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浅析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课堂。为了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需正确认识和处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需从实验教学体系、方法、手段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基于此我校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新体系,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概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新方法,采用虚拟实验新技术及开放式的创新平台管理体系。

关键词: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体系;开放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62-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正逐步向着更加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着创新型、复合型转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主动、积极地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和变化,改革与现代教育思想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由于十余年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实验教学面积人均数、器材、设备、经费等各方面的的保障均相对落后余扩招的速度,减少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会。我校基础力学实验室虽在地方与中央共建、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对硬、软件问题有所提高和规范,仍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存在诸多问题,需从实验教学体系、方法、技术

中南大学基础力学实验答案

中南大学基础力学实验答案 基础力学实验绪论 1.基础力学实验一般分为材料的力学性质测定,实验静态应力测试实验,振动和动应力测试实验,综合性测试实验。 2.在力学实验测量中,对于载荷不对称或试件几何性质不对称时,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采用对称测量法。 3.若载荷与其对应的响应值是线性关系,则载荷增量与其对应的响应值增量也是线性关系。(正确) 4.对于任何测量实验,加载方案均可采用增量法。(错误) 5.载荷与变形的关系为ΔL=FL/EA 简支梁各阶固有频率的测量实验 1.简支梁横向振动固有频率若为f1=20HZ ,则f3=180HZ 。(f1:f3=1:9) 2.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振动位移信号的李萨如图是正椭圆。 3.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速度信号的李萨如图是斜线。 4.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加速度信号的李萨如图是正椭圆。 5.物体的固有频率只有一个。(错误) 6.物体的共振频率就是物体的固有频率。(错误) 压杆稳定测试实验 1.关于长度因数μ,正确说法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约束越强,μ越小 2.关于柔度λ,正确的说法是:其它条件相同时压杆越长,λ越大 3.关于压杆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是:要让欧拉理论可用,应使压杆的柔度进尽可能大 4.在以下所列的仪器设备中,压杆稳定实验所需要的是:压杆稳定试验台 数字测力仪 计算机 5.两端球形铰支的压杆,其横截面如下图所示,该压杆失稳时,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半径i=0.577mm (i=h/sqrt(12)=2/sqrt(12)=0.577mm) 6.已知某理想中心压杆的长度为l ,横截面的惯性矩为l ,长度因数为μ,材料的弹性模量为 为E ,则其欧拉临界力Fcr=22) (l EI μπ 7.已知某理想中心压杆的长度为l ,横截面的惯性半径为i ,长度因数为μ,则该压杆的柔度λ=μl/i 8.两端铰支的细长压杆,若在其中点加一个铰支座,以约束该截面的水平位移,则增加该约束后压杆的欧拉临界力是原来的4倍。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 1.在弯扭组合实验中,圆轴下表面测点处包含横截面 和径向截面的应力状态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探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个性化发展。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实践、创造。通过设定教学项目活动、任务分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传动过程中的常用机构和部分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1-4]本文结合郑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具应用等方面,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建议。 1 教学理念 (1)模块式分工教学。单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之下进行。然而,如果针对全系所有专业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系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制订完善的计划,而在短期内制订出周全的计划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用各取所长的方式,从教师个人研究领域选择相关课程,分步骤、分模块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经验。而后将其逐渐纳入全系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5-6]与之相对应,模块式分工的将全系各专业的课程进行类似的建设,这样就可以把多个教师的经验与成果互补与综合。 (2)持续性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常提常新、不断发展的课题,需要广大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当然,教学改革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完善的教学改革方案不可能被一次性提出来,并保持持久的先进性。理想的教学改革方案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合肥学院 Hefei University 论文题目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指导教师韩成良 系别/班级化工系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2)班

姓名(学号)周桃磊 1403012003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作者:周桃磊 合肥学院,化工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机械设计(machine design),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机械设计的努力目标是:在各种限定的条件(如材料、加工能力、理论知识和计算手段等)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设计。优化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许多要求,一般有:最好工作性能、最低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这些要求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机械种类和用途的不同而异。设计者的任务是按具体情况权衡轻重,统筹兼顾,使设计的机械有最优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过去,设计的优化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知识、经验和远见。随着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价值工程、系统分析等新学科的发展,制造和使用的技术经济数据资料的积累,以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优化逐渐舍弃主观判断而依靠科学计算。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工程粉体工程 正文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状况

