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叶闯

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从两个方向进攻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一是从分析性概念定义的逻辑的或其他方面的困难,一是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经验的确证面前不能区分。本文考察奎因的批评和逻辑经验主义分析性概念两种典型描述,即艾耶尔(A. J. Ayer)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分析性概念,试图说明奎因的哪些批评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效力的。我们的结论是:奎因在第一个方向上的进攻在限制的条件下是有效的;而如果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的话,他在第二个方向上的进攻是无效的。

§1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及其哲学含义

逻辑经验主义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包含着明显的认识论目的,即为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在经验中的确证提供认识论的辩护和说明。就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理解来看,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认识论的功能及结果上有实质的不同。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分析性的标准说明相合于休谟最初的说法,或者说,它的基本精神与休谟是一致的。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第一版序言中一开始就说:“在这篇论著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自于贝特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后者本身是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像休谟一样,我把所有真命题分为两类:依休谟的术语,一类涉及‘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涉及事实。前一类包含逻辑和纯数学的先天命题,我承认那些命题是必然的,并且是确定的,仅仅因为它们是分析的。也就是说,我坚持这些命题不可能被经验拒绝的理由是,它们并没有对经验世界作任何断定,而只是简单地记录我们以某种风格使用符号的决定。”1这个通常认为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有承接关系的分析性的说明,确实是分析哲学中一般地被接受的关于分析性的概括。这个概括中有两点要旨,第一,分析性、先天性与必然性三者至少在外延意义上等同;第二,分析性就是对于事实或经验的独立性,且是以语言为真的(“语言”在这里是广义的,包括逻辑与语义)。对传统的经验论者,分析命题、语句或陈述的真决定于观念之间的关系,对语言学转向后的新经验论者,分析命题、语句或陈述的真决定于相应的语言表达的结构和意义。

艾耶尔和卡尔纳普应该都接受上述这两点,但他们对分析性的理解有一些不同。艾耶尔及其他一些实证主义者更多偏重于从认识论(虽然他们的认识论不是心理学的,而是从逻辑出发的)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性,而不是直接从此概念原本的语义学含义来考虑问题。卡尔纳普清楚对分析性概念的刻画有认识论的功能,能为数学与逻辑知识在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相协调的说明。但他同时强调分析性概念本身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就其本身应该有严格的语义学说明,并在严格的形式语言中加以界定。但这些不同,大多属于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他们在有关分析性的基本观念上并无本质的不同。2

应该看到,对逻辑经验主义者来说,意义标准和可证实性原则有两种基本的功用,第一是用来反对形而上学,第二是用来为科学知识(他们认为是唯一的知识)作哲学的辩护。后一项功用在性质上是认识论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要研究和考察科学理论系统中命题的逻辑结构,命题与概念,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是哲学的最重要的功能。可证实性原则所允许的构成知识的两类陈述,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是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

1A. J. Ayer,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Dover Publications, 1952, p. 31.

2这当然并不否认他们在其他重要问题上有实质的分歧。比如,艾耶尔看重在经验知识体系中基本命题的认识论作用,它们既依赖于语言的约定,又依赖于所予(the given)的性质。因此,他批评卡尔纳普把基本命题只看作是一种语言选择的结果这样一种论点。(见他的“Varification and Experience”, Logical

语言要素。这个构成既按其本来的目的包含了作为科学主体的经验陈述,也为逻辑与数学陈述留出了必要的空间。在此构架之下,两类陈述有本质上不同的语义性质,一类以经验事实为真,一类仅以意义为真。在某种解释下也可以说,一部分是关于事实的,一部分是不关涉任何事实,而只关涉语言的。于是,如果信念就是在假定知道语句意义的前提下认为一个语句为真,那在此会有一个自然的推论,关于事实或关于世界的信念可以同关于语言或关于意义的信念分开。这个区分在一个含义上指逻辑上或概念上可区分,在另一个含义上指在认知上或在认识论上可区分或辨别。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分析性与先天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分析的就是先天的。而所谓“先天的”就其最基本的含义来说,就意味着知道了一个语句的意义,就足以成为相信该语句为真的辩护(be justified in believing S。在这里记那个语句为S)。这其实就是Boghossian的所谓“认识论分析性”概念3,只不过Boghossian抛弃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中原有的“以意义为真”在非认识论解释下的观念(他把这叫做“形而上学分析性”4),而保留了分析性在原有观念中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论方面的内容。

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当然在认识论意义上有着显著不同,一个仅以把握意义就可知为真,另一个必要有对事实的认知的把握才可知为真。如果从知识辩护(justification)的角度来看(即类似Boghossian所坚持的那种角度),为相信语句真作辩护,一个仅需要把握意义本身,另一个需要对经验事实的认知把握。于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确证或证明上,会有本质上不同的方式。无论如何,这种不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的。以实证主义的标准观念,在科学理论的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不被任何经验的证据所证实或证伪的陈述,这些陈述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可以同关于世界的陈述区分开来。奎因反对分析性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选在这里,他论证了在知识确证的意义上我们不可能将关于世界的陈述(及相应的信念)与关于意义的陈述(及相应的信念)区别开来。没有任何陈述可以免于经验的检验。他认为不能区分的理由在于,如果证实本质上必须以整体论的方式,那我们就无法区分哪些陈述是无论如何都被证实的(他认为如果确有分析陈述,这就是分析性陈述的一个特征,)哪些不是。下面我们将更详细地分析奎因的这个论点。

§2 没有任何陈述不面对经验的检验――奎因否定分析与综合区别的一个论证细致地考察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这篇文章中对分析性概念的批评,可发现他的批评由三个部分组成。按他实际上叙述的顺序,第一部分论证,分析性概念本身不能非循环地定义。具体地说,他断定语义的分析性需求助于“同义性”概念来定义,而“同义性”概念本身要么需借助于“分析性”概念来循环地定义,要么“同义性”是个比“分析性”更不清楚,更加需要定义的概念。第二部分论证,用“语义规则”概念不能解释分析性。“语义规则”虽不直接引用“同义性”或“分析性”概念,但它引起的问题与“同义性”概念在定义分析性中所引起的问题性质类似。第三部分论证,所有陈述都不能免于经验的检验,因此在经验确证面前,所有陈述都处于同样的地位,没有认识论上的实质差别或等级区分。一、二两部分虽侧重有所不同,但可以归为一个大类,都是考虑分析性的概念定义和解释问题。我放到下一节统一考察。这里我们先考察奎因的否定论证的第三部分。

