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糖代谢对匍匐茎发生与块茎形成的影响

马铃薯糖代谢对匍匐茎发生与块茎形成的影响
马铃薯糖代谢对匍匐茎发生与块茎形成的影响

马铃薯糖代谢对匍匐茎发生与块茎形成的影响选用早、中、晚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克新13、延薯4分为试材,以试验地测量取样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田间常规生产模式研究植物内部糖物质学谢规律,通过对不同成熟期的马铃薯品种出苗后5~30d即匍匐茎发生到膨大形成块茎始期,各部位形态和物质积累指标、各种糖分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研究糖分物质学谢对马铃薯匍匐茎发生及块茎形成的影响机理,为提高马铃薯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匍匐茎发生和块茎形成过程中马铃薯形态指标和物质积累因品种不同变化幅度和峰值

大小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变化规律均呈现上升的一致趋势。

其中叶片数、匍匐茎数在出苗后5~10d、25~30d增幅较大;叶面积、株高、地上茎干重、匍匐茎重、根体积在出苗后15~20d增幅最大;叶片干重在10~15d、25~30d增幅较大;克新13和延薯4分的匍匐茎数量显著高于费乌瑞它;延薯4分的匍匐茎干重和地下茎干重则显著高于其它两品种;苗后30d为匍匐茎形成块茎关键期,结薯率达41.38%~54.29%,早熟品种结薯率显著高于中晚熟品种。2.不同马铃薯品种匍匐茎发生过程中叶片、叶柄糖分物质及相关酶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其中蔗糖、葡萄糖、SPS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N”型,蔗糖转化酶、果糖、可溶性糖、SS活性呈降低-上升-降低,还原糖呈降低-上升的变化规律。

叶片、叶柄糖分物质及相关酶的数值及变化幅度因品种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叶片蔗糖含量苗后15d最高;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叶片的果糖、匍匐糖的含量和叶柄可溶性糖含量(出苗5d后)显著高于中晚熟品种;延薯4分叶柄还原糖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苗后5~10d费乌瑞它叶片淀粉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后期则克新13增加最显著;苗期SPS、SS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两种酶峰谷值交替出现;延薯4分叶片和

克新13叶柄转化酶各时期均显著高于费乌瑞它。

3.块茎形成过程中匍匐茎的蔗糖、可溶性糖、SS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果糖、葡萄糖、蔗糖转化酶活性呈降低-上升-下降-上升,还原糖、SPS活性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和叶柄淀粉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似,匍匐茎中淀粉含量变化较剧烈。其中匍匐茎的SS在出苗后5~15d变化剧烈;延薯4分匍匐茎蔗糖含量各时期(除25d低于其它品种外)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费乌瑞它果糖、可溶性糖(苗后25d除外)、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品种;克新13匍匐茎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其它品种;费乌瑞它根系转化酶活性始终高于延薯4分。

4.匍匐茎发生和块茎形成过程中不同部位其它生理特性变化趋势不同,但叶绿素含量、根活力均呈现较一致的变化特点,叶绿素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根活力呈“∽”型;叶片、叶柄、匍匐茎硝态氮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根系硝态氮恰相反;叶片、叶柄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N”型,匍匐茎呈“W”型。综上所述,

增加叶面积和叶片糖分物质积累可促进匍匐茎的发生,匍匐茎发生过程中叶片的SPS在蔗糖合成中起主导作用,转化酶起转化分解作用;在匍匐茎中SS和SPS两

种酶同时对蔗糖合成起重要作用,糖的积累和淀粉的合成是块茎发生和形成的重要标志。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图1略)。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 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根据目前各地马铃薯收获情况看,2008年我国马铃薯产量较2007年增产已成定局,2008年9月农业部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公布,2008年南方冬种马铃薯比2007年扩大20万hm2。 我国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是政府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马铃薯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旱作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 2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2001年温家宝总理对马铃薯产业批示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马铃薯加工业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处于迅速开拓和提升的时期,小土豆正在成长为大产业。 第一,适用于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得到了开发和推广。目前,我国已培育、引种和选育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四大系列约20余个专用品种,主要包括高产型、早熟型、油炸型和高淀粉型品种。一批适合淀粉、全粉、油炸食品加工需要的新品种正在按专用化要求批量生产和供应市场。 第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的马铃薯薯条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数十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百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由过去的几家发展至3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千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冈。 第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具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带动优势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加工业均不同程度地按“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马铃薯产区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大多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和管理。目前,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内蒙古华欧、云南润凯、宁夏北方及四川光友等一批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

