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2](P259)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文化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靠文化(当然包括意识形态)来确立和维持(或再现)。过去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未必正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ntonio G ram2 sci,Jürgen Habermas和Louis Althusser。虽然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并非总是明确指出他们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研究的确有着很大的影响。

G ramsci认为,资本家阶级之所以能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懂得将两种社会结合起来,即政治社会(political s ociety)和文明社会(civil s ociety)的结合。政治社会要靠诱劝和威胁来维持,文明社会是靠“霸权”(hegem ony)来维持的。霸权指的是靠赢得大多数人的同意或默许来维持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强调“霸权”就必然要强调意识形态,就必然要关注日常生活结构和习俗是如何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成为正常关系这一关键问题。[12]

Althusser认为意识形态并非纯粹的“观念”(ideas),而是与社会机构的具体实践(如课堂教学是如何组织的)紧密相连的。[13]他还注意到意识形态在固定人们的社会地位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是决定性(或结构性)的,个人要在这种作用下反抗似乎永远是徒劳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对这一观点持保留态度,但总的来说,G ramsci和Althusser对批评分析(特别是Hall等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是很大的。[1]

Habermas是法兰克福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一门批评的科学必须关注语言和社会交际的历史背景。他首次提出“理想的言语情景”(ideal speech situation)这一概念,认为“理想的言语情景”是那些没有任何权力关系掺杂其中的乌托邦式的交际。他认为理性话语可以避免扭曲的交际(distorted communication),即背离“理想的言语情景”的“意识形态话语”(ideological discourse)。他的观点对德国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有一定影响。

Michel F oucault的话语理论对批评性话语分析亦颇有影响。他认为话语是人类科学(包括医学、经济学、语言学等)的知识体系(knowledge systems),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历史文化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构而成。[14](P159)另一方面,话语与权力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而话语和权力又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14](P182)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政府机构就是靠掌握话语(知识)来掌握权力的。F oucault的话语理论给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启示是:话语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隐藏在话语深层的思想或意义“核心”或“绝对真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意义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14](P160)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所吸取的营养主要来自Mikhail Bakhtin。Bakhtin 强调语篇的对话性,[15]也就是K risteva所说的语篇交织性或语篇体裁交织性。[16]语篇交织

性指的是,任何语篇都是一长串语篇链上的一环,它既受制于又得益于并且改变着其他的语篇。任何语篇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已存在的各种体裁(如科学论文体裁和广告体裁等)的影响,体裁交织性(intertextuality)①是绝对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语篇的制造者会同时受到两种压力的影响:一种是循规蹈矩;一种是大胆创新,将各种体裁交织起来创造新意,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结构,促进社会变革。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

Fairclough和W odak以1985年12月17日BBC第3台播出的卡尔登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为例,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9](P268-280)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是一种互补关系。Fairclough就卡尔登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所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0]可谓是对社会学所关心的撒切尔主义或新右翼思潮批评分析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

2.话语反映权力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权力关系通过话语得以巩固或变更。以媒体和政治之间的权力关系为例,从表面上看,采访者在很大程度上(如话题、角度、时间等)对被访者有控制权,但实际上被访者常常打破这种格局。采访往往变成争夺控制权的较量,被访者会打断采访者的问题或借回答问题之机大做政治演说。

但是,说“话语反映权力关系”并不等于说话语实践和权力关系之间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话语之中的权力”和“话语之上的权力”区分开来,前者相对稳定,后者则是不断变化的。改变或创新话语实践也会导致权力关系的改变和更新。

3.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即互相包含、互相影响。语言运用对社会和文化(包括权力关系)的再现或更新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话语权力。各权力阶层都想争夺这一权力。话语构成社会文化,因为它描写着世界、确定着社会关系和身份。任何语篇,哪怕只是语篇中的一个句子,都同时具有三种功能:表意(描写现实)、人际(建构社会关系和身份)和语篇(使语篇各部分相互衔接、连贯)功能。[17]

4.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既然话语具有上述功能,它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即通过特殊的方法描写和建构社会,再现权力关系(除了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还有不平等的性别和种族关系)。但是,说“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并不等于说语篇中的所有观点(包括老百姓的常识)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宣传性质。要就此作出判断,光凭分析语篇还不够,还必须考察语篇是如何被解释和接受以及它们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①intertextuality在国内有多种译名,如“文间性”(陈慰《英汉语言学词汇》,商务印书馆,1998)、“跨篇章性”(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3)、“互文本倾向”(如[7],但intertextual analysis “互文性”(如[5]),等等。笔者认为“互文”一词易生歧义,它本指一种修辞手法,即却被译为“篇际分析”[7])、

