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新闻与传播评论

 新闻传播史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 周光明

一、前 言

迄今为止的有关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整体而言并未改变“两头轻,中间重”的格局。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从先秦至清末,因其距离当代较为遥远,基本史料的爬梳是必须经历的第一道关口;是否掌握新的解读方法,是第二道关口。因为这样的困难,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糟糕的是,学术界似乎还存在着一种忽视或轻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倾向。一些学者轻描淡写,用“新闻迹象”这一说法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①。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必去考察它是如何“从猿到人”的。似乎中国新闻事业即从近代开始,并且有着具体的起点:1850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②。诚然,新闻事业从本质上讲属于近代文明③,但这不应是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失去学术价值的理由。

但与此同时,某些学者显露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苗头。本世纪初,对西汉居延和敦煌出土的竹简的解读引发一阵欢呼: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前推了800年④!更有甚者,中国居然成了“传播学的真正发祥地”⑤。这种不良的苗头曾遭到多次的批评⑥,但批评的意见好像没被认真地听取。笔者认为这种心态⑦无助于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学术研究的正面提升。

笔者在此提出两个重视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理由。其一,尽管近代媒介由外籍人士输入,近代新闻事业的确立过程由外部力量所启动,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制与水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受容面”⑧,即外来的种子撒落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又是受到什么样的“气候条件”的制约。其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不仅对近代、现代甚至对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都具有深刻的影响⑨。

二、“开元条报”———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报

中国古代当然有报刊活动,但最早的报刊 λυ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较早的代表性的观点是戈公振先生的“汉代说”,但延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此说为方汉奇先生的“唐代说”所取代,其后李彬对其师之“唐代说”有所修正 λ?。稍早于方先生的研究,台湾学者朱传誉先生持较谨慎的“宋代说” λω。但大抵而言,至上世纪末,似乎关于中国古代报刊活动开创期的讨论告

新闻传播史

一段落了。不过,这个平静的局面没维持多久,本世纪初相继有两个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重新激活了这个老问题。

倪延年先生力主“战国说” λξ,表面上看他只是重提早先的“先秦说” λψ。他重新解读了《春秋》 λζ。他特别告诫读者注意传播功能与传播形式的区别,所谓报纸不一定非要采用纸张或散张作为载体不可。他确信当时的史书就是今天的报纸,准确地说就是官报。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关键问题:史官不是普通的传播者。《春秋》诚然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要的时政新闻,但它只是接受之,而不准备当即将其作为新闻传播之。很多时候,它更愿意隔世交流,也就是说,它更多的只是“传给后世的档案”,且读者仅是极少数有权消费这些最高级别政治资讯的人物。

差不多与此同时,张涛先生连续发表了几篇论文,并赢得了支持的掌声。他注意到西汉边地戍卒这样的读者能够较为及时地获取重要的朝政情报。因为西汉时政新闻的编发机关是御史府,所以他在戈公振先生之“汉有邸报”上推陈出新,提出西汉已有中国最早的报纸———“府报”。张涛先生希望通过边地戍卒这样的读者群体的出现告诉我们,西汉时政新闻的发布是公开的,并且传播范围突破了中上层官僚的小圈子。但他似乎忘记了这批读者出现的背景———西汉严重的边患。他没有提供材料以证明其他的基层读者的存在。此外,所谓的“府报”既不是定期性的,也无同时告知的用意,而是从御史府“出发”通过层层转抄达到边地戍卒。所以说,它仍只是一种官文书而已。对张涛先生的“府报说”,已有学者提出了较有水平的反驳 λ{,及时地给这种“锦标主义”研究气氛泼了盆冷水。

笔者赞同,中国古代最早的办报活动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但也不晚于唐开元年间。不过,那个最早的官报绝不是“进奏院状”。所谓的“敦煌进奏院状”充其量不过是封“新闻信”,因为它与西方前近代的“新闻信”(ne ws letter)仍有很大的不同。“进奏院状”在新闻传播学上的价值与其说体现在唐代,还不如说在宋代。那么,这个在中国唐代出现的最早的“新闻类似物”是什么呢?此前的说法是“开元杂报”。孙樵在《经纬集》中有一篇《读开元杂报》的文章,一向为学界所关注。“开元杂报”是孙樵所定的名称。何以谓“杂”?“不立首末”之意也。孙樵在这篇文章中实际上给我们展示了两种传播样式:一是他滞留“襄汉间”所得到的“数十幅书”;一是他“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前者是后者的手抄件,因而有“缺文”、“讹文”。后者是朝政公报或朝政简报。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朝廷对政情资讯的发布,自先秦就有记载,但这一发布活动的“程式化”应该是从汉代才开始的。汉代宫门外的大道两旁,建有上圆下方的两座楼台,称为“观”或“阙”,用于悬挂或张贴政府文告,为后世之“朝报”与“宫门抄”之发轫。 λ|