生化实验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还原糖含量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量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来测量还原糖的含量. 2、学会使用721精密型分光光度计。 3、熟练容量瓶、移液管等简单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 1、还原糖是指含有醛基或者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还原糖,多糖中有乳糖和麦芽糖等是还原糖,而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糖。DNS即3,5-二硝基水杨酸中含有的硝基使其有较强的氧化性,与醛基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3-氨基-5硝基水杨酸。反应方程式如下: 2、不同浓度的还原糖液与DNS反应时,生成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不同,导致反应后液体颜色深浅不同。在分光光度计下测量标准梯度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与DNS反应后液体的OD540(波长为540nm条件下样液的光密度值),做出OD540——还原糖含量标准曲线,对于未知样品的测量,只需将OD540带入图像,找到相应的还原糖含量值即可。 3、本实验总糖的测量步骤中,因为样品(面粉)主要由淀粉构成不能与DNS直接反应,所以需要用酸水解法将淀粉降解为单糖进行测量。淀粉由单糖缩合产生,在降解过程中会引 入水分子,所以计算总糖的质量时,应除去水的质量。M葡萄糖=180,M水=18,由于淀粉的 =0.9倍。碳链极长,忽略链末端本身含有的一个水分子,则淀粉的质量为还原糖质量的180?18 180 三.试剂(配制方法) 提前配制试剂 DNS(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6.3g 3,5-二硝基水杨酸和262ml 2mol/L NaOH加到热酒石酸钾钠的热溶液中(182g酒石酸钾钠溶液溶于500蒸馏水中),再加5g重结晶酚和 5g亚硫酸氢钠于其中,搅拌溶解,冷却后定容到1000ml,储存于棕色瓶中。 碘化钾—碘试剂:称取5g碘10g碘化钾溶于100ml蒸馏水中。 酚酞试剂:0.1g酚酞溶于250ml 85%的乙醇中,棕色瓶储存。 6mol/L HCl 溶液 10% NaOH 溶液 面粉样品 0.5mg/mL葡萄糖溶液:精确称取105℃烘至恒重的葡萄糖0.5g,用水定容到1000ml。 四. 实验仪器 (一)每组配置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马铃薯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适应性强、栽培模式多、经济效益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谷物类食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 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马铃薯品质的好坏和产量高低关键在种 薯。因此,马铃薯种薯产业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孟加拉国、波兰、法国和白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大马铃薯生产国。其中,荷兰是全球第 一马铃薯种薯出口大国,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种薯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种薯生 产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种薯单产达到30?35t/hm2,所种植种薯的75%用于出口,是农作物中产量、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作物。 1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英国、荷兰主要以田间无性系筛选的方法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 种薯,而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种薯生产国家都采用茎尖脱毒、分生 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种薯。 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成熟和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种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质量保证。在荷兰,利用无性系选择、无性系快速繁殖、种薯催芽播种、种薯生产合理密植、测土精准施肥、GPS精细播种、GPS引导机械中耕 和除草、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应用、晚疫病防治专家预警系统、适时灭 秧等多种生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及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第一马铃薯种薯 出口大国。美国的爱达荷州被誉为“马铃薯之州”,驰名世界,该州马铃薯年种 植面积约15万hm2,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面积和产量都占全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爱达荷州马铃薯普遍丰产的原因也与其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 3、马铃薯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 完善的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为种薯生产和质量定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荷兰发达的种薯产业与其健全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关系密切。在荷兰,承担种薯检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服务公司(NAK )。该组织是荷兰农业部指定的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及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的个人和组织,必须得到NAK的批准。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委员会为其制定的检测标准和规则,该检测标准应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被列在