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就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而intertextuality在文学研究中指的是不同文本间的交织(如人物、名句或情节的借用或重组等,可译为“文本交织性”),在话语分析中则主要指不同语篇体裁的交织性,故译“语篇体裁交织性”。

5.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话语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也就不可能在没有历史背景作参照的情况下得以解读。以撒切尔夫人的讲话为例,解读时必须考察她以及她所领导的政府以前说过什么,制定过什么法律和政策,采取过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媒体曾做过什么样报道等。至于她讲话中提到的“40年代”、“戴高乐的远见”、“福克兰群岛战争”(the Falklands War)等,其联想意义的解读则更离不开相关的历史知识。

6.语篇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与语篇之间自然有关联,但其关联是间接的。其间充当中介的是“话语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即与特定场合或情境相关的话语实践规则。英国政策、文化以及政治与媒体的关系有什么变化,都或多或少反映在政治话语秩序的变化之中,如撒切尔夫人把传统中在政治话语秩序中严格区分的话语(如保守和自由话语)的体裁交织起来,把政治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秩序交织起来,把媒体采访与政治演说体裁交织起来。此类交织导致话语秩序和语篇体裁界限的变更,然而这种变更终究还得靠语篇的语言特征来实现。如此,语篇与社会通过话语秩序这个中介发生了间接的联系。

7.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听/读者来说,由于情感、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态度、认知图式以及信仰的不同,尤其是由于对有关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同一语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如撒切尔夫人用了很多诸如people、we之类的字眼,意义模棱两可。people是指全体国民、中产阶级、下层老百姓还是大资本家?we是指执政党、所有政党、政府和老百姓还是大资本家?批评性话语分析家根据撒切尔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她演说中的上下文,得出这样的解释:它们指的是有权阶级,即贵族、政客和资本家。但应指出:没有绝对权威的解释,解释是动态的,一旦掌握了新的背景资料,便可以对过去的解释加以修正甚至彻底推翻。

8.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动(s ocial action),其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由于批评性话语分析家的努力,许多国家都在推广使用非歧视性语言,改善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另外,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对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所作的分析,导致了一系列规范当代医务人员的语言和行为规则出台,医生须在各种培训或研讨班上学习这些新规则。类似的规则在学校、机关、法庭等都有出台。上述社会文化进步都与批评性话语分析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1.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表意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18][19]及物系统是表现表意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Halliday认为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现实世界中的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却可以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同一过程,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选择哪一种过程,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例如,如果一部有关第三世界的记录片始终把第三世界的穷人当作及物性动词的宾语,那就必然给读/听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穷人是被动的牺牲品,而不是斗争的参与者。[20]人际功能是指能表达作者/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她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4](P24)如对何人使用何

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如尊敬、同情、鄙夷、友好、中立等。

语篇转换中对语态的选择也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F owler曾以英国《东部日报》和《太阳报》(1986年6月1日)报道一个警察被控在逮捕一名抢劫犯时误杀犯人5岁的儿子的不同标题为例,来说明不同语态所隐含的语篇意义。《东部日报》:PC shot boy from9inches.(警察枪击男孩,相距只有9英寸。)《太阳报》:R obber’s son,five,killed in his bed.(抢劫犯之子,5岁,在床上被杀。)[21]

这里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表达的语篇含义就不一样。《东部日报》指明了施动者“PC”,有意将报道重心放在PC上,暗示PC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太阳报》没有让施动者出现,因此责任者不明。动作对象“男孩”的位置不在其常规的句尾位置,而在句首,被突出和强调,特别是s on前面又加了R obber’s,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抢劫犯”上。

我们曾尝试过这一方法,分析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几家报纸对克林顿于1999年3月19日在白宫举行记者招待会所进行的报道。在此招待会上,所谓中国涉嫌窃取美国武器科技的问题是焦点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克林顿的回答是:“It is my understanding that the investigation has not yet determined for sure that espionage occurred.”(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调查还没能确定有过间谍行为发生。)从根据这句话编译而成的标题看,各家报纸的态度有所不同。《人民日报》:指出所谓“窃取”核技案未能证实。《星岛日报》:谍案暂无完整答案。《明报》:中国窃密无证据。《香港标准报》:Spy charges unproven:Clinton.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窃取”之前加上“所谓”,表示否定态度;而“未能证实”是被动语态,表达一种客观态度。《星岛日报》的标题用的是主动语态,“谍案”位于句首,加以突出。“暂无完整答案”似有“会有完整答案,谍案将会真相大白”的言外之意。《明报》的“无证据”是主动语态,主语没有出现,但读者知道是少数别有用心之徒。主动语态给人以直接的感受,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幕后人的阴险。《香港标准报》的标题译文是“间谍指控未能证实———克林顿”,我们可以从被动语态中看出作者的客观或中立态度。