1.学习意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我们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应用、设计能力,并通过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我们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内容: 1、阐述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 2、阐述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 3、介绍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2.学习方法:(1)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设计能力的重要标志。 (2)学会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本课程又是一门能够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除完成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实训、设计训练外,还应注意设计公式的应用条件,公式中系数的选择范围,设计结果的处理,特别是结构设计和工艺性问题。 (3)学会总结归纳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掌握其共性与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4)学会创新学习机械设计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是应用创新,机械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创新的历程。只有学会创新,才能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更新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由于它包括的内容广而散,纵横关系复杂,几乎每一章都包括工作原理、类型特点、机构设计或结构设计、参数选择等内容,涉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等多门课程,该课程包含的内容广,主要表现在关系多、门类多、公式多、图形多和表格多等现象。该门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要学

基础力学试验题库

简支梁各阶固有频率的测量实验预习报告 1.简支梁横向振动固有频率若f1=20Hz,则f3=__180Hz__ 2.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位移信号的李萨如图是_正椭圆__ 3.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速度信号的李萨如图是__斜线___ 4.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加速度信号的李萨如图是__正椭圆__ 5.物体的固有频率只有1个× 6.物体的共振频率就是物体的固有频率× 基础力学实验绪论预习报告 1.基础力学实验一般分为___静态应力测试__、____材料力学性质测定__、振动和动应力测试实验、综合性测试实验。 2.在力学测量中,对载荷不对称或试件几何形状不对称时,为提高测量的精度,常采用___对称___测量法 3.若载荷与其对应的响应值是线性关系,则载荷增量与其对应的响应值增量也是线性关系√ 4.对于任何测量实验,加载方案均可采用增量法 金属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测定实验预习报告 1.测定E的实验中施加初级载荷的目的是____A B_____ A.预热仪器B消除接触缝隙C在试件中施加预拉力D使弓形曲板变成平板 3.测定E的实验中,试件两端施加的载荷___A____ A 应控制在比例极限以内B应控制在屈服极限以内C应控制在强度极限以内 D 最后拉至试件破坏 4.材料拉压性能实验需要以下哪些仪器、设备和工具:弹簧秤、卷尺、钢板尺、游标卡尺、电子万能试验机、集线器、万用表、预调平衡箱、计算机。 答:钢板尺、电子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计算机 5.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行为分为__弹性阶段__、__屈服阶段__、__强化阶段__、__颈缩阶段__四个阶段。 6.低碳钢拉伸时的三个重要的强度指标为__屈服极限__、__强度极限__和__比例极限__。 7.低碳钢拉伸时的两个重要的塑性指标为__延伸率__和__截面收缩率__。 ①低碳钢拉伸时需要测量的数据有——1;2;3;4;5;6;12;13 ②低碳钢压缩时需要测量的数据有——3;5;6;12 ③铸铁拉伸时需要测量的数据有——3;5;13 ④铸铁压缩时需要测量的数据有——3;5;13 金属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测定实验实验报告 6.关于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①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中的应力又称为名义应力,它是由试件收到的轴向拉力除以__A_得到的 A加载前试件横截面的初始面积B加载过程中试件横截面的即时面积 C拉断后试件端口的面积D初始面积和断口面积的平均值 ②低碳钢拉伸时名义盈利比时间横截面积上的实际应力大× ③低碳钢拉伸时用名义应力代替实际应力是偏于安全的。√ 金属材料扭转力学性能测定实验预习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报告(力学基本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原理及仪器介绍: 圆柱体密度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H D m V m 2 4πρ== (1) 液体密度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水 水 待测液体待测液体水 水 待测液体 待测液体 m m m m ρρρρ?= ?= (2) 实验仪器: 1.游标卡尺 如图1所示,游标卡尺有两个主要部分,一条主尺和一个套在主尺上并可以沿它滑动的副尺(游标)。游标卡尺的主尺为毫米分度尺,当下量爪的两个测量刀口相贴时,游标上的零刻度应和主尺上的零位对齐。 如果主尺的分度值为a ,游标的分度值为b ,设定游标上n 个分度值的总长与主尺上( n-1 )分度值的总长相等,则有 a n n b )1(-= (3) 图1 游标卡尺示意图