3这个“分析性”的意思我直接用Boghossian的原文表示如下:Mere grasp of S’s meaning by T sufficed for T’s being justified in holding S true。(Paul Boghossian, “Analyticity”, in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dited by Bob Hale and Crispin Wright,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p. 334)在这里的S为一语句,T 为一个人。这个对认识论分析性的说明也见他稍早的另一文章“Analyticity Reconsidered”(No?s, vol. 30, 1996, p. 363)

4他认为没有陈述是以意义为真的。在他看来,任何语句为真都满足下列等值式:对于任何语句S,S是真的,当且仅当对于某个p,S意味着p(S means that p)并且p。以意义为真就相当于说,S真的,当且仅当S意味着p。而哈曼(Gilbert Harman)认为,即使是像“A是A”那样的命题,也反映着世界中对象的

否定论证的第三部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不考虑分析性这个概念本身的解释问题,也不考虑分析性概念的可定义性问题,它考虑通常所谓的“分析语句”是否在一个经验的理论中具有一种与综合语句不同的认识论特性,使得在面对经验的检验时,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特性把分析语句或陈述与综合语句或陈述区分开来。这个区分如果是可能的,则我们已提到的关于世界的信念与关于意义的说明这两类语句或陈述就可分开。奎因最终的结论是否定把意义与信念分开的可能性。这个结论之先当然已有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否定,或者说这个结论是那个否定的一个推论。但奎因实际的论证当然只是一个论证,因为一个论证将足够给出两个结果。

从实证主义者原来的想法,在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中定能区分出两类陈述,对第一类陈述,任何经验的事实或经验证据对它的真不起判定作用;对另一类陈述则恰好相反,经验事实或经验证据将构成其或真或假的判定。如果科学理论追求在经验的检验中修正自身,则一类陈述将由经验的原因而修正,另一类陈述的修正不由经验的原因决定(也许在另外的意义上受经验的原因影响)。奎因断定这种想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从语句或陈述的经验可证实性来区分出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应该是实证主义把握分析性的一个特殊方式。在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之前,从传统分析性的定义中也可推出分析性陈述不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不接受经验的检验的结论,因为无论按分析陈述是以意义为真的定义,还是按分析陈述是事实成分为零的定义,5分析陈述都中立于经验的证据。或者用奎因的说法,分析性陈述是那种无论如何都被空洞地(vacuously)证明的陈述。6但逻辑实证主义更明确地就科学理论确证的角度引入分析性陈述在认识论上的独特性,而不仅仅像传统中所做的那样,笼统地认定分析性陈述的先天性。

众所周知,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把分析性陈述分为两类,一类为逻辑的真陈述;一类就是语义的分析陈述,它的特征是能够通过同义词的代换而变成逻辑真理(比如“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奎因对分析性批评的三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实际上假设了第一类分析性概念是有意义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第二类分析性陈述存在及定义的可能性。故在前两部分也就是文章的前四节中,没有涉及到第一类分析性。如此,在前四节中,奎因主要讨论了第二类分析性,且因为第二类分析性的定义实质性地依赖于“同义”与“逻辑真理”两个概念,而后一概念已被假设,则问题就归结到同义性的可定义问题。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的某种延续,奎因在转到第三部分的批评时,首先这样描述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想法:“那么,证实理论所说的是,陈述是同义的,当且仅当它们在确证或否证的经验方法上相同。”7。这个想法在本质上是要用证实,或意义的证实学说来定义或界定分析性。这个定义分析性的企图虽然看起来只是对分析性的另一种定义,但它引用了能将现代的实证主义同其他学说区分开来的根本的假设,即意义证实学说,并且,由于意义证实说本身具有很强的认识论的含义,故分析性的这个说明与前两种说明(同义性定义及语义规则说明)有实质的不同。因此,

5这两个定义都曾被奎因在批评时提到,他提到这些并不表明他赞成这些定义,因为他不认为分析性在哲学家通常赋予它的意义上是存在的(当然,奎因在谈到技术问题时谈到的分析性概念,并不总是与他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所讨论的分析性概念完全相同)。对前一定义,在讨论分析性的每一处几乎都有表述。在奎因的一些著作中,如《卡尔纳普和逻辑真理》一文和《逻辑哲学》一书中,分析性常被表述为“以语言为真”(true by language)。(Quine, “Carnap and Logical Truth”, 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1976, pp. 107-132; Philosophy of Logic, Prentice-Hall, INC., 1970, p. 96)对后一定义,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有典型的描写:“于是人们被诱导,愿意一般地设想一个陈述的真可被分析为一个语言成分,一个事实成分。接下来在一些陈述中事实的成分为零看起来就是合理的;而这些陈述就是分析陈述。”(“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revised, 1980, pp. 36-37)事实上,两个定义一般只被当作同样事情的两个不同说法而已。《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开头的第二句话就是这样描述分析真理的:“grounded in meanings independently of matters of fact”。(“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p. 20)

6“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p. 41.

奎因的批评也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资源。

奎因批评的一个主旨在于陈述他自己关于科学理论及其确证的整体论观念。在他看来,科学理论的确证不是单个陈述或语句一个个地来进行的,原则上我们无法为每一个陈述找到独立的经验意义,而用经验来确证或否证它。奎因说科学只是作为整体(corporate body)来面对经验的法庭的。8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9这样一种观点产生两个推论,第一,正像刚才指出的,单个语句或陈述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有根据在系统中的作用来说明的意义。这样,关于世界的或经验事实的陈述或信念和关于意义的规定或描述就无法区分;第二,在证实的整体论面前,没有任何陈述是可以免除经验的修改的。因为,如果理论是作为整体来面对经验的法庭的,那么原则上就没有任何经验证据是针对单个陈述的。在一个经验的反例面前,科学家可以修改任何他们认为需要修改的陈述,唯一的限制条件就是修改后理论所推出的可证的推论与经验事实一致。科学家的修改根据他(她)们的“决定”。在这种意义上,数学和逻辑也是可以修改的。如果绝对不可修改曾经是分析性,也是先天性的条件,那么,结论将是没有分析性和绝对的先天性。

