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最新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最新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2012.04

基本知识点:

绪论

1.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

2.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作预测预报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

第一章:大气

1.干洁大气: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大气中除去水汽、液滴、和固体杂质以外的真个混合气体)。干洁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分别占有体积比的78%和21%,而氩约占1%,其它气体所占甚少:二氧化碳0.03%,其它微量。

2.氮气。大气中的氮元素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大气放电过程及生物固氮。

3.氧气。氧气主要起氧化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4.臭氧。形成条件:足够的氧气浓度以及紫外线强度。空间分布:主要形成于地表上20~50Km 大气层内,并随气流向下集中,在20~25Km高度上形成臭氧层;臭氧不稳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分解加速,所以温度高的赤道地区臭氧浓度较低,最高位于副极地地区。环境中作用:吸收中短波紫外线;杀菌消毒;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春季臭氧含量最大,秋季最小。

5.二氧化碳。大气中的CO2除小部分是原始大气形成火山喷发时释放的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氧化作用的产物。在环境中的作用:温室效应、光合原材料。

6.温室效应:CO2对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形成所谓的~。

7.水分。来源:地表潮湿物体的蒸发蒸腾,并随气流向周围扩散。分布:高温潮湿地区含量高,低温干燥地区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作用:1.水汽是大气中常温常压下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2.水汽是大气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载体;3.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

8.杂质。包括灰尘、烟粒、盐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悬浮的液滴、冰晶等。来源:自然源与人工源。作用:1.吸收、阻挡太阳辐射;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3.参与水汽凝结,为其凝结核;

4.对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大危害。

9.污染/污染物:某些物质的增加使得环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称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造成污染的物质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酸雨和酸雾,温室效应。

10.大气层的厚度:物理上界: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极光)的最高高度,约1200Km;临界高度:相当于星际物质密度的高度,约3000Km(2000-3000);

11.大气层的分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等五层。

12.对流层。厚度:随对流强弱而不同,对流强则厚度大。物理性质: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0.65℃/hm;2.对流强烈;3.温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常发生大规模的平流现象;4.约拥有3/4的大气质量及几乎全部的水汽。

13.平流层。范围:对流层顶到约55Km高度空气层。特点: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臭氧浓度较高,有一臭氧层存在;3.水汽含量极少,偶尔会凝结成云。

14.中间层。厚度:55Km~85Km特点: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到顶部可达-100℃;2.顶部在白天出现电离现象,夜晚消失;

15.电离层。高度:85Km~800Km特点:1.空气呈高度电离状态;2.温度随高度急剧增加,到300Km 处,温度可达1000℃,再上,温度增加不明显;3.反射无线电波;4.空气非常稀薄。

16.大气外层(散逸层)。高度:800Km~3000Km;特点:1. 温度很高,在1000℃以上;2. 高度电离;3. 粒子不停地向宇宙空间逃逸。

17.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周期性变化。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

不断增大,空气中CO2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物上方的CO2浓度达到最低值;午后,随空气温度下降,呼吸速率加快,使CO2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层中CO2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一年中,CO2浓度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CO2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第二章:太阳辐射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辐射是以光子形式存在的,每一光子的能量为:e =hν=hC/λ,h=6.63*10-34 J.s

2.辐射强度:表示辐射强弱的物理量称作~。按照辐射方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称呼:辐出度:从物体表面向外发送的辐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发送的辐射能称辐出度。辐照度:某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受周围物体向其发送的辐射能。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穿过空间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黑体:能够吸收各波长的辐射能,吸收率为1;白体:能将辐射全部反射,反射率为1;灰体:吸收率介于0~1之间。

3.Stefan-Boltzman 定律。E =σT4,E黑体的辐射强度,T为其表面温度,σ= 5.67 * 10-8 w/m2k4

4.Wein定律。λmax =2897/T,T:物体表面温度,λmax:最大单色辐射波长。

5.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

6.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称~。太阳辐射光谱可以分成三个区域:紫外线区占总能量的约7%,可见光区占总能量的约50%,红外线区占总能量的约43%。

7.太阳常数:当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平行光线,单位时间穿过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数值上约1367±7 w/m2。

8.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平行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Sinh = sinφsinδ+ cosφcosδcosω,h: 太阳高度角φ:纬度,δ:赤纬,ω:时角。赤纬: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时角:以角度表示时间,即每小时15°,以正午的时角为0°,下午为正,上午为负。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于ω=0,前太阳高度角表达式可简化为h正午=90-φ+δ

9.日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所持续的时间称可照时间。

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把太阳光谱中0. 29μm以下的紫外辐射几乎全部吸收了)、散射作用(当散射粒子的尺度远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a<0.3λ/2π),称分子散射或瑞利散射,散射光分布均匀且对称)、反射作用(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埃尘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

11.直接辐射:自太阳表面发射,未被大气散射而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平行光的辐射强度称~。影响直接辐射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

12.散射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而使部分部分辐射自天空到达地表的称~。影响散射辐射数值变化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

13.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

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面一方面通过长波辐射向大气传递热量,同时,接收大气的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被地面所吸收的部分之差称~。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15.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的差值,称~(或地表辐射差额)。影响净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为太阳短波辐射,地面有效辐射由于地温和气温的变化不大,对其影响较小,所以太阳短波辐射强弱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基本上就决定了净辐射的日、年周期变化。

1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表的部分称为~。

17.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波长范围0.4~0.7μm。

18.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光合光量子数,数值单位是μmol/m2.s,测量仪器为光量子辐射仪。

19.植物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当一定光强

下的光合积累与呼吸消耗相平衡时,称此光强为植物的光补偿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但当光强达到一定程度时,净光合速率达到稳定甚至下降,此时的光强称光的饱和点。

20.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时间受到白天与黑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时间长度的影响,这种现象称植物的~。植物光周期类型:长日照植物-苹果、短日照植物-玉米、日中性植物-西红柿。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后期的低温对于其花芽分化及开花影响很大,可能造成其不能开花结果;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长日照作物:北种南引,延长生育期;南种北引反之。

21.光能利用率:作物固化的太阳能与生长期间到达田间的太阳能的比值。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间作套种、密度、行向行距等;水肥管理:营养均衡;环境调控。

第三章:温度(大气热状况)

1.气温是指离地面1.50米气层的平均温度。

2.土壤温度指的是0~20cm土层的温度。

3.体温即生物体表的温度,对于生物体来说,体温是直接反映其生理状态的外在特征。

4.日平均温度:以每天北京时02h、08h、14h、20h的温度值的算术平均来表示。

5.极端温度:包括极端最高(低)温度、某时段内最高(低)温度、平均最高(低)温度。

6.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或称之为温度日变幅。影响因素:纬度、季节、地形、土壤性质、天气。

7.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8.热容量(c v):单位容积土壤温度变化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J.m-3.℃-1)称作容积热容量。

9. 导热率(λ):在单位温度梯度的两个界面间,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能,称作导热率(J.m-1.s-1.℃-1)。

10.影响土表温度变化的因素。影响到达地表的总辐射数值大小的因子:纬度、季节、不同时刻、大气透明度、坡度、坡向。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颜色、植被、土壤含水量。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地表温度、空气温度、云状、云量、空气中尘埃。影响土壤热通量大小的因子:土壤类型、土壤湿度、空隙度、土层温度垂直梯度。影响地表蒸发速度的因子: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地表风速、地形、大气压。影显热通量大小的因子:气温垂直梯度、风场、空气湿度。

11.土壤温度的变化。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于午后13h左右,而最低温度出现于日出前后,一天中温度变幅即日较差,随纬度、地形、季节、离海远近、土壤性质、天气等而不同。年变化:一年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于七月,最低温度出现于一月,土温的年较差大小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年较差变大,另外也随着离海远近而有一定的差异,沿海小而内陆较高。垂直变化:土温随深度的增加,其振幅减小、位相落后,到某深度后,其日(年)较差为0称为日(年)恒温层。

12.热传导指的是物质系统(气体、液体或固体),由于内部各处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热能(内能)从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输运的现象。

13.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成为对流。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由对流(热力对流)和强迫对流(动力对流)两种。

14.平流:指空气的水平方向运动或其运动的水平分量。

15.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乱流。湍流一般发生于边界层空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相对运动。

16.气温垂直梯度:每升高1hm,空气温度下降的数值。

17.辐射逆温:由于下垫面夜间强烈辐射而形成的。

18.平流逆温:暖平流到达冷的下垫面,由于热交换而形成。

19.山地逆温:山区夜间山顶冷空气下滑迫使谷中暖空气抬升而形成。

20.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在其交界面形成。

21.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1利用逆温现象防霜冻(熏烟,逆温层空气层结稳定);2喷洒农药;3作物种植地块的选择;4昆虫的迁徙与逆温。

22.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作物的分布界限;影响作物的产量;影响到作物的生长期;影响作物的花芽分化;影响到作物的光合与蒸腾等生理活动。

23.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其共同特征:1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数值,而有一定的变化范围。2无论是生存、生长还是发育,其最适温度基本上是同一个变幅范围。3各种作物的最低温度不同,其温度的最低点之间差异很大,最低温度距最适温度的离差范围较大。4与最低温度比较,各种作物的最高温度指标彼此差异较小,而且最高温度与最适温度的数值相对比较接近。

24.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作物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累积称为~。

25.有效积温:活动温度和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的累积值称为~。25.积温的意义及应用: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作为物候期预测的重要依据;表示一个地区热量资源的重要统计量;安排农作物种植的重要依据;可作为灾害等级预测的参考因子。

