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

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
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

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

摘要:本文通过狭义上阐述逻辑经验的产生以及逻辑经验的精神实质,分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解。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科学

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逻辑经验主义”是泛指现代“分析哲学”(即当代西方把“语言分析”作为主题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的所有分支。狭义的逻辑经验主义仅是指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思想。此文是通过从狭义上来谈论逻辑经验主义的。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清理门户运动”——逻辑经验主义标榜哲学变革,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挥舞着“奥卡姆剃刀”,大刀阔斧地割去了科学经验之外的一切哲学传统,开辟了哲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和方向,启发了近一个世纪的哲学研究。然而,其理论在总体上和一些具体内容上却包含着严重的错误和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下逻辑经验主义固然已经完结,但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1],[2],对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逻辑经验的产生

在有着浓厚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出现了以清除形而上学为内在任务的逻辑经验主义似乎令人费解。我们知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凤凰涅磐式的自我毁灭和重生时往往就会产生一种与之相对的形式,逻辑经验主义就是在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传统中使西方哲学获得新生。也就是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存在论传统自我革命的结果。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很盛行的哲学思维和哲学形式。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开始于巴门尼德,他之前,有神话本体论和伊奥尼亚派的宇宙本体论,但巴门尼德对“to be”的追问正体现了人类探索纯粹形而上学的开始,“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人们常常说他也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却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3],柏拉图正是继承了巴门尼德的追问的思路,力图以纯粹形式的“相”(eidos 或idea)解释与把握。更准确地讲是“规定”变动不居的世界万象。解决现象缘起,也就是现象如何可能的问题。至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并且从逻辑上对“to be”进行了更完备的论述,使形而上学有了更完备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超越经验领域到达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考察万物本原或终极原因,由此看来,形而上学也是在追问存在的确定性。此后,形而上学作为西方者的一个传统深深的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基督教哲学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终极原因。奥古斯汀有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他认为人类知识的确定性是无可置疑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也对此种形而上学进行证明,安瑟尔谟有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种证明不过是仅仅依赖于概念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后来中世纪重要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作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即通常所说的“五个证明”。无论是基督教哲学家或是经院哲学家,

他们关注的中心虽不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但他们对形而上学的证明仍是对存在的证明,是在寻求存在的确定性。

近代哲学在文艺复兴和启蒙理性的影响下对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进行了广泛的批判,批判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形而上学,但没有离开寻求存在之确定性的思想内核。笛卡儿的第一哲学的沉思、莱布尼茨的系统化的天赋观念论和预定和谐说以及康德的先验体系都是为绝对确定性的知识寻找一个支点。黑格尔哲学是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的集大成,它是哲学中最庞大最完备的哲学体系。它以一种无比庞大和无比完备的封闭体系来确保形而上的同一性思想和确定性思想。来确保世界的整体性和秩序性。现代西方哲学可以说走向了颠覆形而上学的高峰。现代西方哲学从整体上说他是对黑格尔哲学的逆反和批判,虽然批判涉及的面积广,但最集中的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从整体上说,现代西方哲学是拒斥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实证主义之父孔德一开始就明确表明了拒斥形而上学的立场。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证实的范围之内。从实证主义原则出发,不能够被经验所证实的形而上学自然是必须被排除在科学之外。马赫的感觉一元论进一步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角度为经验证实原则奠定了基础。受其影响,逻辑经验主义进一步从经验证实原则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严格区分原则出发,对形而上学采取坚决拒斥和彻底颠覆的理想。

以上分析了存在论的两个传统。那么维也纳学派的出现就显得可以理解了,他就是存在论自身发展过程中嬗变的结果。有了形而上学传统,逻辑经验主义就有了批驳的靶子、有了产生的内在必要,也就是说有了哲学自我革命的内在原因;有了经验论的传统就有了产生的历史思想根源。有了这两方面的合力,西方哲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逻辑经验主义这种哲学形式也是必然的事情。

2 逻辑经验的精神实质

逻辑经验主义虽然接受了马赫的经验主义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他的科学观和维也纳学派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却是不一致的,因为他过分强调观察和实验在科学原理中的重要性,因而完全忽视了数学和逻辑在科学结构中的积极作用。科学远不止马赫所说的那种,是“对感性观察记录作出的经验描述”,而是一种对自然现象作出的“假设演绎系统”。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 2 ]。

逻辑经验主义用数理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拒斥在哲学之外,并且完成了哲学的转变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哲学的授义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