§3 分析性不能非循环地定义――奎因否定分析与综合区别的另外两个论证比较起刚才所考察的那个论证,另外两个论证实际上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初看起来,三个论证都与否定同义性的可定义性有关,只是层次有所不同。有两个论证偏重于小于语句的语言表达,另外一个论证专注于语句之间的同义性。但实际上论证的性质,及所使用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从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另外两个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后一个角度直接考虑分析性如何定义的问题,其性质决定了它与理论的确证问题无关。

因为当假定了逻辑真理的分析性时,说明第二类分析性陈述的关键就是同义性概念,如果能够成功地定义同义性,那么分析性就成功地定义了。根据一般的理解,获得同义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定义。把单身汉定义为未婚的男人,将直接获得同义的表达。这样,同义性由定义来保证,而第二类分析性用同义性加上逻辑真理来定义。奎因指出,定义是假设了同义性的,或者它以先已存在同义性为根据,或者它就是语言表达的一些特定用法的报道。于是,用定义来说明同义性是循环的。或者,如果不是循环的,也是以语言使用的经验证据为条件的,因此同义性本身将与经验事实有关。

奎因只承认一种用定义给出真正非循环的同义性的情况,那就是用规定这种方式给出一个新记号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假设先已存在的同义性,而是规定同义性。但奎因只是提到了这种情况,而没有对这种产生真正同义性的情况给予任何进一步的说明。

奎因接着又讨论了用相互可替换性来定义同义性的可能。他的结论是这种定义的办法也总是循环的,在外延语境下的保存真值的可相互替换性不是同义性的充分条件。也许只有同义性才能是可替换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同义性本身却可能直接意味着分析性。比如,所谓“单身汉”与“未婚的男人”是同义的,就是说“所有的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这个陈述是分析的。同时,其他的与分析性一样强的概念,如“必然性”似乎也能定义同义性,但这样的概念要么需要用分析性本身来说明,要么就比分析性还更需要说明。因此,任何同义性的充分条件要么隐含地假定了分析性,要么假定了比分析性更需要说明的概念。定义同义性的努力在可替换性的情况下仍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与用定义来说明同义性之不成功的原因相似,都是由于在说明同义性的过程中实际地存在着概念上的循环。

奎因对分析性的批评的第二部分,或第二类论证也是从概念的分析出发的。这个批评针对卡尔纳普用语义规则定义分析性的方案。卡尔纳普的这个方案,简单地说就是把分析性界定为以语义规则为真。这时,分析性至少在字面上并不直接依赖于同义性。奎因批评的要点

8Ibid,. p. 41

从精神上说与前面对定义和可替换性问题的讨论是一致的。但毕竟还是有区别,一个当然是主题不同,现在不需直接讨论“同义性”是否可非循环地定义的问题,而是讨论语义规则是否能说明分析性的问题。无疑,用语义规则确实“定义”了分析性,只要语义规则本身是确定的。但奎因要求的不是规定什么是分析性,而是要对“分析性”这个概念本身有所解释。这个要求实际上也适用于刚才已讨论过的奎因在概念方面的另一个批评。比如,若有人要满足于定义,则他可规定在字典中表达为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两个词就是同义的,于是,在其中出现同义表达的,具有特定语法结构的语句就是分析的。但奎因的进一步要求表现为,他会接着问,词典为什么要把a及b组成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对。那不正是因为a和b原本就作为同义的表达被使用,定义只不过是在报告同义,而不是在解释同义,当然也没有解释分析性。我想奎因同多数思考分析性问题的人的思路是一致的。他们也许都认为,如果分析性就是简单的规定,那只要合乎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则,我们就可以把任何特定的语句集规定为分析的,那分析性还有什么哲学意义呢?从奎因对卡尔纳普的批评中,可以看到确实有这样的考虑在奎因的批评中起着作用。

奎因首先说,在一个人工语言中,自然可以用诸一指定或递归给定的方式,给出一个被叫做“分析陈述”的集。但奎因说这并没有使我们理解分析性本身,为什么说一个集是分析陈述的集,而不是另外的集。对一个给定的语言L0,如果我们定义了S对于L0是分析的,我们就按规定知道了或者也可以说理解了“S对L0是分析的”,但这一点并不是理解一般的对变元S和L来讲的“S对L是分析的”充分条件。那不是对一个具体的,或给定的语言来讲的,而是一般概念性的理解。奎因无法相信“分析的”在这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只是随便给定的一个集的名称。

奎因接着转向求助于语义规则的第二种形式。那就是在先已指定真陈述的集的条件下,指定一个特殊的真陈述的子集,这个集中的陈述只以语义规则为真。这回“分析性”概念倒是不出现了,但出现一个同样有麻烦的“语义规则”概念。麻烦在于,“只有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分析性概念时,决定一个人工语言的分析陈述的语义规则才是有趣的;它们对获得这种理解没有任何帮助。”10一句话,“语义规则”概念本身也不能用来解释分析性。

§4 奎因批评的有效性分析

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应该是有两个倾重点。一方面,卡尔纳普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他对分析性的认识论功能有类似于维也纳学派其他主要成员的理解。在他的《思想自传》中他曾说到:“……应用塔尔斯基的一些结果,我在语义学中定义了L-真,作为对熟悉的逻辑真理概念的一个说明,我还定义了诸如L-蕴涵,L-等价之类的有关概念。以这种方式,那个在维也纳小组的讨论中一直被看作重要和基本的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最后被证明为正确的。在这个区别中,对于那一直妨碍旧的经验论给出对逻辑和数学知识的性质的满意说明的困难,我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我们的解决以维特根斯坦的观念为基础,它在于仅对事实真理断定经验主义的论点。与此相对照,逻辑和数学真理并不需要被观察所确证,因为它们并不陈述关于事实世界的任何东西,它们对于事实的任何可能的组合都成立。”11显然,这正是逻辑经验论在证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别时所坚持的论点。卡尔纳普对分析性概念本身的定义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试图完全用句法(或语形)方式,也就是用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方式来定义分析性。12第二阶段是他的语义学阶段,他相信对分

10Ibid., p. 36.

11“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The 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 edited by Paul Arthur Schilpp, Open Court, 1963, p. 64.

12在《语言的逻辑句法》中,他对语言I定义的分析语句是:“If a sentence when materially interpreted is logically universally true (and therefore the consequence of any sentence whatsoever), then we call it an analytic (or tautological) sentence.” (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937, p.