主尺与副尺每个分度值的差值即游标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游标尺的精度(最小读数值): - =-a b a n a n a n =-)1( (4) 常用的三种游标尺有50,20,10=n ,即精度各为、、。 游标尺的读数方法是:先读出游标零线以左的那条线上毫米级以上的读数L 0,即为整数值;然后再仔细找到游标尺上与主尺刻线准确对齐的那一条刻线(该刻线的两边不对齐成对称状态),数出这条刻线是副尺上的第k 条,则待测物的长度(即为小数值)为 n a k L L ? +=0 (5) 图2是50=n 分度游标卡尺的刻度及读数举例。图上读数: 00.0215.00120.0515.60L L k mm =+?=+?= 图2 游标卡尺读数示意图 螺旋测微器 如图3所示,螺旋测微器是在一根测微螺杆上配一螺母套筒,上有分度的标尺。测微螺杆的后端连接一个有50个分度的微分套筒,螺距为50mm 。当微分套筒转过一个分度时,测微螺杆就会在螺母套筒内沿轴线方向改变。也就是说,螺旋测微器的精密度(分度值)是。由此可见,螺旋测微器是利用螺旋(测微螺杆的外螺纹和固定套筒的内螺纹精密配合)的旋转运动,将测微螺杆的角位移转变为直线位移的原理实现长度测量的量具。 图3 螺旋测微器示意图 在使用螺旋测微器时,应该检查零线的零位置,当螺杆的一端与测砧相接触时,往往会0

“力学基础实验”学前诊断

“力学基础实验”学前诊断 1.[ 如图1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的刻度图,为20分度游标尺,读数为:__________cm。图2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mm。 解析:2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是0.05 mm,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13 mm,游标尺上第15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尺读数为15×0.05 mm=0.75 mm,所以最终读数为: 13 mm+0.75 mm=13.75 mm=1.375 cm。 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为0.5 mm, 可动刻度为20.0×0.01 mm=0.200 mm, 所以最终读数为0.5 mm+0.200 mm=0.700 mm。 答案:1.3750.700 2.[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1)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l g,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甲所示, 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小钢球,就做成了单摆。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 mm。 (2)在测定一根粗细均匀合金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利用螺旋测微器测定合金丝直径的过程如图所示,校零时的读数为________ mm,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 mm。

解析:(1)该游标尺为十分度的,根据读数规则可读出小钢球直径大小。 (2)由于螺旋测微器开始起点有误差,估读为0.007 mm,测量后要去掉开始误差。 答案:(1)18.6(2)0.0070.639(0.638~0.640) 3.[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须的措施是________。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 cm,s2=4.41 cm,s3=5.19 cm,s4=5.97 cm,s5=6.78 cm,s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________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为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效果,细线与长木板要平行,否则小车受力会发生变化,选项A正确;为打的点尽量多些,需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B正确;本题中只要保证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即可,无须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选项C错误;同理,小车与长木板间可以有不变的摩擦力,无须平衡摩擦力,选项D错误。故必须的措施是A、B选项。

江苏省2019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第一讲力学基础实验课前自测诊断卷(含解析)

力学基础实验 1.[ 如图1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的刻度图,为20分度游标尺,读数为:__________cm。图2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mm。 解析:2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是0.05 mm,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13 mm,游标尺上第15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尺读数为15×0.05 mm=0.75 mm,所以最终读数为: 13 mm+0.75 mm=13.75 mm=1.375 cm。 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为0.5 mm, 可动刻度为20.0×0.01 mm=0.200 mm, 所以最终读数为0.5 mm+0.200 mm=0.700 mm。 答案:1.375 0.700 2.[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约0.5 mm),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择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 (2)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mm。 解析:(1)金属丝的直径约0.5 mm,而游标卡尺精确度才0.1 mm,螺旋测微器精确度可达0.01 mm,故应选择螺旋测微器进行测量。 (2)由于5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主尺上读数为23 mm,游标尺上第11格与主尺刻度对齐,故游标尺的读数为0.22 mm,所以工件宽度为23.22 mm。 答案:(1)螺旋测微器(2)23.22 3.[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需的措施是________。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 1=3.59 cm ,s 2=4.41 cm ,s 3=5.19 cm ,s 4=5.97 cm ,s 5=6.78 cm ,s 6=7.64 cm 。则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 (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________ m/s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为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效果,细线与长木板要平行,否则小车受力会发生变化,选项A 正确;为打的点尽量多些,需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B 正确;本题中只要保证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即可,无须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选项C 错误;同理,小车与长木板间可以有不变的摩擦力,无须平衡摩擦力,选项D 错误。故必需的措施是A 、B 选项。 (2)由s 4-s 1=3a 1T 2、s 5-s 2=3a 2T 2、s 6-s 3=3a 3T 2 知加速度a =a 1+a 2+a 33=s 4+s 5+s 6-s 1-s 2-s 39T 2=0.80 m/s 2 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 s 1+s 22T =0.40 m/s 。 答案:(1)AB (2)0.80 0.40 4.[考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018·天津高考)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 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1)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A .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 B .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 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