第六章 马铃薯

第六章马铃薯 第一节概述 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马铃薯是宜饲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 2.淀粉含12%~22%,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 3.块根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提供的事物热量高于所有的木谷类作物。 4.可以制作淀粉、糖精、葡萄糖、酒精等工业产品,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 5.还是多种家禽和家禽的优质饲料。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一)马铃薯的分布与起源 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是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 马铃薯是第四大农作物。分布世界五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主产过为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波兰,占世界的60%。 我国主产区为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占全国的90%以上,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种植面积64.64万hm2黑龙江省种植面积为24万hm2,占全国6.2%。

(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三、北方一作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分,内蒙古、河北 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2.中原二作区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实行春、秋二季栽培。春季多为商品薯生产,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与其他作物间套作。 3.南方二作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秋播后冬播,栽培的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薯出口基地。 4.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云、贵、川、西藏等省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山区。本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区域广阔,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马铃薯在本区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培类型。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155.9万hm2,总产8701kt,平均单产5.58t/hm2,1982年全国栽培面积245万hm2,平均单产9.7t/hm2,1995年以来,发展很快,2000年全国栽培面积472.3万hm2,总产66282kt,平均单产14t/hm2。 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马铃薯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 (一)根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芽眼根后节根,分枝能力强,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cm,是主体根系,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展的不定根,分布在表土层。(图10-1) 马铃薯根系分布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根系,属于直根系。

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 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

马铃薯块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马铃薯块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介绍了衡量马铃薯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并分析了影响马铃薯块茎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长条件等,以期为提高马铃薯块茎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块茎;品质;影响因素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Solanaceae L.)茄属(Solanum L.)草本双子叶植物,是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除作为粮食蔬菜外,马铃薯还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和多种家畜家禽的优良饲料。马铃薯的价值与块茎品质紧密相关,且主要取决于块茎成分。马铃薯块茎鲜重的24%左右是干物质,以淀粉为主,另外,还包括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 1马铃薯品质性状概况 淀粉是衡量马铃薯品质的主要指标。块茎鲜重的18%左右是淀粉,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达80%,直链淀粉约占20%。马铃薯淀粉结构松散、结合力弱,含有天然磷酸基团,这些特点使其具有糊化温度低、糊浆透明度高、粘性强的优点,因此,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 马铃薯块茎中粗蛋白质含量在2%左右,包括游离氨基酸和酰胺酸,纯蛋白质含量仅占粗蛋白质含量的1/3 ~ 1/2[2]。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大部分可溶于水,属于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人体需要基本相符,容易吸收和利用。马铃薯虽然不是生产蛋白质的主要原料,但目前块茎蛋白质含量已经成为衡量马铃薯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马铃薯块茎糖分主要以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和蔗糖为主,其含量在低温储藏期间会增加。马铃薯食品加工业对油炸薯条(片)加工原料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含量要求不高于鲜重的0.4%。在马铃薯加工过程中,块茎中的还原糖会与含氮化合物的α-氨基酸之间发生非酶促褐变的美拉德反应,致使薯条(片)表面颜色加深为不受消费者欢迎的棕褐色[3]。因此,还原糖含量的高低成为影响炸条(片)颜色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衡量马铃薯能否作为加工原料最为严格的指标。

实验一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目的 1.掌握还原糖定量测定的基本原理; 2.学习比色定糖法的基本操作;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 在碱性的条件下,还原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共热,3,5-二硝基水杨酸被还原为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物质),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nm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消光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分别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 1.仪器: (1)25ml刻度试管(2)玻璃漏斗(3)三角瓶(4)100ml容量瓶3个(5)刻度吸管(1ml,2ml,3ml)(6)恒温水浴(7)沸水浴(8)电子天平(9)分光光度计2.试剂; (1)1mg/ml葡萄糖标准液(2)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3)碘碘化钾溶液(4)酚酞指示剂(5)6ml/L HCI (6)6ml/L NaOH 3.材料:食用面粉 四.操作步骤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min,用试管塞塞住试管口,颠倒混匀。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调零,分别读取1~6号管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样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1)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准确称取3g使用面粉,放在100ml三角瓶中,先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50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中保温20min,使还原糖浸出。过滤,用20ml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作为还原糖待测液。 (2)样品中总糖的水解和提取:准确称取1g使用面粉。放在100ml的三角瓶中,加入10ml 6mol/L HCI及15ml蒸馏水,置于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待三角瓶中水解液冷却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以6mol/LNaOH中和至微红色,过滤,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三角瓶及滤纸,将滤纸全部收集砸1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精确吸取10ml 定容过的水解液,移入另一100ml的容量瓶中,以水稀释定容,混匀,作为总糖待测液。 六、结果处理 (1)由管○1、○2吸光度平均值在葡萄糖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还原糖毫克数为:0.167mg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教学内容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 学院:园艺学院 班级:园艺092 姓名:马克 学号:2009010507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消费大国近期马铃薯产业 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消费旺盛,对外贸易活跃。其发展都朝着有利于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销售情况生产与销售特点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面积规模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使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