孙樵在京城所看到的就是唐代的“朝报”或“条报” λ}。因为它“系日条事”,即每日发布,因此可以说唐代新闻传播活动在“定期性”这一技术指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所以,孙樵在京城所看到的那个传播样式就是唐代的官报———中国古代官报之雏形。

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所提到的两种传播样式的关系类似于今天的报纸与报纸的复印件。我们应当把目光集中到孙樵在京城所看到的那个样式,而不是它手中拿着的“开元杂报”。孙樵在京城所看到的是唐代大中年间(847-860)的官报,这种官报在开元年间(713-741)就有,所以笔者认为,用“开元条报”称呼中国最早的官报比“开元杂报”应更准确一些。

三、“新闻的自觉”

唐宋之间,中国经历着“小分裂时期”,至宋,其王朝风格已与盛唐迥异。中央集权有了明显加强,商品经济也有较大发展,科举制盛行,市井文化活跃,这使得宋代的新闻传播环境有着明显改变。前文已提到唐代出现了中国古代官报的雏形———“开元条报”,到了宋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已越出自发的阶段,出现了“新闻的自觉” λ~。虽然,在宋代没有出现象曹丕

《典论》那样的专文,但是关于新闻传播观念的资料还是比较多的。两宋之前的中国古人当然有传播观念,但那还是一般的传播观念,而不是新闻传播观念。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宋代才出现新闻传播事业。具体来说,传播活动在获得“定期性”之后,又在“专业性”和“商品性”这两项指标上取得突破。所谓“专业性”是指出现

了“一个由一群人分工从事传播制作与发行的组织” μυ。我们在宋代的官报系统与民报系统中

均可观察到这种专业活动。相比较而言,后者更接近大众传播活动。

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朝廷对散在京城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都进奏院,它

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第一家“出纳王命”的官报馆 μ?。关于这家报馆的工作程序,或主要成员

的分工情况,用现代的眼光可以这样描述 μω:该馆设有社长一人(都进奏院监官)、总编或主编

二人(属枢密院的检详官和属中书省的检正官)、编辑若干(进奏官几十至上百人不等,兼作记者与发行)。先由进奏官定期到有关部门抄录可以发布的新闻,接着由检详官、检正官编审,

有时还需送枢密院定本 μξ签发。一张正式官报于焉编成,然后进奏官一式多份(多为写本,偶

有雕版)地发往地方。

民报系统就是指宋代的“小报”。小报业者或径为邸吏(进奏官),或为与邸吏有相当私交的人士。此外,还有一些则是为小报所请托的政府工作人员。因为与官报相比,小报需要自己的采访力量。但从官方的立场来看,小报的主要新闻来源是“省、院之漏泄”。这些政府工作

人员虽不算小报的“正式职工”(小报给予他们的身份是“剳探人”) μψ,但却有很好的分工。所

谓“内探”、“省探”、“衙探”,他们分别负责提供宫廷、中央各部委及在京一般衙门的政治情报,类似于今天的“新闻线人”。

宋代官报的读者已经不限于少数高层人物或少数京官,由于是正式的中央官报,虽然发行

总量不大,但因为允许传抄和复制,并许可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名义,公开发售 μζ,所以,

官报的受众实已扩大到了整个官场,甚至可以说整个知识界。但是,官方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

量仍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于是“小报”产生了 μ{。小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又可以自由买卖,对

朝报形成很大的冲击。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关小报的史料基本上都是那些对小报颇为头疼的宋代官员们留下来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会产生相应的新闻传播观念,从而出现“新闻的自觉”。有学者认为,鲁迅所谓“文学的自觉”一说曾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其对魏晋文学表示赞

赏,与其说是学术兴趣,不如说是信仰偏好 μ|。那么,从学术上讲,“文学的自觉”内涵至少有两

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

创作 μ}。笔者参考这个标准来考察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看到由于专业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宋代官报已经从一般的政治情报收集与发布体制中分化出来,它已明显不同于官文书。而其“商品性”特征,加上“小报”对时效性的追求,正是新闻事业内在规律的体现。

宋代的“新闻的自觉”,就现有的史料看,可以分两个层面。其一,宋代官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手段,统治集团逐步有意识地在运用这种媒介。“庶几朝廷命令之出,天下通知”以

及“欲以迁授、降黜、手赏功罪,勉励天下之为吏者” μ~。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古人对传媒的

信息传播功能、教化与动员功能的最早表述。其二,在“小报”的运作中,“新闻”作为专业名词出现了。“小报”在两宋的运作经历了两个作伪的阶段,先是“妄作朝报”,待到“小报”之名初现,说明“妄作朝报”已无必要,于是就“隐而号之曰新闻”。为何要“隐而号之”呢?因为消息

来源需要继续保密,但与朝报的“新闻”(实则为“旧闻”)相比,小报可谓名副其实。这里,“新

闻”的说法系小报业者对唐宋笔记小说体裁之借用 νυ,是一种对付报禁的预防措施。

四、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征及最终水平

在整个世界范围里,官报的出现要早于民报,中国也不例外。因为官方本来就有一项日常?