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6物理实验第1讲力学实验及创新作业含解析.doc

第1讲 力学实验及创新 A 组 基础能力练 1.(2020·四省名校二次大联考)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某次实验通过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乙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4个计时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分别测出A 点到B 、C 、D 、E 点之间的距离,x 1、x 2、x 3、x 4,以打A 点作为计时起点,算出小车位移与对应运动时间的比值x t ,并作出x t -t 图像如图丙所示. (1)实验中下列措施必要的是_C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打点计时器接220 V 交流电源 B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C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D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2)由图丙中图像求出小车加速度a =_5.0__m/s 2 ,打A 点时小车的速度v A =_0.40__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1)电磁打点计时器接8 V 左右交流电源,选项A 错误;实验时不需要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选项B 错误;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选项C 正确;实验中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没必要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选项D 错误;故选C .(2)根据x =v 0t +12at 2可得x t =v 0+12at ,由图像可知:v 0=v A =0.4 m/s ;a =2k =2×1.4-0.40.4 m/s 2=5.0 m/s 2 2.(2020·江苏质量检测)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所示).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 (1)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BC )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1.天平: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 (1)他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搬到另一实验桌上,则使用前应() A.只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只要调节横梁平衡 C.不需要再调节D.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调节横梁平衡 (2)当他把天平重新调好后,就把药品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用手向左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记下盘中砝码的质量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他的操作中的错误是。 (3)当他改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 2.量筒: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筒中的液面是凹形的,测量者的视线应与凹面的____相平(填“顶部”、“底部”)。如图4所示,其中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由图5可知,液体的体积为_____cm3,固体的体积为____cm3。 3.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的是: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指针要___________。使用过程中,指针、弹簧不得与外壳有摩擦.使用过程中,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如图6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指针所示被测物重是______N。 4.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它是根据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_________来测定液体内部压强的。 (1)在做“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时,如图7所示,该实验的现象说明。 图7

(2 序号液体深度 (cm) 橡皮膜 方向 压强计 左液面 (mm) 右液面 (mm) 液面高度差 (mm) 1 水 3朝上18621428 23朝下18621428 33朝侧面18621428 46朝侧面17122958 59朝侧面15824284 6盐水9朝侧面1542469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提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____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5.如图12所示,是一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间隔为0.02s,闪亮时间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计。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 (1)小球从位置a 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小球所作的运动是不是匀速运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小球从位置a 运动到位置d 的平均速度有多大? 图12 6.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18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图18

高职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浅探

高职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浅探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数控、汽车、模具等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和应用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更应注重于本课程的设计性、实用性。即学生实际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原则,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要贯彻“够用”的原则。当然对自考生,首先满足自学考试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的工作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机械设计主题,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设计的能力和意识。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1删减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以及重复、过时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应用性,其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采龙去脉像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那样搞得清清楚楚,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因此,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都应予以删除,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1.2完善机械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机械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是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1.3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基础力学实验竞赛试题(答案)