2.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

Bakhtin语篇体裁理论强调话语实践的多产性和创造性,多产性和创造性来自语篇的异质性,也就是语篇交织性。任何语篇都是以现存语篇为基础并在诸多语篇体裁中选择的结果。Fairclough发现当代英国的公共机构有“商品化”的趋势,从话语方面看,主要表现在话语秩序的重组和语篇体裁的交织上。他发现公共机构话语日益“聊天化”(conversationalization),原来的公共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秩序被打乱,二者疆界各有伸缩。他认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疆界变化部分地通过这种话语实践的变化而得以实质化。[10][22]

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强调作者对语篇生成的修辞意图,强调读者在理解语篇时对这种修辞意图的理解。[7](P38)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是对作者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语言系统所作的分析,而语篇体裁交织分析则是对作者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话语秩序和语篇体裁所作的分析。不同的体裁体现不同的意义潜势,代表着不同人或群体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有助于揭示不同语篇材料和体裁在特定语篇中结合的方式与和谐程度,进而考察其语义和语用功能,[5](P47)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2](P191-193)

Prudence:I’ve always been a m other,a wife and a housecleaner.I want to do s omething else (laughs).Y ou know.(我一直做母亲、妻子和清洁工。我真想干点别的(笑),说实话。)

K atherine:Y ou know that’s abs olutely understandable.That’s,that doesn’t(P.:G ood,laughs) make y ou a bad pers on.(说实话我完全理解你。这,这并不(P:对![笑])说明你变坏了。) Prudence:G ood(laughs)that’s one reas on I went out and g ot a job in September cause I couldn’t handle it being home all the time,y ou know,I was,just no adult conversation...(对(笑)。所以我九月出去找了个工作,因为我受不了整天呆在家里,你想想,我……没人跟你说话……) K atherine:Y ou know that’s a real growth step for y ou,to realize those needs and then to g o take s ome action,to do s omething about them.D o y ou see that as a growth step?…(你想想,对你来说这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采取了行动。这就是成长:意识到没有?……) Prudence:He thinks his sex life is crazy.He thinks,“what do y ou want to read books”,when y ou want it...(他觉得他过性生活快乐得很。他觉得,“你读书干吗?”当你想那个……) K atherine:When y ou could be having sex.(当你可以过性生活时。)

这是病人Prudence和护士K atherine之间的对话。护士将医疗询问(medical interview)体裁和商谈(counselling interview)体裁交织起来。商谈体裁的重要特征是对话双方的平等性,护士对病人的理解、同情和鼓励,表现在她使用会话体标记语(如y ou know);重复病人的话(如

g ood)以接续病人的思路;帮病人把话说完(如When y ou could be having sex.)。

3.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F oucault强调话语的历史性。他的观点影响了德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如Utz Maas认为“话语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语言形式”,只有将话语同社会实践的历史联系起来,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他批评篇章语言学只津津乐道于对语篇内在特征的挖掘上,提倡以历史背景为重心的话语分析,并用这种方法对德国纳粹领导人的演讲、学生领袖的演讲、口号和新闻报道作过犀利的批评性分析。[9](P267)德国的Sieg fried Jager也深受F oucault的影响,认为话语是跟行为和权势有关的被制度化和规约化的语言形式,话语是历史长河,任何话语都有其历史渊源,它既影响着现今又决定着未来。他与妻子对德国新右翼分子所编辑出版的所有报纸和杂志(特别是其中的引语、典故、隐喻等)进行分析,发现里面隐藏着“侵略性”、“反民主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思想意识。[9](P268)

奥地利批评性话语分析家Ruth W odak与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合作分析战后奥地利国内的反犹太人倾向,他们使用的就是历史背景分析法。该方法系统地综合各种历史资料,对话语的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和阐释。他们对瓦尔德海姆在1986年参加总统竞选中所作的所有演讲、他的竞争对手的演讲、国内外有关他的报道和街头巷尾老百姓的闲聊,作了历史背景分析,发现作者/演讲者很喜欢借古喻今,这是逃避指控的最佳策略,因为从法律角度讲,他们毕竟没有明白地喊出“打倒犹太人”的口号。

应当指出,历史背景分析必然包含语篇交织性分析。前面介绍的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注重不同语篇体裁的交织,但intertextuality既有体裁交织又有语篇(文本)交织的意思,话语历史背景分析所包含的intertextuality分析主要是指文本交织性的分析。

五、结束语

任何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政治偏见。批评性话语分析也不例外,它公开表明

自己的动机是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研究方法不严谨。从本文介绍的理论渊源、原则和方法来看,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当今西方世界在社会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有不少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H A LL,S.,H OBS ON,D.,LOVE,A.&WI LLIS,P.(eds)Culture,Media,Langu age:Working P 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1972-1979[C].London:Hutchins on,1980.