析性的说明必须要有意义概念,分析性陈述是以意义为真的。本文讨论的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当然也是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所批评的分析性概念),应该主要是后一阶段的分析性概念。

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的定义中包含着一个项,这个项指涉一个语言系统。一个陈述的分析性是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定义的。这意味着,一个在句法上,或语形结构上一样的语句,可以在一个语言系统中是分析的,而在另一个语言系统中是非分析的。如果要在语言系统中定义分析性,一般有两种方式,要么就是直接指定一个集,一个陈述或语句为分析的,其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它属于这个集;要么就是给定语义规则,一个陈述或语句为分析的,其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它仅根据语义规则为真。后一种定义分析性的办法是奎因批评的主要目标,我们就来着重分析它。

卡尔纳普用语义规则定义分析性的标准方法,是以逻辑真(L-真)概念的定义为基础的。分析陈述就是根据意义公设或语义规则逻辑真。以下是他对一个陈述S在一个系统中根据意义公设(meaning postulates)的合取β逻辑真(L-true)的典型定义:陈述S在该系统中被β逻辑蕴涵(L-implied)。13卡尔纳普还曾说过,类似这样的定义反映出哲学家们在谈分析语句,或谈其真只依赖它们的意义,因而独立于事实偶然性的语句时,他们直觉上所意味的。14

卡尔纳普对分析性陈述的性质的看法在这个定义中表现得很直接,关键是借助于“语义规则”概念。奎因的批评对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是否有效,那要看所说的是奎因的哪些或哪类批评。我的结论是:奎因的某些批评在特定的解释下有效,还有一些批评根本无效。下面我们来逐个地进行分析。

奎因在《两个教条》中的第一类批评,是说分析性不可能非循环地被定义,或至少不能用比“分析性”更基本且更清楚的概念来定义。分析性确实不能按奎因的标准非循环地定义。假设不能非循环定义确实是拒绝一个概念的有效论证,则奎因对“分析性”概念在定义方面的一般困难的置疑就在这个假设下有效。我不准备在这里讨论最基本的一些概念是否可能非循环定义的问题,也不讨论如果不能是否就意味着相应的概念是错误的,或非法的等等问题。卡尔纳普用“以语义规则为真”来递归地(或用其他方式)定义分析性,其定义中确实没有直接包含“必然性”、“分析性”等等概念,当然也没有直接依赖于“同义性”概念。因此,奎因的这个批评对卡尔纳普没有直接的效力。除非奎因能证明“语义规则”概念确实有陷入他所指出的类似循环的可能。奎因通过另一个论证至少希望间接地做到这一点。

奎因从卡尔纳普的“语义规则”概念入手来拒绝卡尔纳普对分析性概念的哲学意义的坚持。奎因的这个批评至少部分地有效。正如我们在上一节已经指出的,奎因批评的要点在于,一个系统中哪一些陈述被当作语义规则实质上是任意的,取决于我们构造系统时的不同考虑。正象把哪些命题作为系统中的公理也取决于构造公理系统时的不同考虑一样,原则上会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案。这样,“语义规则”本身如果理解成任意的规则,它就没有可能解释分析性,而只是简单地“规定”了分析性。在不同的系统中,人们完全可能把不同的陈述规定成“分析的”。奎因所需要的是一般的说明,“一个语句S对一个语言L是分析的”这个关系表达所含有的(对任意的S和L)共同的内容是什么。

语义规则可以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系统中把什么规定为分析的可以是任意的15,13“Meaning Postulates”, Meaning and Necessity, Secon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p. 225.

14“Quine on Analyticity”, Dear Carnap, Dear Van: The Quine-Carnap Correspondence and Related Work, edited by R. Crea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 430. (此手稿写于1952年2月3日)

15卡尔纳普曾断言,两个谓词M与B分别指代性质单身汉与结婚的,使两者不相容,这是一个决定,而不是一个知识。虽然在做这个规定时,有可能人们考虑自然语言中的用法,但也可以不考虑。(“Meaning Postulates”, pp. 224-225) 比较起其他许多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在数学和逻辑陈述的真理性上更倾向于约

但当语义规则确定之后,分析性本身就不是任意的,在任何系统中,它都指根据语义规则为真的命题。现在问题归结到需要对“语义规则”本身进行解释。奎因在此提出的置疑是,肯定不是任意的真陈述都是语义规则,这样的话语义规则本身便没有任何区别作用了。16那么,什么性质使一个真陈述成为语义规则,而一般地与其他陈述相区别呢?奎因认为,卡尔纳普同其他试图一般地定义“分析性”的人一样无法满足这个解释性要求,因为与用别的一般概念定义“分析性”的企图一样,“语义规则”也许比“分析性”概念本身更需要说明,甚至更不清楚。或者,有可能“语义规则”需要用“分析性”来说明。到了这一步,奎因的批评与前一类对循环定义的批评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总的来说,奎因的前两类批评至少部分地对卡尔纳普的定义有效。

但是,卡尔纳普在看待分析性定义时,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分别用于不同的考虑。因此存在着一种可能,他在概念上并不总是严格地将此两种不同考虑清楚地区分开。一方面,如果按卡尔纳普的哲学目标,他与其他实证主义者一样,要说明逻辑和数学的有用且非经验的性质,则他肯定不能把分析性定义简单地看作一种任意的规定,而必须赋予传统所要求的内容。所以,在这样考虑问题时,他承认分析性定义反映出哲学家们在谈论分析性时的直觉信念。“以语义规则为真”其实已经隐含了传统对于分析性的直觉,那就是以意义为真。语义规则本身就是只涉及语言而不涉及世界中的任何事实的真陈述。可是,这样解释的“语义规则”就又把“分析性”概念隐含地包含进去了,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前四节中的关键论证就是指出这一点。另一方面,分析性确实是一种在语义系统内的规定。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来说,并不存在对“语义规则”概念本身的解释问题。解释问题如果存在,那应是在相对于此语义系统的元语言或更高层次的语言中才能进行的。仅对单个系统的分析性来讲,甚至对在此层次上的一般性的分析性来说,以语义规则为真是足够明确的。至于语义规则本身如何界定和解释,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情。所以,在这个考虑下来看卡尔纳普对分析性的说明,它确实也能经得起奎因的进攻。

