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耕作学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

2、作物布局

3、免耕

4、轮作

5、茬口

6、叶日积

7、套作

8、休闲

9、耕作制度

10、LER

11、复种指数

12、生态位

13、冠竞争

15、种植制度

16、边际效应

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9、根竞争

21、农业资源

23、土壤耕作

25、多熟种植

26、农牧结合

27、立体种植

28、养地制度

29、水土流失

30、风蚀

31、换茬

32、耕作学

33、幅宽

34、单作(sole cropping)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

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38、种植指数

39、熟制

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 41、种养结合

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

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 45、土壤耕作制

46、农业自然资源

47、复种轮作

48、沟垄耕作法

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

50土壤耕作

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

52农业生态系统

53生物群落

54十分之一定律

55土地当量比

56生活型

57耕层构造

58密植效应

59生态龛

60正对等效应

61土壤培肥

62耕法

63土地生产潜力

64集约耕作制

65基本耕作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29、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30、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细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

程。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3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32、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和行数减一之积。 33、种植方式(种植形式):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34、单作(sole 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清种、净种。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有隔行间作和带状间作。种植有序。如:玉米‖大豆。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种植无序。如:小麦×豌豆。

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连续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夏玉米;小麦—早稻—晚稻(“—”年内复种); 春玉米?冬小麦—夏甘薯(“?”年间作物接茬播种)。

38、种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100%。

39、熟制:在同一块耕地上一年内收获作物的季数。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五年四熟等都称为熟制,其中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熟制,如前三种,统称为多熟制。

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41、种养结合:一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

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如:玉米?玉米?玉米;小麦—烤烟?小麦—烤烟?小麦—烤烟(复种连作)。 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45、土壤耕作制:在轮作制的基础上,根据SPAC系统的原理,满足前、后作物的产量要求,而采取的配套的土壤耕作的综合体系,保证每一茬作物都有适当的播种条件和生育期中的耕层构造。

46、农业自然资源: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来自于自然的物质和信息。 47、复种轮作:在同一田地上采用不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48、沟垄耕作法:就是通过耕作在地面上形成较大的沟与垄,能有效地控制土壤修蚀的一类耕作法。

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指的是农区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是种植制度的一种类型,即种植业的结构产品、种植方式能适应一定水平牧渔业的数量与种类。

50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5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寂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53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或自然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54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手生物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灾个数量关系,就是十分之一

定律。 55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总和。

56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57耕层构造: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58密植效应: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值效应。 59生态龛: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征,不仅包括生物在群体中占有的物理空间,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以及活动的时间。 60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为正对等效应。

61土壤培肥:就是运用农业技术措施培育土壤耕层,不断必得、提高土壤肥力。 62耕法:是由一组土壤耕作措施组成,其所建立的耕层结构具有明显特点煌土壤耕作类型。 63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与人为影响可能范围内应予实现的生产能力。 64集约耕作制:在现代工业装备下,在现代农业科技与现代管理水平下形成的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的耕作制度,包括提高复种多熟程序的种植集约化,提高单季作物产量的栽培集约化两个方向。

65基本耕作:又叫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易遭攻击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2、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24. 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25.种植方式,又称为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作、混作、套作与复种。

26.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

27.按照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对光照长短的不同需求,可以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

28.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起垄、作畦。 29. 从数量上看,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 50% 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 30. 综合我国主要作物种类对连作的反应和生产经验,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忌连作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和耐连作的作物。

31. 在大麦—稻复种的情况下作物吸收的氮素,其中来自肥料的占全部氮素的23%,40%,而57%,77%是来自土壤的无机氮素,即来自地力的氮素。 32.一般认为在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来自空气中的氮素占豆类植株全生育期需氮量的40%,70%,而其余的则是来自土壤中的氮。

33. 依据耕作时期的不同,土壤耕作可以分为: 伏耕、秋耕、春耕。 34. 种植指数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种植指数 ? 100%,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每年收获的次数,复种指数 , 100% 。