24?新闻与传播评论

工作,即政治情报的搜集与发布,在这方面它占有传者的天然优势。对一个帝国而言,官报是

必要而且重要的“社会通讯手段” ν?。它因为拥有这种手段而得以维系和扩张,也会因为失去

而分崩离析,从而被迫转入新的帝国的缔造过程。但是,官方机构并非无所不知,也远不能做到知无不言,这就与人民的知情的渴求出现强烈反差,特别是在一个专制政体里,这种落差尤为巨大。专制政治究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秘密政治,它偏好垄断,行事诡秘,但它有一个强大的敌人(或致命的弱点)———泄密,它极易因垄断而傲慢而懈怠,或乱作为,或不作为。民报由是而兴。如果从较短时段 νω来观察的话,官报和民报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唐代的“开元条报”是

中国古代官报的雏形,宋初有了正式官报,到南宋时民报才盛行。但从较长时段来看,民报与官报是一种共生(有时更像寄生)关系。同官报相比,民报采取的是有效消费的战略(如果它有战略的话),它消费官报已报、迟报和未报的内容,因此它信息量较大,而且发布迅速,它的消费方式一开始即遵循市场规则而不是命令式的。这是一种与官报完全不同的传播理念。不过,它对官报的挑战没有想象那么大。因为,总体而言,它所掌握的信息份额受制于官方的政

治情报总量,在那种体制所允许范围内,它的报道与官报具有较高的同质化, νξ它主要给读者

提供的是政治新闻。它的报道面当然不限于政治新闻,其中也有一些经济新闻、教育新闻、外交新闻,但都可以作为政治新闻来读,即使为一些学者所注意的古代报刊中逐渐增多的社会新闻部分也不例外。

νψ古代报刊(主要是民报)到底有没有言论板块呢?有学者认为毫无疑问 νζ,有学者则不敢

十分肯定 ν{,笔者在此倾向于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古代报刊没有言论板块。言论板块的缺失当然与历代朝廷的“新闻统制”政策有关系。虽然一些事关国家重大利益的信息的发布需要严格把关,但限制依然太过严厉。中国有着悠久的“言禁”传统,决策与民意之间的沟通是自先秦以来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难题。

以上已经陆续提到了限制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些因素,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人所取得的最终成就再作一番说明。

为什么中国本土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近代媒体?对此笔者冒险提供一个简明的答案: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信息需求通过既有的方式已获得满足。有需求就有创意,因此中国人最早

发明了纸和印刷术(雕版、活字),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纪雕版印刷仍是主流 ν|。中国的古代印刷

术西传至欧洲,但到了十九世纪初西方人却用现代印刷术反哺中国。活字印刷的优势是快速地、大批量地复制,这表明它受到了强劲需求的驱使。而我们的这个农耕文明背景的、崇尚大一统的帝国对稳定的爱好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虽然古人已认识到人性“喜新而好奇”,但

主流意识形态对“静”、“恒”、“常”的偏爱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新闻” ν}的倾向,“思想启蒙”

与“贸易发达”这两个新闻信息的新的增长点在中华帝国无由产生。当然,即便如此,新闻信息的生产与消费仍可依托于丰富的人力资源有条不紊地(或慢条斯理地)进行。

没有进一步的需求,技术上所存在的动力装置(机械化、自动化)的瓶颈就不能突破,手工作坊就不能发展为印刷工业。没有进一步的需求,即使有了新的传播技术,也不会有太大市

场。 ν~于是,毕昇与古登堡就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命运的象征。五、结 语

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历史学中的一些很好的研究方法应该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

ου,新闻史学界已有一些学者这样做了,如方汉奇先生对“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张涛先生对西汉简牍的研究,笔者相信吐鲁番文书以及近年来出土的楚地简帛也会对古代新闻传播

?34?新闻传播史

活动的研究有所裨益。

在史料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借助“外来之观念”。当然对“外来之观念”也需要经过学术的批判与合理的借鉴。在考察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时,应该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自秦开始,实行郡县制,进入了专制主义时代,而不再是周朝的封建社会 ο?。自秦至晚清的中国社会,马克思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以与他所熟悉的西欧封建社会加以区别。不用“封建主义”而用“专制主义”来把握古代(秦以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很重要的。比如,“公共空间”的问题,笔者认为它最初产生于封建制度的分权结构的空隙中,而高度一元化的(或称“壹教”的)权力体系是近代公共空间产生的主要制度性阻碍。