σ来表示该材料的名义屈服极限,则正确定义名.对于没有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通常用2.0p 义屈服极限的图为。 解:正确答案为[]。 σ是指当塑性线应变ε=时对应的应力,而不是ε=时对应的首先名义屈服极限2.0p 应力,因此[]和[]肯定不对。 另外,名义屈服极限是指塑性线应变等于某值时对应的应力水平,而塑性线应变是指不可恢复的、残余线应变,该线应变必须通过卸载的规律才能得到,而卸载的规律与线弹性阶段的斜直线是基本平行的,因此选项[]是正确的。()图中与点对应的线应变是该点的横坐标值,是材料加载至点时总的线应变,其中包含可恢复的弹性应变和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 .铸铁圆轴受图示外力偶的作用至破坏,则断口的大致位置为。 [] 线 [] 线 [] 线 [] 线 解:正确答案为[]。 铸铁受扭破坏是由于°斜截面上的拉应力超出了铸铁的抗拉强度造成的,根据本题中圆轴受到外力偶作用的方向,可以判断出在垂直于线的方向上有拉应力的作用,因此铸铁将沿着线所给出的大致位置断开。 .如图所示两端铰支的压杆,杆件下端的折角处为刚性连接。该压杆长度因数的上限为,长度因数的下限为。

解:本压杆是一个型的折杆,与下端刚性相连的水平段对杆件下端面的转角有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的强弱取决与这段杆件的弯曲刚度,如果刚度非常低,以致压杆的下端面可以自由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约束相当于不存在,压杆的下端仍然相当于铰支,此时μ;相反,如果水平段的刚度非常高,以致压杆的下端面不能发生任何转动,那么压杆的下端约束就相当于固定端了,此时的μ。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所示,则正确表示冷作时效现象的路径是,正确表示冷作硬化现象的路径是。 [] [] [] [] 解:冷作硬化是指材料受力进入强化阶段后卸载,然后马上再加载,此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经过线弹性阶段后,直接进入强化阶段,而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此后材料将按照原来的路径经过强化阶段,直至最后破坏。 冷作时效是指材料受力进入强化阶段后卸载,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加载,此时材料的线弹性阶段明显加长,而且屈服台阶明显提高,如虚线所示,进入强化阶段后,应力应变曲线将按照与线大致平行的规律通过强化阶段,直至最终破坏。 .一根横截面面积为20100mm A =的低碳钢圆杆,其屈服强度MPa s 200=σ,施加拉伸荷

基础力学实验考试题目

基础力学实验绪论 1.基础力学实验一般分为材料的力学性质测定,实验静态应力测试实验,振动和动应力测试实验,综合性测试实验。 2.在力学实验测量中,对于载荷不对称或试件几何性质不对称时,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采用对称测量法。 3.若载荷与其对应的响应值是线性关系,则载荷增量与其对应的响应值增量也是线性关系。(正确) 4.对于任何测量实验,加载方案均可采用增量法。(错误) 5.载荷与变形的关系为ΔL=FL/EA 简支梁各阶固有频率的测量实验 1.简支梁横向振动固有频率若为f1=20HZ,则f3=180HZ。(f1:f3=1:9) 2.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振动位移信号的李萨如图是正椭圆。 3.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速度信号的李萨如图是斜线。 4.共振相位判别法判断共振时,激振信号与振动体加速度信号的李萨如图是正椭圆。 5.物体的固有频率只有一个。(错误) 6.物体的共振频率就是物体的固有频率。(错误) 压杆稳定测试实验 1.关于长度因数μ,正确说法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约束越强,μ越小 2.关于柔度λ,正确的说法是:其它条件相同时压杆越长,λ越大 3.关于压杆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是:要让欧拉理论可用,应使压杆的柔度进尽可能大 4.在以下所列的仪器设备中,压杆稳定实验所需要的是:压杆稳定试验台数字测力仪计算机 5.两端球形铰支的压杆,其横截面如下图所示,该压杆失稳时,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半径i=0.577mm(i=h/sqrt(12)=2/sqrt(12)=0.577mm) 6.已知某理想中心压杆的长度为l,横截面的惯性矩为l,长度因数为μ,材料的弹性模量为 为E,则其欧拉临界力Fcr= 7.已知某理想中心压杆的长度为l,横截面的惯性半径为i,长度因数为μ,则该压杆的柔度λ=μl/i 8.两端铰支的细长压杆,若在其中点加一个铰支座,以约束该截面的水平位移,则增加该约束后压杆的欧拉临界力是原来的4倍。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 1.在弯扭组合实验中,圆轴下表面测点处包含横截 面和径向截面的应力状态为 2.在弯扭组合实验中,圆轴中性轴测点处包好横街面和径向截面的应力状态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基础力学实验竞赛试题(答案)