35、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三个,简言之是: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36、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的注重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农业称为可持续农业,是新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

37、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又属于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

38、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指导和宏观调控与决策

39、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传统农业和前现代化农业阶段。

40、根据韩国、台湾、海南岛、爪哇和日本等地C禾本科作物的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可以看4

出,从热带到高纬度,纬度越高,C禾本科作物的分布率就越低。并列举两种C作物:玉44米、高粱、谷子、黍、甘蔗、苏丹草,两种C作物:水稻、小麦、大豆、甘薯、苜蓿、甜3

菜、大麦。

41、根据作物喜光的程度,可把作物分为喜光作物和耐荫作物。

42、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可将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

43、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源,可将经常灌溉与补充灌溉作物和耐旱作物,以水源为中心,作同心圆式的布局。

44、多数作物要求的土质范围是从壤土到砂土或黏土。

45、我国的粮食作物布局,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以稻谷为主;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

46、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比单作具有更复杂的特点。群体内除了种内关系外,又增加种间关系;群体结构除了水平结构外,又增加了垂直结构;群体内的生态条件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47、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热量条件是复种可行性的首要条件,水分条件是复种可行性的关键因素,肥力水平是复种产量高低的主要矛盾。

48、麦棉套种图例,(幅宽、带宽、行距、行数比)的表示。

49、间混套作、复种的表示方法。

50、纵观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种养结合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自给性生产阶段和商品性生产阶段。

51、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称为前茬,后作物称为后茬,将前后作物的轮换称作换茬或倒茬。连作也叫重茬。

52、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53、覆盖度对土壤松紧度和保持水土有很大关系,土壤容重通常可以作为判断土壤松紧度的一项指标。

54、对于重茬和换茬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而言,重茬的真菌数量多于换茬,而细菌数量却少于换茬。

55、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的C/N比较豆科作物、薯类作物高,分解较慢,对于补充和保持土壤中有机物的作用比其它作物要强。

56、薯类和甜菜对钾的吸收量较多。

57、作物的茬口是换茬轮作的基本依据。

58、某些作物长期连作会形成土壤环境失去栽培这种作物的可能性,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土壤衰竭现象。

59、农田土壤在长期耕种中,土壤剖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可分为四层:表土层,稳定层,

犁底层和心土层。

60、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耕性最活跃的因素。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水分对土壤耕性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干硬阶段、酥脆阶段、塑韧阶段和半流体阶段。

61、在多大风的地区和坡地上,为避免风蚀和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有少耕法、免耕法。 62、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土壤初级耕作和次级耕作。

63、我国耕地的现状: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64、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开放型的。碳的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磷和钾的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65、节水农业包括开源、节流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66、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67、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农田保护))等方面,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68、耕层分为(表土层)(播种层)和稳定层等三个层次。

69我国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区,从烹制来讲,其耕作制度特点是以(二熟制)为主,(三熟制)为辅,复种指数达到180%。

70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潜力的大小写取决于(自然条件),而潜力实现的程度,又领带于(社会经济条件)。

71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72例举二种忌连作的作物类型:(马铃薯)(烟草(番茄、亚麻、甜菜))。 73农田土壤侵蚀可分为为(风蚀)(水蚀)两类。

74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耕作制度分为自然休闲耕作制、(草田耕作制)(常年耕作制)三个类型,前者又分为休闲制和撂荒两个类型。

75纵观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和善结合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自给性)生产阶段和(商品性)生产阶段。

76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称为(前茬),后作物称为(后茬),将前后作物的轮换称作(换茬或倒茬)。连作也叫(重茬)。

77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78覆盖度对土壤松紧度和水土有很大关系,(土壤容重)通常可以作为判断土壤松紧度的一项指标。

79对于重茬和换茬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而言,重茬的(真菌)数量多于换茬,而(细菌)数量却少于换茬。

80和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的C/N比较豆科作物、薯类作物(高),分解较慢,对于补充和保持土壤中有机物的作用比其它作物要强。

