸软,不论阳虚,阴阳两虚或阴虚均可酌情运用。 二、临床应用 (一) 不射精案 吴某某,男,36岁,干部,初诊日期:1982年11月28日

患者婚后五年未生育,缘由同房不能射精,但夜间时有梦遗,每月约12次,有时大便时亦有精液并出,自觉近年来性欲降低,偶有头晕目眩,腰酸膝软,余无特殊,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濡。 症属阴阳失乖,拟桂枝龙牡汤主之,以调理阴阳。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20克、生甘草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服上药16剂后,同房已能射精,并能达到性欲髙潮,自觉精神振奋,诸症均好。 原方续服数剂而巩固。以后曾作精液常规检査均属正常,不久妻子怀孕。一年后随访,已得贵子。 按:不射精症临床并非少见,常因此而不育。前人对此早已认识。《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云: “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但聚于阴头,亦无子,无此之候,皆有子……。” 笔者以本方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阳萎案 俞某某,男,50岁,干部,初诊日期:1982年7月20日 患者于1957年行输精管结扎手术,术后因精神抑郁,思想紧张,遂致阳萎不举,嗣后胡须亦完全脱落,为此于1971年行输精管接通手术,虽胡须长出,但阳萎未见好转,至今已有20余年,经数家医院中西药及针灸多方治疗罔效。由我院泌尿科转来。 症见:阳萎不举,头晕目眩,神情忧郁。愁容满面,头发花白,体倦乏力,记忆力减退,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沉。 恐惧伤肾,阳气不舒。以桂枝龙牡汤主之,以镇静安神,调和阴阳。 处方:桂枝5克、白芍10克、生姜5克、甘草3克、大枣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服上方10剂后,阳萎症状即好转,并能进行同房,但举阳时间尚短,约23分钟,患者精神颇爽朗,情绪振奋,舌苔薄白,脉细。 上方桂枝改为10克,复诊数次,至今未复发。

黄仕沛教授:麻黄升麻汤随想一针一药

黄仕沛教授:麻黄升麻汤随想一针一药 ▲黄仕沛 1945年出生,广东南海人。祖辈五世业医,1983年起连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2000年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名中医”。 曾专攻仲景之学,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临床上擅长内、妇、儿科疾病,对中风、重症肌无力、脊髓炎等有独到疗效。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 此条文历来倍受争议,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 观现今之医,亦有用此方者,但其对方证的把握往往强差人意。由于抓不到仲景的规律,揣度的成分大,把一首特殊的方,作一般视之,或离开仲景用药通则去强解方义,故即便用了此方,也不见得是此方之证。 仔细分析此证,与现代医学危重病阶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表现甚为相似,现探讨如下: 1、“咽喉不利,唾脓血” “咽喉不利,唾脓血”,其实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症状,当然还极有可能伴有寒战、高热等表现。厥阴为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此方证以热邪壅盛之咽喉不利,唾脓血为基础。 本方以升麻为名,且重用之(一两一分),便是针对咽喉不利,唾脓血的。仲景用升麻仅有两方,一为麻黄升麻汤,一为升麻鳖甲汤。后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方用升麻为主(二两)配当归、鳖

从“但见一症便是”探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直觉思维

从“但见一症便是”探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直觉思维 我读了《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学习了不少东西,我结合其中的病案,与我的导师李克绍先生的医案以及我个人的临床体会谈谈中医学的直觉思维这个问题。 中医学中的直觉思维主要还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得到的,而是在临证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书中有一案例讲,一位何姓女病人,2009年某日清晨,用短信向黄老诉说——昨天晨起,在毫无不适的情况下突然大便水泻量多。自用黄连素不效。半小时后,大便失禁。急去医院,诊断为“应激性肠炎”,遵嘱服药后,仍腹泻5-6次,症状如前,向黄老求方,黄老问其舌苔,曰:“苔白、口不渴”。随诊的学生认为是半夏泻心汤证,黄老曰:“非也。”“此患者舌白、不渴,无腹痛腹胀,便如稀水,为太阴虚寒之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本例虽然“便如稀水”,但在症状方面排除了“腹痛腹胀”,依据“舌白、不渴”,诊断为“属太阴也”,方用理中汤。“服第一剂药后,腹泻只一次,不复再泻,继以四逆汤调治而愈。本证虽然“主症”是“腹泻”,但却从“舌白、不渴”判断“腹泻”的病机性质,这在《伤寒论》中,叫做“但见一症便是”。单从“舌白”上看,这属“望而知之”。这是直觉,“望而知之谓之神”。论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不渴”—属于问诊这其中没有特别的分折,没有量化。 直觉思维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理论的构建到临床的具体应用都是如此。 “望而知之谓之神”,其实在《难经》成书之前的数千年,自中