σ来表示该材料的名义屈服极限,则正确定义1.对于没有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通常用2.0p 名义屈服极限的图为______。 解:正确答案为[C]。 σ是指当塑性线应变ε=0.2%时对应的应力,而不是ε=0.2首先名义屈服极限2.0p 时对应的应力,因此[A]和[B]肯定不对。 另外,名义屈服极限是指塑性线应变等于某值时对应的应力水平,而塑性线应变是指不可恢复的、残余线应变,该线应变必须通过卸载的规律才能得到,而卸载的规律与线弹性阶段的斜直线是基本平行的,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4)图中与a点对应的线应变是该点的横坐标值,是材料加载至a点时总的线应变,其中包含可恢复的弹性应变和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 2.铸铁圆轴受图示外力偶的作用至破坏,则断口的大致位置为______。 [A] 1-1线 [B] 2-2线 [C] 3-3线 [D] 4-4线 解:正确答案为[A]。 铸铁受扭破坏是由于45°斜截面上的拉应力超出了铸铁的抗拉强度造成的,根据本题中圆轴受到外力偶作用的方向,可以判断出在垂直于1-1线的方向上有拉应力的作用,因此铸铁将沿着1-1线所给出的大致位置断开。 3.如图所示两端铰支的压杆,杆件下端的折角处为刚性连接。该压杆长度因数的上限为______,长度因数的下限为______。

解:本压杆是一个L 型的折杆,与下端刚性相连的水平段对杆件下端面的转角有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的强弱取决与这段杆件的弯曲刚度,如果刚度非常低,以致压杆的下端面可以自由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约束相当于不存在,压杆的下端仍然相当于铰支,此时μ=1.0;相反,如果水平段的刚度非常高,以致压杆的下端面不能发生任何转动,那么压杆的下端约束就相当于固定端了,此时的μ=0.7。 4.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所示,则正确表示冷作时效现象的路径是______,正确表示冷作硬化现象的路径是______。 [A]o-a-b-e [B]c-b-f [C]c-b-e [D]d-b-e 解:冷作硬化是指材料受力进入强化阶段后卸载,然后马上再加载,此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经过线弹性阶段后,直接进入强化阶段,而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此后材料将按照原来的路径经过强化阶段,直至最后破坏。 冷作时效是指材料受力进入强化阶段后卸载,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加载,此时材料的线弹性阶段明显加长,而且屈服台阶明显提高,如虚线bf 所示,进入强化阶段后,应力应变曲线将按照与be 线大致平行的规律通过强化阶段,直至最终破坏。 5.一根横截面面积为2 0100mm A =的低碳钢圆杆,其屈服强度MPa s 200=σ,施加拉伸

第1讲.力学基础

知识互联网 1 力学基础

【例1】 查漏补缺之力的概念篇: 1.物理学上把物体间的 定义为力,一般用符号 表示,国际单位是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 .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也可以使物体发生 . 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三个要素:力的 、 和 . 4.力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法,需要表示出力的 、 和 这三个要素;另一种是 法,需要表示出力的 和 这两个要素. 【答案】1.相互作用;F ;牛顿(N );弹簧测力计 2.运动状态;形变 3.大小;方向;作用点 4.图示;大小;方向;作用点;示意图;方向;作用点 【例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 B .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 C .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 D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 【答案】只有AC 正确 【例3】 图所示,以科学家名字作为力的单位的是( ) 【答案】A (2013门头沟一模) 【例4】 将玻璃瓶、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和橡皮塞组装成图所示的装置,使用时瓶内装入液体, 瓶口密闭,通过细玻璃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可验证的是( ) 模块一 运动和力 力的概念