26.调控温度的农业生产措施:塑料大棚、拱棚、网室、阳畦等;灌溉、熏烟;耕作松土;垄作、沟播;施有机肥等。

第四章:水汽

1.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数,记做a或ρw。单位为g/m3。

2.水汽压:水汽在大气中的分压称作~,以e表示,单位为hPa。水汽压与绝对湿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a=217×e / T。T为空气温度(绝对温标),单位为K。

3.饱和水汽压: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量是有限的,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在大气中的分压称为~。用E表示。纯水平面上饱和水汽压可以用下面半经验公式表示:E=E0×10^(7.5×t /(237.3+t))

4.饱和差:表示空气中尚能容纳的水汽量,表达式为:d=E-e

5.相对湿度:表示空气达到饱和的程度,表达式为:RH=e/E×100%

6.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指的是当空气中水汽压不变情况下,降低空气温度使空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7.水面蒸发的影响因素: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水汽压之差;水面上风速;溶液浓度;水面上大气压。

8.土壤蒸发三个阶段:重力水阶段、毛管水阶段、束缚水阶段。

9.农田水分蒸散: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蒸发与植物蒸腾同时存在,其共同消耗的水分称为~,简称蒸散。常用的估算办法主要:水分平衡法、桑斯威特法、彭曼法、鲍恩比法

10.辐射降温:夜间,地表通过地面有效辐射大量散失热量,温度下降,而接近于地表的空气温度随之而下降,此称之为辐射降温。

11.平流降温:暖空气流入到冷的下垫面,下层空气由于和地表的热量交换而降低温度,这种方式称为~。

12.混合降温:两团温度不同的未饱和空气相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称为~,它有可能使得空气达到饱和状态。

13.绝热降温:当空气团与外界热量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绝热。绝热的空气团作上升运动时,由于大气压减小,空气膨胀而作功,内能降低,温度下降,称为~。分干绝热和湿绝热两种形式,区别在于有无水汽凝结,其降温速率分别为每上升1hm,温度下降1℃和约0.5℃。

14. 露、霜。地表凝结面温度大于0℃凝结为露,反之为霜。形成的降温方式:辐射冷却。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夜晚晴朗微风的天气。雾淞形成原因:蒸发雾遇到冷的物体(树枝等)在其表面凝结而形成。雨淞形成原因:雨水在冷的凝结面上冻结而成。

15. 辐射雾:由于地面和近地层空气辐射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形成的有利天

气条件:晴朗微风潮湿的天气。

16.平流雾:暖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其下部与冷的下垫面接触,逐渐降温而形成。

17.地形雾:由于地形因素而形成的雾。主要为夜间山上冷空气下沉,山谷中暖湿空气被抬升降温而形成。

18.蒸发雾:初冬季节,水面温度较高,蒸发强烈,蒸发的水汽输送到空气中,空气温度较低,饱和水汽压较小,水汽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水汽凝结物。

19.锋面雾:地面锋线附近,暖空气被抬升而形成。

20.云。形成方式:绝热降温。形成与维持云存在的必要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

2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未经蒸发、渗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称~,单位: mm。

2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一般以小时、日为单位,按不同降水强度可将降水分为小雨、中雨、大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等级别。

23.降水变率:表示降水量年际间变动程度的统计量。

24.地球上物体在重力作用下都要向下运动,为什么云滴难以降落地面而形成降水?夏季降水要比冬季的雨滴大?降水的形成过程就是云滴增大的过程。

1.温度是物体内能的宏观表现,分子平均平动动能。采用间接的方法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标:定量描述物体温度高低的数值单位。

3.温度表。普通温度表:刻度板最小刻度0.2℃,顶端有塑料套管。最高温度表:感应球与毛细管交接处有一玻璃针。最低温度表:测温液体为酒精,毛细管内有一蓝色游标。

4.温度测量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接触式,优点:直观可靠。缺点:是感温元件影响被测温度场的分布,接触不良等都会带来测量误差,另外温度太高和腐蚀性介质对感温元件的性能和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非接触式,具有较高的测温上限,热惯性小,便于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和快速度变化的温度。

第五章:气压与风

1.大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简称气压。分布特点: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垂直方向,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减小;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等压面:空间大气压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形状类似地表,但其为连续的面。

3.等高面:空间位势高度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4.等压线:一组等压面与同一等高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压线。

5.等高线:一组等高面与同一等压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高线。

6.压高公式:ΔZ=Z2-Z1=18400(1+αt)log(P1/P2),α=1/273,t =(td+tu)/ 2

7.高压系统: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闭合的等压线构成的气压系统。又称反气旋。

8.高压脊:高压系统向外延伸的部分,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等压线不闭合。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作脊线。

9.低压系统: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闭合的等压线构成的气压系统。又称气旋。

10.低压槽:低压系统向外延伸的部分,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等压线不闭合。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作槽线。

11.鞍形场:两高两低气压系统相对形成的特殊气压系统,等压面形似马鞍,称鞍形场。

12.形成空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为:水平方向温度不均匀,而其直接原因为水平方向气压的不均匀。

13.风压定律: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14.地转风: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空气运动模式。

15.梯度风:等压线不平行的气压场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空气的运动模式。

16.大气环流:地球表面各种规模(尺度)的空气运动总体表现称~。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在地

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地球的自转对运动着的空气的偏转作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主要是大尺度的海洋陆地的热力差异;其它因素。

17.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相关试题。

一、选择题:(说明:在四个答案中,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 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A____。

A. 延长;

B.缩短;

C. 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B____较多的结果。

A. 吸收;

B. 散射;

C. 反射;

D.透射。

3. 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C_中。A. 红外线;B. 紫外线;C. 可见光;D. 长波辐射。

4. 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D____。

A. 氧;

B. 臭氧;

C. 氮;

D. 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5. 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A__。

A. 加快;

B. 减慢;

C. 不变;

D. 取决于气温。

6.某时刻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③

①清晨转换型②正午受热(日射)型③夜间放热(辐射)型④傍晚转换型

7.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时。①

①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②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

③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④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

8.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④①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②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

③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④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

9.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②

①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②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

③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④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

10. 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 ) ①

①6.4hPa,②4.6hPa,③8.0hPa,④4.0hPa

11. 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③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②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③气温=露点,饱和差=0;④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12. 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②

①e 增大,E 不变;②E 比 e 更快增大③E 减小,e 更快减小;④蒸发量增大,E 降低。

1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干洁大气的有D A二氧化碳B臭氧C甲烷D水汽

14.下列天体中,表面温度最高的是B A红巨星B蓝星C太阳(黄星)D红星

15.光照度的单位是C A焦耳/平方米*秒B焦耳/平方米C勒克斯(lux)D勒克斯/秒

16.如果A黑体表面绝对温度是B黑体表面的2倍,则A的最大单色辐射波长是B的B

A1/4倍B1/2倍C2倍D4倍最大单色辐射频率C

17.近地气层,反气旋内气流运动的模式是C A顺时针辐合B逆时针辐合C顺时针辐散

18.空气很潮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水汽压较高B相对湿度较高C绝对湿度较高D露点温度较高

19.云是通过 D 降温方式而形成的。A辐射冷却B接触冷却C混合冷却D绝热冷却

20.从地面看天空中的云向西移动,可以判断当地的气压梯度指向B

A正东方向B正南方向C正北方向D正西方向

21.大气中,能同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气态物质主要是C

A水汽B甲烷C二氧化碳D臭氧

22.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地面脊线南侧气流的方向A 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

23.感光性强的段日照植物向北方引种,会出现D

A产量降低B产量增加C生产期缩短D生产期延长

24.潮湿板结土壤与干燥疏松的土壤相比,其温度的D

A年较差较大,日较差较小;B年较差较小,日较差较大;C都较大;D都较小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二氧化碳) 和(氩)。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垂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10. 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

11. 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1)。

12. 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 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13. 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15)倍。

14. 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160000)倍。

15. 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16. 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0°),冬至时为(-23°27')。

17. 上午8 时的时角为(-60°),下午15 时的时角为(45°)。

18. 武汉(30°N)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83°27'),(36°33')和(60°)。

19. 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

20. 湖北省在立夏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偏北)。

21. 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长)。

22. 在太阳直射北纬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80°)的北极地区就出现极昼。

23. 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延长)。

24. 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减慢)。

25. 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短)。

26. 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增加)。

27.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多)。

28. 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29. 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30.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最低温度出现(日出前后) 时。陆地年变化是最热月在(7),最冷月在(1)月。

31.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迟)。

32.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大)。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大)。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大),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大)。

33.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秋季的降温比较:沙土春季升温比粘土(快),秋季降温,沙土比粘土(快),沙土温度日较差比粘土要(大)。

34. 土壤温度的日垂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受热)型;夜间为(放热)型;上午为(清晨转变)型;傍晚为(傍晚转变)型。

35. 在对流层中,若1000 米的温度为16.5℃,气温垂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 米处,温度应是(10)℃。

36. 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 而造成。多发生在(春夏和秋冬之交)季节。

37. 当rd =1℃/100 米,r =0.9℃/100 米,则此时的大气层结对干空气是(稳定)的。

38. 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小),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大)。

39. 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最大),气温(其次),水温(最小)。

40. 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农耕期)。

41. 某地某月1~6 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51)℃,有效积温为(1)℃。

42.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少)。

43.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水层厚度)。

44.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

45.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辐射)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和(绝热)冷却。

46.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100%)。

47.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四个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三个风带。

48. 季风以(年)为周期,海陆风以(日)为周期,且海风(强于)陆风。

49. 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惯性离心力);其中在高层大气中,(摩擦力)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力可以忽略。

50.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谷)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陆)风。

51. 风向规定为风的(来)向,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南)。

52. 一般来说,可见光的频率变化为从(0.4μm)到(0.76μm)之间。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错】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错】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错】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8. 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错】