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播种面积为466.34 hm2 ,折粮(马铃薯产量按5kg折1kg粮食计算)总产量为1415.60万吨。2009年播种面积达到508.8万hm2,折粮总产量有1464.6万吨。而201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了7808万亩和8154万吨,较前几年大幅度增加。 2.主要产地及其所占比例 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可分为4个具有特点的类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主产区为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1/3。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而近年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心总体呈现西移南移趋势,区域比较优势呈现东部下降西部增强的趋势。目前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的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的经典化学方法都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的。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的应用最广。本实验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的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的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CHO COOH │ CHO ││CHOH │Cu+(CHOH)4 →(CHOH)4 +│+Cu2O↓ CHO ││CHOH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100 ml、250 ml (2)三角瓶250 ml (3)碱式滴定管50 ml或25 ml (4)烧杯100m1 (5)吸管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15.00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

不同生态环境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分析

不同生态环境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分析 张凤军1,张永成2*,田 丰1 (1.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 收稿日期:2006-10-20 基金项目:青海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6-N-129)作者简介:张凤军(197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铃薯遗传育种。 *通讯作者:E-mail:yongchengzhangzy@tom.com 随着西方快餐和休闲食品的悄然兴起,油炸薯条、油炸薯片正被中国人所接受,市场越来越好,马铃薯油炸食品加工业(主要是炸薯条、薯片)也应运迅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马铃薯油炸食品加工的原料薯的需求量日趋增加[1-2]。油炸食品加工的马铃薯品种要求块茎还原糖含量低于0.4%。如果还原糖含量太高,在加工炸薯条、薯片时,还原糖在高油温下与α-氨基酸产生Maillard反应,容易使产品色泽变黑,味变苦[1-3]。 作为加工原料的块茎还原糖含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气候条件和成熟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还原糖含量[4]。本文拟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还原糖含量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品种的适应栽培区域,从而为良种区域化、合理引种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马铃薯加工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参试品种选用2005年国家马铃薯区域试验西 北组试验品种,分别为青97-1-38、90-2-10、 L9810-18、鄂95P3-3、中薯36和陇薯3号。 1.2试验方法 试验为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分别为品种 和地点。品种为6个,地点为7个,分别设在青海省的西宁、海南州,甘肃省的定西、天水,宁夏的固原、西吉、隆德7个试验点;试验设重复3次,小区面积21m2,5行区(行距为0.7m,株距0.3m,行长6m),每小区播种100株,同一试验方案在7个不同生态条件下同步进行。试验所用分析材料均为各试验点田间统一收获的块茎。除西宁外,其他各点的试验材料均由各地在收获后及时寄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窖内贮藏,窖温保持在4 ̄10℃,等材料全部到齐后,在一周内测定完成。还原糖测定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5-6]。数据处理采用DPS(DataProcessingSystem)数据处理系统,平均数的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法(SSR)[7]。 2 结果与分析 2.1 还原糖含量测定结果方差分析 对各参试品种在不同地区的还原糖含量进行测 定,其结果平均值列于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还原糖含量在0.4% ̄0.6%之间的品种有青97-1-38、90-2-10、鄂95P3-3和中薯36,还原糖含量在0.7% ̄0.8%之间的有陇薯3号和L9810-18。经对各试点的还原糖含量进行统计,还原糖含量最低的试点为宁夏固原,其次是宁夏西吉,还原糖含量在0.8%~0.9%之间的有甘肃天水、宁夏隆德、青海西宁和甘肃定西,青海海南试点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0.913%。对表1的原始资料进行方差分析[8]结果列于表2。 摘要: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还原糖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 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625%,鄂95P3-3最低,为0.458%,陇薯3号最高,为0.832%;7个地点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625%,宁夏固原最低,为0.433%,青海海南最高,为0.913%。鄂95P3-3和青97-1-38这两个品种的回归系数均<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关键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生态环境;方差分析;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35(2007)01-0015-04