奎因在哲学上对分析与综合区别更重要的批评出现于《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最后两节。在那里他批评了由经验的证实说来说明分析性的企图。他试图表明,证实本身不能将分析性陈述从所有其他陈述中提取出来,那是因为在正确的证实概念和理论面前,也即在整体论的证实概念和理论面前,根本不可能有可理解的分析陈述,也即在原则上不接受经验的检验的陈述。分析性陈述原初可以定义为无论如何都被证实的陈述,现在对证实方式本身进行正确描述,将发现所有的陈述都可以成为无论如何都被证实的,只要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的调整。奎因这个批评看来是非常有效的,按理说卡尔纳普会感到它真正的力量。但卡尔纳普不承认奎因论证的有效。实际上,其他实证主义者也同样可以不承认奎因论证的有效。

在奎因发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之前很久,实证主义者就知道在新的相对论性质的物理学中,非欧几何代替了欧氏几何。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人物几乎都有很好的自然科学背景,他们当然知道这个事实。如果把这个科学史的事实理解成是对欧氏几何的经验“证伪”,那么,即使不引入关于证实的整体论,这个科学中发生的事实似乎也可以成为对经验论的分析与综合区分教条的反驳。于是,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就应该或必须放弃了。分析陈述本来被认为是与经验无关的陈述,现在似乎被经验所证伪,那么,如果包括卡尔纳普在内的实证主义者不想放弃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就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否认被证伪的是分析陈述,即否认数学或起码几何学是分析的。或者,他们可以说,几何学分物理的几何与纯粹的或数学的几何,物理学中用的是物理几何,它是一个综合陈述的集。可是,麻烦在于,依同样的道理,他们也得否定逻辑是分析的,因为经典的二值逻辑在新物理学中也可能被多值逻辑所代替。难道还要分出什么物理逻辑和纯粹逻辑吗?就算真正能分,那最后还剩下什么是分析陈述?最后,至多只剩下不矛盾律也许能算是分析陈述了。或者,他们就倒退回去,断定即

使在物理学中,也既存在物理几何,或物理逻辑,又存在纯粹几何,或纯粹逻辑。然后再来说,被证伪的是物理几何,或物理逻辑,用这样的办法来保留理论科学中分析的部分。否则,如果通常认为不能被证实和证伪的陈述,最后发现实际上都不能免除经验的检验,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分析陈述。可是,怎样可能在物理科学中区分出纯粹的几何和物理的几何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于是,还有第二种选择是实证主义者事实上更倾向于采用的。我们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实证主义者面对一个几何代替另一个几何的科学史事实并未感到有任何威胁,他们没有发现这个事实在强制他们放弃分析性概念。在《语言、真理与逻辑》出版五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中,艾耶尔本人明确表示,他“从未在奎因和其他人反对分析与综合区别的论证面前屈服”。17实证主义者并未把新物理学中用非欧几何来代替欧氏几何,看作是经验证伪了欧氏几何。他们实际上认为,那不过是在新的系统中采用了新的约定,或在新的系统中引入了新的分析陈述(数学定理在他们看来当然是分析性的)。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者选择的是否认经验证伪了欧氏几何学。艾耶尔十分肯定地说,“逻辑和数学的原则是普遍地真的,只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允许它们会不如此。……换句话说,逻辑和数学的真理是分析命题或重言式。”18因此,不可能存在数学或逻辑命题被证伪的情形。但是,欧氏几何确实在新物理学中被放弃了,这又如何解释?艾耶尔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几何是否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物理世界是个经验问题,这个问题超出于几何本身的范围。因此,在我们所知的不同几何中哪一些是错的,哪一些是对的,这种问法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它们都没有矛盾,它们就都是对的。人们可以问的是,它们中的哪一个在某个给定场合下是最有用的,它们中的哪一个可以最方便,最有成效地使用于一个实际的经验状况。但是,陈述某个几何的某种应用是可能的那个命题,它本身并不是那个几何的命题。几何学本身告诉我们的全部就是,如果任何东西可以置于此类定义之下,它也就可以满足这些定理。因此,几何是一个纯粹的逻辑系统,它的命题是纯粹的分析命题。”19在后来写的一本书中,艾耶尔问道,如果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可能根据经验修改,那么它们同经验命题还有什么区别?然后他以同样明确的语言重申了上述的论点:“正如我所理解的,主要的区别是,与科学假说可以遭遇反例不同,逻辑和数学命题并不由经验而被证明无效,而至多是被发现不可应用(unserviceable)。我们并不说欧氏几何被发现是错误的,而只是说对某些目的来讲,另一种几何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20看起来,艾耶尔已经分出了几何命题本身的真假问题,与几何命题系统作为整体对一个经验描述是否适用两个不同问题。后一个问题他将之归类为经验问题。

对后一类问题存在着一个经验的判定。但经验所判定的不是几何命题的真假,而是特定几何系统对一个经验问题的处理是否适用这个断定的真假。所谓的欧氏几何被经验“证伪”,其实就应该是指后一个判定,判定欧氏几何不适用于某类物理现象或对象。故被证伪的不是几何命题,也不是逻辑命题。但是,被证伪的确实是一个经验命题,是一个“关于”几何的经验命题。针对奎因关于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批评,艾耶尔只是承认在实践中分析与综合的分界线不好确定,但他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还是可以划分的,并坚决相信,“只以语义基础为真的命题和面对经验事实的命题之间的区分确实看起来是值得作的。”21同时,他也确实承认,在理论中哪些命题应被看作是以定义为真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任意的问题。但是,他拒绝由分界线可以有不同的画法这个事实,就推出没有这些分界线所划分的事物的结论。22

17A. J. Ayer, “Reflections on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Logical Positivism in Perspective: Essays on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edited by Barry Gower, Croom Helm, 1987, p. 32.

18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p. 77.

19Ibid., pp. 82-83.

20A. J. Ayer, 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3, p. 203.

21Ibid., p. 201.