81薯类和甜菜对(钾)的吸收量较多。

82作物的(茬口)是换茬轮作的基本依据。

83某些作物长期连作会形成土壤环境失去栽培这种作物的可能性,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土壤衰竭)现象。

84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经济)(技术)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85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称作(生境)。

86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资源分为(气候)(土壤)两大类。

87按照国内看法,适合一年两熟地区的?10?积温条件大约是(3600——5000)度。 88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时间)(生物)(栽培措施)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

89麦/玉米——稻属于(三)熟制。

90一般而言,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50%)。

91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旋耕)。

92从水分适应性,马铃薯属于(喜湿润)类型作物,甘薯属于(中间)类型作物。9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最大)忍耐量和(最小)需求量之间的差异称作生态价。 94一般来说,长城以(北),大多实行(一年一熟制);长江以(南),大多实行(一年三熟)。 95食物链把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的(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称为(食物链富集作用)。 96耕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隔年,—表示:年内复种,×表示:混作,‖表示:间作,/表示:套作。

97作物布局依据的原则是:1(需求)为目标,2(生态适应性)为基础,3(经济效益)为可行性。

98喜温作物需?10?的积温为2000——3000?,一般又分为(温凉型)(如大豆、谷子)、温暖型,(如水稻、玉米等)和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等)。

99(多熟种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100农田建设要以(“治水、改土、防护”)为中心,实行(山、水、林、路、渠、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

耕作学单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B)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2. 耐连作的作物有: (B)

A、西瓜

B、水稻

C、烟草

D、甜菜

3. 下列不属于免耕主要优点是:(D)

A、减少水蚀和风蚀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病虫害

4.从播种面积看,(A)、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作物。

A(小麦 B、马铃薯 C、黑豆 D、燕麦

5(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C)

A(木薯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6.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 (2)四年三熟 (3)一年一熟 (4),两年三熟 (5)三年一熟 7.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 (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 (5)营养生态位 8.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 (3)经济原则 (4)持久原则 (5),重点原则 9.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

(1)小麦 (2)水稻 (3)大豆 (4)棉花 (5),玉米

10.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 (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 (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 (5)蔗田食用菌模式

11.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

12. 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5)5个

13. 翻耕的缺点是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 (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4)翻埋杂草 (5)加深耕层

14. 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 (2)茄科 (3),禾本科 (4)十字花科 (5)葫芦科 15. 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1),饲料 (2)小麦 (3)玉米 (4)油菜 (5)大麦

16、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

(1)降水总量 (1)地下水埋深 (3)灌溉程度 (4),土壤贮水量 (5)湿润指数17、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1)250mm (2)250—500mm, (3) ,600—1000mm, (4)1000mm以上 18、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1)1.0以下 1.5以下 (3),1.5-4.0 (4)4.0以上

19、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

(1)玉米、水稻、甘薯 (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 (3),水稻、玉米、小麦、甘薯 (4)小麦、玉米、水稻、甘薯

20、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 (2)磷循环 (3)钾循环 (4),碳循环 (5)水分循环 21、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 (2)创造深厚的耕层 (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 (5)翻埋杂草、肥料

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

(1)海南省 (2)上海 (3),浙江 (4)江苏 (5)四川

23、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2)减轻水蚀和风蚀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

耗时间 (5)节约成本

24、坡地耕作最宜

(1),横坡耕作 (2)顺坡耕作 (3)均可 (4)逆向耕作

25、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 (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 (5)营养生态位 26、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1)水稻 (2)玉米 (3),橡胶(4)高粱 (5)马铃薯

2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1)华南地区 (2),长江中下游地区 (3)四川盆地 (4)江淮平原 (5)西南高山地区

28、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1),氮肥 (2)磷肥 (3)钾肥 (4)有机肥 (5)钙肥

29、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

(1) 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 (2)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3) ,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 (4) 棉花、麻类、油料、烟叶、糖料 (5) 棉花、油料、烟叶、麻类、糖料

30、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1)3个 (2)6个 (3)9个 (4),12个 (5)15个