还原糖含量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还原糖含量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微量法 注意: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货号:BC0235 规格:100T/48S 产品内容: 试剂一:液体100mL×1瓶,4℃保存; 试剂二:液体20mL×1瓶,4℃保存; 标准品:粉剂×1支,4℃保存,含10mg无水葡萄糖(干燥失重<0.2%),临用前加入1mL蒸馏水溶解备用,4℃可保存1周,或者用饱和苯甲酸溶液溶解,可保存更长时间。 标准品准备:将标准品用蒸馏水稀释至0.3、0.25、0.2、0.15、0.1、0.05mg/mL。 产品说明: 还原糖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中。植物体内的还原糖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是最常见的单糖和双糖,其中葡萄糖和果糖不仅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底物,也是进一步合成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底物。 加热促进碱性溶液中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与还原糖生成棕红色氨基化合物,在540nm有特征吸收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还原糖含量与540nm吸光度成线性关系,根据标准曲线,即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量。 试验中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水浴锅、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玻璃比色皿/96孔板、研钵、蒸馏水。 操作步骤: 一、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 1、细菌或细胞的处理:收集细菌或细胞到离心管内,离心后弃上清;按照细菌或细胞数量(104个):试 剂一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试剂一),超声波破碎细菌或细胞(冰浴,功率20%或200W,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转移到有盖离心管中(防止加热

时水分散失),80℃水浴中40min并且振荡8~10次,8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供测定用。 2、组织的处理:按照组织质量(g):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 试剂一),冰浴匀浆,转移到有盖离心管中(防止加热时水分散失),80℃水浴中40min并且振荡8~10次,8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供测定用。 3、血清(浆)的处理:按照血清(浆)体积(mL):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取0.1mL血 清(浆)加入0.9mL试剂一),冰浴匀浆,转移到有盖离心管中(防止加热时水分散失),80℃水浴中40min并且振荡8~10次,8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供测定用。 二、测定操作表: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540nm,蒸馏水调零。 2.在EP管中加入下列试剂: 试剂(μL)对照管测定管标准管空白管样本175175-- 标准液--175 试剂二-125125125 蒸馏水125--175混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盖紧,防止水分散失),取出后立即冷却至室温,混匀。取200μL至微量玻璃比色皿或96孔板中,540nm波长下读取标准管、对照管、测定管和空白管吸光值。计算ΔA=A测定-A对照。 根据标准管的浓度和吸光度(A标准管-A空白管)建立标准曲线,x为吸光值,y为标准品浓度(mg/mL)。注意: 1.每个测定管需设定一个对照管。 2.如果ΔA大于2,需要将样本用试剂一稀释,计算公式中乘以相应的稀释倍数。 还原糖含量计算: 1、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即将ΔA(A测定管-A对照管)带入x计算出y值。 2、按样本鲜重计算: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测定的一种方法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测定的一种方法 梅文泉,隋启君,佴 注,汪禄祥,刘家富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 昆明 650223〕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因其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含量在0104%~210%。还原糖含量是决定马铃薯块茎是否适合加工的重要指标。油炸马铃薯薯片或薯条要求成金黄色,但马铃薯块茎中较高的还原糖含量会使油炸马铃薯薯片或薯条颜色变为褐色,甚至变为黑色,严重影响其商业价值。马铃薯块茎中理想的还原糖含量约为鲜重的012%以内,用于炸片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不应超过0133%,用于炸薯条的不应超过015%〔1〕。在同一品种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会随着其储藏温度、储藏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马铃薯块茎在10℃以下的低温储藏,其还原糖含量会明显增加。因此,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的测定,对于评价马铃薯加工品质、保障加工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前马铃薯中还原糖的测定主要采用国家标准G B6194—86〔2〕或砷钼酸比色法〔3〕。经笔者多次试验,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在015%以上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含量在012%~015%时,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大;含量小于012%时,用国家标准方法不能检出。用砷钼酸比色法可以测定马铃薯块茎中小于012%的还原糖含量,但这种方法需多种试剂,而且操作过程极为烦琐。本方法参考有关文献〔4〕,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马铃薯块茎中的还原糖含量。这种方法可测定马铃薯块茎中小于012%的低还原糖含量,而且测定范围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快速,可以满足测定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的需要。 1 实验方法 111 仪器 飞利浦HR2839型组织捣碎机;7230G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112 试剂 (1)乙酸锌溶液:219g/L水溶液。 收稿日期:2003-02-12 (2)亚铁氢化钾溶液:106g/L水溶液。 (3)葡萄糖标准液:110mg/ml,配前葡萄糖于98~100℃烘箱中烘至恒重。 (4)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615g3,5—二硝基水杨酸溶于少量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2m ol/L氢氧化钠溶液325ml,再加入45g 丙三醇,摇匀,定容。 113 测定步骤 (1)提取 样品洗干净,擦干,切碎,称取100g,加100m l 水,在组织捣碎机中捣碎,称取捣碎液100g(实际含样品50g),置250m l容量瓶中,加水至200m l左右, 80℃水浴中提取015小时,其间摇动数次。取出立即加入2m l乙酸锌溶液和2m l亚铁氢化钾溶液,摇匀,冷却,定容,过滤,滤液备用。 (2)绘制标准曲线 用移液管准确吸取0,1,2,3,4,5,6ml葡萄糖标准溶液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补充至10ml,加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215ml,摇匀,置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后以流水冷却,20分钟后比色,用试剂空白调零,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吸光度值作纵坐标,葡萄糖标准溶液系列中葡萄糖含量(mg)作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样品测定 用移液管吸取样液5ml(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低时吸取715~10ml),用蒸馏水补充至10ml,以下同标准曲线。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标准曲线 标准溶液系列吸光度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标准溶液系列吸光度测定结果 葡萄糖量 (mg) 110210310410510610吸光度010600112801217012950136801450 32 2003年第3期 云南农业科技