哲学的转变剥夺了形而上学给出命题的任务,对世界的断言今天是交给科学的,而形而上学依然想做这件事情,必然结果就是同不确定性连在一起,对世界作陈述是科学家来做的。在哲学的这个伟大转变之后哲学更清楚地显示出它的决断性,只有凭着这种决断性才能结束哲学体系问的争执[1]。逻辑经验主义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清除了无意义的词、无意义的假陈述,清除了形而上学,而且它还澄清了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为实施科学和数学奠定了逻辑基础,逻辑分析的明确任务就是探讨逻辑基础。逻辑经验主义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科学的哲学”[4]。

3 结语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存在论传统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直到当代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充分。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一直到今日的哲学,不论哲学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脱离哲学寻求存在之确定性的思想主线。”[5]逻辑经验主义理解的科学是归纳的,证实的。逻辑经验主义是对从古希腊开始的“存在论”传统的一种承续,用逻辑的和经验的方法来证明命题的意义,来追问世界的确定性,通过证明来确定命题有无意义。

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所说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在此,我想借用这句名言来为逻辑经验主义辩护,虽然它把哲学限制在逻辑和语言范围内,把哲学的任务限于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仍被分析哲学各个流派,尤其是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有选择、有侧重地继承下来。逻辑经验主义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石里克.哲学的转变[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罗素.西方哲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 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郑慧子.环境哲学的实质:当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6(22):12.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种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根本原则,即“经验证实原则”之中。这个原则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经验并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逻辑性”和“彻底经验论”是逻辑实证论区别于传统的实证论的关键点,也是逻辑实证论的实证性比一般实证论更强、更为严格的地方。 (1)在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或基础的问题上,强调科学知识存在着一个惟一确定的、可靠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基础主义的科学结构理论。每个理论都具有自己概念的和经验的基础而孤立存在,理论之间的惟一关系是由中立的观察语言所提供的”[5]。 (2)在关于科学的方法和目标的问题上,强调存在着超越历史和科学内容的惟一可靠的方法和惟一确定的目标。与基础主义的科学结构理论相适应,逻辑实证主义将归纳法看作是科学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3)在关于科学进步的问题上,预设了一种“中国套箱式”的直线累积发展模式,在他们那里,科学完全成了一项累积性的事业。科学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积累、扩大或归并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或基础,还是关于科学的方法、目标和发展模式,逻辑实证主义者都作了不折不扣的实证主义的理解。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这种科学主义的特征是,十分突出地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也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

视整个文化。于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不仅是惟一种类的科学,而且也是在认识上惟一有意义的文化。具体说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有以下几个要点: (1)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然科学。除此以外,并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科学。 (2)强调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构建“科学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其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对科学作逻辑分析,或者说,对科学的语言系统作句法分析。 这样一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似乎提供给我们一幅关于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截然区分的清晰画面,并且告诫人们:科学世界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世界,而人文世界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世界。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用自然科学家的眼光来理解和审视科学、哲学及其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区别。这种观点虽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用数学与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及其哲学,并且进行了艰难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后来遭到了失败,但是,它对于推进和深化科学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研究还是颇有意义的。 。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确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其中最根本的缺陷之一,就是对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忽视。

初步认识信息技术及基本要求

第一课初步认识信息技术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了解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结构。 ②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 ③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与应用。 2.过程方法目标 ①了解学生当前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愿望。 ②借用图片信息引导学生,并与之展开交流。 3.情感态度目标 ①以丰富多彩且富含科技信息的内容感染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处理各种信息,产生新的价值, 引导他们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①初步了解高中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学习模块 ②提升学生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爱好。 教学方法:互动交流、讲解示范法、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 自我介绍班长、课代表介绍 一、信息技术技术概括 我们知道自从有了人类,信息技术便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以认识自身和改造自然,特别是计算机和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正全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有专家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称为数字化生存。显然,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学习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社会。 大家一定想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并在学习过程中

进一步总结和领悟其中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 二、了解本册教科书的结构和体例。 本册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学习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阅读每章的前言,他将描述本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虽然很短,但有助于我们掌握整章内容的主旨。 其次,注意学习每一节的学习导言。它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习目标简述,前者可以让你轻松地进入本届内容的学习并引发你的思考,后者是你学习本节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可对照学习。 关于课文的正文,宋体字叙述的课文时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楷体字是拓展阅读部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内容,感兴趣也可以作进一步探究。 课文中有两种不容类型的实践。一类是贯穿于正文当中的实践,目的是帮助你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每一章最后的综合实践,为你综合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各个章节有时列出的实践条目较多,你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选做其中的一部分,这门课程,建议你在学习中要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并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页边上的图形和文字,是与相应位置的课文对应的,作为相关内容的拓展,可以丰富你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不论将来你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希望你能终生使用好信息技术。只要你用心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仅可以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手段,而且还可以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到时,你可要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畅游信息的海洋里,掌握数字化生存的本领。 三、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五大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一、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对此,卡尔纳普的回答是: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认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