9.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10. 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错】

11. 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12.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错】

13. 光合有效辐射只是生理辐射的一部分。

14.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错】

15.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16. 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错】

17. 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错】

18.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错】

19. 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20.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21. 紧湿土壤,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均比干松土壤要慢。

22. 干绝热直减率:rd =0.5℃/100 米;湿绝热直减率:rm=1.0℃/100 米。【错】

23. 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错】

24. 日平均气温大于5℃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错】

25.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26.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错】

27.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错】

28. 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错】

29.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错】

30. 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错】

31. 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错】

32.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33. 当干燥度小于0.99 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34. 在赤道和极地都存在有地转偏向力,但赤道上没有惯性离心力。【错】

35.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错】

36. 高大山体的迎风坡,云雾往往比背风坡多。

37. 当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时,气温要逐渐升高,气流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坡下沉,气温将下降。【错】

38. 在山区的山谷风,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39.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错】

40. 海陆风以日为周期,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相反。

41. 夏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太平洋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错】

42. 大气透明系数是指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与大气上界的比值。【错】

43. 由于地表是空气的直接热源,一般来水,空气温度就要低于地表温度。【错】

44. 东北信风带一般出现于温带海洋上。【错】

45. 倒槽是一种特殊的低压槽,在我国一般出现于西南地区。

46. 典型寒潮过程中,最低温度多数出现于平流期。【错】

47. 毛发湿度计测定的是空气的相对湿度。

四、问答题:

1.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

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3.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答:二者都是以电磁波方式放射能量;二者波长波不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在0.15~4微米,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为0.48 微米。地面辐射能量主要在3~80微米,为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在10微米附近。二者温度不同,太阳表面温度为地面的20倍,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地面的204倍。

4.试述正午太北半球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答: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可知在太阳直射点处正午时h最大,为90;越远离直射点,正午h越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随纬度的变化: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φ>δ),随着纬度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增大。随季节(δ)的变化:对任何一定的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h逐渐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正午h逐渐减小。例如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冬至到夏至,正午h逐渐增大;从夏至到冬至,正午h逐渐减小。在|φ-δ|>90°的地区(极圈内),为极夜区,全天太阳在地平线以下。

5.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答:随纬度的变化: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在南半球由南极向赤道φ增大),可照时间延长;在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随季节(δ)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随δ增大(冬至到夏至),可照时间逐渐延长;随δ减小(夏至到冬至),可照时间逐渐缩短;南半球与此相反。在北半球为夏半年(δ>0)时,北极圈内纬度为(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在北半球冬半年(δ<0)时,北极圈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出现极昼。

6.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答:光照长短对植物的发育,特别是对开花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植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短日照植物;有些植物又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长日照植物。前者发育速度随生育期内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后者则相反。对植物的主要生育期(夏半年)来说,随纬度升高光照时间延长,因而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光照时间延长,发育速度将减慢,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发育速度因光照时间缩短而加快,生育期将缩短。长日照植物的情况与此相反。而另一方面,对一般作物来说,温度升高都会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使发育速度减慢。因此,对长日照植物来说,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延长将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又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与温度的影响互相补偿,使生育期变化不大;北种南引也有类似的光温互相补偿的作用。所以长日照植物不同纬度间引种较易成功。而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光照和温度的改变都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影响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延长;而北种南引,光温的变化都使发育速度加快,光温影响也是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缩短,所以短日照植物南北引种一般不易成功。但纬度相近且海拔高度相近的地区间引种,不论对长日照植物和短日

照植物,一般都容易成功。

7.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而到达地面,使地面在白天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而升温。但大气中的部分气体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辐射能不致于大量逸出太空而散热过多,同时使地面接收的辐射能增大(大气逆辐射)。因而对地面有增温或保暖效应,与玻璃温室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又阻止散热的保温效应相似,所以这种保暖效应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8.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答: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它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热量越多,夜晚降温越快。影响因子有:(1)地面温度:地面温度越高,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大。(2)大气温度:大气温度越高,向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小。(3)云和空气湿度:由于大气中水汽是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所以水汽、云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就越大,有效辐射越小。(4)天气状况: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减小,地面有效辐射增大。(5)地表性质:地表越粗糙,颜色越深,越潮湿,地面有效辐射越强。(6)海拔高度:高度增高,大气密度减小,水汽含量降低,使大气逆辐射减小,有效辐射增大。(7)风速:风速增大能使高层和低层空气混合,在夜间带走近地层冷空气,而代之以温度较高的空气,地面就能从较暖的空气中得到较多的大气逆辐射,因而使有效辐射减小;而在白天风速增大可使有效辐射转向增大。举例:因为夜间地面温度变化决定于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所以早春或晚秋季节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很强时,引起地面及近地气层急剧降温,可出现霜冻。

9.试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段对植物生育的作用。答:太阳辐射三个光谱段是紫外线(0.15-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和红外线(0.76-4微米)。紫外线对植物生长发育主要起生化效应,对植物有刺激作用,能促进种子发芽、果树果实的色素形成,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以及抑制植物徒长和杀菌作用等。可见光主要起光效应,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主要吸收红橙光区(0.6-0.7微米)和蓝紫光区(0.4-0.5微米)。红外线主要起热效应,提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吸收波长为2.0-3.0微米的红外线。

10.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 时左右)?答:正午时虽然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但地面得热仍多于失热,地面热量贮存量继续增加,因此,温度仍不断升高,直到午后13 时左右,地面热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热贮存量不再增加,此时地面热贮存量才达到最大值,相应地温度才出现最高值。

11.试述什么是逆温及其种类,并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农业生产中,常利用逆温层内气流垂直运动弱的特点,选择上午喷洒农药和进行叶面施肥以提高药效及肥效。逆温层对熏烟防霜冻也有利。特别是晴天逆温更显著,贴近地面温度,可比2米上的气温3~5℃,故冬季对甘薯、萝卜等晒干加工时,为防冻应将晒制品搁放在稍高处。

12.试述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答:在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且我国气温的年较差比其它同纬度地区要大,因为我国的大陆性强。另外,由海洋面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均依次增大,这是因为水、陆热特性差异而造成的。

13.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湿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答:沙土和干松土在白天或增温季节,升温比粘土、紧湿土壤要快;在夜间或降温季节沙土和干松土降温比粘土和紧湿土也快。结果沙土和干松土的温度日较差比粘土和紧湿土的日较差大。这是因为沙土和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粘土和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14.试述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季节答:主要是由于大规模冷暖空气的入侵引起天气的突变所造成,如晴天突然转阴或阴天骤然转晴。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如春夏或秋冬之交最

为显著。

15.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答:空气块作上升运动是绝热过程。当上升运动时,因周围气压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以维持与外界平衡,对外作功,消耗能量。因为是绝热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只能取自气块本身,所以温度降低。

16.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

17.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 时。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

18.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2)植物因子。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3)土壤因子。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

19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因子?答:(1)水面温度(正比);(2)溶液浓度(反比);(3)空气水汽压(反比);(4)水面上的风速;(5)大气压(反比)

20.海平面气压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所对应的天气如何?答:按照气压的分布,海平面气压场有五种基本类型:①低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区域,常常带来阴雨天气。②高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区域,常常对应晴好天气。③低压槽,即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它的天气与低压天气类似。④高压脊,即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天气与高气压天气类似。⑤鞍形气压区,即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的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

21.海陆风的成因。答: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于是情况与白天相反,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

22.为什么高大山体的迎风坡多云雨?答:由于空气受高大山体阻碍,沿着迎风坡绝热上升,按干绝热规律降温;到一定高度(凝结高度)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按湿绝热规律上升降温,空气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故迎风坡多云雨。

23.分析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答:焚风是由于气流遇到高大山脉阻挡被迫爬坡时,在山的迎风坡水汽凝结成云和雨,而在背风坡绝热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下降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初春的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夏末秋季的焚风可使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另一方面,焚风出现时,由于短时间内气温急剧升高,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使作物蒸腾加快,引起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造成作物减产或无收。强大的焚风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旱灾、高山雪崩等。

24.何谓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有哪些?答:由三圈环流模式所导出的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行星风带的分布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发生断裂,形成性质各异的一个个气压中心,这些中心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夏半年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冬半年有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25.水汽具有很强的温室效应能力,但为什么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归结到CO2?水汽也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水汽的含量不会达到一种持续的积累式的增加,且水汽在大气中能量传递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CO2会达到一种持续累积,持续增加,破坏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危害,加剧温室效应。

26.大气外层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假设身处其中很不会很热?不会。大气外层的温度高达

1000℃以上说明大气外层的气体分子具有较高的内能,但热的产生是由于周围大量的热交换而不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有较大的内能内能有关。所以,在大气外层,气体分子的温度高,但大气非常稀薄,即在我们所处的范围内热交换极少,故身处其中不会很热。

27.辐射强度与光照度的区别?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辐射强度是表示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它适用于各波段的电磁波;光照度特指可见光的,为单位面积上光通量,简称照度,单位为lux (lx),主要强调可见光的亮度。二者没有换算关系。辐射强度和照度都不是理想的表示作物需光的物理量,因为作物不同的生理活动需要不同波段的“光”,且同波段内“光”的有效性也有差异。辐射强度更强调能量。

28.发蓝光的恒星比发红光的恒星哪个表面温度高?发蓝光的恒星表面温度高,根据Wein定律,物体表面温度与其最大单色辐射波长的乘积为定值为2897,故我们可以推出λmax=2897/T,继而T=2897/λmax,因为蓝光的波长比红光的波长短,故对应发蓝光的恒星表面温度高。29.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从日出开始由0开始逐渐增大,到当地地方时到达12时达到最大值,12点过后,太阳高度角开始下降,至日落减小至0。一年中,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例,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随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至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随后,正午太阳高度角开始减小直至冬至日。