31、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 (3)经济原则 (4)持久原则 (5),重点原则 3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33、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

(1)橡胶 (2)油棕 (3)可可 (4)椰子 (5),玉米

34、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1),饲料 (2)小麦 (3)玉米 (4)油菜 (5)大麦

35、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

31、翻耕的缺点是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 (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4)翻埋杂草 (5)加深耕层

32报酬递减律作为耕作制度建立的基本原理之一,其最早的描述者为(A) A A.R.Turgot B E.A.Mistcheriche CJ.H.Thunen 33土地的气候生产力潜力的预测公式为(A)

A Yltw=f1(Q)?f2(T)?f3(W) BYl=f ?(Q) CYlt=f1(L)?f2(T)

34下列是短日照作物的是(C)

A甘蔗B高粱 C水稻

35小麦与豌豆混合播种,表示为(C)

A小麦‖豌豆B小麦+豌豆C小麦×豌豆

36下列哪种土地当量比值(LER)表示作物间套混播的效果好(C)

ALER=1 BLER<1 CLER>1

37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A)

A水稻B番茄C马铃薯

38有关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 A第一性生产决定第二性生产B第二性生产决定第一性生产C二者之间无必然联系 39就用地与养地功能而言,油菜是(C)

A养地作物B耗地作物C兼养作物

ABCD

40土壤耕层的厚度一般为(A)

A15——25厘米B10——15厘米C20——35厘米

41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是(A)

A自然条件B社会经济条件C耕作传统

42作物布局的基础是(A)

A作物的生态适应性B作物的遗传特性C耕地肥力状况

43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C)

A地形B耕地面积C热量状况

44基地区耕地,单作玉米、大豆的亩产量分别为a和b,玉米间作大豆时,玉米、大豆的亩

分别为c和d,则其土地当量比为(C)

Aa/c+b/d Ba+b/c+d Cc/a+d/b 45南方稻田连续三年的种植制度为:绿肥—水稻?油菜—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

称为(B)

A轮作B复种轮作C间套作

46有关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 A一性生产决定二性生产B二性生产决定一性生产C一、二性生产之间无决定性关系 47我国东南丘陵山地水田野地耕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A以二熟制为主,三熟制为辅B以三熟制为主,二烹制为辅C以二烹制为主,一熟制为辅

48下列有关耕作滨描述,正确的是(B)

A耕作学是自然科学B耕作学从性质上看属于自然科学,但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C耕作

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49我国大部分地区光辐射强度,全年总辐射多为(B)kcal/年。 A60—80 B90—130 C140—160 D170—200

50当一个地区的干燥度K值在1.5—4范围内,该地区为(C) A湿润B半湿润C 半干旱D干旱

5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喜凉耐寒型的是(D)

A黑麦B冬小麦C青稞D油菜

52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温凉型的是(B)

A大豆B玉米C甜菜D谷子

53根据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陆稻、燕麦等等作物属于(B) A喜水耐涝型B 喜湿润型C中间水分型D耐旱怕涝型

54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富碳耗氮作物主要是(B) A豆科作物B禾本科作物C油料作物D纤维作物

55下列作物中不属于耐连作的作物是(A)

A马铃薯B水稻C玉米D小麦

56我国一般一年二熟区年均气温为(C)度

A6—8 B8—12 C12—16 D16—18

57鱼是冷血动物,消耗热量少,饮料报酬率高,一般粮鱼比为(B)

A1—2:1 B2—3:1 C5—6:1 D7—8:1

58农作物按它们的水土保持交通分为三大类,下列作物中不属于密植作物的是(A)

A马铃薯B大麦C小麦D亚麻

59King认为,大多数作物根系适宜的土壤容重为(C)g/cm3。 A0.6—0.8

B0.9—1.1 C1.2—1.5 D1.7—1.8

60从砂层构造看,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层次是(C) A表土层B播种层C稳定层D心土层

61下列耕作措施中不属于表土耕作的是(C)