A.阿基米德原理B.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C.力可以使固体发生微小形变D.液体温度变化体积也会改变 【答案】BCD(2013天津中考) 【例5】实验桌上提供了如下器材:气球1个,海绵块1个,弹簧1根.请你选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力是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第一次用较小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伸长情况;(2013密云一模) 第二次用较大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伸长情况. 发现用较大的力拉弹簧时弹簧伸长的多,用较小的力拉弹簧时,弹簧伸长的少,所以 力能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例6】利用一个水平桌面(带一倾斜的小滑道)、一个小钢球、一块条形磁铁,器材如图所示,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请你写出实验步骤 和实验现象. 【答案】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2013昌平一模) (1)将小钢球放在小轨道上,让小钢球沿轨道自由滑下,观察并记录小 钢球的运动情况; (2)将小钢球放在小轨道上,让小钢球沿轨道自由滑下,在小钢球运动方向一侧放上 条形磁铁,观察并记录小钢球的运动情况; (3)将小钢球放在小轨道上,让小钢球沿轨道自由滑下,改变条形磁铁的位置,放在 运动方向另一侧,观察并记录小钢球的运动情况; 当改变条形磁铁位置时,小钢球运动轨迹方向和速度大小也发生变化,说明力能够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力 【例7】查漏补缺之重力篇: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 是. 2.重力的大小与的大小成正比,比值大约是,用表示;计算重力的大小的公式是;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g可取.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是;对于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力的重心在物体的. 【答案】1.吸引;地球 2.质量;9.8N/kg;g;G mg ;10N/kg 3.竖直向下4.重心;几何中心 【例8】关于重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基础力学实验

基础力学实验报告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基础力学实验课这门课,从大二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虽然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实践内容我们却知之甚少,因此开设一门基础力学实验课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们之前所学的东西不仅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力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帮助。 这个学期一共做了6次实验,上了两节视频学习课。在那几次实验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那次贴应变片的实验,那次实验客观上来说是很复杂的,从打磨应变片到擦洗、再到焊接最后测出应变值,我们都费了很大的心思,但很不幸的是我们的应变片在我们进行测应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无法输出结果,于是我们请教了老师来帮忙,于是才发现我们接线的时候不小心把线接到了试件上面,造成了短路现象,于是我们只得返工重做了,这时候大多数同学已经做好了实验准备回去,我们心里也有些急躁。这时老师说叫我们不要急,让我们重新做一个,他会一直陪着我们做完这个实验的。于是我们很受鼓舞,加紧了实验进度,老师也是一直在一旁知道我们整个过程。终于我们做完了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在这个实验中我学到的更多不是如何做好一个实验,而是老师对我们的一丝不苟和无限关怀,作为一个工科生,我觉得一丝不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是我们要陪伴一生的品质。 还有一个就是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安排视频学习课,视频

是关于我们大学生如何创新发明的,在上面展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发明创造,但实际上它们背后的原理对于我们却是如此的熟悉。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的创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会善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我们心里面的一点点创意我们要认真的对待,给予它更多地热情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来。因此我总结:作为工科生我们应该具有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明创造,对于我们的创意,学校也会给予充分地支持。这是我们最大的后盾,所以我们应该无所顾忌,努力去做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来!

基础力学试验报告册

基础力学实验报告册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实验二: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 实验三:低碳钢的τs、τb及铸铁τb的测定实验四:低碳钢拉伸时的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实验五:剪切弹性模量G实验 实验六:钢梁的纯弯曲试验 实验七:薄壁空心圆筒的弯扭组合应力测定实验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试验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δs、强度极限σb、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3、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4、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断裂特征等),并绘制拉伸图(σ一ε曲线): 5、比较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力学性质特点。 二:实验仪器(实验仪器设备的名称): 游标卡尺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 断后测量仪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数据及结果: 思考题: 1、材料的强度指标有哪些?塑性指标有哪些? 2、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所测得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3、能否使用万能试验机所测得的位移数据计算伸长率?并说明原因。 答: 1. 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 弹性极限:用来表示材料发生纯弹性变形的最大限度。当金属材料单位横截面积受到的拉

伸外力达到这一限度以后,材料将发生弹塑性变形。对应于这一限度的应力值,称为材料的弹性极限。 屈服极限:用来表示材料抵抗微小塑性变形的能力。屈服极限又分为物理屈服极限和条件屈服极限。如果材料受到的载荷外力达到某一数值后,当外力不再增加而变形继续进行,此时称材料发生了"屈服"。这时所对应的载荷应力,叫做该材料的物理屈服极限。但是,对于有些没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如高碳钢、合金钢等,则规定产生0.2的微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叫做材料的条件屈服极限。金属材料受到的载荷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材料在产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开始产生微小的塑性变形。 强度极限:材料抵抗外力破坏作用的最大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极限。也就是说,当材料横截面上受到的拉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时,材料就会被拉断。 通常以拉伸试验时的试样标距长度延伸率δ(%)和试样断面收缩率ψ(%)作为塑性指标,δ与ψ值越大,表明材料的塑性越好。 2. 初始部分曲线不同。载荷位移曲线最初不符合线性关系,而应力应变曲线满足线性关系。原因是实验没有进行预加载,实际试件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夹头内有一点点滑动,故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3. 不能。因为万能试验机所测得的位移数据是整个机器的行程,而非材料标距长度部分的位移。而伸长率的计算所需数据是标距长度伸长量。