撇开社会形态(它主要由经济关系所决定),还可从帝国传播入手。以前曾有学者用“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来考察传统社会或古代社会,比如在解释古罗马帝国的崩溃时,“社会通讯手段”欠发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后,加拿大学者哈洛徳?英尼斯的《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又提供了新的视角。自秦帝国之建立,由书同文、车同轨到后来纸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可以看到,随着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和版图幅员之扩大而带来的沟通与动员的巨大压力,帝国之维系必然会不断思考如何取得传播技术层面的突破。而邸报出现,可视为帝国的中央与地方之政治紧张关系的一种消解。

此外,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与民意的形成及表达关系密切,这方面的研究台湾学者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

οω。大陆学术界的尹韵公先生、李彬先生也有涉及,但总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注释:

① “唐开元年间,有一种叫‘报’或‘报状’的东西,记述朝廷动态,这被看作古代最早的报纸。它是由朝廷主办发行的,历经数朝,没有什么根本变化,更没有演变成新闻纸,最后随着清王朝消亡了。”参见: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

②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

③ 参见李彬的研究.评“古有新闻”的学科公设———兼论新闻的生成及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④ 张涛.西汉的“木简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张涛.“府报”探源.方汉奇主编.新闻春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陈力丹.发现“府报”———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前推800年.当代传播,2004(1).

⑤ 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⑥ 比如,唐振常的批评:“中国报业史的作者们,论述国内报业兴起,往往夸古以饰今,把报纸的起源作无限制的延伸,事涉荒诞,人莫我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唐振常卷.三联书店,1987.又如钱辛波的批评:“几年前,我曾经听到一位负责人在谈到西方的大众传播学时说,这种论述中国自古就有,就举孔子、老子若干语录为证,说传播学的老祖宗在中国。这种只凭只言片语,牵强附会的考据‘正宗’的做法,和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没有多大区别,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8.

⑦ 鲁迅曾把这种心态称为“古已有之”病(《随感录?三十八》).李敖也有相同的诊断(《给谈中西文化

的人看病》,《文星》,第52期).

⑧ 此处笔者借用了日语的一个说法.

⑨ 吴廷俊.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23.

λυ 笔者在谈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时,主张用“报刊”而不用“报纸”的说法.

λ? 参见: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1999.

λω 参见:朱传誉.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λξ 参见: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λψ “先秦说”包括“上古说”、“三代说”、“周朝说”、“战国说”等,自十九世纪末起相继就由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戈公振先生著《中国报学史》,此说才告式微.

λζ 当然他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鲁国编年史的《春秋》,是战国时期史书的代表作,当时各?

44?新闻与传播评论

诸侯国史书多以春秋命名.

λ{ 黄春平.从出土简牍看汉帝国中央的信息发布———兼评张涛先生的“府报”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

λ| 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4~25.

λ} 此处“条报”为名词;与上文所引资料中的“条报”含义有区别。孙樵所用的“条报”是动词,即“一条条地报道”.

λ~ 此处系笔者套用鲁迅的“文学的自觉”的说法.详见后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

μυ W ilbur Schra mm.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译.远源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4:203.

μ? 笔者赞同中国古代之有正式官报自宋代开始.参见:朱传誉.宋代新闻史.1967.又见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1998.

μω 参见:朱传誉.宋代新闻史.18~24.

μξ 宋时枢密院主管军机大事,在官报制作过程中,也负责制订编辑方针.又,定本制或定本誊报制始于公元999年,其后废复多次。有人称其为世界上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笔者不认同这种看法,而把这种“事先检阅”视为官报编辑的一个工作环节.

μψ 朱传誉先生似乎把他们当作是现代报馆中专跑特定线路的记者。参见朱传誉.宋代新闻史.9,81.

μζ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85.

μ{ “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笔者对黄先生的观点有所修正.

μ| 参见:闫月珍.文学的自觉:一个命题的预设与延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μ} 参见: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文艺理论研究,1997(2).

μ~ 宋会要辑稿.转引自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73.

νυ 小报业者使用的“新闻”一词的含义与今天“新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由于“新闻”一词第一次与“报”联系在一起,应该说,“新闻”已与唐宋笔记小说之“新闻”(其含义接近于“传奇”)有了分化,开始带有专业名词色彩。笔者有专文讨论“新闻”概念的演变。“新闻”术语之厘定与近代中西日文化互动.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ν? 参见:[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科学出版社,1985.

νω 此处笔者借鉴了法国年鉴学派的说法.

νξ 这也是民报得以合法化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官报的强势地位在《京报》正式出版后有所削弱.

νψ 由于受到某些政治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人对灾异十分敏感。“灾异报道实际上是政治报道的一个分支。”参见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66.

νζ 朱传誉先生认为小报的“意见之捏造”,也就是报刊的言论栏,相当于今天报纸的社论.朱传誉.宋代新闻史.83.

ν{ 尹韵公先生从《万历邸钞》中找到了一篇“评论性报道”.参见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67.

ν| “雕版印刷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主流,活字印刷仅是偶然的插曲。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字的字汇数目庞大,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经济并更易于处理……只有在大量印刷卷帙繁多的书籍时,活字印刷的优点才较多。”参见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4~5.