A耙地B耱地C旋耕D中耕

62国外免耕法在一季作物期间,一般机车下田作业(C)次。 A一B二C三D四63目前全国的农田光能利用率约为(B)

A0.2 B0.5 C0.8 D1.2 64下列哪个是C4作物(D)

A棉花B水稻C甘薯D玉米

65下列哪个不是我车土地资源的特点(D)

A人均土地多,耕地少B非耕地农用地多,但质量较差C后备耕地资源D

耕作学多项选择题

1养地制度包括(ABCD)。

A农田基本建设B土壤与施肥C水分供求平衡D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 2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下列作物中适于在PH6.2——6.9的是(ABCD)。

A大麦B玉米C水稻D大豆

耕作学习题

《耕作学》习题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⒈耕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⒉简述中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⒊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⒋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⒌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⒈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⒉ 自然资源的主要内容。 ⒊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作物布局 ⒈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⒉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 ⒊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⒋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 ⒌河北省作物布局与全国相比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复种 ⒈复种的效益原理。 ⒉ 复种的技术要求。 ⒊ 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⒋ 复种的条件。 ⒌试述提高作物年单产的可能途径。 第五章间混套作

⒉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⒊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 ⒋举例说明河北省间混套作的类型。 ⒌简述多熟种植与间混套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六章轮作与连作 ⒈ 轮作倒茬的作用。 ⒉ 连作的危害及其消除途径。 ⒊ 为什么连作能够一直存在于生产实际。 ⒋ 什么是茬口特性,如何评价。 ⒌ 作物布局与轮作关系。 第七章农牧结合 ⒈ 农牧结合的意义。 ⒉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是否有助于改善人民的food security状况?为什么? ⒊ 举例说明农牧结合的模式。 第八章农田养护 ⒈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⒉化肥能否作为养地手段?为什么? ⒊ 农田土壤培肥的措施有哪些? ⒋ 分析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⒌为什么说用养结合是耕作学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 第九章土壤管理 ⒈ 土壤耕作的的目的。 ⒉ 什么是土壤宜耕性,不同水分条件与土壤宜耕性的关系?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Word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 复试专业课笔试试题库 参考书名称: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 2、《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通常称为分蘖节。 3、生态需水: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4、春化: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5、免耕法:为防止土壤侵蚀,不采用土壤翻耕措施的作物种植制度。 6、作物生长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干物质总重的增长率。 7、高油玉米:高油玉米是一种高附加值玉米类型,其突出特点是籽粒含油量高。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而籽粒含油量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的粒用玉米称高油玉米。 8、长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2 h以上(黑夜短于12 h)才能开花的植物。 9、“库”: 10、“流”: 11、障碍性冷害:障碍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在生殖生长期(主要是从颖花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遇到短暂而强烈的低温,生殖器官受破坏而减产的现象。

12、经济产量:根据人类社会生产目标获得的生物产品产量。 13、生殖生长:当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叫做生殖生长。 14、作物生育期:一般指作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以所需的日数表示。部分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绿肥等系指播种到主产品收获所经历的时间。 15、作物的物候期:就是指作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作物的物候期 16、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 17、种子寿命:种子从完全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种子的寿命。 18、作物生长S曲线:当种群在有限资源里生长,其生长符合逻辑斯谛微分方程,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就呈S形状。在数学上,它是逻辑斯谛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19、延迟型冷害:延迟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主要是营养生长期、有时也包括生殖生长期)遇到低温,消弱了生理活性而使生育期显著延迟,作物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的现象。 20、群体结构:作物生物量(根、茎、叶、植株、品种等)的空间分布。 21、叶龄余数:就是指还未抽出的叶片数,是水稻主茎总叶数减去主茎已出叶数之差。 22、感光性:植物因光强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的感性生长运动或感性膨压运动。水稻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23、感温性: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反应特性。水稻品种因受温度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24、基本营养生长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这个短日、高温下的最短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又称短日高温生长期),水稻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25、生物产量:生物产量一般指经济生物所产生的有价值的物质的质量,比如一段时间内植物有机物的产生量 26、相对生长率:在对不同作物群体或植株生长能力进行比较时,生长速度是一个