[2]FAIRC LOUG 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 age[M].London:Longman,1995.

[3]C LARK,R&I VANIC,R.Raising critical awareness of language[J].Langu age Aw areness.1999,(2).

[4]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

[6]萧莉,徐立新.批评性语言意识与外语教学实践[A].张后尘.外语研究与教学[C].北京:航天工业出版

社,2000.

[7]戴炜华.语篇分析中的语言分析和篇际分析[J].外国语,2000,(1).

[8]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FAIRC LOUG H,N.&W ODAK,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In T.VAN DI J K(ed.)Discourse as Social I n2

teraction[C].London:Sage,1997.

[10]FAIRC LOUG H,https://www.360docs.net/doc/8c10775019.html,ngu age and Pow er[M].London:Longman,1989.

[11]FAIRC LOUG 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 ange[M].Cambridge:P olity Press,1992.

[12]FORG ACS,D.A G ramsci R eader[M].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88.

[13]A LTH USSER,L.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A],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C].

London:New Left Books,1971.

[14]王治河.福柯[M]1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5]BAK HTI N,M.The Dialogical Im agination[M].Austin,TX:University of T exas Press,1981.

[16]K RISTE VA,J.W ord,dialogue and novel[A],in T.M OI(ed)A K risteva R eader[C].Ox ford:Blackwell,1986.

[17]H A LLI DAY,M.A.K.I 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 ramm ar[M].2nd edn.London:Edward Arnold,1994.

[18]H A LLI DAY,https://www.360docs.net/doc/8c10775019.html,ngu 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19]FAIRC LOUG H,N.Media Discourse[M].London:Edward Arnold,1995.

[20]FOW LER,https://www.360docs.net/doc/8c10775019.html,ngu age in the N ew 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 outledge,1991.

[21]FAIRC LOUG 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 ange[M].Cambridge:P olity Press,1992.

[责任编辑:慕 牧]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ories and Methods

J I Y u2hua

Abstrac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DA)has a history of30years.I ts main theoretical origin is Western Marxism, and its aim is to uncover power relationships.C DA often uses the method of systemic-functional analysis,intertextual anal2 ysis and historical analysis,which are com plementary and can com plement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 ocial and cultural analy2 sis.C DA is a s ocial action and has contributed to s oci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K ey w 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ories,principles,methods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批评文本分析

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 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2011年第4期 山东社会科学 N o.4 总第188期 S HANDO NG SOCI AL SC I ENCES GeneralNo.188 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张 艺 高 云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从社会结构高度讨论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利关系。它不但研究语言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本文主要回顾了批评话语 分析的发展历程,探讨它的哲学渊源,并列举了批评话语的主要分析方法,最后指出了它的发 展动态。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哲学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4-0124 04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关注语言在建构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而当时语言研究的热点仍是语言的形式,即Cho m s ky所倡导的形式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性,认为语言独立于任何语境。虽然语用学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但侧重点却是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把句子或句子成分当做基本单位。而社会语言学则旨在描写和解释语言变异以及交际事件的结构,并不涉及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利。在这种背景下,对话语、话语的生成、阐释及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新的研究兴趣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 每个与批评相关的研究领域都会涉及诸如责任、利益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它们不只是关注纯粹的学术或理论问题,而且是从当前最流行的社会问题入手,批评性地分析谁握有权利、谁有责任并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批评话语分析主张 语言就是社会实践 ,认为语言使用的语境至关重要,尤其关注语言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批评话语分析发起人之一W odak 指出批评语言学(C ritical L i ngu istics)(简称CL)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 l D 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可以互用,但目前更倾向于用批评话语分析来代替之前的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出版的两本书Lan guage and C ontrol和lan guage as I d e ology奠定了批评语言学的基础,9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进入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Van D ijk、F a irclough以及W odak先后在撰写或主编的一系列著作如H an dbook of D iscourse A nalysis、Language and P o w er、Language、P o w er and I deology中解释阐明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假设、原则和研究步骤。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得益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传媒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其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 二、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虽然最早出现在Z elli g H arris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 isc ourse Anal y sis的论文中,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由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特别是语言哲学家Aust i n、Searls与G rice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以及H alli day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 收稿日期:2010-12-17 作者简介:张艺(1968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高云(1970 ),女,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N or m an Fai rcl ough and Ru t h W odak, C riti cal D i scou rse An al sysis ,i n T.van D ij k(ed.),Discourse S tud ies:A M u lti d isci pli nary In troduc ti on,Vol um e2,London:Sage,1997,pp.258-284. Ruth W odak, W hatCDA is ab out–a summ ary of it s history,i m port 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 opm en ts i n R.W odak and M.M eyer(ed.) ,M e t hod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 y sis,London:Sage Pub licati ons,2001,pp.1-13. 124