卡尔纳普同样也不承认经验能“证伪”或“证实”几何理论。几何学定理作为分析命题,只以系统中的语义规则和逻辑规则为真,就是说它的真假与经验无关。但卡尔纳普将一个语句在一个系统中是分析的,与它在其他系统中可以被放弃区别开来。一个语句在一个系统中被定义为分析的,与它在不同的系统中可放弃或可修改完全是不同的事情,故一个语句既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是分析的,又可以在不同系统中是可放弃的,或可修改的。其实,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卡尔纳普并没有把任何认识论的要素放进分析性的定义中,而且,在定义中也没有涉及所谓“不可修改性”。卡尔纳普就曾说过,逻辑和数学的陈述并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是在科学理论的修改或代替中不可考虑放弃的,但他说分析与综合的区分谈的不是跨语言的转换,而是两种陈述在给定的语言结构内部来决定的问题。陈述是否为分析的由给定的清楚定义的语言系统的语言规则所决定。只要语言规则不变化,它们就在这个系统中是不可修改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毫不犹豫地明确承认,同一个语句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是分析的,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是综合的。23当然,同一个语句相应地也可能在一个系统中是真的,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是假的。当把经验的可证实性与在系统选择上的可采用或可放弃区分开来时,奎因从理论的经验证实与确证的角度对分析性的拒绝就是无效的。因为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奎因所论证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分析语句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而是相应的分析语句对于处理某类经验现象的适当与不适当。

如果这样来理解奎因对分析性的否定,则他的批评就不是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的证实学说的否定。这其实就是说奎因用整体论的证实理论否定了非整体论的证实理论。如此就完全可能,卡尔纳普接受奎因的整体论学说,但不接受他对分析性的批评。而事实上情况正是如此。卡尔纳普赞成奎因所说的,理论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免于修改,赞成在这方面逻辑和数学与其他科学陈述只有程度而没有种类的区别。但同时卡尔纳普又坚决地维护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他明确表示,不应该从科学理论的证实采取整体论的方式这个事实,就推导出划定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界线是愚蠢的。24卡尔纳普把所谓“修改”与“调整”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变化,一类是简单的真值变化。第一类变化实际上产生一个新的语言。卡尔纳普否认分析性概念与这样一种变化有任何关系。25

以上的考察表明,奎因对分析性概念的批评,有一些在限定的条件下对逻辑经验主义是有效的。有效的部分主要限于他从概念构成和定义上对“分析性”概念提出的置疑。但这部分的有效取决于一些条件,即仅当相应的一些假定正确时,它才是有效的。这些假定起码包括,最基本的概念具有确定的非循环的逻辑定义之可能性和必要性,定义项中的关键概念的可解释性及此类解释的必要性。26至于奎因从语句的经验证实的角度对分析性的否定,在逻辑实证主义者对“分析性”概念的完整理解下是无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分析性概念和分析性问题的理解与奎因所批评的分析性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者与奎因都认为分析语句具有先天性,但他们对“先天性”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奎因的先天性不仅包含不借助于经验可知,不为经验所检验,还包含着绝对不可修改性。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先天性概念包含不借助于经验可知,不为经验所检验,但不包含绝对不可修改性。于是,奎

23参见卡尔纳普的“Quine on Analyticity”, pp. 431-432.

24“W. V. Quine on Logical Truth”, The 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 edited by Paul A. Schilpp, Open Court, 1963, p. 921. 其实艾耶尔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整体论,他否认的只是:承认整体论就等同于拒绝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他曾说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式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是必然命题,在另一个于其他方面进行了调整的系统(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其他语句的解释)中是经验命题。他认为这个事实表明,复杂理论的命题并不是相互孤立地,而是整体地被检验的。但他接着强调,“我并不认为,这使得仅根据表达它们的符号的意义为真的命题同其真假根据事实的命题之间的区别不成立,但它确实使得这条界线划在哪里成为多少有点任意的问题。”(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p. 196) 类似的结论还可见该书第201-202页。

25“W. V. Quine on Logical Truth”, p. 921.

26格赖斯(Paul Grice)与斯特劳森(P. F. Strawson)就不赞成这些假定。见他们合写的文章“In Defense

因认为否定了任何陈述有绝对的不可修改性,就否定了分析陈述的存在,而包括卡尔纳普在内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他们可以接受没有任何陈述是绝对不可修改的,但仍坚持分析性语句或陈述是存在的,且保留“分析性”概念对于哲学是必要的。

叶闯北京大学哲学系(邮政编码100871)

yech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057611.html,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批评文本分析

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 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会使方案经济效果的实际值( )评价值。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导致建设项目未来不确定性原因的是( )。A.在项目建设期间遇到央行宣布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5%B.因项目投产后产品需求低于预期,使得未来实际价格低于预测值C.一种采用新技术的替代产品率先上市D.选用了线性回归预测法(.)3.常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包括( )。A.盈亏平衡分析法B.财务费用法C.敏感性分析法D.概率分析法4.盈亏平衡分析是在假设生产量( )销售量的条件下,通过对产品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判断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等于5.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A.长期借款利息B.原材料费C.燃料费D.生产人员工资6.固定成本是不受( )变化影响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生产成本C.产品产销量D.销售利润(.)7.变动成本是随( )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销售利润C.生产时间D.产品产销量8.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分析就是将项目投产后( )作为不确定因素,通过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数值,判断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以及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A.产销量B.价格C.利润D.成本9.已知单位产品售价p,年固定成本为Cf,单位变动成本为Cv,单位产品销售税金为T,则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Q)=( )。A.P(Cf+Cv)/T B.Cf/(P-Cv-T) C.(Cf+Cv-T)/p D.Cv/(Cv-T)/p10.在基本的量本利图中,销售收入线与( )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A.变动成本B.总利润C.固定成本D.总成本11.某建设项目有甲、乙、丙、丁四个实施方案,设计产量均为2100m3/年。方案甲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500m3/年,方案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150m3/年.方案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700m3/年,方案丁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400m3/年。据此,使项目投产后盈利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 )。A.甲B.乙C.丙D.丁(.)12.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下列不属于其假设条件的是( )。A.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销量相等B.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销售税金保持不变C.固定成本小于变动成本D.单位产品的价