耕作学复习题复习进程

耕作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二、填空 1 2、种植制度包括、、等方面。 3、土壤管理制度包括、、等方面。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一、是非题 1、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我国耕作制度的中心目标。 二、选择题 1、粮食的安全系数 2、恩格尔系数 3、精确农业中“3S”技术 4、我国耕地红线 5、弱筋小麦与强筋小麦 三、填空 1、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 2、耕作制度宏观调控功能的意义(1), (2), (3)。 3、世界各地农业的基本历史进程是从到再 到。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1), (2), (3),(4), (5)。 5、21世纪世界农业将、、、 、、等类型发展。 6、新时期农业向多功能发展,有“5F”功能:(1), (2), (3),(4), (5)。 7、我国农业的特点是(1), (2), (3),(4)。 8、种植业生产目标可概括为“十个字”:,, ,,。 9、新农村建设是按照“、、、 、”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农业规模效益的途径:一是,二是。 11、农业产业化三要素是指: (1), (2),(3)。 12、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四个途径: (1), (2),(3), (4)。 13、持续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 指、 、等方面。 14、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 (1),

(2),(3),(4) 等。 15、在营养管理上,提高肥料利用率采取的措施有: (1), (2),(3)。 16、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应当注意两个原则:一是,二是。 17、科学发展观是指、、、地发展。 四、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 2、养地制度 五、简答题 1、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什么?简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作物布局 一、是非题 1、农村产业结构 2、C4作物与C4作物 3、耐荫作物 4、喜湿润型作物 5、短日作物与长日作物 二、选择题 1、纬度、海拔与温度的关系 的补偿点 2、作物CO 2 3、作物耐寒性的强弱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

耕作学试卷A及标准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作物()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矗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IS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 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K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円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1.耕作制度的内容 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 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 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2)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土地利用率约20%~50%。我国西北部分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测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和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2.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 A、大豆 B、棉花 C、玉米 D、油菜 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 A、一年三熟 B、四年三熟 C、一年一熟 D、两年二熟 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 A、玉米 B、小麦 C、饲料 D、油菜 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 A、横坡耕作 B、顺坡耕作 C、斜坡耕作 D、表面耕作 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 A、1.0以下 B、1-1.5 C、1.5-4.0 D、4.0以上 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 A、西南高山地区 B、华南地区 C、四川盆地 D、江淮平原 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 A、玉米 B、辣椒 C、水稻 D、小麦 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 A、氮循环 B、磷循环 C、钾循环 D、硫循环 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 A、禾本科 B、茄科 C、豆科 D、十字花科 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 A、甘蔗 B、水稻 C、高粱 D、玉米

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烤烟 C、大麦×豌豆 D、油菜—稻 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 A、西瓜 B、水稻 C、烟草 D、甜菜 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 A、木薯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 A、小麦 B、马铃薯 C、大豆 D、甘蔗 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C 】 A、250mm以下 B、250—500mm C、600—1000mm D、1000mm以上 17、翻耕的缺点是【 C 】 A、松碎土壤 B、翻转耕层 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D、翻埋杂草 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 A、水稻 B、玉米 C、橡胶 D、高粱 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 A、3个 B、6个 C、9个 D、12个 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D】 A、豌豆+蚕豆 B、白菜+青菜 C、葱+蒜 D、玉米+大豆 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 A、250mm以下 B、250—500mm C、600—1000mm D、1000mm以上 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耕作学:也称农作学,是研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连作与轮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田培肥与土壤保护、土壤耕作的技术与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2、耕作(农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指时间和空间上的种植集约化,即凡在一年内,于同一片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方式 7、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共处期最长 8、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9、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防止 10、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3、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改善 7.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8.间距:是指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9.带宽:间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 10.土壤宜耕性是决定土壤耕作措施,时间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11.养地制度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农田保护,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12.耕作制度减轻病虫害的方式:翻耕 13.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14.三相比的指标:孔隙度,松紧度与容重,土壤机械 15.三保:保水,保土,保肥 16.怎样进行合理的作物搭配:采用喜光作物与乃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在生产上,多采用喜光喜温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小麦,大麦等作为高位作物,而