当前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马铃薯的生长条件是由大自然和种植者提供的。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生物,免不了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气候也经常骤然变化,种植者的管理也有不及时或达不到要求的时候。由于环境条件的作用,就会使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使产量和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了解这些问题,及早采取一定的措施,就能减少、减轻或避免问题的出现,达到丰产优质的目。 (一)种性退化现象 马铃薯连续种植几年后,常会出现植株矮化、丛生、长势衰退,或叶片卷曲、皱缩、变脆、变色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环斑、条斑,或叶脉黑褐色、坏死、叶子脱落,严重的全株枯死。它的块茎长得越来越小,有的块茎切开后薯肉上有褐色网纹,甚至坏死。特别是在马铃薯生长季节气温较高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新从种薯生产部门调进的种薯,在第一年种植时则很少有这种现象出现。人们把马铃薯种植中自然出现长势衰退、茎叶病态、产量质量降低的现象,叫做马铃薯种性退化现象。 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多种传染性病毒病对马铃薯的侵染所造成的。这些病毒通过健康植株与带病植株茎叶的接触和摩擦,昆虫特别是蚜虫和跳甲的咬食,或刺吸病叶汁液后再咬食或刺吸健株叶片,就把病毒传给了健康植株。通过工具和人的衣物碰撞等也能传毒。健康植株受