ν} 参见宋石男、蒋晓丽.中国近代报纸发展滞后原因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该文考察了明清传播活动中一般人民“好古忘今”,热衷于戏文、小说的现象。笔者借用了该文“反新闻”的说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ν~ 中国古代有许多技术天才,但却一代一代重复发明。等到终于有了用途,却又不免“大材小用”.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又见鲁迅.电的利弊.申报?自由谈,193322216.

ου 这种方法后经过陈寅恪先生归纳如下: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

ο? 读者可参见:冯天瑜.“封建”考论(增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οω 比如,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第二章,台湾三民书局,1984.朱传誉.中国民意与新闻自由发展史.台湾正中书局,1974.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等.

 附 录 

作者简介

1.单 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Shan Bo:Research Fell ow,Media Devel opment Research Center in W uhan University,Luo J ia Scholar Chair Pr ofess or

2.罗 慧: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Luo Hui:Ph.D.Candidate,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 in W uhan University

3.石义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Shi Yibin:Ph.D.,Pr ofess or,in 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W uhan University

4.张 卓: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生

Zhang Zhuo:Ph.D.,Candidate,,Lecturer,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W uhan U2 niversity

5.张小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系系主任、教授

Zhang Xiaoyuan:Pr ofess or,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Sichuan University

6.姜 红:安徽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

J iang Hong:PH.D.,Pr ofess or,School of Journalis m in Anhui University

7.刘 娜: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L iu Na:PH.D.B ir m ingha m University,U.K,A ss ociate Pr ofess or,School of Journalis m&Com2 municati on in W uhan University

8.周光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Zhou Guang m ing:V ice Pr ofess or,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 in W uhan University

9.李卓钧: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L i Zhuojun:Pr ofess or,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 in W uhan University

10.李国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L i Guo p ing:Postgraduate,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 in W uhan University

11.刘建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L iu J ianm ing:V ice Pr ofess or,School of Journalis m&Communicati on in W uhan University

12.吴予敏: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W u Yu m in:Pr ofess or,the Center f or the Media and Culture Devel opment Shenzhen University

13.杜 妍:文学硕士,现任职《证券时报》社

Du Yan,MA,working at《St ocks Ti m es》

14.李 岩: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周光明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评价了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正视或重视相关研究的理由。然后,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提出,中国最早的官报在不早于唐代但也不晚于唐开元年间出现,它的名称是“开元条报”,而不再延用“开元杂报”。第二部分提出,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宋代就形成了新闻传播事业,出现了“新闻的自觉”。第三部分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总体或最终水平作了一些评估,认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新闻传播环境使得既有的传播技术可以满足当时社会对新闻信息量的需求,结论是:若无外部力量的介入本土便不能产生近代媒体。本文结语部分对今后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研究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开元条报 “新闻的自觉” 新闻信息需求量 帝国传播

V i ewpo i n ts of the Acti v iti es of Anc i en t Ch i n a News Com m un i ca ti on Abstract: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current conditi ons of Chinese ancient ne ws communicati on and p r oposes the reas ons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is paper.I n the first part,it says that the earliest official paper did not occur in Tang Dynasty,nor late than Kaiyuan peri od of Tang Dynasty,its na me is“Kaiyuan Tiao Bao”instead of“Kaiyuan Za Bao”.The second part ana2 lyses that ne ws communicati on and“the consci ousness of ne ws”began at Song Dynasty.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ments on the Chinese ancient ne ws communicati on.The final research result is that the recent media could not devel op without the outer f orce.

Key words:Kaiyuan Tiao Bao “The consci ousness of ne ws” The need of ne ws inf or mati on I m2 perial Communicati on

1942年河南大灾荒中的《大公报》

李卓钧 李国平

内容提要:1942年河南大灾惨绝人寰,国民党当局不准报道。当时《大公报》本着媒体的责任和良知,突破新闻封锁,对这场灾难做出了真实客观的报道,对时弊进行了无畏的批评,并对受难同胞积极援助,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但却因此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惩罚。

关键词:大公报 1942年河南大灾荒 新闻封锁

《Ta Kung Pao》i n1942’s B i g D rought of Henan

Abstract:The B ig dr ought of Henan in1942was extre mely tragic,but the K MT(Kuom intang)au2 thority didn′t report it at that ti m e.W ith the res ponsibilities and consciences,the Ta Kung Pao br oke down the inf or mati on bl ockade,made the courageous and objective report,and carried out the out2 moded fearless criticis m t o the authorities as well as the active assistance t o the compatri ots suffering distress.The Ta Kung Pao′s deeds had a tre mendous i m pact,while the K MT authority had been published.