30.从北极点看天上太阳的运动,太阳如何运动?春分日时,太阳沿着地平线螺旋上升,到夏至日时,达到最高;随后,太阳又开始螺旋下降。到冬至日时,达到最低。

32.可照时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赤道上永远昼夜均分;春分(秋分)时地表各点昼夜均分;北半球春分到秋分(夏半年)日长大于12小时,纬度越高,日长越长;冬半年相反。

33.为什么晴朗天空呈蔚蓝色?大气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而分子散射具有选择性,它的散射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而可见光中,蓝紫光的波长最短,故天空中散射光中,蓝紫光占很大比例,其中蓝色光比例有相对偏大,所以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34.植物的叶温和大气温度相比,哪个高?植物的叶温直接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白天,叶片受光后,即开始逐渐增温,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白天,叶温高于大气温度且在中午太阳辐射最强达到最大值。夜晚,由于吸收了大气中的热量与太阳辐射能的影响,夜晚叶温低于大气温度且在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后达到最小值。

35.霜容易形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霜容易形成于夜冻土、屋顶。因为霜的形成是当物体表面温度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很高时,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有一个温度差,而当温度达到0℃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凝结为冰晶,成为了霜。

36.用玻璃温液体温度表测量空气温度时,温度计放置需要满足那些环境条件。答:条件:1。防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人体辐射等)2。防雨水、防强风。3。空气自由流通。

五、计算题

1.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计算武汉(30°N)在冬至日上午10时的太阳高度角。解:上午10 时:ω=(t-12)×15°=(10-12)×15°=-30°冬至日:δ=-23°27' 武汉纬度:φ=30°∴sinh = sin30°sin(-23°27')+cos30°cos(-23°27')cos(-30°)=0.48908 h=29°17'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计算当太阳直射20°S 时(约11月25日)在40°S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解:已知φ=-40°(在南半球) δ=-20°∴h=90°-(-40°)+(-20°)=110°计算结果大于90°,故取补角,太阳高度角为:h=180°-110°=70°也可用上述后一公式直接得h=90°-|φ-δ| = 90°-|-40°-(-20°)|=70°

3.计算可照时间计算11月25日武汉的可照时间。解:由附表3可查得δ=-20°,武汉纬度φ=30°cosω0 =-tgφtgδ=-tg30°tg(-20°)=0.210138 ω0 =77.87°即:日出时角为-77.87°(相当于真太阳时6时49分),日落时角为77.87°(相当于真太阳时17时11分)。∴可照时间=2ω0/15°=2×77.87°/15°=10.38 小时

4.计算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北京(取φ=40°N)冬至日上午10 时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Rsc=1367 瓦?米-2 ,a=0.8)。解:已知φ=40°,δ=-23°27'(冬至日),ω=-30°sinh=sin40°sin(-23°27') + cos40°cos(-23°27') cos(-30°)=0.352825 m=1/sinh=1/0.352825=2.8343 ∴Rsb=Rsc?am sinh=1367×0.82.8343×0.352825=256.25 (瓦?米-2 ) ,计算武汉(φ为30°N)在夏至日正午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已知a=0.8)。解:已知φ=30°,δ=23°27',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φ-δ=90°-30°-23°27'=83°27' m=1/sinh=1.00657 Rsb=Rsc?am sinh=1367×0.81.00657 ×sin83°27'=1084.87 (瓦?米-2) 例3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18°时,试求我国纬度42°处地面上正午时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已知大气透明系数为0.7,太阳常数为1367 瓦?米-2)。解:已知φ=42°δ=-18°a=0.7 正午时:h=90°-φ+δ=90°-42°-18°=30°m=1/sinh=1/sin30°=2 Rsb=Rsc?am sinh=1367×(0.7)2 sin30°=334.9 (瓦?米-2 )

5.某地在200米处气温为19.9℃,在1300米处气温为7.8℃。试求200~1300米气层中干空气块的大气稳定度。解:据题意先求出γ:γ=(19.9-7.8)/(1300-200)=1.1/100 米再进行比较判断:γ d =1℃/100 米γ>γ d ∴在200~1300 米的气层中,对干空气块是不稳定状态。

6.某作物从出苗到开花需一定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它在日均气温为25℃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需要50天。今年该作物5月1 日出苗,据预报5 月平均气温为20.0℃,6 月平均气温为30.0℃,试求该作物何月何日开花?所需活动积温及有效积温各是多少?解:(1) 求某作物所需有效积温(A):由公式n=A/(T-B)得A=n(T-B)则A=(25℃-10℃)×50=750℃(2)求开花期:5月份有效积温为:A5 = (20℃-10℃)×31=310℃从五月底至开花还需有效积温:750-310=440℃还需天数n = 440 / (30-10)=22 天,即 6 月22 日开花(3) 求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活动积温=20℃×31+30℃×22=1280℃有效积温=750℃答:该作物于6月22日开花,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和750℃。

7.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65℃和1350℃,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解:A 母=765℃, A 父=1350℃,T=25℃,B=10℃n=(A 父-A 母)/(T-B) =(1350-765)/(25-10)=585/15=39 天答:父本播种后39 天母本播种。

8.某作物品种5 月1 日出苗,7 月31 日成熟。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这期间各月平均温度如下表。试求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月份月平均温度(℃) 5 6 7,21.3 25.7 28.8解:已知:=21.3℃,t5 n=31 天,=25.7℃,t6 n=30 天,=28.8℃,n=31 天,B=10℃t7 (1) Y=∑t≥10 =n1t1+n2t2+n3t3=31×21.3+30×25.7+31×28.8=2324.1℃(2) A=∑(T-B) =n1 (t1-B)+n2 (t2-B)+n3 (t3-B)=31×11.3+30×15.7+31×18.8=1404.1℃答: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2324.1℃和1404.1℃。

9.离地面200 米高处的气温为20℃。此高度以上气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65℃/100 米,试求离地面1200米高处的气温。若1200米处空气是未饱和状态,当气块从此高度下沉至地面,其温度为若干?解:已知Z1 =200 米,Z2 =1200 米,t1 =20℃r=0.65℃/100 米rd =1℃/100米设1200米处气温为t2 ,气块下沉至地面时的温度为t。(1) (t2 -t1 )/(Z2 -Z1 )=-r t2 =t1 -r(Z2 -Z1 )=20°-0.65℃/100 米×(1200-200)米=13.5℃(2) (t2 -to )/Z2 =rd to =t2 +rd Z2 =13.5℃+1℃/100 米×1200 米=25.5℃答:离地面1200 米高处的气温为13.5℃;气块下沉至地面时的温度为25.5℃。

10.某水稻品种5月25日开始幼穗分化,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的有效积温为242℃,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1.5℃,天气预报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22.5℃,试问抽穗日期是何时?解:已知A=242℃,T=22.5℃,B=11.5℃n=A/(T-B)=242 / (22.5-11.5)=242 / 11=22 (天) 答:6 月16 日抽穗。

11.当饱和差为1hPa,相对湿度为80%,求饱和水汽压是多少?解:已知d=E-e =1hpa U = e /

E=0.8 则:e = E-1 又(E-1)/E=0.8 ∴E= 5 (hPa) 答:饱和水汽压为5hPa。

12.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解:∵U = e / E×100%,据题意当t =26.3℃,则:E=34.2hPa,e =17.1hPa ∴U =17.1 / 34.2×100%=50%又当t=15.0,则E=17.1hPa,此时t=td (露点温度) 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

13.温度为20℃,水汽压为17.1hPa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 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 米,rm=0.5℃/100 米,且温度为10℃,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17.1,23.4,31.7hPa,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解:∵e=17.1hPa 当t =15℃时,则水汽饱和:E15 =17.1hPa 凝结高度为:Zd =(20-15)×100=500 米t2000 米=20-(1.0×500/100)-0.5(1500-500)/100=10℃∴t 山背脚=10+1×1500/100=25℃U = e/E×100%=12.3/31.7×100%=39%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14.温度为25℃,水汽压为22hPa 的空气块,从迎风坡山脚处向上爬升,已知山高1500 米,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试求空气块的凝结高度、山顶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气温为19℃和25℃的饱和水汽压依次是22.0hPa 和31.7hPa,忽略空气上升时露点的变化。解:(1)to =25℃td =19℃rd =1℃/100 米(td-to )/Zd =-rd 凝结高度为:Zd =(to-td )/rd =(25-19°) /(1℃/100 米)=600 米(2) 已知rm =0.5℃/100 米(t 山顶-td )/(Z-Zd )=-rm t 山顶=td -rm (Z-Zd ) =19°-0.5°/100 米×(1500-600) =19°-0.5°/100 米×900 米=14.5℃(3)因气块到达山顶时水汽是饱和的,所以相对湿度r=100%

15.某地夏季(6-8 月)各月降水量及平均温度资料如下表:月份6 7降水量(毫米) 平均温度(℃) 209.5 156.2 25.7 28.88 119.4 28.3试求夏季干燥度,并说明其干湿状况。解:K=0.16∑T≥10/R=0.16(30×25.7+31×28.8+31×28.3)÷(209.5+156.2+119.4)=0.16×(771+892.8+877.3)/(209.5+156.2+119.4) =(0.16×2541.1) / 485.1=0.84 K<0.99 故为湿润状态。16. 在百叶箱中,自然通风状况(风速0.4m/s)下,用球状干湿表测得干湿球温度分别为30.0℃和20.0℃,当时大气压为1010.0hPa,请分别计算当时空气的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解:1.分别计算空气及湿球表面的饱和水汽压E=6.1078×10^(7.5×t/(237.3+t))= 6.1078×10^(7.5×30/(237.3+30))=42.43(hPa)Etw= 6.1078×10^(7.5×tw/(237.3+tw))= 6.1078×10^(7.5×20/(237.3+20))=23.38(hPa)。2.由题意可知:A=0.857×10-3℃-1。3.计算当时空气中的水汽压:e=Etw-AP(t-tw) =23.38-0.857×10-3×1010×(30-20)=14.72(hPa)。4. 计算绝对湿度:a=218.4×e/T=218.4×14.72/(273.15+30)=10.6g.m-3。