感染后,病毒会在植株体内繁殖,增加数量,并在体内活动,引起不同症状。病毒也会积累在块茎中,经过块茎的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并且数量越积累越多,病毒种类也随之增加。所以,危害逐年加重,使马铃薯的种性丧失。这就是为什么马铃薯种植时间越长、退化越厉害、减产越多的原因。 科学家发现,病毒病的发展与温度有关。温度低,病毒增加慢,在马铃薯植株中发展也慢;温度高,病毒增殖快,在马铃薯植株中引起病状也快。这就是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度的南方,马铃薯退化快,而在高纬度、高海拔、低温度的北方,马铃薯退化慢的原因。 科学家还发现,使马铃薯受感染的病毒,在茄科植物和烟草等植物上也有,说明它的毒源是比较多的。但是,马铃薯体内感染的病毒,在幼龄部位也就是新芽或茎的尖端,含病毒量最少或者投有病毒。 侵染马铃薯的除病毒外还有类病毒,目前发现的病毒和类病毒巳达2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5~6种,类病毒有1种。引起退化最严重的有卷叶病毒、轻花叶病毒和重花叶病毒,还有纺锤块茎类病毒。如果马铃薯不被感染上述几种病毒或类病毒,就能健康生长,获得高产。 (二)品种混杂现象 在有自留种薯习惯的地方,连续使用几年后的种薯,在田间所长出的植株除了出现退化现象外,还常常出现不同于原品种的

DE测定(还原糖含量测定)

6.2.2 DE值 6.2.2.1 试剂 a) 次甲基蓝指示液10g/L:称取1.0 g次甲基蓝(C16H18ClN3S·2H2O),溶解于水并稀释至100ml; b) 葡萄糖标准溶液2g/L:称取于100±2℃烘干至恒重的无 水葡萄糖0.5000g,称准至0.0001g,加水溶解,洗入250 ml容量 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C)费林溶液:按GB603配制。 标定:预滴定时,先吸取费林试剂Ⅱ,再吸取费林试剂Ⅰ各5.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水20ml,加入玻璃珠3粒,用50ml 滴定管预先加入24ml葡萄糖标准溶液(b),摇匀,置于铺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加热,控制瓶中液体在120s±15s内沸腾,并保持微沸,加2滴次甲基蓝指示液(a),继续以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 直至蓝色刚好消失为其终点,整个滴定操作应在3min内完成。正式滴定时,预加入比上述滴定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少1ml,作平行试验,记录消耗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总体积。取其算术平均值。 RP=m1×v1/250 式中:RP——斐林溶液Ⅱ、Ⅰ各5ml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g; m1——称取基准无水葡萄糖的量,g v1 ——消耗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总体积,mL 250——配制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总体积,mL。 6.2.2.2 测定 a) 样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称准至0.0001g(取样量以每100ml样液中含有还原糖量125-200mg为宜),置于50ml小烧杯中,加热水溶解后全部移入250ml容量瓶中,冷却至室温,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b) 预滴定 按标定费林溶液操作,先吸取费林试剂Ⅱ,再吸取费林试剂Ⅰ各5.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水20ml,加入玻璃珠3粒,用50ml滴定管预先加入一定量的样液(a),将锥形瓶置于铺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加热至沸,控制在120s±15s内沸腾,并保持微沸,以样液继续滴定(滴加样液的速度约为每两秒1滴),至溶液蓝色即将消失时,加入2滴次甲基蓝指示液,再继续滴加样液直至蓝色刚好消失为其终点,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

马铃薯蛋白质含量测定与比较1

马铃薯蛋白质含量测定与比较 要:通过试验测得马铃薯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还原糖的含量,并对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试验方法进行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简单比较,了解了马铃薯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1 9 7 2 年加拿大的K a ld y 研究表明: 蛋白质含量以大豆最高, 其次为玉米及马铃薯。马铃薯含有维生素种类多, 含量较为丰富。马铃薯块茎内含糖量较高, 一般为13.9%—21.9% , 其中淀粉约占85% 左右[1]。此试验测定了一种马铃薯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的含量。初步了解了马铃薯的一些性状及含量特性。 2.马铃薯蛋白质含量测定---------G-250 法 2.1.试验材料马铃薯 2.2.试验方法 a.取新鲜马铃薯2g 放入研钵中,加入2ml 水匀浆,再用6ml 水分次洗涤研钵。 b.放置大约20min c.用离心机(4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定容至10ml。 d.吸取提取液0.1ml(重复一次)加入5ml G-250,放置2min,在595nm 处比色,以H2O 做空白对照。