医学创生阶段开始都已在诊疗过程中实践着这种方法。望---最早使用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它体现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是古代整体观中的直觉思维。正因为它是与中医学创生相伴而来——成为中医学所固有的思维方法,所以在今天的临床中,仍然离不开它。 《素问·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前人试图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他们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到的“难以语人”的直觉思维过程。这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感受。这种不具有清晰的逻辑形式的直觉过程,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 《伤寒论》:“但见一症便是” 怎样捕捉这一症?总结千年来的经验—可以看出主要靠的是直觉、顿悟。这是一个需要知识丰富与经验丰富,需要去刻意学习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这不是一天的功夫就能练就的。这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智慧。知识是可以学来的,而智慧只能靠体验获得!李克绍教授治一位女性病人,每晚七时左右出现嗜睡症状,不能自制。沉睡一小时左右即醒,醒后如同常人,每次沉睡都是和衣坐位,患病二月,多次治疗无效。病人舌淡红、瘦瘪,脉沉细稍数,大便干燥,阴虚有热之象?本证的主症是什么?先生颖悟到本证与大便秘结的关系——与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本例嗜睡,李克绍先生是但见“大便干燥”“一症便是”,本证中“大便干燥”是主症吗?营卫出入不和,卫气内陷,气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被誉为经方之祖、群方之魁。《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颇多,广泛应用于诸多外感及内伤疾病中。以下即为本人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简要探究。 标签:桂枝汤;类方;应用 柯琴谓桂枝汤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可见其名不虚传,寓意深奥,为后世受用无穷。 1 桂枝汤组成、方义及功用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驱除在表之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固护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补中益气,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桂枝汤收录于中医教材《方剂学》中的解表剂,其功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综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杰出医家的临床经验,桂枝汤的功能及临床应用极为广泛。①祛邪。在外感风寒时,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既可祛邪,又可调正,然其祛邪之用亦是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因桂枝汤发汗之力甚微,故服药后需“啜热稀粥”,并“温覆”,以助其调合营卫。营卫既合,邪不能容,微汗而解。如《汤液本草》所云:“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合营气则卫气自和,气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凑发其汗也。”②调和营卫。营卫属于阴阳范畴,具有阴阳属性,营属阴,卫属阳。《内经》中阐述阴阳的关系时谈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同时谈到:“阳强不密,阴气乃绝”。桂枝汤证又叫做卫强营弱证,“卫强”并非卫气强盛,实为卫气浮散、浮亢,故卫气失职,不能顾护体表,而导致营阴外泄,营卫不和。桂枝汤中桂枝助阳益卫而护阴,芍药益阴固营而收敛浮越之阳,使之合和。③调理肺胃。风寒症候,伤及肺卫,影响肺气宣降,所谓“出入废则升降息”,故可引起胃气升降失和,胃气上逆,可表现出干呕等症。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外调出入,内和升降而表解呕止。 2桂枝汤类方探究 仲景先师组方结构严谨,选药精炼,用药灵活化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由桂枝汤加减变化的类方有20余首之多,其功效各异,涉证广

“方与证相应”在失眠治疗中的体现:黄仕沛——何莉娜论方证相应

“方与证相应”在失眠治疗中的体现:黄仕沛——何莉娜论方 证相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黄连阿胶汤是治疗失眠最经典的方剂,其辨证要点分别为“烦惊”和“不得卧”,防己地黄汤、竹叶石膏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亦分治不同类型的失眠和精神异常。“昼不精,夜不寐”也很常见,此时就当振奋沉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胡希恕曾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的疗效,其主要关键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姜佐景曾有“或谓仲圣之‘脉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第不详言耳。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之说,充分说明了“方证对应”作为辨证尖端的作用。“辨方证”之所以被称为“尖端”,是因为这种辨证的思路,要求准确归纳病人现证之后,准确地寻找到与之对应的方证,力求精准。归根到底,“辨方证”的“尖端”之处,在于辨证的过程中全意臆测和推理的成分。 经方经过千锤百炼,从而保证了“方证对应”的确切疗效。直观的辨证方法,显著的疗效,是“方证对应”最大的魅力,不过要学好“方证对应”须“段师琵琶,不近乐器十年”“跳出旁门”,专注经方。 (一)诡异之证,亦可方证对应而治之——鬼压床案一澳洲中医学生,小双,“鬼压床”3年,每周总发一两次,有时连续数晚发作。午夜睡眠时,突然感觉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直逼全身,想叫又叫不出来;想起身,或张开眼睛,却无法动作;心中一直呐喊,却无法开口说话,发不出声音;耳边一阵阵嗡嗡作响,一阵阵的力量压在胸腔,自己无论如何使力,都使不上力,一直挣扎数分钟后,才能缓缓使力,直到惊醒,恐怖莫名,严重影响睡眠。 2014年3月,通过微信询治法。嘱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颗粒剂),当晚便无发作,连服1周,无发作遂停药。 2015年7月电诉此病又发,连续数晚发作,服之无效。遂处方1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并嘱服用煎剂。次日来电说:“老师,昨晚一个梦都没有,睡了12个小时,太感谢您了!” 莉娜按:对于这种“鬼压床”,认为是“肾虚”“血瘀”“肝火”“痰浊”之类原因引起的人不在少数。是推论一番之后,便把一堆补肾、疏肝、镇潜的药物堆砌成方。但治疗一段时间,往往不见效果,最后只能求助于巫祝。 岳美中曾说过:“现在的人,动则讲辨证论治,漫无边际,让人抓不住重心,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读遍中医的典籍,还限于一知半解之