Key W ords:Ta Kung Pao Fa m ine of Henan in1942 I nfor mati on bl ockade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原始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再唐以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分两种,即文字载体和非文字载体。在唐以后,新闻活动逐渐形成体系,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封建极权统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及时的特点们这些朝代无不加大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辅助统治的工具。在各自的特点之下,又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并长期存在。〔2〕生产力与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之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 少有来自民间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传播口头传播实物传播新闻传播的制度特点. 特点一: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长期存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唐朝为分界线划分。在唐朝之前,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非文字载体,文字载体是次重点传播方式。在非文字载体中,拟态与手势在古代的社会里被广泛使用,大量存在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古老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信息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实物传播,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

步,逐渐就形成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传播。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们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传播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邮驿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系更加完善。在汉朝时候出现了“邸”这一机构,但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在此后的三国魏晋时代,由于战乱频繁,政府对邮驿制度十分重视,广设驿站就是其表现之一。在这期间,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但为了及时获取军事信息,及早作出战略准备,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被继续沿用,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唐朝以后,开始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出现政府官报—进奏院状。此后,有出现了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报纸作为一种辅助统治的工具开始被使用在政治军事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刊登的内容,都是人们政治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时间推进到宋代,就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随之还出现了新闻检查的制度。与唐的进奏院状相比,它的制度更成熟,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在宋代逐渐形成的城市经济中,商品活动活跃,由于对商品信息的需求,在民间出现了小报,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信息传播。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治信息的需要,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持,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但实传播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印刷术的改进,书记被大量的印制,这就是的新闻传播的规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传史第一章(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媒介是 C A旗鼓B烽烟C木铎D结绳 2、商周时的金器多用于 D A、纪事 B、占卜和祭祀 C、歌功和颂德 D记录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3、汉代邮驿制度中中央政府部门所设主官是 A A大鸿胪B郡邸长丞C、御史D、公车司马令 4、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影响较小的是 C A造纸术B、印刷术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5、《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A A戈公振B孙樵C焦中栋D周麟之 6、下列哪一个不是唐代官报发行机构的曾用名 D A上都留后院B上都邸务留后院C上都知进奏院D京塘 7、唐代的士人传播活动有 D A书信、邮驿B著述和烽烟C赋诗和说唱D 题壁和著述 8、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负责“邸报”的发报工作的是