5. 计算相对湿度:RH=e/E×100%=14.72/42.43×100%=34.7%。

6. 计算饱和差:d=E-e=42.43-14.72=2

7.71(hPa)。7. 计算露点温度:td=237.3×lg(e/6.1078)/(7.5-lg (e/6.1078))=237.3×lg(14.72/6.1078)/(7.5-lg (14.72/6.1078))=12.7(℃)

17.请分别计算1μEi波长为0.5微米和频率为2450MHz的光量子的能量。E1=nhν=nhc/λ=10-6*6.02*10-23*6.63*10-34*(3*10-8/0.5*10-6)J=0.24J,E2=hν=6.63*10-34*2456*106=1.62*10-24J

18.请分别计算太阳表面(6000K)和地球表面(约300K)的辐射强度。E1=σT4=5.67*10-8*(6000)4=7.35*107W/m2,E2=σT4=5.67*10-8*(300)4=459.27W/m2

19.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辐射的最大单色辐射波长。λmax1=2897/T1=2897/6000=0.483μm,λmax2=2897/T2=2897/300=9.657μm

20.太阳到达月球表面直射点的强度为1400W/m2,请问该直射点的温度是多少?由于E=σT4,T=396.4K,c=396.4-273.15=123.25℃

21.北京时间12点时,海口(110°E,2 0°N)地方时为多少?已知北京的经度约为120°E,则海口的地方时为12-((120-110)*4)/60=34/3,故海口的地方时为11时20分。

22.海口(110°E,20°N)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时,δ=23.5,φ=20,h正午=90°

-φ+δ=90°-20°+23.5°=93.5°

23.海口有一坡面(S-N),坡度均为20°,计算正午太阳平行线与南北坡面夹角的角度范围(年变化)。南坡:∠1=h正午+α,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h冬至正午=90°-φ+δ=90°-20°-23.5°=46.5°;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h夏至正午=90°-φ+δ=90°-20°+23.5°=93.5°,所以,h正午的取值范围是[46.5°,93.5°],所以,南坡坡面与正午太阳平行线的夹角的角度范围是[66.5°,113.5°];同理,北坡h正午的取值范围不变,所以北坡坡面与正午太阳平行线的夹角的角度范围是[26.5°,73.5°]。

24.计算海口春分日日出时间(北京时)和日长。日出时间:6+((120-110)*4)/60=20/3,即6时40分。日长为12小时。

25.某地一天蒸发量为10毫米,则其潜热通量为?LE=2450J/g*10mm/d=2450J/cm3*1cm/86400s=2450J/10-4m2*1/86400s=286W/m2

26. 湖南衡阳观测越冬二化螟幼虫,已知3月11日化蛹,蛹的有效积温是126.9℃,发育的起点温度是10.8℃,3月11日到4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6.3℃,问越冬二化螟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羽化成虫?根据有效积温,Y=∑(ti-B),故126.9=∑(ti-B),又因为ti-B=16.3-10.8=5.5,故n=23,所以越冬二化螟4月3日可以羽化成虫。

27. 通过测量,已知某山的山脚的温度为25.7℃,气压为1005.5hPa,山顶处气温14.3℃,气压855.5hPa,计算此山的相对高度。t=(td+tu)/ 2=(25.7+14.3)/ 2=20.0℃,△Z=18400×(1+20/273)×log(1005.5/855.5)=1385.6(m)

28.计算坡面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

坡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式为:Rsb 坡=Rsc*am*sinα其中α为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Rsb 坡的计算步骤与上述水平面上Rsb 的计算类似,但在第2 步(计算m)后,应确定夹角α。例1 计算武汉(φ为30°N)冬至日坡度为20°的南坡和北坡在正午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a=0.8)。解:已知φ=30°,δ=-23°27',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φ-δ|=90°-|30°-(-23°27')|=36°33' m=1/sinh=1/sin36°33'=1.6792(注意:此处计算m 时不能用α代替h)。对于南坡,正午时α=h+坡度=36°33'+20°=56°33' Rsb 南坡= Rsc*am*sinα=1367×0.81.6792 ×sin56°33'=784.14 (瓦?米-2 ) 对于北坡,正午时α=h-坡度=36°33'-20°=16°33'(如果北坡坡度大于h 时则无直射光,即Rsb 北坡=0) Rsb 北坡= Rsc*am*sinα=1367×0.81.6792 ×sin16°33'=267.71 (瓦?米-2 ) 由此题可知冬季南坡暖而北坡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Rsb 南坡和Rsb 北坡的差别。例2 在46.5°N 的某地欲盖一朝南的玻璃温室,为了减小反射损失,要使冬至日正午时太阳直接光线垂直于玻璃面,试问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是多少?冬至日正午时到达玻璃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多少(已知太阳常数为1367 瓦/米2 ,透明系数为0.8)?解:已知φ=46.5°,δ=-23.5°,a=0.8 (1) h=90°-φ+δ=90°-46.5°-23.5°=20°m=1/sinh=1/sin20°=2.923804 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β=90°-h = 90°-20°= 70°(2) 玻璃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Rsb 坡= Rsc*am*sinα=1367×(0.8)2.923804 ×sin90°=711.9 (瓦?米-2 ) 例3 在北纬36.5°处有一座山,其南北坡的坡度为30°,试求冬至日正午时水平地面上及南北坡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大气透明系数为0.8,太阳常数为1367 瓦?米-2) 。解:已知φ=36.5°,δ=-23.5°,a=0.8,坡面坡度β=30°h=90°-φ+δ=90°-36.5°+(-23.5°)=30°m=1/sinh=1/sin30°=2 水平地面上直接辐射能量密度Rsb= Rsc*am*sinh=1367×(0.8)2×sin30°=437.4 (瓦?米-2 ) 南坡:Rsb 南坡= Rsc*am*sinα= Rsc*am*sin (h+β)=1367×(0.8)2 ×sin60°= 757.7(瓦?米-2 ) 北坡:Rsb 北坡= Rsc*am*sinα= Rsc*am*sin (h-β)= Rsc*am*sin 0°=0 由此题可知,一般来说冬季正午南坡上的太阳直接辐射最强,而对坡度大于太阳高度角的北坡,则无太阳直接辐射。所以南坡为温暖的阳坡,北坡为阴冷的阴坡。

六、论述题:

1.试述土温、水温和气温三者变化特征的异同。答:三者温度日变化特征相似,都是一高一低型。温度日较差土面最大,水面最小,空气居中。极值出现时间土面最早,水面最迟,空气居中。三者温度年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均为一高一低型。年较差土面最大,水面最小,空气居中。极值出现时间土面和空气相似,水面落后二者约一个月。三者随深度(高度)和纬度的变化,随深度(高度)增加白天土温(气温) 温度降低,夜间则增高、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极值出现时间推迟;随纬度增高日较差变小、年较差变大。水温随深度和纬度变化与土温相似,只是变化缓和,极值出现时间更加推迟。

2.试述辐射逆温、平流逆温的成因,并举例说明逆温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成因:辐射逆温是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因地面有效辐射强烈而冷却,使近地气层随之降温,形成自地面向上随高度增加而增温的逆温现象。平流逆温是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上,由于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而降温,形成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增温的逆温现象。意义:逆温层的层结稳定,抑制铅直对流的发展,可利用逆温层出现时间进行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施放烟雾防御霜冻,或进行叶面施肥等。冬季山区谷地或盆地因地形闭塞、夜间冷空气下沉常出现自谷底向上的逆温层,山坡处存在一个温度相对高的暖带,此带霜期短,生长期相对较长,越冬安全,有利于喜温怕冻的果树和作物越冬,是开发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方面。逆温对于空气污染的严重地方却有加重危害的作用。

3.试述“积温学说”的内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答:“积温学说”认为作物在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个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它反映了作物在完成某一发育期或全生育期对热能的总要求。应用方面:①用活动积温作为作物要求的热量指标,为耕作制度的改革、引种和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②用有效积温等作为作物的需热指标,为引种和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③应用有效积温作为预报物候期和病虫害发生期的依据等等。局限性:积温学说是理论化的经济方法。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作物的发育速度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作物的发育速度不单纯与温度有关,还与光照时间、辐射强度、作物三基点温度和栽培技术条件等因子有关。

4.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雾的种类:辐射雾:夜间地面和近地面气层,因辐射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平流雾: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不利方面: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日照时间减少,改变光质成分;雾影响土温和气温日较差,使日较差变小;雾使空气湿度增大,减弱农田蒸散。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等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雾为病虫害提供滋生和发展条件。有利方面:在寒冷季节,雾可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减轻或避免作物的冻害;雾对于以茎、叶为主要经济价值的作物有利,如茶、麻等,可还延长营养生长期而提高产量。

5. 试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和成因。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虽然都出现在欧亚大陆上,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是不同的。东亚季风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夏季大陆增暖快于海洋,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上高,气压较海洋上低,陆地上为印度低压,海洋上为北太平洋高压,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形成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带来高温、多雨天气。冬季陆地上降温快于