CDA批评话语分析简介

Outline Definition The aims of CDA The principle of CDA The sets of CDA Methodolog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analytic method springing up in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mainly studies public discourses and non-literature discourse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ing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iscourse un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aims to disclos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It methodology is built on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Defini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iscourse tha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the ways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 are reproduced in text and talk. CDA is a type of discourse analytical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studies the way social power abuse, dominance and inequality are enacted, reproduced and resisted by text and talk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 such dissident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take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第9卷第2期 2012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12Vol.9No.2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了解中国,因此,很多政治语篇如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等都需要译成外文。在政治语篇特别是官方政治文件的翻译中,忠实于原文往往是对译者的首要要求,但是政治语篇的翻译过程也不仅仅是语言文本的单纯转换,也会有很多其它因素左右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话语研究方法最早由R.Fowler 等人 在Language and Control (Fowler et al ,1979)一书中提出,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与主流话语分析(mainstream discourse analysis )不同,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形式与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丁建新、廖益清,2001:305)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ibid )Fairclough (1995)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1.语篇(text ),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 ),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1.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3.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 批评话语分析的这些基本观点要求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而韩礼德(1978)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结构提出了纯粹功能性解释,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要实现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并提出语言的三大功能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 ),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这三大功能分别可以通过及物(transitivity )系统、语气(mood )系统和主述位(theme )系统来实现。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分析方法。(辛斌,2005:55-57)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 系统和转换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作出有意义的概括。 三、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另一个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辛斌,2005:57-58)因此一些官方发言和文件便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点,同样,这些政治性语篇翻译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虽然原文和译文都代表了本国政府的立场,但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本文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语言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之间的关系。(一)分类 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ler et al ,1979:210)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2005:65)分类系统往往最能反映发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认真考察语篇中对核心过程和人物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发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辛斌,1996:23)对同一事物选择不同的词来描述,就能反应出说话者的不同态度和倾向性。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文中有些地方选择了不同的词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并不完全是字对字的直译。比如,文中有一句“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应的译文是“completed a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其中的“城镇居民”被译为“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即“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这样的译文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潜在意义为我国有工作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现在要进一步完善的是那些没有工作的居民的医疗保险,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不是刚刚建立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涵盖的范围更加全面了,这样翻译意在维护我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读。又如,原文中大部分的“我国”在译文中都翻译为“China ”,“我国”是第一人称的口吻,而“China ”则是第三人称,这种变化体现出了说话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以《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 汪 颖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政治语篇翻译过程中词语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加以探讨,以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主要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意识形态与政治语篇翻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政治语篇;翻译;意识形态 125··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 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 一、引言 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1]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

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 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

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

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 ◆辛 斌 【提要】 批评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运用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形式本身往往具有社会意义。这是因为,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过程是说 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一般会受到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 图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从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四个方面讨论了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在 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语篇 批评语言学 意识形态 一、引言 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研究的核心课题。批评语言学认为,形式和内容之间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能指(signifiers)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有其社会成因(Faircloug h,1992:75)。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某一结构孤立来看或许并不具有任何固定的社会意义,然而一旦用于特定的语境中,与其它结构相联系,它便可能产生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见Bolinger,1980:Ch.3;Fair-clough,1992:74),但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个语言成分。通常的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Fow ler,1991:90)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本文拟从4个方面探讨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及物系统(transitivi-ty),情态系统(modality)和转换(transformation)。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和增强对批评性阅读语篇的能力,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 二、分类 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 ler et al,1979:210)。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没有词,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座经验的沙丘”(Eschholzet al,1982:209)。但是,语言绝非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运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摆脱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例如,澳大利亚人提到18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对该大陆的占领时,习惯使用“European settlement”这个词,但他们却常常把土著人在该大陆上从一地向另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