文学评论

落花穆木天 我愿透着寂静的朦胧薄淡的浮纱 细听着淅淅的细雨寂寂的在檐上激打 遥对着远远吹来的空虚中的嘘叹的声音 意识着一片一片的坠下的轻轻的白色的落花。 落花掩住了藓苔幽径石块沉沙 落花吹送来白色的幽梦到寂静的人家 落花倚着细雨的纤纤的柔腕虚虚的落下 落花印在我们唇上接吻的余香啊不要惊醒了她 啊不要惊醒了她不要惊醒了落花 任她孤独的飘荡飘荡飘荡飘荡在 我们的心头眼里歌唱着到处是人生的故家。 啊到底哪里是人生的故家啊寂寂的听着落花 妹妹你愿意罢我们永久的透着朦胧的浮纱 细细的深尝着白色的落花深深的坠下 你弱弱的倾依着我的胳膊细细的听歌唱着她 “不要忘了山巅水涯到处是你们的故乡到处你们是落花。” 一九二五年六月九日 (选自:《旅心》,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版) 【赏析】 《落花》是穆木天早期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的诗风的一个代表,孙玉石认为“五四”时期,我国的许多知识分了都介绍过法国的象征主义,“但是,真正自己由专攻法国文学,对于法国象征派诗人做犷深入研究,并以自身的诗人素质和审美选择而走近象征主义,自觉地进行新诗理论先锋性探索的,应当是穆木天。”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建设中,并不完全拒绝浪漫主义因素;在传统与现代、写实与象征之间寻找平衡,寻找一条国民诗歌与纯粹诗歌结合的道路。因此他的诗显示一种化合中西诗歌意境的努力建构。 《落花》主要有两个主题:一则为爱情甜蜜的追求,一则人生漂泊的感叹,如若说这种主题的了无新意的话,穆木天却在意象、形式、语言上的追求体现不俗的才气。他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写道“中国现在的诗是平面的,是不动的,不是持续的”,因此他和王独清等要提倡“纯粹诗歌”,在形式上要造成“一个有统一性有持续性的时空间的律动”,兼造型与音乐之美。《落花》把象征的描写和真实的抒情交织在一支和谐的乐曲里,作者对雨中的落花、藓苔、幽径、石块、沉沙、人家以及沉睡着的“她”等的描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轻纱中,似有若无,把自然的声色光度的波动和隐显与内心感受的浮想联翩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支“交响乐”。在这支交响乐中,有沉潜有飘荡,有婉转的“歌唱”也有“弱弱的倾诉”,有“淅淅的细雨”也有“深深坠下”的落花,动与静、高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概念性规划结构框架

1.项目概述 2.现状概况与分析 2.1.相关规划衔接 3.规划目标与策划 3.1.案例分析(可放前,也可放后,结合案例的内容选择) 3.2.发展条件分析(核心议题) ?禀赋要素分析(优势,整合) ?创新要素分析 ?项目特征 ?发展诉求 ?发展模式 3.3.设计目标 河南省层面 三门峡层面 张湾层面 3.4.功能构成 3.5.发展定位 3.6.发展规模 3.7.(规划重点) 3.8.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区域协同,空间整合,共塑城市发展新核心 土地使用策略——高效紧缩,有机聚合,多元化组团发展 生态发展策略——融合连通生态走廊,构建大山大水新格局 文化融合策略

4.概念规划 4.1.规划理念 4.2.方案构思 4.3.规划结构 4.4.土地使用规划 4.5.设计概念 4.6.空间形态 4.7.规划策略(城市设计特征) 空间协同策略 功能布局策略 道路交通策略 绿化景观策略(海绵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策略 开发建设策略——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风貌分区策略 市政支撑策略(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与意见)

5.城市设计 5.1.总体城市设计 5.1.1.城市设计目标 5.1.2.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5.1.3.鸟瞰图 5.2.风貌控制引导(风格色彩) 5.3.重点区域设计意向 5.3.1.市场开发分析 5.3.2.建筑设计意向(风格,色彩) 5.4.节点设计 6.规划实施管控 6.1.建设开发控制 6.1.1.整体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6.1.2.开发要素控制(退界、控规指标控制)6.1.3.建设用地兼容性 6.1.4.地块建设指标(控制性和引导性)6.2.城市设计准则 城市道路设计准则 开放空间设计准则 建筑设计准则 广告标识与照明设计准则 街道设施与家具设施准则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概念性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概念性方案设计文件编制及深度要求 第一部分概述 按集团的策划以及设计管理流程要求,概念性方案设计是承接项目和产品策划的设计阶段,概念性方案设计在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书和项目产品建议10大问题总结的基础上,设计思路应具有延续性、探索性、独创性和挑战性。 1.方案设计文件编制的目的和特点 a)概念性方案阶段的任务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i.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设计管理模式,起主要工作成果体现在 设计任务分解清单和设计费用预算、项目设计总体控制计划以及设 计单位的筛选;有关项目设计总体控制计划的编制要求可以参照《项 目规划设计分析成果标准》相关章节执行; ii.通常意义上的概念性方案设计。对概念性方案设计本身的要求可以参照本文执行; b)概念性方案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当地政府报批所需的修建性详规设计,概 念性方案深度以修建性详规深度为参照依据。设计内容在体现10大问题 和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应围绕修建性详规的“五图一书”、场地分析和住宅单体选型的要求进行,表现手法可根据报批或者项目具 体需要灵活确定。在概念性方案设计阶段,地区产品技术部必须同步编 制CS01A,设计完成后在方案委员会召开前地区及集团职能管理部应对 设计如何体现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10大问题的说明做综合书面评估,并 构成完整的概念性方案文件供方案委员会审批用;概念性方案的深度要 在通过方案委员会审批后据以进行实施方案设计; c)概念性方案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单位以及地区产品技术部提供的: i.设计单位提供的概念性方案设计文件应以构思分析草图、场地分析 草图、住宅单体风格以及户型选型示意图和总平面设计构思图纸为 主,辅以对整体概念构思的的简要设计说明;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第9卷第2期 2012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12Vol.9No.2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了解中国,因此,很多政治语篇如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等都需要译成外文。在政治语篇特别是官方政治文件的翻译中,忠实于原文往往是对译者的首要要求,但是政治语篇的翻译过程也不仅仅是语言文本的单纯转换,也会有很多其它因素左右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话语研究方法最早由R.Fowler 等人 在Language and Control (Fowler et al ,1979)一书中提出,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与主流话语分析(mainstream discourse analysis )不同,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形式与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丁建新、廖益清,2001:305)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ibid )Fairclough (1995)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1.语篇(text ),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 ),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1.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3.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 批评话语分析的这些基本观点要求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而韩礼德(1978)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结构提出了纯粹功能性解释,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要实现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并提出语言的三大功能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 ),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这三大功能分别可以通过及物(transitivity )系统、语气(mood )系统和主述位(theme )系统来实现。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分析方法。(辛斌,2005:55-57)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 系统和转换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作出有意义的概括。 三、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另一个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辛斌,2005:57-58)因此一些官方发言和文件便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点,同样,这些政治性语篇翻译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虽然原文和译文都代表了本国政府的立场,但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本文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语言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之间的关系。(一)分类 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ler et al ,1979:210)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2005:65)分类系统往往最能反映发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认真考察语篇中对核心过程和人物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发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辛斌,1996:23)对同一事物选择不同的词来描述,就能反应出说话者的不同态度和倾向性。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文中有些地方选择了不同的词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并不完全是字对字的直译。比如,文中有一句“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应的译文是“completed a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其中的“城镇居民”被译为“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即“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这样的译文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潜在意义为我国有工作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现在要进一步完善的是那些没有工作的居民的医疗保险,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不是刚刚建立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涵盖的范围更加全面了,这样翻译意在维护我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读。又如,原文中大部分的“我国”在译文中都翻译为“China ”,“我国”是第一人称的口吻,而“China ”则是第三人称,这种变化体现出了说话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以《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 汪 颖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政治语篇翻译过程中词语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加以探讨,以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主要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意识形态与政治语篇翻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政治语篇;翻译;意识形态 125··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概念性设计方案的区别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其内容包括: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四)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五)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概念性设计方案是指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概念性设计方案一般是在获得新项目后,通过规划设计分析,以《项目设计策划书》、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书为基础,指导参加竞标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内容,公司在评选出中标概念性设计方案后,还要进一步深化修改,总结概念性方案设计成果形成最终的设计原则和构思,概念性设计方案包括总平面设计、交通路线组织、绿化景观组织和景观概念设计。通俗一点说,概念性设计方案是正式方案制定之前的一个大体情况。 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痪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7、绘制总平面和坚向设计; 8、各基本原则经济指标分析; 9、编制文本说明