海洋,陆地上温度低,气压高,为蒙古高压,海洋上为阿留申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东亚的特殊海陆分布使它成为世界上季风最发达、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南亚季风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造成的。冬季南亚为东北信风区,夏季,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变成西南风,影响南亚地区。由于东北信风来自干燥的高纬内陆,吹冬季风期间就成为南亚的旱季,而西南风(即夏季风)来自低纬广大的海洋上,高温高湿,它的到来即标志着南亚雨季的开始。

6. 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哪几种力作用下产生的?各自所起的作用如何?答: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开始运动的原始动力,只要有温度差就会有气压差、气压梯度,由此产生气压梯度力,空气就可以开始运动,而且气压梯度的方向就是空气开始运动的方向。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是一种假想的力。在北半球,它永远偏于运动方向的右面,只能改变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运动的速度,且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为零,极地最大,因此,在低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常可忽略不计。当空气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时,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个力由曲率中心指向外围,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在多数情况下,这个力数值很小,仅在龙卷风、台风中比较明显。摩擦力总是阻碍空气的运动,既存在于空气与下垫面之间(外摩擦),也存在于不同运动速度的空气层之间(内摩擦)。摩擦力一般在摩擦层(2km 以下的大气层)比较重要,且越近地面摩擦力越大,在2km 以上的自由大气中可忽略不计。

7.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影响。答:海陆风是由于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而造成的。白天,海水和陆地地表同时吸收太阳辐射能,但土壤热容量小而升温快,形成由陆地指向海洋的温度梯度,由此造成气压梯度从海洋指向陆地,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海洋流向陆地,是为海风;到夜晚,绿地降温迅速,温度反而比海洋上空气温低,陆地形成高压,海洋上相对低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逆转,由陆地指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陆风对沿海地区天气、气候以及工农业有较大影响。海风将海洋上的水汽大量地送到陆地上,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常在沿海地区形成云雾,有时会造成降水;海陆风还使得沿海地区空气温度变化相对和缓,日较差与年较差都有较大的减小。但海风也会增加植物的蒸腾,使叶片损害等,所以沿海地区需要种植防护林来降低风速并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

8.山谷风形成的原因,影响。答:白天,上坡上得到太阳辐射能,温度增加,但同高度的谷中自由大气由于离地面距离远,增温缓慢,形成由山坡指向上个的水平温度梯度,上坡上空气形成相对低压,而山谷上空空气形成相对高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沿山谷流向山坡,而山坡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形成补偿气流,此称为谷形环流;夜晚的情况正好相反,气压梯度方向为山坡指向山谷,空气由山坡流向山谷,山谷中空气被抬升,形成山风环流。山谷风对山区天气和农业生产都有较大的影响,夜晚山风下沉谷底,谷中空气倍抬升,若空气中水汽含量比较高,容易形成云雾现象,所以山区往往多雾,甚至会出现夜雨现象;同时冬季时,山风将山上的冷空气带到谷底堆积,称“冷湖”,使谷底气温脚底,往往引起农作物的霜冻,而山腰由于谷中暖空气的抬升,气温一般较高,形成由谷底到山腰的逆温层,所以喜温的热带作物一般要求种植在山腰。

9.焚风形成的原因。答:当空气翻越高大山岭时,在山的迎风坡绝热上升,当上身气流温度下降到其露点温度以下时,水汽凝结而降落,饱和空气继续上升,温度按照湿绝热直减率下降,翻越山岭后,在背风坡空气绝热下沉,温度按照干绝热过程上升,由于空气携带的水汽在迎风坡大量凝结降落,所以到达山脚后的气流变得又干又热,形成焚风。

海南大学植物学2012年复习题——第二章-植物组织

第二章_植物组织 一、何为植物组织?植物组织与细胞和器官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形态结构相似,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并担负着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由多种组织有机的结合,紧密地联系,形成各种器官。 二、从功能上区别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答:分生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增加植物体中的细胞数目; 成熟组织则完成植物生长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同化、吸收、支持、输导等活动,均是由成熟组织所承担的。 三、试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组织学基础。 答:植物个体的长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所以分生组织的细胞增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完成诸如同化、吸收、支持、输导等各种生理功能。每种功能的完成,都需要专门的组织来承担,所以植物体中各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依靠,是植物进化的必然。 四、什么叫脱分化?试述其意义。 答:由成熟细胞转化为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的过程就称为脱分化。 脱分化在侧生分生组织的产生、侧根的形成、创伤后愈伤组织的形成等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试从结构与功能上区别:同化与贮藏组织,厚角与厚壁组织,表皮与周皮,筛管和导管,筛胞和管胞,木质部和韧皮部。

六、根据输导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说明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 答: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分化出了导管,韧皮部中分化出了筛管,用以输导水分、无机盐。管胞和筛胞仅起着辅助的输导作用。而裸子植物中大多仅有管胞和筛胞。 导管与管胞相比,其导管明显大于管胞,且导管的端壁形成穿孔,筛管的端壁为尖斜状,仅有纹孔而不形成穿孔,输水能力明显大于管胞。筛管的直径也比筛胞大,端壁有筛板,管胞的端壁尖斜,未形成筛板,筛管的输导能力明显大于筛胞。 由上述特点可知,被子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结构比裸子植物的更为完善,其功能效率更高,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由此说明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 七、简述植物各类型成熟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功能 植物的成熟组织也称永久组织,它们的特点是丧失分裂能力。 成熟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 分泌组织。 1 保护组织可分为表皮和周皮,覆盖体表,起保护作用。 2 薄壁组织(基本组织)壁薄,排列疏松。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同化组 织、吸收组织、储藏组织、通气组织和传递组织。 3 机械组织为植物体的支持组织。又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包括石细 胞) 4 输导组织是体内长距离输导水分和有机物的组织。包括导管,筛管和伴胞。 5 分泌组织包括内分泌结构和外分泌结构。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植物学思考题(1)

1、分生组织按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可分为哪几类在植物生长中各有什么作用 答:(1)分生组织包括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顶端分生组织产生初生结构,使根和茎不断伸长,并在茎上形成侧枝、叶和生殖器官。 (3)侧生分生组织形成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4)禾本科植物等单子叶植物借助于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进行拔节和抽穗,使茎急剧长高,葱等因叶基居间分生组织活动,叶剪后仍伸长。 2、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答:植物的输导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类。裸子植物木质部一般主要由管胞组成,管胞担负了输导与支持双重功能。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导管分子专营输导功能,木纤维专营支持功能,所以被子植物木质部分化程度更高。而且导管分子的管径一般比管胞粗大,因此输水效率更高,被子植物更能适应陆生环境。被子植物韧皮部含筛管分子和伴胞,筛管分子连接成纵行的长管,适于长、短距离运输有机养分,筛管的运输功能与伴胞的代谢密切相关。裸子植物的韧皮部无筛管、伴胞,而具筛胞,筛胞与筛管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筛胞细的胞壁上只有筛域,原生质体中也无P—蛋白体,而且不象筛管那样由许多筛管分子连成纵行的长管,而是由筛胞聚集成群。显然,筛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类型。所以裸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比被子植物的简单、原始,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3、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有何不同 厚角组织细胞成熟后有不均匀加厚的初生壁,有活的原生质体,细胞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厚壁组织细胞成熟后,细胞壁一般有次生壁加厚,没有活的原生质体,成熟后的厚壁组织是只有细胞壁的死细胞,没有分生潜力。 4、筛管和筛胞在结构及分布上有何不同 1)结构:筛管为管状结构,由侧壁和端壁构成,端壁与侧壁以较大的角度结合,端壁上有筛板、筛孔,筛管是特化的细胞,成熟后无细胞核,但有活的原生质体,被称为筛管分子; 筛胞也是管状结构,但筛胞没有端壁,筛胞的两端呈尖斜状,尖斜状的两端侧壁上分布有筛域、筛孔,筛胞运输同化产物是通过侧壁上的筛域、筛孔来完成。 2)分布:筛管分布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筛胞分布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中。 5、什么是组织系统,植物体内的组织系统有哪几类 答:植物体内,承担一定生理功能的不同简单组织和复合组织在植物体内贯穿在一起构成了组织系统。如由贯穿于植物各个器官的维管束构成了植物体的维管系统;覆盖于植物体表的表皮和周皮构成了植物体的皮系统;皮系统与维管系统之间的部分构成了植物体的基本组织系统。 1.根尖分几个区域试述各区细胞特点及活动规律。 答:每条根的顶端根毛生长处及其以下一段,叫根尖。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等四区。根冠:外层细胞排列疏松,外壁有粘液(果胶)易于根尖在土壤中推进、促进离子交换与物质溶解。根冠细胞中有淀粉体,多集中于细胞下侧,被认为与根的向地性生长有关。根冠外层细胞与土壤颗粒磨擦而脱落,可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细胞,从内侧给予补充。分生区:(又叫生长点)具有分生组织一般特征。分生区先端为原分生组织,常分三层。分别形成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根冠原和原表皮等初生分生组织,进一步发育成初生组织。伸长区:分生区向上,细胞分裂活动渐弱,细胞伸长生长,原生韧皮部和原生木质部相继分化出来,形成伸长区,并不断得到分生区初生分生组织分裂出来的细胞的补充。伸长区细胞伸长是根尖深入土壤的推动力。根毛区(也叫成熟区):伸长区之上,根的表面密生根毛,内部细胞分裂停止,分化为各种成熟组织。根毛不断老化死亡,根毛区下部又产生新的根毛,从而不断得到伸长区的补充,并使根毛区向土层深处移动。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地方。