小麦麸治荨麻疹神效

小麦麸治荨麻疹神效 fmzc 每年一到夏季之后,我身上就会发痒,主要是在四肢(包括臀部),尤以下肢稍重。症状是起红点,奇痒,越抓越想抓,抓过后就变成红斑块(凸起于皮肤)。总体来说不算严重,没有大面积连成片,只是一个个分立、零星的出现。后来网上一查像是荨麻疹,分寒性、热性两种,我应该属于热性。 开始我用生姜片擦红斑,然后忍住不抓痒,多擦几次,过几天红斑就会消退,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还会从别的地方冒出来,此起彼伏。后来我寻求用汤剂,在网上看到用桂枝汤可以治疗荨麻疹,于是参考网上的方子,自拟一方: 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6枚、当归10g、防风10g、刺蒺藜10g、枳实10g、地肤子10g。 吃了2副,感觉没有改善,就放弃了。不过我没有盖被发汗,再一个,方子清热力道可能还不够。 后来不知怎么的,今年比往年发展严重了,胸腹部开始出现大面积的红疹子,以肚脐以上的的腹部最严重(包括肋部),小腹部其次,延伸到腹股沟附近的大腿根部,胸部稍轻一点,延伸到肩部。自己看了都起鸡皮疙瘩!我得赶紧治疗,不然可能会蔓延到全身。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疯狂的寻找其他治疗方案,经过反复的搜寻、筛选,找到以下四个治疗方案: 1、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网上案例:石膏90克大枣12 杏仁15 麻黄15 桂枝10 白癣皮30 地肤子30 赤芍30 炙甘草30 生姜3片。3天基本消退。

2、口服防风通圣丸。 3、徐长卿25g 蜂蜜15g。主治急、慢性荨麻疹。一般急性者用水蜜煎剂,水煎每天分3次服。慢性者多用徐长卿粉碎以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天3次,温开水服。 4、小麦麸擦患处,当场止痒,时间不长红疹、红斑就会消退。 考虑到方案1比较麻烦,就决定采用方案2、3、4。由于本地买不到麦麸,只好到淘宝上买,需要2、3天才能寄到。于是先同时采用方案2、3,服用了2、3天的样子,确实在慢慢好转,胸腹部的红疹在慢慢减轻、消退,但还没有完全好,继续服下去,应该能慢慢治好。不过3天后麦麸寄来了,这个方案被我寄予厚望。 当晚就开始用麦麸擦患处(麦麸我没有炒,直接用),地上放个脸盘接麦麸(把脸盘内的水分拭干),然后抓一把麦麸,哪里痒就擦哪里,擦到不痒为止,哪里有红疹、红斑就擦哪里,尽量都擦到,反复多擦几次,有些地方不痒也没有红疹,也擦一下预防。一次擦完后,感觉哪里还有些痒,就再擦。就这样擦几次后,当晚就不痒了。晚上睡一觉后,第二天早上起来,胸腹部的红疹完全消退,简直神效! 后来的日子,只是下肢还有个别零星的再发,只要发痒就擦,很快就好了! 这个办法确实神效,做起来简单方便,在此推荐给大家,免除荨麻疹之苦!下面贴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 【转载】桂枝麻黄各半汤----经方*** 2014-01-03 21:47:20| 本文转载自古方《桂枝麻黄各半汤----经方***》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副作用小等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药方剂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两种方剂,它们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方的特点及应用 经方是指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方剂,具有经验性和传统性。经方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经方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经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经方的疗效经过了长期的检验和实践,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 2. 经方适应症广泛 经方适应症广泛,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桂枝汤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症状;四物汤可以治疗月经不调、产后虚弱等妇科疾病;清热解毒汤可以治疗痢疾、肺炎、痈肿等疾病。 3. 经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经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方中所用的药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的,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二、合方的特点及应用

合方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合方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合方可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合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例如,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病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合方可以提高疗效 合方可以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例如,对于某些疾病,单一的方剂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此时可以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提高疗效。 3. 合方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合方可以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减少不良反应。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如果将其与其他药物进行组合,可能会减少不良反应。 三、经方合方的应用 经方和合方在临床应用中经常被使用,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提高疗效。在使用经方和合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药物的配伍 在使用经方和合方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和特性,如果配伍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影响疗效。 2. 注意药物的剂量 在使用经方和合方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直接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