A A进奏院和进奏管B中枢部门C枢密院D中书 门下 9、宋代“邸报”的读者不包括 D A少数藩镇长官B京朝官C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 D普通民众 10、宋代“邸报”内容与明代不同的是 D A皇帝起居和诏旨B官吏任免C军事情报D社会新闻和刑罚 二、填空题 1、中国开始有“逐日调报朝廷事”的官报时间(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现存唐官报是(1900)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僖宗)年间( 进奏院状)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3、宋“邸报”发行机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领导,职责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 4、宋代的驿递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 5、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小报”)始见于(宋代) 6、明“邸报"的别称有(邸钞、朝报、京报、除目) 7、明《天变邸钞》里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8、清民间报名的大量出现和盛行,很可能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 9、清民间报房最早的是(公慎堂)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答:(1)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 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1新闻事业: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2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 3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从中国古代报刊出现到近代报刊产生之前的新闻事业。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也有“邸钞”、“朝报”、“阁钞”、“杂报”、“条报”、“除目”、“状”、“报状”、“京报”等别称。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早期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符号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殷墟甲骨卜辞;情报信和“悬书” 二、古代早期传播载体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帛即绢绸;露布 1、先秦时依赖口头形式 2、汉代开始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汉武帝晋封萧庆是中国历史上以诏书形式向 民众发布官方新闻的最早记录。) 3、汉代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初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闻多说战争功) 2、唐人的著作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邸报”字样。“邸报”是宋人对当时的“进 奏院状报”等古代报纸的称呼。 3、唐代报纸的特点: 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4、我国早期报纸的形态 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动。发行:这些报状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它的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长官。 版式:这些报状无报头、无固定名称,有的称为“进奏院状”,有的称为“邸吏状”,有的称为“报状”或“状报”等等。不分栏,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纪录。新闻来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他们所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宋代邸报的改革 (一)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2、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由中书、门下、尚书中的门下省领导) 3、加强编审,凡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 4、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发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宋元明清时期新闻传播带给我的启示 唐朝作为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自唐朝以来出现了进奏院制度,而进奏院制度的出现亦推动了最早的报纸——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唐代中期,开始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设置颇为广泛。而这些节度使,管辖领域辽阔,拥兵自重,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隐患。这些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而这些节度使所设的邸也许正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记者站或者驻京办事处之类。这些在京城设立的办事机构的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而唐代的进奏院的职权远比“通奏报、待朝宿”的汉邸宽泛。在进奏院当差的进奏官可以查问一些行政事务,参与朝廷的盛典活动和将京师消息通报给所属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允许进奏官向地方传发京城消息,加之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地方上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这进奏院状报就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唐代的报纸,早由地方诸道派驻京都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虽已具备印刷报纸的物质条件,但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加强对官报的控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央集权控制文化宣传导向。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从唐朝时期出现的官报到了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的一大特点。 宋朝仍有进奏院,但新闻传播情况有了发展和变化。宋朝时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进奏官由朝廷委派。当时行政单位,全国分为15个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单位,朝廷直接任命150名进奏官,分管各州奏报。 上都进奏院属宋代中书、门下、尚书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中的门下省领导。一方面加强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严格控制了发布新闻的内容。与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 摘要:传播活动起源于古代的群居生活,远古时代的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因此信息的分享就很重要了。出于本能的需求,传播也就产生了。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没有电,信息传播的手段是十分落后的。到了古代,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信息的传播主要掌握在执政者手中,但并不意味着民间没有信息的传播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活动也日益广泛,手段日益先进,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生产力统治者小报进步 正文:人类从远古一步步进化,从开始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报纸的出现,中间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这之中的变化是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是出于发展的需要,使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传播自始至终是一脉相承的,传播的手段也非取代式的—即非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就取代旧的传播方式。因此,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还是有一些共通的特点的,在这里我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换言之,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是得益于生产力的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迫使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范围和规律。因此,社会的新闻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决定了新闻的需要,新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发展。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需要与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象征。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这一切。 远古时期,人们收到交通的限制,口头传播缺乏可保存性,人们便通过一些图画、结绳等手段进行交流与信息传播。同样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在文字出现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也更多样化。从甲骨和金石,到后来印刷手段的成熟,无一不显示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推动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人们根据需要,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借用一切手段把信息传递出去,从而是信息传播活动不断发展。然而,同样的,也正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显示了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使社会多了一个新的职业领域,信息的更快速的传播也使社会更高速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2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统治者掌控 在封建社会,信息的传播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也日益完善。由君主制的社会形态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必然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皇帝面向全国臣民发布政令,将上级的决策传达下去,自然而然的信息的传播就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喉舌。统治阶级利用自身的阶级权利,掌握了传播活动的领导权。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世界古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古代历史(180万年前——公元初) 一、古代史(180万年前——14世纪) (一)史前文明(石器时代,180万年前——前三、四十世纪) 1.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共同祖先是约18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的能人 2.旧石器时代: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木棒、火(此时最重大的成就) 食物——采集、狩猎 居住——洞穴 3.新石器时代:工具——打磨结合的石器(新石器)、冶金术;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食物——食物采集者变生产者(生产力第一次飞跃) 居住——建房、村落定居 4.进入文明:时间——前4000年(前三、四十世纪) 地点——北纬20——40度间的农耕地带,最早在北非(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P9地图)标志——农业、金属器、城市、国家 (二)农耕文明(前三、四十世纪——工业革命前。主要特征:人类第一种文明形态,经济上农业为主;政治上为君主制或君主专制;发源于大河流域;延续:是工业文明的摇篮,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 1.埃及文明 发现——法国,商坡良破译象形文字(P11图片) 时间——前4000年至前6世纪 地点——北非,尼罗河流域(人称“尼罗河的赠礼”) 特点——最早出现统一国家 最高统治者称法老,社会结构金字塔 法老修金字塔为陵墓 2.两河流域文明 时间——前3500年至前4世纪 地点——西亚,两河流域