文学评论《我的歌声里》歌词赏析与评论(黄冈师院文教2010级寒叶)

生命里的偶遇 ——《我的歌声里》的另一种爱情 《我的歌声里》是曲婉婷谱写演唱的一首歌曲,也是她传唱最广的一首歌曲。 在现在社会里年轻人们吟唱最多最直接的是爱情,许多人把爱情直接阐述“我爱你”。其实生命中的爱情有时分许多种,而曲婉婷这首歌是生命中爱情的偶遇。她的这首歌把自己的那份感情用含蓄而又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人感到似曾相识。当回忆起这份偶遇感情时,心里会久久难忘。 首先这首歌里的第一段里,抒写了偶遇时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是“没有防备没有顾虑”,给人的感受是“惊喜而又情不自禁”难以抗拒的。 正是这种偶遇,却注定是短暂与美好的。正当偶遇带来惊喜与美好的时候,自己一见钟情的人却不知不觉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在偶然相遇的心动后,没有丝毫音讯与联络。然而这种偶遇后“一见钟情”的情感挥之不不去,它依然存在脑海之中、存在思念的梦中、存在内心的深处,它使内心难忘并用歌声去吟唱与怀念。 紧接着又吟唱偶遇时的“一见钟情”,它带给自己的影响是存在‘脑海、梦里、心里、歌声’里的回忆。回忆中偶遇的地点是在繁华巷口,那是彼此是肩并肩行走路过的陌生人。是偶然邂逅的眼神牵动了彼此的心跳,并且注意到了对方的存在。这种眼神的邂逅,它给心灵一种意想不到的快乐,。可它毕竟太短暂了像一场梦境,却又像是命中注定。 作者多次反复吟唱“你存在、、、、、、我的歌声里,增强了一种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种写作手法和诗经里面采用的“重章叠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阐述出这种偶遇对自己生命的重大影响。这种感情是一见钟情,却也是主人公内心的“单相思”情愫。最让作者不能释怀的是那种“大千世界相遇是缘”的情感,而这种缘分让作者疑心是上天注定。 无论从词曲的抒情上还是字词的组合上,都给人一种朦胧的爱情形态之美。这种爱情是单方面主人公的思念与爱恋,而这种美好与遗憾都是因为偶然的人海邂逅而引发的。这种美丽的邂逅没有固定的场合,但却随时都有可能存在,发生这一切的却需要一种上天安排的“缘份”。因为相遇是偶然短暂的,所以由此引发的情感却因短暂而美丽永恒。整首词曲里没有一个“爱”字,却在这种反复吟唱和朦胧的字词里表达出了这种偶遇后单方主人公的爱恋之情。这首歌唱出的是那些有着相同和类似经历的人们的一种情感回放,这种朦胧的单相思情愫也容易使人产生共鸣。这种短暂的人生邂逅与美好情感是珍贵的,它充实了回忆也丰富了爱情的朦胧感。这种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比现在的流行歌曲里对爱情抒发的层次与内在上更有审美价值。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文学翻译批评与欣赏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姓名:温嘉茵 班级:英语09-02 学号:540908010220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Abstrac t】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o appreciate some goo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cluding 《椒聊》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 Qingzhao?s Ci---- 《声声慢》, Liu Zongyuan?s poem----《江雪》and Zhang Ji?s poem----《枫桥夜泊》. The translators who translate these works all are famous scholars, including Chinese translators, Xu Yuanchong, Wang Rongpei and Yang Xianyi couple and so on, and famous foreign Sinologists, James Legge, Waley, Ezra Pound and so on. These translators open a door for us 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and let foreigners read more goo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appreciation, translations,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let those people who like translating appreciate more good works of translation. The focus is to appreciate some good works of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lthough these works are not modern works, they are eternal cultural heritage that our ancestors leave to us. Ⅰ.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椒聊》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Scholarship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view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has a big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o get “the meaning of poet” is almost the mainstream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so the theme of the translation presents diversification. James Legge supported some principles in his first version of translation----“不以言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which was the first time to put forward the view to getting “the meaning of poet”. Alien, C. F. R. improved this principle, using trans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understand the poetry. Other scholars put forward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following is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椒聊》. 《椒聊》 The original work as follows: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 The following is some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 from different translators.

翻译批评与赏析

下面我将就TEM8中一篇文章的三个中文翻译版本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同时提供自己整合后的新版本。 原文: 1. 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ne of which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2. The one that goes least deep is the necessity for subservience in some large organizations. 3. If you are an energetic man with strong views as to the right way of doing the job with which you are concerned, you find yourself invariably under the orders of some big man at the top who is elderly, weary and cynical. 4. Whenever you have a bright idea, the boss puts a stopper on it. 5. The more energetic you are and te more vision you have, the more you will suffer from the impossibility of doing any of the things that you feel ought to be done. 6. When you go home and moan to your wife, she tells you that you are a silly fellow and that if you become proper sort of yes-man, your income would soon be doubled. 7. If you try to divorce or remarry, it is very unlikely that t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