耕作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耕作学作业题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为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由作物布局种植方式数值轮作倒茬等技术措施相互结合组成 3、单作: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 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 2 亿吨;1959-1978 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 亿吨;1979-1984 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 4 亿吨;1985-1996 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 5 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2)优点: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3、防风蚀水蚀4、具有先发治草的杂草防除体系5、耕种结合、更管结合6、肥沃土集中7、垄作耕法一机多用,配套机械组件少,机械投资小。缺点1、固有垄作耕法受农具限制,耕作层浅。 2、固有垄作耕法用原始的木制大犁作业效率低,在人少地多条件下不便于精耕细作。 3、垄作耕法的耕层构造适宜作物苗期生长,但由于耕层浅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后作。 耕作学作业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套种:也称套作,串种。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在田间两种作物既有构成复合群体共同生长的时期,又有两种作物分别单独生长的时期,充分利用空间,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的一种措施。 2、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则称为轮作。 3、连作:同一作物在年内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4、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受水资源、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耕地总体上质量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7%,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二。土壤瘠薄、盐碱等障碍因素多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三。 2、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06285--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期末备考题库106285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17.减轻作物病虫草害效果最好的轮作方式是()。 A.作物轮作; B.复种轮作; C.水旱轮作; D.换茬式轮作。 正确答案:C (2)7.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 A.前提; B.保障; C.基础; D.目的。 正确答案:C (3)1.()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A.种植制度; B.耕作制度; C.土壤耕作制度; D.养地制度。 正确答案:B

(4)6.在我国的粮食作物布局上,广大南方地区以什么为主?() A.水稻; B.小麦和玉米; C.油菜; D.棉花。 正确答案:A (5)3.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正确答案:B (6)13.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正确答案:C (7)1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正确答案:B (8)16.轮作减轻作物虫害的主要生物原理是害虫具有()。 A.寡食性; B.专一性; C.伴生性; D.广谱性。 正确答案:A (9)2.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不同,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 A.作物单产; B.作物品质; C.作物的抗病性; D.耕地年产量。 正确答案:D (10)9.下列种植方式中,属于立体种植的模式是()。 A.马铃薯套作玉米; B.垄稻沟鱼; C.玉米间大豆间蘑菇; D.稻田生态养鸭。 正确答案:A (11)8.下列种植方式中,充分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主要是()。

2013年土壤耕作学复习题(终)

复习题 1、土壤耕作学的概念 常规概念: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新概念: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力,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措施。 土壤耕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作业。确立与气候、土壤和作物相适应的土壤耕作方式,是提高土壤耕作质、增进土壤耕作成效的关键。 2、土壤耕作的实质 土壤耕作的实质:是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3、土壤耕作的措施有哪些? 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土壤初级耕作(primary tillage)和次级耕作(secondary tillage)两类。 初级耕作措施(1)翻耕(plowing)翻耕对土壤起三种作用: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二是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松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宜时〕。翻耕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壤耕层上下翻转后比较疏松,同时也有翻理作物根茎、化肥、绿肥、杂草以及防除病虫害的作用,对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矿化等也是有利的。然而,翻耕后留下疏松、裸露的表层,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水蚀、风蚀的可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蚀、风蚀地区不利。翻耕方法:由于采用的犁,其犁壁形式不同,垡片的翻转有全翻垡、半翻垡和分层翻垡三种 (2)深松耕(subsoiling)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面(无壁犁或靴式犁)或间隔的(凿形铲或铧形铲)深位松土,不翻转土层。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rn。与翻耕相比,只松不翻、不乱土层是深松耕的最大特点。