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个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又叫逻辑经验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它作为的一个哲学运动,形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本世纪上半叶盛行于西方哲学界,在科学界和知识界也有较大影响,其成员不少是兼有科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者。他们打着“科学的哲学”的旗号,企图以数理逻辑和自然科学为装器,否认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传统哲学(他们称之为“形而上学”),并提出自己的哲学观:“哲学的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1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在整个逻辑实证主义中影响最大,一般把这一学派的形成当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正式产生的标志,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也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哲学上,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大部分流派,例如逻辑实用主义、波普尔学派、历史学派、科学实在论等,都是在批判或修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种理论能完全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同样逻辑实证主义也是如此,我们既要对该思想在哲学上所带来的积极贡献做出肯定,也要在进行肯定的同时看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以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一、从哲学的性质问题上看 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为科学命题提供清楚的意义,它是一种授意活动。2哲学的授意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这种哲学观所强调的是哲学与科学的密切联系,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局限于逻辑分析,把哲学看成是一种分析活动,这是根本错误的。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的任务是研究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如果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归结为逻辑分析,那就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也否定了哲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形式,从而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哲学本身。 1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M].p.17 2唐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研究》.[C].2012.12

试论三种科学本质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三种科学本质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蔡呈腾 [摘要]纵观人类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念,即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历史主义科学本质观、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三种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对初中科学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初中科学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蔡呈腾,中学高级教师,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科学教师(浙江温州325036) 人类自有思想以来,一刻也没停止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探索。这样,人类就逐步形成了探索、认识自然界奥妙为目的的学科――科学。随着对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从哲学的角度反思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从本体论、方法论等角度进一步认识科学及科学的本质。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于科学的哲学思考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地对科学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新发现作更深入的思索。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发现出现了三种层层递进的科学本质观: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历史主义科学本质观、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深刻认识和理解三种科学本质观,对于我们初中科学教学有极大的好处,这是人类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境中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地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 一、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最早对科学本质发表看法的是英国科学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这位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先哲指出,“科学就是推理加经验”,“没有经验,任何东西都不可能被充分认识。因为获得认识有两种方法,即通过推理和通过经验。” [1]培根的的“经验”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不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是建立在事物表象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而培根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所以,他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从而成为了实验科学真正的始祖。 同时,培根的“推理加经验”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就是用经验归纳法。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初中科学教学带来诸多启示。 传统课程呈现知识时,从方法论上看属于从抽象到直观的演绎法,即教材往往先从抽象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入手,让学习认识、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而后在自然界中寻求与此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相对应的直观自然现象实例,从而加以说明,加深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新课程对于科学概念与规律的呈现方式则正好相反,新课程对于科学概念与科学规律的认识,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方式与逻辑顺序是一致的,即通过收集能体现课程将要教授的科学概念或科学规律的自然现象实例的资料,再组织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实例的科学属性,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从而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抽象,提出了科学的假设。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等方法进一步收集科学证据来验证假设,如果科学假设得以证实,则就获取了科学的结论,而若科学假设得以证伪,则必须从收集的资料中继续进行分析,形成新的科学假设,继续收集资料以获取事实与证据,从而得以证实。而如果整个过程一直是科学假设得以证伪的过程,一直重复循环上述过程,直到证实为止。我们把上述的过程进行归纳,可以得到如下的科学学习过程模式: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百科名片 编辑本段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 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

解释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对此,卡尔纳普的回答是: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认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割断了和经验世界的联系,所以在经验上、理论上,即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所谓形而上学命题没有经验意义,是指这类命题所涉及的对象不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通过经验予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予以否证。换一句话说,即形而上学命题不能在经验范围内确定其真假,而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由于没有断定性的内容,因而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即对增进我们的认识毫无帮助。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意义一词总是从认识性的意义这个观点上来理解的。据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意义的伪命题。所以,卡尔纳普说,我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些论题,我们是拒斥这整个问题。

第4章 科学概述概要

第一篇科学篇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 这部分内容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 从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开始, 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 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评价科学理论的方法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哲学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对科学的含义的理解,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的视角。 科学也是整个科学技术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从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第一节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科学的含义 贝尔纳: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本来就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须用一种阐