基础力学实验总结

基础力学实验总结 运力0903 孙宇(200998002)交流生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般,送走了2010,迎来了2011,与此同时,我作为交流生在大连理工大学的第一学期即将告一段落,基础力学实验这门课程如一位每周必相见陪伴了我十多周的老友一样在笔试结束后画上了一个句号。正应了那句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说实在的,有点依依不舍。可能作为一个学生来说,这有点不可理喻,应该来说,天下没有怀念上课的学生吧!可是,不禁想得不少。因为作为交流生,虽然是同专业,可是我们的培养计划和大工的同学差得好多,所以有些前序课程没上,而且课程安排得不是那么合理,一个学期四十多必修学分包括四个实验课程造成了一学期都在一种晕头转向的状态中度过。虽然得承认自己还是不够抓紧,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是觉得时间很不够用,很多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积极地有效地完成,觉得这是这学期最大的问题。现在大部分课程已经结课,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复习,好好想想这学期所学习的知识,可是还是觉得好累。现在为了完成任务,在写这篇总结,虽然有点不情愿,但是思考中让我由衷怀念这门课、老师,学习的很多知识,实践的很多想法。现在甚至有点后悔在课程过程中不能以更加很好的心态来更充分地享受这门课程带来的知识、能力,甚至是乐趣。 说起最喜欢的实验,也许是我太博爱或者是贪心,我不好说是哪一个,因为每个实验现在想起来还是真的真的都乐在其中,觉得每个都那么有意思,尽管中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夹杂着想早点完成的想法,暴露了我们很多缺点,但是享受是真的,从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做实验,所以这门课程过程中,即使有的时候原理有的还是有点不明白,我也是经常喜欢抢着动手操作的那个!也就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尤其是最后一个开放试验,其实我是到试验做完才明白了这个试验的布片原理,而且由于我们的马虎草率,不仅浪费了很多应变片和其它试验材料,而且试验还是以失败告终,受到了老师的批评,看着大工的同学都成功地完成有点尴尬,可是,从中收获的却不是仅仅失败的气馁。因为虽然试验是失败的,可是只是我想我只是后知的吧,却不一定少。 要说起,最喜欢的教学环节,我想我喜欢的应该是笔试吧。这个答案可能会被人笑话,觉得我特假,应试这么多年,哪会有学生喜欢笔试啊,可是我收获最多的也恰恰是笔试。开始,听说基础力学实验还有笔试,我有点懵,觉得怎么试验还会有笔试成绩,但是,后来到复习的时候,因为要笔试所以书会比做试验预习看得细致得多,而且各个试验在脑中又有了比较和相互联系,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全部实验有了很成体系化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很多当初似懂非懂的问题,一些知识的盲点也得到了补充,可以说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可以这么说,如果这门课以试验结束为结尾,我想很多东西慢慢就会被淡忘,而一次“轻松”的笔试让这些在脑中会固结更长时间,而且更容易使学过的试验方法融入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而且这次考试以开卷形式,是我们复习更着重了知识公式定理方法间的联系的理解而非单纯记忆背诵,所以我现在理解了大连理工的特色——实验有笔试部分的原因了。现在觉得这项设计真的很有必要。 还有一点建议,不知道合不合理。我觉得实验的过程应该遵从知识发现的过程。其实有的时候学生在看讲义上试验原理和听老师的讲解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不如先让同学简单预习后,在听从老师讲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下先做试验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后,老师联系刚才的实验情况引入试验原理,并引入一些生产实例,我想这样更便于学生深刻掌握吧。我想可能力学课程应该和试验有层次地开展,有些时候课程还没有上,试验就开始了,这样效果可能不好。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可能不易施行。 大概,我对试验的想法就是这样,可是时间有限,不能再展开谈论。 感谢老师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特别关心与照顾,望老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