2.3.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公式: 样品蛋白含量= A *离心后体积/样品重 结果: 样品蛋白含量= 2.3.2.结果比较与分析不同马铃薯蛋白质试验测定方法,不同马铃薯品种,马铃薯生产地等条件不同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可是同一品种在贮藏期间蛋白质含量变化差异不显[4] 著,而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除了考马斯亮蓝G-250 法,还有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等。试验表明, 利用直接提取法所获得的马铃薯块茎蛋白质, 不仅含量最高(蛋白质干重5.54mg), 而且电泳后得到的蛋白条带数量最多(达到15条), 蛋白条带清晰可见[2]。经对各试点的蛋白质含量进行统计,各试点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均介于1.8% ~3% 间。其中甘肃定西试点的平均蛋白[3] 质含量最高为2. 68%, 青海海南州试点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最低1.86% 。我测定的马铃薯蛋白质含量仅为0.402% 。我分析试验结果过低的原因是我试验操作不熟练以及所选用的方法和试剂不够灵敏,以及分光光度计比色皿上有污渍使光透性变差。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实验器皿清洗干净引入了干扰此法测定的物质,例如去污剂和NaOH 等。此外标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国标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1) 食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直接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滴定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还原糖在碱性环境下将铜盐还原为氧化亚铜,加硫酸铁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铜盐,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计算氧化亚同含量,再查表得还原糖量。 2.适用范围 GB5009.7-85,本法适用于所有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以及通过酸水解或酶水解转化成还原糖的非还原性糖类物质的测定。 3.仪器 (1)滴定管 (2)25ml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 (3)真空泵 (4)水浴锅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4.1 6 mol/L盐酸:量取5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00 ml。 4.2 甲基红指示剂:称取10mg甲基红,用100ml乙醇溶解。 4.3 5 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4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34.639g 硫酸铜(CuSO4·5H2O),加适量水溶解,加0.5ml硫酸,再加水稀释至5 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 4.5 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与50g氢氧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 4.6 精制石棉:取石棉先用3mol/L盐酸浸泡2~3天,用水洗净,再加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3天,倾去溶液,再用热碱性酒石酸铜已液浸泡数小时,用水洗净。再以3 mol/L 盐酸浸泡数小时,以水洗至不呈酸性。然后加水振摇,使成微细的浆状软县委,用水浸泡并贮存于玻璃瓶中,即可用做填充古氏坩埚用。 4.7 0.1000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4.8 1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g 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9 硫酸铁溶液:称取50g硫酸铁,加入200ml水溶解后,慢慢加入100ml硫酸,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L。 4.10 3mol/L盐酸:量取3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20ml。 5. 操作方法 5.1 样品处理: 5.1.1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0.5~2 g固体样品(吸取2~10 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摇匀。加入1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4 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 0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此步骤目的是沉淀蛋白) 5.1.2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注:如果蒸发时间过长,应注意保持溶液pH为中性),移入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3 含多量淀粉的食品:称取2~10 g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200 ml水,在45℃水浴中加热1 h,并时时振摇。(注意:此步骤是使还原糖溶于水中,切忌温度过高,因为淀粉在高温条件下可糊化、水解,影响检测结果。)冷却后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吸取200 ml上清液于另一250 ml容量瓶中,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4 含有脂肪的食品:称取2~10 g样品,先用乙醚或石油醚淋洗3次,去除醚层。加入50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5 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后,移入250 ml容量瓶中,并用水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 5.2 样品测定: 吸取50ml处理后的样品溶液,于400ml烧杯中,加入25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25ml乙液,于烧杯上盖一表面皿,加热,控制在4min内沸腾,再准确煮沸2min,乘热用铺好石棉的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抽滤,并用60℃热水洗涤烧杯及沉淀,至洗液不成碱性为止。(注:还原糖与碱性酒石酸铜试剂的反应一定要在沸腾状态下进行,沸腾时间需严格控制。煮沸的溶液应保持蓝色,如果蓝色消失,说明还原糖含量过高,应将样品溶液稀释后重做。)将古氏坩埚或垂融坩埚放回原400ml烧杯中,加25 ml硫酸铁溶液及25ml水,用玻棒搅拌使氧化亚铜完全溶解,以0.1mol/ L高锰酸钾标准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 同时吸取50ml水,加与测样品时相同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硫酸铁溶液及水,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实验。 6. 计算: X1=(V-V0)×N×71.54 (1) 式中:X1--样品中还原糖质量相当于氧化亚铜的质量,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