明性的叙述来表达。” 词源:拉丁文“Scientia”,“知识”。(英、德、法语由此衍生) 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12世纪,欧洲。威廉,“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 17世纪,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作为知识:事实,现象的、经验的东西。 规律,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理性思考的结果。 反映,形式上的主观性。 -作为知识体系:零零散散的知识,还不能称其为科学。 2,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知识是探求的结果,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 齐曼:一般来说科学被理解为了解的艺术,它和研究几乎是一回事。 凯德洛夫:科学的概念既用于表示科学知识的过程,也用于表示获得由科学实验检验其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整个体系。 “研究”、“科学家” 主要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 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17世纪中叶,开始其社会建制化进程, 19世纪后,科学家职业化, 20世纪以来,成为“大科学”,一种“社会建制”, 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专业部门,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产业。 一项国际事业。 科学,历史性范畴,只能采取阐明性叙述,从历史中把握。 广义: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 狭义:特指自然科学(本门课程狭义)。 二、科学的特性

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2.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他同时指出,他所说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证伪,而非事实上的可证伪。一个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的命题或理论,就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或理论,至于它是否已被经验所证伪,这从分界的观点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在科学史上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燃素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科学之中。而把数学、形而上学、伪科学、宗教神学归入非科学之列,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命题都是不可证伪的。 波普的可证伪性标准虽给人耳目一新。但是,“可证伪”标准也存在问题,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决定性地证伪一个科学命题。一方面,一个反例的出现,只能说明作为反例的科学事实本身与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冲突,很可能科学理论本身是正确的,而科学事实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理论是有内部结构的,即一个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辅助性假说组成的,一个假说并不是单独的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而是诸多假说组成的理论系统作为整体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直接否证理论的硬核,而只是表明这个理论系统之中的某个假说是错误的,理论的支持者可以通过修改辅助性假说或者作出特设性假说来维护这个理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背景: –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可靠的方法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依据 ?反形而上学:反对任何对超越感觉经验的东西的探究 ?科学统一性:科学具有统一的方法和经验基础 –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的发展: ?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主张:数学可以还原为逻辑。 –新的哲学观:哲学作为语言分析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哲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语言的误用,所以哲学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语言分析–物理学危机与革命 ?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庞加莱(Henri Poincaré, 1854-1912),迪昂 (Pierre Duhem, 1861-1916)等对物理学概念基础的批判和分析 ?相对论;量子力学 弗雷格(G. Frege,1848-1925) ?1879: 《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 ?1884: 《算术基础》(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 ?1893,1903: 《算术基本定律》(Grundgesetze der Arithmetik,两卷)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1910-13: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s.,与怀特海合著) ?1912:《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4: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1921:《心的分析》 ?1927:《物的分析》 ?1945:《西方哲学史》 ?1948:《人类知识:其范围与界限》 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192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53:《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 ?只有两种类型的有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的命题:分析的和综合的–分析的命题: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validity)只依赖于语词的意义; –综合的命题:语词的意义不足以决定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的命题。 ?逻辑和数学命题是分析命题 ?经验科学命题是综合命题,其真理性需由经验检验决定 1 2 3 4 5 6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新朋友》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新朋友》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2.了解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用途3.能对照实物说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的名称。3.能找到显示器和主机的开关4.认识不同的电脑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 教学难点:能对照实物说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的名称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到学校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大家!出示电脑图,新朋友的名字叫电脑,它的本领很大,大家想认识它吗? 二、教学新课 数一数想和电脑做朋友,我们就要先认识它,观察身边电脑,先数一数,你身边的电脑由几个部分组成?再用手摸一摸,它们是硬的还是软的?它们像什么?刚才小朋友们说真好,电脑由4个部分组成,有的小朋友说像电视机,有的小朋友说是像箱子,还有的小朋友说像小老鼠……电脑的4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一台