海南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即蛋白质的构象问题。(构型的改变伴随着共价键的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的改变不需要共价键的短裂和重新形成。) 肽键C-N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其中绝大多数都形成刚性的酰胺平面(由肽键周围的6个原子组成的刚性平面)结构。虽是单键却有双键性质,周边六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前后两个a-carbon在对角(trans) α-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P53): 1)肽链中的酰胺平面绕Cα相继旋转一定角度形成α-螺旋,并盘绕前进。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每圈间距0.54nm,即每个氨基酸残基沿螺旋中心轴上升0.15nm,旋转100°。 2)螺旋体中所有氨基酸残基侧链都伸向外侧;肽链上所有的肽键都参与氢键的形成,链中的全部C=O和N-H几乎都平行于螺旋轴,氢键几乎平行于中心轴; 3)绝大多数天然蛋白质都是右手螺旋。每个氨基酸残基的N-H都与前面第四个残基C=O形成氢键。 侧链在a-螺旋结构中的作用: 4)* α-螺旋遇到Pro就会被中断而拐弯,因为脯氨酸是亚氨基酸。 * R为Gly时,由于Ca上有2个氢,使Ca-C、Ca-N的转动的自由度很大,即刚性很小,所以使螺旋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 带相同电荷的氨基酸残基连续出现在肽链上时,螺旋的稳定性降低。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侧链基团与Cα间的键几乎垂直于折叠平面,R基团交替地分布于片层平面两侧。 ①β-折叠分平行式(N端在同一端。氨基酸之间沿轴相距0.325nm)和反平行式(N端不在同一端。氨基酸之间沿轴相距0.35nm),后者更为稳定。 ②维持β-折叠结构稳定性的力——氢键由一条链上的羰基和另一条链上的氨基之间形成,即氢键是在链与链之间形成的。 β-转角存在于球状蛋白中,β-转角都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其特点是肽链回折180°,使得氨基酸残基的C=O和与第四个残基的N-H形成氢键。 无规则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无规卷曲常出现在α-螺旋与α-螺旋、α-螺旋与β-折叠、β-折叠与β-折叠之间。它是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所必需的。 ⑶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即单个α-螺旋或β-转角、β折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基本组合形式为αα,βαβ,βββ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结构域之间有一段肽链相连——铰链区;各个结构域可以相似或不相同;结构域一般为酶活性中心 ⑷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球状蛋白的三级的结构特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明显的折叠层次;大多数非极性侧链埋在分子部,形成疏水核;而极性侧链在分子表面,形成亲水面;分子表面往往有一个陷的空隙,它常常是蛋白质的活性中心。 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二硫键——共价键;(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德华力)——非共价键(次级键) 肌红蛋白由—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heme)辅基构成,分子量为16700,含153个氨基酸残基。血红素能与O2,CO,NO,H2S结合 ⑸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血红蛋白由四条多肽链形成,是一种寡聚蛋白质。这四条链主要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缔合在一起。血红蛋白分子上有四个氧的结合部位,因为每条链上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维持四级结构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德华力 9、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①一级结构与细胞进化以细胞色素C为例:细胞色素C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是一种含有血红素辅基的单链蛋白质。在生物氧化时,细胞色素C在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使血红素上铁原子的价数发生变化。在分子进化过程中,细胞色素C分子中保持氨基酸残基不变的区域称为保守部位。保守部位的氨基酸都是细胞色素C完成其生物学功能所必需的。 ②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所谓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被更换所造成的一种遗传病。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因病人的红细胞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变形而呈镰刀状。Glu 和Val 分子的侧链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Glu 侧链带负电荷,而Val侧链是一个非极性基团,所以使得HbS分子表面的负电荷减少,这种变化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容易发生聚集并形成杆状多聚体,这就是导致红细胞变形的原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讲解学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 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全天可照时间(t)为: φ为纬度。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 第三章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J/(m·s·℃)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 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 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λ/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 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 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生物化学考试试题库

生物化学考试试题库 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一般可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大小分为侧链氨基酸和侧链氨基酸两大类。其中前一类氨基酸侧链基团的共同特怔是具有性;而后一类氨基酸侧链(或基团)共有的特征是具有性。碱性氨基酸(pH6~7时荷正电)有两种,它们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也有两种,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或氨基酸。 3.丝氨酸侧链特征基团是;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是;组氨酸的侧链基团是 。这三种氨基酸三字母代表符号分别是 4.氨基酸与水合印三酮反应的基团是,除脯氨酸以外反应产物的颜色是;因为脯氨酸是α—亚氨基酸,它与水合印三酮的反应则显示色。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键,次级键有、、 、、;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是键。 6.镰刀状贫血症是最早认识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β亚基的第六位 氨酸被氨酸所替代,前一种氨基酸为性侧链氨基酸,后者为性侧链氨基酸,这种微小的差异导致红血蛋白分子在氧分压较低时易于聚集,氧合能力下降,而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7.Edman反应的主要试剂是;在寡肽或多肽序列测定中,Edman反应的主要特点是。 8.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 和。其中维持前三种二级结构稳定键的次级键为 键。此外多肽链中决定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存在的根本性因与、、 有关。而当我肽链中出现脯氨酸残基的时候,多肽链的α-螺旋往往会。 9.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性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 和。 10.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11.在适当浓度的β-巯基乙醇和8M脲溶液中,RNase(牛)丧失原有活性。这主要是因为RNA酶的被破坏造成的。其中β-巯基乙醇可使RNA酶分子中的键破坏。而8M脲可使键破坏。当用透析方法去除β-巯基乙醇和脲的情况下,RNA酶又恢复原有催化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12.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0和7.1,在pH8.5的溶液中它们分别荷的电性是、。 13.在生理pH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中氨酸和氨酸残基的侧链几乎完全带负电,而氨酸、氨酸或氨酸残基侧链完全荷正电(假设该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组分)。 14.包含两个相邻肽键的主肽链原子可表示为,单个肽平面及包含的原子可表示为。 15.当氨基酸溶液的pH=pI时,氨基酸(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当pH>pI时,氨基酸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植物学复习思考题(后附答案)

植物学复习思考题 植物细胞和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和细胞学说2.原生质3.原生质体4.细胞器5.胞基质6.纹孔7.胞间连丝8.染色质和染色体9.后含物10.细胞周期11.细胞分化12.细胞全能性13.组织14.维管束15.维管组织16.维管系统17.质体18.侵填体19.胼质体20.细胞骨架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 1.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组织。 2.生物膜的特性之一是其具有选择透性。 3.电镜下质膜呈现三层结构。 4.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细胞融合而来的。 5.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可分为核膜、核仁和核质三部分。 6.线粒体是细胞内主要的供能细胞器。 7.原生质的各种化学成分中,蛋白质所占比例最大。 8.质体是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一切植物都具有质体。 9.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都具有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三部分。 10.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合成及贮藏相关的细胞器。 11.胞质运动是胞基质沿一个方向作循环流动。 12.只有多细胞生物才有细胞分化现象。 13.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一纺锤丝都与染色体的着丝粒相连。 14.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无核膜。 15.有丝分裂中DNA复制在G1期进行。 16.细胞分裂可分为核分裂,胞质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 17.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分裂后期。 18.减数分裂的结果总是使子细胞染色质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19.借助光学显微镜,可详细观察生活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20.纺锤丝由微丝组成。 21.皮孔是表皮上的通气组织。 22.水生植物储水组织很发达。 23.成熟的导管分子和筛管分子都是死细胞。 24.活的植物体并非每一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 25.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运输养料的管状结构。 26.筛域即筛管分子的侧壁上特化的初生纹孔场。 27.成熟的筛管分子是无核、无液泡、管状的生活细胞。 28.分泌道和分泌腔均由细胞中层溶解而形成。 29.维管植物的主要组织可归纳为皮系统、维管系统和基本系统。 30.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是线粒体。 31.糊粉粒贮藏的物质是淀粉。

生物化学习题【题库】

生物化学习题集 生物化学教研室 二〇〇八年三月

生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热变性的DNA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 A、骤然冷却 B、缓慢冷却 C、浓缩 D、加入浓的无机盐 2、在适宜条件下,核酸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 A、DNA的Tm值 B、序列的重复程度 C、核酸链的长短 D、碱基序列的互补 3、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2’,5’—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3’,5’—磷酸二酯键 D、糖苷键 4、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有反密码环和 3’—端有—CCA序列 B、有密码环 C、有反密码环和5’—端有—CCA序列 D、5’—端有—CCA序列 5、下列关于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定量关系哪个是不正确的?() A、C+A=G+T B、C=G C、A=T D、C+G=A+T 6、下面关于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两条单链的走向是反平行的 B、碱基A和G配对 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D、磷酸戊糖主链位于双螺旋侧 7、具5’-CpGpGpTpAp-3’顺序的单链DNA能与下列哪种RNA杂交?() A、5’-GpCpCpAp-3’ B、5’-GpCpCpApUp-3’ C、5’-UpApCpCpGp-3’ D、5’-TpApCpCpGp-3’ 8、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9、下列关于mRNA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原核细胞的mRNA在翻译开始前需加“PolyA”尾巴。 B、真核细胞mRNA在 3’端有特殊的“尾巴”结构 C、真核细胞mRNA在5’端有特殊的“帽子”结构 10、tRNA的三级结构是() A、三叶草叶形结构 B、倒L形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发夹结构 11、维系DNA双螺旋稳定的最主要的力是() A、氢键 B、离子键 C、碱基堆积力 D德华力 12、下列关于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稳定的因素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3',5'-磷酸二酯键 C、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碱基堆积力 D、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 13、Tm是指( )的温度 A、双螺旋DNA达到完全变性时 B、双螺旋DNA开始变性时 C、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2时 D、双螺旋结构失去1/4时