(完整word版)耕作学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一、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计20分) 1.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2.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细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https://www.360docs.net/doc/ec872220.html,nd equivalent ratio(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4. fa1low(休闲):在可种作物的季节或全年对耕地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5. system of soil management(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6.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7. cropping system(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8.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9.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和行数减一之积。 10.continuous cropping(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二、填空:(每空1分,计30分) 1. 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2.种植方式,又称为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作、混作、套作与复种。 3.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 4.按照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对光照长短的不同需求,可以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 5.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起垄、作畦。 6.从数量上看,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50% 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 7. 综合我国主要作物种类对连作的反应和生产经验,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忌连作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和耐连作的作物。 8. 在大麦—稻复种的情况下作物吸收的氮素,其中来自肥料的占全部氮素的23%~40%,而57%~77%是来自土壤的无机氮素,即来自地力的氮素。 9.一般认为在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来自空气中的氮素占豆类植株全生育期需氮量的40%~70%,而其余的则是来自土壤中的氮。 10. 依据耕作时期的不同,土壤耕作可以分为:伏耕、秋耕、春耕。 11. 种植指数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种植指数≤100%,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每年收获的次数,复种指数>100% 。 三、选择:(5题,每题1分,计5分) 1. 下列属于套作的有:(B)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2. 耐连作的作物有:(B) A、西瓜 B、水稻 C、烟草 D、甜菜 3. 下列不属于免耕主要优点是:(D)

2021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作为一个过来人,今天把我备考的相关考研经验给学弟学妹们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政治的复习: 时间:九月开始最合适,太早性价比太低,太晚会很慌。 参考书:李凡《政治新时器》 视频:我只看了李凡的马原,感觉还不错,政治少看视频比较好 政治想拿高分一定要把握好选择题,50分的选择题,如果能做到40+才有可能总分打到70+,大题部分就是李凡押题出了全部背,不用背很多个老师的押题,李凡的足矣,大家都是30出头,背太多性价比太低。 英语:我的英语成绩不算高,大家可以借鉴英语成绩高的大神的经验,但是我认为英语是应该最先开始复习的一门课,包括词汇与语法,使用单词书《一本单词》积累词汇,英语二相对于英语一再题目设置上没有那么多的误导,所以读懂文章非常重要,因此单词和语法是比较重要的。我从9月份开始做真题,用的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先从英语一的阅读开始,每天一到两篇,卡时间做,做完后把不认识的单词都查出来记忆。10月底我开始每周选择一个时间(也是晚上,下午专业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只能牺牲政治的时间了)做一整套英语二的试卷,如果还没有复习写作,可以先不写作。关于写作的复习我自己开始得太晚,导致后期我不得不早起半小时背范文,还是挺难坚持的,所以建议大家早一点开始写作复习,背一些范文尤其是一些固定的开头结尾,同时可以多多打磨自己的书写。 我在前期花了挺多时间,只做了参考书的知识框架,而且跟着视频做的框架有一些太过简略了,跟目录差不多,也没有留出空间给后面增添新的内容,到后面我又得重新整理部分知识框架。整理完背完了框架我发现我记住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框架图,可能我的思维是线性的,我会沿着逻辑的线索记忆,却不会完整形成一个框架图像。但后来我发现不用纠结于记忆方式,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也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记住就是王道。 8月中旬看完视频开始背第一遍,看着框架,所有知识点只背主干,不做拓展,直到大概8月结束背完这简略的第一遍,然后开始背10年到18年的真题,

农作学试题C

农作学试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5月)农学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2分) 1、持续农业 2、作物布局 3、免耕 4、轮作 5、茬口 6、叶日积 7、套作 8、休闲 9、耕作制度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11、复种指数12、生态位13、冠竞争14、轮作15、种植制度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17、土壤耕作18、生态适应性19、根竞争20、农业资源21、间作22、多熟种植23、农牧结合24、立体种植25、养地制度26、密植效应27、立体种养 二、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农业、农业和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_ 。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 7、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10、间套作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 11、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__ __。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种,我国最主要的热带作物有。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的比重与关系。 18、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 19、农业自然资源包括等七大类。 20、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21、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2、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