电脑一般都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1.这个像电视机一样的就是显示器吧!它有什么用途?显示器的屏幕真奇妙,能让我们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你能行:找到显示器的开关,按一下,并仔细观察。2.这主机箱有啥用途?主机是电脑的“脑袋”,电脑要工作少不了它。3.怎么才能让电脑听我的命令?你可别小看它!它是电脑的指挥员之一,用它可以命令电脑工作。4.这个有很多按键的东西是键盘!对,它是电脑的另一个指挥员。 说一说 请同学看实物说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的名称 看一看出示各种电脑图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这些电脑的虽然长相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电脑。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电脑,还了解了它各部分的名字,以后我们就要和新朋友一起学习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它。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摘要: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它的产生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通过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把握其实质,通过探讨其主要思想旨在寻求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确定性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演化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看,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逻辑经验主义就是秉承存在论中的经验论的路径并且以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为己任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维。它是西方哲学存在论传统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形而上学传统发生涅槃式革命的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1922 年,石里克被邀请到维也纳大学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主持人,以他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维也纳学派。1926 年,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成为这一学派的另一领袖。1929 年,他们发表了名为《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的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正式问世。第二,逻辑经验主义的鼎盛时期。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反响,以致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二十年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最时髦的哲学之一。第三,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阶段。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逐步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合流。由于自身理论上的困难和内外的批判,特别是由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相继兴起,原来意义上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日益衰落了。 60 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至今在西方哲学界仍然有很大影响[1]。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内核 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逻辑经验主义用数理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拒斥在哲学之外,并且完成了哲学的转变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 笛卡儿()年月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

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

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年)、《莱布尼茨的哲学》 (年) 、《数学原则》(年)、《数学原理》(卷,与怀特海合著,年至年间完成)、《哲学问题》 康德并非书呆子,年轻时期甚至长于社交,尤其是颇得女性的青睐。康德一生未婚,这同当时的一些新派大师(如笛卡尔、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等人)惊人地一致。但也有几次有成家的意愿。终因考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而放弃。康德传记作者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显得更为单调刻板。” 剑桥大学出版,库恩写的《康德传》,对于康德的生活细节有很多细致描绘,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年—年这一段。这十年中康德没有一部著作,一直到年,他才发表《纯粹理性批判》)———那部震惊世界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问世前,还有些趣闻故事。 康德当时(年月)虽已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平庸

[经验主义,逻辑,原则]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

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 一、可证实原则: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命题的意义是逻辑经验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他们将可证实原则作为判明任何命题(或陈述)的真假及其是否具有意义的首要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的创始人石里克指出:命题的意义即证实它的方法。此处的证实即可证实,是指证实的可能性而不意味着在此时得到证实。另一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卡尔纳普则更全面地阐释了该原则:语句的证实条件决定其意义;其次,某语句仅当原则上可被证实时才具有意义。经验主义者视证实原则为合理且不可推翻的实证论的哲学内核,将该原则作为核心原则和重要的立论依据。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命题系统中存在着句法句子和对象句子,前者是仅表述概念和命题间逻辑关系的不关涉对象含义的句子,而后者是断定某事实的表述经验事实的句子。对应于这两类句子,证实原则也包括经验证实和逻辑证实两方面内容。根据证实原则,当通过经验或逻辑都不能证实某命题时,该命题是真值为假的无意义命题。 证实原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它重视科学知识中数学和逻辑的功用,强调通过经验证实任何科学知识,主张将逻辑分析的方法用于哲学,有效结合经验证实与逻辑证实两种方法,注重对命题的内容和形式的检验,从而避免研究者陷人徒劳而无意义的探求。然而,无论经验或逻辑的证实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证实原则面临的重要缺陷。 二、对经验证实原则及其局限性的思考 经验证实是指通过观察和试验,将科学知识同经验事实相比较以确定其有无意义。石里克认为,经验证实即是经验的可能性,任何命题(或陈述)所论断的内容只要同自然规律相容或不矛盾,则可被经验证实,卡尔那普进一步指出:陈述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陈述所断言的内容仅限于可被证实的范围内,当用某句子作出某种断言时,仅是断言了某个经验命题。当对象原则上超越了可经验证实的范围时,该对象是不可谈论或思考的。经验的证实包括直接证实和间接证实(即可证实性),对于不能通过直接经验和实际观察所证实的对象,必须采取后一种证实方法。间接证实从根源上仍然未能脱离直接经验证实,因为只有通过对已证实的命题及可被直接证实的命题进行演绎推理,才可能得到间题证实的命题。按照经验证实原则,某命题是否具有意义,取决于它能否被直接感觉经验所证实。 逻辑经验主义者主张任何命题必须通过实验与观察才能得以证实,将经验证实原则视作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命题的根本标准,通过经验证实判定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方法体现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理性意识和求实精神。抛弃了形而上学的空泛教条,以严格的科学作为意义研究的基底,在科学论证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理论的必然性、严密性和精确性,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等原因,证实原则也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经验证实原则的提出,旨在拒斥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的构成概念,如本质、本原、绝对、上帝、理念等并非源于经验范畴,实质上都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