海南大学植物学复习题——第二章-植物组织教学教材

海南大学植物学2012年复习题——第二章- 植物组织

第二章_植物组织 一、何为植物组织?植物组织与细胞和器官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形态结构相似,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并担负着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由多种组织有机的结合,紧密地联系,形成各种器官。 二、从功能上区别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答:分生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增加植物体中的细胞数目; 成熟组织则完成植物生长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同化、吸收、支持、输导等活动,均是由成熟组织所承担的。 三、试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组织学基础。 答:植物个体的长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所以分生组织的细胞增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完成诸如同化、吸收、支持、输导等各种生理功能。每种功能的完成,都需要专门的组织来承担,所以植物体中各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依靠,是植物进化的必然。 四、什么叫脱分化?试述其意义。 答:由成熟细胞转化为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的过程就称为脱分化。 脱分化在侧生分生组织的产生、侧根的形成、创伤后愈伤组织的形成等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试从结构与功能上区别:同化与贮藏组织,厚角与厚壁组织,表皮与周皮,筛管和导管,筛胞和管胞,木质部和韧皮部。 答: 六、根据输导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说明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答: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分化出了导管,韧皮部中分化出了筛管,用以输导水分、无机盐。管胞和筛胞仅起着辅助的输导作用。而裸子植物中大多仅有管胞和筛胞。

导管与管胞相比,其导管明显大于管胞,且导管的端壁形成穿孔,筛管的端壁为尖斜状,仅有纹孔而不形成穿孔,输水能力明显大于管胞。筛管的直径也比筛胞大,端壁有筛板,管胞的端壁尖斜,未形成筛板,筛管的输导能力明显大于筛胞。 由上述特点可知,被子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结构比裸子植物的更为完善,其功能效率更高,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由此说明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 七、简述植物各类型成熟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功能 植物的成熟组织也称永久组织,它们的特点是丧失分裂能力。 成熟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组织。 1 保护组织可分为表皮和周皮,覆盖体表,起保护作用。 2 薄壁组织(基本组织)壁薄,排列疏松。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同化组织、吸收组织、储藏组织、通气组织和传递组织。 3 机械组织为植物体的支持组织。又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包括石细胞) 4 输导组织是体内长距离输导水分和有机物的组织。包括导管,筛管和伴胞。 5 分泌组织包括内分泌结构和外分泌结构。

《应用气象学》课程复习提纲

知识点准备(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Chap1 绪论 1、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意义 2、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3、科学系统的行业气象指标,应具有的“三性”和“二化”主要是什么? Chap2 农业气象 1、农业气象学概念 2、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几个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 5、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温 周期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作物的需水规律、大气降水的影响、土壤水分类型及 其有效性、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水分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7、CO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田上CO2 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8、农业上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各灾害的分类 9、农业气候指标的表达形式及举例 Chap3 建筑工程气象 1、风与城市规划, 2、如何改善建筑日照条件 3、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4、采暖区划的气象指标 5、全国集中采暖区划标准及我国划分情况 6、采暖室外计算标准 7、冻胀划分及其强弱的表示方法 8、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9、基本雪压、基本风速、基本风压定义 10、外场施工的天气影响 11、风速、风压在非规定高度处的计算 Chap4 交通运输与气象 1、飞行湍流、飞机积冰、海洋气象导航、公路翻浆、温度力、锁定轨温、飞机颠簸等定义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及气温、风、气压对飞行的影响 3、高原机场跑道与一般机场跑道哪个更长?为什么? 4、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要素以及机场关闭的标准 5、低空风切变定义及各类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飞行、起飞、降落的影响

海南大学 农学院植物学考试试卷

农学专业“植物学”期末试卷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6分) 1、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原生质体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原生质体一词有时指去了壁的植物细胞。 2、组织:在个体发育上,具有相同来源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组织。 3、直根系和须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称直根系,如松、棉、油菜等植物的根系。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根系,称须根糸,如禾本科植物稻、麦的根系。 4、髓射线髓射线是茎中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本分生组织产生。在次生生长中,其长度加长,形成部分次生结构。髓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有横向运输的作用,也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5.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校.卵细胞、极核同时和二精于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 1.完全叶具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完全叶。例如月季、豌豆等植物的叶。 2.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种子一般由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组成。在被子植物中,有的植物种子中的胚乳在发育过程中被子叶吸收,成熟后的种子没有胚乳,叫做无胚乳种子,如大豆、黄瓜的种子;成熟的叫做有胚乳种子,如小麦、玉米、蓖麻的种子。 1分,共10分) 三、填空(每空格0.5分,共36分) 1、选择、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白色体、有色体、叶绿体 3、蛋白质合成 4、次、侧生(或次生)、木栓、木栓形成层、栓内层 5、吸收作用,固着、输导、合成、储藏、繁殖 6、形成层、次生维管组织、木栓形成层、周皮 7、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毛区) 8、茎有节和节间,节上着生叶,在叶腋和茎顶具芽。 9、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 10、纺锤状原始细胞、射线原始细胞 11、导譬、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组织、木射线 12、互生叶序、对生叶序、轮生叶序 四、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C) 2、(A)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结构植物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结构植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植物解剖学都有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内容:研究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包括: ①不同种类植物内部结构特征 ②植物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及不同生境条件下内部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③利用这些结构规律探讨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为生产实践服务 方向:植物实验形态学、植物比较解剖学、植物生态解剖学、植物超微结构。 2、植物解剖学都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在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利用各种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显微结构,50年代后,随着电子显微镜的诞生,研究领域逐渐从组织学水平深入到细胞学水平,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联系既组织和器官的结构规律,深入到研究细胞内部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由光学显微镜到透射电子显微镜再到扫描电子显微镜。 3、现代主要有哪些植物解剖学家各自在哪些方面为植物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美国加州大学的Esau教授在植物韧皮部的解剖及其功能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2)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Fahn教授在植物的比较解剖、旱生植物的结构和植物的分泌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3)德国马普大学的Napp-zin教授的主要贡献是在植物叶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方面。4)英国丘园的Cuttler教授则在植物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上及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现今植物解剖学在哪些主要的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植物实验形态学:该方面的研究通常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研究植物或其外植体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形态结构形成和变化规律。通常将植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生长,研究其组织、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或调控一些对植物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条件,引起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并探索其形态建成机理,或促进产生生物碱、甙类、糖类等次生产物的组织的发育。 植物比较解剖学:该方面的研究通常与植物分类学相结合。比较研究不同种类植物的内部结构在系统进化中的变化规律。不同种类植物在内部结构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又有共同性。通常亲缘关系愈近的植物种类,其共同性就愈多。因此,通过比较解剖研究,可为植物的分类及其探讨植物的系统进化提供结构依据。 植物生态解剖学:该方面的研究通常与植物生态学相结合。研究特定生态环境对植物结构的影响或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内部结构变化的规律。每种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受其遗传因子控制,同时,也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当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时,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内部结构,并产生相应地变化。当不同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尤其是极端环境时,将形成许多相似的结构,以适应生存环境。 植物超微结构:该方面的研究通常是利用现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他生理活动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植物发育生物学: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许多内容,有些是植物生理学方面的,有些是细胞生物学、形态解剖学、生殖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尽管目前发育生物学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制。但是发育过程的调控,可能不但要从分子水平上寻找,而且要从整体的控制方面去寻找。植物的特化结构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分生组织细胞逐渐分化而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或组织。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与细胞分化和调节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因此,只有在细胞和组织水平揭示植物结构发育的形态本质,才能进一步为掌握植物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及代谢产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5、植物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在生产和理论上都有哪些意义? 通过比较解剖研究,可为植物的分类及其探讨植物的系统进化提供结构依据。

海南大学植物学知识点

绪论 一、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是否仍在进行? 答: 1 、太阳系云团分散出地球云团冷却(H 和 O 结合)地壳和原始海洋放电、紫外线等在原始海洋里形成了“有机物”(含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原始生命体 光合自养细菌。 2 、原始海洋、太阳光、有机物的形成、臭氧层。 3 、仍在进化。 二、自氧植物与异氧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各自在地球上的作用如何? 答: 1 、自养植物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于有机物中;异养植物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作为生活的能量来源。 2 、自养植物是地球上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异养植物是分解者。 三、您认为“五界系统”划分的优缺点是什么?有无更好的划分方法? 答: 1 、五界系统将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功能界,其优点是在纵向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阶段,即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多细胞真核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同时又从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自养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摄合方式的动物,其缺点是它的原生生物界归入的生物比较庞杂、混乱。 2 、 1974 年黎德尔( Leedale )提出了一个新的四界系统,他将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分别归到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中,解决了原生生物界庞杂、混乱的缺点,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三原界系统(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正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什么是植物?动植物有何主要区别? 答: 1 、具细胞壁,含叶绿体,终生具分生组织能不断产生新器官,不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运动反应的生物。 2 、具运动性和吞食性者为动物,行固着生活能自养者为植物。 五、您认为今后植物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在宏观方面,已由植物的个体生态进入到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研究,甚至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 在微观方面,将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相互渗透,将在新的水平上进一步相互交叉、融合,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植物学还将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广的范围内,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和发展的规律。 六、怎样才能学好植物学? 答:应以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有关内容,深入理解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组织间、组织与组织间、组织与宇宙间、器官与器官间、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间、营养生长与生殖发育间、植物与环境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要特别注意建立动态发展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实验法。 第一章植物细胞 一、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 1 、 1665 年,英人胡克( R.Hooke )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观察软木(栎树皮)的切片时发现了细胞,而真正观察到活细胞的是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 A.Van Leeuwen — hook , 1677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