文明进程——苏美尔人建国(前3500年,使用楔形文字,P14图片) 古巴比伦王国(前18世纪,出现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波斯帝国使文明进入顶峰(前6世纪,源于伊朗高原西南,发展成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3.印度文明 时间——前2300年 地点——印度河流域 进程——前2300年出现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占领印度,创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or佛陀)创佛教(前6世纪) 成就——佛教;今天通用的0至9十个数字和十进位计数法源自印度;“0”是印度献给人类最精妙的礼物。 4.西方古典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文明之源) (1)希腊文明 地点——地中海东部,西临罗马文明,南对埃及文明 代表——斯巴达(又称“平等者公社”,尚武);雅典(民主制国家: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机构——公民大会、公民法庭、五百人议事会;妇女和非公民无权) 特点——奴隶制民主:公民间平等、民主、自由;非公民无权;奴隶被压迫剥削 (2)罗马文明 时间——前8世至公元5世纪 地点——地中海北部,意大利半岛,东临希腊文明 进程——A、前8世纪,建君主制国家 B、推翻君主,建立共和国:执政官(最高官职,选举产生);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 官(世界政治史上的创举) C、建立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奴隶制,发生古代世界最大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角斗士 斯巴达克领导)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581-618)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朝统一:589年,隋朝灭掉统一南北。 二、隋朝的繁荣:①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②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凿目的:为加强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2、开通时间: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3、情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以为中心,北达,南至,隋朝大运河可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 4、地位:是古代世界最的运河。 5、作用: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 四、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暴君)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光之治”(627-649)(唐:618-907)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都:,李渊就是。 二、“贞光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治国思想:认识到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和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戒奢从简;合并;注重任用和虚心。他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为著名的谏臣。 3、治世局面的形成: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2、作用: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郭沫若这样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汉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713-741年)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勤俭节约。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______________”。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农耕技术:育秧移植栽培。③农作物:A蔬菜新品种。B______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___________》。④工具:__________(用来耕地的工具)、_______(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___瓷、邢窑__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________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学习资料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杨瑢新闻学1502班201530402128 【摘要】 人类诞生以来,信息传播一直都是十分有利的生存工具。从简单的口耳相传,到书信,到电话,到报纸,再到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传播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中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认识的不同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源于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杰出新闻研究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精神核心特质的差异。 【关键词】:新闻传播中国西方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把这些思想融合起来,促成了我们把道德观念与人格价值置于生命之上的观念,这是一种利他的社会观念,即道德礼义至上,强调的是社会的群众意识与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群众,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以商业气息为主,西方人多信仰耶稣基督,古希腊指着学派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体现了他们注重的是,“人”这个个体的文化传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性与独立性。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就是,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这就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文化理念正好相反。 通过对各自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其对各自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得知我国与西方新闻传播大不相同。 在唐代人的著作和有关史籍中,已经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等名词则出现的次数更多。唐代是中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当时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而“状”则有实物可考。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的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新闻与传播评论  新闻传播史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 □ 周光明 一、前 言 迄今为止的有关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整体而言并未改变“两头轻,中间重”的格局。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从先秦至清末,因其距离当代较为遥远,基本史料的爬梳是必须经历的第一道关口;是否掌握新的解读方法,是第二道关口。因为这样的困难,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糟糕的是,学术界似乎还存在着一种忽视或轻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倾向。一些学者轻描淡写,用“新闻迹象”这一说法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①。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必去考察它是如何“从猿到人”的。似乎中国新闻事业即从近代开始,并且有着具体的起点:1850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②。诚然,新闻事业从本质上讲属于近代文明③,但这不应是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失去学术价值的理由。 但与此同时,某些学者显露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苗头。本世纪初,对西汉居延和敦煌出土的竹简的解读引发一阵欢呼: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前推了800年④!更有甚者,中国居然成了“传播学的真正发祥地”⑤。这种不良的苗头曾遭到多次的批评⑥,但批评的意见好像没被认真地听取。笔者认为这种心态⑦无助于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学术研究的正面提升。 笔者在此提出两个重视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理由。其一,尽管近代媒介由外籍人士输入,近代新闻事业的确立过程由外部力量所启动,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制与水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受容面”⑧,即外来的种子撒落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又是受到什么样的“气候条件”的制约。其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不仅对近代、现代甚至对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都具有深刻的影响⑨。 二、“开元条报”———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报 中国古代当然有报刊活动,但最早的报刊 λυ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较早的代表性的观点是戈公振先生的“汉代说”,但延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此说为方汉奇先生的“唐代说”所取代,其后李彬对其师之“唐代说”有所修正 λ?。稍早于方先生的研究,台湾学者朱传誉先生持较谨慎的“宋代说” λω。但大抵而言,至上世纪末,似乎关于中国古代报刊活动开创期的讨论告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六)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作业时间:月日 1.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层次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手工业产品反映出丝织业的发展,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与其他贵族的差异,说明封建礼制对贵族丧葬的规范,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故C项正确;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强化了等级制,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排除。 2.汉代盐铁官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由此可见,盐铁官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可知,盐铁官营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C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仅就盐铁官营一项体现不出汉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排除D项。 3.下图《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B.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传播活动溯源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官报的讲解,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中国传播活动的缘起和早期报纸的出现与发行的情况,同时能够重点掌握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为主。 ●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古代传播活动的各种手段 2、了解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3、熟练掌握最早的官报的出现和发行制度 4、重点掌握“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的情况 5、了解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 本次课是全书的起始部分,主要就是使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代传播活动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无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是有关“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的内容。 ●授课内容: 一、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口头传播,如谣谚;木椟(如图);秦始皇四十字诏书(秦始皇四十字诏书,被许多新闻史家认为是秦朝官方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的新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制,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其他的还有甲骨文和金文。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纸片、木简、烽火台;布告。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节度使办事机构:邸->进奏院;负责人:进奏官、邸吏;进奏院传发报状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奏章,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不定期;有官文书痕迹;信息属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筛选信息。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3、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官方的传播活动:除“报状”、“进奏院状”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等; 非官方的传播活动: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民间的传播活动。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 1、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始于什么时间?都有哪些传播手段?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3、唐代的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 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试题考核方式 以填空题为主,名词解释“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参考资料: 黄瑚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对宋代官报“邸报”和民间“小报”的讲解,使同学们能够掌握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基本要求: 1、掌握宋代官办的“邸报”和其发行制度 2、掌握宋代的“小报”和官方

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含解析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5、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曾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 A.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6、《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